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澄清巷的传说 古镇余杭,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先后属越、吴及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设余杭、钱唐两县,为中国建县最早的一批县份。县府一直在余杭苕溪西岸,当时余杭溪西为城,溪南为市,直到现在,老年人还称呼溪西为城里。小时候,县政府设在现在的教导大队处,而且因为我大哥当时在县政府里工作,我还去过好几次,直到1961年,改制成立了新的余杭县,县政府所在地才搬到现在的临平镇。
余杭既为古镇,悠久的历史当然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澄清巷就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相传在650年前,太祖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文士刘伯温、李善长的谋划和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
朱元璋坐稳江山后,也和历史上的历朝历代皇帝一样,意图永保江山社稷,使朱家世世代代稳坐龙庭,就整天冥思苦索,寻找对朱家有威胁的对手,思来想去,终于有了对策,他一方面对帮他打江山的文臣武将大开杀戒,一方面派他当时最信任的文臣刘伯温到民间乔装私访,看民间老百姓是否有反对大明的苗头。
话说这刘伯温,名刘基,字伯温,元武宗四年(1311)出生于浙江省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温州文成县)。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接到圣旨后,乔装改扮成相士模样,潜入民间,考察民情,私行暗访。
刘伯温办事勤勉认真,上文说到,他对术数非常精通,这日,他到了余杭,顾不得休息,就往余杭城里的每条弄堂,每条巷道都跑了遍,当他跑到县府西边的澄清巷时,他从巷头跑到巷尾,再从巷尾出北门,沿着官道途经三里铺、十凉亭,一直走到现在的小山头。哎呀,这不看还好,这一看哪,看得刘伯温跌坐在地,面如土色,汗如雨下。
刘伯温先随太祖南征北战,看过多少血腥场面,后经内部官场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经过多少奸险事件,他都从容自如,这次看了一条小小的澄清巷,又为何惧怕如此呢?
原来,事情得从当时的澄清巷内部结构与外部的联系说起:当时的澄清巷,中间铺的是鹅卵石,两边铺的石板,从巷头铺到巷尾,在澄清巷的出口处,是现在的太炎路,也叫县前街,向东约100米是县府,向西约100米是现在的文昌中学,碰巧的是在原县府和现文昌中学的对面,都有一个水城门,在澄清巷出口的对面,又有一条小道直通苕溪,在澄清巷巷尾,一条当时的官道盘盘缠缠,一直沿伸到现在的小山头。按照刘伯温的术数经验,他认定这澄清巷是一条卧龙,潜伏在余杭澄清巷,他日必定危及大明江山,对朱家皇朝大为不利,对他刘家的利益也一样会有所损害,这还了得!
刘伯温为何说这澄清巷是一条卧龙呢?
原来,在刘伯温看来,这澄清巷里,中间铺着的卵石就是龙的脊鳞,这两边铺着的石板,就是这卧龙两边的腹鳞,县府和余杭中学门前的水城门,就是这卧
龙的两只眼睛,那条从巷内通往苕溪的小道,就是这卧龙的嘴,而这巷尾通往三里铺、十凉亭、小山头,扩向余杭北乡的官道,则是这卧龙的龙身和龙尾啊!
现在这卧龙,正摇首摆尾,卧在澄清巷,一头扎进苕溪,悠闲地喝水呢! 刘伯温想,如果不想办法破掉澄清巷的风水,朱家的大明江山就危在旦夕啦! 于是,第二天,刘伯温从澄清巷的巷头两边,巷头、巷尾,一直到小山头,把龙身,龙眼、龙嘴、龙尾,又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重新勘察了一遍,他一边勘察,一边思索,想出了破解澄清巷风水的办法。
刘伯温施出的第一招,他令县官派出民夫,把两个水城门全部堵死,这叫作挖龙眼,意为挖掉龙的眼睛,让这卧龙双眼一摸黑,什么也看不见。
刘伯温施出的第二招,让民夫把这澄清巷里的卵石与石板挖起,重新铺放,把卵石铺到巷道的两边,把石板铺到巷道的中间,这叫翻龙身,你说,这石板条铺到了巷道的中间,岂不是龙的身子朝天啦!呵呵,只有死的龙才是肚皮朝天的呀!
刘伯温施出的第三招是命民夫把这余杭城的北门彻底堵死,在北门西约100米处重建北门,后人看到的北门已经不是原来的余杭城北门了,其实,可能现在50岁以下的人已经连改过后的北门也不知道了。这叫断龙体。
试想,这澄清巷,假若真的是一条卧龙,经刘伯温这一折腾,还会有活命吗? 就这样,刘伯温的破风水之说,也就理所当然的成功了,从此以后,自澄清巷到小山头这一带,历史上还真没有什么大人物出世过呢!
呵呵,晚清期间好不容易在巷内出了个举人杨乃武,还没等他做官,就吃了一场无头冤案官司,差点变成孤魂冤鬼。当然也促成了轰动全国的影剧《杨乃武与小白菜》。
余杭澄清巷的传说 古镇余杭,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先后属越、吴及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设余杭、钱唐两县,为中国建县最早的一批县份。县府一直在余杭苕溪西岸,当时余杭溪西为城,溪南为市,直到现在,老年人还称呼溪西为城里。小时候,县政府设在现在的教导大队处,而且因为我大哥当时在县政府里工作,我还去过好几次,直到1961年,改制成立了新的余杭县,县政府所在地才搬到现在的临平镇。
余杭既为古镇,悠久的历史当然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澄清巷就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相传在650年前,太祖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文士刘伯温、李善长的谋划和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
朱元璋坐稳江山后,也和历史上的历朝历代皇帝一样,意图永保江山社稷,使朱家世世代代稳坐龙庭,就整天冥思苦索,寻找对朱家有威胁的对手,思来想去,终于有了对策,他一方面对帮他打江山的文臣武将大开杀戒,一方面派他当时最信任的文臣刘伯温到民间乔装私访,看民间老百姓是否有反对大明的苗头。
话说这刘伯温,名刘基,字伯温,元武宗四年(1311)出生于浙江省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温州文成县)。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接到圣旨后,乔装改扮成相士模样,潜入民间,考察民情,私行暗访。
刘伯温办事勤勉认真,上文说到,他对术数非常精通,这日,他到了余杭,顾不得休息,就往余杭城里的每条弄堂,每条巷道都跑了遍,当他跑到县府西边的澄清巷时,他从巷头跑到巷尾,再从巷尾出北门,沿着官道途经三里铺、十凉亭,一直走到现在的小山头。哎呀,这不看还好,这一看哪,看得刘伯温跌坐在地,面如土色,汗如雨下。
刘伯温先随太祖南征北战,看过多少血腥场面,后经内部官场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经过多少奸险事件,他都从容自如,这次看了一条小小的澄清巷,又为何惧怕如此呢?
原来,事情得从当时的澄清巷内部结构与外部的联系说起:当时的澄清巷,中间铺的是鹅卵石,两边铺的石板,从巷头铺到巷尾,在澄清巷的出口处,是现在的太炎路,也叫县前街,向东约100米是县府,向西约100米是现在的文昌中学,碰巧的是在原县府和现文昌中学的对面,都有一个水城门,在澄清巷出口的对面,又有一条小道直通苕溪,在澄清巷巷尾,一条当时的官道盘盘缠缠,一直沿伸到现在的小山头。按照刘伯温的术数经验,他认定这澄清巷是一条卧龙,潜伏在余杭澄清巷,他日必定危及大明江山,对朱家皇朝大为不利,对他刘家的利益也一样会有所损害,这还了得!
刘伯温为何说这澄清巷是一条卧龙呢?
原来,在刘伯温看来,这澄清巷里,中间铺着的卵石就是龙的脊鳞,这两边铺着的石板,就是这卧龙两边的腹鳞,县府和余杭中学门前的水城门,就是这卧
龙的两只眼睛,那条从巷内通往苕溪的小道,就是这卧龙的嘴,而这巷尾通往三里铺、十凉亭、小山头,扩向余杭北乡的官道,则是这卧龙的龙身和龙尾啊!
现在这卧龙,正摇首摆尾,卧在澄清巷,一头扎进苕溪,悠闲地喝水呢! 刘伯温想,如果不想办法破掉澄清巷的风水,朱家的大明江山就危在旦夕啦! 于是,第二天,刘伯温从澄清巷的巷头两边,巷头、巷尾,一直到小山头,把龙身,龙眼、龙嘴、龙尾,又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重新勘察了一遍,他一边勘察,一边思索,想出了破解澄清巷风水的办法。
刘伯温施出的第一招,他令县官派出民夫,把两个水城门全部堵死,这叫作挖龙眼,意为挖掉龙的眼睛,让这卧龙双眼一摸黑,什么也看不见。
刘伯温施出的第二招,让民夫把这澄清巷里的卵石与石板挖起,重新铺放,把卵石铺到巷道的两边,把石板铺到巷道的中间,这叫翻龙身,你说,这石板条铺到了巷道的中间,岂不是龙的身子朝天啦!呵呵,只有死的龙才是肚皮朝天的呀!
刘伯温施出的第三招是命民夫把这余杭城的北门彻底堵死,在北门西约100米处重建北门,后人看到的北门已经不是原来的余杭城北门了,其实,可能现在50岁以下的人已经连改过后的北门也不知道了。这叫断龙体。
试想,这澄清巷,假若真的是一条卧龙,经刘伯温这一折腾,还会有活命吗? 就这样,刘伯温的破风水之说,也就理所当然的成功了,从此以后,自澄清巷到小山头这一带,历史上还真没有什么大人物出世过呢!
呵呵,晚清期间好不容易在巷内出了个举人杨乃武,还没等他做官,就吃了一场无头冤案官司,差点变成孤魂冤鬼。当然也促成了轰动全国的影剧《杨乃武与小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