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情感目标: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 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三、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对摩尔根实验现象的解释。
四、教材分析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第1章人们是如何发现遗传因子的存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遗传因子,即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因此,第1章和本章的第1 节是本节学习的基础。该节的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新教材中的这些生物知识是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服务的,是重新演绎当年科学家探究过程。本节提出“类比推理”方法,是对“假说演绎法”科学方法的进一步培养,是对提出正确的“假说”的一种具体指导,对培养学生的提出假说很有帮助。摩尔根实验证据是验证“类比推理”假说,同时摩尔根实验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思维方法。但这在教材中逻辑关系不是很清晰,所以本节课未完全采用教材编排,而是将摩尔根的另外两个果蝇实验给出让学生分析、归纳,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结论得出的严谨性。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表面上看本节要说明的是“基因在哪里?”的问题,其根本是要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紧密相连,而减数分裂又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前面已经了解了孟德尔的基因的遗传定律 ,并且掌握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与特点。可以说解决了本节的问题是去掉了高中生物学学习道路上的一只 “拦路虎”。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多媒体设备以及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较好的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所应用的假说演绎法,同时能够熟练掌握减数分裂过程的实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一条主线“基因在染色体上”连接起两种科学思维方法,类比推理和假说演绎法。其中类比推理需要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能够及时应用。而假说演绎则是在回顾的同时达到再次应用加深理解的目的。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类比推理得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另一个是独立设计测交实验。所以在难点问题上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 在本节内容设计时,第一,我在“萨顿的假说”这一部分内容有所失误,未考虑到学生对所学内容和题目的理解能力,导致大部分学生都未写出基因分离和染色体分离过程,自然而然对比过程也无法完成,因此这部分内容生硬无趣,瞬间将导入部分由两个推理题目所引起的学习兴趣降了下去。
第二,在测交实验验证这部分,我可以将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从而得出答案,同时,我虽然有提问,但是并未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而且未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这也是败笔之处。
除此之外,在摩尔根的实验上,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酌情增加了趣味性的背景故事,采用诙谐夸张的语言来讲述摩尔根做实验的故事,也想告诉学生,一次两次乃至多次的失败并没有什么,只要成功一次,便足够了。同时,这样的授课方式也会极大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摩尔根的实验内容和过程较为轻松,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授。
最后,在下次课堂上,也要注意与学生增加更多的互动,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2.2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情感目标: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 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三、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对摩尔根实验现象的解释。
四、教材分析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第1章人们是如何发现遗传因子的存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遗传因子,即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因此,第1章和本章的第1 节是本节学习的基础。该节的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新教材中的这些生物知识是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服务的,是重新演绎当年科学家探究过程。本节提出“类比推理”方法,是对“假说演绎法”科学方法的进一步培养,是对提出正确的“假说”的一种具体指导,对培养学生的提出假说很有帮助。摩尔根实验证据是验证“类比推理”假说,同时摩尔根实验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思维方法。但这在教材中逻辑关系不是很清晰,所以本节课未完全采用教材编排,而是将摩尔根的另外两个果蝇实验给出让学生分析、归纳,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结论得出的严谨性。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表面上看本节要说明的是“基因在哪里?”的问题,其根本是要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紧密相连,而减数分裂又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前面已经了解了孟德尔的基因的遗传定律 ,并且掌握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与特点。可以说解决了本节的问题是去掉了高中生物学学习道路上的一只 “拦路虎”。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多媒体设备以及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较好的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所应用的假说演绎法,同时能够熟练掌握减数分裂过程的实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一条主线“基因在染色体上”连接起两种科学思维方法,类比推理和假说演绎法。其中类比推理需要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能够及时应用。而假说演绎则是在回顾的同时达到再次应用加深理解的目的。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类比推理得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另一个是独立设计测交实验。所以在难点问题上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 在本节内容设计时,第一,我在“萨顿的假说”这一部分内容有所失误,未考虑到学生对所学内容和题目的理解能力,导致大部分学生都未写出基因分离和染色体分离过程,自然而然对比过程也无法完成,因此这部分内容生硬无趣,瞬间将导入部分由两个推理题目所引起的学习兴趣降了下去。
第二,在测交实验验证这部分,我可以将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从而得出答案,同时,我虽然有提问,但是并未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而且未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这也是败笔之处。
除此之外,在摩尔根的实验上,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酌情增加了趣味性的背景故事,采用诙谐夸张的语言来讲述摩尔根做实验的故事,也想告诉学生,一次两次乃至多次的失败并没有什么,只要成功一次,便足够了。同时,这样的授课方式也会极大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摩尔根的实验内容和过程较为轻松,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授。
最后,在下次课堂上,也要注意与学生增加更多的互动,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