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宣传要点
一、手足口病简介: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4-9月份是手足口病高发季节,中小学、托幼园所(以下统称“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容易引起手足口病的发生和流行。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潜伏期一般2-7天。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的可导致死亡。传播方式主要是密切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口传播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传播。
二、手足口病预防办法。
1.饭前便后要洗手,平时勤洗澡等,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饮食卫生习惯。
2.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热透后再食用。
3.保持教室、宿舍等场所的通风换气,并告诫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4.尽量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5.家长、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
有发热、出疹等情况,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6.注意教室、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曝晒。
7.减少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8.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保证休息时间,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9.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做好晨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避免其他儿童接触,及时报告并进行积极治疗。
10.加强校内食堂、饮用水管理,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饮用水传播。
11.做好厕所等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工作,防止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
学校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宣传要点
一、手足口病简介: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4-9月份是手足口病高发季节,中小学、托幼园所(以下统称“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容易引起手足口病的发生和流行。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潜伏期一般2-7天。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的可导致死亡。传播方式主要是密切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口传播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传播。
二、手足口病预防办法。
1.饭前便后要洗手,平时勤洗澡等,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饮食卫生习惯。
2.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热透后再食用。
3.保持教室、宿舍等场所的通风换气,并告诫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4.尽量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5.家长、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
有发热、出疹等情况,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6.注意教室、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曝晒。
7.减少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8.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保证休息时间,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9.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做好晨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避免其他儿童接触,及时报告并进行积极治疗。
10.加强校内食堂、饮用水管理,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饮用水传播。
11.做好厕所等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工作,防止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