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其大成继往开来
黄河、渭河的漕运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不仅在秦末诸侯争霸中原时萧何转漕关中供应刘邦,汉唐时“河渭漕挽天下.西供京师”,尤其是唐代更为繁盛。但黄河出潼关东流113公里至三门峡市进入豫西峡谷,两岸夹水,壁立千仞,怪石嶙峋,湍流险急。《水经注》一书记载:“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焉.故日砥柱也。--JlI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这就是三门峡。而三门峡以东其间百余里“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瀑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所以历史上治理黄河运输的关键就是在黄河峡谷区疏凿航道和在黄河岸开凿供纤夫挽船行走的栈道。这不仅有史书的记载。还有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黄河岸(主要是左岸)上栈道的岩壁上发现的大量的岩壁题记.最早的题记是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尤其是隋唐时期更多。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考古工作者不断发现新的题记和历史文物.这将为黄河三门峡漕运的历史研究增添新的信息。
崤函古道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居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万国朝天之路,东西辐辏之区。宾使JiI流。驷骑云至”。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历史上.崤函古道既是中原与关中两大经济区的纽带.又是两京之间的轴线,正由于崤函
古道的险峻从而形.成了许多关塞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风云在这里展示过无比惊心动魄的场面,至今也留下厚重的文化遗产。虽然在今天崤函古道已失去它昔日的地位和功能.但留给我们的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廊道。据初步统计,三门峡市和所属各县,市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85处。遗址类400多处,其中有许多大型遗址在我国考古研究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仰韶文化遗址开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之先河:庙底沟遗址被考古学界称为“庙底沟类型”:虢国上阳城遗址和墓地的考古发掘在考古学研究上都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石壕古道遗址的发现.可视为海内外稀奇的独有珍贵文化遗产。近些年来在三门峡市刘家渠村发掘的汉唐古墓中出土的波斯古币.在灵宝市出土的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胡人俑.尤其是东汉时期的胡人灯俑的大量出土(有些已流人外国)。使用胡人相貌并用灯为标识或象征是西域粟特民族文化的影响.说明这里曾经是汉唐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所以崤函古道代表了古代人类的运动路线并将人类驻停与活动的中心和前点联系起来.体现着文化的发展历程。
总之。论文集的出版.是集其大成、继往开来,一定会为今后深入研究崤函古道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西北大学教授)
灵宝函谷关发现古道遗迹
胡小平
灵宝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景区王垛村梁家沟。弘农涧河西岸二级台地上。该处东为河,西、南、北均为土塬。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函谷关古道是一处沟深坡陡而且距离较长的东西向大峡谷,两侧多为悬崖峭壁。当年的函谷古道就是在这峡谷之中。从这里的地形可以看出。每年雨季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沟底被洪水冲刷继续加深或被淤泥湮埋.沟内多处由淤土形成了台地和断崖。古道沟最西端.在东西相距只有25米的间距中.就前后形成了两道横向断崖。这两道断崖阻断了古道沟向西的延伸。崖壁相对较高,崖壁面积不整齐。就在这
郭九行
处平时极不引人注意的壁面上,被深埋地下两千多年的函谷古道残余路段的路基被我们发现。路土层出现在崖壁中部偏南的位置。为了解地下路基的情况和去向.我们先后对地下路基进行文物勘探及对
古道路考古发掘。经钻探发现地下路基一直向西延
伸.又可知压在路基上的土层自东向西逐渐加深。
2007年秋季。经省、市文物部门有关领导同意,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文物考古研究所、灵宝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组织技术人员对发现的古路基开挖探沟.进行地层情况揭露和剖析。
地层堆积情况:地层共分五层。第一、二层为耕
43
集其大成继往开来
黄河、渭河的漕运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不仅在秦末诸侯争霸中原时萧何转漕关中供应刘邦,汉唐时“河渭漕挽天下.西供京师”,尤其是唐代更为繁盛。但黄河出潼关东流113公里至三门峡市进入豫西峡谷,两岸夹水,壁立千仞,怪石嶙峋,湍流险急。《水经注》一书记载:“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焉.故日砥柱也。--JlI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这就是三门峡。而三门峡以东其间百余里“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瀑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所以历史上治理黄河运输的关键就是在黄河峡谷区疏凿航道和在黄河岸开凿供纤夫挽船行走的栈道。这不仅有史书的记载。还有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黄河岸(主要是左岸)上栈道的岩壁上发现的大量的岩壁题记.最早的题记是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尤其是隋唐时期更多。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考古工作者不断发现新的题记和历史文物.这将为黄河三门峡漕运的历史研究增添新的信息。
崤函古道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居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万国朝天之路,东西辐辏之区。宾使JiI流。驷骑云至”。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历史上.崤函古道既是中原与关中两大经济区的纽带.又是两京之间的轴线,正由于崤函
古道的险峻从而形.成了许多关塞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风云在这里展示过无比惊心动魄的场面,至今也留下厚重的文化遗产。虽然在今天崤函古道已失去它昔日的地位和功能.但留给我们的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廊道。据初步统计,三门峡市和所属各县,市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85处。遗址类400多处,其中有许多大型遗址在我国考古研究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仰韶文化遗址开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之先河:庙底沟遗址被考古学界称为“庙底沟类型”:虢国上阳城遗址和墓地的考古发掘在考古学研究上都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石壕古道遗址的发现.可视为海内外稀奇的独有珍贵文化遗产。近些年来在三门峡市刘家渠村发掘的汉唐古墓中出土的波斯古币.在灵宝市出土的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胡人俑.尤其是东汉时期的胡人灯俑的大量出土(有些已流人外国)。使用胡人相貌并用灯为标识或象征是西域粟特民族文化的影响.说明这里曾经是汉唐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所以崤函古道代表了古代人类的运动路线并将人类驻停与活动的中心和前点联系起来.体现着文化的发展历程。
总之。论文集的出版.是集其大成、继往开来,一定会为今后深入研究崤函古道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西北大学教授)
灵宝函谷关发现古道遗迹
胡小平
灵宝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景区王垛村梁家沟。弘农涧河西岸二级台地上。该处东为河,西、南、北均为土塬。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函谷关古道是一处沟深坡陡而且距离较长的东西向大峡谷,两侧多为悬崖峭壁。当年的函谷古道就是在这峡谷之中。从这里的地形可以看出。每年雨季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沟底被洪水冲刷继续加深或被淤泥湮埋.沟内多处由淤土形成了台地和断崖。古道沟最西端.在东西相距只有25米的间距中.就前后形成了两道横向断崖。这两道断崖阻断了古道沟向西的延伸。崖壁相对较高,崖壁面积不整齐。就在这
郭九行
处平时极不引人注意的壁面上,被深埋地下两千多年的函谷古道残余路段的路基被我们发现。路土层出现在崖壁中部偏南的位置。为了解地下路基的情况和去向.我们先后对地下路基进行文物勘探及对
古道路考古发掘。经钻探发现地下路基一直向西延
伸.又可知压在路基上的土层自东向西逐渐加深。
2007年秋季。经省、市文物部门有关领导同意,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文物考古研究所、灵宝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组织技术人员对发现的古路基开挖探沟.进行地层情况揭露和剖析。
地层堆积情况:地层共分五层。第一、二层为耕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