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综述
作者:张箭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在首都党政军民学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首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个新生事物不断发展、创新和升华,逐步形成“多方参与、齐创共建,以点连线、以线带面,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不断深化、全面拓展”的良好局面。
30年以来,首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体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到1985年。这是首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探索创造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是在1979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才首次提出。后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开展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的下达,首都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从不明确到明确,从分散开展到统筹安排,从相对力度较弱到相对力度变强。现在,首都的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不可货缺的组成部分。在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下,全市以创建文明单位为载体,开展“门前三包”、综合包户服务和军民共建等活动,使创建
活动这个新生事物应运而生。全市提出以“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城市”为抓手,开展了“学三明,抓共建,创一流,迎国庆”系列创建活动。倡导了在单位做文明职工,在家庭做文明成员,在社会做文明乘客、文明顾客、文明观众、文明游客等活动,使创建活动在探索中得到发展。
第二阶段:1986年到1988年。这是首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逐步推进时期。全市成立了北京市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后又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更名为首都党政军民学共建文明城市协调委员会,还成立了共建文明城市机动联合检查队,1988年成立了首都军警民共建工作指导小组,分别作为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使创建活动的工作内涵不断扩大。先后在商业服务业、公共交通、医疗卫生、市政公用和旅游服务等窗口行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并在全市推开了文明建设先进区(县、局、总公司)创建和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的“三优”竞赛活动。
第三阶段:1989年到1990年。这是首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拓展时期。全市成立了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同时分设宣传教育组、服务保障组、环境整治组、安全秩序组等,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别负责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使全市创建活动形成了有机合力。特别是按照亚运会的标准,重点治理了100条主要大街、10个重点地区和10处主要城乡结合部,使城乡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同时,环保、工商、交管、公交、教育等部门和单位相继推
出了有关规范和标准,使创建活动在城乡全面拓展,为亚运会的圆满成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四阶段:1991年到1998年。这是首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发展时期。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与首都党政军民学共建文明城市协调委员会合并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后又成立首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委员会办公室,与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接着更名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市里先后分三次给首都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增加编制,从组织领导和成员单位构成及办公室职能上都给予加强,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使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发展到创建文明居民区、文明安全居(家)委会、文明村、文明乡镇、文明示范大街、文明社区、文明街道、文明区县、文明地区、文明行业和规范化服务行业等系列活动。
第五阶段:1999年到2005年。这是首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求实创新时期。全市以全国评选表彰创建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央、国家机关和驻京部队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了上下一盘棋、千万市民一条心的良好局面。虽然经过机构改革,首都文明办作为宣传部的并入机构,但始终发挥了高层次组织指导、协调配合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优势。在国庆50周年、迎接新世纪、申办2008年奥运会、党的十六大等重大活动中,全市紧紧围绕提高市民素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共同富裕、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以创建文明区县为龙头,以社区为重点,以创建文明行业活动规范化服务达标为基础,深化达标创优活动,使各种创建活动有了新的发展,为创建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六节段:2006年至今。这是首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百花齐放时期。北京市广泛开展 “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发动,并提出了“12345”的工作思路, 而且得到了实施。叫响一个口号,即“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实现两个提升,即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围绕三“重”推进工作,即抓住重要时机,结合重大赛事,举办重大活动。树四优目标,即倡导优雅言行,建立优良秩序,培育优质服务,建设优美环境。实施五大文明行动,即“优雅言行——迎奥运礼仪文明行动”、“爱护市容——迎奥运环境文明行动”、“排队礼让——迎奥运秩序文明行动”、“热情懂行——迎奥运赛场文明行动”、“诚信优质——迎奥运服务文明行动”。根据五大文明行动的要求,各行各业分别开展了与自己相关的活动,全市开展了“首都文明从我做起”主题活动,评选出“公德人物”、“文明之星”和“文明小使者”等;以“三站”(北京站、北京西站、公交车站)、“两街”(王府井步行街、西单商业街)、“两场”(天安门广场、首都机场)、以及奥运场馆周边为重点创建公共文明示范地区活动;每月11日开展“排队推动日”活动;组织机动车开展“文明北京行”活动;开展“奥运大讲堂”、“文明赛场大演练”活动;开展“诚信经营,优质服务”活动;开展“微笑北京、志愿奥运、共创和谐”活动;开展“过路要看红绿灯,开车礼让斑马线”活动;开
展了“传承奥运精神,文明重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另外,还举办了多项文化节、文艺演出,组织“和谐社区杯”兵乓球赛、“金秋杯”社区篮球赛和“奔向奥运的北京文明”群众摄影艺术大赛展览等多项活动。通过“迎讲树”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营造了浓郁的人文奥运氛围,使首都的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潮景象。
与此同时,首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形势喜人。 一是全市形成了层层创建的良好局面。从开始单一的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发展到创建文明居民区、文明村、文明乡镇、文明示范大街、文明社区、文明街道、文明区县、文明地区、文明行业等多层次创建活动,尤其是一些企事业或基层单位还开展了文明班组、文明车间、文明楼院、文明集体和文明个人等创建和评选活动。
二是创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充实。从过去单纯开展以“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为基本形式和内容,发展到全面体现一个地区或单位的建设、管理、发展和服务水平,经济、社会和人文进步程度,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综合指标内容。
三是宣传教育力度和群众参与的覆盖面逐渐增大。在宣传教育上,从原来以学校、单位为主,发展到注重学校、单位与家庭、社会相结合,新闻媒体和社会环境宣传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多种载体。特别是社区教育模式,作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实践丛书《跨越时空围墙》的突出内容写入书中。在群众参与上,从过去参与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村的创建活动,发展到现在要投身社会大家庭,参与创建文明社区、文明街道、文明乡镇,甚至文明示范大街、文明
区县、文明地区、文明行业等创建活动。群众对创建活动的知晓率、参与面大大提高。
四是各项创建活动的先进典型层出不穷。涌现出一大批全国级、首都级、区县(系统)级、乡镇(行业)级的文明城区、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示范地区等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首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综述
作者:张箭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在首都党政军民学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首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个新生事物不断发展、创新和升华,逐步形成“多方参与、齐创共建,以点连线、以线带面,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不断深化、全面拓展”的良好局面。
30年以来,首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体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到1985年。这是首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探索创造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是在1979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才首次提出。后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开展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的下达,首都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从不明确到明确,从分散开展到统筹安排,从相对力度较弱到相对力度变强。现在,首都的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不可货缺的组成部分。在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下,全市以创建文明单位为载体,开展“门前三包”、综合包户服务和军民共建等活动,使创建
活动这个新生事物应运而生。全市提出以“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城市”为抓手,开展了“学三明,抓共建,创一流,迎国庆”系列创建活动。倡导了在单位做文明职工,在家庭做文明成员,在社会做文明乘客、文明顾客、文明观众、文明游客等活动,使创建活动在探索中得到发展。
第二阶段:1986年到1988年。这是首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逐步推进时期。全市成立了北京市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后又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更名为首都党政军民学共建文明城市协调委员会,还成立了共建文明城市机动联合检查队,1988年成立了首都军警民共建工作指导小组,分别作为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使创建活动的工作内涵不断扩大。先后在商业服务业、公共交通、医疗卫生、市政公用和旅游服务等窗口行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并在全市推开了文明建设先进区(县、局、总公司)创建和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的“三优”竞赛活动。
第三阶段:1989年到1990年。这是首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拓展时期。全市成立了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同时分设宣传教育组、服务保障组、环境整治组、安全秩序组等,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别负责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使全市创建活动形成了有机合力。特别是按照亚运会的标准,重点治理了100条主要大街、10个重点地区和10处主要城乡结合部,使城乡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同时,环保、工商、交管、公交、教育等部门和单位相继推
出了有关规范和标准,使创建活动在城乡全面拓展,为亚运会的圆满成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四阶段:1991年到1998年。这是首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发展时期。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与首都党政军民学共建文明城市协调委员会合并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后又成立首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委员会办公室,与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接着更名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市里先后分三次给首都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增加编制,从组织领导和成员单位构成及办公室职能上都给予加强,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使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发展到创建文明居民区、文明安全居(家)委会、文明村、文明乡镇、文明示范大街、文明社区、文明街道、文明区县、文明地区、文明行业和规范化服务行业等系列活动。
第五阶段:1999年到2005年。这是首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求实创新时期。全市以全国评选表彰创建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央、国家机关和驻京部队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了上下一盘棋、千万市民一条心的良好局面。虽然经过机构改革,首都文明办作为宣传部的并入机构,但始终发挥了高层次组织指导、协调配合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优势。在国庆50周年、迎接新世纪、申办2008年奥运会、党的十六大等重大活动中,全市紧紧围绕提高市民素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共同富裕、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以创建文明区县为龙头,以社区为重点,以创建文明行业活动规范化服务达标为基础,深化达标创优活动,使各种创建活动有了新的发展,为创建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六节段:2006年至今。这是首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百花齐放时期。北京市广泛开展 “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发动,并提出了“12345”的工作思路, 而且得到了实施。叫响一个口号,即“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实现两个提升,即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围绕三“重”推进工作,即抓住重要时机,结合重大赛事,举办重大活动。树四优目标,即倡导优雅言行,建立优良秩序,培育优质服务,建设优美环境。实施五大文明行动,即“优雅言行——迎奥运礼仪文明行动”、“爱护市容——迎奥运环境文明行动”、“排队礼让——迎奥运秩序文明行动”、“热情懂行——迎奥运赛场文明行动”、“诚信优质——迎奥运服务文明行动”。根据五大文明行动的要求,各行各业分别开展了与自己相关的活动,全市开展了“首都文明从我做起”主题活动,评选出“公德人物”、“文明之星”和“文明小使者”等;以“三站”(北京站、北京西站、公交车站)、“两街”(王府井步行街、西单商业街)、“两场”(天安门广场、首都机场)、以及奥运场馆周边为重点创建公共文明示范地区活动;每月11日开展“排队推动日”活动;组织机动车开展“文明北京行”活动;开展“奥运大讲堂”、“文明赛场大演练”活动;开展“诚信经营,优质服务”活动;开展“微笑北京、志愿奥运、共创和谐”活动;开展“过路要看红绿灯,开车礼让斑马线”活动;开
展了“传承奥运精神,文明重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另外,还举办了多项文化节、文艺演出,组织“和谐社区杯”兵乓球赛、“金秋杯”社区篮球赛和“奔向奥运的北京文明”群众摄影艺术大赛展览等多项活动。通过“迎讲树”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营造了浓郁的人文奥运氛围,使首都的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潮景象。
与此同时,首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形势喜人。 一是全市形成了层层创建的良好局面。从开始单一的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发展到创建文明居民区、文明村、文明乡镇、文明示范大街、文明社区、文明街道、文明区县、文明地区、文明行业等多层次创建活动,尤其是一些企事业或基层单位还开展了文明班组、文明车间、文明楼院、文明集体和文明个人等创建和评选活动。
二是创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充实。从过去单纯开展以“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为基本形式和内容,发展到全面体现一个地区或单位的建设、管理、发展和服务水平,经济、社会和人文进步程度,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综合指标内容。
三是宣传教育力度和群众参与的覆盖面逐渐增大。在宣传教育上,从原来以学校、单位为主,发展到注重学校、单位与家庭、社会相结合,新闻媒体和社会环境宣传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多种载体。特别是社区教育模式,作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实践丛书《跨越时空围墙》的突出内容写入书中。在群众参与上,从过去参与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村的创建活动,发展到现在要投身社会大家庭,参与创建文明社区、文明街道、文明乡镇,甚至文明示范大街、文明
区县、文明地区、文明行业等创建活动。群众对创建活动的知晓率、参与面大大提高。
四是各项创建活动的先进典型层出不穷。涌现出一大批全国级、首都级、区县(系统)级、乡镇(行业)级的文明城区、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示范地区等创建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