怎样读懂[道德经]

怎样读懂《道德经》

综观《道德经》一书,其主要内容大致不外是阐发“道”和“德”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关于宇宙观、社会政治思想、人生处事和修养原则的哲学著作。因此,只要我们明白《道德经》中的“道”和“德”的涵义,便可开启《道德经》这座神秘文化的殿堂之门。

怎样才能读懂《道德经》呢?众所周知,《道德经》一书五千余言,由于它那过于简约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它那具有象征性、多义性、抽象性和模糊性的语言,令人百思难解、扑朔迷离,连司马迁也慨叹“著作辞称微妙难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读懂《道德经》呢?

对宇宙本原、社会政治及人生观的探讨,是老子《道德经》一书的思想核心,而“道”又是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的中心范畴或最高概念

“道”,是老子《道德经》一书中的最高哲学概念,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宇宙本原。

这个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的“道”是个什么样子呢?老子于十四章中是这样描述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就是说:“道”是无色、无声、无形的,因而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在化生宇宙万物之前的存在状态,可以用二十五章首句中的“混成”二字概括。

尽管如此,但“道”的确是真实存在的。老子于二十一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就告诉人们:“道”虽然“惟恍惟惚”,但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即“道”是真实存在的,是不容置疑的。

关于宇宙万物的本原——“道”,老子于第二十五章进行了总结。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意思是说:有一个事物,(它无色、无声、无形,)浑然一体,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总而言之,老子认为:整个宇宙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化生出来的。这个化生宇宙万事万物的“道”,是一个从形而上的虚无之体,孕育和推动宇宙万事万物;它无形无象、无色无声,恍兮惚兮,若有若无,超越时空而又真实存在。正因为它无形无象、无色无声而不可名,所以才勉强地把它叫做“道”。因此老子于《道德经》开篇就明确地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之人的行为容止,完全遵从“道”,即以“道”为行为的准则,更具体地说,即以形上的“道”所显现的基本特性作为行为的准则。 “道”具有哪些特性呢?一般说来,“道”具有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等特性。这些特性,可以为我们人类所取法,即可以作为人类所遵循的最高的生活准则。

毫无疑问,当今世界之所以兴起“老子热”(或称“《道德经》热”,)就是因为老子《道德经》所论述的“道”,可以作为人类所遵循的最高的生活准则,使人走向成功,获得幸福

无形的“道”化生了宇宙万物,这就是“德”。在化生宇宙万物之后,其“道”力蕴藏于宇宙万物之中而使之得以生存和运化,这也是“德”。《庄子·天地篇》说:“物得以生,谓之德”,“形非道不生,生非道不明”。

化生宇宙万物的“道”,具有虚无、清静、自然、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等德性(或称特性、或称体性)。“道”的德性(或称特性、或称体性),简言之即“道”性。

道性体现于人谓之“德”。所谓“道之在我之谓德”也。譬如:“道”化生了万物,而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占有、不图报、不干涉,如果学道者修得“道”的这种特性,“举事与道合”,这就叫做“德”。

后世道教继承老子关于“德”的哲学思想,而加进神仙修炼的仙学内容,认为修道有成,与“道”同一体性,达到长生久视的境界,也称做“德”。正如《自然经》所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

正是因为“道”由“德”显,所以修道者,必须积德或养德。 “德”是“道”的作用和体现,“道”因“德”而得以显现于物的世界。正是由于“道”以“德”显,因此“德”便成为道教教理的重要概念。

明白了上述关于《道德经》中“道”的涵义,并把它当做金钥匙,我们便可以此开启“众妙之门”而步入“道”境。因为其“道”之“德”蕴含其中,只是有时老子在一章中只论述某一方面的“道”,有时便论述几个方面的“道”,如“上善若水”章,就“天道”、“人道”合而论之。

正因为《道德经》这部书的主旨为“尊道贵德”,所以道教以“尊道贵德”作为其信仰、行动的准则。“道”所具有的虚无、自然、清净、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等特性,从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是“上德”。人如果能够达到“上德”的境界,“德”和“道”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得“道”者,便能成仙成真。作为社会中人,如果“尊道贵德”,就会走向成功、获得幸福,并成为人们所尊敬的人圣。

怎样读懂《道德经》

综观《道德经》一书,其主要内容大致不外是阐发“道”和“德”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关于宇宙观、社会政治思想、人生处事和修养原则的哲学著作。因此,只要我们明白《道德经》中的“道”和“德”的涵义,便可开启《道德经》这座神秘文化的殿堂之门。

怎样才能读懂《道德经》呢?众所周知,《道德经》一书五千余言,由于它那过于简约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它那具有象征性、多义性、抽象性和模糊性的语言,令人百思难解、扑朔迷离,连司马迁也慨叹“著作辞称微妙难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读懂《道德经》呢?

对宇宙本原、社会政治及人生观的探讨,是老子《道德经》一书的思想核心,而“道”又是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的中心范畴或最高概念

“道”,是老子《道德经》一书中的最高哲学概念,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宇宙本原。

这个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的“道”是个什么样子呢?老子于十四章中是这样描述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就是说:“道”是无色、无声、无形的,因而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在化生宇宙万物之前的存在状态,可以用二十五章首句中的“混成”二字概括。

尽管如此,但“道”的确是真实存在的。老子于二十一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就告诉人们:“道”虽然“惟恍惟惚”,但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即“道”是真实存在的,是不容置疑的。

关于宇宙万物的本原——“道”,老子于第二十五章进行了总结。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意思是说:有一个事物,(它无色、无声、无形,)浑然一体,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总而言之,老子认为:整个宇宙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化生出来的。这个化生宇宙万事万物的“道”,是一个从形而上的虚无之体,孕育和推动宇宙万事万物;它无形无象、无色无声,恍兮惚兮,若有若无,超越时空而又真实存在。正因为它无形无象、无色无声而不可名,所以才勉强地把它叫做“道”。因此老子于《道德经》开篇就明确地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之人的行为容止,完全遵从“道”,即以“道”为行为的准则,更具体地说,即以形上的“道”所显现的基本特性作为行为的准则。 “道”具有哪些特性呢?一般说来,“道”具有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等特性。这些特性,可以为我们人类所取法,即可以作为人类所遵循的最高的生活准则。

毫无疑问,当今世界之所以兴起“老子热”(或称“《道德经》热”,)就是因为老子《道德经》所论述的“道”,可以作为人类所遵循的最高的生活准则,使人走向成功,获得幸福

无形的“道”化生了宇宙万物,这就是“德”。在化生宇宙万物之后,其“道”力蕴藏于宇宙万物之中而使之得以生存和运化,这也是“德”。《庄子·天地篇》说:“物得以生,谓之德”,“形非道不生,生非道不明”。

化生宇宙万物的“道”,具有虚无、清静、自然、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等德性(或称特性、或称体性)。“道”的德性(或称特性、或称体性),简言之即“道”性。

道性体现于人谓之“德”。所谓“道之在我之谓德”也。譬如:“道”化生了万物,而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占有、不图报、不干涉,如果学道者修得“道”的这种特性,“举事与道合”,这就叫做“德”。

后世道教继承老子关于“德”的哲学思想,而加进神仙修炼的仙学内容,认为修道有成,与“道”同一体性,达到长生久视的境界,也称做“德”。正如《自然经》所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

正是因为“道”由“德”显,所以修道者,必须积德或养德。 “德”是“道”的作用和体现,“道”因“德”而得以显现于物的世界。正是由于“道”以“德”显,因此“德”便成为道教教理的重要概念。

明白了上述关于《道德经》中“道”的涵义,并把它当做金钥匙,我们便可以此开启“众妙之门”而步入“道”境。因为其“道”之“德”蕴含其中,只是有时老子在一章中只论述某一方面的“道”,有时便论述几个方面的“道”,如“上善若水”章,就“天道”、“人道”合而论之。

正因为《道德经》这部书的主旨为“尊道贵德”,所以道教以“尊道贵德”作为其信仰、行动的准则。“道”所具有的虚无、自然、清净、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等特性,从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是“上德”。人如果能够达到“上德”的境界,“德”和“道”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得“道”者,便能成仙成真。作为社会中人,如果“尊道贵德”,就会走向成功、获得幸福,并成为人们所尊敬的人圣。


相关文章

  • 职工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
  • 内容简介 本书分九章,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概述.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道德行为.职业道德实践.行业职业规范.综合素质培养. 目录 第一章 职业道德概述 1.怎样理解职业的含义 2.如何追求完善的道德 3. ...查看


  •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 一个人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比任何事情都很重要.失去金钱,还可以挣来更多.失去工作,你总还可以再找一个,然而,你一旦失去了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就再也找不回来了.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道德观 ...查看


  •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并能够正确,工整的书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能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4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 ...查看


  • 作为大学生怎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 作为大学生怎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并通过对造成此种现状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通过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学习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议,以及学习的正确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思 ...查看


  • 社会需要怎样的道德激励
  • 最近,关于好人好事的两则新闻颇有些意思.其一,杭州一位老太太晨练时不慎落水,82岁的孙老伯奋不顾身将之救起;老太太心存感激,打算登门道谢,但孙老伯要求找媒体宣传一下自己的行为.其二,江苏宿迁出台规定,对"小善"行为(比如 ...查看


  • 八年级政治下册期中复习提纲苏教版
  •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期中复习提纲苏教版 第11课 心中要有杆"秤" 1. 什么是公平? 公平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 2. 公平待人有什么意义? ① 对社会而言,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社会成员,这个社会才会和谐 ...查看


  • 大学生道德素质调查报告
  • 大学生道德素质研究报告 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 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如何加强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研究者必攻的难题,到目前为止关于道德 ...查看


  • 怎样做一个四好老师
  • 教师怎样做一个"四好"老师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教师: 大家好.我是小星星.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怎样做一个"四好"老师>. 在今年6月3日召开的自治区党委教育教师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 ...查看


  • 工龄和职业道德证明
  • 工龄和职业道德证明 职 业 道 德 证 明 我单位职工 同志,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累计 年.在我单位工作期间,该同志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无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特此证明.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