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2014、3、5)
———回归课本,掌握方法
高三 邹鹏
【教学目标】
1、掌握《考纲》规定的十八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探究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文言虚词的用法判断。
2、树立语境意识,提高虚词类试题的答题正确率。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考纲解读:
1、考纲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常见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 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 “在文中”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意义”是就词的内涵而言;“用法”是就其功能亦即词性而言,要知道,词性相同的词,其意义不一定相同,因而在做题时应先确定词性,再判断意义。因此应对文言虚词考查,不能仅靠死记硬背,而是应当通过阅读实践,把虚词放到语境中去把握。 考纲形式:
1、选择题,每个选项由两句话组成,其中的一句出自语文课本,要求选出选项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文言翻译。
第一节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知识点积累见电子稿)
第二节 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一、学习推断方法 (一)、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先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看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1
①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 “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四)、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五)、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a) )( )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b)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c)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d)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六)、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A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②得全首领以没 B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③扈从以行 C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D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得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 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七)、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
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 )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A.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 大王来何操?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D. 徐公何能及君也? 何以战?
3.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
C.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 儿寒乎?欲食乎? 技盖至此乎? 4.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B.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C.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 必以长安君为质, 兵乃出。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5.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D.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6.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示赵弱且怯也。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B.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若属皆且为所虏。 D.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五、课堂回顾: 1、 收获 2、困惑 六、提升训练(课下作业)
1、(2011北京)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
B. 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C. 使曹子计不顾后 使管仲出死捐躯 ..D.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今人君论其臣也 ..
【答案】C A转折,却/顺承,就,B 介词,给,替/动词,做;D 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
二、方法小结
看语法结构 看对应位置 看特殊标志
看语气表达 看具体语境 看删换变化 看句式特点
三、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2、(2011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其智能亦自可韬 语其妻曰„„ ..
B .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C .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D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
2
四、课堂演练
1.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D.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B (凭,介词/相当于“而”,表顺承。A .他的,代词。C .他,代罗提督。D .将,将近,副词。)
3、(2011湖南).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则或咎其欲出者 B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答案】C 【解析】C 其:代词,他的,作定语;A 代词,那,那个;B 代词,他,作宾语;D 语气10.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C. 公为我献之。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 我为鱼肉,何辞为?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附四题答案
词,一定,不要。
4、(2011江苏)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作《师说》以贻之B. 上贤而释之 令人有大功而击之; C .庄助复为请告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D. 尊宠于群臣无二 以勇气闻于诸侯 【答案】B
【解析】A 代词,他(们);B 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转折,却; C介词,替。D 介词,在。5、(2011山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 .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 .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 .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 .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
续耳 6、(2010四川)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以.郡更察廉为楼烦长 是时以.
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 久之乃.得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 得赤丸者.斩武吏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疾病且.死 不出,火且.
尽 答案:B 解析:A 项都是介词,凭„„的身份。B 项前一个是副词,才;后一个是副词,于是,就。C 项都是„„的人;D 项都是副词,将要。故选B 。 7.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C.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 若毒之乎?„„更若役,复若赋。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8.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B.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C. 某所,而母立于兹。 若属且皆为所虏。
D.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9.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C.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 C (C 项为代词,你;A 、 B、D 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
2. C (C 、均为为代词,什么原因。A 、动词,呵问;代词,什么原因 B、代词,什么;副词,多么。D 、副词,怎么;代词,什么) 3. C (A 、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 B、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呢。C 、形容词词尾,助词,„„的样子;相当于介词“于”。D 项均为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4. A(A 、均为副词,表顺承,就、才。B 、表出乎意料,竟然;副词,确认判断,是、就是。C 、副词,是、就是;第二人称代词。 D、表顺承,就、才;副词,确认判断,是。)
5.C (C 、均为副词,分别表商婉、期望语气。A 、指示代词,其中;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B 、人称代词,他;活用为第一人称。D 、指示代词,那;音节助词,不译。)
6. A (A 项为连词,表并列,又。B 、副词,暂且,姑且;副词,将。C 、连词,表让步,尚且,还;副词,将。D 、连词,表并列,又;副词,将。) 六、答案
7. C (C 、动词,像,如;,表假设,如果。A 、均为代词,你、你们。B 、均为连词,表假设,如果。D 、均为代词,你。) 8. C (C 、名词,处所;介词,与“为”一起表被动。其余为助词,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9.A (A 、表凭借,用来„„的方法;其余表原因,„„的原因。) 10. D (D 、均为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A 、表被动,被;介词,为了。B 、动词,形成;介词给;C 、介词,替;动词,作为。 附:板书设计:
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1. 看语法结构 2. 看对应位置 3. 看特殊标志 4. 看语气表达看
5. 具体语境6. 看删换变化看语法结构 7. 看句式特点 课后附记:
通过对18个文言虚词用法的训练,为推断文言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打下了基础,并做到了课内外知识的迁移。
3
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2014、3、5)
———回归课本,掌握方法
高三 邹鹏
【教学目标】
1、掌握《考纲》规定的十八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探究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文言虚词的用法判断。
2、树立语境意识,提高虚词类试题的答题正确率。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考纲解读:
1、考纲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常见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 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 “在文中”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意义”是就词的内涵而言;“用法”是就其功能亦即词性而言,要知道,词性相同的词,其意义不一定相同,因而在做题时应先确定词性,再判断意义。因此应对文言虚词考查,不能仅靠死记硬背,而是应当通过阅读实践,把虚词放到语境中去把握。 考纲形式:
1、选择题,每个选项由两句话组成,其中的一句出自语文课本,要求选出选项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文言翻译。
第一节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知识点积累见电子稿)
第二节 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一、学习推断方法 (一)、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先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看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1
①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 “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四)、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五)、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a) )( )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b)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c)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d)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六)、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A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②得全首领以没 B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③扈从以行 C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D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得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 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七)、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
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 )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A.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 大王来何操?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D. 徐公何能及君也? 何以战?
3.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
C.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 儿寒乎?欲食乎? 技盖至此乎? 4.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B.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C.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 必以长安君为质, 兵乃出。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5.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D.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6.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示赵弱且怯也。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B.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若属皆且为所虏。 D.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五、课堂回顾: 1、 收获 2、困惑 六、提升训练(课下作业)
1、(2011北京)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
B. 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C. 使曹子计不顾后 使管仲出死捐躯 ..D.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今人君论其臣也 ..
【答案】C A转折,却/顺承,就,B 介词,给,替/动词,做;D 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
二、方法小结
看语法结构 看对应位置 看特殊标志
看语气表达 看具体语境 看删换变化 看句式特点
三、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2、(2011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其智能亦自可韬 语其妻曰„„ ..
B .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C .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D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
2
四、课堂演练
1.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D.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B (凭,介词/相当于“而”,表顺承。A .他的,代词。C .他,代罗提督。D .将,将近,副词。)
3、(2011湖南).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则或咎其欲出者 B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答案】C 【解析】C 其:代词,他的,作定语;A 代词,那,那个;B 代词,他,作宾语;D 语气10.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C. 公为我献之。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 我为鱼肉,何辞为?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附四题答案
词,一定,不要。
4、(2011江苏)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作《师说》以贻之B. 上贤而释之 令人有大功而击之; C .庄助复为请告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D. 尊宠于群臣无二 以勇气闻于诸侯 【答案】B
【解析】A 代词,他(们);B 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转折,却; C介词,替。D 介词,在。5、(2011山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 .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 .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 .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 .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
续耳 6、(2010四川)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以.郡更察廉为楼烦长 是时以.
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 久之乃.得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 得赤丸者.斩武吏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疾病且.死 不出,火且.
尽 答案:B 解析:A 项都是介词,凭„„的身份。B 项前一个是副词,才;后一个是副词,于是,就。C 项都是„„的人;D 项都是副词,将要。故选B 。 7.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C.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 若毒之乎?„„更若役,复若赋。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8.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B.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C. 某所,而母立于兹。 若属且皆为所虏。
D.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9.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C.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 C (C 项为代词,你;A 、 B、D 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
2. C (C 、均为为代词,什么原因。A 、动词,呵问;代词,什么原因 B、代词,什么;副词,多么。D 、副词,怎么;代词,什么) 3. C (A 、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 B、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呢。C 、形容词词尾,助词,„„的样子;相当于介词“于”。D 项均为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4. A(A 、均为副词,表顺承,就、才。B 、表出乎意料,竟然;副词,确认判断,是、就是。C 、副词,是、就是;第二人称代词。 D、表顺承,就、才;副词,确认判断,是。)
5.C (C 、均为副词,分别表商婉、期望语气。A 、指示代词,其中;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B 、人称代词,他;活用为第一人称。D 、指示代词,那;音节助词,不译。)
6. A (A 项为连词,表并列,又。B 、副词,暂且,姑且;副词,将。C 、连词,表让步,尚且,还;副词,将。D 、连词,表并列,又;副词,将。) 六、答案
7. C (C 、动词,像,如;,表假设,如果。A 、均为代词,你、你们。B 、均为连词,表假设,如果。D 、均为代词,你。) 8. C (C 、名词,处所;介词,与“为”一起表被动。其余为助词,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9.A (A 、表凭借,用来„„的方法;其余表原因,„„的原因。) 10. D (D 、均为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A 、表被动,被;介词,为了。B 、动词,形成;介词给;C 、介词,替;动词,作为。 附:板书设计:
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1. 看语法结构 2. 看对应位置 3. 看特殊标志 4. 看语气表达看
5. 具体语境6. 看删换变化看语法结构 7. 看句式特点 课后附记:
通过对18个文言虚词用法的训练,为推断文言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打下了基础,并做到了课内外知识的迁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