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资料调研
黄谦 2015年4月
目录
第一章:起源与发展 .................................................................................. 3
第二章:重点派别 ...................................................................................... 9
第三章:专有称谓 .................................................................................... 12
第四章:寺庙介绍(格鲁派) ................................................................ 14
第五章:重要人物 .................................................................................... 16
第六章:特色文化 .................................................................................... 19
第一章:起源与发展
1. 起源
藏传佛教是起源于西藏地区,由印度的密教和汉地大乘佛教以及藏区原有的“苯教”结合而成的宗教。
佛教传入西藏之前,雪域高原的古代藏族人民信奉一种名叫“苯教”的原始宗教。大约在公元5世纪,佛教开始从中国中原和印度、尼泊尔这两条途径传入西藏,并与苯教展开了长期的斗争,但同时又和苯教融合起来,最后形成了西藏佛教或藏传佛教。
2. 流传地域
藏传佛教的流传地集中在中国西藏地区、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3. 体系归属
藏传佛教属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归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
在修行方式上有很多不许公开的秘密传授,及充满神秘内容的特征,归属为上乘佛教的密宗支派,虽然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但是小乘佛教对藏传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远的影响。
藏传佛教以卷帙浩繁,渊博深奥的藏文文献著称。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同时藏语是唯一可以还原梵文的语言文字。藏语文也是唯一完整地记录自释迦牟尼佛诞辰两千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佛教教义、佛教哲学,以及佛教科学的文字,包括那烂陀传承中,所有的显、密论典。
藏传佛教的传承方式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活佛转世制度以外,还有师徒传承方式,家族传承方式。同时,西藏长期以来都是政教合一的制度,城市建设以寺庙为中心。
注解: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认为,大小乘教法的区分,主要在于自利与利他的不同;能够自利利他,圆满成佛的教法为大乘;而只求自利,断除自身烦恼的教法,则称小乘。 密宗与显宗
密宗为大乘佛教的一个支派,在修行方式上而非在教理上有很多不许公开的秘密传授,及充满神秘内容的特征,因而又被称为密教。显宗则与之相反。 达赖与班禅
在宗喀巴所创格鲁派成为藏传佛教的主流后,藏密大盛,又因与中国政权关系密切,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由两位固定的转世僧侣代中国政权统治西藏,分别称作达赖与班禅。
4. 发展阶段
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可分“前弘期”和“后弘期”。前弘期自7世纪至838年朗达玛禁佛,约有200余年。后弘期开始之年有不同说法,依仲敦巴之说,当始于978年,至今已达千年。
(1)前弘期:7世纪至9世纪中叶以前。时值吐蕃帝国统治时期,历经十一位赞普,藏传佛教经历了由无到有,由胜到衰。
前弘期的发展阶段可从重点人物的维度梳理:
• 松赞干布(?-650年)
吐蕃王朝开国之君,吐蕃第33代赞普,作为引佛进藏的第一位君王,对藏传佛教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
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之后,佛教大规模的传入西藏。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执政时期,与松赞干布联姻的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都分别从家乡带来一尊佛像。赤尊公主带的是“不动佛像”(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文成公主带到拉萨的是“觉卧佛像”(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360卷经典。两位公主都主持各自的译经场来翻译佛教经典。她们的佛事活动对于佛教在西藏的流传起了推动作用。后来,王室发现佛教所主张的偶像崇拜和神权至上有利于新生的吐蕃政权的巩固,于是极力倡导兴佛。
同时,松赞干布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
据传说,松赞干布曾从印度等地请来弧萨惹、婆罗门香迦惹和斯罗曼殊三位密宗大师,翻译密宗经典《宝云经》、《宝箧经》等、并修建了昌珠寺、大昭寺、小昭寺等寺庙。 • 赤松德赞(742年-791? 797?年)
吐蕃37代赞普。邀请寂护,莲花生两位法师进藏,稳固藏传佛教的地位,共同创建了藏区第一个僧团,以及第一座正规寺庙--桑耶寺。
赤松德赞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他掌握实权后,联合祟佛的大臣打击崇苯的外戚,清除其代表人物,规定臣民必须信佛,并派人前往尼泊尔迎请印度佛教显宗知名人物静命大师(即寂护)入藏。静命入藏后在桑耶等地与藏王会晤,并为其讲法。此举又遭到苯教势力的反对,并借出现雷击、洪水和瘟疫等自然灾害,掀起更加强烈的反佛活动。静命大师只好退回尼泊尔。
不久,印度的莲花生大师应邀入藏。他用密宗的义理和法术同苯教进行较量。后来,赤松德赞再次请静命大师入藏,与莲花生共同推行佛教。并由莲花生主持,静命设计,于公元766年建成西藏第一座正规寺庙——桑耶寺。该寺有三座大殿,分别具有藏、汉、印度三种形式和风格,并由藏、汉、印度三地僧侣在这里讲习辩论。
随着佛教的发展,中原传来的禅宗派教义和印度僧人传来的教义相互矛盾,争论不休,于是双方高僧在桑耶寺举行辩论,结果印僧得胜。从此,宣布人们以后不得再修禅宗,而印度佛教的宗派便统治了西藏。
桑耶寺建成后,静命大师亲自剃度了7名吐蕃青年为僧。他们是藏族的第一批僧人,这7人出家是西藏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们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称为“七觉士”。翻译大批佛典,佛经。此时译经事业开始兴盛。这段时期共编著了三部目录:旁塘目录、丹噶目录、青浦目录。
• 赤祖德赞(也称赤热巴巾 802年-838年)
吐蕃40代赞普。大力推广佛教,引起贵族势力不满,也最终导致了佛教在西藏地区的灭绝。 赤祖德赞再次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主要措施有:大兴佛事,带头崇佛,大力扶持建乌乡多寺,并法定每7户人家要供养一个僧人。同时厘定文字、统一译例。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译师。
但崇苯的贵族权臣却把赤热巴巾身边信仰佛教的官员一一除掉,并把赤热巴巾灌醉缢死;禁佛运动随后到来。
• 朗达玛灭佛(799年?-842年)
吐蕃末代赞普,赤祖德赞的弟弟。即位后开展了灭佛运动,最终导致了藏传佛教在西藏的暂时消失。
在赤祖德赞死后,赤祖德赞的弟弟朗达玛为赞普后,在位5年,展开了大规模的禁佛运动。
佛像被埋,经典被焚,传佛大师外逃,僧人被迫还俗,桑耶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闭,大昭寺改为屠宰场,释迦牟尼等身像被埋藏起来。僧人被勒令改信苯教。毁坏大量壁画,佛像,佛经。这次禁佛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藏宗教史籍把朗达玛以后的近百年间称为“灭法期”或“黑暗时代”。
藏史学家把从松赞干布兴佛到朗达玛灭佛这二百年间称为西藏佛教发展史上的“前弘期”。郎达玛灭佛标志着“‘前弘期”的结束,显宗遭到沉重的打击,密宗因秘密单传,所以一直流传下来。朗达玛灭佛后,西藏长期处于内乱分裂状态。公元978年以后,西藏进入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新兴的封建主再度兴佛。这个时期的兴佛活动比较分散,被称为后弘期。
( 2 )后弘期:公元10世纪后半叶以后。在吐蕃帝国灭亡之后大约100年后,佛教由重新开始在藏地流传起来,译师们翻译了大量经文典籍,在十一世纪时形成了藏传佛教的四大主要教派。元朝时期,藏传佛教迎来了发展传播的春天。 这个时期的兴佛活动比较分散,因而形成许多教派: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希解派、觉宇派、觉囊派以及格鲁派。藏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作佛教的“后弘期”。 后弘期的发展阶段可从时间维度梳理:
• 9世纪中叶:传译事业的兴盛。
代表人物——译师仁钦桑波,马尔巴。 由西康地区再度传入,开始有人发掘编辑旧有保留的佛经。由大译师仁钦桑波重兴的佛教。此后印度的佛教学者,特别是遭遇变乱时期的那烂陀寺、超岩寺等的学者,很多人前往西藏取经,传译事业因而兴盛。
• 11世纪:中观应成思想进入西藏,佛教开始全面传播。
代表人物——孟加拉佛教大师阿底峡。 阿底峡入藏之前,西藏的显宗与密宗之间关系紧张。他以菩提道灯论将人分成下士(人天乘)、中士(小乘)、上士(大乘)三等,各有不同修行方法,但是皆是以戒、定、慧三无漏学为修行基础,主张修行密宗之前,需要先以显宗为前导,并将发起菩提心作为一切的根源。他来到前很多僧人也使用黑巫术(因为之前是苯教徒),后来整顿戒律,要求所有僧侣都需要严守戒律,不能以修行密宗为借口,重新恢复了僧团在西藏的声誉。 阿底峡师徒所宣扬的教义,不仅影响当时佛教各派.而且成为后来宗喀巴大师(公元1357--1419)创立黄教(格鲁派)的渊源。
同时仁钦桑波在翻译了很多的经论。史称上路弘传。桑耶寺僧徒北上宗喀学经后,回到
本寺传教,史称下路弘传。
• 13世纪:藏传佛教得到了元朝政府的极大重视。
代表人物——八思巴。 中统元年元世祖封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为国师,授与玉印,统领吐蕃。于是,萨迦派在当时成为吐蕃的政治与宗教领袖,称为萨迦巴。元末明初,帕木竹巴取代了萨迦巴的势力,帕竹噶举派及其支派也在帕竹统治时期兴盛起来。
公元1270年,萨迦法王八思巴·罗卓坚赞被元朝忽必烈尊之为“帝师”,统辖西藏政教,开始了西藏地方政教合一。八思巴在元朝的支持下,统一全藏,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这时,释迦牟尼和观世音菩萨所倡导的佛教东山再起,蓬勃发展,寺庙恢复,僧人猛增,香火兴旺。
• 15世纪至17世纪:藏传佛教不断得到中原政府的册封,势力传播至蒙古,
格鲁派逐渐兴起。代表人物——“大宝法王得银协巴”,五世达赖喇嘛。 1407年明永乐五年,明成祖册封噶玛噶举派第五世法王得银协巴(哈立麻)为“大宝法王”
。噶举派势力逐渐抬头。藏传佛教传播的另一高潮是在明神宗时代。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与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会面成为藏传佛教再次传入蒙古的契机。到十七世纪中期,大漠南北的大部分蒙古人已信仰藏传佛教。此时新起的格鲁派声势也发展迅速,并不断扩展。至1652年顺治九年,清世祖册封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呾喇达赖喇嘛”。
现在,藏传佛教主要有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和由噶当派衍生而来的格鲁派四大教派。
第二章:重点派别
在后弘期中逐渐形成的四大主流派别: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及格鲁派,因其服饰及建物之特色而常被称为红教、白教、花教以及黄教。以下分别介绍四大派别,其中格鲁派作为重点。
• 宁玛派:俗称“红教”,是历史最久远的一派。
藏传佛教流派之一,由于该派的僧人均戴红色僧帽,俗称为“红帽派”或“红教”。 宁玛藏语音译,是古、旧的意思;在各派中历史最久,教理从公元8世纪时传下来,形成于公元11世纪。尊奉莲花生大士为其始祖。其教义中最突出的就是所谓“大圆满法”。从朗达玛灭佛后至十七世纪前,宁玛派的僧人多散居于山中,没有较有规模的寺庙。十七世纪时建立了六大主寺,再由主寺分出为较小的子寺。在历史上,宁玛派并没有政教合一的领袖。以各主寺的住持为意见领袖。二十世纪时,流亡的藏人也将六大祖寺在印度重建
除了六大祖寺外,西藏山南地区的扎囊县的桑耶寺为宁玛派的代表性寺院。由于宁玛派没有领导全派的中心寺院和政治势力,桑耶寺曾经被萨迦派统治。统治时期,
对该寺进
行过修葺,并派遣僧人住寺,此后就形成了宁玛、萨迦两派共处一寺的局面。其他宁玛派重要的寺庙还有持有龙钦宁体的多足千寺。
• 噶举派:俗称“白教”,是最早采用转世系统的教派。
藏语“噶举”中的“噶”字本意指口,而“举”字则意为传。故“噶举派”一词可理解为口传宗派。噶举派僧人的僧裙中加有白色条纹,又俗称“白教”。噶举派是后弘期西藏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由马尔巴创立,承传至今。是西藏历史上最早实行活佛转世制度的派别,最早的转世活佛即噶玛噶举派的噶玛巴。
其在西藏以不重著述而重视实际的修行最具特色,强调刻苦的修行,噶举派所最核心的修法是《那洛六法》与显、密两种大手印的教授,其中尤以大手印教授最为著名。 噶举派开宗立派于11世纪。延至明朝时,白教盛极一时,全盘掌管了西藏政教大权。到元朝末年,西藏恢复独立。白教历代大宝法王和中国明朝礼尚往来,白教执掌西藏三百年间,从未与北京明王朝干戈相向。
• 萨迦派:俗称“花教”,开创西藏政教合一的先河。
萨迦“一词的藏语意思是灰白色,因为此派主寺萨迦寺建立之处土色灰白,故名。因主寺围墙上涂有象征密宗三大怙主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之智慧、慈悲和力量的红、白、黑三色条纹,故常被称为花教。他们的宗教领袖被称为萨迦法王。
在佛教哲学上,萨迦派特别注重“道果”教授,“道果法”是最重要的教义之一。此外,“时轮金刚法”和“金刚持法”的体系传承在萨迦派中占有重要地位。时轮金刚法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萨伽派在11世纪时由昆·贡却杰布创始,由其子贡噶宁布发扬广大。从贡噶宁布开始的五位祖师,被称作萨迦五祖。第五祖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国师与大宝法王。萨伽派当时在元朝政府的支持下以宣政院的名义统治全藏,开西藏政教合一之先河。最为著名的后期萨迦派大德为仁达瓦·宣奴洛珠,他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最主要上师。宗喀巴大师祈祷文即大师专门为向仁达瓦上师祈祷所创作、使用的。
• 噶当派:流传甚广,后被格鲁派完全取代。
噶当巴,为一藏传佛教后弘期支派。噶当派创建于1056年。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的意思,故称“噶当派”。
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学显宗,后学密宗,其教法传播甚广,藏传佛教各教派均受其影响。 到15世纪,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以该派教义为基础创立“格鲁派”,噶当派也先后改宗格鲁派。 因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原噶当派僧人和寺院,都改宗格鲁派,噶当派从此在西藏社会上消失。 • 格鲁派:俗称“黄教”,由宗喀巴大师创立,是现在流传最广,最为兴盛繁
荣的一派。
概述:格鲁派,为藏传佛教四大派之一,由西藏班智达-宗喀巴罗桑札巴大师于十四世纪所创立,为阿底峡尊者噶当派的后裔之一,故又称作噶丹派。格鲁,意为“善规”,亦称黄教,在藏区有很大的影响。格鲁派认为中观应成派为最究竟的学说。
传承:由于格鲁派是四大教派中最晚出现,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一派,且宗喀巴原至萨迦派的寺院学习,格鲁派几乎吸取了各个教派的各种教法。
领袖:历代甘丹寺主持甘丹赤巴是格鲁派的领袖,格鲁教法的当然法台。法台几年一任,不世袭。
教义风格:格鲁派学修并重、讲修并重的学风使其成为藏传佛教中影响最大的派别。 学经制度:格鲁派的学经制度可概括为—先显后密。
其教育科目总称“五明处”,即广义的佛学。各学堂教授内容多少互异,科目共有,因明学、般若中观学、中观学、律学、俱舍学五个领域。学僧要背诵指定的经论,透过争论加深理解,成绩优异者进而学习密教,学习目的是要成为一切智者。宗喀巴规定,《现观庄严论》、《中观论》、《俱舍论》、《释量论》和《律经本论》五部经典为该派学僧必修之课称为显宗五部大论。凡考取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系统的拉然巴格西学位考试,再入推举进入上下密院学习密宗四部(即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经过逐级的职位升迁,可升任甘丹赤巴 。
格鲁派四大祖古:拥有崇高地位的人,为所有藏传佛教徒崇拜。
达赖喇嘛,主要在前藏
班禅额尔德尼,主要在后藏
章嘉呼图克图,主要在内蒙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主要在外蒙
维基百科链接
宁玛派(红教或古宗派)/噶举派(白教)/噶玛噶举/帕竹噶举/主巴噶举(竹巴噶举)/萨迦派 (花教,除了萨迦本派之外,尚有哦巴、茶巴、种巴三支派)/噶当派(原噶当派僧人和寺院先后都改宗格鲁派)/格鲁派(黄教,由噶当派演变而来)/希解派/觉囊派/觉宇派/廓扎派/夏鲁派。
返回目录
第三章:专有称谓
在藏传佛教一千多年的发展中,产生了许多有特色的称谓称呼。人们经常说的
藏文的音译,意为
• 喇嘛
藏文的音译,其本意为
• 阿卡
藏文的音译,是一种表达恭敬的语气词;自从成为
• 仁波切
藏文的音译,意指
• 噶玛巴活佛
公元1157年,都松钦巴在昌都类乌齐附近的噶玛地方创建噶玛拉顶寺(或称噶玛丹萨寺)。形成噶举派中最具活力的一支派别,后来噶玛噶举派中产生藏传佛教史上第一位转世活佛,亦以宗派的名称命名;当噶玛噶举派中形成二大活佛系统时,仍然称
• 呼图克图
是清朝及中华民国初年对一部分高级藏传佛教转世喇嘛所封的职衔,其的地位仅次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高于一般的转世喇嘛,这一职衔现已不存在。呼图克图是蒙古语的汉语音译,是清朝五等喇嘛职衔中的最高等。
• 堪布
藏传佛教称谓,意为佛学博士,通过特定寺院提供佛学教育的出家僧侣,才可以享有这个称号。通常被称为堪布的僧人,同时要兼负寺院的管理职责,其角色与汉传佛教中的住持类似。西藏传统上政教合一,因此堪布也是一种正式的僧官职称。
• 格西
汉语意译为
第四章:寺庙介绍(格鲁派)
在我国,藏传佛教的寺庙主要集中在西藏、青海、内蒙古、四川等地。其中许多知名寺庙都有格鲁派建造并管理。最为知名的就是格鲁派六大寺庙。
• 甘丹寺——1409年由宗喀巴筹建,位于拉萨市达孜县,格鲁派祖寺。
甘丹寺,旧译钆灯寺、噶登寺、噶尔丹寺、噶勒丹寺等,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卓日吾齐山的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顶上,距拉萨57公里。清朝雍正年间清世宗曾为该寺赐名“永泰寺”。
该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建立的第一座寺庙,可谓格鲁派的祖寺。宗喀巴法座的继承人甘丹赤巴即居于此寺。
文革时期甘丹寺被彻底毁坏,十四世达赖在印度又重建了另一间甘丹寺。 • 哲蚌寺——1416年由宗喀巴弟子绛央却杰主持修建,位于拉萨西郊5公里
更丕乌孜山下,拉萨三大寺之首,格鲁派寺院地位最高的寺庙之一。
哲蚌寺,既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又是拉萨三大寺之首。它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的格培乌孜山南坡的山坳里,寺院主要由噶丹颇章、大经堂,以及罗赛林札仓、德阳札仓、郭芒札仓、阿巴札仓四大学院组成,它在历史上是藏族地区规模最大、僧侣最多、级别最高的一大僧院。尤其是五世达赖在哲蚌寺建立噶丹颇章政权后,哲蚌寺在政教事务上享有特权,在历史上其僧侣定额为7700名,最盛时达1万余名。哲蚌寺最高僧职为措钦赤巴(大法台)。哲蚌寺现有427名住寺僧人。每年藏历六月三十日开始的拉萨雪顿节,就在哲蚌寺拉开序幕,此时成千上万的信教群众和观光旅游者涌入寺中,参与盛会,场面宏大而热烈。
• 色拉寺——1419年由宗喀巴命弟子绛钦却杰在拉萨北郊的乌孜山南麓创建
寺院。寺院收藏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品。
色拉寺,拉萨三大寺之一,也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它坐落在拉萨市北郊的色拉乌孜山脚下,主体建筑是大经堂,周围有杰巴札仓、麦巴札仓、阿巴札仓等学院,其建筑群体宏伟壮观,寺内藏有许多经卷、唐卡、佛像等珍贵文物。相当于内地的少林寺,这里是培养武僧的地方。 • 扎什伦布寺——1447年由宗喀巴最小的弟子根敦朱巴筹建,位于日喀则市
城西的尼色日山坡上。是日喀则地区最大的寺庙,四世以后历代班禅驻锡之地。
扎什伦布寺,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位于今日喀则市西郊。它是宗喀巴大师的弟子根敦珠巴于1447年创建,根敦珠巴去世后被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后来扎什伦布寺成为历代班禅大师的住锡地,在藏族地区享有崇高地位。扎什伦布寺殿堂林立、规模恢宏,且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铜佛像,即弥勒大佛像;寺内还建有历代班禅大师的灵塔,供信徒朝拜。该寺僧侣人数在历史上定额为4400名。 • 塔尔寺——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
寺院之一,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的湟中县鲁沙尔镇。
塔尔寺,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位于今青海省湟中县城,距离西宁市仅26公里。塔尔寺是当地佛教徒为了纪念宗喀巴而在他的出生地建造的著名格鲁派寺院,在藏传佛教界特别在格鲁派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际上,塔尔寺是一座从小至大逐步形成的寺院,初为当地高僧仁钦宗哲坚赞于1560年建造的静修禅房,1577年又建造了一座弥勒殿,经后人的不断扩建而形成今天的规模。整个寺院由大经堂和显宗学院、密宗学院、时轮学院和医学院四大学院构成,最盛时住寺僧人达3600人。寺内绘画、堆绣和酥油花享誉海内外,被称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总之,塔尔寺是一座融合藏、汉建筑风格的著名藏传佛教寺院,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目前,塔尔寺以历史悠久、殿藏丰富、交通方便等优势,成为青海省有名的宗教圣地和旅游胜地。
• 拉卡楞寺——1709年,由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宋哲大师创建,位于甘肃省甘
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大夏河岸边,拉卜楞寺在历史上号称有108属寺,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目前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
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甘肃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它是第一世嘉木样活佛俄旺宗哲于1710年创建,坐落在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郊,依山傍水,环境十分优美。今日的拉卡楞寺主要由大经堂和闻思学院、上续部学院、正续部学院、时轮学院、医药学院、喜金刚学院六大学院组成,寺院建筑规模雄伟壮观,最盛时期住寺僧人达3600多人。拉卜楞寺的最大特点在于学制健全,学僧辈出,在藏传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拉卜楞寺寺主是历代嘉木样活佛,现已传至第六世。目前,拉卜楞寺是安多藏族地区最大的宗教圣地和宗教文化中心。
返回目录
第五章:重要人物
• 寂护——725年-788年,将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建立了最初的藏传佛教僧团,
是西藏前弘期最重要的殿基者之一。
寂护,又译为静命、禅怛罗乞答。藏族人称之为希瓦措。八世纪印度佛教僧侣,那烂陀学者,西藏佛教人士。将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建立了最初的藏传佛教僧团,是西藏前弘期最重要的殿基者之一。与莲花生、赤松德赞,合称师君三尊。公元794年接受七位西藏贵族的请求,授予他们出家戒成立僧团,史称“预试七人”或“七觉士”,是藏传佛教僧团的开始。
寂护大师在西藏的传法活动,引起了西藏旧有贵族与苯教支持者的不满。藏王受到极大的压力,只能让寂护大师返回尼泊尔。寂护大师建议藏王至乌仗那地区邀精通密法的莲华生大师入藏。莲华生大师入藏之后,降服了当地的神灵和苯教信徒。藏王再度邀请寂护大师返藏。寂护大师返藏之后,与苯教支持者展开了数次大型的辩论,辩破了他们的各项论点,佛教信仰在寂护大师与莲华生大师协力合作之下,开始流行于西藏地区。并合之建立桑耶寺。
寂护大师以桑耶寺为基地,传播佛教。建议藏王派人至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学习梵文,并将佛教经典译成藏文。他在桑耶寺住持了十三年,最后在西藏入灭。
• 莲花生——生卒年不详,同寂护法师一起创建僧团,极富神秘色彩,被称为
“第二佛陀”。
莲花生,或译莲华生大士。八世纪印度那烂陀寺僧人及云游僧,后应寂护论师与藏王赤松德赞入藏创立僧团,后人尊称为莲师。由于后世弟子的极度崇拜,使其生平在无史料佐证下,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被称为第二佛陀。所带入的密法称为前译派,为今宁玛派所信奉。
莲花生相传是乌仗那的国王在一处莲花池发现的(此传说后来演变成是从莲花诞生的)。原为印度的僧人,与寂护大师同于那烂陀寺学习,以神通与幻术闻名。按照其传记,莲师应藏王赤松德赞与寂护邀请,约于750年由印度启程前往西藏弘法。他在西藏传教成功之后便继续云游四方,不知所终。相传他居住在乌金刹土中。他曾经到不丹帕罗传教,建虎穴寺。其足迹遍及巴基斯坦至不丹一带。 • 马尔巴——1012年-1097年,西藏后弘期重要的译经家,建立西藏噶举
传承,是噶举派在西藏第一位上师。
马尔巴译师,西藏后弘期重要的译经家,他将时轮金刚等密法传入西藏,建立西藏噶举传承,是噶举派在西藏第一位上师。
马尔巴诞生在西藏南部洛札地方的富有地主家中,他父亲因为他从小性情顽劣,害怕他学坏,于是送他去学习佛法。他到达西藏曼卡的伦古隆寺,追随从印度归来的大译师卓弥释迦智,以三年的时间,学习梵文与佛教经典。因为感到西藏佛教经典散失,于是变卖家产,决心至印度学习佛法。
马尔巴一共去印度三次,尼泊尔四次,最终将那洛巴完整的教法带回西藏。他与他的妻子达媚玛,和儿子们住在洛札,进行译经与弘法。马尔巴所译的经典,许多都被收入西藏的大藏经,成为《丹珠尔》和《甘珠尔》的一部分。他是在家修行的瑜伽士,并非出家众。西藏的噶举派传承以他为最初的源头。 • 八思巴——1235年-1280年,西藏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也被认为是
达赖喇嘛的前世之一。被忽必烈称谓“帝师”。
西藏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也被认为是达赖喇嘛的前世之一。乌思藏萨斯迦人(今西藏萨迦县)。
1251年夏,由阔端之子蒙哥都带领至六盘山见忽必烈,被视为施主与福田。此年八思巴接受萨班临终前所传衣钵,遂成为萨迦派的新教主,史称藏传佛教萨迦派五祖。后跟随忽必烈左右。中统元年(1260年)他被忽必烈封为国师,受玉印,任中原法王,统领全国佛教。中统四年(1263年),归返西藏,行前被封为藏区政教之主,受赐珠宝册印,中统五年(1264年)建立总制院,兼任总制院使。1269年,八思巴将自己根据吐蕃文字而设计的一套蒙古新文字献给元世祖忽必烈,共有41个字母,1000多个字,同年忽必烈下诏以这套文字统一蒙古语文字。后世史学家称这套文字为八思巴字,或称方体字。1270年,八思巴再次为忽必烈灌顶,元世祖为报答他的灌顶之恩和造字之功,将乌思藏地区十三万户被指定为八思巴的供养地。还晋封他为帝师、大宝法王。1274年回到萨迦,塑造七尊金身,写成200多函《甘珠尔》经。1280年,八思巴在萨迦南寺圆寂,时年四十六岁。
八思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花教)始祖之一,对佛学影响至为深远。八思巴为元朝创造了八思巴字,成为元朝拼写蒙古语的官方文字。 • 宗喀巴——1357年-1419年,他是藏传佛教一代祖师,被藏族人认为是
文殊的化身。他通过刻苦学习创建了一整套佛学体系,完善了教义教规,对藏传佛教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宗喀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其弟子克珠杰开班禅转世之先河,其弟子根敦朱巴即达赖转世之初尊,他是藏传佛教一代祖师,被藏族人认为是文殊的化身。 于藏历第六绕迥之火鸡年(1357年10月25日),诞生在“宗喀”地方(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所在地),故被称为宗喀巴,青海的僧俗大众尊称他为杰仁波切。宗喀巴三岁时,从第四世大宝法王若比多杰受近事戒,七岁入夏琼寺,正式拜顿珠仁钦为师,受“圣乐”、“喜金刚”、“大轮”、“顶位”等密宗灌顶,后受沙弥戒,法号罗桑札巴。16岁前往卫藏学法,学习《中观论》、《因明论》、《般若经》、《律经》。29岁时在雅隆的南杰拉康寺,从楚臣仁钦等受比丘戒,此后学习十五部大论,在立宗答辩时表现非凡。34岁时,对佛教密乘教典、灌顶诸法均有深造。42岁时,得到佛护的《中论释》,认识到月称和清辩两家见解的异同,了悟到“缘起性空”,提倡“应成派中观见”。 44岁(1403年)时,以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为蓝本完成重要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内容为显教的教法。49岁完成对于密教的著作《密宗道次第广论》。
宗喀巴刻苦学习,经过长期的苦学精修,创建了一整套佛学体系,其重要论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无上瑜伽修法就是其思想体系的总结,也是它创立格鲁派的理论基础。“格鲁”意为“善规”。宗喀巴大师强调修行次第,要先显后密,显密并重,“提倡苦行”,僧人不结婚,戒杀生,禁饮酒,断绝世俗交往等等。
1409年,宗喀巴在拉萨创建甘丹寺,担任首位法台。1419年(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宗喀巴在拉萨甘丹寺圆寂,时年63岁。圆寂时,将自己的衣帽传给贾曹杰,于是贾曹杰继承了甘丹寺住持之位。藏传佛教史上将宗喀巴、贾曹杰、克主杰合称为“师徒三尊”。
返回目录
第六章:特色文化(唐卡)
唐卡,在藏语意为“松树”,是一种画在布幔或纸上的画像。唐卡兴起于吐蕃时期,可随意移动,便于收藏。
一、 制作材料
1. 国唐:用丝绸等拼贴缝合、编织等方式制作,又可分为丝面、绣像、丝贴、
手织、版印5种。
2. 止唐:用颜料画在布上,表现形式有金唐、赤唐、黑唐等多种,有的还有珠
宝镶嵌其间。画唐卡所用的颜料都是矿物质颜料和金箔,不但色彩艳丽而且可以保持几百年依然鲜艳如初。
二、 作画题材
唐卡的题材广泛,有佛教内容的佛本尊像、护法神像、祖师像等,也有历史、民俗的内容,几乎包罗了西藏生活的所有内容,有“西藏的百科全书”之称。
三、 画派
西藏因为政治背景,前弘时期的作品因为灭佛很少有流传下来。目前一般所说的唐卡都是指后弘期以后的作品。根据历史背景与时代风格,可将后弘期以后到现下的唐卡风格略分为“外来影响期”、“本土画派兴盛期”、“画派混淆与地方风格期”三个时期。
1. 外来影响期
11-15世纪的画风主要受到外来影响,可以称之为外来影响期。 后弘期是从藏西阿里地区的古格王朝开始,其兴建寺庙的工匠大多来自东北印度或喀什米尔地区,目前在阿里地区发现的唐卡作品明显具有帕拉或中亚风味。 13、14世纪后藏地区的萨迦派因为得到元朝皇帝的支持,寺庙委托创作了许多精美的唐卡和铜像,这些作品大多出自尼瓦人之手,这类作品可以统称为尼瓦作品或尼泊尔风格作品。
2. 本土画派兴盛期
16世纪早期,西藏发展出属于西藏特有的本土画派,因此16-18世纪早期可以称之为本土画派兴盛期。
1) 勉塘画派:
15世纪中叶以后,西藏画家在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国画风的基础上,开始发展出属于西藏特有的本土画派。第一个被公认而且影响后世巨大的画派是由活跃15世纪下半的勉塘巴·勉拉顿珠所开启的勉塘画派。勉拉顿珠是非常有才华的画师。他的儿子、侄子以及后继的门徒在16、17世纪将勉派发扬光大,使该派成为西藏流传最广的画派。17世纪以后该派产生许多分支,并衍生许多新派,保持其道统的画家被称为旧勉派,但其风格并不是那么明确。
2) 钦则画派:
与勉拉顿珠同时代还有另外一位绘画大师钦则钦莫,他和勉拉曾师事同一位画师,所处的时代环境也差不多,当时正是多种外来画风薰染下正要冒出本土画风的时期。他和勉拉一样都技法高超,而且也开始开创自己的风格。和勉拉相比,他的布局和用色都较保守,但色彩浓郁,富有浓浓的宗教感,特别是忿怒相特别威猛有力,而勉派的善相比较
优美,构图比较有层次。此派在17世纪时盛极一时,18世纪中叶以后没落,但其忿怒相的画法被后来的大多数画派所吸收,流传至今。
3) 新勉派:
17世纪中叶,后藏的秋英嘉措将旧勉派进行改革,创立新勉派。此画派将旧勉派的背景加入少许透视概念,色彩调得更加清亮,并且运用更多的描金线法,使画面看起来更华丽、活泼。此派原本只流行于后藏地区,后来普及到整个藏区,成为18-19世纪藏中及后藏地区的新主流,该区格鲁派的大寺庙目前都保存大量此派的作品。
4) 噶玛嘎画派:
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藏东和康区兴起称为噶玛嘎的新画派,此画派由于早期的画师与噶举派的寺庙往来较密切,所以经常被误认为噶玛噶举画派。此画派的创建者一般公推是活跃于16-17世纪间的南喀札西,此画派在旧勉派的基础上,更强调汉式风格中的留白与淡雅,画风流露一种非常有魅力的文人气质,受到当时较重视文学艺术的活佛们的喜爱,成为17-18世纪间的新主流。该画派在18世纪以后发展出许多新支派,18世纪以前的风格被称为古典噶玛嘎画派。
5) 司徒画派:
位于康区德格县的八邦寺寺庙创建者司徒班钦·却吉迥乃(1700-1774)是噶玛噶举派三大转世活佛中的一位重要活佛,他是当时最有学问的活佛之一,本身也是一位大画家,他的转世系统即当今的泰锡度仁波切(泰锡度即大司徒的谐音)。他的技法承袭自噶玛嘎画派,但他的画风比起之前的噶玛嘎作品更加淡雅,人物花鸟更加细致,并且非常重视主尊头光与背光的透明感。
6) 噶雪画派: 18世纪中叶有几位出自昌都噶雪(gahe)地区的优秀画家,如却札西和噶玛札西等,他们和八邦寺有着密切关系,他们的画风可以说是在勉派的上色法上,加入司徒画派的构图与气质。此画派一直流行于川、藏边界地区至今。
7) 觉囊画派:
通常画派和教派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但觉囊派是个特殊案例。觉囊派原本是个大教派,但因主张“他空见”而为达赖五世所排斥。17世纪的佛学大师多罗那他乃觉囊派的住
持,他为后藏的主寺画了许多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独树一格,后来多罗那他被达赖派遣到外蒙古传法,其转世札那巴匝改信格鲁派,觉囊派在后藏的地位跟着式微,其画风在藏区也跟着式微。青海、四川边区至今仍然保存了几个觉囊派小寺庙,此地区的唐卡作品至今仍保存了该派的独特风格。觉囊画风用色比较善用大色块,线条较粗旷,具有浓烈的宗教感染力。
3. 画派混淆与地方风格期
由于交通逐渐发达,加上寺庙兴建时会同时聘请多种不同画派的画家,不同画派间相互交流,造成18世纪中叶以后就很难见到属于纯正画派的作品,特别是19世纪以后。19世纪以后到现下,每位画家都自称是学习某某画派,但实际上其作品多少都掺和了其他画派的技法或特色。虽然如此,百年期间的众多作品还是隐约形成各自的风格,这些作品的风格很难以道统画派来判定,但却有明显可以分辨的地方色彩,因此称18中期-20世纪为画派混淆与地方风格期。
1) 昌都风格:
藏东昌都地区自古人文会粹,画家辈出,古典噶玛嘎画派大多数画家都是出自此地区。18世纪末该地区流行一种地方风格,其技法主要是承袭新勉派,人物及花草用大量的金线勾勒,但背景颜色为墨绿色,水准较高的作品会有一种苍劲而庄严的感觉,但较差的作品会给人沈闷感。
2) 德格风格:
18世纪康区德格土司的权势盛极一时,他资助兴建著名的德格印经院,以及多座隶属不同教派的大寺庙,如宁玛派的佐钦寺、噶举派的八邦寺和萨迦派的更庆寺等。当时德格的文化水准相当高,在贵族的资助下,当地画师也画出相当多高水准的作品,其画风构图采噶玛嘎画派、主尊采司徒画法,背景和云朵的上彩模式则采勉派,作品高贵之中带点文人气。
3) 阿坝画风:
四川西北部的阿坝地区自古偏穷,佛教非常普及,但较少鼎盛的大寺庙,其艺术创作自古也不怎么出色。但正因为穷,该地区寺庙请不起大画师画卡,大多数的作品都是由僧人亲手绘制,其技法明显比专业画师拙劣,但因为对宗教内容的娴熟,其主尊的表现
经常有出人意表之处。总体来说,该地区作品颜料较差,蓝绿色都喜欢带灰色,技法掺和旧勉派和钦则画派,具有强烈的民俗画风格。
4) 理塘(香格理拉)画风:
四川西南方向从理塘、稻城一路到云南丽江,从16世纪以后就非常笃信藏传佛教,此一地区景色优美,被认为是古代所称的香格理拉。该区主要信仰格鲁派和噶玛噶举派,因此所见到的唐卡题材多数和此二教派有关。格鲁派唐卡技法主要承袭新勉派,而噶举派唐卡则多承袭噶玛嘎画派,不过作品都会混杂其他技法,线条较粗旷,人物或主尊的神态较为憨浓。
5) 白玉画风:
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境内有许多著名寺庙,其中以宁玛派的白玉寺与噶陀寺最为出名,此二寺分别是宁玛派六大传承主寺中的二寺。由于此二寺都非常重视伏藏传承,因此画有许多非常罕见的无上瑜伽续本尊和护法。其风格是常用浅绿色丘陵和淡蓝色的天空作背景,林木岩石的画法简略,上色笔触较粗,但最大特点是忿怒相主尊非常威猛有力,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6) 青海画风:
青海是个广大辽阔的草原区,伊斯兰教是该区主要信仰,但从西宁塔尔寺到四川和西藏边界一带都是佛教区。由于塔尔寺是格鲁派教主宗喀巴大师的出生地,该寺在17世纪以后成为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因此该寺也拥有许多精美的佛教艺术品。塔尔寺18世纪以前的作品主要承袭札什伦布寺风格,唐卡主要是新勉派。19世纪以后因各地来此朝圣的信徒热络,塔尔寺附近几个乡镇遂发展成大量制作普及性唐卡的基地,其中最著名有塔尔寺附近和热贡地区,青海唐卡主要特色是背景喜欢用翠绿色,常画有青海湖,莲花座像牡丹花,大量使用金线勾勒。热贡作品构图和用色都非常热闹,比较像农民画。
7) 蒙古画风:
蒙古地方包括内蒙古和外蒙古等广大地区,自古信仰萨满教,但16-17世纪以后全面改信藏传佛教。该区佛教艺术发展较晚,佛像工艺方面内蒙古在17世纪早期即相当精良,其作品一般被认定为汉藏风格;外蒙古18世纪初的札那巴匝作品相当精美,目前在国际上相当受重视。唐卡多数年份较晚,技法以新勉派为主,但主尊的描写较呆板,
背景也缺乏景深或透光感,用色华俏而杂,具有较强的北方民俗画味道,艺术性相对较弱,不过因为和北京的地缘关系,欧美或一般古董爱好人士最早接触的唐卡反而是蒙古卡。
返回目录
藏传佛教资料调研
黄谦 2015年4月
目录
第一章:起源与发展 .................................................................................. 3
第二章:重点派别 ...................................................................................... 9
第三章:专有称谓 .................................................................................... 12
第四章:寺庙介绍(格鲁派) ................................................................ 14
第五章:重要人物 .................................................................................... 16
第六章:特色文化 .................................................................................... 19
第一章:起源与发展
1. 起源
藏传佛教是起源于西藏地区,由印度的密教和汉地大乘佛教以及藏区原有的“苯教”结合而成的宗教。
佛教传入西藏之前,雪域高原的古代藏族人民信奉一种名叫“苯教”的原始宗教。大约在公元5世纪,佛教开始从中国中原和印度、尼泊尔这两条途径传入西藏,并与苯教展开了长期的斗争,但同时又和苯教融合起来,最后形成了西藏佛教或藏传佛教。
2. 流传地域
藏传佛教的流传地集中在中国西藏地区、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3. 体系归属
藏传佛教属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归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
在修行方式上有很多不许公开的秘密传授,及充满神秘内容的特征,归属为上乘佛教的密宗支派,虽然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但是小乘佛教对藏传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远的影响。
藏传佛教以卷帙浩繁,渊博深奥的藏文文献著称。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同时藏语是唯一可以还原梵文的语言文字。藏语文也是唯一完整地记录自释迦牟尼佛诞辰两千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佛教教义、佛教哲学,以及佛教科学的文字,包括那烂陀传承中,所有的显、密论典。
藏传佛教的传承方式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活佛转世制度以外,还有师徒传承方式,家族传承方式。同时,西藏长期以来都是政教合一的制度,城市建设以寺庙为中心。
注解: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认为,大小乘教法的区分,主要在于自利与利他的不同;能够自利利他,圆满成佛的教法为大乘;而只求自利,断除自身烦恼的教法,则称小乘。 密宗与显宗
密宗为大乘佛教的一个支派,在修行方式上而非在教理上有很多不许公开的秘密传授,及充满神秘内容的特征,因而又被称为密教。显宗则与之相反。 达赖与班禅
在宗喀巴所创格鲁派成为藏传佛教的主流后,藏密大盛,又因与中国政权关系密切,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由两位固定的转世僧侣代中国政权统治西藏,分别称作达赖与班禅。
4. 发展阶段
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可分“前弘期”和“后弘期”。前弘期自7世纪至838年朗达玛禁佛,约有200余年。后弘期开始之年有不同说法,依仲敦巴之说,当始于978年,至今已达千年。
(1)前弘期:7世纪至9世纪中叶以前。时值吐蕃帝国统治时期,历经十一位赞普,藏传佛教经历了由无到有,由胜到衰。
前弘期的发展阶段可从重点人物的维度梳理:
• 松赞干布(?-650年)
吐蕃王朝开国之君,吐蕃第33代赞普,作为引佛进藏的第一位君王,对藏传佛教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
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之后,佛教大规模的传入西藏。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执政时期,与松赞干布联姻的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都分别从家乡带来一尊佛像。赤尊公主带的是“不动佛像”(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文成公主带到拉萨的是“觉卧佛像”(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360卷经典。两位公主都主持各自的译经场来翻译佛教经典。她们的佛事活动对于佛教在西藏的流传起了推动作用。后来,王室发现佛教所主张的偶像崇拜和神权至上有利于新生的吐蕃政权的巩固,于是极力倡导兴佛。
同时,松赞干布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
据传说,松赞干布曾从印度等地请来弧萨惹、婆罗门香迦惹和斯罗曼殊三位密宗大师,翻译密宗经典《宝云经》、《宝箧经》等、并修建了昌珠寺、大昭寺、小昭寺等寺庙。 • 赤松德赞(742年-791? 797?年)
吐蕃37代赞普。邀请寂护,莲花生两位法师进藏,稳固藏传佛教的地位,共同创建了藏区第一个僧团,以及第一座正规寺庙--桑耶寺。
赤松德赞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他掌握实权后,联合祟佛的大臣打击崇苯的外戚,清除其代表人物,规定臣民必须信佛,并派人前往尼泊尔迎请印度佛教显宗知名人物静命大师(即寂护)入藏。静命入藏后在桑耶等地与藏王会晤,并为其讲法。此举又遭到苯教势力的反对,并借出现雷击、洪水和瘟疫等自然灾害,掀起更加强烈的反佛活动。静命大师只好退回尼泊尔。
不久,印度的莲花生大师应邀入藏。他用密宗的义理和法术同苯教进行较量。后来,赤松德赞再次请静命大师入藏,与莲花生共同推行佛教。并由莲花生主持,静命设计,于公元766年建成西藏第一座正规寺庙——桑耶寺。该寺有三座大殿,分别具有藏、汉、印度三种形式和风格,并由藏、汉、印度三地僧侣在这里讲习辩论。
随着佛教的发展,中原传来的禅宗派教义和印度僧人传来的教义相互矛盾,争论不休,于是双方高僧在桑耶寺举行辩论,结果印僧得胜。从此,宣布人们以后不得再修禅宗,而印度佛教的宗派便统治了西藏。
桑耶寺建成后,静命大师亲自剃度了7名吐蕃青年为僧。他们是藏族的第一批僧人,这7人出家是西藏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们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称为“七觉士”。翻译大批佛典,佛经。此时译经事业开始兴盛。这段时期共编著了三部目录:旁塘目录、丹噶目录、青浦目录。
• 赤祖德赞(也称赤热巴巾 802年-838年)
吐蕃40代赞普。大力推广佛教,引起贵族势力不满,也最终导致了佛教在西藏地区的灭绝。 赤祖德赞再次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主要措施有:大兴佛事,带头崇佛,大力扶持建乌乡多寺,并法定每7户人家要供养一个僧人。同时厘定文字、统一译例。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译师。
但崇苯的贵族权臣却把赤热巴巾身边信仰佛教的官员一一除掉,并把赤热巴巾灌醉缢死;禁佛运动随后到来。
• 朗达玛灭佛(799年?-842年)
吐蕃末代赞普,赤祖德赞的弟弟。即位后开展了灭佛运动,最终导致了藏传佛教在西藏的暂时消失。
在赤祖德赞死后,赤祖德赞的弟弟朗达玛为赞普后,在位5年,展开了大规模的禁佛运动。
佛像被埋,经典被焚,传佛大师外逃,僧人被迫还俗,桑耶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闭,大昭寺改为屠宰场,释迦牟尼等身像被埋藏起来。僧人被勒令改信苯教。毁坏大量壁画,佛像,佛经。这次禁佛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藏宗教史籍把朗达玛以后的近百年间称为“灭法期”或“黑暗时代”。
藏史学家把从松赞干布兴佛到朗达玛灭佛这二百年间称为西藏佛教发展史上的“前弘期”。郎达玛灭佛标志着“‘前弘期”的结束,显宗遭到沉重的打击,密宗因秘密单传,所以一直流传下来。朗达玛灭佛后,西藏长期处于内乱分裂状态。公元978年以后,西藏进入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新兴的封建主再度兴佛。这个时期的兴佛活动比较分散,被称为后弘期。
( 2 )后弘期:公元10世纪后半叶以后。在吐蕃帝国灭亡之后大约100年后,佛教由重新开始在藏地流传起来,译师们翻译了大量经文典籍,在十一世纪时形成了藏传佛教的四大主要教派。元朝时期,藏传佛教迎来了发展传播的春天。 这个时期的兴佛活动比较分散,因而形成许多教派: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希解派、觉宇派、觉囊派以及格鲁派。藏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作佛教的“后弘期”。 后弘期的发展阶段可从时间维度梳理:
• 9世纪中叶:传译事业的兴盛。
代表人物——译师仁钦桑波,马尔巴。 由西康地区再度传入,开始有人发掘编辑旧有保留的佛经。由大译师仁钦桑波重兴的佛教。此后印度的佛教学者,特别是遭遇变乱时期的那烂陀寺、超岩寺等的学者,很多人前往西藏取经,传译事业因而兴盛。
• 11世纪:中观应成思想进入西藏,佛教开始全面传播。
代表人物——孟加拉佛教大师阿底峡。 阿底峡入藏之前,西藏的显宗与密宗之间关系紧张。他以菩提道灯论将人分成下士(人天乘)、中士(小乘)、上士(大乘)三等,各有不同修行方法,但是皆是以戒、定、慧三无漏学为修行基础,主张修行密宗之前,需要先以显宗为前导,并将发起菩提心作为一切的根源。他来到前很多僧人也使用黑巫术(因为之前是苯教徒),后来整顿戒律,要求所有僧侣都需要严守戒律,不能以修行密宗为借口,重新恢复了僧团在西藏的声誉。 阿底峡师徒所宣扬的教义,不仅影响当时佛教各派.而且成为后来宗喀巴大师(公元1357--1419)创立黄教(格鲁派)的渊源。
同时仁钦桑波在翻译了很多的经论。史称上路弘传。桑耶寺僧徒北上宗喀学经后,回到
本寺传教,史称下路弘传。
• 13世纪:藏传佛教得到了元朝政府的极大重视。
代表人物——八思巴。 中统元年元世祖封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为国师,授与玉印,统领吐蕃。于是,萨迦派在当时成为吐蕃的政治与宗教领袖,称为萨迦巴。元末明初,帕木竹巴取代了萨迦巴的势力,帕竹噶举派及其支派也在帕竹统治时期兴盛起来。
公元1270年,萨迦法王八思巴·罗卓坚赞被元朝忽必烈尊之为“帝师”,统辖西藏政教,开始了西藏地方政教合一。八思巴在元朝的支持下,统一全藏,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这时,释迦牟尼和观世音菩萨所倡导的佛教东山再起,蓬勃发展,寺庙恢复,僧人猛增,香火兴旺。
• 15世纪至17世纪:藏传佛教不断得到中原政府的册封,势力传播至蒙古,
格鲁派逐渐兴起。代表人物——“大宝法王得银协巴”,五世达赖喇嘛。 1407年明永乐五年,明成祖册封噶玛噶举派第五世法王得银协巴(哈立麻)为“大宝法王”
。噶举派势力逐渐抬头。藏传佛教传播的另一高潮是在明神宗时代。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与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会面成为藏传佛教再次传入蒙古的契机。到十七世纪中期,大漠南北的大部分蒙古人已信仰藏传佛教。此时新起的格鲁派声势也发展迅速,并不断扩展。至1652年顺治九年,清世祖册封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呾喇达赖喇嘛”。
现在,藏传佛教主要有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和由噶当派衍生而来的格鲁派四大教派。
第二章:重点派别
在后弘期中逐渐形成的四大主流派别: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及格鲁派,因其服饰及建物之特色而常被称为红教、白教、花教以及黄教。以下分别介绍四大派别,其中格鲁派作为重点。
• 宁玛派:俗称“红教”,是历史最久远的一派。
藏传佛教流派之一,由于该派的僧人均戴红色僧帽,俗称为“红帽派”或“红教”。 宁玛藏语音译,是古、旧的意思;在各派中历史最久,教理从公元8世纪时传下来,形成于公元11世纪。尊奉莲花生大士为其始祖。其教义中最突出的就是所谓“大圆满法”。从朗达玛灭佛后至十七世纪前,宁玛派的僧人多散居于山中,没有较有规模的寺庙。十七世纪时建立了六大主寺,再由主寺分出为较小的子寺。在历史上,宁玛派并没有政教合一的领袖。以各主寺的住持为意见领袖。二十世纪时,流亡的藏人也将六大祖寺在印度重建
除了六大祖寺外,西藏山南地区的扎囊县的桑耶寺为宁玛派的代表性寺院。由于宁玛派没有领导全派的中心寺院和政治势力,桑耶寺曾经被萨迦派统治。统治时期,
对该寺进
行过修葺,并派遣僧人住寺,此后就形成了宁玛、萨迦两派共处一寺的局面。其他宁玛派重要的寺庙还有持有龙钦宁体的多足千寺。
• 噶举派:俗称“白教”,是最早采用转世系统的教派。
藏语“噶举”中的“噶”字本意指口,而“举”字则意为传。故“噶举派”一词可理解为口传宗派。噶举派僧人的僧裙中加有白色条纹,又俗称“白教”。噶举派是后弘期西藏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由马尔巴创立,承传至今。是西藏历史上最早实行活佛转世制度的派别,最早的转世活佛即噶玛噶举派的噶玛巴。
其在西藏以不重著述而重视实际的修行最具特色,强调刻苦的修行,噶举派所最核心的修法是《那洛六法》与显、密两种大手印的教授,其中尤以大手印教授最为著名。 噶举派开宗立派于11世纪。延至明朝时,白教盛极一时,全盘掌管了西藏政教大权。到元朝末年,西藏恢复独立。白教历代大宝法王和中国明朝礼尚往来,白教执掌西藏三百年间,从未与北京明王朝干戈相向。
• 萨迦派:俗称“花教”,开创西藏政教合一的先河。
萨迦“一词的藏语意思是灰白色,因为此派主寺萨迦寺建立之处土色灰白,故名。因主寺围墙上涂有象征密宗三大怙主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之智慧、慈悲和力量的红、白、黑三色条纹,故常被称为花教。他们的宗教领袖被称为萨迦法王。
在佛教哲学上,萨迦派特别注重“道果”教授,“道果法”是最重要的教义之一。此外,“时轮金刚法”和“金刚持法”的体系传承在萨迦派中占有重要地位。时轮金刚法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萨伽派在11世纪时由昆·贡却杰布创始,由其子贡噶宁布发扬广大。从贡噶宁布开始的五位祖师,被称作萨迦五祖。第五祖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国师与大宝法王。萨伽派当时在元朝政府的支持下以宣政院的名义统治全藏,开西藏政教合一之先河。最为著名的后期萨迦派大德为仁达瓦·宣奴洛珠,他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最主要上师。宗喀巴大师祈祷文即大师专门为向仁达瓦上师祈祷所创作、使用的。
• 噶当派:流传甚广,后被格鲁派完全取代。
噶当巴,为一藏传佛教后弘期支派。噶当派创建于1056年。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的意思,故称“噶当派”。
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学显宗,后学密宗,其教法传播甚广,藏传佛教各教派均受其影响。 到15世纪,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以该派教义为基础创立“格鲁派”,噶当派也先后改宗格鲁派。 因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原噶当派僧人和寺院,都改宗格鲁派,噶当派从此在西藏社会上消失。 • 格鲁派:俗称“黄教”,由宗喀巴大师创立,是现在流传最广,最为兴盛繁
荣的一派。
概述:格鲁派,为藏传佛教四大派之一,由西藏班智达-宗喀巴罗桑札巴大师于十四世纪所创立,为阿底峡尊者噶当派的后裔之一,故又称作噶丹派。格鲁,意为“善规”,亦称黄教,在藏区有很大的影响。格鲁派认为中观应成派为最究竟的学说。
传承:由于格鲁派是四大教派中最晚出现,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一派,且宗喀巴原至萨迦派的寺院学习,格鲁派几乎吸取了各个教派的各种教法。
领袖:历代甘丹寺主持甘丹赤巴是格鲁派的领袖,格鲁教法的当然法台。法台几年一任,不世袭。
教义风格:格鲁派学修并重、讲修并重的学风使其成为藏传佛教中影响最大的派别。 学经制度:格鲁派的学经制度可概括为—先显后密。
其教育科目总称“五明处”,即广义的佛学。各学堂教授内容多少互异,科目共有,因明学、般若中观学、中观学、律学、俱舍学五个领域。学僧要背诵指定的经论,透过争论加深理解,成绩优异者进而学习密教,学习目的是要成为一切智者。宗喀巴规定,《现观庄严论》、《中观论》、《俱舍论》、《释量论》和《律经本论》五部经典为该派学僧必修之课称为显宗五部大论。凡考取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系统的拉然巴格西学位考试,再入推举进入上下密院学习密宗四部(即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经过逐级的职位升迁,可升任甘丹赤巴 。
格鲁派四大祖古:拥有崇高地位的人,为所有藏传佛教徒崇拜。
达赖喇嘛,主要在前藏
班禅额尔德尼,主要在后藏
章嘉呼图克图,主要在内蒙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主要在外蒙
维基百科链接
宁玛派(红教或古宗派)/噶举派(白教)/噶玛噶举/帕竹噶举/主巴噶举(竹巴噶举)/萨迦派 (花教,除了萨迦本派之外,尚有哦巴、茶巴、种巴三支派)/噶当派(原噶当派僧人和寺院先后都改宗格鲁派)/格鲁派(黄教,由噶当派演变而来)/希解派/觉囊派/觉宇派/廓扎派/夏鲁派。
返回目录
第三章:专有称谓
在藏传佛教一千多年的发展中,产生了许多有特色的称谓称呼。人们经常说的
藏文的音译,意为
• 喇嘛
藏文的音译,其本意为
• 阿卡
藏文的音译,是一种表达恭敬的语气词;自从成为
• 仁波切
藏文的音译,意指
• 噶玛巴活佛
公元1157年,都松钦巴在昌都类乌齐附近的噶玛地方创建噶玛拉顶寺(或称噶玛丹萨寺)。形成噶举派中最具活力的一支派别,后来噶玛噶举派中产生藏传佛教史上第一位转世活佛,亦以宗派的名称命名;当噶玛噶举派中形成二大活佛系统时,仍然称
• 呼图克图
是清朝及中华民国初年对一部分高级藏传佛教转世喇嘛所封的职衔,其的地位仅次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高于一般的转世喇嘛,这一职衔现已不存在。呼图克图是蒙古语的汉语音译,是清朝五等喇嘛职衔中的最高等。
• 堪布
藏传佛教称谓,意为佛学博士,通过特定寺院提供佛学教育的出家僧侣,才可以享有这个称号。通常被称为堪布的僧人,同时要兼负寺院的管理职责,其角色与汉传佛教中的住持类似。西藏传统上政教合一,因此堪布也是一种正式的僧官职称。
• 格西
汉语意译为
第四章:寺庙介绍(格鲁派)
在我国,藏传佛教的寺庙主要集中在西藏、青海、内蒙古、四川等地。其中许多知名寺庙都有格鲁派建造并管理。最为知名的就是格鲁派六大寺庙。
• 甘丹寺——1409年由宗喀巴筹建,位于拉萨市达孜县,格鲁派祖寺。
甘丹寺,旧译钆灯寺、噶登寺、噶尔丹寺、噶勒丹寺等,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卓日吾齐山的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顶上,距拉萨57公里。清朝雍正年间清世宗曾为该寺赐名“永泰寺”。
该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建立的第一座寺庙,可谓格鲁派的祖寺。宗喀巴法座的继承人甘丹赤巴即居于此寺。
文革时期甘丹寺被彻底毁坏,十四世达赖在印度又重建了另一间甘丹寺。 • 哲蚌寺——1416年由宗喀巴弟子绛央却杰主持修建,位于拉萨西郊5公里
更丕乌孜山下,拉萨三大寺之首,格鲁派寺院地位最高的寺庙之一。
哲蚌寺,既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又是拉萨三大寺之首。它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的格培乌孜山南坡的山坳里,寺院主要由噶丹颇章、大经堂,以及罗赛林札仓、德阳札仓、郭芒札仓、阿巴札仓四大学院组成,它在历史上是藏族地区规模最大、僧侣最多、级别最高的一大僧院。尤其是五世达赖在哲蚌寺建立噶丹颇章政权后,哲蚌寺在政教事务上享有特权,在历史上其僧侣定额为7700名,最盛时达1万余名。哲蚌寺最高僧职为措钦赤巴(大法台)。哲蚌寺现有427名住寺僧人。每年藏历六月三十日开始的拉萨雪顿节,就在哲蚌寺拉开序幕,此时成千上万的信教群众和观光旅游者涌入寺中,参与盛会,场面宏大而热烈。
• 色拉寺——1419年由宗喀巴命弟子绛钦却杰在拉萨北郊的乌孜山南麓创建
寺院。寺院收藏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品。
色拉寺,拉萨三大寺之一,也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它坐落在拉萨市北郊的色拉乌孜山脚下,主体建筑是大经堂,周围有杰巴札仓、麦巴札仓、阿巴札仓等学院,其建筑群体宏伟壮观,寺内藏有许多经卷、唐卡、佛像等珍贵文物。相当于内地的少林寺,这里是培养武僧的地方。 • 扎什伦布寺——1447年由宗喀巴最小的弟子根敦朱巴筹建,位于日喀则市
城西的尼色日山坡上。是日喀则地区最大的寺庙,四世以后历代班禅驻锡之地。
扎什伦布寺,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位于今日喀则市西郊。它是宗喀巴大师的弟子根敦珠巴于1447年创建,根敦珠巴去世后被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后来扎什伦布寺成为历代班禅大师的住锡地,在藏族地区享有崇高地位。扎什伦布寺殿堂林立、规模恢宏,且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铜佛像,即弥勒大佛像;寺内还建有历代班禅大师的灵塔,供信徒朝拜。该寺僧侣人数在历史上定额为4400名。 • 塔尔寺——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
寺院之一,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的湟中县鲁沙尔镇。
塔尔寺,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位于今青海省湟中县城,距离西宁市仅26公里。塔尔寺是当地佛教徒为了纪念宗喀巴而在他的出生地建造的著名格鲁派寺院,在藏传佛教界特别在格鲁派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际上,塔尔寺是一座从小至大逐步形成的寺院,初为当地高僧仁钦宗哲坚赞于1560年建造的静修禅房,1577年又建造了一座弥勒殿,经后人的不断扩建而形成今天的规模。整个寺院由大经堂和显宗学院、密宗学院、时轮学院和医学院四大学院构成,最盛时住寺僧人达3600人。寺内绘画、堆绣和酥油花享誉海内外,被称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总之,塔尔寺是一座融合藏、汉建筑风格的著名藏传佛教寺院,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目前,塔尔寺以历史悠久、殿藏丰富、交通方便等优势,成为青海省有名的宗教圣地和旅游胜地。
• 拉卡楞寺——1709年,由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宋哲大师创建,位于甘肃省甘
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大夏河岸边,拉卜楞寺在历史上号称有108属寺,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目前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
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甘肃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它是第一世嘉木样活佛俄旺宗哲于1710年创建,坐落在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郊,依山傍水,环境十分优美。今日的拉卡楞寺主要由大经堂和闻思学院、上续部学院、正续部学院、时轮学院、医药学院、喜金刚学院六大学院组成,寺院建筑规模雄伟壮观,最盛时期住寺僧人达3600多人。拉卜楞寺的最大特点在于学制健全,学僧辈出,在藏传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拉卜楞寺寺主是历代嘉木样活佛,现已传至第六世。目前,拉卜楞寺是安多藏族地区最大的宗教圣地和宗教文化中心。
返回目录
第五章:重要人物
• 寂护——725年-788年,将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建立了最初的藏传佛教僧团,
是西藏前弘期最重要的殿基者之一。
寂护,又译为静命、禅怛罗乞答。藏族人称之为希瓦措。八世纪印度佛教僧侣,那烂陀学者,西藏佛教人士。将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建立了最初的藏传佛教僧团,是西藏前弘期最重要的殿基者之一。与莲花生、赤松德赞,合称师君三尊。公元794年接受七位西藏贵族的请求,授予他们出家戒成立僧团,史称“预试七人”或“七觉士”,是藏传佛教僧团的开始。
寂护大师在西藏的传法活动,引起了西藏旧有贵族与苯教支持者的不满。藏王受到极大的压力,只能让寂护大师返回尼泊尔。寂护大师建议藏王至乌仗那地区邀精通密法的莲华生大师入藏。莲华生大师入藏之后,降服了当地的神灵和苯教信徒。藏王再度邀请寂护大师返藏。寂护大师返藏之后,与苯教支持者展开了数次大型的辩论,辩破了他们的各项论点,佛教信仰在寂护大师与莲华生大师协力合作之下,开始流行于西藏地区。并合之建立桑耶寺。
寂护大师以桑耶寺为基地,传播佛教。建议藏王派人至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学习梵文,并将佛教经典译成藏文。他在桑耶寺住持了十三年,最后在西藏入灭。
• 莲花生——生卒年不详,同寂护法师一起创建僧团,极富神秘色彩,被称为
“第二佛陀”。
莲花生,或译莲华生大士。八世纪印度那烂陀寺僧人及云游僧,后应寂护论师与藏王赤松德赞入藏创立僧团,后人尊称为莲师。由于后世弟子的极度崇拜,使其生平在无史料佐证下,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被称为第二佛陀。所带入的密法称为前译派,为今宁玛派所信奉。
莲花生相传是乌仗那的国王在一处莲花池发现的(此传说后来演变成是从莲花诞生的)。原为印度的僧人,与寂护大师同于那烂陀寺学习,以神通与幻术闻名。按照其传记,莲师应藏王赤松德赞与寂护邀请,约于750年由印度启程前往西藏弘法。他在西藏传教成功之后便继续云游四方,不知所终。相传他居住在乌金刹土中。他曾经到不丹帕罗传教,建虎穴寺。其足迹遍及巴基斯坦至不丹一带。 • 马尔巴——1012年-1097年,西藏后弘期重要的译经家,建立西藏噶举
传承,是噶举派在西藏第一位上师。
马尔巴译师,西藏后弘期重要的译经家,他将时轮金刚等密法传入西藏,建立西藏噶举传承,是噶举派在西藏第一位上师。
马尔巴诞生在西藏南部洛札地方的富有地主家中,他父亲因为他从小性情顽劣,害怕他学坏,于是送他去学习佛法。他到达西藏曼卡的伦古隆寺,追随从印度归来的大译师卓弥释迦智,以三年的时间,学习梵文与佛教经典。因为感到西藏佛教经典散失,于是变卖家产,决心至印度学习佛法。
马尔巴一共去印度三次,尼泊尔四次,最终将那洛巴完整的教法带回西藏。他与他的妻子达媚玛,和儿子们住在洛札,进行译经与弘法。马尔巴所译的经典,许多都被收入西藏的大藏经,成为《丹珠尔》和《甘珠尔》的一部分。他是在家修行的瑜伽士,并非出家众。西藏的噶举派传承以他为最初的源头。 • 八思巴——1235年-1280年,西藏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也被认为是
达赖喇嘛的前世之一。被忽必烈称谓“帝师”。
西藏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也被认为是达赖喇嘛的前世之一。乌思藏萨斯迦人(今西藏萨迦县)。
1251年夏,由阔端之子蒙哥都带领至六盘山见忽必烈,被视为施主与福田。此年八思巴接受萨班临终前所传衣钵,遂成为萨迦派的新教主,史称藏传佛教萨迦派五祖。后跟随忽必烈左右。中统元年(1260年)他被忽必烈封为国师,受玉印,任中原法王,统领全国佛教。中统四年(1263年),归返西藏,行前被封为藏区政教之主,受赐珠宝册印,中统五年(1264年)建立总制院,兼任总制院使。1269年,八思巴将自己根据吐蕃文字而设计的一套蒙古新文字献给元世祖忽必烈,共有41个字母,1000多个字,同年忽必烈下诏以这套文字统一蒙古语文字。后世史学家称这套文字为八思巴字,或称方体字。1270年,八思巴再次为忽必烈灌顶,元世祖为报答他的灌顶之恩和造字之功,将乌思藏地区十三万户被指定为八思巴的供养地。还晋封他为帝师、大宝法王。1274年回到萨迦,塑造七尊金身,写成200多函《甘珠尔》经。1280年,八思巴在萨迦南寺圆寂,时年四十六岁。
八思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花教)始祖之一,对佛学影响至为深远。八思巴为元朝创造了八思巴字,成为元朝拼写蒙古语的官方文字。 • 宗喀巴——1357年-1419年,他是藏传佛教一代祖师,被藏族人认为是
文殊的化身。他通过刻苦学习创建了一整套佛学体系,完善了教义教规,对藏传佛教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宗喀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其弟子克珠杰开班禅转世之先河,其弟子根敦朱巴即达赖转世之初尊,他是藏传佛教一代祖师,被藏族人认为是文殊的化身。 于藏历第六绕迥之火鸡年(1357年10月25日),诞生在“宗喀”地方(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所在地),故被称为宗喀巴,青海的僧俗大众尊称他为杰仁波切。宗喀巴三岁时,从第四世大宝法王若比多杰受近事戒,七岁入夏琼寺,正式拜顿珠仁钦为师,受“圣乐”、“喜金刚”、“大轮”、“顶位”等密宗灌顶,后受沙弥戒,法号罗桑札巴。16岁前往卫藏学法,学习《中观论》、《因明论》、《般若经》、《律经》。29岁时在雅隆的南杰拉康寺,从楚臣仁钦等受比丘戒,此后学习十五部大论,在立宗答辩时表现非凡。34岁时,对佛教密乘教典、灌顶诸法均有深造。42岁时,得到佛护的《中论释》,认识到月称和清辩两家见解的异同,了悟到“缘起性空”,提倡“应成派中观见”。 44岁(1403年)时,以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为蓝本完成重要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内容为显教的教法。49岁完成对于密教的著作《密宗道次第广论》。
宗喀巴刻苦学习,经过长期的苦学精修,创建了一整套佛学体系,其重要论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无上瑜伽修法就是其思想体系的总结,也是它创立格鲁派的理论基础。“格鲁”意为“善规”。宗喀巴大师强调修行次第,要先显后密,显密并重,“提倡苦行”,僧人不结婚,戒杀生,禁饮酒,断绝世俗交往等等。
1409年,宗喀巴在拉萨创建甘丹寺,担任首位法台。1419年(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宗喀巴在拉萨甘丹寺圆寂,时年63岁。圆寂时,将自己的衣帽传给贾曹杰,于是贾曹杰继承了甘丹寺住持之位。藏传佛教史上将宗喀巴、贾曹杰、克主杰合称为“师徒三尊”。
返回目录
第六章:特色文化(唐卡)
唐卡,在藏语意为“松树”,是一种画在布幔或纸上的画像。唐卡兴起于吐蕃时期,可随意移动,便于收藏。
一、 制作材料
1. 国唐:用丝绸等拼贴缝合、编织等方式制作,又可分为丝面、绣像、丝贴、
手织、版印5种。
2. 止唐:用颜料画在布上,表现形式有金唐、赤唐、黑唐等多种,有的还有珠
宝镶嵌其间。画唐卡所用的颜料都是矿物质颜料和金箔,不但色彩艳丽而且可以保持几百年依然鲜艳如初。
二、 作画题材
唐卡的题材广泛,有佛教内容的佛本尊像、护法神像、祖师像等,也有历史、民俗的内容,几乎包罗了西藏生活的所有内容,有“西藏的百科全书”之称。
三、 画派
西藏因为政治背景,前弘时期的作品因为灭佛很少有流传下来。目前一般所说的唐卡都是指后弘期以后的作品。根据历史背景与时代风格,可将后弘期以后到现下的唐卡风格略分为“外来影响期”、“本土画派兴盛期”、“画派混淆与地方风格期”三个时期。
1. 外来影响期
11-15世纪的画风主要受到外来影响,可以称之为外来影响期。 后弘期是从藏西阿里地区的古格王朝开始,其兴建寺庙的工匠大多来自东北印度或喀什米尔地区,目前在阿里地区发现的唐卡作品明显具有帕拉或中亚风味。 13、14世纪后藏地区的萨迦派因为得到元朝皇帝的支持,寺庙委托创作了许多精美的唐卡和铜像,这些作品大多出自尼瓦人之手,这类作品可以统称为尼瓦作品或尼泊尔风格作品。
2. 本土画派兴盛期
16世纪早期,西藏发展出属于西藏特有的本土画派,因此16-18世纪早期可以称之为本土画派兴盛期。
1) 勉塘画派:
15世纪中叶以后,西藏画家在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国画风的基础上,开始发展出属于西藏特有的本土画派。第一个被公认而且影响后世巨大的画派是由活跃15世纪下半的勉塘巴·勉拉顿珠所开启的勉塘画派。勉拉顿珠是非常有才华的画师。他的儿子、侄子以及后继的门徒在16、17世纪将勉派发扬光大,使该派成为西藏流传最广的画派。17世纪以后该派产生许多分支,并衍生许多新派,保持其道统的画家被称为旧勉派,但其风格并不是那么明确。
2) 钦则画派:
与勉拉顿珠同时代还有另外一位绘画大师钦则钦莫,他和勉拉曾师事同一位画师,所处的时代环境也差不多,当时正是多种外来画风薰染下正要冒出本土画风的时期。他和勉拉一样都技法高超,而且也开始开创自己的风格。和勉拉相比,他的布局和用色都较保守,但色彩浓郁,富有浓浓的宗教感,特别是忿怒相特别威猛有力,而勉派的善相比较
优美,构图比较有层次。此派在17世纪时盛极一时,18世纪中叶以后没落,但其忿怒相的画法被后来的大多数画派所吸收,流传至今。
3) 新勉派:
17世纪中叶,后藏的秋英嘉措将旧勉派进行改革,创立新勉派。此画派将旧勉派的背景加入少许透视概念,色彩调得更加清亮,并且运用更多的描金线法,使画面看起来更华丽、活泼。此派原本只流行于后藏地区,后来普及到整个藏区,成为18-19世纪藏中及后藏地区的新主流,该区格鲁派的大寺庙目前都保存大量此派的作品。
4) 噶玛嘎画派:
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藏东和康区兴起称为噶玛嘎的新画派,此画派由于早期的画师与噶举派的寺庙往来较密切,所以经常被误认为噶玛噶举画派。此画派的创建者一般公推是活跃于16-17世纪间的南喀札西,此画派在旧勉派的基础上,更强调汉式风格中的留白与淡雅,画风流露一种非常有魅力的文人气质,受到当时较重视文学艺术的活佛们的喜爱,成为17-18世纪间的新主流。该画派在18世纪以后发展出许多新支派,18世纪以前的风格被称为古典噶玛嘎画派。
5) 司徒画派:
位于康区德格县的八邦寺寺庙创建者司徒班钦·却吉迥乃(1700-1774)是噶玛噶举派三大转世活佛中的一位重要活佛,他是当时最有学问的活佛之一,本身也是一位大画家,他的转世系统即当今的泰锡度仁波切(泰锡度即大司徒的谐音)。他的技法承袭自噶玛嘎画派,但他的画风比起之前的噶玛嘎作品更加淡雅,人物花鸟更加细致,并且非常重视主尊头光与背光的透明感。
6) 噶雪画派: 18世纪中叶有几位出自昌都噶雪(gahe)地区的优秀画家,如却札西和噶玛札西等,他们和八邦寺有着密切关系,他们的画风可以说是在勉派的上色法上,加入司徒画派的构图与气质。此画派一直流行于川、藏边界地区至今。
7) 觉囊画派:
通常画派和教派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但觉囊派是个特殊案例。觉囊派原本是个大教派,但因主张“他空见”而为达赖五世所排斥。17世纪的佛学大师多罗那他乃觉囊派的住
持,他为后藏的主寺画了许多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独树一格,后来多罗那他被达赖派遣到外蒙古传法,其转世札那巴匝改信格鲁派,觉囊派在后藏的地位跟着式微,其画风在藏区也跟着式微。青海、四川边区至今仍然保存了几个觉囊派小寺庙,此地区的唐卡作品至今仍保存了该派的独特风格。觉囊画风用色比较善用大色块,线条较粗旷,具有浓烈的宗教感染力。
3. 画派混淆与地方风格期
由于交通逐渐发达,加上寺庙兴建时会同时聘请多种不同画派的画家,不同画派间相互交流,造成18世纪中叶以后就很难见到属于纯正画派的作品,特别是19世纪以后。19世纪以后到现下,每位画家都自称是学习某某画派,但实际上其作品多少都掺和了其他画派的技法或特色。虽然如此,百年期间的众多作品还是隐约形成各自的风格,这些作品的风格很难以道统画派来判定,但却有明显可以分辨的地方色彩,因此称18中期-20世纪为画派混淆与地方风格期。
1) 昌都风格:
藏东昌都地区自古人文会粹,画家辈出,古典噶玛嘎画派大多数画家都是出自此地区。18世纪末该地区流行一种地方风格,其技法主要是承袭新勉派,人物及花草用大量的金线勾勒,但背景颜色为墨绿色,水准较高的作品会有一种苍劲而庄严的感觉,但较差的作品会给人沈闷感。
2) 德格风格:
18世纪康区德格土司的权势盛极一时,他资助兴建著名的德格印经院,以及多座隶属不同教派的大寺庙,如宁玛派的佐钦寺、噶举派的八邦寺和萨迦派的更庆寺等。当时德格的文化水准相当高,在贵族的资助下,当地画师也画出相当多高水准的作品,其画风构图采噶玛嘎画派、主尊采司徒画法,背景和云朵的上彩模式则采勉派,作品高贵之中带点文人气。
3) 阿坝画风:
四川西北部的阿坝地区自古偏穷,佛教非常普及,但较少鼎盛的大寺庙,其艺术创作自古也不怎么出色。但正因为穷,该地区寺庙请不起大画师画卡,大多数的作品都是由僧人亲手绘制,其技法明显比专业画师拙劣,但因为对宗教内容的娴熟,其主尊的表现
经常有出人意表之处。总体来说,该地区作品颜料较差,蓝绿色都喜欢带灰色,技法掺和旧勉派和钦则画派,具有强烈的民俗画风格。
4) 理塘(香格理拉)画风:
四川西南方向从理塘、稻城一路到云南丽江,从16世纪以后就非常笃信藏传佛教,此一地区景色优美,被认为是古代所称的香格理拉。该区主要信仰格鲁派和噶玛噶举派,因此所见到的唐卡题材多数和此二教派有关。格鲁派唐卡技法主要承袭新勉派,而噶举派唐卡则多承袭噶玛嘎画派,不过作品都会混杂其他技法,线条较粗旷,人物或主尊的神态较为憨浓。
5) 白玉画风:
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境内有许多著名寺庙,其中以宁玛派的白玉寺与噶陀寺最为出名,此二寺分别是宁玛派六大传承主寺中的二寺。由于此二寺都非常重视伏藏传承,因此画有许多非常罕见的无上瑜伽续本尊和护法。其风格是常用浅绿色丘陵和淡蓝色的天空作背景,林木岩石的画法简略,上色笔触较粗,但最大特点是忿怒相主尊非常威猛有力,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6) 青海画风:
青海是个广大辽阔的草原区,伊斯兰教是该区主要信仰,但从西宁塔尔寺到四川和西藏边界一带都是佛教区。由于塔尔寺是格鲁派教主宗喀巴大师的出生地,该寺在17世纪以后成为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因此该寺也拥有许多精美的佛教艺术品。塔尔寺18世纪以前的作品主要承袭札什伦布寺风格,唐卡主要是新勉派。19世纪以后因各地来此朝圣的信徒热络,塔尔寺附近几个乡镇遂发展成大量制作普及性唐卡的基地,其中最著名有塔尔寺附近和热贡地区,青海唐卡主要特色是背景喜欢用翠绿色,常画有青海湖,莲花座像牡丹花,大量使用金线勾勒。热贡作品构图和用色都非常热闹,比较像农民画。
7) 蒙古画风:
蒙古地方包括内蒙古和外蒙古等广大地区,自古信仰萨满教,但16-17世纪以后全面改信藏传佛教。该区佛教艺术发展较晚,佛像工艺方面内蒙古在17世纪早期即相当精良,其作品一般被认定为汉藏风格;外蒙古18世纪初的札那巴匝作品相当精美,目前在国际上相当受重视。唐卡多数年份较晚,技法以新勉派为主,但主尊的描写较呆板,
背景也缺乏景深或透光感,用色华俏而杂,具有较强的北方民俗画味道,艺术性相对较弱,不过因为和北京的地缘关系,欧美或一般古董爱好人士最早接触的唐卡反而是蒙古卡。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