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
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
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
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
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重症患者遵
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
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
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
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
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
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
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
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
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
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
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
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
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
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等穴。
(四)夜寐不安
1.环境安静舒适,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适宜,避免噪音。
2.遵医嘱穴位按摩,睡前按摩神门、三阴交、中脘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脾、神门、三焦、皮质下、肝等穴。
4.遵医嘱中药泡洗,每晚睡前半小时遵医嘱予中药泡足。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气阴两虚型、心虚胆怯型及气虚血瘀型中汤药剂宜
热服;痰热内扰型中汤药剂宜温服;利水药需浓煎空腹或饭前服
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
2.注射给药
(1)严格按医嘱调节输注速度,可选用输液泵控制速度。
(2)严密观察药物反应,尤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如出现
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绿视心律失常等症状,及时
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 2.中药泡洗。 3.穴位贴敷。 4.穴位按摩。
5.艾灸:应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避免应用。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协助患者制定合理作息时间,不宜晚睡,
睡前不宜过度兴奋。最好在上午、下午各有一次卧床休息或短暂
睡眠的时间,以30分钟为宜。
2.季节交替温差变化大时,注意预防感冒。
3.发作期静卧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活动计
划,活动量应按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不引起胸闷、心悸等不适症
状为度,活动中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血压变化,如有头晕、
气促、汗出、胸闷痛等症状要停止活动,休息缓解,严重不适及
时报告医生处理。
4.指导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排便时勿过于用力屏气,保
持排便通畅。
(二)饮食指导
1.气阴两虚证:宜食补气、性平、味甘或甘温,营养丰富、容易
消化的食品,如大枣、花生、山药等。忌食破气耗气、生冷性凉、
油腻厚味、辛辣的食品,避免煎炸食物。
2.心虚胆怯证:宜食滋阴清热养阴安神的食品,如柏子玉竹茶。
忌食辛辣香燥食品。
3.痰热内扰证:宜食清化痰热,补中益气,滋养心阴的食品,如
荸荠、甘蔗等;也可选用薏苡仁、大枣、山药、莲子等熬粥食用。
4.气虚血瘀证:宜食补气、化瘀通络,行气活血的食品,如山药、
菱角、荔枝、葡萄、鲢鱼、鳝鱼等。也可食用桃仁、油菜等活血
祛瘀的食品。忌食破气耗气、生冷酸涩、油腻厚味、辛辣等食品。
(三)情志护理
1.对心悸发作时自觉心慌恐惧的患者专人守护,稳定情绪。
2.指导患者平淡静志,避免七情过激和外界不良刺激。消除患者
的紧张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利于疾病的好转或
康复。
3.告知患者诱发促脉证的各种因素,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
识,积极主动加强自我保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五、护理难点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差,疾病复发率高。
解决思路:
1.教会患者自测脉搏,甄别房颤节律,一旦疾病发作时能够早就
医,以免延误病情。
2.建立促脉证患者自我疾病认知调查档案,对患者及家属的疾病
认知进行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协同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护理计
划,逐步实施。
3.针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定期电话随访监控,出院后15天、30
天、60天。随访内容为:用药依从性、生活起居规律性、自我疾
病管理的自律性。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促脉证(阵发性心房纤颤)中医护理效果评价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纤颤)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气阴两虚证□ 心虚胆怯证□ 痰热内扰证□ 气虚血瘀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12
12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12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
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
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
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
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重症患者遵
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
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
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
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
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
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
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
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
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
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
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
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
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
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等穴。
(四)夜寐不安
1.环境安静舒适,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适宜,避免噪音。
2.遵医嘱穴位按摩,睡前按摩神门、三阴交、中脘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脾、神门、三焦、皮质下、肝等穴。
4.遵医嘱中药泡洗,每晚睡前半小时遵医嘱予中药泡足。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气阴两虚型、心虚胆怯型及气虚血瘀型中汤药剂宜
热服;痰热内扰型中汤药剂宜温服;利水药需浓煎空腹或饭前服
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
2.注射给药
(1)严格按医嘱调节输注速度,可选用输液泵控制速度。
(2)严密观察药物反应,尤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如出现
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绿视心律失常等症状,及时
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 2.中药泡洗。 3.穴位贴敷。 4.穴位按摩。
5.艾灸:应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避免应用。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协助患者制定合理作息时间,不宜晚睡,
睡前不宜过度兴奋。最好在上午、下午各有一次卧床休息或短暂
睡眠的时间,以30分钟为宜。
2.季节交替温差变化大时,注意预防感冒。
3.发作期静卧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活动计
划,活动量应按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不引起胸闷、心悸等不适症
状为度,活动中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血压变化,如有头晕、
气促、汗出、胸闷痛等症状要停止活动,休息缓解,严重不适及
时报告医生处理。
4.指导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排便时勿过于用力屏气,保
持排便通畅。
(二)饮食指导
1.气阴两虚证:宜食补气、性平、味甘或甘温,营养丰富、容易
消化的食品,如大枣、花生、山药等。忌食破气耗气、生冷性凉、
油腻厚味、辛辣的食品,避免煎炸食物。
2.心虚胆怯证:宜食滋阴清热养阴安神的食品,如柏子玉竹茶。
忌食辛辣香燥食品。
3.痰热内扰证:宜食清化痰热,补中益气,滋养心阴的食品,如
荸荠、甘蔗等;也可选用薏苡仁、大枣、山药、莲子等熬粥食用。
4.气虚血瘀证:宜食补气、化瘀通络,行气活血的食品,如山药、
菱角、荔枝、葡萄、鲢鱼、鳝鱼等。也可食用桃仁、油菜等活血
祛瘀的食品。忌食破气耗气、生冷酸涩、油腻厚味、辛辣等食品。
(三)情志护理
1.对心悸发作时自觉心慌恐惧的患者专人守护,稳定情绪。
2.指导患者平淡静志,避免七情过激和外界不良刺激。消除患者
的紧张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利于疾病的好转或
康复。
3.告知患者诱发促脉证的各种因素,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
识,积极主动加强自我保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五、护理难点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差,疾病复发率高。
解决思路:
1.教会患者自测脉搏,甄别房颤节律,一旦疾病发作时能够早就
医,以免延误病情。
2.建立促脉证患者自我疾病认知调查档案,对患者及家属的疾病
认知进行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协同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护理计
划,逐步实施。
3.针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定期电话随访监控,出院后15天、30
天、60天。随访内容为:用药依从性、生活起居规律性、自我疾
病管理的自律性。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促脉证(阵发性心房纤颤)中医护理效果评价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纤颤)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气阴两虚证□ 心虚胆怯证□ 痰热内扰证□ 气虚血瘀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12
12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