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
众所周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无非就是社会性、真实纪录性、采用实景拍摄、大量运用长镜头、雇用非职业演员、说着地方方言等等。如果单纯去讨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有哪些,其实去百度一下便已了然,因此,今天我更乐于去探讨一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我们中国电影的对比。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在二战结束后大行其道的,意大利电影人极其反感粉饰太平的虚伪,渴望用电影来真实反映出意大利的现实状况,反战意识尤为强烈。而同样,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也更多的是关注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
《渔光曲》反映了贫苦的渔民生活,《马路天使》展现了30年代大上海底层百姓的困苦境况,其注重现实的表达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较为注重明星效应,胡蝶、阮玲玉、周旋等一大批明星家喻户晓,而这恰恰与喜欢雇用非职业演员来拍戏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则相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极其遵循后来诞生的“巴赞长镜头理论”,即尽可能不用蒙太奇等拍摄技巧,而是以简单的手法去反映生活。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在镜头的运用上基本仿照国外的,但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比注重表现整个社会现实而非个人情感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略胜一筹的,而且深入挖掘了人物的心理层面。
《马路天使》中,可爱活泼的主人公、正义而幽默的喇叭手,还有那位苦命抑郁的妓女等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更能投入到人物的情感世界里,引起强烈共鸣。
对比了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接下来就来说说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一些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致敬的作品吧。
《十七岁的单车》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史的一座丰碑。同样是把情节发展的线索放在“自行车”这个平凡的物体上,两者选取的事件都是贴近日常生活的,以弱势群体为主人公的故事平淡质朴,启用的大都是非职业演员,都有个开放性结局,让人回味无穷。
不过,许是因为“新生代”的关系吧,中国第六代导演更多的纪实并非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社会纪实,而是像北野武那样拥有着专属青春的骄傲,着重关注小我。在《十七岁的单车中》,主人公是一个进城打工的青年农民工和一个家境不好的职高生(都是年轻人),影片展示了人生存的艰难、青春的残酷无情以及社会对人的压抑。然而和《偷自行车的人》相比,《十七岁的单车》仅仅局限在个人生存的艰难,而轻视了对整个社会的思考,在深度上有一定欠缺。
值得庆幸的是,同样是新生代导演的贾樟柯,在其作品《三峡好人》中懂得突破小我,将视野拓展在对整个中国当下境遇的思考。通过他的“故乡三部曲”,我们可以看到,其目光之深远、心胸之广阔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较为稀贵的。虽然我并不喜欢贾樟柯的作品风格(事实上,我的确不怎么会欣赏中国纪实风格太强烈或乡土味太浓的电影),但我必须承认,他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最懂得把握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精髓并巧妙地与中国实情联系起来而不失深度的“纪实第一人”。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所形成的美学观念对世界各地的电影工作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电影也不例外。如果说,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现实主义电影是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较为成功的学习借鉴,那么第六代导演则是在继承和发展,为世界纪实电影史作出有中国特色的贡献。
也许,比起传达出某些令人感到心情沉重的信息的纪实电影,我们更愿意沉浸在好莱坞虚幻美好的光影世界中,但纪实电影的存在无疑对电影史乃至人类文明进程的推动是不可或缺的。在这里,我要向坚持不懈、不畏艰辛地去拍纪实电影的伟大电影工作者们致敬!
【每天一笑】
一个走进药店,问老板:老板,有没有治打嗝的药?
老板说:有啊。
于是拿出两种药让这个人挑,他正挑着,老板大喝一声,吓得小明一哆嗦,药都掉地上。
顾客怒道:你有病啊!我这么一吓是不是好了。
顾客更生气了:打嗝的是我妈!
【每日写作指导:中考生写好记叙文要学会观察生活】
每年中考的作文题常常是师生、家长以至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考后从阅卷部门获得的信息总是不尽如意,甚至很不如意。问题的原委应当到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去寻找。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
众所周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无非就是社会性、真实纪录性、采用实景拍摄、大量运用长镜头、雇用非职业演员、说着地方方言等等。如果单纯去讨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有哪些,其实去百度一下便已了然,因此,今天我更乐于去探讨一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我们中国电影的对比。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在二战结束后大行其道的,意大利电影人极其反感粉饰太平的虚伪,渴望用电影来真实反映出意大利的现实状况,反战意识尤为强烈。而同样,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也更多的是关注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
《渔光曲》反映了贫苦的渔民生活,《马路天使》展现了30年代大上海底层百姓的困苦境况,其注重现实的表达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较为注重明星效应,胡蝶、阮玲玉、周旋等一大批明星家喻户晓,而这恰恰与喜欢雇用非职业演员来拍戏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则相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极其遵循后来诞生的“巴赞长镜头理论”,即尽可能不用蒙太奇等拍摄技巧,而是以简单的手法去反映生活。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在镜头的运用上基本仿照国外的,但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比注重表现整个社会现实而非个人情感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略胜一筹的,而且深入挖掘了人物的心理层面。
《马路天使》中,可爱活泼的主人公、正义而幽默的喇叭手,还有那位苦命抑郁的妓女等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更能投入到人物的情感世界里,引起强烈共鸣。
对比了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接下来就来说说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一些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致敬的作品吧。
《十七岁的单车》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史的一座丰碑。同样是把情节发展的线索放在“自行车”这个平凡的物体上,两者选取的事件都是贴近日常生活的,以弱势群体为主人公的故事平淡质朴,启用的大都是非职业演员,都有个开放性结局,让人回味无穷。
不过,许是因为“新生代”的关系吧,中国第六代导演更多的纪实并非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社会纪实,而是像北野武那样拥有着专属青春的骄傲,着重关注小我。在《十七岁的单车中》,主人公是一个进城打工的青年农民工和一个家境不好的职高生(都是年轻人),影片展示了人生存的艰难、青春的残酷无情以及社会对人的压抑。然而和《偷自行车的人》相比,《十七岁的单车》仅仅局限在个人生存的艰难,而轻视了对整个社会的思考,在深度上有一定欠缺。
值得庆幸的是,同样是新生代导演的贾樟柯,在其作品《三峡好人》中懂得突破小我,将视野拓展在对整个中国当下境遇的思考。通过他的“故乡三部曲”,我们可以看到,其目光之深远、心胸之广阔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较为稀贵的。虽然我并不喜欢贾樟柯的作品风格(事实上,我的确不怎么会欣赏中国纪实风格太强烈或乡土味太浓的电影),但我必须承认,他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最懂得把握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精髓并巧妙地与中国实情联系起来而不失深度的“纪实第一人”。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所形成的美学观念对世界各地的电影工作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电影也不例外。如果说,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现实主义电影是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较为成功的学习借鉴,那么第六代导演则是在继承和发展,为世界纪实电影史作出有中国特色的贡献。
也许,比起传达出某些令人感到心情沉重的信息的纪实电影,我们更愿意沉浸在好莱坞虚幻美好的光影世界中,但纪实电影的存在无疑对电影史乃至人类文明进程的推动是不可或缺的。在这里,我要向坚持不懈、不畏艰辛地去拍纪实电影的伟大电影工作者们致敬!
【每天一笑】
一个走进药店,问老板:老板,有没有治打嗝的药?
老板说:有啊。
于是拿出两种药让这个人挑,他正挑着,老板大喝一声,吓得小明一哆嗦,药都掉地上。
顾客怒道:你有病啊!我这么一吓是不是好了。
顾客更生气了:打嗝的是我妈!
【每日写作指导:中考生写好记叙文要学会观察生活】
每年中考的作文题常常是师生、家长以至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考后从阅卷部门获得的信息总是不尽如意,甚至很不如意。问题的原委应当到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