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该文基于笔者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思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建立方法和建立步骤。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工业园区 环境影响评价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a)-0060-03
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类型
指标是指研究客观事物的一种手段。它是从事物内在结构和外部状况抽象出来的,以数据、符号或形容词等来表达,使复杂的现象简单化以便人们理解事物的本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大量定性和定量指标加以描述和评价。从功能上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为了分析和解释规划对环境、社会和经济影响,而将各种相关指标按一定结构形式组织起来的系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很多,常见的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1)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反应(DPSIR)指标体系。(2)生命周期评价(LCA)指标体系。(3)基本的指标体系。
该研究使用基本的指标体系对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2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涉及全球和地方性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指标,还涉及特定的专项或区域规划与计划评价的各种因子。因此,一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指标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但是往往受实际可获得的信息和经费、人力资源和技术水平限制,而只能筛选出若干个主要指标进行评价。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主要方法有文献查阅、类比分析、专家咨询以及公众参与等。其中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可以帮助解决指标之间相关性的问题。指标权重的确定可以用层次分析法、主观评分、灰色关联等方法进行。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流程见图1。
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步骤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步骤如下。
3.1 背景调查
背景调查是实施评价具体工作的起点,背景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环境现状,辅助识别环境问题和为影响预测和监测提供信息。一般情况下,背景调查包括自然环境调查、社会经济调查、生态与资源环境调查和环境政策研究。
3.2 规划分析
规划分析是对规划本身进行系统分析,它是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影响途径和影响程度定性判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规划分析包括规划一般分析和缺陷分析,规划一般分析从规划内容、组织和过程3个方向进行。规划内容分析是一般分析的重点,工业园区规划的内容分析包括规划目标分析、园区现状分析和规划方案分析,它是针对被评价工业园区规划,以及与其相关的其它规划具体内容进行。
3.3 环境问题界定
环境问题界定是在背景调查和规划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的。界定常用技术为类比法、文献调查、地图叠加、矩阵法、公众参与和专家判断;界定的目的是识别当前的环境问题、规划实施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规划缺陷可能施加的风险、环境与生态敏感区域、与全球可持续性有关的环境问题、具有累积效应的环境问题等,同时还要说明影响涉及的空间单元。
3.4 确定环境目标
根据界定出的环境问题,结合文献查阅、评价专家个人判断,初步确定规划所需的指标框架。确定指标要尽可能全面,以备进一步筛选,一般应包括人口、资源与能源、生态与环境和社会、经济5个方面指标。
3.5 初步确定环境指标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结合建设项目环评导则及国内外研究,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资源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3个方面;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指标主要有园区建设和营运期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各项评价指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指标主要有破坏植被、改变区域的地形地貌、缩小当地动物的生境、使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各项评价指标;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指标主要有永久占用土地、交通、景观、人群健康、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等各项评价指标。
3.6 环境指标筛选与补充
初步确定的指标数目比较多,为避免信息重叠和确保指标的针对性和独立性、全面性,应对指标进行筛选与补充,筛选后的指标体系才是评价中使用的指标体系。
3.7 确定指标与建立指标体系
结合工作经验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应以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层,包括环境指标、资源与生态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等3个准则层,每个目标层又进一步划分为具体指标,经筛选与补充后的各类指标依据一定的指标体系概念模型框架分组汇总后就构成了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4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建立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层次结构,即可具体划分为目标层、�试虿愫椭副瓴恪R话闱榭鱿拢�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其目标层为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层下,按照资源与生态要素、环境质量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可分解为具体的准则层,准则层以下又可细分为具体的评价指标。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较大,应尽量选择相对指标,该文考虑到工业园区规划指标体系中重点指标的特点,将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划分为以下层次。
4.1.1 目标层
目标层为指标体系的最高层次,确定为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
4.1.2 准则层
在目标层下可列准则层,将自然环境质量(B1)、资源与生态(B2)、社会经济(B3)作为第一准则层,第一准则层下可划分为第二准则层,这一层主要包括Bl中的水环境质量(C1)、大气环境质量(C2)、声环境质量(C3)和固体废物管理(C4)4个子统;B2中的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C5)和资源与能源(C6)两个子系统;B3中的工业发展水平及经济效益指标(C7)和其他指标(C8)两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分别设置反映其特征的综合性指标。 4.1.3 指标层
指标层就是一系列可统计、量化的指标。指标的选择应从区域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出发,围绕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特点,依据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进行。该节以下内容即围绕指标层指标的选取及其依据展开。
4.2 自然环境质量指标
4.2.1 大气环境
主要污染因子为SO2、PMI、NOx以及其他特征污染因子。所以,选择评价区域主要空气污染物(SO2、PM10、NOx等)各项平均浓度(mg/m3)、空气质量超标区面积(km2)及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曝露于超标环境中的人口数及占总人口的比例(%)、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作为环境质量指标,选择万元工业净产值废气排放量(m3/万元)、万元工业净产值主要大气污染物年排放量(t/万元)、工业园区主要空气污染物排放量(SO2、PM10、NOx、O3等)作为控制指标,选择主要工业区及重大工业项目与主要住宅区的临近度反映居民对工业园区在空气影响方面的主观接受程度。
4.2.2 水环境
选择区域行业主要水环境污染物年平均浓度(CoDcr、BoD5、石油类、NH3-N、挥发酚等)(mg/L)、区域水环境溶解氧浓度(mg/L)、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及其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作为反映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选择万元工业净产值工业废水年排放量(m3/万元)、万元工业净产值主要水环境污染物(CODcr、BODS、石油类、NH3-N、挥发酚等)排放量(t/a)、工业废水处理率与达标排放率(%)作为园区水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指标。
4.2.3 园区营运期的主要噪声源是源区内工业机械设备运转噪声和生活噪声,根据《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的标准值限,选择工业区区域噪声平均值(dB(A))(昼/夜)作为控制工业区环境噪声水平,反映周围敏感目标对园区噪声的可接受程度。
4.2.4 固体废弃物
园区在建设和营运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建筑固废、工业一般固废、工业危险固废、生活垃圾等,其中以工业危险固废对环境的影响最为严重,因此选择万元工业净产值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t/万元)、危险固体废物年产量(t/a)、作为量化指标;以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作为无害化处理指标。
4.3 资源与生态
4.3.1 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
工业园区的建设、营运对生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水、气、声以及非污染方面,且影响程度较大,因此从生态保护角度上选取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区域规划前后的植被覆盖率(%)作为反映区域生态基本状况的评价指标,选取生态敏感区中空气质量超标的面积及比例(%)、主要工业及重大工业项目可能造成的生态区域破碎情况主要工业及重大工业项目所占用的土地面积(km2),其中占用生态敏感区的面积(km2)和主要工业及重大工业项目与生态敏感区的临近度作为反映园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指标。
4.3.2 资源与能源
工业园区的特点是使用资源与能源,所以如何有效地使用现有的资源与能源是关键,该研究选取矿产资源使用量(万t/a)、淡水资源消耗量(万t/a)、化石能源(煤、油、天然气等)使用量(万t/a)、上述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指标反映区域工业及生活方面的资源与能源的使用量与优化,选取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比例(%)指标反映区域资源与能源及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4.4 社会经济
选择园区内工业总产值(万元/a)、工业经济密度(万元/km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作为工业健康、高效与可持续的发展评价指标,工业园区的建立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社会就业、产业结构调整、人们生活改善等方面,因此,选择对扩大就业的贡献、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对区域环境条件改善的贡献作为社会影响评价指标。综合上面所分析的指标,建立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4.5 指标体系的特点
工业园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目前的研究程度还不深,还没有建立统一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在参考规划环评中工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国内外文献资料及国内几个发展比较好的工业园区(如苏州工业园、深圳高新区等)区域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深化、扩展、延伸形成的,该指标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在该指标选取时,充分考虑了定量数据和非定量信息相结合的原则,有些指标是定性的,有些指标是定量的,有利于评价的客观性和精确性。(2)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相结合。正向指标是指标数值越大对环境保护目标越有利的指标,负向指标是指数值越大对环境保护目标越不利的指标。(3)具有科学性。各指标具有明确的概念,并且具有较好的度量性,便于不同方案之间的比较。(4)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选取的指标大部分都能从规划方案本身或易于从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相关部门统计资料中获取。
参考文献
[1] 何德文,钱晓荣.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2009(1):20-22.
[2] 田��,彭应登,王瑞贤.生态工业园区设计在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05-107.
[3] 常高峰,宁斌,李万庆.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思路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5):446-448.
[4] 刘迎秋.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问题[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10(1):22.
摘 要:该文基于笔者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思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建立方法和建立步骤。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工业园区 环境影响评价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a)-0060-03
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类型
指标是指研究客观事物的一种手段。它是从事物内在结构和外部状况抽象出来的,以数据、符号或形容词等来表达,使复杂的现象简单化以便人们理解事物的本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大量定性和定量指标加以描述和评价。从功能上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为了分析和解释规划对环境、社会和经济影响,而将各种相关指标按一定结构形式组织起来的系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很多,常见的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1)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反应(DPSIR)指标体系。(2)生命周期评价(LCA)指标体系。(3)基本的指标体系。
该研究使用基本的指标体系对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2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涉及全球和地方性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指标,还涉及特定的专项或区域规划与计划评价的各种因子。因此,一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指标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但是往往受实际可获得的信息和经费、人力资源和技术水平限制,而只能筛选出若干个主要指标进行评价。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主要方法有文献查阅、类比分析、专家咨询以及公众参与等。其中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可以帮助解决指标之间相关性的问题。指标权重的确定可以用层次分析法、主观评分、灰色关联等方法进行。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流程见图1。
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步骤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步骤如下。
3.1 背景调查
背景调查是实施评价具体工作的起点,背景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环境现状,辅助识别环境问题和为影响预测和监测提供信息。一般情况下,背景调查包括自然环境调查、社会经济调查、生态与资源环境调查和环境政策研究。
3.2 规划分析
规划分析是对规划本身进行系统分析,它是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影响途径和影响程度定性判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规划分析包括规划一般分析和缺陷分析,规划一般分析从规划内容、组织和过程3个方向进行。规划内容分析是一般分析的重点,工业园区规划的内容分析包括规划目标分析、园区现状分析和规划方案分析,它是针对被评价工业园区规划,以及与其相关的其它规划具体内容进行。
3.3 环境问题界定
环境问题界定是在背景调查和规划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的。界定常用技术为类比法、文献调查、地图叠加、矩阵法、公众参与和专家判断;界定的目的是识别当前的环境问题、规划实施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规划缺陷可能施加的风险、环境与生态敏感区域、与全球可持续性有关的环境问题、具有累积效应的环境问题等,同时还要说明影响涉及的空间单元。
3.4 确定环境目标
根据界定出的环境问题,结合文献查阅、评价专家个人判断,初步确定规划所需的指标框架。确定指标要尽可能全面,以备进一步筛选,一般应包括人口、资源与能源、生态与环境和社会、经济5个方面指标。
3.5 初步确定环境指标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结合建设项目环评导则及国内外研究,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资源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3个方面;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指标主要有园区建设和营运期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各项评价指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指标主要有破坏植被、改变区域的地形地貌、缩小当地动物的生境、使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各项评价指标;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指标主要有永久占用土地、交通、景观、人群健康、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等各项评价指标。
3.6 环境指标筛选与补充
初步确定的指标数目比较多,为避免信息重叠和确保指标的针对性和独立性、全面性,应对指标进行筛选与补充,筛选后的指标体系才是评价中使用的指标体系。
3.7 确定指标与建立指标体系
结合工作经验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应以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层,包括环境指标、资源与生态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等3个准则层,每个目标层又进一步划分为具体指标,经筛选与补充后的各类指标依据一定的指标体系概念模型框架分组汇总后就构成了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4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建立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层次结构,即可具体划分为目标层、�试虿愫椭副瓴恪R话闱榭鱿拢�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其目标层为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层下,按照资源与生态要素、环境质量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可分解为具体的准则层,准则层以下又可细分为具体的评价指标。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较大,应尽量选择相对指标,该文考虑到工业园区规划指标体系中重点指标的特点,将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划分为以下层次。
4.1.1 目标层
目标层为指标体系的最高层次,确定为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
4.1.2 准则层
在目标层下可列准则层,将自然环境质量(B1)、资源与生态(B2)、社会经济(B3)作为第一准则层,第一准则层下可划分为第二准则层,这一层主要包括Bl中的水环境质量(C1)、大气环境质量(C2)、声环境质量(C3)和固体废物管理(C4)4个子统;B2中的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C5)和资源与能源(C6)两个子系统;B3中的工业发展水平及经济效益指标(C7)和其他指标(C8)两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分别设置反映其特征的综合性指标。 4.1.3 指标层
指标层就是一系列可统计、量化的指标。指标的选择应从区域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出发,围绕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特点,依据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进行。该节以下内容即围绕指标层指标的选取及其依据展开。
4.2 自然环境质量指标
4.2.1 大气环境
主要污染因子为SO2、PMI、NOx以及其他特征污染因子。所以,选择评价区域主要空气污染物(SO2、PM10、NOx等)各项平均浓度(mg/m3)、空气质量超标区面积(km2)及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曝露于超标环境中的人口数及占总人口的比例(%)、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作为环境质量指标,选择万元工业净产值废气排放量(m3/万元)、万元工业净产值主要大气污染物年排放量(t/万元)、工业园区主要空气污染物排放量(SO2、PM10、NOx、O3等)作为控制指标,选择主要工业区及重大工业项目与主要住宅区的临近度反映居民对工业园区在空气影响方面的主观接受程度。
4.2.2 水环境
选择区域行业主要水环境污染物年平均浓度(CoDcr、BoD5、石油类、NH3-N、挥发酚等)(mg/L)、区域水环境溶解氧浓度(mg/L)、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及其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作为反映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选择万元工业净产值工业废水年排放量(m3/万元)、万元工业净产值主要水环境污染物(CODcr、BODS、石油类、NH3-N、挥发酚等)排放量(t/a)、工业废水处理率与达标排放率(%)作为园区水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指标。
4.2.3 园区营运期的主要噪声源是源区内工业机械设备运转噪声和生活噪声,根据《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的标准值限,选择工业区区域噪声平均值(dB(A))(昼/夜)作为控制工业区环境噪声水平,反映周围敏感目标对园区噪声的可接受程度。
4.2.4 固体废弃物
园区在建设和营运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建筑固废、工业一般固废、工业危险固废、生活垃圾等,其中以工业危险固废对环境的影响最为严重,因此选择万元工业净产值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t/万元)、危险固体废物年产量(t/a)、作为量化指标;以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作为无害化处理指标。
4.3 资源与生态
4.3.1 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
工业园区的建设、营运对生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水、气、声以及非污染方面,且影响程度较大,因此从生态保护角度上选取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区域规划前后的植被覆盖率(%)作为反映区域生态基本状况的评价指标,选取生态敏感区中空气质量超标的面积及比例(%)、主要工业及重大工业项目可能造成的生态区域破碎情况主要工业及重大工业项目所占用的土地面积(km2),其中占用生态敏感区的面积(km2)和主要工业及重大工业项目与生态敏感区的临近度作为反映园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指标。
4.3.2 资源与能源
工业园区的特点是使用资源与能源,所以如何有效地使用现有的资源与能源是关键,该研究选取矿产资源使用量(万t/a)、淡水资源消耗量(万t/a)、化石能源(煤、油、天然气等)使用量(万t/a)、上述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指标反映区域工业及生活方面的资源与能源的使用量与优化,选取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比例(%)指标反映区域资源与能源及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4.4 社会经济
选择园区内工业总产值(万元/a)、工业经济密度(万元/km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作为工业健康、高效与可持续的发展评价指标,工业园区的建立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社会就业、产业结构调整、人们生活改善等方面,因此,选择对扩大就业的贡献、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对区域环境条件改善的贡献作为社会影响评价指标。综合上面所分析的指标,建立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4.5 指标体系的特点
工业园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目前的研究程度还不深,还没有建立统一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在参考规划环评中工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国内外文献资料及国内几个发展比较好的工业园区(如苏州工业园、深圳高新区等)区域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深化、扩展、延伸形成的,该指标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在该指标选取时,充分考虑了定量数据和非定量信息相结合的原则,有些指标是定性的,有些指标是定量的,有利于评价的客观性和精确性。(2)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相结合。正向指标是指标数值越大对环境保护目标越有利的指标,负向指标是指数值越大对环境保护目标越不利的指标。(3)具有科学性。各指标具有明确的概念,并且具有较好的度量性,便于不同方案之间的比较。(4)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选取的指标大部分都能从规划方案本身或易于从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相关部门统计资料中获取。
参考文献
[1] 何德文,钱晓荣.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2009(1):20-22.
[2] 田��,彭应登,王瑞贤.生态工业园区设计在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05-107.
[3] 常高峰,宁斌,李万庆.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思路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5):446-448.
[4] 刘迎秋.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问题[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