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常用方法
1、 定义法:过点找到平面的垂线,从而求出距离。 2、 转移法:分为平行转移和按比例转移两种方法。 3、 等体积法:利用三棱锥的体积不变,换底求高。
4、 利用角度,构造三角形,利用边长或者角度问题,结合三角函数,求其距离。其中包括:二面角,斜线与平面所成角,三垂线方法。
例1.如图已知在正方体AC′中,棱长为a,求点A′到平面AB′D′的距离 分析:(法1)在正方体ABCD--A ′B ′C ′D ′中, ∵A ′B ′= A′D ′= A′A, ∴点平面AB ′D ′的射影是等边△AB ′D ′的外心, 连接A ′C ′、B ′D ′交点E AE ,则A ′在平面AB ′D ′的射影H 在中线AE A的“五心”合一,即H 是重心,在AE 的三等分点且靠近E
326
⋅2a AE=233在等边三角形AB ′D ′中,AE=,AH=A' A -AH =a
3 在直角三角形A ′HA中,A ′H=
2
2
C′
′
H
AB
a 3即A ′到平面AB ′D ′的距离为
(法2)由A ′C 在平面A ′B ′C ′D ′的射影为A ′C ′,而A ′C ′⊥D ′B ′,由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可知A ′C ⊥D ′B ′,同理可证A ′C ⊥AB ′、A ′C ⊥AD ′ 。于是A ′C ⊥面AD ′B ′ 即面A ′ACC ′⊥面AB ′D ′ 连接A ′C 与AE 交H 点,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知A ′H 的长即为所求。求解略。
(法3)求A ′到平面AB ′D ′的距离可通过体积V A'---AB' D' =V A ---A' B' D' 来求。
1311⨯h ⨯⨯2a ⨯2a =⨯a ⨯a ⨯a
232即3 h =
a 3⨯=a 63
例2.如图PA ⊥正方形ABCD 所在的平面, 且PA=AB=4, E、F 分别是AB 、PC 的中点,求B 点到平面DEF 的距离。
分析:延长DE 交CB 的延长线于M ,由于E 是AB 的中点, 1
∴BE=DC ,∴B 是MC 的中点,即C 到平面DEF 的距离是B 到平面DEF 的
2
距离的2倍.
1
取PD 的中点G ,GF ∥=DC ∴GF ∥=AE, ∴四边形AEFG 是平行四边形
2
而PA=AD=4, ∴AG ⊥PD ,由题设可知DC ⊥AG ,∴AG ⊥面PCD 而EF ∥AG ∴EF ⊥面PCD 即面EFD ⊥面PCD
过C 作CH ⊥FD 于H, 则CH 即为C 到平面EFD 的距离,
∵PA=AD=4 CD=4 ∴PD=42, CF=DF=23,
426
CH= 即B 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33
B
D
C
例3.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CG ⊥平面ABCD ,CG=2,E 、F 分别是AB 、AD 的中点,求点B 到平面GEF 的距离。
分析:连接EG 、EF 、EF 、BD 、AC ,AC 与EF 、BD 分别交与H 、O , 易证BD ∥面GEF ,即点B 到面GEF 的距离等于直线BD 到面GEF 的距离, 可证面GCH ⊥面GEF ,在面GCH 中过点O 作OK ⊥GH ,垂足为K , 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可知:OK ⊥面GEF ,即OK 为BD 到面GEF 的距离, 也就是点B 到面GEF 的距离。在正方形ABCD 中,边长为4,CG=2, ∴AC=42 HO=2,HC=32 在直角三角形HCG 中 HG=HC 2+CG 2=22 OK=
HO ⋅GC 2= 即为点B 到面GEF 的距离。 HG 11
E
C
例4. 如图,已知三棱柱A 1B 1C 1—ABC 的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侧棱A 1A 与AB 、AC 均成45°角,且A 1E ⊥B 1B 于E ,A 1F ⊥CC 1于F
.
(1)求点A 到平面B 1BCC 1的距离;
(2)当AA 1多长时,点A 1到平面ABC 与平面B 1BCC 1的距离相等. . 解:(1)∵BB 1⊥A 1E ,CC 1⊥A 1F ,BB 1∥CC 1 ∴BB 1⊥平面A 1EF 即面A 1EF ⊥面BB 1C 1C 在Rt △A 1EB 1中, ∵∠A 1B 1E =45°,A 1B 1=a
222a , 同理A 1F =a , 又EF =a ,∴A 1E =a 222
2
同理A 1F =a , 又EF =a
2
∴A 1E =
∴△EA 1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A 1F =90°
过A 1作A 1N ⊥EF ,则N 为EF 中点,且A 1N ⊥平面BCC 1B 1 即A 1N 为点A 1到平面BCC 1B 1的距离 ∴A 1N =
12
a 2
a 2
又∵AA 1∥面BCC 1B ,A 到平面BCC 1B 1的距离为∴a =2,∴所求距离为2
(2)设BC 、B 1C 1的中点分别为D 、D 1,连结AD 、DD 1和A 1D 1,则DD 1必过点N ,易证ADD 1A 1为平行四边形.
∵B 1C 1⊥D 1D , B 1C 1⊥A 1N ∴B 1C 1⊥平面ADD 1A 1 ∴BC ⊥平面ADD 1A 1
得平面ABC ⊥平面ADD 1A 1,过A 1作A 1M ⊥平面ABC ,交AD 于M ,
若A 1M =A 1N ,又∠A 1AM =∠A 1D 1N ,∠AMA 1=∠A 1ND 1=90° ∴△AMA 1≌△A 1ND 1, ∴AA 1=A 1D 1=3, 即当AA 1=3时满足条件.
例5. 已知斜三棱柱ABC-A 1B 1C 1的侧面A 1ACC 1与底面ABC 垂直,∠ABC=90°,BC=2,AC =23,且AA 1⊥A 1C ,AA 1=A1C 。求顶点C 与侧面A 1ABB 1的距离。
分析:如下图所示,解答好本题的关键是找到底面ABC 的垂线A 1D ,找到了底面的垂线A 1D ,就可根据三垂线定理,作出侧面A 1ABB 1与底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A 1DE ,求出二面角A 1-AB-C 的平面角大小,就可依据公式d =m ⋅sin θ找到点D 到平面A 1ABB 1的距离d ,进而根据D 为AC 中点,也就不难求出点C 到侧面A 1ABB 1的距离。
解:如上图,在侧面A 1ACC 1内,作A 1D ⊥AC ,垂足为D ,因为AA 1=A1C ,所以D 为AC 的中点。又因为AA 1⊥A 1C ,AC =2,A 1D=AD=。
因为侧面A 1ACC 1⊥底面ABC ,其交线为AC ,所以A 1D ⊥面ABC 。 过D 作DE ⊥AB ,垂足为E ,连接A 1E ,则由A 1D ⊥面ABC ,得A 1E ⊥AB (三垂线定理),所以∠A 1ED 为侧面A 1ABB 1与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由已知,AB ⊥BC ,得ED ∥BC ,又D 是AC 的中点,BC=2,所以DE=1,
tan ∠A 1ED =
A 1D
=3,故∠A 1ED=60°。 DE
于是由公式d =m ⋅s i θn 知,点D 到侧面A 1ABB 1的距离
d =DE ⋅sin 60︒=1⨯
。 =
22
又点D 为AC 的中点,故而点C 到侧面A 1ABB 1的距离为点D 到侧面A 1ABB 1距离的2倍,于是知点C 到侧面A 1ABB 1的距离为3。
例6. (2004年全国卷I 理科20题)如下图,已知四棱锥P-ABCD ,PB ⊥AD ,侧面PAD 为边长等于2的正三角形,底面ABCD 为菱形,侧面PAD 与底面ABCD 所成的二面角为120°。
(1)求点P 到平面ABCD 的距离;(2)求面APB 与面CPB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分析:如上图,作PO ⊥平面ABCD ,垂足为O ,即PO 为点P 到平面ABCD 距离。第1问要求解距离PO ,只需求出点P 到二面角P-AD-O 的棱AD 的距离,及二面角P-AD-O 的大小即可。第2问要求解二面角A-PB-C 的大小,只需求出点C 到二面角A-PB-C 棱PB 的距离及点C 到半平面APB 的距离即可。
解:(1)如上图,取AD 的中点E ,连结PE 。由题意,PE ⊥AD ,即m =PE =。 又二面角P-AD-O 与二面角P-AD-B 互补,所以二面角P-AD-O 的大小为60°,即θ=60︒。于是由公式d =m ⋅sin θ知:点P 到平面ABCD 的距离为
3
PO =m ⋅sin θ=⋅sin 60︒=。
2
(2)设所求二面角A-PB-C 的大小为α,点C 到平面PAB 的距离为d 。
连接BE ,则BE ⊥AD (三垂线定理),AD ⊥平面PEB ,因为AD ∥BC ,所以BC ⊥平面PEB ,BC ⊥PB ,即点C 到二面角棱PB 的距离为2,即m=2
。
又因为PE=BE=,∠PEB=120°,所以在ΔPEB 中,由余弦定理可求得PB=3。
取PB 的中点F ,连结AF ,因为PA=AB=2,则AF ⊥PB ,BF =所以AF =AB 2-BF 2=
137
,即S ∆PAB =PB ⋅AF =224
13
PB =,22
7。又易求得S ∆ABC =3,
点P 到平面ABC 的距离:PO =
根据等体积法V P -ABC
3
。 2
11
=V C -PAB ,有⋅PO ⋅S ∆ABC =⋅d ⋅S ∆PAB ,
33
22133d 21
即⨯3=d ⨯,代入公式d =m ⋅sin θ, sin θ==。 7,所以d =
m 7724
又由于面PBC ⊥面PEB ,所以所求二面角A-PB-C 为钝二面角,所以
θ=π-arcsin
d m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常用方法
1、 定义法:过点找到平面的垂线,从而求出距离。 2、 转移法:分为平行转移和按比例转移两种方法。 3、 等体积法:利用三棱锥的体积不变,换底求高。
4、 利用角度,构造三角形,利用边长或者角度问题,结合三角函数,求其距离。其中包括:二面角,斜线与平面所成角,三垂线方法。
例1.如图已知在正方体AC′中,棱长为a,求点A′到平面AB′D′的距离 分析:(法1)在正方体ABCD--A ′B ′C ′D ′中, ∵A ′B ′= A′D ′= A′A, ∴点平面AB ′D ′的射影是等边△AB ′D ′的外心, 连接A ′C ′、B ′D ′交点E AE ,则A ′在平面AB ′D ′的射影H 在中线AE A的“五心”合一,即H 是重心,在AE 的三等分点且靠近E
326
⋅2a AE=233在等边三角形AB ′D ′中,AE=,AH=A' A -AH =a
3 在直角三角形A ′HA中,A ′H=
2
2
C′
′
H
AB
a 3即A ′到平面AB ′D ′的距离为
(法2)由A ′C 在平面A ′B ′C ′D ′的射影为A ′C ′,而A ′C ′⊥D ′B ′,由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可知A ′C ⊥D ′B ′,同理可证A ′C ⊥AB ′、A ′C ⊥AD ′ 。于是A ′C ⊥面AD ′B ′ 即面A ′ACC ′⊥面AB ′D ′ 连接A ′C 与AE 交H 点,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知A ′H 的长即为所求。求解略。
(法3)求A ′到平面AB ′D ′的距离可通过体积V A'---AB' D' =V A ---A' B' D' 来求。
1311⨯h ⨯⨯2a ⨯2a =⨯a ⨯a ⨯a
232即3 h =
a 3⨯=a 63
例2.如图PA ⊥正方形ABCD 所在的平面, 且PA=AB=4, E、F 分别是AB 、PC 的中点,求B 点到平面DEF 的距离。
分析:延长DE 交CB 的延长线于M ,由于E 是AB 的中点, 1
∴BE=DC ,∴B 是MC 的中点,即C 到平面DEF 的距离是B 到平面DEF 的
2
距离的2倍.
1
取PD 的中点G ,GF ∥=DC ∴GF ∥=AE, ∴四边形AEFG 是平行四边形
2
而PA=AD=4, ∴AG ⊥PD ,由题设可知DC ⊥AG ,∴AG ⊥面PCD 而EF ∥AG ∴EF ⊥面PCD 即面EFD ⊥面PCD
过C 作CH ⊥FD 于H, 则CH 即为C 到平面EFD 的距离,
∵PA=AD=4 CD=4 ∴PD=42, CF=DF=23,
426
CH= 即B 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33
B
D
C
例3.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CG ⊥平面ABCD ,CG=2,E 、F 分别是AB 、AD 的中点,求点B 到平面GEF 的距离。
分析:连接EG 、EF 、EF 、BD 、AC ,AC 与EF 、BD 分别交与H 、O , 易证BD ∥面GEF ,即点B 到面GEF 的距离等于直线BD 到面GEF 的距离, 可证面GCH ⊥面GEF ,在面GCH 中过点O 作OK ⊥GH ,垂足为K , 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可知:OK ⊥面GEF ,即OK 为BD 到面GEF 的距离, 也就是点B 到面GEF 的距离。在正方形ABCD 中,边长为4,CG=2, ∴AC=42 HO=2,HC=32 在直角三角形HCG 中 HG=HC 2+CG 2=22 OK=
HO ⋅GC 2= 即为点B 到面GEF 的距离。 HG 11
E
C
例4. 如图,已知三棱柱A 1B 1C 1—ABC 的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侧棱A 1A 与AB 、AC 均成45°角,且A 1E ⊥B 1B 于E ,A 1F ⊥CC 1于F
.
(1)求点A 到平面B 1BCC 1的距离;
(2)当AA 1多长时,点A 1到平面ABC 与平面B 1BCC 1的距离相等. . 解:(1)∵BB 1⊥A 1E ,CC 1⊥A 1F ,BB 1∥CC 1 ∴BB 1⊥平面A 1EF 即面A 1EF ⊥面BB 1C 1C 在Rt △A 1EB 1中, ∵∠A 1B 1E =45°,A 1B 1=a
222a , 同理A 1F =a , 又EF =a ,∴A 1E =a 222
2
同理A 1F =a , 又EF =a
2
∴A 1E =
∴△EA 1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A 1F =90°
过A 1作A 1N ⊥EF ,则N 为EF 中点,且A 1N ⊥平面BCC 1B 1 即A 1N 为点A 1到平面BCC 1B 1的距离 ∴A 1N =
12
a 2
a 2
又∵AA 1∥面BCC 1B ,A 到平面BCC 1B 1的距离为∴a =2,∴所求距离为2
(2)设BC 、B 1C 1的中点分别为D 、D 1,连结AD 、DD 1和A 1D 1,则DD 1必过点N ,易证ADD 1A 1为平行四边形.
∵B 1C 1⊥D 1D , B 1C 1⊥A 1N ∴B 1C 1⊥平面ADD 1A 1 ∴BC ⊥平面ADD 1A 1
得平面ABC ⊥平面ADD 1A 1,过A 1作A 1M ⊥平面ABC ,交AD 于M ,
若A 1M =A 1N ,又∠A 1AM =∠A 1D 1N ,∠AMA 1=∠A 1ND 1=90° ∴△AMA 1≌△A 1ND 1, ∴AA 1=A 1D 1=3, 即当AA 1=3时满足条件.
例5. 已知斜三棱柱ABC-A 1B 1C 1的侧面A 1ACC 1与底面ABC 垂直,∠ABC=90°,BC=2,AC =23,且AA 1⊥A 1C ,AA 1=A1C 。求顶点C 与侧面A 1ABB 1的距离。
分析:如下图所示,解答好本题的关键是找到底面ABC 的垂线A 1D ,找到了底面的垂线A 1D ,就可根据三垂线定理,作出侧面A 1ABB 1与底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A 1DE ,求出二面角A 1-AB-C 的平面角大小,就可依据公式d =m ⋅sin θ找到点D 到平面A 1ABB 1的距离d ,进而根据D 为AC 中点,也就不难求出点C 到侧面A 1ABB 1的距离。
解:如上图,在侧面A 1ACC 1内,作A 1D ⊥AC ,垂足为D ,因为AA 1=A1C ,所以D 为AC 的中点。又因为AA 1⊥A 1C ,AC =2,A 1D=AD=。
因为侧面A 1ACC 1⊥底面ABC ,其交线为AC ,所以A 1D ⊥面ABC 。 过D 作DE ⊥AB ,垂足为E ,连接A 1E ,则由A 1D ⊥面ABC ,得A 1E ⊥AB (三垂线定理),所以∠A 1ED 为侧面A 1ABB 1与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由已知,AB ⊥BC ,得ED ∥BC ,又D 是AC 的中点,BC=2,所以DE=1,
tan ∠A 1ED =
A 1D
=3,故∠A 1ED=60°。 DE
于是由公式d =m ⋅s i θn 知,点D 到侧面A 1ABB 1的距离
d =DE ⋅sin 60︒=1⨯
。 =
22
又点D 为AC 的中点,故而点C 到侧面A 1ABB 1的距离为点D 到侧面A 1ABB 1距离的2倍,于是知点C 到侧面A 1ABB 1的距离为3。
例6. (2004年全国卷I 理科20题)如下图,已知四棱锥P-ABCD ,PB ⊥AD ,侧面PAD 为边长等于2的正三角形,底面ABCD 为菱形,侧面PAD 与底面ABCD 所成的二面角为120°。
(1)求点P 到平面ABCD 的距离;(2)求面APB 与面CPB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分析:如上图,作PO ⊥平面ABCD ,垂足为O ,即PO 为点P 到平面ABCD 距离。第1问要求解距离PO ,只需求出点P 到二面角P-AD-O 的棱AD 的距离,及二面角P-AD-O 的大小即可。第2问要求解二面角A-PB-C 的大小,只需求出点C 到二面角A-PB-C 棱PB 的距离及点C 到半平面APB 的距离即可。
解:(1)如上图,取AD 的中点E ,连结PE 。由题意,PE ⊥AD ,即m =PE =。 又二面角P-AD-O 与二面角P-AD-B 互补,所以二面角P-AD-O 的大小为60°,即θ=60︒。于是由公式d =m ⋅sin θ知:点P 到平面ABCD 的距离为
3
PO =m ⋅sin θ=⋅sin 60︒=。
2
(2)设所求二面角A-PB-C 的大小为α,点C 到平面PAB 的距离为d 。
连接BE ,则BE ⊥AD (三垂线定理),AD ⊥平面PEB ,因为AD ∥BC ,所以BC ⊥平面PEB ,BC ⊥PB ,即点C 到二面角棱PB 的距离为2,即m=2
。
又因为PE=BE=,∠PEB=120°,所以在ΔPEB 中,由余弦定理可求得PB=3。
取PB 的中点F ,连结AF ,因为PA=AB=2,则AF ⊥PB ,BF =所以AF =AB 2-BF 2=
137
,即S ∆PAB =PB ⋅AF =224
13
PB =,22
7。又易求得S ∆ABC =3,
点P 到平面ABC 的距离:PO =
根据等体积法V P -ABC
3
。 2
11
=V C -PAB ,有⋅PO ⋅S ∆ABC =⋅d ⋅S ∆PAB ,
33
22133d 21
即⨯3=d ⨯,代入公式d =m ⋅sin θ, sin θ==。 7,所以d =
m 7724
又由于面PBC ⊥面PEB ,所以所求二面角A-PB-C 为钝二面角,所以
θ=π-arcsin
d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