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年届70的父母亲前往千里之外的河南老家扫墓。由于上班族身不由己,不能陪同前往,心里充满了挂念。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和风吹落枯叶,新芽吐露枝头,四野芳草青青,让人切身感受到季节的轮回,万物的复苏,春天的妩媚,也让人情不自禁想起过去的时光。我想,我在牵挂我的父母,我的父母也在牵挂他们的父母,许多人都在这个时候格外想念逝去的亲人,想为亲人的“家”清一清杂草、献一束花,寄托一份思念,与亲人共享人世间的美好春光,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这就是清明令人悸动的内因。 父亲有一个美好的童年。70年前,爷爷是一名新四军战士,在皖南事变中队伍被打散,跑回老家河南罗山。奶奶本是爷爷的一位本族堂嫂,因中年丧偶,带着一个女儿艰难度日。爷爷当兵回来,无依无靠,一条光棍汉。奶奶对这位夫家堂弟格外关心,平时叫他吃饭、帮他洗衣,让爷爷感受到家的温暖,两颗孤独的心灵终于碰出了火花,两人结合在一起。奶奶比我爷爷大11岁,属于不多见的姐弟恋。奶奶40岁的时候才生下父亲,在解放前那个艰苦的年代非常不容易,爷爷奶奶对父亲爱如掌上明珠;姑姑比父亲大十几岁,也非常关爱父亲。一家人有好吃的留给父亲吃,穿的用的都是同龄孩子中最好的,许多孩子都没有进过学校门,我的父亲却读到了小学四年级,这些都成了父亲美好的回忆。 噩梦开始于1958年,爷爷被集中到某地“大炼钢铁”,不幸染上了“打摆子”(伤寒病),由于缺医少药,很快离世,享年43岁,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下。接下来就是大饥荒,没有饭吃,草根、树皮都当成了粮食,村里不断有人饿死。望着骨瘦如柴的父亲,奶奶心里在滴血,她要保住爷爷留下的这根苗。那时奶奶有个弟弟在江西落了户,她就有了把父亲送到江西的想法,但工作组的人阻止饥民外出逃荒。1959年的某一天清晨,奶奶把父亲从睡梦中叫醒,给了父亲5元钱、5斤全国粮票和一只煮熟了的瘦鸡,送父亲从后山逃走,那一年父亲15岁,同行的还有一位村里的成年人。我不难想象,作为一个母亲,把一个未成年的儿子送出家门,前途充满艰险,而且这一去可能是永别,一定心如刀绞,泪如雨下;但留在家里肯定是死路一条,出走可能会找到一条生路,这是多么的无奈和痛苦。一年后,奶奶饿死在河南老家,父亲远在千里之外。 父亲根据手里的一个地址,一路风餐露宿,间或搭搭车,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身在江西省武宁县幸福山的舅公,这时他已经饿得全身浮肿,身上用手指一按就一个窝。后来舅公把父亲送到了翁家边,与做童养媳的母亲成了亲,后来就有了我们兄妹四人。 父亲是勤劳的,家庭的变故使他迅速成熟起来,很快成为家庭的主劳力。耕田耙地,插秧打谷,样样在行,也是生产队的主劳力。一直到现在还和母亲在田地里忙活农事,没要我们供养,他在体恤我们,为的是不增加我们的负担。父亲是智慧的,他知道大集体时农村里劳动力不值钱,就参加了集体渔业队,下河捕鱼,使我们从来不缺鱼吃。他知道文化的重要性,家里再苦也尽力送我们读书,他的目标是四个孩子都要读完高中,结果是两个没有读完初中,两个读到了大专,他也了却平生所愿。父亲是慈爱的,小时候我们每年过年过节都有新衣穿;上学时别人戴斗笠,我们打的是小洋伞。夏天的晚上,我们躺在竹床上乘凉,父亲拿着扇子为我们赶蚊子,跟我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直到我们入睡。在孩子眼里,父母总是完美的、高大的;但我也曾听人说父亲不讲信用,欠钱不还。我知道,这是因为我读书欠的钱,那时候家里穷,送我读高中,送我复读,父亲到处借钱,低着头厚着脸皮,跟别人说尽了好话,到时候又还不上钱,这对于自尊心极强的父亲来说一定倍受煎熬,一定是受尽了屈辱,也增加了我的不安,激发了我的拼搏动力,终于考上了九江师专。 故土难离,故乡情深。河南一直是父亲的情之所系,梦之所在。小时候我知道他的河南口音还没有完全转过来,一急的时候就冒出河南话。在我们还没长大之前,他也回过几次河南,甚至想过把全家迁回河南,但考虑诸多因素没有付之行动。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回河南的次数也多一些,但我只在2007年的时候随父亲去过一次。见到了父亲的胞姐———我的亲姑妈,她已双目失明,拉着父亲的手不放,一个劲地抺眼泪。找到了爷爷奶奶的坟,就是两个土堆,在一片板栗林中,显得孤寂而荒凉。我想,这里面就躺着我的爷爷奶奶,他们给了我父亲的生命,并把所有的爱给了父亲,从而给了我们生命。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我们,但是如果他们活着,一定会爱我们如同心肝宝贝。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不能,这是多么的遗憾。我们为爷爷奶奶立了墓碑,上面刻有我的名字,还有我孩子的名字。碑文就是一份约定,就是一张责任状,从此,祭奠爷爷奶奶就是我的责任,纵有千山万水,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去过第二次。父亲因为姑妈去世去了一次,这次又毅然成行。他知道我们忙,不要我们随行;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去一次难一次;最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他放不下这一辈子无法偿还的养育之恩。“养儿方知父母恩”,或许爷爷奶奶去世时,十五六岁的父亲还不能完全读懂这份恩情的厚重,随着儿孙的长大,暮年的到来,孝亲之心只会更加沉重。 虽然我生在江西,长在江西,虽然我只去过一次河南,但仍然对老家充满眷恋,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寻根的念头也在与日俱增。每到清明时节,就会想起老家那边田野里、低丘上大片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想起那些冒着紫红色嫩芽的白杨树,想起那里的亲人,想起父亲带我们看过的老家原址,想起那里还弥漫着祖先的气息、残留着先人的足迹,想着要到爷爷奶奶的坟前祭拜。或许这就是根之所在,心灵感应。屈原的《九章·哀郢》诗曰:“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乎! 随着我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我发现我的周围有不少河南人,他们的家族多数有着生活艰难被迫迁徙的经历,是江西这片富饶的土地接纳了我们,成了我们新的故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也更加寻常。但与过去相比,一种是自愿选择,一种是被迫无奈;一种是生活质量的追求,一种是生死存亡的挣扎,两种迁移大不相同,而这种痛苦的记忆更加令人刻骨铭心。痛苦也罢,无奈也罢,但对于故乡的思念永远不会改变。历史无需追究,亲情永驻心头,正是这种爱的传承,才延续了人类的文明。
清明前夕,年届70的父母亲前往千里之外的河南老家扫墓。由于上班族身不由己,不能陪同前往,心里充满了挂念。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和风吹落枯叶,新芽吐露枝头,四野芳草青青,让人切身感受到季节的轮回,万物的复苏,春天的妩媚,也让人情不自禁想起过去的时光。我想,我在牵挂我的父母,我的父母也在牵挂他们的父母,许多人都在这个时候格外想念逝去的亲人,想为亲人的“家”清一清杂草、献一束花,寄托一份思念,与亲人共享人世间的美好春光,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这就是清明令人悸动的内因。 父亲有一个美好的童年。70年前,爷爷是一名新四军战士,在皖南事变中队伍被打散,跑回老家河南罗山。奶奶本是爷爷的一位本族堂嫂,因中年丧偶,带着一个女儿艰难度日。爷爷当兵回来,无依无靠,一条光棍汉。奶奶对这位夫家堂弟格外关心,平时叫他吃饭、帮他洗衣,让爷爷感受到家的温暖,两颗孤独的心灵终于碰出了火花,两人结合在一起。奶奶比我爷爷大11岁,属于不多见的姐弟恋。奶奶40岁的时候才生下父亲,在解放前那个艰苦的年代非常不容易,爷爷奶奶对父亲爱如掌上明珠;姑姑比父亲大十几岁,也非常关爱父亲。一家人有好吃的留给父亲吃,穿的用的都是同龄孩子中最好的,许多孩子都没有进过学校门,我的父亲却读到了小学四年级,这些都成了父亲美好的回忆。 噩梦开始于1958年,爷爷被集中到某地“大炼钢铁”,不幸染上了“打摆子”(伤寒病),由于缺医少药,很快离世,享年43岁,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下。接下来就是大饥荒,没有饭吃,草根、树皮都当成了粮食,村里不断有人饿死。望着骨瘦如柴的父亲,奶奶心里在滴血,她要保住爷爷留下的这根苗。那时奶奶有个弟弟在江西落了户,她就有了把父亲送到江西的想法,但工作组的人阻止饥民外出逃荒。1959年的某一天清晨,奶奶把父亲从睡梦中叫醒,给了父亲5元钱、5斤全国粮票和一只煮熟了的瘦鸡,送父亲从后山逃走,那一年父亲15岁,同行的还有一位村里的成年人。我不难想象,作为一个母亲,把一个未成年的儿子送出家门,前途充满艰险,而且这一去可能是永别,一定心如刀绞,泪如雨下;但留在家里肯定是死路一条,出走可能会找到一条生路,这是多么的无奈和痛苦。一年后,奶奶饿死在河南老家,父亲远在千里之外。 父亲根据手里的一个地址,一路风餐露宿,间或搭搭车,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身在江西省武宁县幸福山的舅公,这时他已经饿得全身浮肿,身上用手指一按就一个窝。后来舅公把父亲送到了翁家边,与做童养媳的母亲成了亲,后来就有了我们兄妹四人。 父亲是勤劳的,家庭的变故使他迅速成熟起来,很快成为家庭的主劳力。耕田耙地,插秧打谷,样样在行,也是生产队的主劳力。一直到现在还和母亲在田地里忙活农事,没要我们供养,他在体恤我们,为的是不增加我们的负担。父亲是智慧的,他知道大集体时农村里劳动力不值钱,就参加了集体渔业队,下河捕鱼,使我们从来不缺鱼吃。他知道文化的重要性,家里再苦也尽力送我们读书,他的目标是四个孩子都要读完高中,结果是两个没有读完初中,两个读到了大专,他也了却平生所愿。父亲是慈爱的,小时候我们每年过年过节都有新衣穿;上学时别人戴斗笠,我们打的是小洋伞。夏天的晚上,我们躺在竹床上乘凉,父亲拿着扇子为我们赶蚊子,跟我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直到我们入睡。在孩子眼里,父母总是完美的、高大的;但我也曾听人说父亲不讲信用,欠钱不还。我知道,这是因为我读书欠的钱,那时候家里穷,送我读高中,送我复读,父亲到处借钱,低着头厚着脸皮,跟别人说尽了好话,到时候又还不上钱,这对于自尊心极强的父亲来说一定倍受煎熬,一定是受尽了屈辱,也增加了我的不安,激发了我的拼搏动力,终于考上了九江师专。 故土难离,故乡情深。河南一直是父亲的情之所系,梦之所在。小时候我知道他的河南口音还没有完全转过来,一急的时候就冒出河南话。在我们还没长大之前,他也回过几次河南,甚至想过把全家迁回河南,但考虑诸多因素没有付之行动。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回河南的次数也多一些,但我只在2007年的时候随父亲去过一次。见到了父亲的胞姐———我的亲姑妈,她已双目失明,拉着父亲的手不放,一个劲地抺眼泪。找到了爷爷奶奶的坟,就是两个土堆,在一片板栗林中,显得孤寂而荒凉。我想,这里面就躺着我的爷爷奶奶,他们给了我父亲的生命,并把所有的爱给了父亲,从而给了我们生命。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我们,但是如果他们活着,一定会爱我们如同心肝宝贝。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不能,这是多么的遗憾。我们为爷爷奶奶立了墓碑,上面刻有我的名字,还有我孩子的名字。碑文就是一份约定,就是一张责任状,从此,祭奠爷爷奶奶就是我的责任,纵有千山万水,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去过第二次。父亲因为姑妈去世去了一次,这次又毅然成行。他知道我们忙,不要我们随行;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去一次难一次;最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他放不下这一辈子无法偿还的养育之恩。“养儿方知父母恩”,或许爷爷奶奶去世时,十五六岁的父亲还不能完全读懂这份恩情的厚重,随着儿孙的长大,暮年的到来,孝亲之心只会更加沉重。 虽然我生在江西,长在江西,虽然我只去过一次河南,但仍然对老家充满眷恋,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寻根的念头也在与日俱增。每到清明时节,就会想起老家那边田野里、低丘上大片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想起那些冒着紫红色嫩芽的白杨树,想起那里的亲人,想起父亲带我们看过的老家原址,想起那里还弥漫着祖先的气息、残留着先人的足迹,想着要到爷爷奶奶的坟前祭拜。或许这就是根之所在,心灵感应。屈原的《九章·哀郢》诗曰:“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乎! 随着我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我发现我的周围有不少河南人,他们的家族多数有着生活艰难被迫迁徙的经历,是江西这片富饶的土地接纳了我们,成了我们新的故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也更加寻常。但与过去相比,一种是自愿选择,一种是被迫无奈;一种是生活质量的追求,一种是生死存亡的挣扎,两种迁移大不相同,而这种痛苦的记忆更加令人刻骨铭心。痛苦也罢,无奈也罢,但对于故乡的思念永远不会改变。历史无需追究,亲情永驻心头,正是这种爱的传承,才延续了人类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