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奇观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媒体通过奇观的形成来进行社会引导也越来越熟练。本文借助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从传播渠道和传播策略两个方面来分析媒介奇观的形成。采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查阅相关资料,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入手,并应用相关理论展开研究。
关键词:媒介奇观 沉默的螺旋 传播 舆论疏导
一、概念简述
1、媒介奇观
道格拉斯·凯尔纳提出的“媒介奇观”概念,在从批判的角度反观大众传播娱乐化现象后指出:“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他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如体育比赛和政治事件。”传媒时代下,通过多元化的媒介形式,在一定时间段内,不断地制造话题,吸引更多的人注意,各类多元化的媒体是制造大众关注焦点的绝佳平台
2、“沉默的螺旋”理论
内尔·纽曼认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的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布和扩撒;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甚至会被群起而攻之),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进而促使另一方声音增强。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在媒介文化传播里,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运用可以有助于媒介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特别在重大事件中,可以正确地进行政治舆论疏导。
二、传播渠道是奇观形成的重要前提
在媒介奇观形成的过程中,内容和方式的的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媒介奇观的形成多半是依靠新媒体,通过评论与转发,进行爆炸式的放射状传播。由于传播速度极为迅速,短时间内要让人信服的话,大多数媒介在内容上采用图文并茂的模式,显得生动且更具说服力。
例如,在习近平携彭丽媛初访其他国家的时候,微博上流传着很多习大大照顾彭妈妈的图片,跨过台阶时转身扶一下她、喂她吃东西等等,突出体现习大大顾家的一面,能让人明显从他身上体会到安全感,让主席变得亲民,让人放心把国家交给他,给他的政治形象增分不少。另外,由于受众是感官动物,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看到的图片而非文字描述。因而当大量这类型的图片在网络上流传的时候,利用媒体等公众平台进行初期的引导,当人们置身于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中,赞同这一现象的人会发声进行支持,而反对这一说法的人会开始犹豫,甚至提出了反对想法的人会遭到另一方的围攻。这样,成主流观点的声音会越来越多,从而形成良好的政治舆论环境。
三、传播策略是奇观形成的必要手段——以舆论引导为例
1、案例回顾
例如2015年发生的天津大爆炸事件。事情发生后,公众很自然的开始追究责任方,让政府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和事情经过,也有报道指出,连续爆炸很大责任上是由于现场救火官兵的指挥不当造成的,一时间舆论哗然,政府压力非常大。央视的新闻频道做了很多天的专题报道,采访了很多当时在现场的官兵,让他们每个人都描述了当时困在里面的场景,听着很让人震惊,也很让人心疼。接着,网络上开始广为流传一张名为“最美的逆行”的图片,图片中周围群众面带惊恐地逃离爆炸点,而一名消防员却毫不迟疑地向爆炸现场走去。在前段时间对灾难现场描述所营造的恐怖氛围下,这张图片显得尤为悲壮和令人敬佩,人们开始大量传播赞扬消防官兵的言论,甚至说到底,就是在赞扬中国的武警力量,甚至都忘记了这场爆炸消防指挥是要负很大责任的。
2、实例分析
依据“沉默的螺旋”理论,赞扬的声音会越发壮大自己的队伍,而那些反对的声音会变得越来越薄弱。但在网络时代,这个理论会有些变异,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他们并不会不敢说,相反,在披上马甲以后他们会言辞更加激烈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对其他人进行语言上的攻击。在一些小事情上,比如包贝尔婚礼上的不合适举动,公众会形成几个不同观点的派别,在网络上进行语言上的“厮打”。而对于一些大型的社会问题、关系到群众政府的重大事件上,持反对意见的人往往会被扣上“高帽子”。比如在大爆炸中,当所有人都在赞扬消防官兵的舍己为人时,那些对这件事依旧持质疑态度的人会被认为是没有人性、冷血的,会上升到一个道德层面的审判。这是在网络环境中,人们不敢发声的新的原因。
由此可见,那些用于舆论疏导的事件,无外乎分为两种,一种是重大的或者是有争议性的事件,另一种是可以上升到高层面的事件。刚才列举的大爆炸的例子就属于第二种。这类事情在媒介初期的引导下,在网络快速的扩散下可以慢慢形成另一个媒介奇观,而这个媒介奇观里的舆论则是对媒体、对政府有利的。并且在这个新的奇观中,由于所选话题的重大性和争议性,公众几乎无法自行分成不同的意见派别,观点趋向于同一方面。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由于他们的观点会被戴上“高帽子”,会被拉到道德或者人性的高层面来进行审判,于是他们会变得越来越沉默,而主流言论会变得越来越强大,直到这件事情慢慢平息下来。
摘要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奇观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媒体通过奇观的形成来进行社会引导也越来越熟练。本文借助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从传播渠道和传播策略两个方面来分析媒介奇观的形成。采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查阅相关资料,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入手,并应用相关理论展开研究。
关键词:媒介奇观 沉默的螺旋 传播 舆论疏导
一、概念简述
1、媒介奇观
道格拉斯·凯尔纳提出的“媒介奇观”概念,在从批判的角度反观大众传播娱乐化现象后指出:“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他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如体育比赛和政治事件。”传媒时代下,通过多元化的媒介形式,在一定时间段内,不断地制造话题,吸引更多的人注意,各类多元化的媒体是制造大众关注焦点的绝佳平台
2、“沉默的螺旋”理论
内尔·纽曼认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的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布和扩撒;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甚至会被群起而攻之),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进而促使另一方声音增强。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在媒介文化传播里,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运用可以有助于媒介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特别在重大事件中,可以正确地进行政治舆论疏导。
二、传播渠道是奇观形成的重要前提
在媒介奇观形成的过程中,内容和方式的的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媒介奇观的形成多半是依靠新媒体,通过评论与转发,进行爆炸式的放射状传播。由于传播速度极为迅速,短时间内要让人信服的话,大多数媒介在内容上采用图文并茂的模式,显得生动且更具说服力。
例如,在习近平携彭丽媛初访其他国家的时候,微博上流传着很多习大大照顾彭妈妈的图片,跨过台阶时转身扶一下她、喂她吃东西等等,突出体现习大大顾家的一面,能让人明显从他身上体会到安全感,让主席变得亲民,让人放心把国家交给他,给他的政治形象增分不少。另外,由于受众是感官动物,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看到的图片而非文字描述。因而当大量这类型的图片在网络上流传的时候,利用媒体等公众平台进行初期的引导,当人们置身于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中,赞同这一现象的人会发声进行支持,而反对这一说法的人会开始犹豫,甚至提出了反对想法的人会遭到另一方的围攻。这样,成主流观点的声音会越来越多,从而形成良好的政治舆论环境。
三、传播策略是奇观形成的必要手段——以舆论引导为例
1、案例回顾
例如2015年发生的天津大爆炸事件。事情发生后,公众很自然的开始追究责任方,让政府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和事情经过,也有报道指出,连续爆炸很大责任上是由于现场救火官兵的指挥不当造成的,一时间舆论哗然,政府压力非常大。央视的新闻频道做了很多天的专题报道,采访了很多当时在现场的官兵,让他们每个人都描述了当时困在里面的场景,听着很让人震惊,也很让人心疼。接着,网络上开始广为流传一张名为“最美的逆行”的图片,图片中周围群众面带惊恐地逃离爆炸点,而一名消防员却毫不迟疑地向爆炸现场走去。在前段时间对灾难现场描述所营造的恐怖氛围下,这张图片显得尤为悲壮和令人敬佩,人们开始大量传播赞扬消防官兵的言论,甚至说到底,就是在赞扬中国的武警力量,甚至都忘记了这场爆炸消防指挥是要负很大责任的。
2、实例分析
依据“沉默的螺旋”理论,赞扬的声音会越发壮大自己的队伍,而那些反对的声音会变得越来越薄弱。但在网络时代,这个理论会有些变异,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他们并不会不敢说,相反,在披上马甲以后他们会言辞更加激烈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对其他人进行语言上的攻击。在一些小事情上,比如包贝尔婚礼上的不合适举动,公众会形成几个不同观点的派别,在网络上进行语言上的“厮打”。而对于一些大型的社会问题、关系到群众政府的重大事件上,持反对意见的人往往会被扣上“高帽子”。比如在大爆炸中,当所有人都在赞扬消防官兵的舍己为人时,那些对这件事依旧持质疑态度的人会被认为是没有人性、冷血的,会上升到一个道德层面的审判。这是在网络环境中,人们不敢发声的新的原因。
由此可见,那些用于舆论疏导的事件,无外乎分为两种,一种是重大的或者是有争议性的事件,另一种是可以上升到高层面的事件。刚才列举的大爆炸的例子就属于第二种。这类事情在媒介初期的引导下,在网络快速的扩散下可以慢慢形成另一个媒介奇观,而这个媒介奇观里的舆论则是对媒体、对政府有利的。并且在这个新的奇观中,由于所选话题的重大性和争议性,公众几乎无法自行分成不同的意见派别,观点趋向于同一方面。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由于他们的观点会被戴上“高帽子”,会被拉到道德或者人性的高层面来进行审判,于是他们会变得越来越沉默,而主流言论会变得越来越强大,直到这件事情慢慢平息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