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公共建筑建筑技术原理课程接近尾声,期间也读完了建筑空间组合论这本建筑入门书,收获颇多。

记得在之前的课程中有然后我们做过对具体建筑的形式美的分析,我当时选择的是贝聿铭先生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首先在我看了这本书后结合这本书来说说对这建筑的新感受吧。

一、 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中,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群体布局到细部装饰,应处理好主从关系达到统一。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由两个三角形所组成。它的主体和重点是在等腰三角形平面的艺术博物馆上,而不是在其一侧的直角三角形平面的艺术研究所上。从博物馆本身来讲,它的重点和中心则在中央大厅上。

二、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又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平行,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 清晰的阴影, 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尽管并不完全对称,但却在大体上保持了均衡,达到了一种稳重和统一。

三、 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

平面的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两者相似,其中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产生平行的关系,将其产生和谐的感觉。

四、 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

近现代建筑强调从运动和行进的连续过程中来观赏建筑体形的变化,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大多由锐角组成,当人在行进中时,一个面的逐渐倾斜、变小、完全消失。第二个新面的逐渐变大、完全出现。然后出现第三个面……这种不断的变化、时起时伏、时而消失、时而出现的要素,构成了一种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上的变化

在看完建筑空间组合论之后,我懂得了初步的分析建筑的方法。这让我十分激动。

再来说说这本书吧

本书共有九章,除了上述的总论之外其余的章节都是介绍的建筑中的精髓,那就是空间。建筑说白了就是限定一个个空间,比如说客厅、餐厅、卧室、洗手间等等,这都是简单的分割,内容上的分割。还要更困难的是形式上的分割,通过分割空间来寻找一种感觉,一种建筑师心中对美的感觉,并通过空间传播给大家。好的建筑会有一种让人很舒服的感觉,因为空间划分的非常好,不仅满足了内容上的需要,更体现了一种精神的境界。比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光的十字。光和十字都是纯洁和圣洁的代表,两者结合给人一种精神的洗礼。这就是空间的魅力,难以掌握,又让人如痴如醉。

前面我也用读后的眼光来分析了东馆,当然,我是更喜欢建筑的美感的。 首先美的本身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导致人们的审美标准不会太一致。比如东方人对美的感觉就和西方人有不小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美的体验也会改变。特别是本世纪初由于功能、技术、材料的发展,在建筑领域中引起了一场

深刻的革命性的变革,古典建筑形式几乎完全的被否定。可以看出美是没有一套固定的标准的。完全相反的东西都可以是美丽的。社会会进步,人们的思想也会进步,作为建筑师思想体现的建筑必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说美是多样统一的,在同一种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现代建筑和古典建筑即使在表面上大相径庭,但是在遵循多样统一的形式美规律的普遍原则这一点上,则是毫无例外的。每一个要素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和所处的地位,将会影响到整体的统一性。每一个东西都有重点和次要的,建筑也不例外。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他们应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外围组织的差别。如果平等地对待所有的要素,整体就会难免很松撒单调,而失去统一性。我们一般要很注意这一点,在处理重点与次要的时候。突出重点,以次要的作为陪衬,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我们喜欢把重点放在正中央,次要的放在它两边。这样的话会很突出重点,可看多的话又难免会单调。所以我更喜欢将重点放在一边,而次要的附庸在主体上。不再是死板的对称,而是更为活泼的突出。突出主从的方法有很多种。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大小来表现,中国的故宫就是很好的例子,大的永远就是好的,就是皇上用的。还有就是通过位置来表现,处于正中间的是主体,故宫也很好的符合了这点。

但上述说过,这样做有点死板,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在现代建筑中,所谓的突出重点,就是指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重点或中心,而使其他的部分明显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也就是说,主体和从体在外表上可能没太大的差别,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你会慢慢体会到其主次之分。这就需要建筑师需要对空间很强的划分能力,以空间来决定主次,这才是最高境界。

在读完建筑空间组合论之后,我又读了艺术史方面的书。联系上下,颇有感想。其实,我想,建筑上升到最后,也就是审美的问题了,形式美与空间美并存的建筑,相信一定是一个好的建筑。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想,我们的眼光一定不能仅仅局限于建筑,我们要对其他的艺术形式也进行欣赏,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而不是只盯着建筑不放。毕竟,这些都只是传达艺术的不同的媒介,建筑与其他的区别就是赋予其功能。

建筑空间组合论是一本浅显易懂的建筑学入门书籍,三十多年来经久不衰说明其优秀,是我们这些初学者的必读书。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公共建筑建筑技术原理课程接近尾声,期间也读完了建筑空间组合论这本建筑入门书,收获颇多。

记得在之前的课程中有然后我们做过对具体建筑的形式美的分析,我当时选择的是贝聿铭先生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首先在我看了这本书后结合这本书来说说对这建筑的新感受吧。

一、 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中,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群体布局到细部装饰,应处理好主从关系达到统一。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由两个三角形所组成。它的主体和重点是在等腰三角形平面的艺术博物馆上,而不是在其一侧的直角三角形平面的艺术研究所上。从博物馆本身来讲,它的重点和中心则在中央大厅上。

二、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又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平行,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 清晰的阴影, 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尽管并不完全对称,但却在大体上保持了均衡,达到了一种稳重和统一。

三、 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

平面的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两者相似,其中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产生平行的关系,将其产生和谐的感觉。

四、 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

近现代建筑强调从运动和行进的连续过程中来观赏建筑体形的变化,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大多由锐角组成,当人在行进中时,一个面的逐渐倾斜、变小、完全消失。第二个新面的逐渐变大、完全出现。然后出现第三个面……这种不断的变化、时起时伏、时而消失、时而出现的要素,构成了一种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上的变化

在看完建筑空间组合论之后,我懂得了初步的分析建筑的方法。这让我十分激动。

再来说说这本书吧

本书共有九章,除了上述的总论之外其余的章节都是介绍的建筑中的精髓,那就是空间。建筑说白了就是限定一个个空间,比如说客厅、餐厅、卧室、洗手间等等,这都是简单的分割,内容上的分割。还要更困难的是形式上的分割,通过分割空间来寻找一种感觉,一种建筑师心中对美的感觉,并通过空间传播给大家。好的建筑会有一种让人很舒服的感觉,因为空间划分的非常好,不仅满足了内容上的需要,更体现了一种精神的境界。比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光的十字。光和十字都是纯洁和圣洁的代表,两者结合给人一种精神的洗礼。这就是空间的魅力,难以掌握,又让人如痴如醉。

前面我也用读后的眼光来分析了东馆,当然,我是更喜欢建筑的美感的。 首先美的本身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导致人们的审美标准不会太一致。比如东方人对美的感觉就和西方人有不小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美的体验也会改变。特别是本世纪初由于功能、技术、材料的发展,在建筑领域中引起了一场

深刻的革命性的变革,古典建筑形式几乎完全的被否定。可以看出美是没有一套固定的标准的。完全相反的东西都可以是美丽的。社会会进步,人们的思想也会进步,作为建筑师思想体现的建筑必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说美是多样统一的,在同一种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现代建筑和古典建筑即使在表面上大相径庭,但是在遵循多样统一的形式美规律的普遍原则这一点上,则是毫无例外的。每一个要素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和所处的地位,将会影响到整体的统一性。每一个东西都有重点和次要的,建筑也不例外。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他们应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外围组织的差别。如果平等地对待所有的要素,整体就会难免很松撒单调,而失去统一性。我们一般要很注意这一点,在处理重点与次要的时候。突出重点,以次要的作为陪衬,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我们喜欢把重点放在正中央,次要的放在它两边。这样的话会很突出重点,可看多的话又难免会单调。所以我更喜欢将重点放在一边,而次要的附庸在主体上。不再是死板的对称,而是更为活泼的突出。突出主从的方法有很多种。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大小来表现,中国的故宫就是很好的例子,大的永远就是好的,就是皇上用的。还有就是通过位置来表现,处于正中间的是主体,故宫也很好的符合了这点。

但上述说过,这样做有点死板,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在现代建筑中,所谓的突出重点,就是指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重点或中心,而使其他的部分明显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也就是说,主体和从体在外表上可能没太大的差别,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你会慢慢体会到其主次之分。这就需要建筑师需要对空间很强的划分能力,以空间来决定主次,这才是最高境界。

在读完建筑空间组合论之后,我又读了艺术史方面的书。联系上下,颇有感想。其实,我想,建筑上升到最后,也就是审美的问题了,形式美与空间美并存的建筑,相信一定是一个好的建筑。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想,我们的眼光一定不能仅仅局限于建筑,我们要对其他的艺术形式也进行欣赏,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而不是只盯着建筑不放。毕竟,这些都只是传达艺术的不同的媒介,建筑与其他的区别就是赋予其功能。

建筑空间组合论是一本浅显易懂的建筑学入门书籍,三十多年来经久不衰说明其优秀,是我们这些初学者的必读书。


相关文章

  • 结构概念和体系(林同炎编)读后感
  • 读<结构概念和体系>有感 (林同炎编) 班级:土建01班,姓名:张亚琼 学号:[**************] 本书阐述了结构设计方案中的基本力学概念,特别介绍了用整体概念来规划设计结构总体方案的方法:介绍了结构总体系和各分体系 ...查看


  • 闽南文化奇葩--古厝767A4语文电子小报成品,读书手抄报模板,书香满园快乐读书简报小学生语文读后感板报
  • 闽南古厝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 ...查看


  • 国家的视角读后感
  • 国家的视角读后感(一) 本书的作者詹姆斯.C.斯科特是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家,他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极端现代主义和独裁主义国家是如何在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生活状态的社会工程项目中遭到致命性的挫败,俄国的集体化.巴西利亚的建设.强制的坦桑尼亚乌贾 ...查看


  • 大学生到广东省博物馆(广州)观后感
  • 广东省博物馆观后感 这次选修美术鉴赏课程,老师期中作业是让我们去一次广东省博物馆参观一次.我从小到大都没有去过博物馆,因为上大学的缘故现在离广州特别近,所以趁着周末就搭车出了省城去参观博物馆.就这样我的第一次就献给了广东省博物馆.幸好有老师 ...查看


  • 属于后现代的方盒子
  • 筑龙建筑设计编辑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筑龙建筑设计" 说到方盒子 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勒·柯布西耶 "方盒子" 被用作建造萨伏伊别墅的主要形体元素 在柯布西耶发表的<新精神>杂志中的副标题 ...查看


  • 文献读后感
  • 文献读后感 室内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而进行的准备工作,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使用人群的物质与精神要求,建造的经济标准条件,运用一定的物质基础手段.美学原理和文化内涵来创造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绿色.环保.符合人的生理及 ...查看


  • [中国古典园林]读后感
  • ︽ 中 国 古 典 园 林 分 析 ︾ 读 后 报 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读<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有感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彭一刚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西郊百万庄) 1986年12月第 ...查看


  •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在近现代西方建筑史中,1971年也正值现代主义开始遭受广泛质疑,后现代主义(注:建筑中的后现代主义不同于文化上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上的后现代主义有明确的风格和理论体系,而文化上的后现代主义涵义则十分丰富且含糊不清).地域主义 ...查看


  • 盗梦空间观后感范文
  • 一个人看过我的作文,发觉我不喜欢盗梦空间,又一个人看了作文,说出了类似的想法. 我不得不承认,在表达上,我缺少了一种对读者的关怀,每当我结束肆意表达,总会引来和我预期所迥然的反应.文字在我这里,变得愈发难以琢磨. 现在,我把盗梦空间和这个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