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田玉的混乱
目前,大家都应该认可一个事实,现今的和田玉市场乱象丛生,一是将软玉笼统地等同于和田玉,甚至有人说软玉就是和田玉,表示成软玉(和田玉);二是假货泛滥,甚至于料器、玻璃等也充作和田玉。有人说,现在国家并无白玉的质量分级标准,因为玉的成分、白度和结构细腻程度可以测量,而油润度和温润度都没有量化指标可以界定的,所以造成市场的混乱。其实并不完全如此,究其原因,先不说那些五花八门的造假,简要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个概括性分析。
首先,应该主要是由于和田玉本身就比较乱。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软玉是指闪石类中某些(如透闪石、阳起石等系列矿物)具有宝石价值的硅酸盐矿物组成的集合体,主要矿物为透闪石,硬度:6-6.5,密度:2.90-3.10,油脂光泽,半透明、不透明,折射率1.60-1.61,呈纤维交织结构。
和田玉在矿物学上是一种软玉,大量的分析表明,其物理特征与国家标准规定的软玉标准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比如硬度、密度等。
(1)有分析认为,和田玉摩氏硬度在6.5--6.9之间,或密度为2.96—3.17;也有分析认为,和田软玉硬度约6.5~6.7,平均为6.6;比重随着颜色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约为2.66~2.976,平均为2.82;还有分析认为和田子玉的硬度大于7,密度大于3.1。此外,有分析表明,戈壁玉的硬度为6.5-7(或6.5-7.5),比重2.55-2.91,折光率
1.535-1.539。还有分析表明,青海软玉比重为2.90~2.97,平均为2.94;硬度约为5.57~
5.78,平均为5.68。
(2)有分析认为,和田玉的透闪石,一般含量为80%~90%或更高;也有分析认为,羊脂白玉:含透闪石达99%,白玉:含透闪石95%以上,青玉:含透闪石89%;还有分析认为,白玉、青白玉、青玉和碧玉的闪石含量基本相同,占98%以上;有人说透
闪石成份占98%以上的石头都命名为和田玉,也有人说和田玉透闪石含量极高,一般在95%以上,其中白玉为99%,青白玉为98%,青玉为97%(95%~99%)。国家标准不仅对于透闪石含量没有明确的说法,也没有说明杂质矿物种类等相关特征性因素。
那么,这些和国家标准规定的技术指标不一致的和田玉,是否说明就是错误的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些分析应该都是正确的,关键就在于所分析的样品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国家标准的覆盖范围也有限。应该说,根本原因在于和田玉本身,与和田玉的形成条件有关。和田玉是以透闪石为主的矿物组成的集合体,产在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与大理岩接触带中的软玉矿床,是白云大理岩和酸性岩浆在交换作用下所产生的,它的成矿主要条件是围岩、侵入岩、构造三大条件组成的,成矿最佳的构造面是侵入体接触带、岩层层面、断裂剪切面的“三位一体”重合面,其成因不是区域变质形成,而是典型的接触变质形成,这些在世界上已经发现的软玉中是非常独特的。因而,要准确地描述和田玉是相当困难的,这也应该就是和田玉的魅力所在。
其次,是国家标准的不完善。
(1)国家标准中名称重复 国家标准GB/T 16552-2010 珠宝玉石名称中,名称上有较大重复:
◆ “和田玉”和“白玉”、“青白玉”、“青玉”等重复,因为和田玉中包含
有“白玉”、“青白玉”和“青玉”等的,这是常识。
◆ “白玉”、“青白玉”和“青玉”等英文名称均为“Nephrite”。
(2)标准内容自相矛盾 国家标准GB/T 16552-2010 中,“和田玉”的英文名称是“Nephrite, Hetian Yu”,这种表示方式表明的就应该是产地含义,与第4节中天然玉石的“定名规则和表示方法”中的“带有地名的天然玉石基本名称,不具有产地含义”是矛盾的。
(3)名称和鉴定标准以及新疆地方标准中的和田玉品种存在不一致:在珠宝玉石名称标准GB/T16552-2010中,软玉有7个品种:和田玉、白玉、青白玉、青玉、糖玉、碧玉、墨玉;而在珠宝玉石鉴定标准GB/T16553-2010中,软玉有6个品种:白玉、青白玉、青玉、糖玉、碧玉、墨玉,但在新疆地方标准DB65/T 035-2010中却有8个品种: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糖玉、碧玉、墨玉。更有意思的是,在在珠宝玉石名称标准GB/T16552-2003中,软玉的6个品种是:软玉、闪石玉、和田玉、白玉、青白玉、青玉。同时在名称标准GB/T16552-2010中的和田玉英文名称为“Nephrite, Hetian Yu”,“白玉”、“青白玉”、“青玉”等的英文名称都是“Nephrite”,而且在鉴定标准GB/T16553-2010中没有“和田玉”。
国家标准GB/T 16553-2010中没有对应的“和田玉”品种,所有的鉴定机构出具
的鉴定证书上的“和田玉”从何而来?同时,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是“硬度”,
而所有的证书上均没有这个指标的测定结果。至少,所有鉴定机构出具的和田玉鉴定证书都是不严谨的。可以说,按照国家标准是无法鉴定出和田玉的,目前鉴定“和田玉”唯一能够使用的标准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方标准DB65/T 035-2010。
(4)和田玉的定义导致的“广义和田玉”概念,完全背离了制订标准的初衷。 1996年国家出版的《珠宝玉石 名称》[GB/T16552-1996]和《珠宝玉石鉴定》
[GB/T16553-1996]标准是这样定义的:”除保留部分传统名称外,产地不参与定名。”作为GB/T16553-1996《珠宝玉石鉴定》和GB/T16552-1996《珠宝玉石名称》国家标准的补充,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于1999年制定并于2000年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的标准(DB65/T 035-1999)中是这样定义的:“和田玉系指产于新疆境内昆仑山-阿尔金山一带的成因特殊以微晶-隐晶透闪石为主的玉石”。和田玉的这个定义应该是包含了青海地区出产的软玉在内,也应该是一个和田玉概念的外延。
2003年,《珠宝玉石 名称》[GB/T16552-2003]和《珠宝玉石 鉴定》
[GB/T16553-2003]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标准中没有再规定天然玉石的产地不参与定名,但明确说明“附录A表A2中列出的带有地名的天然玉石基本名称,不具有产地含义。”也就是说“和田玉”这个称谓从此不具有了产地含义。2010年修订GB/T16552标准时保留了这一说法,而2010年修订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65/T 035-2010)仍然坚持1999年版的和田玉定义,而且仍然保持了羊脂白玉作为一个品种,只是修改或删除了一些模糊的规定。
正是这些标准上的不一致以及概念的外延,应用中的混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无怪乎有人说:第一次青海料出现,都是昆仑山了......;第二次俄料出现,都是阿尔金山脉嘛,再说以前不都是我们的嘛......;第三次以韩玉为代表的各种地方玉及其他国建筑装修材料混作一团的时候,都在一个地球上吗……。
第三,是说不清的人为因素。对于商家来说,显然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可是检测机构和一些所谓的专家也推波助澜,而且也有一些人跟着摇旗呐喊,就让人看不明白了。此外,出于期望和田玉在商业贸易上成为中国甚至世界公认的著名玉石品种的标准制订者,将“和田玉”和“软玉”混为一谈,认为使用“和田玉”作为鉴定名称就代表着“和田玉”可以演变成天然玉石品种基本名称,显得就有些幼稚了。因为和田玉本身就是中国的著名玉石品种,而且和田玉这个名称已经作为天然玉石的基本名称几千年了。
非常让人看不懂的是,在国际检测标准上,没有软玉和硬玉之分,为什么一个错误的翻译竟然堂而皇之地写进国家标准?同时,珠宝中名贵的宝石种类,如祖母绿、红宝石等,只有为数不多的矿床,尤其是历史上就一直出产宝石的矿山,在社会文化中成为这种宝石的象征,犹如商品的品牌。比如哥伦比亚,历史上几乎是祖母绿的唯一产出国,所以随着其他祖母绿产地的出现,哥伦比亚祖母绿的身价更显突出,需要对祖母绿的产地进行鉴定。大家知道,宝石的产地鉴定比真伪鉴定更为困难,只能局限在少数几种的
彩色宝石上,如红宝石,祖母绿,蓝宝石,变石和软玉中的白玉等,需要以地质学原理为基础,根据宝石中的矿物包裹体的种类和组合、宝石生长带(色带)特征、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特征进行综合判断。也就是说,国际上是认可宝石的产地鉴定的,也是可以做到的,为什么有些人对于和田玉的产地鉴定这么抵触?的确让人费解。
最后,是一点儿个人看法。
玉石,在西方人眼里,不过是块美丽的石头,然而,在中国人这里,它却有着特殊的不寻常之义,视其“色可以濡目,性可以涤身,光可以照心”,从而渗入这个民族的血液,把一种文明凝结之中,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一种文化积淀。所以,和田玉对于继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玉文化有重大意义,对于中国人和外国人来说,有完全不同的含义。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根据产地判断玉的价值是很不科学的。但是,与“哈密产的哈密瓜叫哈密瓜,吐鲁番产的也叫哈密瓜”,“产于非洲的金刚石叫钻石,产于俄罗斯的金刚石也叫钻石”完全不一样的是,和田玉对于中国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而对于外国人来说仅是一种宝石类矿物,因为软玉(文化分类)的大部分在国际通用标准上并不被认为是玉,而是一种矿物。
现今,“和田玉”已变成天然玉石品种基本名称,应该也已经成为中国甚至世界公认的著名玉石品种,其结果如何哪?大量俄罗斯、韩国软玉等涌入中国市场,对于他们来说是普通的石头,却换走了我们大量白花花的银子,这恐怕是那些极力推行“广义和田玉”概念的人以及制订标准者始料未及的吧,似乎事与愿违哦。
关于宝石的命名,国内外宝石学家根据宝石应用领域、商品价值、宝石等级、矿物、岩石特征为依据,提出了不少分类方案,但直到现在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方案,还存在名称不唯一、含义模糊等问题。国际宝石矿物协会力求用矿物名称来统一,但是绝大多数涉及宝玉石的人员,对矿物和岩石名称陌生,同时某些工艺名称、商业名称也反映了宝石的特点,易被人们接受并长期使用。尤其是传统名称, 如翡翠、和田玉、
玛瑙、钻石、祖母绿、红宝石等,其次以地名命名的宝石,如澳洲玉(产于澳大利亚的绿玉髓),坦桑石(产于坦桑尼亚的蓝色黝帘石)等,这些名称一直作为这些宝石的名称,被珠宝界和全社会所公认。还有为了突出宝石的特殊光学效应(猫眼效应和星光效应等),直接将其置于宝石种属名称前后参加定名,如星光红宝石、星光石榴子石、石英猫眼、海蓝宝石猫眼等,也是被大众所认可的。至于以矿物、岩石名称作为天然宝石的名称,这一原则虽然简捷、科学,被国际珠宝界专业人士普遍接受,如钙铝榴石、透辉石、橄榄石等,但是并没有被在大众认可为宝石,所谓的彩宝,仅具有商品和装饰价值而已。
从价值方面看,和田玉和宝石有着很大的差别。宝石具有商品价值、货币价值(许多国家都将高档宝石如钻石、红宝石、蓝宝石和祖母绿等列为国家银行资产,我国也将常林钻石 — 我国现存的最大的金刚石纳入国库作为货币储存)和艺术价值。而和田玉除具有和宝石一样的商品价值和艺术价值外,还具有文化价值、信用价值、私人储备资产价值和医用价值等,而没有货币价值,尤其重要的是和田玉具有的文化价值,是任何宝石所不能比拟的。宝石以产出稀少,罕见为贵。如几个世纪前,欧洲首次发现紫晶,个头虽小,但美丽新颖,颇受人们喜爱,当时欧美视其为珍宝,以后在南美、前苏联相继发现优质大型紫晶矿床,紫晶价值下跌,不再享有珍宝之名。和田玉作为中国传统的宝石,在广义和田玉概念的推广下,是否也会重滔紫晶的覆辙,恐怕就很难说了。而且,和田玉上赋予的传统文化要遭受的冲击,恐怕也是灾难性的吧。有人说,正因为俄罗斯玉以及韩玉等的涌入,才推高了和田玉的价值。其实恰恰相反,看看翡翠就明白了,和田玉和翡翠在价值上至少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吧。
请做点儿事弘扬和田玉的品牌,为后人留点儿有价值的东东吧!
浅谈和田玉的混乱
目前,大家都应该认可一个事实,现今的和田玉市场乱象丛生,一是将软玉笼统地等同于和田玉,甚至有人说软玉就是和田玉,表示成软玉(和田玉);二是假货泛滥,甚至于料器、玻璃等也充作和田玉。有人说,现在国家并无白玉的质量分级标准,因为玉的成分、白度和结构细腻程度可以测量,而油润度和温润度都没有量化指标可以界定的,所以造成市场的混乱。其实并不完全如此,究其原因,先不说那些五花八门的造假,简要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个概括性分析。
首先,应该主要是由于和田玉本身就比较乱。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软玉是指闪石类中某些(如透闪石、阳起石等系列矿物)具有宝石价值的硅酸盐矿物组成的集合体,主要矿物为透闪石,硬度:6-6.5,密度:2.90-3.10,油脂光泽,半透明、不透明,折射率1.60-1.61,呈纤维交织结构。
和田玉在矿物学上是一种软玉,大量的分析表明,其物理特征与国家标准规定的软玉标准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比如硬度、密度等。
(1)有分析认为,和田玉摩氏硬度在6.5--6.9之间,或密度为2.96—3.17;也有分析认为,和田软玉硬度约6.5~6.7,平均为6.6;比重随着颜色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约为2.66~2.976,平均为2.82;还有分析认为和田子玉的硬度大于7,密度大于3.1。此外,有分析表明,戈壁玉的硬度为6.5-7(或6.5-7.5),比重2.55-2.91,折光率
1.535-1.539。还有分析表明,青海软玉比重为2.90~2.97,平均为2.94;硬度约为5.57~
5.78,平均为5.68。
(2)有分析认为,和田玉的透闪石,一般含量为80%~90%或更高;也有分析认为,羊脂白玉:含透闪石达99%,白玉:含透闪石95%以上,青玉:含透闪石89%;还有分析认为,白玉、青白玉、青玉和碧玉的闪石含量基本相同,占98%以上;有人说透
闪石成份占98%以上的石头都命名为和田玉,也有人说和田玉透闪石含量极高,一般在95%以上,其中白玉为99%,青白玉为98%,青玉为97%(95%~99%)。国家标准不仅对于透闪石含量没有明确的说法,也没有说明杂质矿物种类等相关特征性因素。
那么,这些和国家标准规定的技术指标不一致的和田玉,是否说明就是错误的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些分析应该都是正确的,关键就在于所分析的样品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国家标准的覆盖范围也有限。应该说,根本原因在于和田玉本身,与和田玉的形成条件有关。和田玉是以透闪石为主的矿物组成的集合体,产在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与大理岩接触带中的软玉矿床,是白云大理岩和酸性岩浆在交换作用下所产生的,它的成矿主要条件是围岩、侵入岩、构造三大条件组成的,成矿最佳的构造面是侵入体接触带、岩层层面、断裂剪切面的“三位一体”重合面,其成因不是区域变质形成,而是典型的接触变质形成,这些在世界上已经发现的软玉中是非常独特的。因而,要准确地描述和田玉是相当困难的,这也应该就是和田玉的魅力所在。
其次,是国家标准的不完善。
(1)国家标准中名称重复 国家标准GB/T 16552-2010 珠宝玉石名称中,名称上有较大重复:
◆ “和田玉”和“白玉”、“青白玉”、“青玉”等重复,因为和田玉中包含
有“白玉”、“青白玉”和“青玉”等的,这是常识。
◆ “白玉”、“青白玉”和“青玉”等英文名称均为“Nephrite”。
(2)标准内容自相矛盾 国家标准GB/T 16552-2010 中,“和田玉”的英文名称是“Nephrite, Hetian Yu”,这种表示方式表明的就应该是产地含义,与第4节中天然玉石的“定名规则和表示方法”中的“带有地名的天然玉石基本名称,不具有产地含义”是矛盾的。
(3)名称和鉴定标准以及新疆地方标准中的和田玉品种存在不一致:在珠宝玉石名称标准GB/T16552-2010中,软玉有7个品种:和田玉、白玉、青白玉、青玉、糖玉、碧玉、墨玉;而在珠宝玉石鉴定标准GB/T16553-2010中,软玉有6个品种:白玉、青白玉、青玉、糖玉、碧玉、墨玉,但在新疆地方标准DB65/T 035-2010中却有8个品种: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糖玉、碧玉、墨玉。更有意思的是,在在珠宝玉石名称标准GB/T16552-2003中,软玉的6个品种是:软玉、闪石玉、和田玉、白玉、青白玉、青玉。同时在名称标准GB/T16552-2010中的和田玉英文名称为“Nephrite, Hetian Yu”,“白玉”、“青白玉”、“青玉”等的英文名称都是“Nephrite”,而且在鉴定标准GB/T16553-2010中没有“和田玉”。
国家标准GB/T 16553-2010中没有对应的“和田玉”品种,所有的鉴定机构出具
的鉴定证书上的“和田玉”从何而来?同时,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是“硬度”,
而所有的证书上均没有这个指标的测定结果。至少,所有鉴定机构出具的和田玉鉴定证书都是不严谨的。可以说,按照国家标准是无法鉴定出和田玉的,目前鉴定“和田玉”唯一能够使用的标准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方标准DB65/T 035-2010。
(4)和田玉的定义导致的“广义和田玉”概念,完全背离了制订标准的初衷。 1996年国家出版的《珠宝玉石 名称》[GB/T16552-1996]和《珠宝玉石鉴定》
[GB/T16553-1996]标准是这样定义的:”除保留部分传统名称外,产地不参与定名。”作为GB/T16553-1996《珠宝玉石鉴定》和GB/T16552-1996《珠宝玉石名称》国家标准的补充,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于1999年制定并于2000年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的标准(DB65/T 035-1999)中是这样定义的:“和田玉系指产于新疆境内昆仑山-阿尔金山一带的成因特殊以微晶-隐晶透闪石为主的玉石”。和田玉的这个定义应该是包含了青海地区出产的软玉在内,也应该是一个和田玉概念的外延。
2003年,《珠宝玉石 名称》[GB/T16552-2003]和《珠宝玉石 鉴定》
[GB/T16553-2003]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标准中没有再规定天然玉石的产地不参与定名,但明确说明“附录A表A2中列出的带有地名的天然玉石基本名称,不具有产地含义。”也就是说“和田玉”这个称谓从此不具有了产地含义。2010年修订GB/T16552标准时保留了这一说法,而2010年修订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65/T 035-2010)仍然坚持1999年版的和田玉定义,而且仍然保持了羊脂白玉作为一个品种,只是修改或删除了一些模糊的规定。
正是这些标准上的不一致以及概念的外延,应用中的混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无怪乎有人说:第一次青海料出现,都是昆仑山了......;第二次俄料出现,都是阿尔金山脉嘛,再说以前不都是我们的嘛......;第三次以韩玉为代表的各种地方玉及其他国建筑装修材料混作一团的时候,都在一个地球上吗……。
第三,是说不清的人为因素。对于商家来说,显然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可是检测机构和一些所谓的专家也推波助澜,而且也有一些人跟着摇旗呐喊,就让人看不明白了。此外,出于期望和田玉在商业贸易上成为中国甚至世界公认的著名玉石品种的标准制订者,将“和田玉”和“软玉”混为一谈,认为使用“和田玉”作为鉴定名称就代表着“和田玉”可以演变成天然玉石品种基本名称,显得就有些幼稚了。因为和田玉本身就是中国的著名玉石品种,而且和田玉这个名称已经作为天然玉石的基本名称几千年了。
非常让人看不懂的是,在国际检测标准上,没有软玉和硬玉之分,为什么一个错误的翻译竟然堂而皇之地写进国家标准?同时,珠宝中名贵的宝石种类,如祖母绿、红宝石等,只有为数不多的矿床,尤其是历史上就一直出产宝石的矿山,在社会文化中成为这种宝石的象征,犹如商品的品牌。比如哥伦比亚,历史上几乎是祖母绿的唯一产出国,所以随着其他祖母绿产地的出现,哥伦比亚祖母绿的身价更显突出,需要对祖母绿的产地进行鉴定。大家知道,宝石的产地鉴定比真伪鉴定更为困难,只能局限在少数几种的
彩色宝石上,如红宝石,祖母绿,蓝宝石,变石和软玉中的白玉等,需要以地质学原理为基础,根据宝石中的矿物包裹体的种类和组合、宝石生长带(色带)特征、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特征进行综合判断。也就是说,国际上是认可宝石的产地鉴定的,也是可以做到的,为什么有些人对于和田玉的产地鉴定这么抵触?的确让人费解。
最后,是一点儿个人看法。
玉石,在西方人眼里,不过是块美丽的石头,然而,在中国人这里,它却有着特殊的不寻常之义,视其“色可以濡目,性可以涤身,光可以照心”,从而渗入这个民族的血液,把一种文明凝结之中,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一种文化积淀。所以,和田玉对于继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玉文化有重大意义,对于中国人和外国人来说,有完全不同的含义。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根据产地判断玉的价值是很不科学的。但是,与“哈密产的哈密瓜叫哈密瓜,吐鲁番产的也叫哈密瓜”,“产于非洲的金刚石叫钻石,产于俄罗斯的金刚石也叫钻石”完全不一样的是,和田玉对于中国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而对于外国人来说仅是一种宝石类矿物,因为软玉(文化分类)的大部分在国际通用标准上并不被认为是玉,而是一种矿物。
现今,“和田玉”已变成天然玉石品种基本名称,应该也已经成为中国甚至世界公认的著名玉石品种,其结果如何哪?大量俄罗斯、韩国软玉等涌入中国市场,对于他们来说是普通的石头,却换走了我们大量白花花的银子,这恐怕是那些极力推行“广义和田玉”概念的人以及制订标准者始料未及的吧,似乎事与愿违哦。
关于宝石的命名,国内外宝石学家根据宝石应用领域、商品价值、宝石等级、矿物、岩石特征为依据,提出了不少分类方案,但直到现在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方案,还存在名称不唯一、含义模糊等问题。国际宝石矿物协会力求用矿物名称来统一,但是绝大多数涉及宝玉石的人员,对矿物和岩石名称陌生,同时某些工艺名称、商业名称也反映了宝石的特点,易被人们接受并长期使用。尤其是传统名称, 如翡翠、和田玉、
玛瑙、钻石、祖母绿、红宝石等,其次以地名命名的宝石,如澳洲玉(产于澳大利亚的绿玉髓),坦桑石(产于坦桑尼亚的蓝色黝帘石)等,这些名称一直作为这些宝石的名称,被珠宝界和全社会所公认。还有为了突出宝石的特殊光学效应(猫眼效应和星光效应等),直接将其置于宝石种属名称前后参加定名,如星光红宝石、星光石榴子石、石英猫眼、海蓝宝石猫眼等,也是被大众所认可的。至于以矿物、岩石名称作为天然宝石的名称,这一原则虽然简捷、科学,被国际珠宝界专业人士普遍接受,如钙铝榴石、透辉石、橄榄石等,但是并没有被在大众认可为宝石,所谓的彩宝,仅具有商品和装饰价值而已。
从价值方面看,和田玉和宝石有着很大的差别。宝石具有商品价值、货币价值(许多国家都将高档宝石如钻石、红宝石、蓝宝石和祖母绿等列为国家银行资产,我国也将常林钻石 — 我国现存的最大的金刚石纳入国库作为货币储存)和艺术价值。而和田玉除具有和宝石一样的商品价值和艺术价值外,还具有文化价值、信用价值、私人储备资产价值和医用价值等,而没有货币价值,尤其重要的是和田玉具有的文化价值,是任何宝石所不能比拟的。宝石以产出稀少,罕见为贵。如几个世纪前,欧洲首次发现紫晶,个头虽小,但美丽新颖,颇受人们喜爱,当时欧美视其为珍宝,以后在南美、前苏联相继发现优质大型紫晶矿床,紫晶价值下跌,不再享有珍宝之名。和田玉作为中国传统的宝石,在广义和田玉概念的推广下,是否也会重滔紫晶的覆辙,恐怕就很难说了。而且,和田玉上赋予的传统文化要遭受的冲击,恐怕也是灾难性的吧。有人说,正因为俄罗斯玉以及韩玉等的涌入,才推高了和田玉的价值。其实恰恰相反,看看翡翠就明白了,和田玉和翡翠在价值上至少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吧。
请做点儿事弘扬和田玉的品牌,为后人留点儿有价值的东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