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善恶之辩:儒家和法家,两种不同世界观下的方法论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如何有效的实施管理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的先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念,《周易·系辞》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在社会动荡期,不同理念的碰撞尤为激烈,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是如此,诸子百家虽皆致力于实现太平治世的共同愿望,但理念却大不相同。本文主要讲述诸子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学派,儒家和法家,探讨两家为实现治世而抱有的不同世界观及其衍生出的方法论。

儒、法两家的不同世界观

儒家信奉性善论。性善论由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结合“四端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说来阐述人性中“仁”、“义”、“礼”、“智”的发端,同时他将四心比作四肢,进一步的强化四心与生俱来的属性。

孟子

法家信奉性恶论。法家提倡的性恶论是由韩非继承自其师荀子(有趣的是,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韩非所主张的性恶是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而且是不惜损人以利己的绝对利己主义,同时这种本性不仅仅是对于常人之间,对自己的父母亲族也不例外。

韩非子

儒、法两家的不同方法论

在了解了儒、法两家旗帜鲜明的观点差异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两家之间泾渭分明的施政理念了。儒家的思想内核承认人善良的本质,因此给出的对策是以“仁”和“礼”治天下,强调对人民实施引导和教化,轻徭薄赋,期望以一种知礼识乐民风质朴的状态实现太平治世,富于人文精神;而法家则以人性本恶为出发点,强调法律的强制作用,认为人民需要以严刑峻法加以约束,提升国家运作效率,人民不敢作恶,更像是一种国家权力高压下,老百姓不得不乖乖听话的社会。

商鞅舌战群儒

儒、法两家虽然都有各自的一套施政说辞,但是执行起来的难度却天差地别。儒家的仁政在具体的实施中可操作性太低,空有方针却无实际政策,翻来覆去的讲也就是行周公之礼治国那一套,而且见效太慢;法家则不同,自春秋时期管仲起,到后来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都有一脉相承的条令可供借鉴,商鞅之法论,慎到之势论,申不害之术论,最后由韩非汇整集结成书,具有很强的执行性。

相比之下法家的治世理念无疑更加功利也更加刻薄,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商鞅在西汉时期更是得到了酷吏的评价。但是在风云际会的战国时代,法治无疑是那些渴望崛起的国君们的共同选择,魏国、秦国、赵国都因为重用法家盛极一时,秦国更因为法治贯彻的最为彻底成为了实力远超其他六国的超级强国,最终横扫六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如何有效的实施管理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的先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念,《周易·系辞》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在社会动荡期,不同理念的碰撞尤为激烈,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是如此,诸子百家虽皆致力于实现太平治世的共同愿望,但理念却大不相同。本文主要讲述诸子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学派,儒家和法家,探讨两家为实现治世而抱有的不同世界观及其衍生出的方法论。

儒、法两家的不同世界观

儒家信奉性善论。性善论由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结合“四端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说来阐述人性中“仁”、“义”、“礼”、“智”的发端,同时他将四心比作四肢,进一步的强化四心与生俱来的属性。

孟子

法家信奉性恶论。法家提倡的性恶论是由韩非继承自其师荀子(有趣的是,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韩非所主张的性恶是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而且是不惜损人以利己的绝对利己主义,同时这种本性不仅仅是对于常人之间,对自己的父母亲族也不例外。

韩非子

儒、法两家的不同方法论

在了解了儒、法两家旗帜鲜明的观点差异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两家之间泾渭分明的施政理念了。儒家的思想内核承认人善良的本质,因此给出的对策是以“仁”和“礼”治天下,强调对人民实施引导和教化,轻徭薄赋,期望以一种知礼识乐民风质朴的状态实现太平治世,富于人文精神;而法家则以人性本恶为出发点,强调法律的强制作用,认为人民需要以严刑峻法加以约束,提升国家运作效率,人民不敢作恶,更像是一种国家权力高压下,老百姓不得不乖乖听话的社会。

商鞅舌战群儒

儒、法两家虽然都有各自的一套施政说辞,但是执行起来的难度却天差地别。儒家的仁政在具体的实施中可操作性太低,空有方针却无实际政策,翻来覆去的讲也就是行周公之礼治国那一套,而且见效太慢;法家则不同,自春秋时期管仲起,到后来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都有一脉相承的条令可供借鉴,商鞅之法论,慎到之势论,申不害之术论,最后由韩非汇整集结成书,具有很强的执行性。

相比之下法家的治世理念无疑更加功利也更加刻薄,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商鞅在西汉时期更是得到了酷吏的评价。但是在风云际会的战国时代,法治无疑是那些渴望崛起的国君们的共同选择,魏国、秦国、赵国都因为重用法家盛极一时,秦国更因为法治贯彻的最为彻底成为了实力远超其他六国的超级强国,最终横扫六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


相关文章

  • 马小红:中国古代社会的法理学
  • wen.org.cn 提交 2010/05/31 阅读: 139 来源:历史与社会高等研究所,<人大法律评论>2009年卷[总第七辑] 关键词: 马小红 法理学 中国古代法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一些具体问题和制度也有细致入微的论 ...查看


  • 荀子性恶论
  •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辨析 张京华 本文提要: 孟子与荀子同为先秦儒家大师,但其关于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观点却截然相反.那么究竟谁的观点代表儒家原则?是孟子对而荀子错,还是荀子对而孟子错,抑或是二人都错?结论只能是二人都错,也就是说二人在逻辑思 ...查看


  •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比较
  •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比较 摘 要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儒家与法家属于当时的"显学",两 ...查看


  • 浅谈儒家与法家思想合流的渊源及现实意义
  • 浅谈儒家与法家思想合流的渊源及现实意义 杨新年 (西南大学 法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 自春秋战国开始,儒家和发家就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法做出不同的阐释,他们之间的对立冲突与合流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历史,对中国传统法 ...查看


  •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于丹
  • 儒法之比较及其现代意义 -------------------------------------------------------------------------------- 摘要:纵观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各家学说有如天空璀璨的群 ...查看


  • 古代儒_法家思想与西方管理心理思想的比较
  • 2007年8月第8卷 第4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 (SocialSciences) Aug.2007Vol.8 No.4 古代儒.法家思想与西方管理心理思 ...查看


  • 法律史视野下的儒家伦理与法家文化
  • 张文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查看


  • 子曰师说曹雅欣:由圣诞节与祭孔日的对比浅析中西文化
  • 由圣诞节和祭孔日的对比 浅析中西文化 文 子曰师说 曹雅欣 幻想着麋鹿.礼物和圣诞老人的故事,圣诞节在孩子们的兴奋中来了:遐想着教堂.飘雪和午夜钟声的浪漫,圣诞节在情侣们的期盼中来了--任何一种文化,当它能以节日的形式来提醒其存在感.验证其 ...查看


  • 管理学中的中外人性假设比较
  • 人性是指人区别于动物,人所特有的,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全部属性的综合,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具有的全部规定性.管理是为人服务,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怎样认识人性就成为管理的基本前提.人性假设是管理的理论基础,即管理理论的建构和方法的设计,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