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第26卷第7期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ocial Science )
Jul.,2010Vol ,26No.7
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
王
莹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
*
要]家庭教养方式自1967年鲍姆瑞德提出后,就成为发展心理学家关注的重要课题。国内外关于家庭
教养方式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从最初的对其定义的研究,到后来的父母对儿童的单向影响的研究,再到父母儿童的双向研究,到现在的基于生态学的研究,所有的这些都在一直发生着变化。本文则从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分类、不同影响、社会阶层差异和国内外研究的差异及干预方式6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教养方式;[中图分类号]B849
类型;
影响;
阶层;
国内外
[文章编号]1671-1696(2010)07-0042-04
[文献标识码]A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
重要场所,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家庭教养方式作为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是发展心理学家们一直关注的焦点。他们研究的轨迹从最初对其定义的研究,再到父母对儿童的单向影响的研究,再到父母儿童的双向研究,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基于生态学的研究。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
家庭教养方式(Parentingstyle )最早是由美国心
而国内学者对于理学家鲍姆瑞德在1967年提出,
Parentingstyle 则有不同的翻译。如父母养育方式、父母抚养方式、育儿风格、家庭教养方式等等。目前大家普遍能接受的是家庭教养方式或父母教养方式。
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有很多种,有的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
[1](P.56)
往的实质。有的认为它是父母与子女在子女成
[2]
长过程中通过言语行为进行的相互作用过程。还有学者认为它是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
[3]
的特征概括。
总的来说,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最起码应该包
括几种含义。其一,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的
教养态度和感情,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稳定性和明确的教养目的。其二,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由于家庭成员的经历、修养、个性特征都不尽相同,所表现出来的家庭风格也是不同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对子女的社会化过程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风格,三,家庭教养方式是在家庭感情氛围中表现出来的,如果子女处在一个和谐、欢乐的家庭,那他们就比较有安全感,能很快适应社会生活;如果处在一个混乱,争执不断的家庭,那么子女发生问题的可能性就
[4]
比较大。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
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有两种:以维度为取向和以类型为取向。
1.以维度为取向。家庭教养方式维度取向是以维度来描述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研究某一行为维度或行为纬度下具体的教养方法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提出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接
——拒绝,——服从。他的研究发现被受—二是支配—
父母接受的儿童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
*[收稿日期]2010
[作者简介]王
-04-02
莹(1984-),女,河南驻马店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42—
例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等。而被父母拒绝的儿童大都情绪不稳,具有逆反心理。受父母
支配的则比较被动服从,
缺乏自信心。让父母来服从自己的儿童表现出来的是独立性和攻击性比较强。
后来,鲍德温则将家庭教养方式维度化为情感温暖———敌意、依恋—
——干涉两个维度。他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他发现,采取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易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
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儿童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限制而不宽容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而我国的
桑标则用“接受———拒绝”和“宽容———严厉”两个维
度划分母亲的教养方式,
用“肯定———否定”维度划分父亲的教养方式。
2.以类型为取向。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一些研究者开始从类型学的思路出发,将父母教养方式
类型化、
模式化。最典型的代表是鲍姆瑞德的研究。她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养4个方面来评定家庭教养行为,将家
庭教养方式分为4种类型:权威型、
专断型、纵容型、未参与型。在鲍姆瑞德看来,这4种类型中,权威型教养方式是最有效的,也是最适合社会发展的,因为权威型父母对孩子表现出关心,这种关心可以促使
孩子任何时候都遵守父母做出的规定;另外,
权威型父母会给孩子设计一些他们能达到的标准,向孩子
表明父母是相信他们的能力的,
而这种反馈会提高儿童的自立能力、成就动机,树立较高的信心。
国内相关的研究则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般参照鲍姆瑞德的分类。早期的研究有林磊和董奇等采用聚类分析法把教养方式分为极端型、严厉型、溺
爱型、成就压力型和积极型;[5]
黄河清则把其分为溺爱型、纵容型、专断型、民主型;后来的张建新用因素分析法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理解鼓励型、过分约束
型、冷漠专制型和限制保护型;[6]
刘金花则把它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这些都反映了家庭教养方式的本土化研究。三、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化是指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遵从社会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等一
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
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7](P.123)
而儿童社会化则是儿童的态度、技能
和行为朝他所处的社会团体对他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儿童社会化发展是从家庭中最先开始的,因此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
的。那么,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到底有哪些影响呢?
尽管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很多,但最为大家接受的还是鲍姆瑞德的分类:权威型、专断型、纵容型、未参与型。
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对他们
的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
设立恰当的目标,并坚持要求子女服从和达到这些目标。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
长的儿童,
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出色。在掌握新事物和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并且比较乐观、积极。这种发
展上的优势在青春期仍然可以观察到,
即这类青少年具有较强的自信,社会成熟度更高,学习上也更勤
奋,
学业成绩也较好,有更高的个人抱负。专断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
的行为标准,
孩子很少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如果孩子出现稍许的抵触,父母就会采取体罚或其他惩罚措施。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表现出较多的焦虑、退缩等负面的情绪和行为。在青少年期,他们的适应状况也不如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但是,这类儿童在学校却有较好的表现,出现反社会行为的比率很低。
纵容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是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差。当被要求做的事情和愿望不相符时,他们就会以哭闹等方式寻求满足。对于父母,他们也表现出很强的依赖
和无尽的需求,
而在任务面前缺乏恒心和毅力。未参与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
的态度,
他们既不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不规定行为标准,
也不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有的只是提供食宿而已。由于和父母之间的互动很少,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出现适应障碍的可能性很高。他们对学校生活没有什么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较差,并且在长大后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
四、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
响的社会阶层因素探究
有些研究也发现,社会阶层不同,其家庭教养方式也是有很大差异的。一般来说,与中产阶级和上
流社会的父母相比,
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工人阶层的父母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强调顺从和对权威的
—43—
遵从;对孩子有更多的限制性和专断性,更多使用体罚管制策略;较少与孩子讨论;对孩子表现出较少的温暖和关爱。为什么会存在这些社会阶层的差异呢?研究发现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低收入导致的压力,技能不同,背景因素。
1.低收入导致的压力。麦克洛德的研究指出由较低家庭收入、不稳定的职业、许多债务、失业等造成的家庭经济压力会导致成人对整体生活状况的不
满意,
低收入成人更为急躁易怒,各种消极事件对他们的伤害也更大,
从而使他们无法积极参与儿童的生活,提供足够的情感和支持,而这些就很容易导致
儿童的反社会行为问题。之后,
康格和同事的研究也发现家庭经济困难,未参与型教养方式与不良儿童发展之间具有明显的联系,从而有力支持了经济压力假设。
2.白领和蓝领工人所需技能不同。研究表明很
多低收入者是蓝领工人,
他们处于社会下层,必须取悦领导,
服从上级,对他们来说,顺从和尊重权威对于能否取得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育孩子时,他们也比较强调这两点。相反,商业管理人员、白领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更为重视个人的主
动性、
好奇心、创造性,在教育孩子时,他们重视讲道理且更多地与孩子进行协商。
3.背景因素。有的时候背景因素也导致了社会
阶层的差异。例如有些儿童生下来就是孤儿,
要不被送到孤儿院,
要不就流浪街头。研究表明这些儿童很大一部分处于社会底层,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养方式和正常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五、中西方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差异
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最早是在国外,国内则是在国外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两者之间的研究有很多一致的地方,但也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地方。
[7](P.123)国内外的学者都认为情感温暖和理解对儿童的
认知发展、
社会化及人格形成有好的影响,而惩罚、干涉和过度保护则有负面作用,父母对孩子要求的一致性以及教养态度的一致对孩子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
但是国内学者一直致力于本土化的研究,这也就使两者的研究有所不同。研究表明,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严格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以社会价值取向为主流,父母的责任是培养孩子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严格教养方式特别有利于家庭—44—
权威的形成和儿童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内化,但这种教养方式却不适合个人价值取向的西方社会文化背景。
另外,国内研究表明父亲在表达支持时,经常使
用严格的措施和要求来进行,
这种强调理性和严格要求的教养方式,与过分强调严厉管教的专制型或
严厉型教养方式不同,
它可以促进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因此,父亲在生活中适量采取严格教养方
式是可行并且有利于儿童发展的,
相反,父亲过分保护会使儿童不思进取,安于现状。
最后,在中国,研究表明,过度干涉和保护似乎
不会使孩子产生悲观的归因方式,
可能受我国固有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成人及其子女不会在内心给予自己一种负性的评价。
六、家庭教养方式的干预
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
发展有利,
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会导致儿童出现行为问题和适应不良,
对儿童发展不利。因此,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干预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目前为
止,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只有几篇而已。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因素,一是家庭因素。中国人口众多,有不良教养方式的家庭大量存在,那么要想对所有这些家庭进行干预就相对困难。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家庭中有很多父母存在这样的想法:孩子还小,不能自己拿主意,我们所做的都
是为他们好,
孩子也理应听我们的。这种想法也就加大了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干预的难度。父母不认
为自己的教养方式是错误的,
当然不会意识到要去改善它。那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如何来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干预呢?
1.对家庭教养方式干预的策略。上面已经提到要想对所有存在教养方式问题的家庭进行干预是很大的工程,实施起来困难也很大,因此我们就要先鉴别出问题比较严重的家庭。研究表明这些家庭一般都是农民工家庭或者有残疾儿童的家庭。
在干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信息收集工作,然后制定干预计划,在这一步要考虑其可操作性,要考虑儿童父母的生存状况。在所使用的干预
方法上,
一般是先开几次讲座,介绍儿童生理、心理是如何发展的,有哪些需求,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下一步是做一些技能训练,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缩短二者之间的距离。最后是沟通技能讲座与训练。通过这一步,家长能更好去和儿童沟通交流,在以后的生活中更能理解关心孩子。但有的时候(下转第139页)
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时也是在与学生进
教师应以正确的语音、语调、清晰的发音、均行交际,
匀的语速、端正的仪容,配以恰当的姿势起好“示范
的作用。教师要科学调节学生的学习与其表演者”
这样既能充分体现教学目的,又能需要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情感需要实现和谐统一。
程中展示个性,使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各自
获得最佳发展。的基础上扬长补短,
三、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活动需要学生以广泛的热情
学生在轻松和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进行操练,
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能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从而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教师应和增强自信心,
以温和的声音、微笑的面孔、亲切的表情来创造轻松
满足激励学生参与的愿望。和愉快的学习气氛,
当学生的思维擦出创造性的火花时,教师应给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出以充分肯定和赞赏,
教师切莫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信心,现思维障碍时,
应因势利导,用话语温暖他们,用情感感化他们。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信,要让课堂充满人文气息,让学生的精神脉搏与教师一起跳动,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征就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
心理学和用。我们教师要孜孜不倦地学习教育学、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学习多媒体
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信息技术,
(责任编辑
晨
晓)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活动的能力。
高效率的英语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
给学生充分创设进行英语实践活的知识基础出发,
使他们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英动和交流的机会,
不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活动能力,
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也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3.重视发展学生的潜能。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即教师要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每个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这既是学生的潜能,
学生的权利,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职责。学生
如有的学生其辨音在学习英语方面存在个体差异,
能力强,有的语言归纳能力强,有的模仿能力强,这
吸收、些个体差异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输入的反应、
内化和表达。由于学生个体语言能力有异,教师必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每个须认识和了解学生,
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学生的学习特点,
激励学生敢问、善思、能辨,让学生在学习过和空间,
(上接第44页)也要考虑到儿童自身存在的问题,针
对儿童的问题行为对这些儿童进行沟通教育。最近几年关于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的研究涉及很多方面,例如关于农民工子女及特殊儿童的教养方式研究。但是在这些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一般都是关于父母整体或母亲的教养方式的研究,而父亲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研究很少;其次,只重视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单向研究,很少探讨儿童已有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是如何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选择的;最后,虽然研究方法有一定的改进,但是还只是运用一些很简单的方法,比如问卷法、观察法、访谈
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改善。法,
[参考文献]
[1]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
1999.版社,
[2]J ].关颖,刘春芬.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1994(4).心理发展与教育,
[3]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
——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J ].心理科系—1998(21).学,
[4].南京师大学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 ]
2002(6).报(社会科学版),
[5]林磊,董奇,陶沙,曾琦.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心理发展的关系研究[J ](4).
[6]张建新.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
J ].心理科学,2008(4).综述[
[7].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王卫红.心理学通论[M ]
2003.社,
(责任编辑师语)
—139—
2010年7月第26卷第7期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ocial Science )
Jul.,2010Vol ,26No.7
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
王
莹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
*
要]家庭教养方式自1967年鲍姆瑞德提出后,就成为发展心理学家关注的重要课题。国内外关于家庭
教养方式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从最初的对其定义的研究,到后来的父母对儿童的单向影响的研究,再到父母儿童的双向研究,到现在的基于生态学的研究,所有的这些都在一直发生着变化。本文则从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分类、不同影响、社会阶层差异和国内外研究的差异及干预方式6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教养方式;[中图分类号]B849
类型;
影响;
阶层;
国内外
[文章编号]1671-1696(2010)07-0042-04
[文献标识码]A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
重要场所,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家庭教养方式作为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是发展心理学家们一直关注的焦点。他们研究的轨迹从最初对其定义的研究,再到父母对儿童的单向影响的研究,再到父母儿童的双向研究,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基于生态学的研究。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
家庭教养方式(Parentingstyle )最早是由美国心
而国内学者对于理学家鲍姆瑞德在1967年提出,
Parentingstyle 则有不同的翻译。如父母养育方式、父母抚养方式、育儿风格、家庭教养方式等等。目前大家普遍能接受的是家庭教养方式或父母教养方式。
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有很多种,有的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
[1](P.56)
往的实质。有的认为它是父母与子女在子女成
[2]
长过程中通过言语行为进行的相互作用过程。还有学者认为它是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
[3]
的特征概括。
总的来说,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最起码应该包
括几种含义。其一,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的
教养态度和感情,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稳定性和明确的教养目的。其二,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由于家庭成员的经历、修养、个性特征都不尽相同,所表现出来的家庭风格也是不同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对子女的社会化过程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风格,三,家庭教养方式是在家庭感情氛围中表现出来的,如果子女处在一个和谐、欢乐的家庭,那他们就比较有安全感,能很快适应社会生活;如果处在一个混乱,争执不断的家庭,那么子女发生问题的可能性就
[4]
比较大。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
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有两种:以维度为取向和以类型为取向。
1.以维度为取向。家庭教养方式维度取向是以维度来描述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研究某一行为维度或行为纬度下具体的教养方法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提出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接
——拒绝,——服从。他的研究发现被受—二是支配—
父母接受的儿童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
*[收稿日期]2010
[作者简介]王
-04-02
莹(1984-),女,河南驻马店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42—
例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等。而被父母拒绝的儿童大都情绪不稳,具有逆反心理。受父母
支配的则比较被动服从,
缺乏自信心。让父母来服从自己的儿童表现出来的是独立性和攻击性比较强。
后来,鲍德温则将家庭教养方式维度化为情感温暖———敌意、依恋—
——干涉两个维度。他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他发现,采取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易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
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儿童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限制而不宽容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而我国的
桑标则用“接受———拒绝”和“宽容———严厉”两个维
度划分母亲的教养方式,
用“肯定———否定”维度划分父亲的教养方式。
2.以类型为取向。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一些研究者开始从类型学的思路出发,将父母教养方式
类型化、
模式化。最典型的代表是鲍姆瑞德的研究。她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养4个方面来评定家庭教养行为,将家
庭教养方式分为4种类型:权威型、
专断型、纵容型、未参与型。在鲍姆瑞德看来,这4种类型中,权威型教养方式是最有效的,也是最适合社会发展的,因为权威型父母对孩子表现出关心,这种关心可以促使
孩子任何时候都遵守父母做出的规定;另外,
权威型父母会给孩子设计一些他们能达到的标准,向孩子
表明父母是相信他们的能力的,
而这种反馈会提高儿童的自立能力、成就动机,树立较高的信心。
国内相关的研究则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般参照鲍姆瑞德的分类。早期的研究有林磊和董奇等采用聚类分析法把教养方式分为极端型、严厉型、溺
爱型、成就压力型和积极型;[5]
黄河清则把其分为溺爱型、纵容型、专断型、民主型;后来的张建新用因素分析法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理解鼓励型、过分约束
型、冷漠专制型和限制保护型;[6]
刘金花则把它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这些都反映了家庭教养方式的本土化研究。三、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化是指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遵从社会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等一
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
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7](P.123)
而儿童社会化则是儿童的态度、技能
和行为朝他所处的社会团体对他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儿童社会化发展是从家庭中最先开始的,因此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
的。那么,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到底有哪些影响呢?
尽管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很多,但最为大家接受的还是鲍姆瑞德的分类:权威型、专断型、纵容型、未参与型。
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对他们
的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
设立恰当的目标,并坚持要求子女服从和达到这些目标。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
长的儿童,
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出色。在掌握新事物和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并且比较乐观、积极。这种发
展上的优势在青春期仍然可以观察到,
即这类青少年具有较强的自信,社会成熟度更高,学习上也更勤
奋,
学业成绩也较好,有更高的个人抱负。专断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
的行为标准,
孩子很少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如果孩子出现稍许的抵触,父母就会采取体罚或其他惩罚措施。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表现出较多的焦虑、退缩等负面的情绪和行为。在青少年期,他们的适应状况也不如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但是,这类儿童在学校却有较好的表现,出现反社会行为的比率很低。
纵容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是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差。当被要求做的事情和愿望不相符时,他们就会以哭闹等方式寻求满足。对于父母,他们也表现出很强的依赖
和无尽的需求,
而在任务面前缺乏恒心和毅力。未参与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
的态度,
他们既不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不规定行为标准,
也不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有的只是提供食宿而已。由于和父母之间的互动很少,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出现适应障碍的可能性很高。他们对学校生活没有什么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较差,并且在长大后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
四、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
响的社会阶层因素探究
有些研究也发现,社会阶层不同,其家庭教养方式也是有很大差异的。一般来说,与中产阶级和上
流社会的父母相比,
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工人阶层的父母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强调顺从和对权威的
—43—
遵从;对孩子有更多的限制性和专断性,更多使用体罚管制策略;较少与孩子讨论;对孩子表现出较少的温暖和关爱。为什么会存在这些社会阶层的差异呢?研究发现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低收入导致的压力,技能不同,背景因素。
1.低收入导致的压力。麦克洛德的研究指出由较低家庭收入、不稳定的职业、许多债务、失业等造成的家庭经济压力会导致成人对整体生活状况的不
满意,
低收入成人更为急躁易怒,各种消极事件对他们的伤害也更大,
从而使他们无法积极参与儿童的生活,提供足够的情感和支持,而这些就很容易导致
儿童的反社会行为问题。之后,
康格和同事的研究也发现家庭经济困难,未参与型教养方式与不良儿童发展之间具有明显的联系,从而有力支持了经济压力假设。
2.白领和蓝领工人所需技能不同。研究表明很
多低收入者是蓝领工人,
他们处于社会下层,必须取悦领导,
服从上级,对他们来说,顺从和尊重权威对于能否取得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育孩子时,他们也比较强调这两点。相反,商业管理人员、白领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更为重视个人的主
动性、
好奇心、创造性,在教育孩子时,他们重视讲道理且更多地与孩子进行协商。
3.背景因素。有的时候背景因素也导致了社会
阶层的差异。例如有些儿童生下来就是孤儿,
要不被送到孤儿院,
要不就流浪街头。研究表明这些儿童很大一部分处于社会底层,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养方式和正常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五、中西方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差异
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最早是在国外,国内则是在国外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两者之间的研究有很多一致的地方,但也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地方。
[7](P.123)国内外的学者都认为情感温暖和理解对儿童的
认知发展、
社会化及人格形成有好的影响,而惩罚、干涉和过度保护则有负面作用,父母对孩子要求的一致性以及教养态度的一致对孩子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
但是国内学者一直致力于本土化的研究,这也就使两者的研究有所不同。研究表明,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严格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以社会价值取向为主流,父母的责任是培养孩子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严格教养方式特别有利于家庭—44—
权威的形成和儿童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内化,但这种教养方式却不适合个人价值取向的西方社会文化背景。
另外,国内研究表明父亲在表达支持时,经常使
用严格的措施和要求来进行,
这种强调理性和严格要求的教养方式,与过分强调严厉管教的专制型或
严厉型教养方式不同,
它可以促进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因此,父亲在生活中适量采取严格教养方
式是可行并且有利于儿童发展的,
相反,父亲过分保护会使儿童不思进取,安于现状。
最后,在中国,研究表明,过度干涉和保护似乎
不会使孩子产生悲观的归因方式,
可能受我国固有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成人及其子女不会在内心给予自己一种负性的评价。
六、家庭教养方式的干预
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
发展有利,
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会导致儿童出现行为问题和适应不良,
对儿童发展不利。因此,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干预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目前为
止,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只有几篇而已。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因素,一是家庭因素。中国人口众多,有不良教养方式的家庭大量存在,那么要想对所有这些家庭进行干预就相对困难。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家庭中有很多父母存在这样的想法:孩子还小,不能自己拿主意,我们所做的都
是为他们好,
孩子也理应听我们的。这种想法也就加大了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干预的难度。父母不认
为自己的教养方式是错误的,
当然不会意识到要去改善它。那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如何来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干预呢?
1.对家庭教养方式干预的策略。上面已经提到要想对所有存在教养方式问题的家庭进行干预是很大的工程,实施起来困难也很大,因此我们就要先鉴别出问题比较严重的家庭。研究表明这些家庭一般都是农民工家庭或者有残疾儿童的家庭。
在干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信息收集工作,然后制定干预计划,在这一步要考虑其可操作性,要考虑儿童父母的生存状况。在所使用的干预
方法上,
一般是先开几次讲座,介绍儿童生理、心理是如何发展的,有哪些需求,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下一步是做一些技能训练,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缩短二者之间的距离。最后是沟通技能讲座与训练。通过这一步,家长能更好去和儿童沟通交流,在以后的生活中更能理解关心孩子。但有的时候(下转第139页)
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时也是在与学生进
教师应以正确的语音、语调、清晰的发音、均行交际,
匀的语速、端正的仪容,配以恰当的姿势起好“示范
的作用。教师要科学调节学生的学习与其表演者”
这样既能充分体现教学目的,又能需要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情感需要实现和谐统一。
程中展示个性,使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各自
获得最佳发展。的基础上扬长补短,
三、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活动需要学生以广泛的热情
学生在轻松和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进行操练,
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能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从而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教师应和增强自信心,
以温和的声音、微笑的面孔、亲切的表情来创造轻松
满足激励学生参与的愿望。和愉快的学习气氛,
当学生的思维擦出创造性的火花时,教师应给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出以充分肯定和赞赏,
教师切莫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信心,现思维障碍时,
应因势利导,用话语温暖他们,用情感感化他们。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信,要让课堂充满人文气息,让学生的精神脉搏与教师一起跳动,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征就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
心理学和用。我们教师要孜孜不倦地学习教育学、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学习多媒体
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信息技术,
(责任编辑
晨
晓)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活动的能力。
高效率的英语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
给学生充分创设进行英语实践活的知识基础出发,
使他们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英动和交流的机会,
不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活动能力,
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也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3.重视发展学生的潜能。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即教师要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每个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这既是学生的潜能,
学生的权利,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职责。学生
如有的学生其辨音在学习英语方面存在个体差异,
能力强,有的语言归纳能力强,有的模仿能力强,这
吸收、些个体差异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输入的反应、
内化和表达。由于学生个体语言能力有异,教师必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每个须认识和了解学生,
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学生的学习特点,
激励学生敢问、善思、能辨,让学生在学习过和空间,
(上接第44页)也要考虑到儿童自身存在的问题,针
对儿童的问题行为对这些儿童进行沟通教育。最近几年关于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的研究涉及很多方面,例如关于农民工子女及特殊儿童的教养方式研究。但是在这些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一般都是关于父母整体或母亲的教养方式的研究,而父亲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研究很少;其次,只重视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单向研究,很少探讨儿童已有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是如何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选择的;最后,虽然研究方法有一定的改进,但是还只是运用一些很简单的方法,比如问卷法、观察法、访谈
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改善。法,
[参考文献]
[1]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
1999.版社,
[2]J ].关颖,刘春芬.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1994(4).心理发展与教育,
[3]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
——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J ].心理科系—1998(21).学,
[4].南京师大学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 ]
2002(6).报(社会科学版),
[5]林磊,董奇,陶沙,曾琦.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心理发展的关系研究[J ](4).
[6]张建新.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
J ].心理科学,2008(4).综述[
[7].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王卫红.心理学通论[M ]
2003.社,
(责任编辑师语)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