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基本类型
(一) 反应性滤泡增生
1.基本病变 淋巴滤泡增多(可遍及淋巴结副皮质和髓索内),具有生发中心和外套层;生发中心内含有多克隆性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兼呈κ和λ阳性),其中散在可染小体细胞(形成星空现象),呈现亮极和暗极等。
2.病理诊断 需与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生发中心的进行性转化、滤泡性淋巴瘤、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等鉴别。
3.属于非特异性增生,提示B细胞免疫功能活跃,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梅毒、HIV感染等。
(二)反应性(单纯性)窦组织细胞增生
1.基本病变 淋巴窦扩张,窦内的组织细胞增生(由较疏松的网状聚集至成片密集,胞核无异型性,胞质可吞噬淋巴细胞、红细胞或呈泡沫样)。
2.病理诊断 需于发生于淋巴窦内的转移癌、单核细胞样B细胞增生、伴有巨大淋巴结病变的窦组织细胞增生(Rosai-Dorfman病)、淋巴窦内反应性噬红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组织细胞增生症X(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和在窦内生长的淋巴瘤(例如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等鉴别。
3.属于非特异性增生,可见于淋巴结的炎性病变、癌性病灶的引流淋巴结等。
(三)反应性副皮质增生(弥漫性反应性增生)
1.基本病变 ①淋巴结副皮质区弥漫性扩大,淋巴滤泡减少、消失,窦隙狭窄、不清晰,以致淋巴结结构模糊;②多种转化性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增生(可见核分裂象,有时易见),毛细血管后小静脉增生,可有T小结形成。
2.病理诊断 是淋巴结增生性病变病理诊断的重要难点,尤其需与呈现各种多形性增生的淋巴瘤(例如周围T细胞淋巴瘤、混合细胞性霍奇金淋巴瘤等)鉴别。
3.提示T细胞免疫功能活跃,多为非特异性,常与病毒感染(例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等)有关,也见于种痘后淋巴结炎、药物诱发性淋巴结病等。
第二节生发中心的进行性转化
1.病变 淋巴滤泡的生发中心增大,外套层小淋巴细胞增生并伸入生发中心内,生发中心的固有成分被伸入的小淋巴细胞分隔以致生发中心消失。
2.病理诊断 需与反应性滤泡增生、滤泡性淋巴瘤、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等鉴别。
3.病理学意义 可能是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的瘤前病变。
第三节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
(一)临床要点
①浅表或深部淋巴结肿大,也可发生于结外各部位;②孤立性或多中心性;③透明血管型:多为单发,良性;④浆细胞型:多为全身性,常伴发热、贫血、血沉快、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等,可继发淋巴瘤。
(二)病变
1.透明血管型 ①淋巴滤泡增生,遍及皮质、髓质;滤泡生发中心萎缩,含有小动脉,其管壁有均质、红染物呈同心圆状沉积(具有诊断意义);滤泡的外套层明显增厚,其中的小淋巴细胞呈靶环样排列;②滤泡间: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增生,含多量浆细胞、免疫母细胞等。本型需与反应性滤泡增生、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以及胸腺瘤(发生于纵膈内者)等鉴别。
2.浆细胞型 ①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②滤泡间:小血管增生,大量浆细胞浸润。本型需与类风湿性淋巴结炎、髓外浆细胞瘤等鉴别。
第四节伴有巨大淋巴结病的窦组织细胞增生(Rosai-Dorfman病)
(一) 临床要点
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常为双侧颈淋巴结无痛性肿大,也可累及皮肤等结外部位,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和自身免疫病。
(二)病变
1.淋巴结 ①淋巴窦极度扩张,窦间淋巴组织萎缩并含多量浆细胞;②窦内组织细胞增生;增生的组织细胞:核无异型性,胞质丰富、泡沫样,胞质内含有许多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③增生的组织细胞呈S-100和CD68阳性、CD1a阴性;④淋巴结包膜增厚。
2.结外部位 在淋巴细胞增生的蓝染背景中,呈现一些由增生组织细胞组成的淡染区,该淡染区内组织细胞的胞质内含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
3.病理诊断 需与重度单纯性窦组织细胞增生、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组织细胞增生症X(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窦内肉芽肿等鉴别。
第五节嗜酸性淋巴肉芽肿(Kimura病)
(一)临床要点
淋巴结多增大,也可累及软组织、腮腺、胃、肺等处。病程长,可自消,也可复发。可伴发热等全身性症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
(二)病变
①淋巴结结构无明显破坏,反应性增生;②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淋巴滤泡内、外形成嗜酸性脓肿(具有诊断意义);③小血管增生(可呈血管瘤样),可见血管炎(管壁内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
(三)病理诊断
需与非特异性嗜酸性淋巴结炎、寄生虫性淋巴结炎、混合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周围T细胞淋巴瘤等鉴别。
第六节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Kikuchi病)
(一) 临床要点
多为中青年女性,颈部等浅表淋巴结肿大,可有压痛,常发热、皮疹、白细胞减少、血沉快等。可自愈。
(二) 病变①淋巴结结构尚存或有破坏;②副皮质区扩大,散在性至大片碎屑样坏死(核 尘),多自包膜之下向深部扩展;③坏死灶内及其边缘处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增生并活跃地吞噬核尘、淋巴细胞、红细胞等,可见核分裂象;④坏死区边缘免疫母细胞等转化性淋巴细胞增生(CD3阳性),易见核分裂象(偶见病理性核分裂象);⑤几乎不见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三) 病理诊断
进行排除性诊断:①需结合相关临床资料;②病变需与淋巴结结核病、淋巴瘤或转移癌的继发性坏死、猫抓病淋巴结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结病、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周围T淋巴细胞淋巴瘤等鉴别。
第七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淋巴结病变
(一) 临床要点
多发于儿童、青少年,男性较多,发热、咽痛和淋巴结肿大(三联症),肝、脾可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60%)、可见转化性大淋巴细胞(所谓的“单核细胞”),血清嗜异性冷凝集试验阳性和EBV抗体阳性。
(二) 病变
①副皮质区弥漫性增生,散在多量免疫母细胞(CD20阳性);②淋巴滤泡可反应性增生;③窦扩张,可呈单核细胞样B细胞增生;④髓索内含有数量不等免疫母细胞;⑤可见灶性碎屑样坏死(核尘)和巨噬细胞吞噬核尘。
(三) 病理诊断①需结合相关临床资料;②病变鉴别诊断(参见本章第一节“反应性副皮
质增生”)。
第八节皮病性淋巴结病(皮病性淋巴结炎)
(一) 临床要点 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局部引流淋巴结或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嗜酸
性粒细胞常增多。
(二) 病变①副皮质区扩大,其中组织细胞、巨噬细胞结节性或弥漫性增生(HE染片中包膜
之下呈现淡粉染区域),T小结增生,巨噬细胞胞质内外呈现黑色素、含铁血黄素等;②该淡染区内可见交指样树突状细胞(S-100蛋白阳性)、朗格汉斯细胞(S-100蛋白和CD1a阳性)、T免疫母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③淋巴滤泡、窦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
(三) 病理诊断①确诊需有明确的瘙痒性皮病史;②需与霍奇金淋巴瘤、周围T细胞淋巴瘤(包
括蕈样霉菌病/Sezary综合征累及淋巴结)等鉴别,这类淋巴瘤患者可有瘙痒性皮病,可伴发皮病性淋巴结病。
第九节淋巴结弓形虫病
(一) 临床要点 多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机会性感染,后天性感染的弓形虫病主要累及淋巴
结。肿大淋巴结有触痛。
(二) 病变①淋巴滤泡显著反应性增生;②增生滤泡周围呈现由少数上皮样细胞形成的小肉芽
肿,并长入滤泡内(具有诊断意义);③边缘窦、小梁旁窦内单核细胞样B细胞增生;④偶尔在巨噬细胞胞质内或细胞外检见弓形虫滋养体,或在细胞内检见弓形虫包囊。
(三) 病理诊断①确诊需要有关血清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的支持;②需与其他感染性肉芽肿鉴
别;③需与可呈现单核细胞样B淋巴细胞增生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猫抓病、艾滋病等鉴别。(参见本篇第五十三章第一节)
第十节种痘后淋巴结炎
(一) 临床要点①皮肤接种牛痘疫苗1-3周后,局部(颈、腋、锁骨上等处)引流淋巴结痛性
肿大,常随皮肤接种处的病变愈复而消散;②接种其他疫苗后,局部引流淋巴结也可炎性肿大,统称为接种后淋巴结炎。
(二) 病变 形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病毒性淋巴结炎,呈现滤泡性和(或)副皮质弥漫
性反应性增生、免疫母细胞散在性增生,可混杂一些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浸润。
(三) 病理诊断①确诊需有近期疫苗接种史;②需与病毒性淋巴结炎、霍奇金淋巴瘤、周围T
细胞淋巴瘤等鉴别。
第十一节药物诱发性淋巴结病
(一) 临床要点①用药后几周至几个月内发生全身(常先颈部)淋巴结肿大;②伴发热、皮疹、
肝脾大、关节酸痛等;③外周血可白细胞增多(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贫血等;④最常由抗惊厥药(苯妥英钠等)引发,也可由抗生素、水杨酸类等多种药物引发;⑤停用相关药物后,病症消失。
(二) 病变 形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病理性淋巴结炎。
(三) 病理诊断①确诊需有使用抗惊厥药或其他相关药物史;②需与病毒性淋巴结炎、霍奇金
淋巴瘤、周围T细胞淋巴瘤等鉴别。
第十二节淋巴组织非典型增生
(一) 病变 泛指淋巴结内不能确诊为淋巴瘤或淋巴造血组织的其他恶性病变,又不能肯定为
反应性病变的结节性或弥漫性淋巴组织增生,代表了若干种良、恶性质不明的“模糊性”淋巴组织增生。
(二) 病理诊断①进行病理会诊;②进行免疫组化、基因重排、细胞遗传学检测;③临床-病
理随查,对于呈现多发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伴有发热、夜汗、消瘦、贫血、皮疹、肝
脾肿大、血沉快、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患者,尤应密切观察,必要时需再切取肿大淋巴结进行病理学检查。
第十三节感染性肉芽肿
(一) 有关疾病举例(病变要点)
1. 细菌性 结核病,非典型分枝杆菌病,麻风,梅毒,猫抓病,伤寒,副伤寒,放线菌病,
鼻硬结病等。
2. 真菌性 组织胞浆菌病,隐球菌病,曲菌病,毛霉菌病,念珠菌病,卡氏肺孢子虫病等。
3. 寄生虫性 弓形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等。
(二) 病理诊断
1. 确诊某种肉芽肿的病因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学检查(组织切片的病原体染色、
活检材料的病原体培养、血清学检查等)。
2. 需除外某些恶性肿瘤引发的淋巴结肉芽肿的可能性。
第十四节异物性肉芽肿
(一) 有关疾病举例(病变要点)
1.淋巴管造影术后淋巴结病。2.聚硅酮性淋巴结病。3.胆汁性肉芽肿性炎淋巴结炎。
(二) 病理诊断①相关的临床资料;②肉芽肿或巨噬细胞检见有关异物。
第十五节结节病
(一) 临床要点①累及任何器官,好发于肺、淋巴结(尤其是肺门淋巴结)、眼、皮肤等处, 表现为肺内浸润性病变、淋巴结肿大、皮肤结节等;②可伴高丙种球蛋白血症、高血钙、高尿钙;③淋巴结内、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和溶菌酶含量增多;④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
(二) 病变①上皮样细胞性肉芽肿,较小而一致,边界较清楚,很少融合;②上皮样细胞 大致同心圆状排列,胞质较红染;③中心区可见纤维素样坏死(非干酪样坏死);④外周围以较致密的网状纤维,进而胶原化并可透明变性;⑤胞质内偶见星状小体和或Schaumann小体(具有诊断提示意义);⑥免疫组化染色:上皮样细胞胞质内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阳性。
(三) 病理诊断①需先除外多种呈现结节病样肉芽肿的疾病(结核病、真菌感染等);②结 合有关临床资料。
第十六节淋巴结梗死
(一) 病因①淋巴结内外血栓形成(继发于感染、血管炎、血凝性增强、栓塞、淋巴结活 检手术等);②继发于淋巴瘤或转移癌;③不明(原发性)。
(二) 病变①多发于浅淋巴结,突发性痛性肿大,可发热;②淋巴结部分性或全部凝固性 坏死:与存活组织截然分界,坏死灶内尚见原有结构残存(浸银染色:显示原有结构框架);③坏死灶周围和结周淋巴组织内呈现急性、慢性炎症。
(三) 病理诊断1.呈现梗死性病变特点。注意与呈现坏死的其他淋巴结病变(结核病、组 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等)鉴别。2.分析梗死原因①根据梗死灶内残影和梗死灶周围存活组织形态判断是否为恶性肿瘤(淋巴瘤抑或转移瘤);②检查结周组织内是否存在血管炎、血栓形成等。
第十七节淋巴结内上皮性包含物
1. 常见异位组织的类型(举例)涎腺,甲状腺,胸腺,乳腺,子宫内膜,蜕膜,非特异性 腺体,痣细胞巢等。2.病变和病理诊断①识别各种异位组织的形态特点;②淋巴结内异位甲状腺:应与淋巴结转移性甲状腺癌鉴别。
第十八节霍奇金淋巴瘤
(一) 临床要点1.好发于青少年和中年人,结节硬化性霍奇金淋巴瘤多见于年轻女性,其 余各型多见于男性。2.主要原发于淋巴结,很少原发于结外部位。3.起病时常表现为单个或一组淋巴结、尤其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4.随病情发展,肿瘤可累及结外,尤其脾脏。5.
少数患者(20%-30%,尤其疾病晚期),可出现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称为B症状),提示预后较差。
(二) 基本病变
1.肿瘤细胞为R-S细胞及其变型①典型R-S细胞为双核细胞;②变型瘤细
胞包括单核R-S细胞(H细胞)、腔隙型R-S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型(L/H)细胞(或称爆米花细胞)和多形性R-S细胞。
2. 背景病变 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泡沫细胞(可形成肉芽肿)、浆细胞、 中性粒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坏死、纤维化。
3. 分类及其病理特点和预后意义
⑴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少见(约占HL的5%),多发于中青年。
由许多境界不清的结节组成,结节内有三种成分,即L/H细胞、小淋巴细胞和上皮样组织细胞。L/H细胞免疫表型:LCA﹢、CD20﹢、EMA﹢/﹣、CD15﹣、CD30﹣/﹢。小淋巴细胞大多数为B细胞,少数为T细胞,CD57﹢T细胞常围绕在L/H细胞周围。上皮样细胞散在或成簇分布于结节内。患者病变较局限、病期较早(多为Ⅰ、Ⅱ期),常无B症状,预后较好。
⑵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包括结节硬化型、富于淋巴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和淋巴细胞消减
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均为:LCA-、CD20-、EMA﹣、CD15﹢/﹣、CD30﹢。
1) 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NSHL):约占HL的60%,双折光性胶原纤维束将肿瘤分割
成大小不等的结节。肿瘤细胞以腔隙性R-S细胞为主。依据结节内肿瘤细胞的多少分为1级(NS1)和2级(NS2)。好发于年轻女性,常累及纵膈。预后相对较好,NS2预后比NS1差。
2) 富于淋巴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LRHL):少见,呈弥漫性生长,在大量小淋巴细胞中散
布少量典型R-S细胞,病变内有数量不等的上皮样细胞和混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或浆细胞。预后相对较好。
3) 混合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MCHL):较常见,约占所有HL的25%,典型R-S细胞和H
细胞散布于由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组成的多形性背景中,伴不规则纤细的纤维化。预后一般。
4) 淋巴细胞消减型霍奇金淋巴瘤(LDHL):最少见,好发于老年人。肿瘤细胞多为典型的
R-S细胞和多形性R-S细胞,肉瘤样图像,可有广泛性纤维化和坏死,反应性炎症细胞明显减少。预后差。
4. 诊断和鉴别诊断
⑴ NLPHL:生发中心进行性转化(PTGC)、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滤泡性淋巴瘤、富于T细
胞和组织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等。
⑵ LRHL:NLPHL、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MCHL、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或病毒性淋巴结炎、富于T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等。
⑶ NSHL:LDHL、某些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转移性癌或恶性黑色素瘤、胸腺瘤和生殖
细胞瘤。
⑷ MCHL:病毒性淋巴结炎、嗜酸性淋巴结炎、慢性肉芽肿性炎和某些T细胞淋巴瘤。 ⑸ LDHL: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软组织肉瘤。
5. 临床分期(也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
⑴ Ⅰ期:病变累及一个区域的淋巴结(Ⅰ),或累及淋巴结以外的一个器官或部位(Ⅰe)。 ⑵ Ⅱ期:病变累及膈肌一侧的两个或更多区域淋巴结(Ⅱ),或累及一个区域以上淋巴结
伴有淋巴结以外一个器官或部位(Ⅱe)。
⑶ Ⅲ期:病变累及膈肌两侧的淋巴结区域(Ⅲ),或伴有淋巴结以外一个器官或部位受累
(Ⅲe),或伴脾脏受累(Ⅲs),或上述淋巴结外两处同时受累(Ⅲs﹢e)。
⑷ Ⅳ期: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弥漫性或播散性受侵犯,累及脾脏以外一个或多个器官(肝、
骨髓、肺和皮肤)伴或不伴淋巴结累及;或孤立性累及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但伴远隔部位淋巴结受累及。
第十九节非霍奇金淋巴瘤
B淋巴细胞的瘤细胞表达B细胞抗原(CD19、CD20、CD22),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轻链(IhL)基因重排。
(一) WHO分类 B细胞淋巴瘤WHO分类:1.前体B细胞肿瘤:前体B细胞淋巴母细胞性 白血病/淋巴瘤2.周围B细胞肿瘤: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B细胞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绒毛状淋巴细胞)、毛细胞白血病、浆细胞骨髓瘤/浆细胞瘤、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套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淋巴结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单核细胞样)、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二)前体B细胞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B-LBL/L)
好发于儿童,男性多见。瘤细胞稍大于小淋巴细胞,弥漫排列,其间散布有吞噬核碎屑的巨噬细胞,呈“星空”样。免疫表型:TdT+、CD10+/-、CD99+。
(三)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B-CLL/SLL)
好发于老年男性,肿瘤侵犯骨髓和周围血液,伴或不伴有淋巴结受累及。肿瘤由弥漫性小淋巴细胞组成,其间存在一些由幼淋巴细胞和副免疫母细胞组成的增值中心。免疫表型:CD5+、CD23+、CD10-;12号染色体三体型。
(四)浆细胞骨髓瘤
(五)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MZL)
好发于成人,女性稍多,最常位于胃,其他部位包括小肠、肺、眼眶、腮腺和甲状腺等,常有幽门螺杆菌胃炎史或自体免疫性疾病。肿瘤由边缘区B细胞/单核细胞样B细胞、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瘤细胞可侵入反应性滤泡(滤泡植入)和腺体内(淋巴上皮病变)。免疫表型:IgM+、IgD-、CD5-、CD10-、CD23-。部分病例呈现t(11;18),无bcl-1或bcl-2基因重排。
小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组化鉴别诊断①B-CLL/SLL:CD5+、CD10-、CD23+、cyclinD1-;②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CD5-、CD10-、CD23-、cyclinD1-;③滤泡性淋巴瘤:CD5-、CD10+、CD23-、cyclinD1-;④套细胞性淋巴瘤:CD5+、CD10-、CD23-、cyclinD1+;⑤淋巴结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CD5-、CD10-、CD23-、cyclinD1-;⑥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CD5-、CD10-、CD23-、cyclinD1-。
(六)套细胞淋巴瘤(MCL)好发于老年男性,除累及淋巴结外,还可累及脾、口咽环、骨髓、周围血液和胃肠道(淋巴瘤样息肉病)。肿瘤由一致的小至中等大淋巴细胞组成,缺乏转化的大细胞(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瘤细胞间常散布一些无吞噬活性的上皮样细胞。小血管壁可有玻璃样物沉积。免疫表型:IgM+、IgD+、CD5+、CD23-、CD10-、cyclinD1+。约2/3病例染色体易位t(11;14),bcl-1基因重排。
(七)滤泡性淋巴瘤(FL)好发于中老年。由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组成肿瘤性滤泡。依据滤泡的多少可分为滤泡为主(滤泡>75%)、滤泡与弥漫混合(滤泡25%-75%)和弥漫为主(滤泡<25%);依据滤泡内的中心母细胞数量(cb)又可分成1级(0-5cb/HPF)、2级(6-15cb/HPF)、3级(>15cb/HPF)。免疫表型:CD5-、CD10+、CD23-/+、bcl-2+。大多数病例t(14;18),bcl-2基因重排。
(八)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最常见,好发于中老年人。瘤细胞大,弥漫分布;分为①中心母细胞性;②免疫母细胞性;③富于T细胞和组织细胞性;④间变性大B细胞;
⑤淋巴瘤样肉芽肿型;⑥浆母细胞性。肿瘤最常位于淋巴结,也可位于结外(胃肠道、口咽环、骨、脾、中枢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等)。免疫表型:CD5-/+、CD10-/+、bcl-2+/-、bcl-6+/-,Ig基因重排。临床上DLBCL有三个亚型:①纵膈(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②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③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
(九)伯基特淋巴瘤 好发于儿童,常位于结外(如颅骨、肾、卵巢和胃肠道),与EB病毒感染关系密切。瘤细胞中等大,有多个小核仁,胞质中等量、嗜碱性,弥漫或黏附性生长,吞噬核碎屑的巨噬细胞散布在瘤细胞之间并形成“星空”样。免疫表型:IgM+、CD5-、CD10+、CD23-、Ki-67(MIB-1)+(几乎100%)。大多数病例呈现t(8;14)、EBER1/2+。
二、T细胞淋巴瘤
T淋巴细胞瘤的瘤细胞表达T细胞抗原(CD3、CD5、CD45RO、CD4或CD8),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NK细胞淋巴瘤也包括在T细胞淋巴瘤大类中,NK瘤细胞表达CD2、CD16、CD56和CD57,不表达CD3,无TCR基因重排。
(一) T细胞(包括NK细胞)肿瘤WHO分类:1.前体T细胞肿瘤:前体T细胞淋巴瘤 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L)、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2.周围T和NK细胞肿瘤:T细胞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鼻型)、肠道T细胞淋巴瘤、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肝脾T细胞淋巴瘤、蕈样霉菌病和赛塞利(Sezary)综合征、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原发于皮肤)、周围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性)、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CL)、CD30+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T细胞和裸细胞,原发性和全身性。
(二)前体T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L)较常见,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居多。临床表现为纵膈(胸腺)迅速增大和周围淋巴结肿大。肿瘤的形态学与B-LBL/L相似,但为T细胞免疫表型,呈TdT+、CD99+。
(三)NK/T细胞淋巴瘤(鼻型)好发于男性成人,最常见于面部中线(鼻和腭部),也可位于皮肤、睾丸、胃肠道和软组织。临床上表现为溃疡性破坏性病变。病变以侵犯血管和血管破坏性浸润为特征,由数量不等非典型小、中和大淋巴细胞组成,混有一些浆细胞、免疫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常伴显著坏死。免疫表型:CD2+、CD56+、CD45RO +、CD3+、CD43+、、CD16-、CD57-,EBER1/2+、细胞毒性标记(TIA-1、粒酶B等)阳性。
(四)蕈样霉菌病 最常见的皮肤原发性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临床上表现为多发性皮肤斑片、斑块和结节,伴瘙痒,病程可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肿瘤由不规则小淋巴细胞组成,核呈脑回状。瘤细胞常浸润表皮,形成Pautrier微脓肿。
(五)周围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性)WHO分类中将发生在淋巴结内T细胞淋巴瘤简化为三种类型,即①非特殊性;②血管免疫母细胞性;③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非特殊性周围T细胞淋巴瘤发于中老年人,肿瘤由小、中至大淋巴细胞以不等数量混合而成,即过去的所谓多形性T细胞淋巴瘤。肿瘤内可有数量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和上皮样组织细胞,小血管(高内皮)增生。肿瘤仅累及滤泡间副皮质区时,称为T区淋巴瘤;肿瘤内有许多成簇上皮样组织细胞时,称为淋巴上皮样细胞淋巴瘤(Lennert淋巴瘤)。
(六)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好发于老年男性。临床上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伴发热、体重减轻、皮疹和多克隆性高γ球蛋白血症。淋巴结结构被高度富于血管和异常淋巴细胞的浸润所淹没。瘤细胞同非特殊性T细胞淋巴瘤,但常见较多透明T细胞,小静脉显著增生、分支状,管壁增厚或玻璃样变(PAS+)。滤泡和生发中心消失,但滤泡树突细胞(FDC)显著增多(CD21+,CD23+)。瘤细胞之间有数量不等浆细胞、浆母细胞、B免疫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上皮样组织细胞。
(七)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肿瘤最初沿淋巴窦生长,而后侵犯副皮质区,最后累及整个淋巴结。瘤细胞大,核大、奇形,黏附在一起,易误诊为转移性
癌、恶性黑色素瘤或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免疫表型:CD30+、LCA+/-、EMA+/-、ALK1+、细胞毒性标记(TIA-1、粒酶B等)阳性、CD15-、CK-、S-100蛋白阴性。半数病例呈现t(2;
5)。
第二十节白血病浸润
一.淋巴细胞型白血病
(一) 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ALL)少见,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当骨髓中淋巴母细胞 >25%时,无论有无肿块都应诊断为ALL,其中B-ALL占85%,T-ALL 占15%。形态特征和免疫表型见非霍奇金淋巴瘤。
(二)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较常见。B-CLL好发于老年男性,诊断标准为周围血 中淋巴细胞绝对数>10*109/L,至少维持4周;骨髓中淋巴细胞>30%。曾将B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PLL)视为B-CLL的一个变型,但是由于B-PLL中的幼淋巴细胞>55%、发病时即表现为脾肿大等,WHO新分类视其为独立类型。绝大多数T-CLL实际上由幼淋巴细胞组成。WHO只列T-PLL为独立类型,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周围血中淋巴细胞数高达100*109/L,其中80%-90%为幼淋巴细胞。
二.髓细胞性白血病
(一) 急性非淋巴细胞型白血病(ANLL)分为七型:M1为急性原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 型;M2为急性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3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4为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5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6为急性红白血病;M7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1、M2和M3统称为急性粒细胞(髓细胞)白血病(AML)。
(二)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由幼稚粒细胞,主要是中幼和晚幼粒细胞组成,好发于 成年人,周围血白细胞数常高达(100-250)*109/L,起病慢,临床上表现为疲劳、食欲减退、消瘦、盗汗、贫血、出血倾向和巨脾。在组织学切片中可见大量幼稚粒细胞,可找见嗜酸性幼稚粒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时,瘤细胞呈现CD15+、CD68+和MPO+可确诊为CML。
三、髓细胞肉瘤或称粒细胞肉瘤,是幼稚粒细胞形成的实体性恶性肿瘤,常继发于AML或CML。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常累及扁骨和长骨、肝、脾、淋巴结、乳腺、胃肠道、皮肤、软组织等处。有些肿瘤切除后置于空气中可呈现浅绿色,称为绿色瘤。肿瘤由不同分化阶段的幼稚粒细胞组成,诊断标准同CML。
第二十一节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肿瘤
(一) WHO分类1.巨噬细胞/组织细胞肿瘤:组织细胞肉瘤;2.树突状细胞肿瘤:朗格汉斯 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朗格汉斯细胞肉瘤、交指样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树突状细胞肉瘤,非特殊性。
(二) 组织细胞肉瘤 很少见,由具有吞噬活性的肿瘤性组织细胞所构成的实体瘤。免疫表 型:CD68+、LYS+、CD11c+、CD14+、B和T细胞标记阴性,无Ig和TCR重排。目前认为,所谓的“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实际上是伴有嗜血细胞综合征的淋巴瘤(例如NK/T细胞淋巴瘤、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真正的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可能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是同一疾病。
(三)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主要包括①勒-雪(Letterer-Siwe)病;②汉- 许-克(Hand-Schuller-Christian)病;③骨的嗜酸性肉芽肿。这三者属于同一疾病的不同过程或不同时期的表现,其临床表现、受累及器官的部位和范围不同,但各种类型LCH病理形态的特征皆为有朗格汉斯细胞浸润的肉芽肿,伴数量不等嗜酸性粒细胞(通常较显著)、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泡沫状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朗格汉斯细胞表达CD1a和S-100蛋白,电镜下胞质内存在特征性Birbeck颗粒。
(四) 朗格汉斯细胞肉瘤(LCS)好发于男性,常累及多个系统,进展迅速。朗格汉斯细胞 显著异型性,核分裂象多,病变背景中仍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成分。免疫组化
染色和电镜观察同LCH。
(五) 交指样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IDCS)罕见。肿瘤由梭形或多形性交指样树突状细胞 组成。瘤细胞排列成片状、束状或旋涡状。免疫表型:S-100蛋白+、CD68+、CD11a+、vim+。电镜下,瘤细胞表面有许多相互交错的长指状突起,与邻近瘤细胞呈镶嵌状排列,无桥粒,无Birbeck颗粒。
(六)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FDCS)罕见。肿瘤由生发中心内的肿瘤性树突状细胞所 组成,瘤细胞卵圆形或梭形,排列成片状、束状、席纹状或旋涡状。免疫表型:CD21+、CD35+和CD23+,S-100蛋白和CD68偶尔阳性,CD1a、CD3、CD20阴性。
(七) 树突状细胞肉瘤(非特殊性)不能归入上述类型的树突状细胞恶性肿瘤。
树突状细胞:免疫组化鉴别1.滤泡树突状细胞(FDC):CD1a-、CD21+、CD35+、S-100蛋白-;
2.朗格汉斯细胞(LC):CD1a+、CD21-、CD35-、S-100蛋白+;3.交指样树突状细胞(IDC):CD1a-、CD21-、CD35-、S-100蛋白+。
第二十二节淋巴结转移瘤
(一) 淋巴结转移瘤的病理学特点
1.恶性肿瘤中,主要是癌,尤其是恶性黑色素瘤常转移至局部淋巴结,肉瘤极少转移至淋巴结。2.发生转移的淋巴结通常增大、质硬,转移性癌的切面为灰白色,恶性黑色素瘤可呈黑色。3.转移瘤的瘤细胞呈巢或单个的累及淋巴窦,最先出现在被膜下窦,然后出现皮质窦和髄窦,最后累及淋巴实质。4.转移性癌以腺癌常见,分化差的癌异型性较显著。
(二)淋巴结转移瘤原发部位的推测和证实
1.转移瘤常最先转移到区域淋巴结,如乳腺癌转移至同侧腋窝淋巴结。2.远处淋巴结转移也有一定的规律,如肺癌常转移至右锁骨上淋巴结,而胃癌常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3.原发灶隐匿的肿瘤有甲状腺癌、肾癌、前列腺癌、鼻咽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等。4.依据转移瘤的形态特点(如透明细胞、小圆细胞、梭形细胞等)可推测和证实原发瘤和细胞产物(粘液、糖原)。5.依据特殊技术(如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电镜、分子生物学技术)推测和证实原发瘤。
第一节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基本类型
(一) 反应性滤泡增生
1.基本病变 淋巴滤泡增多(可遍及淋巴结副皮质和髓索内),具有生发中心和外套层;生发中心内含有多克隆性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兼呈κ和λ阳性),其中散在可染小体细胞(形成星空现象),呈现亮极和暗极等。
2.病理诊断 需与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生发中心的进行性转化、滤泡性淋巴瘤、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等鉴别。
3.属于非特异性增生,提示B细胞免疫功能活跃,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梅毒、HIV感染等。
(二)反应性(单纯性)窦组织细胞增生
1.基本病变 淋巴窦扩张,窦内的组织细胞增生(由较疏松的网状聚集至成片密集,胞核无异型性,胞质可吞噬淋巴细胞、红细胞或呈泡沫样)。
2.病理诊断 需于发生于淋巴窦内的转移癌、单核细胞样B细胞增生、伴有巨大淋巴结病变的窦组织细胞增生(Rosai-Dorfman病)、淋巴窦内反应性噬红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组织细胞增生症X(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和在窦内生长的淋巴瘤(例如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等鉴别。
3.属于非特异性增生,可见于淋巴结的炎性病变、癌性病灶的引流淋巴结等。
(三)反应性副皮质增生(弥漫性反应性增生)
1.基本病变 ①淋巴结副皮质区弥漫性扩大,淋巴滤泡减少、消失,窦隙狭窄、不清晰,以致淋巴结结构模糊;②多种转化性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增生(可见核分裂象,有时易见),毛细血管后小静脉增生,可有T小结形成。
2.病理诊断 是淋巴结增生性病变病理诊断的重要难点,尤其需与呈现各种多形性增生的淋巴瘤(例如周围T细胞淋巴瘤、混合细胞性霍奇金淋巴瘤等)鉴别。
3.提示T细胞免疫功能活跃,多为非特异性,常与病毒感染(例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等)有关,也见于种痘后淋巴结炎、药物诱发性淋巴结病等。
第二节生发中心的进行性转化
1.病变 淋巴滤泡的生发中心增大,外套层小淋巴细胞增生并伸入生发中心内,生发中心的固有成分被伸入的小淋巴细胞分隔以致生发中心消失。
2.病理诊断 需与反应性滤泡增生、滤泡性淋巴瘤、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等鉴别。
3.病理学意义 可能是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的瘤前病变。
第三节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
(一)临床要点
①浅表或深部淋巴结肿大,也可发生于结外各部位;②孤立性或多中心性;③透明血管型:多为单发,良性;④浆细胞型:多为全身性,常伴发热、贫血、血沉快、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等,可继发淋巴瘤。
(二)病变
1.透明血管型 ①淋巴滤泡增生,遍及皮质、髓质;滤泡生发中心萎缩,含有小动脉,其管壁有均质、红染物呈同心圆状沉积(具有诊断意义);滤泡的外套层明显增厚,其中的小淋巴细胞呈靶环样排列;②滤泡间: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增生,含多量浆细胞、免疫母细胞等。本型需与反应性滤泡增生、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以及胸腺瘤(发生于纵膈内者)等鉴别。
2.浆细胞型 ①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②滤泡间:小血管增生,大量浆细胞浸润。本型需与类风湿性淋巴结炎、髓外浆细胞瘤等鉴别。
第四节伴有巨大淋巴结病的窦组织细胞增生(Rosai-Dorfman病)
(一) 临床要点
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常为双侧颈淋巴结无痛性肿大,也可累及皮肤等结外部位,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和自身免疫病。
(二)病变
1.淋巴结 ①淋巴窦极度扩张,窦间淋巴组织萎缩并含多量浆细胞;②窦内组织细胞增生;增生的组织细胞:核无异型性,胞质丰富、泡沫样,胞质内含有许多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③增生的组织细胞呈S-100和CD68阳性、CD1a阴性;④淋巴结包膜增厚。
2.结外部位 在淋巴细胞增生的蓝染背景中,呈现一些由增生组织细胞组成的淡染区,该淡染区内组织细胞的胞质内含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
3.病理诊断 需与重度单纯性窦组织细胞增生、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组织细胞增生症X(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窦内肉芽肿等鉴别。
第五节嗜酸性淋巴肉芽肿(Kimura病)
(一)临床要点
淋巴结多增大,也可累及软组织、腮腺、胃、肺等处。病程长,可自消,也可复发。可伴发热等全身性症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
(二)病变
①淋巴结结构无明显破坏,反应性增生;②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淋巴滤泡内、外形成嗜酸性脓肿(具有诊断意义);③小血管增生(可呈血管瘤样),可见血管炎(管壁内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
(三)病理诊断
需与非特异性嗜酸性淋巴结炎、寄生虫性淋巴结炎、混合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周围T细胞淋巴瘤等鉴别。
第六节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Kikuchi病)
(一) 临床要点
多为中青年女性,颈部等浅表淋巴结肿大,可有压痛,常发热、皮疹、白细胞减少、血沉快等。可自愈。
(二) 病变①淋巴结结构尚存或有破坏;②副皮质区扩大,散在性至大片碎屑样坏死(核 尘),多自包膜之下向深部扩展;③坏死灶内及其边缘处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增生并活跃地吞噬核尘、淋巴细胞、红细胞等,可见核分裂象;④坏死区边缘免疫母细胞等转化性淋巴细胞增生(CD3阳性),易见核分裂象(偶见病理性核分裂象);⑤几乎不见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三) 病理诊断
进行排除性诊断:①需结合相关临床资料;②病变需与淋巴结结核病、淋巴瘤或转移癌的继发性坏死、猫抓病淋巴结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结病、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周围T淋巴细胞淋巴瘤等鉴别。
第七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淋巴结病变
(一) 临床要点
多发于儿童、青少年,男性较多,发热、咽痛和淋巴结肿大(三联症),肝、脾可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60%)、可见转化性大淋巴细胞(所谓的“单核细胞”),血清嗜异性冷凝集试验阳性和EBV抗体阳性。
(二) 病变
①副皮质区弥漫性增生,散在多量免疫母细胞(CD20阳性);②淋巴滤泡可反应性增生;③窦扩张,可呈单核细胞样B细胞增生;④髓索内含有数量不等免疫母细胞;⑤可见灶性碎屑样坏死(核尘)和巨噬细胞吞噬核尘。
(三) 病理诊断①需结合相关临床资料;②病变鉴别诊断(参见本章第一节“反应性副皮
质增生”)。
第八节皮病性淋巴结病(皮病性淋巴结炎)
(一) 临床要点 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局部引流淋巴结或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嗜酸
性粒细胞常增多。
(二) 病变①副皮质区扩大,其中组织细胞、巨噬细胞结节性或弥漫性增生(HE染片中包膜
之下呈现淡粉染区域),T小结增生,巨噬细胞胞质内外呈现黑色素、含铁血黄素等;②该淡染区内可见交指样树突状细胞(S-100蛋白阳性)、朗格汉斯细胞(S-100蛋白和CD1a阳性)、T免疫母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③淋巴滤泡、窦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
(三) 病理诊断①确诊需有明确的瘙痒性皮病史;②需与霍奇金淋巴瘤、周围T细胞淋巴瘤(包
括蕈样霉菌病/Sezary综合征累及淋巴结)等鉴别,这类淋巴瘤患者可有瘙痒性皮病,可伴发皮病性淋巴结病。
第九节淋巴结弓形虫病
(一) 临床要点 多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机会性感染,后天性感染的弓形虫病主要累及淋巴
结。肿大淋巴结有触痛。
(二) 病变①淋巴滤泡显著反应性增生;②增生滤泡周围呈现由少数上皮样细胞形成的小肉芽
肿,并长入滤泡内(具有诊断意义);③边缘窦、小梁旁窦内单核细胞样B细胞增生;④偶尔在巨噬细胞胞质内或细胞外检见弓形虫滋养体,或在细胞内检见弓形虫包囊。
(三) 病理诊断①确诊需要有关血清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的支持;②需与其他感染性肉芽肿鉴
别;③需与可呈现单核细胞样B淋巴细胞增生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猫抓病、艾滋病等鉴别。(参见本篇第五十三章第一节)
第十节种痘后淋巴结炎
(一) 临床要点①皮肤接种牛痘疫苗1-3周后,局部(颈、腋、锁骨上等处)引流淋巴结痛性
肿大,常随皮肤接种处的病变愈复而消散;②接种其他疫苗后,局部引流淋巴结也可炎性肿大,统称为接种后淋巴结炎。
(二) 病变 形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病毒性淋巴结炎,呈现滤泡性和(或)副皮质弥漫
性反应性增生、免疫母细胞散在性增生,可混杂一些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浸润。
(三) 病理诊断①确诊需有近期疫苗接种史;②需与病毒性淋巴结炎、霍奇金淋巴瘤、周围T
细胞淋巴瘤等鉴别。
第十一节药物诱发性淋巴结病
(一) 临床要点①用药后几周至几个月内发生全身(常先颈部)淋巴结肿大;②伴发热、皮疹、
肝脾大、关节酸痛等;③外周血可白细胞增多(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贫血等;④最常由抗惊厥药(苯妥英钠等)引发,也可由抗生素、水杨酸类等多种药物引发;⑤停用相关药物后,病症消失。
(二) 病变 形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病理性淋巴结炎。
(三) 病理诊断①确诊需有使用抗惊厥药或其他相关药物史;②需与病毒性淋巴结炎、霍奇金
淋巴瘤、周围T细胞淋巴瘤等鉴别。
第十二节淋巴组织非典型增生
(一) 病变 泛指淋巴结内不能确诊为淋巴瘤或淋巴造血组织的其他恶性病变,又不能肯定为
反应性病变的结节性或弥漫性淋巴组织增生,代表了若干种良、恶性质不明的“模糊性”淋巴组织增生。
(二) 病理诊断①进行病理会诊;②进行免疫组化、基因重排、细胞遗传学检测;③临床-病
理随查,对于呈现多发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伴有发热、夜汗、消瘦、贫血、皮疹、肝
脾肿大、血沉快、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患者,尤应密切观察,必要时需再切取肿大淋巴结进行病理学检查。
第十三节感染性肉芽肿
(一) 有关疾病举例(病变要点)
1. 细菌性 结核病,非典型分枝杆菌病,麻风,梅毒,猫抓病,伤寒,副伤寒,放线菌病,
鼻硬结病等。
2. 真菌性 组织胞浆菌病,隐球菌病,曲菌病,毛霉菌病,念珠菌病,卡氏肺孢子虫病等。
3. 寄生虫性 弓形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等。
(二) 病理诊断
1. 确诊某种肉芽肿的病因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学检查(组织切片的病原体染色、
活检材料的病原体培养、血清学检查等)。
2. 需除外某些恶性肿瘤引发的淋巴结肉芽肿的可能性。
第十四节异物性肉芽肿
(一) 有关疾病举例(病变要点)
1.淋巴管造影术后淋巴结病。2.聚硅酮性淋巴结病。3.胆汁性肉芽肿性炎淋巴结炎。
(二) 病理诊断①相关的临床资料;②肉芽肿或巨噬细胞检见有关异物。
第十五节结节病
(一) 临床要点①累及任何器官,好发于肺、淋巴结(尤其是肺门淋巴结)、眼、皮肤等处, 表现为肺内浸润性病变、淋巴结肿大、皮肤结节等;②可伴高丙种球蛋白血症、高血钙、高尿钙;③淋巴结内、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和溶菌酶含量增多;④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
(二) 病变①上皮样细胞性肉芽肿,较小而一致,边界较清楚,很少融合;②上皮样细胞 大致同心圆状排列,胞质较红染;③中心区可见纤维素样坏死(非干酪样坏死);④外周围以较致密的网状纤维,进而胶原化并可透明变性;⑤胞质内偶见星状小体和或Schaumann小体(具有诊断提示意义);⑥免疫组化染色:上皮样细胞胞质内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阳性。
(三) 病理诊断①需先除外多种呈现结节病样肉芽肿的疾病(结核病、真菌感染等);②结 合有关临床资料。
第十六节淋巴结梗死
(一) 病因①淋巴结内外血栓形成(继发于感染、血管炎、血凝性增强、栓塞、淋巴结活 检手术等);②继发于淋巴瘤或转移癌;③不明(原发性)。
(二) 病变①多发于浅淋巴结,突发性痛性肿大,可发热;②淋巴结部分性或全部凝固性 坏死:与存活组织截然分界,坏死灶内尚见原有结构残存(浸银染色:显示原有结构框架);③坏死灶周围和结周淋巴组织内呈现急性、慢性炎症。
(三) 病理诊断1.呈现梗死性病变特点。注意与呈现坏死的其他淋巴结病变(结核病、组 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等)鉴别。2.分析梗死原因①根据梗死灶内残影和梗死灶周围存活组织形态判断是否为恶性肿瘤(淋巴瘤抑或转移瘤);②检查结周组织内是否存在血管炎、血栓形成等。
第十七节淋巴结内上皮性包含物
1. 常见异位组织的类型(举例)涎腺,甲状腺,胸腺,乳腺,子宫内膜,蜕膜,非特异性 腺体,痣细胞巢等。2.病变和病理诊断①识别各种异位组织的形态特点;②淋巴结内异位甲状腺:应与淋巴结转移性甲状腺癌鉴别。
第十八节霍奇金淋巴瘤
(一) 临床要点1.好发于青少年和中年人,结节硬化性霍奇金淋巴瘤多见于年轻女性,其 余各型多见于男性。2.主要原发于淋巴结,很少原发于结外部位。3.起病时常表现为单个或一组淋巴结、尤其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4.随病情发展,肿瘤可累及结外,尤其脾脏。5.
少数患者(20%-30%,尤其疾病晚期),可出现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称为B症状),提示预后较差。
(二) 基本病变
1.肿瘤细胞为R-S细胞及其变型①典型R-S细胞为双核细胞;②变型瘤细
胞包括单核R-S细胞(H细胞)、腔隙型R-S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型(L/H)细胞(或称爆米花细胞)和多形性R-S细胞。
2. 背景病变 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泡沫细胞(可形成肉芽肿)、浆细胞、 中性粒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坏死、纤维化。
3. 分类及其病理特点和预后意义
⑴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少见(约占HL的5%),多发于中青年。
由许多境界不清的结节组成,结节内有三种成分,即L/H细胞、小淋巴细胞和上皮样组织细胞。L/H细胞免疫表型:LCA﹢、CD20﹢、EMA﹢/﹣、CD15﹣、CD30﹣/﹢。小淋巴细胞大多数为B细胞,少数为T细胞,CD57﹢T细胞常围绕在L/H细胞周围。上皮样细胞散在或成簇分布于结节内。患者病变较局限、病期较早(多为Ⅰ、Ⅱ期),常无B症状,预后较好。
⑵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包括结节硬化型、富于淋巴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和淋巴细胞消减
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均为:LCA-、CD20-、EMA﹣、CD15﹢/﹣、CD30﹢。
1) 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NSHL):约占HL的60%,双折光性胶原纤维束将肿瘤分割
成大小不等的结节。肿瘤细胞以腔隙性R-S细胞为主。依据结节内肿瘤细胞的多少分为1级(NS1)和2级(NS2)。好发于年轻女性,常累及纵膈。预后相对较好,NS2预后比NS1差。
2) 富于淋巴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LRHL):少见,呈弥漫性生长,在大量小淋巴细胞中散
布少量典型R-S细胞,病变内有数量不等的上皮样细胞和混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或浆细胞。预后相对较好。
3) 混合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MCHL):较常见,约占所有HL的25%,典型R-S细胞和H
细胞散布于由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组成的多形性背景中,伴不规则纤细的纤维化。预后一般。
4) 淋巴细胞消减型霍奇金淋巴瘤(LDHL):最少见,好发于老年人。肿瘤细胞多为典型的
R-S细胞和多形性R-S细胞,肉瘤样图像,可有广泛性纤维化和坏死,反应性炎症细胞明显减少。预后差。
4. 诊断和鉴别诊断
⑴ NLPHL:生发中心进行性转化(PTGC)、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滤泡性淋巴瘤、富于T细
胞和组织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等。
⑵ LRHL:NLPHL、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MCHL、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或病毒性淋巴结炎、富于T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等。
⑶ NSHL:LDHL、某些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转移性癌或恶性黑色素瘤、胸腺瘤和生殖
细胞瘤。
⑷ MCHL:病毒性淋巴结炎、嗜酸性淋巴结炎、慢性肉芽肿性炎和某些T细胞淋巴瘤。 ⑸ LDHL: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软组织肉瘤。
5. 临床分期(也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
⑴ Ⅰ期:病变累及一个区域的淋巴结(Ⅰ),或累及淋巴结以外的一个器官或部位(Ⅰe)。 ⑵ Ⅱ期:病变累及膈肌一侧的两个或更多区域淋巴结(Ⅱ),或累及一个区域以上淋巴结
伴有淋巴结以外一个器官或部位(Ⅱe)。
⑶ Ⅲ期:病变累及膈肌两侧的淋巴结区域(Ⅲ),或伴有淋巴结以外一个器官或部位受累
(Ⅲe),或伴脾脏受累(Ⅲs),或上述淋巴结外两处同时受累(Ⅲs﹢e)。
⑷ Ⅳ期: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弥漫性或播散性受侵犯,累及脾脏以外一个或多个器官(肝、
骨髓、肺和皮肤)伴或不伴淋巴结累及;或孤立性累及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但伴远隔部位淋巴结受累及。
第十九节非霍奇金淋巴瘤
B淋巴细胞的瘤细胞表达B细胞抗原(CD19、CD20、CD22),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轻链(IhL)基因重排。
(一) WHO分类 B细胞淋巴瘤WHO分类:1.前体B细胞肿瘤:前体B细胞淋巴母细胞性 白血病/淋巴瘤2.周围B细胞肿瘤: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B细胞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绒毛状淋巴细胞)、毛细胞白血病、浆细胞骨髓瘤/浆细胞瘤、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套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淋巴结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单核细胞样)、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二)前体B细胞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B-LBL/L)
好发于儿童,男性多见。瘤细胞稍大于小淋巴细胞,弥漫排列,其间散布有吞噬核碎屑的巨噬细胞,呈“星空”样。免疫表型:TdT+、CD10+/-、CD99+。
(三)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B-CLL/SLL)
好发于老年男性,肿瘤侵犯骨髓和周围血液,伴或不伴有淋巴结受累及。肿瘤由弥漫性小淋巴细胞组成,其间存在一些由幼淋巴细胞和副免疫母细胞组成的增值中心。免疫表型:CD5+、CD23+、CD10-;12号染色体三体型。
(四)浆细胞骨髓瘤
(五)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MZL)
好发于成人,女性稍多,最常位于胃,其他部位包括小肠、肺、眼眶、腮腺和甲状腺等,常有幽门螺杆菌胃炎史或自体免疫性疾病。肿瘤由边缘区B细胞/单核细胞样B细胞、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瘤细胞可侵入反应性滤泡(滤泡植入)和腺体内(淋巴上皮病变)。免疫表型:IgM+、IgD-、CD5-、CD10-、CD23-。部分病例呈现t(11;18),无bcl-1或bcl-2基因重排。
小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组化鉴别诊断①B-CLL/SLL:CD5+、CD10-、CD23+、cyclinD1-;②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CD5-、CD10-、CD23-、cyclinD1-;③滤泡性淋巴瘤:CD5-、CD10+、CD23-、cyclinD1-;④套细胞性淋巴瘤:CD5+、CD10-、CD23-、cyclinD1+;⑤淋巴结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CD5-、CD10-、CD23-、cyclinD1-;⑥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CD5-、CD10-、CD23-、cyclinD1-。
(六)套细胞淋巴瘤(MCL)好发于老年男性,除累及淋巴结外,还可累及脾、口咽环、骨髓、周围血液和胃肠道(淋巴瘤样息肉病)。肿瘤由一致的小至中等大淋巴细胞组成,缺乏转化的大细胞(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瘤细胞间常散布一些无吞噬活性的上皮样细胞。小血管壁可有玻璃样物沉积。免疫表型:IgM+、IgD+、CD5+、CD23-、CD10-、cyclinD1+。约2/3病例染色体易位t(11;14),bcl-1基因重排。
(七)滤泡性淋巴瘤(FL)好发于中老年。由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组成肿瘤性滤泡。依据滤泡的多少可分为滤泡为主(滤泡>75%)、滤泡与弥漫混合(滤泡25%-75%)和弥漫为主(滤泡<25%);依据滤泡内的中心母细胞数量(cb)又可分成1级(0-5cb/HPF)、2级(6-15cb/HPF)、3级(>15cb/HPF)。免疫表型:CD5-、CD10+、CD23-/+、bcl-2+。大多数病例t(14;18),bcl-2基因重排。
(八)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最常见,好发于中老年人。瘤细胞大,弥漫分布;分为①中心母细胞性;②免疫母细胞性;③富于T细胞和组织细胞性;④间变性大B细胞;
⑤淋巴瘤样肉芽肿型;⑥浆母细胞性。肿瘤最常位于淋巴结,也可位于结外(胃肠道、口咽环、骨、脾、中枢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等)。免疫表型:CD5-/+、CD10-/+、bcl-2+/-、bcl-6+/-,Ig基因重排。临床上DLBCL有三个亚型:①纵膈(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②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③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
(九)伯基特淋巴瘤 好发于儿童,常位于结外(如颅骨、肾、卵巢和胃肠道),与EB病毒感染关系密切。瘤细胞中等大,有多个小核仁,胞质中等量、嗜碱性,弥漫或黏附性生长,吞噬核碎屑的巨噬细胞散布在瘤细胞之间并形成“星空”样。免疫表型:IgM+、CD5-、CD10+、CD23-、Ki-67(MIB-1)+(几乎100%)。大多数病例呈现t(8;14)、EBER1/2+。
二、T细胞淋巴瘤
T淋巴细胞瘤的瘤细胞表达T细胞抗原(CD3、CD5、CD45RO、CD4或CD8),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NK细胞淋巴瘤也包括在T细胞淋巴瘤大类中,NK瘤细胞表达CD2、CD16、CD56和CD57,不表达CD3,无TCR基因重排。
(一) T细胞(包括NK细胞)肿瘤WHO分类:1.前体T细胞肿瘤:前体T细胞淋巴瘤 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L)、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2.周围T和NK细胞肿瘤:T细胞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鼻型)、肠道T细胞淋巴瘤、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肝脾T细胞淋巴瘤、蕈样霉菌病和赛塞利(Sezary)综合征、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原发于皮肤)、周围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性)、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CL)、CD30+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T细胞和裸细胞,原发性和全身性。
(二)前体T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L)较常见,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居多。临床表现为纵膈(胸腺)迅速增大和周围淋巴结肿大。肿瘤的形态学与B-LBL/L相似,但为T细胞免疫表型,呈TdT+、CD99+。
(三)NK/T细胞淋巴瘤(鼻型)好发于男性成人,最常见于面部中线(鼻和腭部),也可位于皮肤、睾丸、胃肠道和软组织。临床上表现为溃疡性破坏性病变。病变以侵犯血管和血管破坏性浸润为特征,由数量不等非典型小、中和大淋巴细胞组成,混有一些浆细胞、免疫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常伴显著坏死。免疫表型:CD2+、CD56+、CD45RO +、CD3+、CD43+、、CD16-、CD57-,EBER1/2+、细胞毒性标记(TIA-1、粒酶B等)阳性。
(四)蕈样霉菌病 最常见的皮肤原发性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临床上表现为多发性皮肤斑片、斑块和结节,伴瘙痒,病程可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肿瘤由不规则小淋巴细胞组成,核呈脑回状。瘤细胞常浸润表皮,形成Pautrier微脓肿。
(五)周围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性)WHO分类中将发生在淋巴结内T细胞淋巴瘤简化为三种类型,即①非特殊性;②血管免疫母细胞性;③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非特殊性周围T细胞淋巴瘤发于中老年人,肿瘤由小、中至大淋巴细胞以不等数量混合而成,即过去的所谓多形性T细胞淋巴瘤。肿瘤内可有数量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和上皮样组织细胞,小血管(高内皮)增生。肿瘤仅累及滤泡间副皮质区时,称为T区淋巴瘤;肿瘤内有许多成簇上皮样组织细胞时,称为淋巴上皮样细胞淋巴瘤(Lennert淋巴瘤)。
(六)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好发于老年男性。临床上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伴发热、体重减轻、皮疹和多克隆性高γ球蛋白血症。淋巴结结构被高度富于血管和异常淋巴细胞的浸润所淹没。瘤细胞同非特殊性T细胞淋巴瘤,但常见较多透明T细胞,小静脉显著增生、分支状,管壁增厚或玻璃样变(PAS+)。滤泡和生发中心消失,但滤泡树突细胞(FDC)显著增多(CD21+,CD23+)。瘤细胞之间有数量不等浆细胞、浆母细胞、B免疫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上皮样组织细胞。
(七)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肿瘤最初沿淋巴窦生长,而后侵犯副皮质区,最后累及整个淋巴结。瘤细胞大,核大、奇形,黏附在一起,易误诊为转移性
癌、恶性黑色素瘤或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免疫表型:CD30+、LCA+/-、EMA+/-、ALK1+、细胞毒性标记(TIA-1、粒酶B等)阳性、CD15-、CK-、S-100蛋白阴性。半数病例呈现t(2;
5)。
第二十节白血病浸润
一.淋巴细胞型白血病
(一) 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ALL)少见,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当骨髓中淋巴母细胞 >25%时,无论有无肿块都应诊断为ALL,其中B-ALL占85%,T-ALL 占15%。形态特征和免疫表型见非霍奇金淋巴瘤。
(二)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较常见。B-CLL好发于老年男性,诊断标准为周围血 中淋巴细胞绝对数>10*109/L,至少维持4周;骨髓中淋巴细胞>30%。曾将B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PLL)视为B-CLL的一个变型,但是由于B-PLL中的幼淋巴细胞>55%、发病时即表现为脾肿大等,WHO新分类视其为独立类型。绝大多数T-CLL实际上由幼淋巴细胞组成。WHO只列T-PLL为独立类型,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周围血中淋巴细胞数高达100*109/L,其中80%-90%为幼淋巴细胞。
二.髓细胞性白血病
(一) 急性非淋巴细胞型白血病(ANLL)分为七型:M1为急性原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 型;M2为急性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3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4为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5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6为急性红白血病;M7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1、M2和M3统称为急性粒细胞(髓细胞)白血病(AML)。
(二)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由幼稚粒细胞,主要是中幼和晚幼粒细胞组成,好发于 成年人,周围血白细胞数常高达(100-250)*109/L,起病慢,临床上表现为疲劳、食欲减退、消瘦、盗汗、贫血、出血倾向和巨脾。在组织学切片中可见大量幼稚粒细胞,可找见嗜酸性幼稚粒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时,瘤细胞呈现CD15+、CD68+和MPO+可确诊为CML。
三、髓细胞肉瘤或称粒细胞肉瘤,是幼稚粒细胞形成的实体性恶性肿瘤,常继发于AML或CML。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常累及扁骨和长骨、肝、脾、淋巴结、乳腺、胃肠道、皮肤、软组织等处。有些肿瘤切除后置于空气中可呈现浅绿色,称为绿色瘤。肿瘤由不同分化阶段的幼稚粒细胞组成,诊断标准同CML。
第二十一节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肿瘤
(一) WHO分类1.巨噬细胞/组织细胞肿瘤:组织细胞肉瘤;2.树突状细胞肿瘤:朗格汉斯 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朗格汉斯细胞肉瘤、交指样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树突状细胞肉瘤,非特殊性。
(二) 组织细胞肉瘤 很少见,由具有吞噬活性的肿瘤性组织细胞所构成的实体瘤。免疫表 型:CD68+、LYS+、CD11c+、CD14+、B和T细胞标记阴性,无Ig和TCR重排。目前认为,所谓的“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实际上是伴有嗜血细胞综合征的淋巴瘤(例如NK/T细胞淋巴瘤、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真正的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可能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是同一疾病。
(三)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主要包括①勒-雪(Letterer-Siwe)病;②汉- 许-克(Hand-Schuller-Christian)病;③骨的嗜酸性肉芽肿。这三者属于同一疾病的不同过程或不同时期的表现,其临床表现、受累及器官的部位和范围不同,但各种类型LCH病理形态的特征皆为有朗格汉斯细胞浸润的肉芽肿,伴数量不等嗜酸性粒细胞(通常较显著)、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泡沫状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朗格汉斯细胞表达CD1a和S-100蛋白,电镜下胞质内存在特征性Birbeck颗粒。
(四) 朗格汉斯细胞肉瘤(LCS)好发于男性,常累及多个系统,进展迅速。朗格汉斯细胞 显著异型性,核分裂象多,病变背景中仍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成分。免疫组化
染色和电镜观察同LCH。
(五) 交指样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IDCS)罕见。肿瘤由梭形或多形性交指样树突状细胞 组成。瘤细胞排列成片状、束状或旋涡状。免疫表型:S-100蛋白+、CD68+、CD11a+、vim+。电镜下,瘤细胞表面有许多相互交错的长指状突起,与邻近瘤细胞呈镶嵌状排列,无桥粒,无Birbeck颗粒。
(六)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FDCS)罕见。肿瘤由生发中心内的肿瘤性树突状细胞所 组成,瘤细胞卵圆形或梭形,排列成片状、束状、席纹状或旋涡状。免疫表型:CD21+、CD35+和CD23+,S-100蛋白和CD68偶尔阳性,CD1a、CD3、CD20阴性。
(七) 树突状细胞肉瘤(非特殊性)不能归入上述类型的树突状细胞恶性肿瘤。
树突状细胞:免疫组化鉴别1.滤泡树突状细胞(FDC):CD1a-、CD21+、CD35+、S-100蛋白-;
2.朗格汉斯细胞(LC):CD1a+、CD21-、CD35-、S-100蛋白+;3.交指样树突状细胞(IDC):CD1a-、CD21-、CD35-、S-100蛋白+。
第二十二节淋巴结转移瘤
(一) 淋巴结转移瘤的病理学特点
1.恶性肿瘤中,主要是癌,尤其是恶性黑色素瘤常转移至局部淋巴结,肉瘤极少转移至淋巴结。2.发生转移的淋巴结通常增大、质硬,转移性癌的切面为灰白色,恶性黑色素瘤可呈黑色。3.转移瘤的瘤细胞呈巢或单个的累及淋巴窦,最先出现在被膜下窦,然后出现皮质窦和髄窦,最后累及淋巴实质。4.转移性癌以腺癌常见,分化差的癌异型性较显著。
(二)淋巴结转移瘤原发部位的推测和证实
1.转移瘤常最先转移到区域淋巴结,如乳腺癌转移至同侧腋窝淋巴结。2.远处淋巴结转移也有一定的规律,如肺癌常转移至右锁骨上淋巴结,而胃癌常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3.原发灶隐匿的肿瘤有甲状腺癌、肾癌、前列腺癌、鼻咽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等。4.依据转移瘤的形态特点(如透明细胞、小圆细胞、梭形细胞等)可推测和证实原发瘤和细胞产物(粘液、糖原)。5.依据特殊技术(如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电镜、分子生物学技术)推测和证实原发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