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教材

第四部分 分章节突破

目 录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绝对值 1.1.2. 乘法公式 1.1.3.二次根式 1.1.4.分式 1.2 分解因式

2.1 一元二次方程 2.1.1根的判别式

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2.2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 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 2.3 方程与不等式

2.3.1 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 2.3.2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3.1 相似形

3.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3.1.2相似形 3.2 三角形

3.2.1 三角形的“四心” 3.2.2 几种特殊的三角形 3.3圆

3.3.1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3.2 点的轨迹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绝对值

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a,a0,

|a|0,a0,

a,a0.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ab表示在数轴上,数a和数b之间的距离.

例1 解不等式:x1x3>4.

解法一:由x10,得x1;由x30,得x3; ①若x1,不等式可变为(x1)(x3)4, 即2x4>4,解得x<0, 又x<1, ∴x<0;

②若1x2,不等式可变为(x1)(x3)4, 即1>4,

∴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

③若x3,不等式可变为(x1)(x3)4, 即2x4>4, 解得x>4. 又x≥3, ∴x>4.

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 x<0,或x>4.

解法二:如图1.1-1,x1表示x轴上坐标为x的点P到坐标为1的点A之间的距离|PA|,即|PA|=|x-1|;|x-3|表示x轴上点P到坐标为2的点B之间的距离|PB|,即|PB|=|x-3|.

|x-3|

所以,不等式xx3>4的几何意义即为

|PA|+|PB|>4. 由|AB|=2,可知

点P 在点C(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在点D(坐标为4)的右侧.

x<0,或x>4.

练 习 1.填空:

(1)若x5,则x=_________;若x4,则x=_________.

(2)如果ab5,且a1,则b=________;若c2,则c=________.

|x-1|

图1.1-1

2.选择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ab,则ab (B)若ab,则ab (C)若ab,则ab (D)若ab,则ab 3.化简:|x-5|-|2x-13|(x>5).

1.1.2. 乘法公式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ab)(ab)a2b2;

(2)完全平方公式 (ab)2a22ab2

.b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 (ab)(a2ab2b)3a;3

b

(2)立方差公式 (ab)(a2ab2b)3a;3

b

(3)三数和平方公式 (abc)2a22

b2c2(abbc;) a

(4)两数和立方公式 (ab)3a33a2b3a2b;3

b

(5)两数差立方公式 (ab)3a33a2

b3a2b.b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x1)(x1)(x2x1)(x2x1).

解法一:原式=(x21)(x21)2x2



=(x21)(x4x21) =x61.

解法二:原式=(x1)(x2x1)(x1)(x2x1) =(x31)(x31) =x61.

例2 已知abc4,abbcac4,求a2b2c2的值. 解: a2b2c2(abc)22(abbcac)8.

练 习 1.填空:

(1)

121219a4b(2b1

3

a)( ); (2)(4m )216m2

4m( );

(3 ) (a2bc)2a24b2c2

( ). 2.选择题:

(1)若x2

1

2

mxk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等于 ( (A)m2

(B)1212124m (C)3m (D)16m

(2)不论a,b为何实数,a2b2

2a4b8的值 ( (A)总是正数 (B)总是负数

(C)可以是零 (D)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c ) )

1.1.3.二次根式

a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 例如

3a

2b

2x

1,x2

y2 1.分母(子)有理化

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例如

一般

地,

b与b互为有理化因式.

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

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

a0,b0);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2

的意义

a

a,a0,

a,a0.

例1 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1

(2

a0); (3

x0). 解: (1

(2

a0); (3

2x2xx0).

例2

(3. 解法一:

(3

)

解法二:

(3

)

1

. 2

例3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2

解: (1

.

, 

11

1,

10

 1 又 4>2,

6+46+

22,

例4

化简:2004

2005.

(2

)∵

解:

2004

2005

2004

2004

=



=12004

2004

例 5 化简:(1

; (2 解:(1)原式

x1).

22.

1

(2)原式

x,

x∵0x1, 1

∴1x, x

1

所以,原式=x.

x例 6

已知xy

3x25xy3y2的值 . 解:

∵xy

2210,

xy

1, ∴3x25xy3y23(xy)211xy310211289.

练 习 1.填空: (1

__ ___;

(2

(xx的取值范围是;

(3

)__ ___; (4

)若x

22.选择题:

成立的条件是 ( (A)x2 (B)x0 (C)x2 (D)0x2

3

.若b,求ab的值.

4.比较大小:24(填“>”,或“<”).

1.1.4.分式

1.分式的意义

形如

AAA的式子,若B中含有字母,且B0,则称为分式.当M≠0时,分式具BBB

有下列性质:

AAM; BBMAAM. BBM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

2.繁分式

a

mnp

像,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繁分式.

cd

np5x4AB

例1 若,求常数A,B的值.

x(x2)xx2ABA(x2)Bx(AB)x2A5x4

解: ∵,

xx2x(x2)x(x2)x(x2)AB5,

∴

2A4,

解得 A2,B3.

111

例2 (1)试证:(其中n是正整数);

n(n1)nn1111 (2)计算:; 1223910

1111. (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 有 2334n(n1)2

11(n1)n1

(1)证明:∵,

nn1n(n1)n(n1)111

 ∴(其中n是正整数)成立.

n(n1)nn1

(2)解:由(1)可知

111 122391011111

( ) (1))

22391019

1=.

1010

(3)证明:∵

123134

1

n(n1) =(111111

23)(34)(n

n1) =11

2n1

又n≥2,且n是正整数,

∴1

n+1

一定为正数,

∴111

12334

n(n1)<2 . 例3 设ec

,且e>1,2c2-5ac+2a2a

=0,求e的值.

解:在2c2-5ac+2a2=0两边同除以a2,得 2e2-5e+2=0, ∴(2e-1)(e-2)=0,

∴e=1

2 <1,舍去;或e=2. ∴e=2.

练 习

1.填空题:

对任意的正整数n,1

n(n2)

(11nn2);

2.选择题:

若2xyxy23,则x

y

= (A)1 (B)54

64 (C)5

(D)53.正数x,y满足x2y22xy,求xy

xy

的值.

4.计算1121112334...99100

习题1.1

A 组

1.解不等式:

(1) x3; (2) x3x27 ; (3) xx16.

2.已知xy1,求x3y3

3xy的值. 3.填空:

(1

)(218(219=________;

(2

2,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

(3

________.

B 组

1.填空:

113a2ab

; (1)a,b,则2

2

233a5ab2b

x23xyy222

(2)若xxy2y0,则;

x2y2

2.已知:x

11

,y

的值. 23C 组

则 ( )

1.选择题:

(1)

(A)ab (B)ab (C)ab0 (D)ba0

( ) (A

(B

(C

) (D

)112

2.解方程2(x2)3(x)10.

xx11113.计算:. 132435911

1111

4.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n,有< .

123234n(n1)(n2)4

(2

)计算

1.2 分解因式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1.十字相乘法

例1 分解因式:

(1)x2-3x+2; (2)x2+4x-12; (3)x2(ab)xyaby2; (4)xy1xy.

解:(1)如图1.2-1,将二次项x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就是x2-3x+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

x2-3x+2=(x-1)(x-2).

1 x x 1 -1 -2 -ay -1

1 x x 1 6 -2 -by -2 图1.2-3 图1.2-1 图1.2-4 图1.2-2

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2-1中的两个x用1来表示(如图1.2-2所示).

(2)由图1.2-3,得

x2+4x-12=(x-2)(x+6). (3)由图1.2-4,得

x2(ab)xyaby2=(xay)(xby) (4)xy1xy=xy+(x-y)-1

=(x-1) (y+1) (如图1.2-5所示). 2.提取公因式法与分组分解法

例2 分解因式:

(1)x393x23x; (2)2x2xyy24x5y6. 解: (1)x393x23x=(x33x2)(3x9)=x2(x3)3(x3) =(x3)(x23). 或

x393x23x=(x33x23x1)8=(x1)38=

(x1)323

=[(x1)2][(x1)2(x1)222] =(x3)(x23).

(2)2x2xyy24x5y6=2x2(y4)xy25y6 =2x2(y4)x(y2)(y3)=(2xy2)(xy3).

2x2xyy24x5y6=(2x2xyy2)(4x5y)6

=(2xy)(xy)(4x5y)6 =(2xy2)(xy3).

3.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ax2+bx+c(a≠0)的因式分解.

若关于x的方程ax2bxc0(a0)的两个实数根是x1、x2,则二次三项式

x y

图1.2-5

-1 1

ax2bxc(a0)就可分解为a(xx1)(xx2).

例3 把下列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

(1)x22x1; (2)x24xy4y2. 解: (1)令x22x1=0

,则解得x11

x21,

 ∴x22x

1=x(1x(1

=(x1x1.

(2)令x24xy4y2=0

,则解得x1(2

y,x1(2y, ∴x24xy

4y2=[x2(1y][x2(1y].

练 习

1.选择题:

多项式2x2xy15y2的一个因式为 ( )

(A)2x5y (B)x3y (C)x3y (D)x5y

2.分解因式:

(1)x2+6x+8; (2)8a3-b3;

(3)x2-2x-1; (4)4(xy1)y(y2x).

习题1.2

1.分解因式:

(1) a31; (2)4x413x29;

(3)b2c22ab2ac2bc; (4)3x25xy2y2x9y4.

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

(1)x25x3 ; (2

)x23;

(3)3x24xyy2; (4)(x22x)27(x22x)12.

3.ABC三边a,b,c满足a2b2c2abbcca,试判定ABC的形状.

4.分解因式:x2+x-(a2-a).

11

第四部分 分章节突破

目 录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绝对值 1.1.2. 乘法公式 1.1.3.二次根式 1.1.4.分式 1.2 分解因式

2.1 一元二次方程 2.1.1根的判别式

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2.2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 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 2.3 方程与不等式

2.3.1 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 2.3.2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3.1 相似形

3.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3.1.2相似形 3.2 三角形

3.2.1 三角形的“四心” 3.2.2 几种特殊的三角形 3.3圆

3.3.1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3.2 点的轨迹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绝对值

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a,a0,

|a|0,a0,

a,a0.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ab表示在数轴上,数a和数b之间的距离.

例1 解不等式:x1x3>4.

解法一:由x10,得x1;由x30,得x3; ①若x1,不等式可变为(x1)(x3)4, 即2x4>4,解得x<0, 又x<1, ∴x<0;

②若1x2,不等式可变为(x1)(x3)4, 即1>4,

∴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

③若x3,不等式可变为(x1)(x3)4, 即2x4>4, 解得x>4. 又x≥3, ∴x>4.

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 x<0,或x>4.

解法二:如图1.1-1,x1表示x轴上坐标为x的点P到坐标为1的点A之间的距离|PA|,即|PA|=|x-1|;|x-3|表示x轴上点P到坐标为2的点B之间的距离|PB|,即|PB|=|x-3|.

|x-3|

所以,不等式xx3>4的几何意义即为

|PA|+|PB|>4. 由|AB|=2,可知

点P 在点C(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在点D(坐标为4)的右侧.

x<0,或x>4.

练 习 1.填空:

(1)若x5,则x=_________;若x4,则x=_________.

(2)如果ab5,且a1,则b=________;若c2,则c=________.

|x-1|

图1.1-1

2.选择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ab,则ab (B)若ab,则ab (C)若ab,则ab (D)若ab,则ab 3.化简:|x-5|-|2x-13|(x>5).

1.1.2. 乘法公式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ab)(ab)a2b2;

(2)完全平方公式 (ab)2a22ab2

.b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 (ab)(a2ab2b)3a;3

b

(2)立方差公式 (ab)(a2ab2b)3a;3

b

(3)三数和平方公式 (abc)2a22

b2c2(abbc;) a

(4)两数和立方公式 (ab)3a33a2b3a2b;3

b

(5)两数差立方公式 (ab)3a33a2

b3a2b.b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x1)(x1)(x2x1)(x2x1).

解法一:原式=(x21)(x21)2x2



=(x21)(x4x21) =x61.

解法二:原式=(x1)(x2x1)(x1)(x2x1) =(x31)(x31) =x61.

例2 已知abc4,abbcac4,求a2b2c2的值. 解: a2b2c2(abc)22(abbcac)8.

练 习 1.填空:

(1)

121219a4b(2b1

3

a)( ); (2)(4m )216m2

4m( );

(3 ) (a2bc)2a24b2c2

( ). 2.选择题:

(1)若x2

1

2

mxk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等于 ( (A)m2

(B)1212124m (C)3m (D)16m

(2)不论a,b为何实数,a2b2

2a4b8的值 ( (A)总是正数 (B)总是负数

(C)可以是零 (D)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c ) )

1.1.3.二次根式

a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 例如

3a

2b

2x

1,x2

y2 1.分母(子)有理化

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例如

一般

地,

b与b互为有理化因式.

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

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

a0,b0);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2

的意义

a

a,a0,

a,a0.

例1 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1

(2

a0); (3

x0). 解: (1

(2

a0); (3

2x2xx0).

例2

(3. 解法一:

(3

)

解法二:

(3

)

1

. 2

例3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2

解: (1

.

, 

11

1,

10

 1 又 4>2,

6+46+

22,

例4

化简:2004

2005.

(2

)∵

解:

2004

2005

2004

2004

=



=12004

2004

例 5 化简:(1

; (2 解:(1)原式

x1).

22.

1

(2)原式

x,

x∵0x1, 1

∴1x, x

1

所以,原式=x.

x例 6

已知xy

3x25xy3y2的值 . 解:

∵xy

2210,

xy

1, ∴3x25xy3y23(xy)211xy310211289.

练 习 1.填空: (1

__ ___;

(2

(xx的取值范围是;

(3

)__ ___; (4

)若x

22.选择题:

成立的条件是 ( (A)x2 (B)x0 (C)x2 (D)0x2

3

.若b,求ab的值.

4.比较大小:24(填“>”,或“<”).

1.1.4.分式

1.分式的意义

形如

AAA的式子,若B中含有字母,且B0,则称为分式.当M≠0时,分式具BBB

有下列性质:

AAM; BBMAAM. BBM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

2.繁分式

a

mnp

像,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繁分式.

cd

np5x4AB

例1 若,求常数A,B的值.

x(x2)xx2ABA(x2)Bx(AB)x2A5x4

解: ∵,

xx2x(x2)x(x2)x(x2)AB5,

∴

2A4,

解得 A2,B3.

111

例2 (1)试证:(其中n是正整数);

n(n1)nn1111 (2)计算:; 1223910

1111. (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 有 2334n(n1)2

11(n1)n1

(1)证明:∵,

nn1n(n1)n(n1)111

 ∴(其中n是正整数)成立.

n(n1)nn1

(2)解:由(1)可知

111 122391011111

( ) (1))

22391019

1=.

1010

(3)证明:∵

123134

1

n(n1) =(111111

23)(34)(n

n1) =11

2n1

又n≥2,且n是正整数,

∴1

n+1

一定为正数,

∴111

12334

n(n1)<2 . 例3 设ec

,且e>1,2c2-5ac+2a2a

=0,求e的值.

解:在2c2-5ac+2a2=0两边同除以a2,得 2e2-5e+2=0, ∴(2e-1)(e-2)=0,

∴e=1

2 <1,舍去;或e=2. ∴e=2.

练 习

1.填空题:

对任意的正整数n,1

n(n2)

(11nn2);

2.选择题:

若2xyxy23,则x

y

= (A)1 (B)54

64 (C)5

(D)53.正数x,y满足x2y22xy,求xy

xy

的值.

4.计算1121112334...99100

习题1.1

A 组

1.解不等式:

(1) x3; (2) x3x27 ; (3) xx16.

2.已知xy1,求x3y3

3xy的值. 3.填空:

(1

)(218(219=________;

(2

2,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

(3

________.

B 组

1.填空:

113a2ab

; (1)a,b,则2

2

233a5ab2b

x23xyy222

(2)若xxy2y0,则;

x2y2

2.已知:x

11

,y

的值. 23C 组

则 ( )

1.选择题:

(1)

(A)ab (B)ab (C)ab0 (D)ba0

( ) (A

(B

(C

) (D

)112

2.解方程2(x2)3(x)10.

xx11113.计算:. 132435911

1111

4.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n,有< .

123234n(n1)(n2)4

(2

)计算

1.2 分解因式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1.十字相乘法

例1 分解因式:

(1)x2-3x+2; (2)x2+4x-12; (3)x2(ab)xyaby2; (4)xy1xy.

解:(1)如图1.2-1,将二次项x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就是x2-3x+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

x2-3x+2=(x-1)(x-2).

1 x x 1 -1 -2 -ay -1

1 x x 1 6 -2 -by -2 图1.2-3 图1.2-1 图1.2-4 图1.2-2

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2-1中的两个x用1来表示(如图1.2-2所示).

(2)由图1.2-3,得

x2+4x-12=(x-2)(x+6). (3)由图1.2-4,得

x2(ab)xyaby2=(xay)(xby) (4)xy1xy=xy+(x-y)-1

=(x-1) (y+1) (如图1.2-5所示). 2.提取公因式法与分组分解法

例2 分解因式:

(1)x393x23x; (2)2x2xyy24x5y6. 解: (1)x393x23x=(x33x2)(3x9)=x2(x3)3(x3) =(x3)(x23). 或

x393x23x=(x33x23x1)8=(x1)38=

(x1)323

=[(x1)2][(x1)2(x1)222] =(x3)(x23).

(2)2x2xyy24x5y6=2x2(y4)xy25y6 =2x2(y4)x(y2)(y3)=(2xy2)(xy3).

2x2xyy24x5y6=(2x2xyy2)(4x5y)6

=(2xy)(xy)(4x5y)6 =(2xy2)(xy3).

3.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ax2+bx+c(a≠0)的因式分解.

若关于x的方程ax2bxc0(a0)的两个实数根是x1、x2,则二次三项式

x y

图1.2-5

-1 1

ax2bxc(a0)就可分解为a(xx1)(xx2).

例3 把下列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

(1)x22x1; (2)x24xy4y2. 解: (1)令x22x1=0

,则解得x11

x21,

 ∴x22x

1=x(1x(1

=(x1x1.

(2)令x24xy4y2=0

,则解得x1(2

y,x1(2y, ∴x24xy

4y2=[x2(1y][x2(1y].

练 习

1.选择题:

多项式2x2xy15y2的一个因式为 ( )

(A)2x5y (B)x3y (C)x3y (D)x5y

2.分解因式:

(1)x2+6x+8; (2)8a3-b3;

(3)x2-2x-1; (4)4(xy1)y(y2x).

习题1.2

1.分解因式:

(1) a31; (2)4x413x29;

(3)b2c22ab2ac2bc; (4)3x25xy2y2x9y4.

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

(1)x25x3 ; (2

)x23;

(3)3x24xyy2; (4)(x22x)27(x22x)12.

3.ABC三边a,b,c满足a2b2c2abbcca,试判定ABC的形状.

4.分解因式:x2+x-(a2-a).

11


相关文章

  • 新课改下初中与高一化学教学的衔接策略之我谈
  • [摘要]学生如能做好初中教学知识与高中知识的转化,就能为自己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做很好的铺垫. [关键词]初中知识:高中知识:承上启下:衔接 高一化学是处于初.高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必须面对的现 ...查看


  •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参考答案
  • 校本课程教材 初高中衔接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参考答案 第一讲 数与式的运算 例1. 解:原式=[x2(2x)]2 31 121122222 (x)(2x)()2x(2)x2x2(2x) 333x22x 4 ...查看


  •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倪诗婷.高瑜婷.孙于惠.金梦蝶 导师:李金其 摘要: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脱节,会直接影响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本文从浙江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角度研究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问 ...查看


  • 初高中语文语法学习衔接刍议
  • 初高中语文语法教学衔接刍议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 邹欣 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初中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q ...查看


  • 如何走好从初中到高中的第一步
  • 如何走好从初中到高中的第一步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经历了初中3年的努力拼搏,你终于如愿以偿----踏入了高中的神圣殿堂.五彩斑斓的高中生活即将开始,在此,我向你们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刚刚完成的初中阶段的学习,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的基础性.高 ...查看


  • 关于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问题的几点看法
  • 关于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问题的几点看法 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应是高一历史教师十分注意的问题. 学生在进入高中历史学习以前,已经在初中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从而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因为本身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各方面都不是孤立的,相 ...查看


  • 浅谈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 对刚升入高一学生来讲,高中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显然要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由于我校具体实际,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的学习习惯欠佳,进入高中后由于对知识的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更高了,有一部分学生不适应这 ...查看


  • 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 1
  • 关于"新课程高初中学段化学衔接教学的研究"课题江苏省第六期教研课题重点课题江苏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杨剑春1.课题研究的缘起.基础和理论依据1.1课题研究的缘起九年义务教育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教材多元化现象大面积出现,2005 ...查看


  • 我市今年秋季己经实施了高中数学新课程方案
  • 我市今年秋季己经实施了高中数学新课程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的收获,同时也遇刭不少困难.其中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后的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下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并与同行交流. 在数学教学衔接研讨活动中,部分高中老师对初中课 ...查看


  • 高一英语教学计划(集锦)
  • 高一英语教学计划 01 一. 全面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 初中学段属于义务教育,而高中学段则不然,二者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帮助高中学生了解这些差异,引导他们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与生活,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