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专注]解长勺之战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不顾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三十万大军伐鲁。听闻齐军将至,鲁庄公大惊失色,不知所措。

写到这,有人会问:你写得是什么啊!和《专注》有一毛钱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了,而且还远远不止一毛钱的关系。

专注力是一种强大的心灵力量,无论是对普通人,还是领导者都能起到引航指路的重大作用。丹尼尔·戈尔曼在《专注》一书中,精确提出了专注的三种形式,即内在专注、对他人专注和外在专注。书中还反复强调,三者一旦存在短板,都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商场如战场,下面我们就借专注的三种形式,来聊一聊春秋时候的长勺之战。

齐桓公小白是个内在专注力很强的人,他杀死公子纠登上王位之后,并没有被朝野上下的平静所迷惑,而是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根基不稳,需要尽快树立自己的威望。于是准备拿寡国小民,又得罪过自己的鲁国开刀。齐桓公强化统治地位的想法并没有错,因为齐强鲁弱,鲁国历来都是齐国盘中的菜。可遗憾的是,他却忽略了对他人和外在的专注。

齐国人口不足两百万,常备军不到三万,齐桓公为了攻打鲁国强行下达了全国动员令,要求所有拿得动刀枪的人都要上战场。浩浩荡荡的齐军前锋已经越过了泰山,逼近了鲁国的长勺,而临淄西北的齐军才刚刚完成集结。

齐军主将高傒和国相管仲一样反对出兵鲁国。因为他代表了齐国广大贵族的利益,春天正是播种的季节,此时抽调大量的农夫参加战争,必定严重影响粮食的产量。何况就算是打赢了,缴获的战利品也不一定能弥补战争所造成的损失。所以他委婉地对齐桓公说,应该教训鲁国,但放在秋收之后再打,岂不是更好吗?

出兵之前,齐桓公的老师鲍叔牙劝齐桓公说,鲁国已经割地并承认了自己的过失。此时我们是师出无名。而且,鲁国是周武王的侄子伯禽所建立的诸侯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无论战争的结果如何,齐国都会遭到天下诸侯的唾弃。

听了管仲、高傒、鲍叔牙的话,齐桓公有些动摇。这时候,公子雍却跳出来极力赞成攻打鲁国。他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一心想通过战争来扩大自己的封地。

齐桓公最终还是做出了攻打鲁国的决定。用书里的话说,齐桓公在“对他人的专注”上出现了短板,没有合理地运用“集体智慧”,一厢情愿地凭经验认为战则必胜。

更糟糕的是,齐桓公没有察觉到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自上次战败之后,鲁庄公汲取了教训,加固边防,赶制武器,训练士兵,减免赋税,休养生息,已经最大限度地做好了战争准备。

说到这,又有人会问:你一开始不是说,鲁庄公大惊失色,不知所措吗?这么胆小的人还能打赢长勺之战吗?

鲁庄公的胆子的确是小了一点,但这并不妨碍鲁人对他的爱戴。

《左传》中记载,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说明了鲁庄公具有极强的自控力与意志力。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反应了鲁庄公非常注重他人的感受,连木雕泥塑都不愿意欺骗。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诠释了鲁庄公专注于外部世界,就算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也要用情理来予以处理。

由这三个公曰可以看出鲁庄公已经做到了,内在专注、对他人专注和外在专注的完美统一。这样的君主必定受到官吏、军民的一致拥护,具有了战胜齐国的潜力。

聊到这,就不得不谈一谈曹刿。其实我不喜欢曹刿这个人,因为他太狂。

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我勒个去,肉食者鄙!这是在骂谁啊?

这一句话把鲁国所有的权贵全给得罪了。要不是长勺之战后,鲁庄公把女儿嫁给了他,曹刿又如何能在鲁国立足。

情商低的人在激动的时候,容易胡说八道。后来曹刿做了鲁国的大夫,也可以经常吃上肉了,不知道他这算不算“肉食者鄙”呢?

前段时间,我的一个朋友“嗷嗷嗷”地对我说,她爱吃肉。曹刿,你缺不缺德,竟然把古今中外的肉食者骂了遍。

同样是报效国家,顾炎武就客观的多。他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之兴亡,肉食者谋。”这两句话立马甩曹刿好几条大街。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同样是想混入肉食者的行列,经常吃吃肉。元代的无名氏就显得更加有诚意,完全不同于曹刿损人损己。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这句话充满了酸溜溜的气味,仿佛在说,你看看,小恩小惠都被肉食者占去了,我曹刿还没有享受过呢!

古代人对神灵顶礼膜拜,心存深深的敬畏。曹刿就敢妄言:“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狂妄如斯,难道他是神灵的代言人吗?

可鲁庄公就是不生气,而且力排众议,让曹刿和自己同乘一辆车,赶赴战场。

《左传》中继续写道,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长勺地形复杂,并不适合以战车为核心的大兵团作战。齐军投入正面战场的兵力超过十万,拥挤混乱的战场,逐渐让两军的决战演变成了胶着的消耗战。

这里的“齐人三鼓”是春秋笔法,和程咬金的三板斧是一个意思。并不是说齐人只敲了三通鼓,只进攻了三次,便被反击的鲁军给打败了。而是在烘托齐军久攻不下战场的氛围。

不得不承认曹刿是一名优秀的战术家。他能够在鼎沸的呐喊声、金鼓声和兵戈交击声中保持冷静,准确地判断出齐军已经士气低落,疲惫到不堪一战了。在大获全胜的时候,更能够不被胜利冲昏头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后,才放兵逐之。

曹刿的口才非常好。战后,他对鲁庄公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乍一听很有道理,仔细一想,却发现这几句话并没有揭示“以逸待劳”的本质。深究起来,要么是曹刿的水平有限,要么就是他自动屏蔽了鲁庄公的功劳。试想,如果鲁军守不住阵地,岂不是被齐军“一鼓而下”了吗?

鲁国以一比十的人数劣势打败了齐国,长勺之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这并不是曹刿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因为鲁庄公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孙武在《孙子·军争》中说的非常精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这几句话不但从宏观上阐述了鲁庄公的战略思想,也从微观上解释了曹刿的战术成功。

曹刿太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换句话说,就是老子天下第一,你们这些当官的都不如我。这样的情商,就是极度缺乏对“他人专注”的表现。

曹刿很幸运,因为他遇到了鲁庄公这个伯乐,不然像他这样狂妄的人永远都不会有出头的机会。

“蝇附骥尾,而致千里。”说得就是,曹刿这个有点小聪明的狂妄之徒,因为沾了鲁庄公的光,才有了一些名声。

各位看官,《专注》是一本好书,可以买回家看看。而后学学我的样子,东砍西斫,星流去散,芋续八断。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不顾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三十万大军伐鲁。听闻齐军将至,鲁庄公大惊失色,不知所措。

写到这,有人会问:你写得是什么啊!和《专注》有一毛钱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了,而且还远远不止一毛钱的关系。

专注力是一种强大的心灵力量,无论是对普通人,还是领导者都能起到引航指路的重大作用。丹尼尔·戈尔曼在《专注》一书中,精确提出了专注的三种形式,即内在专注、对他人专注和外在专注。书中还反复强调,三者一旦存在短板,都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商场如战场,下面我们就借专注的三种形式,来聊一聊春秋时候的长勺之战。

齐桓公小白是个内在专注力很强的人,他杀死公子纠登上王位之后,并没有被朝野上下的平静所迷惑,而是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根基不稳,需要尽快树立自己的威望。于是准备拿寡国小民,又得罪过自己的鲁国开刀。齐桓公强化统治地位的想法并没有错,因为齐强鲁弱,鲁国历来都是齐国盘中的菜。可遗憾的是,他却忽略了对他人和外在的专注。

齐国人口不足两百万,常备军不到三万,齐桓公为了攻打鲁国强行下达了全国动员令,要求所有拿得动刀枪的人都要上战场。浩浩荡荡的齐军前锋已经越过了泰山,逼近了鲁国的长勺,而临淄西北的齐军才刚刚完成集结。

齐军主将高傒和国相管仲一样反对出兵鲁国。因为他代表了齐国广大贵族的利益,春天正是播种的季节,此时抽调大量的农夫参加战争,必定严重影响粮食的产量。何况就算是打赢了,缴获的战利品也不一定能弥补战争所造成的损失。所以他委婉地对齐桓公说,应该教训鲁国,但放在秋收之后再打,岂不是更好吗?

出兵之前,齐桓公的老师鲍叔牙劝齐桓公说,鲁国已经割地并承认了自己的过失。此时我们是师出无名。而且,鲁国是周武王的侄子伯禽所建立的诸侯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无论战争的结果如何,齐国都会遭到天下诸侯的唾弃。

听了管仲、高傒、鲍叔牙的话,齐桓公有些动摇。这时候,公子雍却跳出来极力赞成攻打鲁国。他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一心想通过战争来扩大自己的封地。

齐桓公最终还是做出了攻打鲁国的决定。用书里的话说,齐桓公在“对他人的专注”上出现了短板,没有合理地运用“集体智慧”,一厢情愿地凭经验认为战则必胜。

更糟糕的是,齐桓公没有察觉到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自上次战败之后,鲁庄公汲取了教训,加固边防,赶制武器,训练士兵,减免赋税,休养生息,已经最大限度地做好了战争准备。

说到这,又有人会问:你一开始不是说,鲁庄公大惊失色,不知所措吗?这么胆小的人还能打赢长勺之战吗?

鲁庄公的胆子的确是小了一点,但这并不妨碍鲁人对他的爱戴。

《左传》中记载,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说明了鲁庄公具有极强的自控力与意志力。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反应了鲁庄公非常注重他人的感受,连木雕泥塑都不愿意欺骗。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诠释了鲁庄公专注于外部世界,就算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也要用情理来予以处理。

由这三个公曰可以看出鲁庄公已经做到了,内在专注、对他人专注和外在专注的完美统一。这样的君主必定受到官吏、军民的一致拥护,具有了战胜齐国的潜力。

聊到这,就不得不谈一谈曹刿。其实我不喜欢曹刿这个人,因为他太狂。

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我勒个去,肉食者鄙!这是在骂谁啊?

这一句话把鲁国所有的权贵全给得罪了。要不是长勺之战后,鲁庄公把女儿嫁给了他,曹刿又如何能在鲁国立足。

情商低的人在激动的时候,容易胡说八道。后来曹刿做了鲁国的大夫,也可以经常吃上肉了,不知道他这算不算“肉食者鄙”呢?

前段时间,我的一个朋友“嗷嗷嗷”地对我说,她爱吃肉。曹刿,你缺不缺德,竟然把古今中外的肉食者骂了遍。

同样是报效国家,顾炎武就客观的多。他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之兴亡,肉食者谋。”这两句话立马甩曹刿好几条大街。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同样是想混入肉食者的行列,经常吃吃肉。元代的无名氏就显得更加有诚意,完全不同于曹刿损人损己。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这句话充满了酸溜溜的气味,仿佛在说,你看看,小恩小惠都被肉食者占去了,我曹刿还没有享受过呢!

古代人对神灵顶礼膜拜,心存深深的敬畏。曹刿就敢妄言:“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狂妄如斯,难道他是神灵的代言人吗?

可鲁庄公就是不生气,而且力排众议,让曹刿和自己同乘一辆车,赶赴战场。

《左传》中继续写道,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长勺地形复杂,并不适合以战车为核心的大兵团作战。齐军投入正面战场的兵力超过十万,拥挤混乱的战场,逐渐让两军的决战演变成了胶着的消耗战。

这里的“齐人三鼓”是春秋笔法,和程咬金的三板斧是一个意思。并不是说齐人只敲了三通鼓,只进攻了三次,便被反击的鲁军给打败了。而是在烘托齐军久攻不下战场的氛围。

不得不承认曹刿是一名优秀的战术家。他能够在鼎沸的呐喊声、金鼓声和兵戈交击声中保持冷静,准确地判断出齐军已经士气低落,疲惫到不堪一战了。在大获全胜的时候,更能够不被胜利冲昏头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后,才放兵逐之。

曹刿的口才非常好。战后,他对鲁庄公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乍一听很有道理,仔细一想,却发现这几句话并没有揭示“以逸待劳”的本质。深究起来,要么是曹刿的水平有限,要么就是他自动屏蔽了鲁庄公的功劳。试想,如果鲁军守不住阵地,岂不是被齐军“一鼓而下”了吗?

鲁国以一比十的人数劣势打败了齐国,长勺之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这并不是曹刿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因为鲁庄公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孙武在《孙子·军争》中说的非常精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这几句话不但从宏观上阐述了鲁庄公的战略思想,也从微观上解释了曹刿的战术成功。

曹刿太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换句话说,就是老子天下第一,你们这些当官的都不如我。这样的情商,就是极度缺乏对“他人专注”的表现。

曹刿很幸运,因为他遇到了鲁庄公这个伯乐,不然像他这样狂妄的人永远都不会有出头的机会。

“蝇附骥尾,而致千里。”说得就是,曹刿这个有点小聪明的狂妄之徒,因为沾了鲁庄公的光,才有了一些名声。

各位看官,《专注》是一本好书,可以买回家看看。而后学学我的样子,东砍西斫,星流去散,芋续八断。


相关文章

  • 长勺之战简介,长勺之战的故事
  • 大家好,我们在这一站中带大家了解一下长勺之战.长勺之战是春秋初期,齐国和鲁国两个诸侯国之间发生的一场车阵会战.这次会战是我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着名战例.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邑开始,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虽然各诸侯国 ...查看


  •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的"四含"
  • 浅说<曹刿论战>中鲁庄公的"四含"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 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而竭"的原 ...查看


  • 长春版九上[曹刿论战]word教案
  • 27.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 ...查看


  • [曹刿论战]教案5
  • 曹刿论战教案 一.教学目标 :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qu ...查看


  • 曹刿论战导学案2
  • 课题<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认识作者,扎实记忆文 中生字词. 2.流畅诵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全文,理解文中 实词和虚词词意. 3.理解课文的主旨,认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理 ...查看


  •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 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小题.(共12分)[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 而望之 ...查看


  • 文姜与长勺之战的关系
  • 在安意如的书 中看到有写"文姜曾帮助儿子在长勺之战中战胜了齐桓公"但在网上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 请求详细介绍 谢谢 最佳答案 看过<东周列国志>,不止一次的看过,知道那个时候是我国的战国时代,各国之间互相攻打的 ...查看


  • [曹刿论战]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21.曹刿论战宜宾县孔滩镇初级中学校    李海[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 ...查看


  • 长勺之战中,鲍叔牙为何反胜为败?
  • ? 著名的"曹刿论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的春天.交战的双方,一边是齐国的鲍叔牙,一边是鲁国的国君姬同.??? 此先,鲍叔牙连胜鲁军,已经打到鲁国国都的郊外了,时年22岁的鲁公决定背水一战,他请来曹刿辅助他前线指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