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公共建筑建筑技术原理课程接近尾声,期间也读完了建筑空间组合论这本建筑入门书,收获颇多。
记得在之前的课程中有然后我们做过对具体建筑的形式美的分析,我当时选择的是贝聿铭先生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首先在我看了这本书后结合这本书来说说对这建筑的新感受吧。
一、 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中,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群体布局到细部装饰,应处理好主从关系达到统一。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由两个三角形所组成。它的主体和重点是在等腰三角形平面的艺术博物馆上,而不是在其一侧的直角三角形平面的艺术研究所上。从博物馆本身来讲,它的重点和中心则在中央大厅上。
二、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又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平行,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 清晰的阴影, 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尽管并不完全对称,但却在大体上保持了均衡,达到了一种稳重和统一。
三、 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
平面的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两者相似,其中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产生平行的关系,将其产生和谐的感觉。
四、 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
近现代建筑强调从运动和行进的连续过程中来观赏建筑体形的变化,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大多由锐角组成,当人在行进中时,一个面的逐渐倾斜、变小、完全消失。第二个新面的逐渐变大、完全出现。然后出现第三个面……这种不断的变化、时起时伏、时而消失、时而出现的要素,构成了一种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上的变化
在看完建筑空间组合论之后,我懂得了初步的分析建筑的方法。这让我十分激动。
再来说说这本书吧
本书共有九章,除了上述的总论之外其余的章节都是介绍的建筑中的精髓,那就是空间。建筑说白了就是限定一个个空间,比如说客厅、餐厅、卧室、洗手间等等,这都是简单的分割,内容上的分割。还要更困难的是形式上的分割,通过分割空间来寻找一种感觉,一种建筑师心中对美的感觉,并通过空间传播给大家。好的建筑会有一种让人很舒服的感觉,因为空间划分的非常好,不仅满足了内容上的需要,更体现了一种精神的境界。比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光的十字。光和十字都是纯洁和圣洁的代表,两者结合给人一种精神的洗礼。这就是空间的魅力,难以掌握,又让人如痴如醉。
前面我也用读后的眼光来分析了东馆,当然,我是更喜欢建筑的美感的。 首先美的本身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导致人们的审美标准不会太一致。比如东方人对美的感觉就和西方人有不小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美的体验也会改变。特别是本世纪初由于功能、技术、材料的发展,在建筑领域中引起了一场
深刻的革命性的变革,古典建筑形式几乎完全的被否定。可以看出美是没有一套固定的标准的。完全相反的东西都可以是美丽的。社会会进步,人们的思想也会进步,作为建筑师思想体现的建筑必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说美是多样统一的,在同一种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现代建筑和古典建筑即使在表面上大相径庭,但是在遵循多样统一的形式美规律的普遍原则这一点上,则是毫无例外的。每一个要素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和所处的地位,将会影响到整体的统一性。每一个东西都有重点和次要的,建筑也不例外。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他们应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外围组织的差别。如果平等地对待所有的要素,整体就会难免很松撒单调,而失去统一性。我们一般要很注意这一点,在处理重点与次要的时候。突出重点,以次要的作为陪衬,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我们喜欢把重点放在正中央,次要的放在它两边。这样的话会很突出重点,可看多的话又难免会单调。所以我更喜欢将重点放在一边,而次要的附庸在主体上。不再是死板的对称,而是更为活泼的突出。突出主从的方法有很多种。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大小来表现,中国的故宫就是很好的例子,大的永远就是好的,就是皇上用的。还有就是通过位置来表现,处于正中间的是主体,故宫也很好的符合了这点。
但上述说过,这样做有点死板,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在现代建筑中,所谓的突出重点,就是指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重点或中心,而使其他的部分明显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也就是说,主体和从体在外表上可能没太大的差别,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你会慢慢体会到其主次之分。这就需要建筑师需要对空间很强的划分能力,以空间来决定主次,这才是最高境界。
在读完建筑空间组合论之后,我又读了艺术史方面的书。联系上下,颇有感想。其实,我想,建筑上升到最后,也就是审美的问题了,形式美与空间美并存的建筑,相信一定是一个好的建筑。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想,我们的眼光一定不能仅仅局限于建筑,我们要对其他的艺术形式也进行欣赏,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而不是只盯着建筑不放。毕竟,这些都只是传达艺术的不同的媒介,建筑与其他的区别就是赋予其功能。
建筑空间组合论是一本浅显易懂的建筑学入门书籍,三十多年来经久不衰说明其优秀,是我们这些初学者的必读书。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公共建筑建筑技术原理课程接近尾声,期间也读完了建筑空间组合论这本建筑入门书,收获颇多。
记得在之前的课程中有然后我们做过对具体建筑的形式美的分析,我当时选择的是贝聿铭先生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首先在我看了这本书后结合这本书来说说对这建筑的新感受吧。
一、 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中,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群体布局到细部装饰,应处理好主从关系达到统一。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由两个三角形所组成。它的主体和重点是在等腰三角形平面的艺术博物馆上,而不是在其一侧的直角三角形平面的艺术研究所上。从博物馆本身来讲,它的重点和中心则在中央大厅上。
二、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又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平行,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 清晰的阴影, 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尽管并不完全对称,但却在大体上保持了均衡,达到了一种稳重和统一。
三、 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
平面的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两者相似,其中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产生平行的关系,将其产生和谐的感觉。
四、 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
近现代建筑强调从运动和行进的连续过程中来观赏建筑体形的变化,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大多由锐角组成,当人在行进中时,一个面的逐渐倾斜、变小、完全消失。第二个新面的逐渐变大、完全出现。然后出现第三个面……这种不断的变化、时起时伏、时而消失、时而出现的要素,构成了一种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上的变化
在看完建筑空间组合论之后,我懂得了初步的分析建筑的方法。这让我十分激动。
再来说说这本书吧
本书共有九章,除了上述的总论之外其余的章节都是介绍的建筑中的精髓,那就是空间。建筑说白了就是限定一个个空间,比如说客厅、餐厅、卧室、洗手间等等,这都是简单的分割,内容上的分割。还要更困难的是形式上的分割,通过分割空间来寻找一种感觉,一种建筑师心中对美的感觉,并通过空间传播给大家。好的建筑会有一种让人很舒服的感觉,因为空间划分的非常好,不仅满足了内容上的需要,更体现了一种精神的境界。比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光的十字。光和十字都是纯洁和圣洁的代表,两者结合给人一种精神的洗礼。这就是空间的魅力,难以掌握,又让人如痴如醉。
前面我也用读后的眼光来分析了东馆,当然,我是更喜欢建筑的美感的。 首先美的本身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导致人们的审美标准不会太一致。比如东方人对美的感觉就和西方人有不小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美的体验也会改变。特别是本世纪初由于功能、技术、材料的发展,在建筑领域中引起了一场
深刻的革命性的变革,古典建筑形式几乎完全的被否定。可以看出美是没有一套固定的标准的。完全相反的东西都可以是美丽的。社会会进步,人们的思想也会进步,作为建筑师思想体现的建筑必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说美是多样统一的,在同一种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现代建筑和古典建筑即使在表面上大相径庭,但是在遵循多样统一的形式美规律的普遍原则这一点上,则是毫无例外的。每一个要素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和所处的地位,将会影响到整体的统一性。每一个东西都有重点和次要的,建筑也不例外。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他们应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外围组织的差别。如果平等地对待所有的要素,整体就会难免很松撒单调,而失去统一性。我们一般要很注意这一点,在处理重点与次要的时候。突出重点,以次要的作为陪衬,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我们喜欢把重点放在正中央,次要的放在它两边。这样的话会很突出重点,可看多的话又难免会单调。所以我更喜欢将重点放在一边,而次要的附庸在主体上。不再是死板的对称,而是更为活泼的突出。突出主从的方法有很多种。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大小来表现,中国的故宫就是很好的例子,大的永远就是好的,就是皇上用的。还有就是通过位置来表现,处于正中间的是主体,故宫也很好的符合了这点。
但上述说过,这样做有点死板,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在现代建筑中,所谓的突出重点,就是指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重点或中心,而使其他的部分明显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也就是说,主体和从体在外表上可能没太大的差别,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你会慢慢体会到其主次之分。这就需要建筑师需要对空间很强的划分能力,以空间来决定主次,这才是最高境界。
在读完建筑空间组合论之后,我又读了艺术史方面的书。联系上下,颇有感想。其实,我想,建筑上升到最后,也就是审美的问题了,形式美与空间美并存的建筑,相信一定是一个好的建筑。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想,我们的眼光一定不能仅仅局限于建筑,我们要对其他的艺术形式也进行欣赏,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而不是只盯着建筑不放。毕竟,这些都只是传达艺术的不同的媒介,建筑与其他的区别就是赋予其功能。
建筑空间组合论是一本浅显易懂的建筑学入门书籍,三十多年来经久不衰说明其优秀,是我们这些初学者的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