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知识点

西 方 经 济 学 知 识 点

第二章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1.经济人: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即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影响因素: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

3.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需求函数:Qd=f(P)=α-β•P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5.需求表: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6.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影响因素:该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7.供给函数:Qs=f(P)=-δ+γ•P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8.供给表: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9.均衡: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10.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11.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的运动。

12.需求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13.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数量组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的运动。

14.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15.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16.经济理论:是在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对现实的经济事物进行的系统描述。

17.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18.内生变量:经济模型中所要决定的变量,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9.外生变量:由经济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本身不能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20.参数:指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为可变的常数。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21.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是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

22.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他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或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23.动态分析: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引进时间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变化过程。

24.弹性:只要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我们就可以用弹性来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化时,由它引起的另一经济变量变化的百分比。(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25.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1%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五种类型:完全无弹性Ed=0、缺乏弹性Ed1、完全弹性Ed=∞)

26.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对于Ed>1的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相反,提高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厂商的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对于Ed

对于Ed=1的单位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

27.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的时间。一种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大小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

28.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1%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五种类型:完全无弹性Es=0、缺乏弹性Es1、完全弹性Es=∞)

29.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1%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替代品EXY>0;互补品EXY

30.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且EXY>0。

31.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且EXY

32.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1%时所引起的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劣等品EM0;奢侈品EM>1;必需品0

33.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的概念来表述为: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则越大。

第三章 效用论

1.效用: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两种研究方法:基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序数效用论者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

2.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TU)

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MU)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5.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效用。也可以说,他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P1X1+P2X2+„+PnXn=I,MU1/P1=MU2/P2=„=MU/Pn=λ)

6.商品的需求价格: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付出的最高价格。

7.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8.偏好:就是爱好或喜欢的意思。(三个基本假定:完全性、可传递性、非饱和性)

9.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它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基本特征:远离原点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

的效用水平高,反之效用水平则低;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特殊形状:完全替代品U(x1,x2)=ax1+bx2;完全互补品U(x1,x2)=min﹛ax1,bx2﹜)

10.效用函数:表示某一商品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水平。(U=f(X1,X2))

11.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MRS12=-ΔX2/ΔX1=-dX2/dX1)

12.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13.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够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P1X1+P2X2=I)

14.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在一定的预算约束线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也可以这样理解:在消费者的均衡点上,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的某种商品去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应该等于消费者能够在市场用一单位的这种商品去交换得到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MRS12=P1/P2)

15.价格-消费曲线: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16.收入-消费曲线: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17.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

18.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19.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20.补偿预算线:当商品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补偿预算线是用来表示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

21.商品的市场需求量:是每一个价格水平上的该商品的所有个人需求量的加总。一般向右下方倾斜,每个点都表示在相应的价格水平下可以给全体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市场需求量。

22.完全信息:一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掌握了与其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关的所有变量的全部信息。

信息不对称:即经济活动中的某个参与者比别人知道更多的信息。

23.不确定性:是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

24.风险:在消费者知道自己某种行为决策的各种可能的结果时,如果消费者还知道各种可能的结果发生的概率,则可以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为风险。

25.消费者的风险态度:a.风险回避者-彩票期望值的效用>彩票的期望效用(效用函数上凸) b.风险爱好者-彩票期望值的效用

第四章 生产论

1.生产者:亦称厂商或企业,它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三种组织形式: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2.企业的本质:被抽象成一个由投入到产出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黑匣子”。作为生产一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以减小交易成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3.交易成本:可以看成是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一类产生于签约时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带来的损失;另一类是签订契约,以及监督和执行契约所花费的成本。

4.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生产函数Q=f(L,K))

5.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a.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比率都是固定的。(通常形式Q=aL+bK)

b.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表示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通常形式Q=L/u=K/v)

c.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要素间可部分替代的齐次生产函数。(通常形式Q=ALK,当α+β>1时,规模报酬递增;当α+β

6.短期生产理论: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不变投入:生产者在短期内无法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可变投入:生产者在短期内可以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

7.长期生产理论: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所有要素的投入都是可变的。

8.总产量TP: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9.平均产量AP: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

10.边际产量MP: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1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12.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

0 迹。(生产函数Q=f(L,K)=Q,特征: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反之则低;同一坐

标平面上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相交;等产量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13.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公式:MRTSLK=-ΔK/ΔL=-dK/dL,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

14.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15.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够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C=wL+rK)

16.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条件:MRTSLK =w/r=MPL/MPK

17.等斜线:是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18.扩展线: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曲线就会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扩展线一定是一条等斜线。扩展线是厂商在长期的扩张或收缩生产时所必须遵循的路线。

19.规模报酬变化: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不变。

第五章 成本论

1.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2.显成本: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3.隐成本: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隐成本也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来支付,否则,厂商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出本企业,以获得更高的报酬。

4.经济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是一种超额利润。(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5.正常利润:通常指厂商对自己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属于隐成本。

6.总不变成本(TF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总可变成本(TV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总成本(T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TC=TFC+TVC) 平均不变成本(AF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AFC=TFC/Q) 平均可变成本(AV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AVC=TVC/Q) 平均总成本(A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AC=TC/Q) αβ

边际成本(MC):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总成本。(MC=ΔTC/ΔQ=dTC/dQ)

7.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的递减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增阶段,与边际产量的最大值相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最小值。正因为如此,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边际成本MC曲线表现出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

8.长期总成本(LTC):是指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9.长期平均成本(LAC):是指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LAC=LTC/Q)

10.规模经济: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也称内在经济。规模不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也称内在不经济。

11.外在经济:企业外在经济是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而产生的。 外在不经济:如果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恶化了,则是企业的外在不经济。

12.长期边际成本(LMC):是指厂商在长期内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最低总成本的增量。(LMC=ΔLTC/ΔQ=dLTC/dQ)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1.市场:指从事物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洽点。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

2.市场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决定市场类型划分的主要因素:市场上厂商的数目;厂商所生产的产品的差别程度;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3.行业:指为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厂商的总体。市场和行业的类型是一致的。

4.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完全同质的;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信息是完全的。(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5.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意味着厂商只能被动地接受给定的市场价格,且厂商既不会也没有必要去改变这一价格。

6.厂商的收益:厂商的收益就是厂商的销售收入。

总收益:指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TR=P*Q)

平均收益:指厂商在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AR=TR/Q)

边际收益:指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MR=ΔTR/ΔQ=dTR/dQ)

7.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MR=MC)

8.短期供给曲线: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应该用SMC曲线上大于或等于AVC曲线的最低点的部分来表示,

即用SMC曲线大于和等于停止营业点的部分来表示。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向上方倾斜的,它表示了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同方向变化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表示厂商在每一个价格水平的供给量都是能够给他带来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最优产量。

9.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10.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一个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由该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加总而得到。

11.厂商在长期生产中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一方面表现为对最优的生产规模的选择(在长期,厂商通过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使自己的状况得到改善,从而获得了比在短期内所能获得的更大的利润);一方面表现为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决策。

12.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出现在LAC曲线的最低点。这时,生产的平均成本降到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商品的价格也等于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MR=LMC=SMC=LAC=SAC,且MR=AR=P)

13.成本不变行业:成本不变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

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14.成本递增行业:成本递增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的上升。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15.成本递减行业:成本递减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的下降了。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16.消费者统治:是一个流行于西方经济学文献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是向商品投“货币选票”。生产者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必须根据“货币选票”的情况来安排生产,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等等。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1.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垄断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条件: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原因:独家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资源或基本资源的供给;独家厂商拥有生产某种商品的专利权;政府的特许;自然垄断)

2.自然垄断:有的行业的生产具有这样的特点,即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要在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的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以至于整个行业的产量只有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而且,只要发挥这一企业在这一生产规模上的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对该种商品的需求。在这类商品的生产中,行业内总会有某个厂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他优势,最先达到这一生产规模,从而垄断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这就是自然垄断。

3.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由于市场上只有一个厂商,所以,市场的需求曲线就是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在短期内,垄断厂商无法改变固定要素投入量,垄断厂商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5.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即生产规模,从而实现最大利润。垄断厂商之所以能在长期内获得更大的利润,其原因在于长期内企业的生产规模是可调整的和市场对新加入厂商是完全关闭的。

6.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基本条件: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

7.一级价格歧视: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

二级价格歧视:只要求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原则:MR=MC1=MC2 ;P1/P2=(1-1/ed2)/(1-1/ed1))

8.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组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主要条件:在生产集团中有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间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一个生产集团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竞争对手的任何报复性措施的影响;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因此进入和退出一个生产集团比较容易)

9.生产集团:把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叫做生产集团。

10.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他厂商的产品价格都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且集团内的其他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11.理想的产量:一般把完全竞争企业在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最低点上的产量称为理想的产量,把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间的差额称作多余的生产能力

12.非价格竞争:由于垄断竞争市场上产品的差异性,垄断竞争厂商往往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商标和包装、改善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来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

13.寡头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市场。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产生的原因:规模经济、生产资源供给控制、政府支持和扶持等。分类:纯粹寡头行业、差别寡头行业)

14.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又称“双头模型”。(假设条件:a、市场上只有两个厂商生产和销售相同的产品,他们的生产成本为零;b、它们共同面临的市场的需求曲线是线

性的,且两个厂商都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c两个厂商都是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即每一个厂商都是消极的以自己的产量去适应对方已确定的产量。)

15.斯威齐模型:又称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它用来解释一些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现象。它假定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时,行业中其他寡头厂商的价格保持不变,提价的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减少是很多的;而当这个寡头厂商降低价格时,其他厂商会将价格下降到相同的水品,以避免销售份额的减少,因而该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增加是很有限的。所以该寡头厂商面临一条弯折的需求曲线和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

16.博弈论:也称对策论,是描述和研究行为者之间策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

17.占优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唯一的最优策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

18.博弈均衡:指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的策略的这样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19.占优策略均衡:由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组合所构成的均衡。

20.纳什均衡: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均不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

21.囚犯的困境:从个人理性角度出发所选择的占优策略的结局,从整体来看确是最差的结局。

22.无限期(次)重复博弈:是指相同结构的博弈可以无限次地重复进行下去,参与者谁也不知道哪一期为最后一期。

27.有限次重复博弈:相同结构的博弈沿时间变化只重复有限的次数。

28.卡特尔:在寡头市场上,厂商之间达成协议,成立合作性质的卡特尔,共谋卡特尔整体利益最大化,且每个成员都能获得一定好处。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1.边际生产率分配论:是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主要理论基础,即在其他条件不变和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前提下一种要素的价格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后者对此理论的补充:边际生产力只是决定要素需求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厂商在决定要素需求时还要考虑要素的边际成本,只有当要素使用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边际生产力)相等时,厂商才在要素使用上达到了利润的最大化)

2.引致需求: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是一种间接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把厂商对要素的需求称为引致需求。

3.完全竞争要素市场基本特征:要素的供求双方人数都很多;要素没有任何区别;要素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要素可以充分自由地流动。

4.完全竞争厂商:把同时处于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的厂商称为完全竞争厂商。

5.不完全竞争厂商的三种情况:在产品市场上完全竞争,但在要素市场上不完全竞争;在要素市场上完全竞争,但在产品市场上不完全竞争;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都不完全竞争。

6.卖方垄断厂商:指厂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垄断者,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完全竞争者。

7.买方垄断厂商:指厂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垄断者,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完全竞争者。

8.边际产品价值:它表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VMP=MP*P)

9.边际收益产品:它表示在卖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MRP= MR*MP)

10.边际要素成本:它表示在买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使用所增加的成本(MFC=MC*MP)

11.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VMP=MP*P=W。

卖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MRP=MR*MP=W。

买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VMP=MFC。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1.要素供给问题:消费者在一定的要素价格水平下,将其全部既定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 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

2.要素供给条件: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要与作为“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相等。

3.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等于要素供给的边际收入与收入的边际效用的乘积。 (ΔU/ΔL=(ΔU/ΔY)*(ΔY/ΔL);dU/dL=(dU/dY)*(dY/dL))

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它表示增加一个单位自用资源所带来的效用增量。(dU/dl)

4. 价格扩展线:指不同的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轨迹(PEP),反映了自用资源数量(以及要素收入)如何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反映了要素供给量(他等于固定资源总量减去自用资源数量)如何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即要素供给关系。

5.土地的“自然供给”固定不变:土地数量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因而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会随土地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6.源泉的供给(以及需求):源泉的供求是指卖和买生产服务的载体。

服务的供给(以及需求)服务的供求则是指卖和买生产服务本身而非其载体。

7.土地供给曲线垂直:之所以得到土地供给曲线垂直的结论,并不是因为自然赋予的土地数量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为我们假定了土地只有一种用途即生产性用途,而没有自用用途。(一般化:任意一种资源,如果只能用于某种用途,而无其他用处,则该资源对该种用途的供给曲线就一定是垂直的。借用机会成本的概念可以说:任意一种资源,如果它在某种用途上的机会成本等于0,则它对该种用途的供给曲线就垂直。更一般的结果:任意一种资源对其用途的供给曲线在其机会成本水平之上垂直)

8.地租产生的原因: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的稀少,供给不能增加;如果给定了不变的土地供给,则地租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土地需求曲线的右移。土地需求曲线的右移是因为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提高或土地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粮价提高。如果假定技术不变,则地租就由土地产品价格的上升而产生,且随着产品价格的上涨而不断上涨。

9.地租:是当土地供给固定时的土地服务价格,因而地租只与固定不变的土地有关。

租金:是指供给数量同样固定不变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租金是一般化的地租,地租是特殊的租金。

10.准租金:有些生产要素尽管在长期中可变,但在短期中确是固定的,所谓准租金就是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准租金=固定总成本+经济利润)

11.经济租金:要素收入与其机会成本之差,其数量的减少不会引起要素供给量的减少,其几何解释类似于所谓的生产者剩余。(租金是经济租金的一种特例,即当要素供给曲线垂直时的经济租金,而经济租金则是更为一般的概念)

12.资本:由经济制度本身生产出来并被用作投入要素以便进一步生产更多的商品和劳务的物品。(独特特点:一是它的数量是可以改变的,即它可以通过人们的经济活动生产出来;二是它之所以被生产出来,其目的是为了以此获得更多的商品和劳务;三是它作为投入要素,即通过用于生产过程来得到更多的商品和劳务的)

13.利息:使用资本的价格,或者说,资本所有权得到的价格。(Υ=Z/P或(Z+ΔP )/P)

14.欧拉定理: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如果规模报酬不变,则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不多也不少,被称为产量分配净尽定理,也被称为欧拉定理。(规模报酬不变:Q=L*(∂Q/∂L)+ K*(∂Q/∂K) ;规模报酬递增:QL*(∂Q/∂L)+K*(∂Q/∂K))

15.洛伦兹曲线:首先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最后将这样得到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中,即得到洛伦兹曲线。从洛仑滋曲线凸向横轴的程度可以看出分配不公平的程度。

16.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G=A/(A+B),其中A代表不平等面积,即洛伦兹曲线与45°线之间的部分,A+B代表完全不平等面积,即折线与45°线之间的部分,警戒线G=0.4

第十章 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1.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其方法是把所考虑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构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在这种研究中,该市场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被看成是其本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则被假定为不变,而这些不变价格的高低只影响所研究商品的供求曲线的位置;所得到的结论是,该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2.一般均衡:即要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在一般均衡分析中,每一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而且也取决于所有其他商品(如替代品和补充品)的价格。每一商品的价格都不能单独地决定,而必须和其他商品价格联合着决定。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都供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一般均衡。

3.拍卖人/瓦尔拉斯均衡试探过程:瓦尔拉斯假定市场上存在一个“拍卖人”,他报出一组价格,家户和厂商报出自己的需求量与供给量,若供给等于需求,则按此价格成交;若供给不等于需求,则不成交。拍卖人再调整报价,再进行下一轮家户和厂商报出供求量,直到供给=需求。这一价格便满足一般均衡。这个过程叫做瓦尔拉斯均衡试探过程。

4.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包括是什么、为什么、会如何三个方面)

5.规范经济学:它是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6.福利经济学: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条件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与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政策问题。换句话说,福利经济学研究要素在不同厂商之间的最优分配以及产品在不同家户之间的最优分配。即研究资源的最优分配。

7.帕累托标准: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优于B,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为帕累托标准。

8.帕累托改进: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认为是“坏”的。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9.帕累托最优状态: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又称为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反之,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10.交换的契约曲线:在埃奇渥斯盒状图中,每个无差异曲线的切点,都代表帕累托最优状态,所有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轨迹构成的曲线VV’,叫做交换的契约线(或效率曲线),它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即帕累托最优状态)的集合。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条件的公式是:

ABMRSXY =MRSXY 。

11.生产的契约曲线:在埃奇渥斯盒状图中,每个等产量线的切点,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所有等产量线的切点的轨迹构成的曲线qq’,叫做生产的契约线(或效率曲线),它表示两种要素在两个生产

C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即帕累托最优状态)的集合。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条件的公式是:MRTSLK

D=MRTSLK 。

12.边际转换率:所谓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MRTXY=|dY/dX|) 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条件:MRSXY=MRTXY 。

13.“看不见的手”原理:给定一些理想条件,单个家户和厂商在完全竞争经济中的最优化行为将导致帕累托最优。

14.社会福利函数:是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两人社会中W=W(UA,UB)

15.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在非独裁的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

16.惯性:由于改变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即使初始状态是低效率的,它也可能长期持续下去。

17.均衡的多样性:加法型社会福利函数W(x)=UA(x)+UB(x), 直线型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社会福利的大小只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效用总和,而与其分配无关。

乘法型社会福利函数W(x)=UA(x)*UB(x),双曲线型社会无差异曲线,意味着当社会成员的效用总量给定时,分配越是平等,社会福利就越大,反之,分配越不平等,社会福利就越小。

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W=min(UA,UB),直角L型社会无差异曲线,更加重视提高社会上状况最差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

18.效率优先:所谓效率优先,就是在决定收入分配的问题上,首先考虑效率,把效率当作决定收入分配的第一位的因素。兼顾公平:在坚持效率优先的条件下,还必须兼顾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做到:减少和消除不合理的收入;促进机会均等;限制某些行业、某些个人的垄断性收入;实现生存权利和消灭贫穷。

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帕累托最优)。这种情况

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造成市场失灵的情况有: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

2.免费乘车者:某些消费者不负担一揽子支付而享受低价格的好处。

3.寻租活动:它不是用于生产,没有创造出任何有益的产出,完全是一种“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的活动。

4.外部影响: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产生影响,而没有支付任何补偿。

5.外部经济: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而得到补偿。此时,这个人从其经济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一般而言,在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6.外部不经济: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此时,这个人为其经济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分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一般而言,在存在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7.纠正外部影响的政策:使用税收和津贴;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使用规定财产的办法。

8.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即使存在外部性也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运用科斯定律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一定真的有效,难题在于:资产的财产权是否总是能够明确的加以规定;已经明确的财产权是否总是能够转让;明确的财产权的转让是否总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此外,分配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影响的问题了。)

9.排他性: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使用该商品。

竞用性: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某个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

10.公共物品: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用性的物品,例如国防。

公共资源:只不具有排他性但却具有竞用性的物品,例如海鱼。

私人物品:既具有排他性也具有竞用性的物品,例如面包。

11.集体选择:就是所有的参与者依据一定的规则通过相互协商来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特别注重研究那些与政府行为有关的集体选择问题。

12.政府官员制度:是指那种由通过选举产生的、被任命的以及经过考试而录用的政府官员来管理政治事务的制度。(这种政府官员制度的效率是比较低的,原因:缺乏竞争;机构庞大;成本昂贵。解决低效率的主要途径是引入竞争机制:使公共部门的权力分散化;由私人部门承包公共服务的供给;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展开竞争;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

13.信息:和普通商品一样,信息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资源,它能提高经济主体的效用和利润。(信息的作用:减少经济主体的决策风险和失误,从而提高他的预期收益)

14.逆向选择:当信息不完全时,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可能不随价格的下降而增加,而是相反,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生产者对商品的供给量也可能不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而是相反,随价格的上升而减少。这时,就出现了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

15.“败德”行为:在没有购买到保险以前,那些潜在的投保人总是小心翼翼地提防着风险,随时随地准备采取避免风险的行动,以尽量减少由于风险出现而可能导致的损失,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是完全由他自己“自负”的;然而,一旦购买到保险之后,这些投保人往往就变得“粗心大意”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谨慎,因为此时出现风险的损失不再只由投保人自己来承担,而是要由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甚至全部。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投保人的这种“败德”行为,就是他们所面临的“道德风险”。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1.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2.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3.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4.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的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

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6.消费支出(C):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

7.投资(I):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存货投资:是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以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0.净投资:是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1.政府购买(G):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提供国防,建筑道路。

12.净出口(NX):指进出口的差额。(NX=X-M)

13.国内生产总值:GDP=C+I+G+NX 国内生产净值:NDP=GDP-资本折旧

国民收入: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个人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14.GDP变动两因素:一是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二是物品和劳务的价格的变动。

15.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与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6.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7.GDP折算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2.非计划存货投资:企业中非意愿投资,是产出超出需求的部分。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但不是计划投资的部分。

3.消费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公式c=c(y)=α+βy

4.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MPC=Δc/Δy= dc/dy)

5.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率。(APC=c/y)

6.储蓄函数: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公式s=s(y)=y-c(y))

7.边际储蓄倾向(MPS):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MPS=Δs/Δy= ds/dy)

8.平均储蓄倾向(APS):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APS=s/y)

9.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他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

10.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至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即上去容易下来难。

11.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

12.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莫迪里安尼提出的,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13.永久收入消费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的。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的若干年收入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1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k=1/(1-MPC)=1/MPS)

15.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kg=Δy/Δg =1/(1-β))

16.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kt=Δy/Δt=-β/(1-β))

17.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ktr=Δy/Δtr=β/(1-β))

18.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化的

比率。(kb=Δy/Δg=Δy/Δt=1)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自主投资:当利率r为零时也能有的投资量,即投资中不受利率影响的部分。

2.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3.投资边际效率(MEI):当利率下降时,如果每个企业都增加投资,资本品的价格会上涨,在相同的预期收益情况下,r必然会缩小,这样,由于R的上升而被缩小了的r的数值被称为投资的边际效率。

4.投资税抵免:即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以从它们的所得税单中扣除其投资总值的一定百分比。

5.托宾的“q”说:企业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可以作为衡量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q1时会有新的投资)

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IS曲线:y=(a+e-dr)/(1-β) ; r=(a+e)/d-(1-β)y/d )

7.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8.货币需求动机: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的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9.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绝不肯再去购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这时即使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利率也不会再使利率下降。

10.货币供给: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1表示)。在狭义的货币供给上加上定期存款,便是广义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2表示)。再加上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便是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3表示).

11.LM曲线:任意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和供给都是相等的,即L=M,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LM曲线:r=ky/h-m/h ;y=hr/k+m/k)

12.凯恩斯区域:当货币投机需求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线,因而LM曲线上也相应有一段水平状态的区域。也称“萧条区域”,此时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有很大效果。

13.古典区域:当利率上升到很高水平时,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将等于零,因而LM曲线在相应的很高的利率水平之上是同纵轴相平行的垂直线,无论利率再上升到多高,货币投机需求都是零。此时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

14.中间区域: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这段LM曲线是中间区域,此时LM曲线具有正斜率。

15.IS-LM模型:把产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和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模型。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收税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3.挤出效应:是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降低的效果。

4.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

5.凯恩斯极端:是一种当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时情况,此时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

6.古典主义极端:与凯恩斯极端相反,如果水平的IS曲线和垂直的LM相交,则出现了所谓的古典主义极端情况,此时财政政策完全失效,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7.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一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二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

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三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结果;四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的流动而受到影响。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四种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2.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但通常指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充分就业。

3.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劳动力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失业者是劳动力中那些想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可称为劳动力参与率。

4.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5.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

6.非自愿失业: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7.结构性失业:指由于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即有失业,有职位空缺。

8.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9.奥肯定律: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

10.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不是百分百就业。

11.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12.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13.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包括: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主要指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14.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当总需求水平过低,产生衰退和失业时,政府应采取刺激总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水平过高,产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取抑制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简言之,要“逆经济风向行事”。

15.预算赤字:是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 预算盈余:是政府收入超过支出的余额。

16.功能财政: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

17.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收支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18.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19.中央银行三职能:一作为发行的银行,发行国家的货币;二作为银行的银行,既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又为商业银行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还为商业银行集中办理全国的结算业务;三作为国家的银行,代理国库,提供政府所需资金,代表政府与外国发生金融业务关系,执行货币政策,监督、管理全国金融市场活动。

20.存款准备金: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

21.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政府(具体由中央银行)规定的,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率。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

22.货币创造乘数: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将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 倍。

23.超额准备金:即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可称超额准备率(re)。

24.现金漏出:客户将得到的存款不全部存入银行,而抽出一定比例的现金,从而形成一种漏出。现金漏出在存款中所占的比例称为现金-存款比率(rc)。

25. 基础货币:即银行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26.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27.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28.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29.系统性风险:是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变动而影响所有证券收益的风险。

30.非系统性风险:指由于市场、行业及企业本身的特殊因素给个别企业证券带来的风险。

31.“单一规则”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32.适应性预期:指人们不掌握充分的信息,主要根据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并随时准备调整预期。

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2.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以产量(国民收入)所表示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3.利率效应:在宏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

4.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

5.总需求曲线:在价格水平为纵坐标,产出水平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为总需求曲线,反映的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时,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的关系。

6.总供给:是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或国民收入),即经济社会投入的基本资源所生产的产量。

7.总供给函数:是指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在以价格水平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达即为总供给曲线。

8.古典总供给曲线: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理由:一是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可以迅速或立即自行调整,使得实际工资从而国民收入总是处于充分就业水平,不受价格影响。二是古典学派一般研究是长期状态,而在长期中货币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调整,使得实际工资处于充分就业应有的水平)

9.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将短期总供给曲线简化为一条反L型曲线。它表示当达到充分就业以前,经济社会大致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任何数量的国民收入,而在达到潜在产出以后,需求的增加只能带来价格的上升,而产出不再改变。当经济严重萧条时,社会存在大量闲置劳动力和资本,当产量增加时,价格水平并不马上变化。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1.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率,其波动反映了就业的波动情况。

2.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3.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4.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时期到另一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公式:πt=Pt-Pt-1/Pt-1)

5.通货膨胀的分类: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分: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按照人们的预期程度分: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意料之外);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意料之中)。

6.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即“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7.瓶颈现象:当产量达到一定水平以后,继续增加总需求,就会遇到生产过程中所谓的瓶颈现象,

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在此阶段由于价格水平的上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叫做瓶颈式的通货膨胀。

8.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9.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

10.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正趋向衰落的部门及非开放部门在工资和价格问题上都要求“公平”,要求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正迅速发展的部门及开放部门“看齐”,要求“赶上去”,结果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1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首先,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其次,通过膨胀对储蓄者不利;再次,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作用,具体的讲,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最后,两点补充,一是由于居民户往往同时是收入获得者、金融证券的持有者和实际财产(不动产)的所有者,因而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可以相互抵消,二是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是自发的,它本身并未存心从谁手中拿点收入给其他人。

1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一是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生产水平的提高;二是成本推进通货膨胀会使收入或产量减少,从而引起失业;三是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13.菲利普斯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新古典综合随后吧菲利普斯曲线改造为失业和通货

*膨胀之间的关系,用以解释通货膨胀。(简单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表达式π=-ε(u-u))

14.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e*(方程:π-π=-ε(u-u),被称为现代菲利普斯曲线,或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政策含义:在短期

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

15.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在长期中,不存在失业与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

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1.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所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2.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也都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生产率和生产成本。该理论认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存比例上差别。

4.资本密集型产品:是指那些生产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的产品。

5.劳动密集型产品:有些产品的生产主要是手工操作,需要大量劳动力,此种产品即劳动密集型产品。

6.规模经济理论: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即扩大生产规模,每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会有更多的产出。为了利用规模经济,每个国家必须集中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从而使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均能比各国什么都生产时更大,世界也生产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产品,而国际贸易使各国既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又不牺牲消费的多样性。

7.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对所有缔约国的贸易待遇都必须是同样的,如果一国给任何一国降低、豁免关税或提供优惠政策,该国也必须给其它缔约国同样的待遇。

8.国民待遇:是指一国给予所有缔约国的人民和企业与本国公民和企业在经济上同样待遇,这种待

遇主要包括税收、知识产权的保护、市场的开放等,以保证缔约国产品与本国产品以同样的竞争条件。

9.金本位制:各国货币都与黄金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优点:首先,由于汇率固定,从而消除了汇率波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有助于促进世界贸易;其次,由于金本位制内在的对称性,该体系中没有一个国家拥有特权地位;最后,由于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必须固定其货币的黄金价格,所以他们不会允许其货币供给比实际货币需求增长得更快。缺点:第一,它大大限制了使用货币政策对付失业等问题的能力;第二,只有当黄金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是稳定的,将货币与黄金挂钩的做法才能确保总体价格水平的稳定;第三,当各国经济增长时,除非能不断地发现新的黄金,否则中央银行无法增加其持有的国际储备;第四,金本位制赋予了主要的黄金产出国通过出售黄金来影响世界宏观经济状况的巨大能力)

10.倾销:是指厂商对其出口的产品制定一个比其在国内市场要低的价格的行为。(成立条件:一必须是不完全竞争的行业;二市场必须被分割,即国内居民不能轻易回购出口产品。倾销的特征:倾销是一种人为的低价销售行为;倾销的目的和动机具有多样性;倾销是一种不公平贸易行为)

11.倾销的确定:如果一项产品从一国出口到另一国,其出口价格低于该出口国正常贸易中用于消费的相同产品的可比价格(有关产品在出口国销售的“正常价格”),该出口产品被视为倾销产品。

12.正常价格的确定条件:一是国内销售价格须具有代表性,即有关产品在国内市场中的销售占该产品出口的5%以上;二是所采用的国内销售价格应是在正常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价格,即在独立交易者之间达成的价格;三是不得将低于成本价销售的价格视作正常价格。

13.限制进口: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或地区)对产品进口水平所设定的一系列措施。(政策工具:一进口关税,是指产品运抵一国时所需缴纳的税款;二进口配额:则是一国对特定产品进口数量和金额的限制)

14.鼓励出口: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或地区)对产品的出口水平所设定的一系列措施

15.汇率:又称汇价,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表示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

16.外汇市场:即国际货币的交易场所,主要交易者包括商业银行、从事国际贸易的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

17.未抵消影响的外汇干预:中央银行允许本国货币的买卖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的干预。

第二十章 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

1.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用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间接标价法,用一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

2.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在一定幅度之内。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浮动汇率制分类:自由浮动,指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地决定。管理浮动,指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对外汇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活动,主要是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售出或购入外汇,以通过对外汇供求的影响来影响汇率)

3.实际汇率:是用同一种货币来度量的国外与国内价格水平的比率。(e=E*Pf/P)

4.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

5.国际收支平衡表: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国与他国之间所进行的一切经济交易加以系统记录的报表。(三大构成部分:经常账户,既记录商品与劳务的交易,也记录转移支付;资本账户,记录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官方储备,又可称为官方的黄金和外汇储备,由一个国家官方的货币机构所持有。)

6.净资本流出:又称资本账户差额,是指从本国留向外国的资本量与从外国流向本国的资本量的差额,用F表示,F=б(rw-r)。

7.国际收支差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BP=nx-F,BP=0时国际收支平衡,BP>0时国际收支顺差(盈余),BP

8.BP曲线:在国际收支平衡状态下,利率与产出的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几何表示。在资本成完全流动时,BP水平;当资本非自由流动时,BP呈正斜率。BP曲线以上代表顺差,下面部分代表逆差。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1.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

均产量。(总量增长率:Gt=Yt-Yt-1/Yt-1 ;人均产量增长率:gt=yt-yt-1/yt-1)

2.经济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总之,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3.增长核算方程:ΔY/Y=α*(ΔN/N)+β*(ΔK/K)+ΔA/A;即产量增产=(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 技术进步

4.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劳动、资本存量的规模、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知识进展、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

5.新古典增长理论:基本假设:社会储蓄函数为S=sY,s为储蓄率;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不考虑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经济的生产函数:Y=F(N,K),y=f(k)。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Δk=sy -(n+δ)k,其中(n+δ)k被称为资本的广化,Δk>0被成为资本的深化。

6.黄金分割律:若要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方程:f′(k*)=n)

7.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一鼓励技术进步;二鼓励资本形成;三增加劳动供给。

8.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的扩张或收缩为特征,包括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9.经济周期理论: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理论、创新理论、消费不足理论、心理周期理论、太阳黑子理论。

10.加速原理:说明产量水平的变动和投资支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加速数:它表明产量波动与投资之间的关系,表示总产出变化对投资的加速作用(v=It/Yt-Yt-1 )

二十二章 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1.自然率假说:自然率假说系指自然失业率而言。按照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于自然失业率。

2.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第一,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二,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第三,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第四,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3.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一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二反对“斟酌使用”的(即根据情况变化而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三力主单一政策规则。

4.单一政策规则: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

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假设条件: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自然率假说。

6.理性预期:所谓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的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7.市场出清:市场出清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有了这种灵活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

8.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第一,能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只改变价格水平,而对实际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第二,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才能影响实际产量。

9.菜单成本:是指厂商每次调整价格要花费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重新编印价目表、将新价目表通知销售点、更换价格标签等所支付的成本。因为产品价格的变动如同餐馆的菜单价目表的变动,所以,新凯恩斯主义者将这类成本称为菜单成本。(从直观意义上说,厂商只有在调整价格后的利润增量大于菜单成本时,才会调价;否则,厂商将保持价格不变。因此,因为菜单成本的存在,使厂商不愿意经常地变动价格,从而价格具有粘性)

10.新凯恩斯主义的稳定化政策:新凯恩斯主义在政策主张方面所持有的观点是,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后(例如导致经济衰退),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回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用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不能等待工资和价格向下的压力带来经济恢复,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过程。

1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一在长期,一国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决定着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品;二

在短期,总需求能够影响一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三预期在决定经济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在长期,总产出最终会回复到其自然率水平上,这一产出水平取决于自然失业率、资本存量和技术的状态。

12.时间不一致性:一项起初适合于今天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能不再适合于明天,这就发生了时间的不一致性。

西 方 经 济 学 知 识 点

第二章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1.经济人: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即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影响因素: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

3.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需求函数:Qd=f(P)=α-β•P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5.需求表: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6.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影响因素:该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7.供给函数:Qs=f(P)=-δ+γ•P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8.供给表: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9.均衡: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10.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11.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的运动。

12.需求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13.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数量组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的运动。

14.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15.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16.经济理论:是在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对现实的经济事物进行的系统描述。

17.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18.内生变量:经济模型中所要决定的变量,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9.外生变量:由经济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本身不能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20.参数:指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为可变的常数。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21.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是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

22.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他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或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23.动态分析: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引进时间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变化过程。

24.弹性:只要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我们就可以用弹性来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化时,由它引起的另一经济变量变化的百分比。(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25.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1%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五种类型:完全无弹性Ed=0、缺乏弹性Ed1、完全弹性Ed=∞)

26.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对于Ed>1的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相反,提高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厂商的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对于Ed

对于Ed=1的单位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

27.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的时间。一种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大小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

28.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1%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五种类型:完全无弹性Es=0、缺乏弹性Es1、完全弹性Es=∞)

29.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1%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替代品EXY>0;互补品EXY

30.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且EXY>0。

31.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且EXY

32.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1%时所引起的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劣等品EM0;奢侈品EM>1;必需品0

33.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的概念来表述为: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则越大。

第三章 效用论

1.效用: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两种研究方法:基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序数效用论者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

2.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TU)

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MU)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5.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效用。也可以说,他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P1X1+P2X2+„+PnXn=I,MU1/P1=MU2/P2=„=MU/Pn=λ)

6.商品的需求价格: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付出的最高价格。

7.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8.偏好:就是爱好或喜欢的意思。(三个基本假定:完全性、可传递性、非饱和性)

9.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它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基本特征:远离原点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

的效用水平高,反之效用水平则低;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特殊形状:完全替代品U(x1,x2)=ax1+bx2;完全互补品U(x1,x2)=min﹛ax1,bx2﹜)

10.效用函数:表示某一商品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水平。(U=f(X1,X2))

11.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MRS12=-ΔX2/ΔX1=-dX2/dX1)

12.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13.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够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P1X1+P2X2=I)

14.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在一定的预算约束线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也可以这样理解:在消费者的均衡点上,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的某种商品去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应该等于消费者能够在市场用一单位的这种商品去交换得到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MRS12=P1/P2)

15.价格-消费曲线: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16.收入-消费曲线: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17.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

18.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19.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20.补偿预算线:当商品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补偿预算线是用来表示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

21.商品的市场需求量:是每一个价格水平上的该商品的所有个人需求量的加总。一般向右下方倾斜,每个点都表示在相应的价格水平下可以给全体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市场需求量。

22.完全信息:一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掌握了与其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关的所有变量的全部信息。

信息不对称:即经济活动中的某个参与者比别人知道更多的信息。

23.不确定性:是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

24.风险:在消费者知道自己某种行为决策的各种可能的结果时,如果消费者还知道各种可能的结果发生的概率,则可以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为风险。

25.消费者的风险态度:a.风险回避者-彩票期望值的效用>彩票的期望效用(效用函数上凸) b.风险爱好者-彩票期望值的效用

第四章 生产论

1.生产者:亦称厂商或企业,它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三种组织形式: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2.企业的本质:被抽象成一个由投入到产出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黑匣子”。作为生产一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以减小交易成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3.交易成本:可以看成是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一类产生于签约时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带来的损失;另一类是签订契约,以及监督和执行契约所花费的成本。

4.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生产函数Q=f(L,K))

5.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a.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比率都是固定的。(通常形式Q=aL+bK)

b.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表示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通常形式Q=L/u=K/v)

c.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要素间可部分替代的齐次生产函数。(通常形式Q=ALK,当α+β>1时,规模报酬递增;当α+β

6.短期生产理论: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不变投入:生产者在短期内无法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可变投入:生产者在短期内可以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

7.长期生产理论: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所有要素的投入都是可变的。

8.总产量TP: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9.平均产量AP: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

10.边际产量MP: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1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12.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

0 迹。(生产函数Q=f(L,K)=Q,特征: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反之则低;同一坐

标平面上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相交;等产量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13.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公式:MRTSLK=-ΔK/ΔL=-dK/dL,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

14.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15.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够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C=wL+rK)

16.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条件:MRTSLK =w/r=MPL/MPK

17.等斜线:是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18.扩展线: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曲线就会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扩展线一定是一条等斜线。扩展线是厂商在长期的扩张或收缩生产时所必须遵循的路线。

19.规模报酬变化: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不变。

第五章 成本论

1.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2.显成本: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3.隐成本: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隐成本也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来支付,否则,厂商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出本企业,以获得更高的报酬。

4.经济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是一种超额利润。(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5.正常利润:通常指厂商对自己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属于隐成本。

6.总不变成本(TF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总可变成本(TV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总成本(T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TC=TFC+TVC) 平均不变成本(AF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AFC=TFC/Q) 平均可变成本(AV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AVC=TVC/Q) 平均总成本(A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AC=TC/Q) αβ

边际成本(MC):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总成本。(MC=ΔTC/ΔQ=dTC/dQ)

7.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的递减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增阶段,与边际产量的最大值相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最小值。正因为如此,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边际成本MC曲线表现出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

8.长期总成本(LTC):是指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9.长期平均成本(LAC):是指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LAC=LTC/Q)

10.规模经济: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也称内在经济。规模不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也称内在不经济。

11.外在经济:企业外在经济是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而产生的。 外在不经济:如果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恶化了,则是企业的外在不经济。

12.长期边际成本(LMC):是指厂商在长期内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最低总成本的增量。(LMC=ΔLTC/ΔQ=dLTC/dQ)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1.市场:指从事物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洽点。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

2.市场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决定市场类型划分的主要因素:市场上厂商的数目;厂商所生产的产品的差别程度;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3.行业:指为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厂商的总体。市场和行业的类型是一致的。

4.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完全同质的;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信息是完全的。(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5.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意味着厂商只能被动地接受给定的市场价格,且厂商既不会也没有必要去改变这一价格。

6.厂商的收益:厂商的收益就是厂商的销售收入。

总收益:指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TR=P*Q)

平均收益:指厂商在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AR=TR/Q)

边际收益:指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MR=ΔTR/ΔQ=dTR/dQ)

7.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MR=MC)

8.短期供给曲线: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应该用SMC曲线上大于或等于AVC曲线的最低点的部分来表示,

即用SMC曲线大于和等于停止营业点的部分来表示。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向上方倾斜的,它表示了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同方向变化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表示厂商在每一个价格水平的供给量都是能够给他带来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最优产量。

9.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10.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一个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由该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加总而得到。

11.厂商在长期生产中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一方面表现为对最优的生产规模的选择(在长期,厂商通过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使自己的状况得到改善,从而获得了比在短期内所能获得的更大的利润);一方面表现为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决策。

12.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出现在LAC曲线的最低点。这时,生产的平均成本降到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商品的价格也等于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MR=LMC=SMC=LAC=SAC,且MR=AR=P)

13.成本不变行业:成本不变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

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14.成本递增行业:成本递增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的上升。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15.成本递减行业:成本递减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的下降了。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16.消费者统治:是一个流行于西方经济学文献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是向商品投“货币选票”。生产者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必须根据“货币选票”的情况来安排生产,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等等。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1.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垄断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条件: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原因:独家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资源或基本资源的供给;独家厂商拥有生产某种商品的专利权;政府的特许;自然垄断)

2.自然垄断:有的行业的生产具有这样的特点,即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要在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的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以至于整个行业的产量只有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而且,只要发挥这一企业在这一生产规模上的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对该种商品的需求。在这类商品的生产中,行业内总会有某个厂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他优势,最先达到这一生产规模,从而垄断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这就是自然垄断。

3.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由于市场上只有一个厂商,所以,市场的需求曲线就是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在短期内,垄断厂商无法改变固定要素投入量,垄断厂商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5.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即生产规模,从而实现最大利润。垄断厂商之所以能在长期内获得更大的利润,其原因在于长期内企业的生产规模是可调整的和市场对新加入厂商是完全关闭的。

6.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基本条件: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

7.一级价格歧视: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

二级价格歧视:只要求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原则:MR=MC1=MC2 ;P1/P2=(1-1/ed2)/(1-1/ed1))

8.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组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主要条件:在生产集团中有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间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一个生产集团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竞争对手的任何报复性措施的影响;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因此进入和退出一个生产集团比较容易)

9.生产集团:把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叫做生产集团。

10.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他厂商的产品价格都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且集团内的其他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11.理想的产量:一般把完全竞争企业在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最低点上的产量称为理想的产量,把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间的差额称作多余的生产能力

12.非价格竞争:由于垄断竞争市场上产品的差异性,垄断竞争厂商往往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商标和包装、改善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来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

13.寡头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市场。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产生的原因:规模经济、生产资源供给控制、政府支持和扶持等。分类:纯粹寡头行业、差别寡头行业)

14.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又称“双头模型”。(假设条件:a、市场上只有两个厂商生产和销售相同的产品,他们的生产成本为零;b、它们共同面临的市场的需求曲线是线

性的,且两个厂商都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c两个厂商都是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即每一个厂商都是消极的以自己的产量去适应对方已确定的产量。)

15.斯威齐模型:又称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它用来解释一些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现象。它假定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时,行业中其他寡头厂商的价格保持不变,提价的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减少是很多的;而当这个寡头厂商降低价格时,其他厂商会将价格下降到相同的水品,以避免销售份额的减少,因而该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增加是很有限的。所以该寡头厂商面临一条弯折的需求曲线和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

16.博弈论:也称对策论,是描述和研究行为者之间策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

17.占优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唯一的最优策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

18.博弈均衡:指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的策略的这样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19.占优策略均衡:由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组合所构成的均衡。

20.纳什均衡: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均不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

21.囚犯的困境:从个人理性角度出发所选择的占优策略的结局,从整体来看确是最差的结局。

22.无限期(次)重复博弈:是指相同结构的博弈可以无限次地重复进行下去,参与者谁也不知道哪一期为最后一期。

27.有限次重复博弈:相同结构的博弈沿时间变化只重复有限的次数。

28.卡特尔:在寡头市场上,厂商之间达成协议,成立合作性质的卡特尔,共谋卡特尔整体利益最大化,且每个成员都能获得一定好处。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1.边际生产率分配论:是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主要理论基础,即在其他条件不变和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前提下一种要素的价格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后者对此理论的补充:边际生产力只是决定要素需求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厂商在决定要素需求时还要考虑要素的边际成本,只有当要素使用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边际生产力)相等时,厂商才在要素使用上达到了利润的最大化)

2.引致需求: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是一种间接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把厂商对要素的需求称为引致需求。

3.完全竞争要素市场基本特征:要素的供求双方人数都很多;要素没有任何区别;要素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要素可以充分自由地流动。

4.完全竞争厂商:把同时处于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的厂商称为完全竞争厂商。

5.不完全竞争厂商的三种情况:在产品市场上完全竞争,但在要素市场上不完全竞争;在要素市场上完全竞争,但在产品市场上不完全竞争;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都不完全竞争。

6.卖方垄断厂商:指厂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垄断者,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完全竞争者。

7.买方垄断厂商:指厂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垄断者,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完全竞争者。

8.边际产品价值:它表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VMP=MP*P)

9.边际收益产品:它表示在卖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MRP= MR*MP)

10.边际要素成本:它表示在买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使用所增加的成本(MFC=MC*MP)

11.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VMP=MP*P=W。

卖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MRP=MR*MP=W。

买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VMP=MFC。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1.要素供给问题:消费者在一定的要素价格水平下,将其全部既定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 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

2.要素供给条件: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要与作为“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相等。

3.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等于要素供给的边际收入与收入的边际效用的乘积。 (ΔU/ΔL=(ΔU/ΔY)*(ΔY/ΔL);dU/dL=(dU/dY)*(dY/dL))

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它表示增加一个单位自用资源所带来的效用增量。(dU/dl)

4. 价格扩展线:指不同的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轨迹(PEP),反映了自用资源数量(以及要素收入)如何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反映了要素供给量(他等于固定资源总量减去自用资源数量)如何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即要素供给关系。

5.土地的“自然供给”固定不变:土地数量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因而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会随土地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6.源泉的供给(以及需求):源泉的供求是指卖和买生产服务的载体。

服务的供给(以及需求)服务的供求则是指卖和买生产服务本身而非其载体。

7.土地供给曲线垂直:之所以得到土地供给曲线垂直的结论,并不是因为自然赋予的土地数量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为我们假定了土地只有一种用途即生产性用途,而没有自用用途。(一般化:任意一种资源,如果只能用于某种用途,而无其他用处,则该资源对该种用途的供给曲线就一定是垂直的。借用机会成本的概念可以说:任意一种资源,如果它在某种用途上的机会成本等于0,则它对该种用途的供给曲线就垂直。更一般的结果:任意一种资源对其用途的供给曲线在其机会成本水平之上垂直)

8.地租产生的原因: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的稀少,供给不能增加;如果给定了不变的土地供给,则地租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土地需求曲线的右移。土地需求曲线的右移是因为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提高或土地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粮价提高。如果假定技术不变,则地租就由土地产品价格的上升而产生,且随着产品价格的上涨而不断上涨。

9.地租:是当土地供给固定时的土地服务价格,因而地租只与固定不变的土地有关。

租金:是指供给数量同样固定不变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租金是一般化的地租,地租是特殊的租金。

10.准租金:有些生产要素尽管在长期中可变,但在短期中确是固定的,所谓准租金就是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准租金=固定总成本+经济利润)

11.经济租金:要素收入与其机会成本之差,其数量的减少不会引起要素供给量的减少,其几何解释类似于所谓的生产者剩余。(租金是经济租金的一种特例,即当要素供给曲线垂直时的经济租金,而经济租金则是更为一般的概念)

12.资本:由经济制度本身生产出来并被用作投入要素以便进一步生产更多的商品和劳务的物品。(独特特点:一是它的数量是可以改变的,即它可以通过人们的经济活动生产出来;二是它之所以被生产出来,其目的是为了以此获得更多的商品和劳务;三是它作为投入要素,即通过用于生产过程来得到更多的商品和劳务的)

13.利息:使用资本的价格,或者说,资本所有权得到的价格。(Υ=Z/P或(Z+ΔP )/P)

14.欧拉定理: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如果规模报酬不变,则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不多也不少,被称为产量分配净尽定理,也被称为欧拉定理。(规模报酬不变:Q=L*(∂Q/∂L)+ K*(∂Q/∂K) ;规模报酬递增:QL*(∂Q/∂L)+K*(∂Q/∂K))

15.洛伦兹曲线:首先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最后将这样得到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中,即得到洛伦兹曲线。从洛仑滋曲线凸向横轴的程度可以看出分配不公平的程度。

16.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G=A/(A+B),其中A代表不平等面积,即洛伦兹曲线与45°线之间的部分,A+B代表完全不平等面积,即折线与45°线之间的部分,警戒线G=0.4

第十章 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1.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其方法是把所考虑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构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在这种研究中,该市场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被看成是其本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则被假定为不变,而这些不变价格的高低只影响所研究商品的供求曲线的位置;所得到的结论是,该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2.一般均衡:即要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在一般均衡分析中,每一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而且也取决于所有其他商品(如替代品和补充品)的价格。每一商品的价格都不能单独地决定,而必须和其他商品价格联合着决定。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都供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一般均衡。

3.拍卖人/瓦尔拉斯均衡试探过程:瓦尔拉斯假定市场上存在一个“拍卖人”,他报出一组价格,家户和厂商报出自己的需求量与供给量,若供给等于需求,则按此价格成交;若供给不等于需求,则不成交。拍卖人再调整报价,再进行下一轮家户和厂商报出供求量,直到供给=需求。这一价格便满足一般均衡。这个过程叫做瓦尔拉斯均衡试探过程。

4.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包括是什么、为什么、会如何三个方面)

5.规范经济学:它是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6.福利经济学: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条件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与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政策问题。换句话说,福利经济学研究要素在不同厂商之间的最优分配以及产品在不同家户之间的最优分配。即研究资源的最优分配。

7.帕累托标准: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优于B,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为帕累托标准。

8.帕累托改进: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认为是“坏”的。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9.帕累托最优状态: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又称为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反之,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10.交换的契约曲线:在埃奇渥斯盒状图中,每个无差异曲线的切点,都代表帕累托最优状态,所有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轨迹构成的曲线VV’,叫做交换的契约线(或效率曲线),它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即帕累托最优状态)的集合。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条件的公式是:

ABMRSXY =MRSXY 。

11.生产的契约曲线:在埃奇渥斯盒状图中,每个等产量线的切点,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所有等产量线的切点的轨迹构成的曲线qq’,叫做生产的契约线(或效率曲线),它表示两种要素在两个生产

C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即帕累托最优状态)的集合。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条件的公式是:MRTSLK

D=MRTSLK 。

12.边际转换率:所谓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MRTXY=|dY/dX|) 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条件:MRSXY=MRTXY 。

13.“看不见的手”原理:给定一些理想条件,单个家户和厂商在完全竞争经济中的最优化行为将导致帕累托最优。

14.社会福利函数:是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两人社会中W=W(UA,UB)

15.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在非独裁的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

16.惯性:由于改变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即使初始状态是低效率的,它也可能长期持续下去。

17.均衡的多样性:加法型社会福利函数W(x)=UA(x)+UB(x), 直线型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社会福利的大小只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效用总和,而与其分配无关。

乘法型社会福利函数W(x)=UA(x)*UB(x),双曲线型社会无差异曲线,意味着当社会成员的效用总量给定时,分配越是平等,社会福利就越大,反之,分配越不平等,社会福利就越小。

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W=min(UA,UB),直角L型社会无差异曲线,更加重视提高社会上状况最差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

18.效率优先:所谓效率优先,就是在决定收入分配的问题上,首先考虑效率,把效率当作决定收入分配的第一位的因素。兼顾公平:在坚持效率优先的条件下,还必须兼顾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做到:减少和消除不合理的收入;促进机会均等;限制某些行业、某些个人的垄断性收入;实现生存权利和消灭贫穷。

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帕累托最优)。这种情况

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造成市场失灵的情况有: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

2.免费乘车者:某些消费者不负担一揽子支付而享受低价格的好处。

3.寻租活动:它不是用于生产,没有创造出任何有益的产出,完全是一种“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的活动。

4.外部影响: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产生影响,而没有支付任何补偿。

5.外部经济: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而得到补偿。此时,这个人从其经济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一般而言,在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6.外部不经济: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此时,这个人为其经济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分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一般而言,在存在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7.纠正外部影响的政策:使用税收和津贴;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使用规定财产的办法。

8.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即使存在外部性也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运用科斯定律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一定真的有效,难题在于:资产的财产权是否总是能够明确的加以规定;已经明确的财产权是否总是能够转让;明确的财产权的转让是否总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此外,分配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影响的问题了。)

9.排他性: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使用该商品。

竞用性: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某个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

10.公共物品: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用性的物品,例如国防。

公共资源:只不具有排他性但却具有竞用性的物品,例如海鱼。

私人物品:既具有排他性也具有竞用性的物品,例如面包。

11.集体选择:就是所有的参与者依据一定的规则通过相互协商来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特别注重研究那些与政府行为有关的集体选择问题。

12.政府官员制度:是指那种由通过选举产生的、被任命的以及经过考试而录用的政府官员来管理政治事务的制度。(这种政府官员制度的效率是比较低的,原因:缺乏竞争;机构庞大;成本昂贵。解决低效率的主要途径是引入竞争机制:使公共部门的权力分散化;由私人部门承包公共服务的供给;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展开竞争;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

13.信息:和普通商品一样,信息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资源,它能提高经济主体的效用和利润。(信息的作用:减少经济主体的决策风险和失误,从而提高他的预期收益)

14.逆向选择:当信息不完全时,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可能不随价格的下降而增加,而是相反,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生产者对商品的供给量也可能不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而是相反,随价格的上升而减少。这时,就出现了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

15.“败德”行为:在没有购买到保险以前,那些潜在的投保人总是小心翼翼地提防着风险,随时随地准备采取避免风险的行动,以尽量减少由于风险出现而可能导致的损失,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是完全由他自己“自负”的;然而,一旦购买到保险之后,这些投保人往往就变得“粗心大意”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谨慎,因为此时出现风险的损失不再只由投保人自己来承担,而是要由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甚至全部。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投保人的这种“败德”行为,就是他们所面临的“道德风险”。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1.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2.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3.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4.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的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

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6.消费支出(C):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

7.投资(I):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存货投资:是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以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0.净投资:是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1.政府购买(G):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提供国防,建筑道路。

12.净出口(NX):指进出口的差额。(NX=X-M)

13.国内生产总值:GDP=C+I+G+NX 国内生产净值:NDP=GDP-资本折旧

国民收入: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个人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14.GDP变动两因素:一是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二是物品和劳务的价格的变动。

15.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与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6.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7.GDP折算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2.非计划存货投资:企业中非意愿投资,是产出超出需求的部分。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但不是计划投资的部分。

3.消费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公式c=c(y)=α+βy

4.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MPC=Δc/Δy= dc/dy)

5.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率。(APC=c/y)

6.储蓄函数: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公式s=s(y)=y-c(y))

7.边际储蓄倾向(MPS):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MPS=Δs/Δy= ds/dy)

8.平均储蓄倾向(APS):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APS=s/y)

9.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他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

10.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至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即上去容易下来难。

11.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

12.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莫迪里安尼提出的,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13.永久收入消费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的。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的若干年收入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1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k=1/(1-MPC)=1/MPS)

15.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kg=Δy/Δg =1/(1-β))

16.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kt=Δy/Δt=-β/(1-β))

17.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ktr=Δy/Δtr=β/(1-β))

18.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化的

比率。(kb=Δy/Δg=Δy/Δt=1)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自主投资:当利率r为零时也能有的投资量,即投资中不受利率影响的部分。

2.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3.投资边际效率(MEI):当利率下降时,如果每个企业都增加投资,资本品的价格会上涨,在相同的预期收益情况下,r必然会缩小,这样,由于R的上升而被缩小了的r的数值被称为投资的边际效率。

4.投资税抵免:即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以从它们的所得税单中扣除其投资总值的一定百分比。

5.托宾的“q”说:企业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可以作为衡量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q1时会有新的投资)

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IS曲线:y=(a+e-dr)/(1-β) ; r=(a+e)/d-(1-β)y/d )

7.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8.货币需求动机: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的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9.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绝不肯再去购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这时即使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利率也不会再使利率下降。

10.货币供给: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1表示)。在狭义的货币供给上加上定期存款,便是广义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2表示)。再加上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便是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3表示).

11.LM曲线:任意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和供给都是相等的,即L=M,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LM曲线:r=ky/h-m/h ;y=hr/k+m/k)

12.凯恩斯区域:当货币投机需求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线,因而LM曲线上也相应有一段水平状态的区域。也称“萧条区域”,此时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有很大效果。

13.古典区域:当利率上升到很高水平时,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将等于零,因而LM曲线在相应的很高的利率水平之上是同纵轴相平行的垂直线,无论利率再上升到多高,货币投机需求都是零。此时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

14.中间区域: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这段LM曲线是中间区域,此时LM曲线具有正斜率。

15.IS-LM模型:把产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和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模型。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收税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3.挤出效应:是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降低的效果。

4.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

5.凯恩斯极端:是一种当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时情况,此时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

6.古典主义极端:与凯恩斯极端相反,如果水平的IS曲线和垂直的LM相交,则出现了所谓的古典主义极端情况,此时财政政策完全失效,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7.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一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二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

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三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结果;四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的流动而受到影响。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四种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2.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但通常指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充分就业。

3.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劳动力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失业者是劳动力中那些想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可称为劳动力参与率。

4.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5.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

6.非自愿失业: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7.结构性失业:指由于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即有失业,有职位空缺。

8.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9.奥肯定律: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

10.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不是百分百就业。

11.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12.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13.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包括: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主要指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14.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当总需求水平过低,产生衰退和失业时,政府应采取刺激总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水平过高,产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取抑制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简言之,要“逆经济风向行事”。

15.预算赤字:是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 预算盈余:是政府收入超过支出的余额。

16.功能财政: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

17.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收支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18.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19.中央银行三职能:一作为发行的银行,发行国家的货币;二作为银行的银行,既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又为商业银行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还为商业银行集中办理全国的结算业务;三作为国家的银行,代理国库,提供政府所需资金,代表政府与外国发生金融业务关系,执行货币政策,监督、管理全国金融市场活动。

20.存款准备金: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

21.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政府(具体由中央银行)规定的,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率。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

22.货币创造乘数: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将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 倍。

23.超额准备金:即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可称超额准备率(re)。

24.现金漏出:客户将得到的存款不全部存入银行,而抽出一定比例的现金,从而形成一种漏出。现金漏出在存款中所占的比例称为现金-存款比率(rc)。

25. 基础货币:即银行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26.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27.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28.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29.系统性风险:是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变动而影响所有证券收益的风险。

30.非系统性风险:指由于市场、行业及企业本身的特殊因素给个别企业证券带来的风险。

31.“单一规则”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32.适应性预期:指人们不掌握充分的信息,主要根据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并随时准备调整预期。

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2.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以产量(国民收入)所表示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3.利率效应:在宏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

4.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

5.总需求曲线:在价格水平为纵坐标,产出水平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为总需求曲线,反映的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时,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的关系。

6.总供给:是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或国民收入),即经济社会投入的基本资源所生产的产量。

7.总供给函数:是指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在以价格水平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达即为总供给曲线。

8.古典总供给曲线: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理由:一是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可以迅速或立即自行调整,使得实际工资从而国民收入总是处于充分就业水平,不受价格影响。二是古典学派一般研究是长期状态,而在长期中货币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调整,使得实际工资处于充分就业应有的水平)

9.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将短期总供给曲线简化为一条反L型曲线。它表示当达到充分就业以前,经济社会大致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任何数量的国民收入,而在达到潜在产出以后,需求的增加只能带来价格的上升,而产出不再改变。当经济严重萧条时,社会存在大量闲置劳动力和资本,当产量增加时,价格水平并不马上变化。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1.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率,其波动反映了就业的波动情况。

2.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3.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4.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时期到另一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公式:πt=Pt-Pt-1/Pt-1)

5.通货膨胀的分类: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分: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按照人们的预期程度分: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意料之外);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意料之中)。

6.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即“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7.瓶颈现象:当产量达到一定水平以后,继续增加总需求,就会遇到生产过程中所谓的瓶颈现象,

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在此阶段由于价格水平的上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叫做瓶颈式的通货膨胀。

8.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9.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

10.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正趋向衰落的部门及非开放部门在工资和价格问题上都要求“公平”,要求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正迅速发展的部门及开放部门“看齐”,要求“赶上去”,结果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1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首先,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其次,通过膨胀对储蓄者不利;再次,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作用,具体的讲,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最后,两点补充,一是由于居民户往往同时是收入获得者、金融证券的持有者和实际财产(不动产)的所有者,因而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可以相互抵消,二是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是自发的,它本身并未存心从谁手中拿点收入给其他人。

1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一是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生产水平的提高;二是成本推进通货膨胀会使收入或产量减少,从而引起失业;三是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13.菲利普斯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新古典综合随后吧菲利普斯曲线改造为失业和通货

*膨胀之间的关系,用以解释通货膨胀。(简单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表达式π=-ε(u-u))

14.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e*(方程:π-π=-ε(u-u),被称为现代菲利普斯曲线,或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政策含义:在短期

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

15.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在长期中,不存在失业与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

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1.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所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2.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也都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生产率和生产成本。该理论认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存比例上差别。

4.资本密集型产品:是指那些生产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的产品。

5.劳动密集型产品:有些产品的生产主要是手工操作,需要大量劳动力,此种产品即劳动密集型产品。

6.规模经济理论: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即扩大生产规模,每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会有更多的产出。为了利用规模经济,每个国家必须集中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从而使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均能比各国什么都生产时更大,世界也生产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产品,而国际贸易使各国既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又不牺牲消费的多样性。

7.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对所有缔约国的贸易待遇都必须是同样的,如果一国给任何一国降低、豁免关税或提供优惠政策,该国也必须给其它缔约国同样的待遇。

8.国民待遇:是指一国给予所有缔约国的人民和企业与本国公民和企业在经济上同样待遇,这种待

遇主要包括税收、知识产权的保护、市场的开放等,以保证缔约国产品与本国产品以同样的竞争条件。

9.金本位制:各国货币都与黄金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优点:首先,由于汇率固定,从而消除了汇率波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有助于促进世界贸易;其次,由于金本位制内在的对称性,该体系中没有一个国家拥有特权地位;最后,由于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必须固定其货币的黄金价格,所以他们不会允许其货币供给比实际货币需求增长得更快。缺点:第一,它大大限制了使用货币政策对付失业等问题的能力;第二,只有当黄金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是稳定的,将货币与黄金挂钩的做法才能确保总体价格水平的稳定;第三,当各国经济增长时,除非能不断地发现新的黄金,否则中央银行无法增加其持有的国际储备;第四,金本位制赋予了主要的黄金产出国通过出售黄金来影响世界宏观经济状况的巨大能力)

10.倾销:是指厂商对其出口的产品制定一个比其在国内市场要低的价格的行为。(成立条件:一必须是不完全竞争的行业;二市场必须被分割,即国内居民不能轻易回购出口产品。倾销的特征:倾销是一种人为的低价销售行为;倾销的目的和动机具有多样性;倾销是一种不公平贸易行为)

11.倾销的确定:如果一项产品从一国出口到另一国,其出口价格低于该出口国正常贸易中用于消费的相同产品的可比价格(有关产品在出口国销售的“正常价格”),该出口产品被视为倾销产品。

12.正常价格的确定条件:一是国内销售价格须具有代表性,即有关产品在国内市场中的销售占该产品出口的5%以上;二是所采用的国内销售价格应是在正常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价格,即在独立交易者之间达成的价格;三是不得将低于成本价销售的价格视作正常价格。

13.限制进口: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或地区)对产品进口水平所设定的一系列措施。(政策工具:一进口关税,是指产品运抵一国时所需缴纳的税款;二进口配额:则是一国对特定产品进口数量和金额的限制)

14.鼓励出口: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或地区)对产品的出口水平所设定的一系列措施

15.汇率:又称汇价,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表示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

16.外汇市场:即国际货币的交易场所,主要交易者包括商业银行、从事国际贸易的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

17.未抵消影响的外汇干预:中央银行允许本国货币的买卖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的干预。

第二十章 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

1.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用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间接标价法,用一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

2.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在一定幅度之内。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浮动汇率制分类:自由浮动,指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地决定。管理浮动,指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对外汇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活动,主要是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售出或购入外汇,以通过对外汇供求的影响来影响汇率)

3.实际汇率:是用同一种货币来度量的国外与国内价格水平的比率。(e=E*Pf/P)

4.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

5.国际收支平衡表: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国与他国之间所进行的一切经济交易加以系统记录的报表。(三大构成部分:经常账户,既记录商品与劳务的交易,也记录转移支付;资本账户,记录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官方储备,又可称为官方的黄金和外汇储备,由一个国家官方的货币机构所持有。)

6.净资本流出:又称资本账户差额,是指从本国留向外国的资本量与从外国流向本国的资本量的差额,用F表示,F=б(rw-r)。

7.国际收支差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BP=nx-F,BP=0时国际收支平衡,BP>0时国际收支顺差(盈余),BP

8.BP曲线:在国际收支平衡状态下,利率与产出的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几何表示。在资本成完全流动时,BP水平;当资本非自由流动时,BP呈正斜率。BP曲线以上代表顺差,下面部分代表逆差。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1.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

均产量。(总量增长率:Gt=Yt-Yt-1/Yt-1 ;人均产量增长率:gt=yt-yt-1/yt-1)

2.经济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总之,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3.增长核算方程:ΔY/Y=α*(ΔN/N)+β*(ΔK/K)+ΔA/A;即产量增产=(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 技术进步

4.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劳动、资本存量的规模、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知识进展、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

5.新古典增长理论:基本假设:社会储蓄函数为S=sY,s为储蓄率;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不考虑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经济的生产函数:Y=F(N,K),y=f(k)。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Δk=sy -(n+δ)k,其中(n+δ)k被称为资本的广化,Δk>0被成为资本的深化。

6.黄金分割律:若要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方程:f′(k*)=n)

7.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一鼓励技术进步;二鼓励资本形成;三增加劳动供给。

8.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的扩张或收缩为特征,包括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9.经济周期理论: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理论、创新理论、消费不足理论、心理周期理论、太阳黑子理论。

10.加速原理:说明产量水平的变动和投资支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加速数:它表明产量波动与投资之间的关系,表示总产出变化对投资的加速作用(v=It/Yt-Yt-1 )

二十二章 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1.自然率假说:自然率假说系指自然失业率而言。按照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于自然失业率。

2.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第一,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二,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第三,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第四,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3.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一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二反对“斟酌使用”的(即根据情况变化而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三力主单一政策规则。

4.单一政策规则: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

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假设条件: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自然率假说。

6.理性预期:所谓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的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7.市场出清:市场出清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有了这种灵活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

8.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第一,能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只改变价格水平,而对实际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第二,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才能影响实际产量。

9.菜单成本:是指厂商每次调整价格要花费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重新编印价目表、将新价目表通知销售点、更换价格标签等所支付的成本。因为产品价格的变动如同餐馆的菜单价目表的变动,所以,新凯恩斯主义者将这类成本称为菜单成本。(从直观意义上说,厂商只有在调整价格后的利润增量大于菜单成本时,才会调价;否则,厂商将保持价格不变。因此,因为菜单成本的存在,使厂商不愿意经常地变动价格,从而价格具有粘性)

10.新凯恩斯主义的稳定化政策:新凯恩斯主义在政策主张方面所持有的观点是,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后(例如导致经济衰退),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回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用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不能等待工资和价格向下的压力带来经济恢复,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过程。

1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一在长期,一国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决定着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品;二

在短期,总需求能够影响一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三预期在决定经济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在长期,总产出最终会回复到其自然率水平上,这一产出水平取决于自然失业率、资本存量和技术的状态。

12.时间不一致性:一项起初适合于今天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能不再适合于明天,这就发生了时间的不一致性。


相关文章

  • 2017中国银行陕西分行校园招聘笔试内容
  • 2017中国银行陕西分行校园招聘笔试内容 2017年陕西银行秋季校园招聘信息可点击:2017陕西银行招聘信息汇总查看. 2017银行校园招聘将于9月份陆续拉开序幕,根据历年考情,银行笔试主要会考到行测.经济金融.英语.会计.法律.计算机.银 ...查看


  • 中国人民银行考试攻略
  • 人民银行的历史: 人民银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决议成立"中共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简称苏维埃国家银行) ...查看


  • 中国建设银行校园招聘柜员招聘考试笔试内容题型历年考试真题
  • 建设银行校园招聘考试笔试复习资料 建设银行笔试资料 考试时间一共180min,分为两部分,160min 综合知识的答题,20min 性格测试,和去年笔经150.30min 有所改变.题型顺序以及分值也有部分改变. 一.专业知识能力测评 1. ...查看


  • 农业银行校园招聘考试题型分析及考生经验分享
  • 农业银行校园招聘考试题型分析及考生经验分享 考生经验分享:农业银行笔试真题一) 中国农业银行笔试地点是在清华,提前一个小时到了考场,临近考试的时候整个大教室基本坐满了,我们这个考场有100多人,上座率相当的高,但还是有缺考的,而且女生的确不 ...查看


  • 2017中国银行春招考试科目_笔试经验
  • 2017中国银行春招考试科目_笔试经验 银行招聘网致力于为广大考生提供招考信息.笔试.面试资料,这里的考试信息应有尽有,笔.面试资料也是琳琅满目的,供各位考生选择,帮助莘莘学子积极备考银行招聘考试,还有更多的备考指导.考试题库在等着你! 2 ...查看


  • 2015江苏农村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内容分析
  •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5江苏农村商业银行招聘考试内容分析 QQ群:255724112 江苏农村商业银行招聘考试是指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组织江苏省各县市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统一招聘的考试即为江苏农村商业银行招聘考试也有人称 ...查看


  • 银行招聘笔试备考技巧:经济金融复习指导
  • 银行招聘笔试备考技巧:经济金融复习指导 经济学重点考点集中在以下几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中的供给与需求.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宏观经济现象及政策.在复习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提醒广大考生,经 ...查看


  •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简介
  •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简介 ECON6041 企业管理学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开课院系: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余光胜副教授 开课学期:第一 学分:3 周学时:3 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基础课 适用 ...查看


  • 中信银行2014校园招聘大礼包_中信银行2014校园招聘
  • 中信银行 2014校园招聘大礼包 -- 大街网Dajie.com倾情奉献 中信银行校园招聘公共主页 http://ecitic.dajie.com/ 大街网校园招聘频道 http://campus.dajie.com/ 大街网校园招聘微博 ...查看


  • 农业银行笔试经验
  • 最新中国农业银行笔试面试汇总 最新中国农业银行笔试面试汇总,祝大家考出好成绩 我们今天是国金国贸类的面试.首先,一个小组的人先集中在某个会议室里,抽签安排自己的座次号.同时,工作人员会交给你所在小组要讨论的题目,同时提供了几种观点让你做选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