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落实课时的教学目标
怎样落实课时的教学目标(或称学习目标)呢?这段时间听了很多的课,我在思考这些问题,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怎样达成课时教学目标,如何做到课时教学目标的落实,等等。可是,针对这些,时有老师做得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一个课时想要达成的目标多。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老师确定的目标有四五个,由此而学习的内容也特别多,并且每个都是重点,要学生在这短的时间内达成这个目标或内容是很难的。教学一个文本,很多的老师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个课时,什么字词句篇,什么语修逻文,都讲到,并且都列为重点。我想,对一个文本的学习,哪能列出这么多的重点来;就是一个文本,也不在每个内容上都有优点。我们只要抓住文本最大的一个或是两个优点学习,并把它列为重点就够了,别的内容不是文本最大特点的,只求了解就行。学生在求学过程中,要读到很多的文本,这样,学习语文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基本上都能涉及到。所以,一个文本的教学,或是一个课时的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我主张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可事实上,我们老师在文本教学上就是贪图目标的多,以为这样一来,教学的容量就大。然而,这教与学的容量大是大了,但学生对每个学习目标能否能够达成呢,真正有实效呢?这是很多语文老师考虑得很少的。
第二,课时目标不明确。有的文本教学,由于内容多,或是文本较长,而确定的教学目标多,一课时不能完成,势必就分几课时教学。这时我们一定要明确每课时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抑或第三课时各做什么,怎么做要明确。如有老师教《童趣》,这是学生进入初中每一次接触到文言文,第一课时的重点本就重在让学生认读生字,读得较为通畅,初步理解句意,这就基本够了,可是老师让学生自读了一遍就要学生回答:你读了文章,体会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天呐,刚接触到文言文的学生,怎么能谈得出呢?不是这个问题问不得,而是这样问没有认真分析学情,也没有遵从学生的认识程序。问这样的问题,应该是第二或是第三课时的内容,它至少不应在第一课时时提出。所以,每个课时做什么,教者都应该有个考量,一是从学情,二是从阅读文本的先后程序。所以,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也不是乱定的,也要遵循一定的序。
第三,“过程与方法”考虑不多。确定了教学或学习目标,老师要预设出达成目标的“过程与方法”。过去的教学理念,是很不注重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与方法”的,一般就是
目标或问题出来了,老师把结果说给学生听,老师讲清结果的来龙出脉,学生记住,这就够了。现时我们更应强调老师怎么教,怎么教才好,这就需要老师考虑“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而不是结论式的教学了。所以,怎么教怎么教好,老师们必须做出预设,虽然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但如果老师认真分析了学情,预设在有效率应该是占很高的。我主张,每完成一个目标的教学,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规律,或是达成这一目标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是学习语文的思想,也是方法。学生通过这一个目标的学习,认识了这一思想或是方法,可以运用到别的文本的学习中,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提高。因此,掌握思想与方法,远远要比接受一个结论重要得多。
第四,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有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学,师与生的合作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也体现了,但是教学效果一定会好吗?这不见得。在当前考试制度不彻底的改变,或是说只要存在考试的形式以前,分数还是衡量学生质量的重要尺子。所以,每完成一个目标的教学,我主张还应有相应的训练,并且把这种训练放在课时内完成,时间控制在三到十分钟内,并且包括老师或是学生之间的验收。我主张,每个课时,都应有相应的当堂训练,这样的训练题的设计,还应遵循这样几个原则:(1)针对性原则。题的内容一定要针对所要达成的目标,或是材料的相似,或是解题的方法与思路相近。(2)基础性原则。所设计的题目不能太难,基难度系数控制在零点八左右,要让大部分学生都会做。(3)提高性原则。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既要让大部分学生“吃得饱”,同时我们也应考虑到一部分学生“吃得好”。这也是考虑到要让大部分学生要能够“跳起来摘到桃子”。所以,训练题太基础了失去了意义,太难了也失去了意义,我们要在基础性与提高性两方面找到最佳的结合点。(4)拓展性原则。语文既是生活,这是“大语文”教学观,我们在认真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把文本的阅读与生活的阅读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这一点也不是每个文本都应是如此,而是要做到能联就联,能联而不牵强。
我想,我们如能认真落实目标教学,就能收到语文教学的实效,语文的教学质量也会得到一个大的提升
怎样落实课时的教学目标
怎样落实课时的教学目标(或称学习目标)呢?这段时间听了很多的课,我在思考这些问题,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怎样达成课时教学目标,如何做到课时教学目标的落实,等等。可是,针对这些,时有老师做得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一个课时想要达成的目标多。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老师确定的目标有四五个,由此而学习的内容也特别多,并且每个都是重点,要学生在这短的时间内达成这个目标或内容是很难的。教学一个文本,很多的老师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个课时,什么字词句篇,什么语修逻文,都讲到,并且都列为重点。我想,对一个文本的学习,哪能列出这么多的重点来;就是一个文本,也不在每个内容上都有优点。我们只要抓住文本最大的一个或是两个优点学习,并把它列为重点就够了,别的内容不是文本最大特点的,只求了解就行。学生在求学过程中,要读到很多的文本,这样,学习语文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基本上都能涉及到。所以,一个文本的教学,或是一个课时的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我主张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可事实上,我们老师在文本教学上就是贪图目标的多,以为这样一来,教学的容量就大。然而,这教与学的容量大是大了,但学生对每个学习目标能否能够达成呢,真正有实效呢?这是很多语文老师考虑得很少的。
第二,课时目标不明确。有的文本教学,由于内容多,或是文本较长,而确定的教学目标多,一课时不能完成,势必就分几课时教学。这时我们一定要明确每课时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抑或第三课时各做什么,怎么做要明确。如有老师教《童趣》,这是学生进入初中每一次接触到文言文,第一课时的重点本就重在让学生认读生字,读得较为通畅,初步理解句意,这就基本够了,可是老师让学生自读了一遍就要学生回答:你读了文章,体会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天呐,刚接触到文言文的学生,怎么能谈得出呢?不是这个问题问不得,而是这样问没有认真分析学情,也没有遵从学生的认识程序。问这样的问题,应该是第二或是第三课时的内容,它至少不应在第一课时时提出。所以,每个课时做什么,教者都应该有个考量,一是从学情,二是从阅读文本的先后程序。所以,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也不是乱定的,也要遵循一定的序。
第三,“过程与方法”考虑不多。确定了教学或学习目标,老师要预设出达成目标的“过程与方法”。过去的教学理念,是很不注重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与方法”的,一般就是
目标或问题出来了,老师把结果说给学生听,老师讲清结果的来龙出脉,学生记住,这就够了。现时我们更应强调老师怎么教,怎么教才好,这就需要老师考虑“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而不是结论式的教学了。所以,怎么教怎么教好,老师们必须做出预设,虽然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但如果老师认真分析了学情,预设在有效率应该是占很高的。我主张,每完成一个目标的教学,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规律,或是达成这一目标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是学习语文的思想,也是方法。学生通过这一个目标的学习,认识了这一思想或是方法,可以运用到别的文本的学习中,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提高。因此,掌握思想与方法,远远要比接受一个结论重要得多。
第四,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有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学,师与生的合作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也体现了,但是教学效果一定会好吗?这不见得。在当前考试制度不彻底的改变,或是说只要存在考试的形式以前,分数还是衡量学生质量的重要尺子。所以,每完成一个目标的教学,我主张还应有相应的训练,并且把这种训练放在课时内完成,时间控制在三到十分钟内,并且包括老师或是学生之间的验收。我主张,每个课时,都应有相应的当堂训练,这样的训练题的设计,还应遵循这样几个原则:(1)针对性原则。题的内容一定要针对所要达成的目标,或是材料的相似,或是解题的方法与思路相近。(2)基础性原则。所设计的题目不能太难,基难度系数控制在零点八左右,要让大部分学生都会做。(3)提高性原则。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既要让大部分学生“吃得饱”,同时我们也应考虑到一部分学生“吃得好”。这也是考虑到要让大部分学生要能够“跳起来摘到桃子”。所以,训练题太基础了失去了意义,太难了也失去了意义,我们要在基础性与提高性两方面找到最佳的结合点。(4)拓展性原则。语文既是生活,这是“大语文”教学观,我们在认真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把文本的阅读与生活的阅读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这一点也不是每个文本都应是如此,而是要做到能联就联,能联而不牵强。
我想,我们如能认真落实目标教学,就能收到语文教学的实效,语文的教学质量也会得到一个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