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媒介奇观

摘要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奇观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媒体通过奇观的形成来进行社会引导也越来越熟练。本文借助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从传播渠道和传播策略两个方面来分析媒介奇观的形成。采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查阅相关资料,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入手,并应用相关理论展开研究。

关键词:媒介奇观 沉默的螺旋 传播 舆论疏导

一、概念简述

1、媒介奇观

道格拉斯·凯尔纳提出的“媒介奇观”概念,在从批判的角度反观大众传播娱乐化现象后指出:“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他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如体育比赛和政治事件。”传媒时代下,通过多元化的媒介形式,在一定时间段内,不断地制造话题,吸引更多的人注意,各类多元化的媒体是制造大众关注焦点的绝佳平台

2、“沉默的螺旋”理论

内尔·纽曼认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的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布和扩撒;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甚至会被群起而攻之),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进而促使另一方声音增强。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在媒介文化传播里,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运用可以有助于媒介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特别在重大事件中,可以正确地进行政治舆论疏导。

二、传播渠道是奇观形成的重要前提

在媒介奇观形成的过程中,内容和方式的的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媒介奇观的形成多半是依靠新媒体,通过评论与转发,进行爆炸式的放射状传播。由于传播速度极为迅速,短时间内要让人信服的话,大多数媒介在内容上采用图文并茂的模式,显得生动且更具说服力。

例如,在习近平携彭丽媛初访其他国家的时候,微博上流传着很多习大大照顾彭妈妈的图片,跨过台阶时转身扶一下她、喂她吃东西等等,突出体现习大大顾家的一面,能让人明显从他身上体会到安全感,让主席变得亲民,让人放心把国家交给他,给他的政治形象增分不少。另外,由于受众是感官动物,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看到的图片而非文字描述。因而当大量这类型的图片在网络上流传的时候,利用媒体等公众平台进行初期的引导,当人们置身于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中,赞同这一现象的人会发声进行支持,而反对这一说法的人会开始犹豫,甚至提出了反对想法的人会遭到另一方的围攻。这样,成主流观点的声音会越来越多,从而形成良好的政治舆论环境。

三、传播策略是奇观形成的必要手段——以舆论引导为例

1、案例回顾

例如2015年发生的天津大爆炸事件。事情发生后,公众很自然的开始追究责任方,让政府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和事情经过,也有报道指出,连续爆炸很大责任上是由于现场救火官兵的指挥不当造成的,一时间舆论哗然,政府压力非常大。央视的新闻频道做了很多天的专题报道,采访了很多当时在现场的官兵,让他们每个人都描述了当时困在里面的场景,听着很让人震惊,也很让人心疼。接着,网络上开始广为流传一张名为“最美的逆行”的图片,图片中周围群众面带惊恐地逃离爆炸点,而一名消防员却毫不迟疑地向爆炸现场走去。在前段时间对灾难现场描述所营造的恐怖氛围下,这张图片显得尤为悲壮和令人敬佩,人们开始大量传播赞扬消防官兵的言论,甚至说到底,就是在赞扬中国的武警力量,甚至都忘记了这场爆炸消防指挥是要负很大责任的。

2、实例分析

依据“沉默的螺旋”理论,赞扬的声音会越发壮大自己的队伍,而那些反对的声音会变得越来越薄弱。但在网络时代,这个理论会有些变异,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他们并不会不敢说,相反,在披上马甲以后他们会言辞更加激烈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对其他人进行语言上的攻击。在一些小事情上,比如包贝尔婚礼上的不合适举动,公众会形成几个不同观点的派别,在网络上进行语言上的“厮打”。而对于一些大型的社会问题、关系到群众政府的重大事件上,持反对意见的人往往会被扣上“高帽子”。比如在大爆炸中,当所有人都在赞扬消防官兵的舍己为人时,那些对这件事依旧持质疑态度的人会被认为是没有人性、冷血的,会上升到一个道德层面的审判。这是在网络环境中,人们不敢发声的新的原因。

由此可见,那些用于舆论疏导的事件,无外乎分为两种,一种是重大的或者是有争议性的事件,另一种是可以上升到高层面的事件。刚才列举的大爆炸的例子就属于第二种。这类事情在媒介初期的引导下,在网络快速的扩散下可以慢慢形成另一个媒介奇观,而这个媒介奇观里的舆论则是对媒体、对政府有利的。并且在这个新的奇观中,由于所选话题的重大性和争议性,公众几乎无法自行分成不同的意见派别,观点趋向于同一方面。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由于他们的观点会被戴上“高帽子”,会被拉到道德或者人性的高层面来进行审判,于是他们会变得越来越沉默,而主流言论会变得越来越强大,直到这件事情慢慢平息下来。

摘要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奇观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媒体通过奇观的形成来进行社会引导也越来越熟练。本文借助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从传播渠道和传播策略两个方面来分析媒介奇观的形成。采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查阅相关资料,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入手,并应用相关理论展开研究。

关键词:媒介奇观 沉默的螺旋 传播 舆论疏导

一、概念简述

1、媒介奇观

道格拉斯·凯尔纳提出的“媒介奇观”概念,在从批判的角度反观大众传播娱乐化现象后指出:“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他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如体育比赛和政治事件。”传媒时代下,通过多元化的媒介形式,在一定时间段内,不断地制造话题,吸引更多的人注意,各类多元化的媒体是制造大众关注焦点的绝佳平台

2、“沉默的螺旋”理论

内尔·纽曼认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的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布和扩撒;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甚至会被群起而攻之),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进而促使另一方声音增强。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在媒介文化传播里,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运用可以有助于媒介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特别在重大事件中,可以正确地进行政治舆论疏导。

二、传播渠道是奇观形成的重要前提

在媒介奇观形成的过程中,内容和方式的的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媒介奇观的形成多半是依靠新媒体,通过评论与转发,进行爆炸式的放射状传播。由于传播速度极为迅速,短时间内要让人信服的话,大多数媒介在内容上采用图文并茂的模式,显得生动且更具说服力。

例如,在习近平携彭丽媛初访其他国家的时候,微博上流传着很多习大大照顾彭妈妈的图片,跨过台阶时转身扶一下她、喂她吃东西等等,突出体现习大大顾家的一面,能让人明显从他身上体会到安全感,让主席变得亲民,让人放心把国家交给他,给他的政治形象增分不少。另外,由于受众是感官动物,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看到的图片而非文字描述。因而当大量这类型的图片在网络上流传的时候,利用媒体等公众平台进行初期的引导,当人们置身于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中,赞同这一现象的人会发声进行支持,而反对这一说法的人会开始犹豫,甚至提出了反对想法的人会遭到另一方的围攻。这样,成主流观点的声音会越来越多,从而形成良好的政治舆论环境。

三、传播策略是奇观形成的必要手段——以舆论引导为例

1、案例回顾

例如2015年发生的天津大爆炸事件。事情发生后,公众很自然的开始追究责任方,让政府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和事情经过,也有报道指出,连续爆炸很大责任上是由于现场救火官兵的指挥不当造成的,一时间舆论哗然,政府压力非常大。央视的新闻频道做了很多天的专题报道,采访了很多当时在现场的官兵,让他们每个人都描述了当时困在里面的场景,听着很让人震惊,也很让人心疼。接着,网络上开始广为流传一张名为“最美的逆行”的图片,图片中周围群众面带惊恐地逃离爆炸点,而一名消防员却毫不迟疑地向爆炸现场走去。在前段时间对灾难现场描述所营造的恐怖氛围下,这张图片显得尤为悲壮和令人敬佩,人们开始大量传播赞扬消防官兵的言论,甚至说到底,就是在赞扬中国的武警力量,甚至都忘记了这场爆炸消防指挥是要负很大责任的。

2、实例分析

依据“沉默的螺旋”理论,赞扬的声音会越发壮大自己的队伍,而那些反对的声音会变得越来越薄弱。但在网络时代,这个理论会有些变异,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他们并不会不敢说,相反,在披上马甲以后他们会言辞更加激烈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对其他人进行语言上的攻击。在一些小事情上,比如包贝尔婚礼上的不合适举动,公众会形成几个不同观点的派别,在网络上进行语言上的“厮打”。而对于一些大型的社会问题、关系到群众政府的重大事件上,持反对意见的人往往会被扣上“高帽子”。比如在大爆炸中,当所有人都在赞扬消防官兵的舍己为人时,那些对这件事依旧持质疑态度的人会被认为是没有人性、冷血的,会上升到一个道德层面的审判。这是在网络环境中,人们不敢发声的新的原因。

由此可见,那些用于舆论疏导的事件,无外乎分为两种,一种是重大的或者是有争议性的事件,另一种是可以上升到高层面的事件。刚才列举的大爆炸的例子就属于第二种。这类事情在媒介初期的引导下,在网络快速的扩散下可以慢慢形成另一个媒介奇观,而这个媒介奇观里的舆论则是对媒体、对政府有利的。并且在这个新的奇观中,由于所选话题的重大性和争议性,公众几乎无法自行分成不同的意见派别,观点趋向于同一方面。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由于他们的观点会被戴上“高帽子”,会被拉到道德或者人性的高层面来进行审判,于是他们会变得越来越沉默,而主流言论会变得越来越强大,直到这件事情慢慢平息下来。


相关文章

  • 沉默的螺旋
  • 沉默的螺旋 百科名片 沉默的螺旋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由诺埃勒-诺依曼在The Spiral of Silence: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中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 ...查看


  • 大众传播理论研究
  • 大众传播理论研究 新传4班 陈佳琪 [1**********]3 目录 大众传播理论 1.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2. 把关人理论 3. 使用和满足理论 4.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5. 沉默的螺旋理论 6. 培养理论 7. 知沟理论 8.大众传 ...查看


  • 答题技巧详解(含例题)
  • 答题技巧篇 叶雨浩 前言 最近老是有人问我:书都看完一遍了,理论都知道,但是一做题,脑袋里的知识就很乱,无从下笔啊„„关于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可以解决:一是看质量高的真题答案,自己总结出答案好在哪里:二是掌握一些基本的答题技巧,有些题是完全 ...查看


  • 传播学试卷
  •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被公认为"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是 [ C ](点击括号查看答案) A .拉斯韦尔 B .拉扎斯菲尔德 C .施拉姆 D .罗杰斯 2.下列哪种方法不是量化/实证研究方法 [ D ] ...查看


  • 传播学试卷01答案
  • 传播学试卷01答案 一.填空题(15分,每题1分) 1.拉斯韦尔和提出的内容分析法,成为传播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2.勒温曾设计了关于群体传播的经典实验,并提出了著名的""概念. 3.在信息论中,香农提出了" ...查看


  • 沉默的螺旋成立的条件
  • 一\社会孤立 二\麦奎尔和温德尔实际上指出了沉默螺旋理论奏效的条件,一是个人不能相互交流私人意见时,这个理论才能成立:二是媒介意见和受众的观点具有特定的一致并产生过预期的意识积累,持不同意见的人才能出现沉默的螺旋.笔者认为,特定的一致性只能 ...查看


  • 传播学教学大纲
  • 传播学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Theory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学时:45 学分:3 面向对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传播学概论>是新闻学专业的基础和必修课 ...查看


  •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13章大众传播的效果
  • 第13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 多年以来,大众传播理论和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之一就是评估大众传播的效果.这可能是出于下列原因: 1.公众关心大众媒介对于受众的效果过去,关注点集中在漫画书.电影,以及电视暴力.更近一段时间,又增加了薪的关注点--互联网 ...查看


  • 传播学原理
  • <传播学原理>复习: 1. 何谓传播?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是?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将信息进行传递或接受的过程.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是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 人类传播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