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频谱: 一组频率和幅度不同、且有适当相位关系的正弦波。作为一个整体,它们构成特定的时域信号。
频谱分量: 组成频谱的正弦波之一。
频谱分析仪: 一种能进行有效傅立叶变换并显示出构成时域信号的各个频谱分量(正弦波) 的设备。相位信息是否保留取决于分析仪的类型和设计。
FFT (快速傅立叶变换): 对时域信号进行数学运算,从而产生构成信号的各个独立的频谱分量。参见“频谱”。
输入阻抗: 分析仪对信号源呈现的终端阻抗。射频和微波分析仪的额定阻抗通常是 50 Ω。对于某些系统 (如有线电视),标准阻抗是 75 Ω。额定输入阻抗与实际输入阻抗之间的失配程度由电压驻波比 (VSWR) 给出。
隔直电容: 一个阻止低频信号 (包括直流) 对电路造成破坏的滤波器,隔直电容限制了频谱仪能准确测量的最低频率。 输入衰减器: 位于频谱分析仪输入连接器与第一混频器之间的步进衰减器,也叫做射频衰减器。输入衰减器用来调节输入到第一混频器上的信号电平。衰减器用来防止由高电平和 (或) 宽带信号引起的增益压缩,以及通过控制内部产生的失真程度来设定动态范围。在某些分析仪中,当改变输入衰减
器设置时,被显示信号的垂直位置会发生变化,参考电平也相应地改变。在新型安捷伦频谱分析仪中,通过改变中频增益来补偿输入衰减器的变化,所以,信号可以在显示器上保持恒定,参考电平也保持不变。
预选器: 一个可调的带通滤波器。位于频谱分析仪的输入混频器之前并使用合适的混频模式。预选器一般只应用在 2 GHz 以上。使用预选器能基本消除多重响应和镜像响应,在某些情况下还能扩大动态范围。
前置放大器: 一个外部低噪声系数放大器。改善了系统 (前置放大器和频谱分析仪) 灵敏度,使之超过分析仪自身的灵敏度。
混频模式: 对在频谱分析仪上建立给定响应的特殊环境的描述。混频模式 (如 1+) 表示输入信号是高于 (+) 还是低于 (-) 在混频过程中所使用的本振谐波。
外部混频器: 一个通常是与波导输入端口相连接的独立混频器。用来对那些可以连接外混频器的频谱分析仪进行频率扩展。分析仪提供本振信号。如需要,混频器还可以将其产生的偏压混频分量反馈到分析仪的中频输入端。
增益压缩: 当显示的信号幅度由于混频器饱和,比正常电平低于规定的 dB 数时,频谱分析仪混频器输入端的信号电平。
这个信号电平通常针对 1 dB 的压缩而规定,且根据频谱仪型号的不同,一般处于 +3 dBm 到 -10 dBm 之间。
谐波混频: 利用混频器产生的本振谐波将频谱分析仪的调谐范围扩大到超过只用本振基波所能达到的范围。
谐波失真: 由于器件 (如混频器、放大器) 的非线性特性,信号通过它而被附加上了多余频率分量。这些多余的分量与原始信号谐波相关。
互调失真: 通过具有非线性特性的器件 (如混频器、放大器) 的两个或多个频谱分量相互作用形成的无用频谱分量。无用分量与基波有关,它是由基波和各个谐波的和与差组成, 例如 f1 ± f2, 2f1 ± f2, 2f2 ± f1, 3f1 ± 2f2 等等。
杂散响应: 输入信号在频谱分析仪显示器上引起的非正常响应。分析仪内部产生的失真分量是杂散响应,如镜像响应和多重响应。
多重响应: 在频谱分析仪上显示出的单一输入信号的两个或多个响应。多重响应只出现在混频模式重叠以及本振扫过足够宽的范围而使输入信号不止在一个混频模式上相混频时,通常不会发生在带预选器的分析仪中。
本振辐射或泄漏: 从频谱分析仪输入端漏出的本振信号。对无预选的频谱分析仪辐射电平可能大于 0 dBm,而对有预选
的分析仪通常小于 -70 dBm。
本振馈通: 当频谱分析仪调谐到 0 Hz,即当本振调谐到中频时,显示器上的响应。本振馈通可用作 0 Hz 的标记,没有频率误差。
漂移: 由于本振频率随扫描电压的变化引起的显示器上信号位置的缓慢 (相对于扫描时间) 变化。最初造成漂移的原因是频谱仪的温度稳定性和频率参考的老化率。
噪声系数: 器件 (混频器、放大器) 输入端的信噪比与器件输出端信噪比的比值,通常以 dB 表示。
数字中频: 新型频谱仪所采用的一种结构,信号从射频下变频至中频后立即进行数字化, 此后所有的信号处理都通过数字信号处理 (DSP) 技术完成。
频率分辨率: 频谱分析仪辨别彼此接近的频谱分量并将它们分别显示出来的能力。对于等幅信号,分辨率取决于分辨率带宽; 对于不等幅信号,分辨率则由分辨率带宽和带宽选择性共同决定。
分辨率带宽: 在低于最小插入损耗点的某个位置上,频谱分析仪分辨率带宽 (IF) 滤波器的带宽。安捷伦频谱仪指定了 3 dB 带宽,其它有的分析仪则规定了 6 dB 带宽。 分辨率: 参见“频率分辨率”。
带宽选择性: 分析仪分辨不等幅信号的能力。带宽选择性也称为波形因子,定义为给定分辨率 (IF) 滤波器的 60 dB 带宽与 3 dB 带宽之比。某些分析仪使用 6 dB 带宽代替 3 dB 带宽。无论哪种情况,带宽选择性都表示滤波器边缘的陡峭程度。
波形因子: 参见“带宽选择性”。
频率响应: 一个信号的显示幅度随频率变化的关系 (平坦度)。通常用 ± dB 表示两个极值之间的值。也可以相对于校准信号加以规定。
平坦度: 参见“频率响应”。
中频增益/中频衰减: 可以控制调节信号在显示器上的垂直位置而并不影响混频器的输入信号电平。当它改变时,参考电平相应发生变化。
中频馈通: 中频上的输入信号通过了输入混频器而使显示器上的基本迹线抬升。通常, 这只是无预选频谱分析仪的一个潜在问题。由于信号总是处在中频上,即无需与本振混频,而使整个迹线上升。
镜像频率: 存在于频谱仪输入端的两个或多个真实信号与同一个本振频率产生的中频响应,由于这些混频分量出现在同一个本振和中频频率处,所以无法区分。
名词解释
频谱: 一组频率和幅度不同、且有适当相位关系的正弦波。作为一个整体,它们构成特定的时域信号。
频谱分量: 组成频谱的正弦波之一。
频谱分析仪: 一种能进行有效傅立叶变换并显示出构成时域信号的各个频谱分量(正弦波) 的设备。相位信息是否保留取决于分析仪的类型和设计。
FFT (快速傅立叶变换): 对时域信号进行数学运算,从而产生构成信号的各个独立的频谱分量。参见“频谱”。
输入阻抗: 分析仪对信号源呈现的终端阻抗。射频和微波分析仪的额定阻抗通常是 50 Ω。对于某些系统 (如有线电视),标准阻抗是 75 Ω。额定输入阻抗与实际输入阻抗之间的失配程度由电压驻波比 (VSWR) 给出。
隔直电容: 一个阻止低频信号 (包括直流) 对电路造成破坏的滤波器,隔直电容限制了频谱仪能准确测量的最低频率。 输入衰减器: 位于频谱分析仪输入连接器与第一混频器之间的步进衰减器,也叫做射频衰减器。输入衰减器用来调节输入到第一混频器上的信号电平。衰减器用来防止由高电平和 (或) 宽带信号引起的增益压缩,以及通过控制内部产生的失真程度来设定动态范围。在某些分析仪中,当改变输入衰减
器设置时,被显示信号的垂直位置会发生变化,参考电平也相应地改变。在新型安捷伦频谱分析仪中,通过改变中频增益来补偿输入衰减器的变化,所以,信号可以在显示器上保持恒定,参考电平也保持不变。
预选器: 一个可调的带通滤波器。位于频谱分析仪的输入混频器之前并使用合适的混频模式。预选器一般只应用在 2 GHz 以上。使用预选器能基本消除多重响应和镜像响应,在某些情况下还能扩大动态范围。
前置放大器: 一个外部低噪声系数放大器。改善了系统 (前置放大器和频谱分析仪) 灵敏度,使之超过分析仪自身的灵敏度。
混频模式: 对在频谱分析仪上建立给定响应的特殊环境的描述。混频模式 (如 1+) 表示输入信号是高于 (+) 还是低于 (-) 在混频过程中所使用的本振谐波。
外部混频器: 一个通常是与波导输入端口相连接的独立混频器。用来对那些可以连接外混频器的频谱分析仪进行频率扩展。分析仪提供本振信号。如需要,混频器还可以将其产生的偏压混频分量反馈到分析仪的中频输入端。
增益压缩: 当显示的信号幅度由于混频器饱和,比正常电平低于规定的 dB 数时,频谱分析仪混频器输入端的信号电平。
这个信号电平通常针对 1 dB 的压缩而规定,且根据频谱仪型号的不同,一般处于 +3 dBm 到 -10 dBm 之间。
谐波混频: 利用混频器产生的本振谐波将频谱分析仪的调谐范围扩大到超过只用本振基波所能达到的范围。
谐波失真: 由于器件 (如混频器、放大器) 的非线性特性,信号通过它而被附加上了多余频率分量。这些多余的分量与原始信号谐波相关。
互调失真: 通过具有非线性特性的器件 (如混频器、放大器) 的两个或多个频谱分量相互作用形成的无用频谱分量。无用分量与基波有关,它是由基波和各个谐波的和与差组成, 例如 f1 ± f2, 2f1 ± f2, 2f2 ± f1, 3f1 ± 2f2 等等。
杂散响应: 输入信号在频谱分析仪显示器上引起的非正常响应。分析仪内部产生的失真分量是杂散响应,如镜像响应和多重响应。
多重响应: 在频谱分析仪上显示出的单一输入信号的两个或多个响应。多重响应只出现在混频模式重叠以及本振扫过足够宽的范围而使输入信号不止在一个混频模式上相混频时,通常不会发生在带预选器的分析仪中。
本振辐射或泄漏: 从频谱分析仪输入端漏出的本振信号。对无预选的频谱分析仪辐射电平可能大于 0 dBm,而对有预选
的分析仪通常小于 -70 dBm。
本振馈通: 当频谱分析仪调谐到 0 Hz,即当本振调谐到中频时,显示器上的响应。本振馈通可用作 0 Hz 的标记,没有频率误差。
漂移: 由于本振频率随扫描电压的变化引起的显示器上信号位置的缓慢 (相对于扫描时间) 变化。最初造成漂移的原因是频谱仪的温度稳定性和频率参考的老化率。
噪声系数: 器件 (混频器、放大器) 输入端的信噪比与器件输出端信噪比的比值,通常以 dB 表示。
数字中频: 新型频谱仪所采用的一种结构,信号从射频下变频至中频后立即进行数字化, 此后所有的信号处理都通过数字信号处理 (DSP) 技术完成。
频率分辨率: 频谱分析仪辨别彼此接近的频谱分量并将它们分别显示出来的能力。对于等幅信号,分辨率取决于分辨率带宽; 对于不等幅信号,分辨率则由分辨率带宽和带宽选择性共同决定。
分辨率带宽: 在低于最小插入损耗点的某个位置上,频谱分析仪分辨率带宽 (IF) 滤波器的带宽。安捷伦频谱仪指定了 3 dB 带宽,其它有的分析仪则规定了 6 dB 带宽。 分辨率: 参见“频率分辨率”。
带宽选择性: 分析仪分辨不等幅信号的能力。带宽选择性也称为波形因子,定义为给定分辨率 (IF) 滤波器的 60 dB 带宽与 3 dB 带宽之比。某些分析仪使用 6 dB 带宽代替 3 dB 带宽。无论哪种情况,带宽选择性都表示滤波器边缘的陡峭程度。
波形因子: 参见“带宽选择性”。
频率响应: 一个信号的显示幅度随频率变化的关系 (平坦度)。通常用 ± dB 表示两个极值之间的值。也可以相对于校准信号加以规定。
平坦度: 参见“频率响应”。
中频增益/中频衰减: 可以控制调节信号在显示器上的垂直位置而并不影响混频器的输入信号电平。当它改变时,参考电平相应发生变化。
中频馈通: 中频上的输入信号通过了输入混频器而使显示器上的基本迹线抬升。通常, 这只是无预选频谱分析仪的一个潜在问题。由于信号总是处在中频上,即无需与本振混频,而使整个迹线上升。
镜像频率: 存在于频谱仪输入端的两个或多个真实信号与同一个本振频率产生的中频响应,由于这些混频分量出现在同一个本振和中频频率处,所以无法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