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现代化的一点思考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中国现代化的阶段划分进行了描述及理论介绍,同时就笔者自己掌握的文献资料从探讨我国现代化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对我国现代化存在的不足与现状提出了一些观点与看法,同时结合实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与构想。党的十七大提出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主题,这一主题的核心就是发展,现代化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必经阶段。党的十六大也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因而加大对我国现代化的研究力度是当前的趋势与重点。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内涵,体制,理性,小政府、大社会,公民素养
一、 定义
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那么到底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的涵义又是什么呢?笔者通过翻阅相关书籍及文献,找到了如下几种定义。第一种认为所谓中国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近代化;也有的学者认为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还有的观点认为现代化(近代化),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社会而言,其过程就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工业社会或知识社会)的变迁过程,主要包括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及思想科学化、理性化。吴增基等人认为社会现代化是指一种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社会变迁过程,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上述的定义有的是国内通行历史教科书的观点及一些主流公认的定义,比较具有权威性。 笔者在网上找到了一些笔者认为比较完整的关于现代化的解释。
“首先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它有四层含义。第一、社会现代化是社会领域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变迁,它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两次转型,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根本转变,国民文化和健康素质的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的根本改善以及国际地位的变化。第二、社会现代化也是一个长期的有阶段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18到21世纪的400年里面,世界社会现代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二个阶段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在22世纪还有新的发展。第三、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国际竞赛,它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追赶达到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赛,以及国内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第四、社会现代化有国际、国内,相对和绝对两层概念。社会与经济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为什么?因为社会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人认为所谓的社会就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一个大概念,无所不包,而我们研究的社会特指社会领域,是小社会,它包括人口与健康、学习与工作、休闲与福利等12个分领域。在国家现代化里面,社会现代化、经济现代化都是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没有经济现代化,没有社会现代化,也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同时经济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而社会现代化是我们的目标,社会现代化、人的全面现代化是我们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要提高全民族、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
笔者认为这一阐释更加具体与全面,笔者比较认同这一解释。
二、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关于现代化的内容,吴增基等人认为现代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组织功能的现代化、社会生活空间城市化、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的发达等。吴增基等人的观点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所以其关于现代化的定义非常具体与全面且注重社会性,而官方历史教科书的解释则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及思想科学化、理性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及科学的现代化。既然现代化的内涵如此丰富,那发展现代化的具体意义体现在哪里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最大的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等。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承担着多重任务,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必然战略。
三、中国现代化的阶段与进程
反思中国的现代化,最早可以推论到洋务运动时期。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现代化共经历过起步阶段(1840-1895)、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划分是从现代化发展程度与速度上来区分的。如王思斌等认为,参照罗荣渠等人的分析,中国的现代化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即从洋务运动经维新变法到立宪运动,大约半个世纪;第二个阶段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革命;第三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9年改革开放;第四阶段是从1979年迄今。这一观点比较成熟,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及官方的认可。
四、中国现代化的现状及反思
从上述的一些比较成熟的定义及相关理论,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化的核心是发展——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等等。发展是一个褒义词,代表着文明与进步。我们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更是大大扩大了发展的内涵。
当今,研究中国现代化已成为很多学者的主要研究课题,而这一研究又由于得到国家的极高的关注度,因而现在关于现代化的研究观点、理论、著作层出不穷,可谓硕果累累。可以说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我们已取得了很丰硕的成果,理论非常成熟。可是,反思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很多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甚至西方国家都没有遇到的问题在我国不断涌现,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现代化发展。
我们先来看看我国的现代化程度到底有多高,以下是摘自网上的一篇研究报告。 中国社会距离现代化有多远?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在对大量数据、图表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中国等61个国家仍然属于社会欠发达国家。根据城市化、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等指标计算的社会水平综合年代差,2001年中国与英国、美国、德国、瑞典和法国5国的差距超过80年。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差距略小于经济现代化。研究者发现,根据人均GDP、农业劳动力比重等指标计算的经济水平综合年代差,2001年中国与美国等7个国家的差距超过100年。
2003年中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为73分,排世界109个国家的第57位;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为28分,排名第59位;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为25分,排名第60位。中国社会水平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非常明显。
“2003年的中国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期,大约为城市化的中期。中国社会现代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研究员说。
在反映社会现代化水平的90个指标中,中国有人口增长率、死亡率、抚养比、小学入学率、青年识字率、失业率等8个指标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当,平均预期寿命等17个指标与世界中等水平大体相当,其他指标的国际差距较大。在过去50年里,多数时期中国社会现代化快于经济现代化。
专家预计,按照1980年至2003年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测算,中国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大约需要15年。
研究同时发现,2003年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名世界前10位的国家依次为挪威、瑞典、美国、丹麦、英国、芬兰、日本、荷兰、瑞士和澳大利亚。根据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分组,挪威等20个国家属于社会发达国家,西班牙等33个国家属于社会中等发达国家,泰国等17个国家属于社会初等发达国家。
从以上的报告中我们可以对比其他的亚洲国家,我国当今的现代化程度依然很低。实际上,我国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实在学者们的论文著作与研究里都发现过也提到过,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因而不可避免地走了很多本可避免的弯路,当然这另一方面也和学者们的研究偏于理论化,注重于解释及描述对比性研究,很少提出比较有效的针对措施或解决方案及建议有关。其次,国家大的政策上对于经济现代化的片面关注导致了其他方面现代化发展的失调,结果又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的整体的健康发展。第三,笔者认为中国的体制改革没有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体制上的缺陷导致效率的极度低下,相关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社会不公与社会矛盾的加剧等众多的社会问题。如果体制改革不实行,不进行体制现代化,现代化的速度与质量将会大打折扣。第四,笔者认为我国现代化的关键还是人的现代化,可是我国的公民素质、创新能力却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GDP的不断增高而相应地提高。只有国人具有较高的现代化所需的素质,形成一种理性的社会风气与氛围,改变传统文化中的以人情关系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及思维习性,如此方能从根本上向社会的现代化迈进。
五、感悟与思考
在这里笔者就自己对于中国当前现代化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几个角度作出了一些反思与思考。
1、学者的研究偏于理论化,缺乏实用性,转变成生产力和实施的规划的比率较低。
关于学者们的研究不被关注的问题,这一点笔者所掌握的资料较少,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少。但笔者结合日常的观察及自己的思考认为,这一点除了政府机构应加强反思以外,还有就是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实用性,使自己的研究更加贴近地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且要注意与政府机构等互相配合,为政府的规划及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及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相关的数据分析。当前我国的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比率及程度较低,笔者认为这一点值得政府及我们学者的深入思考。
2、政府的大政方针及规划的偏向性过大,导致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
笔者认为政府这些年的发展规划过分偏向于经济的发展,即对于经济指标、GDP等数字的追求,而忽视了社会、民生、公共福利、公共事业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国家在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时就提出了六个统筹的思想——要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可见这一问题近几年也逐渐得到了国家与政府的重视。但是,地方政府的发展观仍然没有多大的改善,从近几年各地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对于地区发展存在的巨大误解对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同时也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恶化。改变地方各级政府错误的政绩观及地区不科学的发展模式就显得很重要了,这方面的尝试就需要我们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强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与调查,在掌握了充分的地区实际资料后通过科学分析摸索出适合地方发展的能使社会得到整体和谐发展的新路子。这一点需要我们政府的支持与配合,需要政府改变以往的观念,加深对于科学发展观、对现代化、对长远规划及地区规划的理解,而不再是以往的拍脑袋决策,正如毛主席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当地的各种实际情况调查了解清楚后,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及制定科学的规划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加快地区现代化进程。
3、体制的滞后制约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笔者认为体制上的改革没有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反过来又严重阻碍了整体的发展。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发挥依赖于部分功能的发挥,但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部分的构成结构对于整体功能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的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实行城乡两元发展模式,通过把农村变为原料供应地和“剥削”农村形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来发展城市与工业化。而当前我们已在进行市场经济的建设,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市场经济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其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及我国因此取得巨大成就已有目共睹,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最大的一点就是体制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大政方针的支持及观念的深入人心,还需要相关配套设施的提供。因而为了实现市场经济的正常进行,体制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尽管我国在体制改革上亦有所进步,但是由于涉及到的利益群体太多甚至关系到国本,因而国家的体制改革这一动作就比较保守与滞后了。然而,近几年的社会现状昭示了实行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人民群众对于这一点的呼唤与要求的呼声不断高涨。
为什么当前社会充斥着对富人的仇恨或憎恨,人们对于商人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几千年前的“无商不奸”的状态?很多人认为这是由改革开放时领导人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福”的政策及政府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导致的中国当前贫富悬殊过大导致的。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尽管有这方面的原因。我们都知道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尽管香港的经济很发达,但是其社会贫富悬殊也是相当大的,但为什么就很少听说香港有仇富的现象或极端事情发生呢?这时因为在香港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机会,大家在社会上生存时是站在基本相同的起跑线上,只要你勤奋努力有能力你就可以成为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而我们的社会则不是如此,很多人富起来不是靠努力而是靠投机靠关系靠手中的公权或权钱权色交易,因而导致了人们及社会舆论对于富人的这一看法与观点。我们且不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一言以蔽之:体制的弊端!
政治体制的改革,法律制度的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医疗的改革,政府机构的改革,监督体制的改革等等,对体制的改革已成为了共识,这一点就需要国家领导人尤其是中央政府能否有这样的魄力与能力,大刀阔斧又小心翼翼地进行体制改革,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改革的顺利实现。
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可以向清末洋务派的领袖李鸿章学习,尽管其行为本质是在旨在维护封建统治和官僚阶级利益,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洋务运动着实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李鸿章作为汉官,掌握了满清朝廷的诸多大权,虽不是权倾朝野可也是国家的支柱大臣,他搞洋务运动办海军办近代企业修铁路建轮船招商局等等对内需要运用各种手腕来平衡慈禧太后、顽固派大臣、满清贵族、洋务派的利益关系及面对来自各方的舆论压力,对外则要与各虎视眈眈中国企图瓜分中国的列强周旋,结果硬是在有着几千年封建统治传统与深受保守势力与思想控制的中国开展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较大规模的实务运动,从而开始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且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洋务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起点,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的。在文化观念意识上,洋务思潮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价值观念、建立了“以工商立国”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观念意识;在社会经济方面,洋务派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先进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诸领域推进了现代化运动,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若干特征,使古老的中国终于向开放和现代化迈进了一步。因此,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阶梯。”虽然最后这一运动由于各种原因不可避免地失败了,但是这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笔者因此认为,中央政府应在加强自己的权威的同时,可以效仿李鸿章的政治手腕,充分利用各种利益集团及势力间的矛盾及舆论的支持来推动体制改革的进行。
4、理性思维的缺乏与理性社会的未形成,公民素养偏低等制约了现代化的深层次发展。
笔者始终认为我国现代化的关键还是人的现代化,然而我国公民基本素养的水平这么多年却没有多少显著提高。公民现代素养的高低,对于社会的整体现代化起着理念与价值观指导的作用。当人们开始理性地思考身边的人和事及用理性思维来判断或从事自己的工作及理性地看待社会时,很多社会问题将会避免,社会的凝聚力与整合程度也会增强,这样方能高效地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改革与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当前我们提倡的主流基本价值观并没有真正被理解与接纳,人民大众需要重塑自己的价值观。然而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受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的社会依然是一个人情社会、关系社会,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或理性的现代社会。人们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熟人社会关系社会而非在认识到自己状况的原因后寻求该对此事负责的政府机构或相关的社会组织求助;人们犯错误或犯事后想到的不是去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后果或使危害降到最小,而是思考怎样去逃避责任是否能通过熟人社会关系社会寻找特权庇护等等。
当然这一定程度上和我们的法制不健全及市民社会不发达有很大原因。政府在这一方面也应负较大的责任。当前政府在倡导“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然而也一样缺乏落实,政府对于人民的控制已深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由于政府组织的内在缺陷无法兼顾很多区域,因而在控制人民的同时却没有为人民的生活提供相应的福利与帮助及各项权利的实现,结果引发众多的社会问题与矛盾。本该为人民服务代表人民大众利益的自治组织如居委会、村委会等直接成为了政府控制人民维稳的一级行政机构。
大社会的服务较之于政府更为全面,具有公民互助性质与自愿性,更容易使人们增强归属感与尊严感,同时也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市民社会的形成能为公民提供较好的利益诉讼途径与增强抗风险性,同时亦能促进公民权利意识、主人翁意识、互助意识等现代化素养的培养与形成,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的理性化与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及保障作为弱势个体的公民权利的实现。
笔者认为建设一个理性的现代社会的主要途径有:一、教育,即提高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权利意识,这是核心;二、政府要践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配套体制,推动市民社会的建设,即鼓励各种自愿互助或维权等形式或性质的公民组织的成立与建设,通过完善各种民间组织从而替代政府的社会功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在这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指导同时需要学者们的积极研究与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在实现公民现代化的基础上,最终才能实现社会的整体现代化。
六、小结
当前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研究不可胜数,这一研究题目涵盖的范围也是相当的广,而且也会随着世界及我国实际发展情况而不断变化。同时,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笔者在这里只是就自己所掌握的一点资料与情况对我国现代化从很宽泛的角度作出的一点看法与思考,很不成熟同时也可能存在很多错误,望各位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 吴增基,吴鹏森.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作者不详,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3期.
对中国现代化的一点思考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中国现代化的阶段划分进行了描述及理论介绍,同时就笔者自己掌握的文献资料从探讨我国现代化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对我国现代化存在的不足与现状提出了一些观点与看法,同时结合实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与构想。党的十七大提出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主题,这一主题的核心就是发展,现代化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必经阶段。党的十六大也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因而加大对我国现代化的研究力度是当前的趋势与重点。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内涵,体制,理性,小政府、大社会,公民素养
一、 定义
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那么到底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的涵义又是什么呢?笔者通过翻阅相关书籍及文献,找到了如下几种定义。第一种认为所谓中国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近代化;也有的学者认为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还有的观点认为现代化(近代化),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社会而言,其过程就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工业社会或知识社会)的变迁过程,主要包括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及思想科学化、理性化。吴增基等人认为社会现代化是指一种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社会变迁过程,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上述的定义有的是国内通行历史教科书的观点及一些主流公认的定义,比较具有权威性。 笔者在网上找到了一些笔者认为比较完整的关于现代化的解释。
“首先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它有四层含义。第一、社会现代化是社会领域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变迁,它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两次转型,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根本转变,国民文化和健康素质的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的根本改善以及国际地位的变化。第二、社会现代化也是一个长期的有阶段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18到21世纪的400年里面,世界社会现代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二个阶段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在22世纪还有新的发展。第三、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国际竞赛,它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追赶达到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赛,以及国内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第四、社会现代化有国际、国内,相对和绝对两层概念。社会与经济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为什么?因为社会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人认为所谓的社会就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一个大概念,无所不包,而我们研究的社会特指社会领域,是小社会,它包括人口与健康、学习与工作、休闲与福利等12个分领域。在国家现代化里面,社会现代化、经济现代化都是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没有经济现代化,没有社会现代化,也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同时经济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而社会现代化是我们的目标,社会现代化、人的全面现代化是我们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要提高全民族、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
笔者认为这一阐释更加具体与全面,笔者比较认同这一解释。
二、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关于现代化的内容,吴增基等人认为现代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组织功能的现代化、社会生活空间城市化、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的发达等。吴增基等人的观点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所以其关于现代化的定义非常具体与全面且注重社会性,而官方历史教科书的解释则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及思想科学化、理性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及科学的现代化。既然现代化的内涵如此丰富,那发展现代化的具体意义体现在哪里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最大的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等。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承担着多重任务,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必然战略。
三、中国现代化的阶段与进程
反思中国的现代化,最早可以推论到洋务运动时期。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现代化共经历过起步阶段(1840-1895)、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划分是从现代化发展程度与速度上来区分的。如王思斌等认为,参照罗荣渠等人的分析,中国的现代化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即从洋务运动经维新变法到立宪运动,大约半个世纪;第二个阶段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革命;第三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9年改革开放;第四阶段是从1979年迄今。这一观点比较成熟,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及官方的认可。
四、中国现代化的现状及反思
从上述的一些比较成熟的定义及相关理论,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化的核心是发展——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等等。发展是一个褒义词,代表着文明与进步。我们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更是大大扩大了发展的内涵。
当今,研究中国现代化已成为很多学者的主要研究课题,而这一研究又由于得到国家的极高的关注度,因而现在关于现代化的研究观点、理论、著作层出不穷,可谓硕果累累。可以说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我们已取得了很丰硕的成果,理论非常成熟。可是,反思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很多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甚至西方国家都没有遇到的问题在我国不断涌现,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现代化发展。
我们先来看看我国的现代化程度到底有多高,以下是摘自网上的一篇研究报告。 中国社会距离现代化有多远?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在对大量数据、图表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中国等61个国家仍然属于社会欠发达国家。根据城市化、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等指标计算的社会水平综合年代差,2001年中国与英国、美国、德国、瑞典和法国5国的差距超过80年。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差距略小于经济现代化。研究者发现,根据人均GDP、农业劳动力比重等指标计算的经济水平综合年代差,2001年中国与美国等7个国家的差距超过100年。
2003年中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为73分,排世界109个国家的第57位;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为28分,排名第59位;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为25分,排名第60位。中国社会水平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非常明显。
“2003年的中国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期,大约为城市化的中期。中国社会现代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研究员说。
在反映社会现代化水平的90个指标中,中国有人口增长率、死亡率、抚养比、小学入学率、青年识字率、失业率等8个指标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当,平均预期寿命等17个指标与世界中等水平大体相当,其他指标的国际差距较大。在过去50年里,多数时期中国社会现代化快于经济现代化。
专家预计,按照1980年至2003年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测算,中国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大约需要15年。
研究同时发现,2003年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名世界前10位的国家依次为挪威、瑞典、美国、丹麦、英国、芬兰、日本、荷兰、瑞士和澳大利亚。根据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分组,挪威等20个国家属于社会发达国家,西班牙等33个国家属于社会中等发达国家,泰国等17个国家属于社会初等发达国家。
从以上的报告中我们可以对比其他的亚洲国家,我国当今的现代化程度依然很低。实际上,我国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实在学者们的论文著作与研究里都发现过也提到过,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因而不可避免地走了很多本可避免的弯路,当然这另一方面也和学者们的研究偏于理论化,注重于解释及描述对比性研究,很少提出比较有效的针对措施或解决方案及建议有关。其次,国家大的政策上对于经济现代化的片面关注导致了其他方面现代化发展的失调,结果又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的整体的健康发展。第三,笔者认为中国的体制改革没有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体制上的缺陷导致效率的极度低下,相关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社会不公与社会矛盾的加剧等众多的社会问题。如果体制改革不实行,不进行体制现代化,现代化的速度与质量将会大打折扣。第四,笔者认为我国现代化的关键还是人的现代化,可是我国的公民素质、创新能力却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GDP的不断增高而相应地提高。只有国人具有较高的现代化所需的素质,形成一种理性的社会风气与氛围,改变传统文化中的以人情关系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及思维习性,如此方能从根本上向社会的现代化迈进。
五、感悟与思考
在这里笔者就自己对于中国当前现代化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几个角度作出了一些反思与思考。
1、学者的研究偏于理论化,缺乏实用性,转变成生产力和实施的规划的比率较低。
关于学者们的研究不被关注的问题,这一点笔者所掌握的资料较少,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少。但笔者结合日常的观察及自己的思考认为,这一点除了政府机构应加强反思以外,还有就是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实用性,使自己的研究更加贴近地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且要注意与政府机构等互相配合,为政府的规划及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及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相关的数据分析。当前我国的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比率及程度较低,笔者认为这一点值得政府及我们学者的深入思考。
2、政府的大政方针及规划的偏向性过大,导致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
笔者认为政府这些年的发展规划过分偏向于经济的发展,即对于经济指标、GDP等数字的追求,而忽视了社会、民生、公共福利、公共事业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国家在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时就提出了六个统筹的思想——要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可见这一问题近几年也逐渐得到了国家与政府的重视。但是,地方政府的发展观仍然没有多大的改善,从近几年各地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对于地区发展存在的巨大误解对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同时也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恶化。改变地方各级政府错误的政绩观及地区不科学的发展模式就显得很重要了,这方面的尝试就需要我们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强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与调查,在掌握了充分的地区实际资料后通过科学分析摸索出适合地方发展的能使社会得到整体和谐发展的新路子。这一点需要我们政府的支持与配合,需要政府改变以往的观念,加深对于科学发展观、对现代化、对长远规划及地区规划的理解,而不再是以往的拍脑袋决策,正如毛主席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当地的各种实际情况调查了解清楚后,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及制定科学的规划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加快地区现代化进程。
3、体制的滞后制约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笔者认为体制上的改革没有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反过来又严重阻碍了整体的发展。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发挥依赖于部分功能的发挥,但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部分的构成结构对于整体功能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的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实行城乡两元发展模式,通过把农村变为原料供应地和“剥削”农村形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来发展城市与工业化。而当前我们已在进行市场经济的建设,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市场经济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其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及我国因此取得巨大成就已有目共睹,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最大的一点就是体制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大政方针的支持及观念的深入人心,还需要相关配套设施的提供。因而为了实现市场经济的正常进行,体制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尽管我国在体制改革上亦有所进步,但是由于涉及到的利益群体太多甚至关系到国本,因而国家的体制改革这一动作就比较保守与滞后了。然而,近几年的社会现状昭示了实行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人民群众对于这一点的呼唤与要求的呼声不断高涨。
为什么当前社会充斥着对富人的仇恨或憎恨,人们对于商人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几千年前的“无商不奸”的状态?很多人认为这是由改革开放时领导人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福”的政策及政府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导致的中国当前贫富悬殊过大导致的。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尽管有这方面的原因。我们都知道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尽管香港的经济很发达,但是其社会贫富悬殊也是相当大的,但为什么就很少听说香港有仇富的现象或极端事情发生呢?这时因为在香港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机会,大家在社会上生存时是站在基本相同的起跑线上,只要你勤奋努力有能力你就可以成为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而我们的社会则不是如此,很多人富起来不是靠努力而是靠投机靠关系靠手中的公权或权钱权色交易,因而导致了人们及社会舆论对于富人的这一看法与观点。我们且不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一言以蔽之:体制的弊端!
政治体制的改革,法律制度的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医疗的改革,政府机构的改革,监督体制的改革等等,对体制的改革已成为了共识,这一点就需要国家领导人尤其是中央政府能否有这样的魄力与能力,大刀阔斧又小心翼翼地进行体制改革,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改革的顺利实现。
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可以向清末洋务派的领袖李鸿章学习,尽管其行为本质是在旨在维护封建统治和官僚阶级利益,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洋务运动着实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李鸿章作为汉官,掌握了满清朝廷的诸多大权,虽不是权倾朝野可也是国家的支柱大臣,他搞洋务运动办海军办近代企业修铁路建轮船招商局等等对内需要运用各种手腕来平衡慈禧太后、顽固派大臣、满清贵族、洋务派的利益关系及面对来自各方的舆论压力,对外则要与各虎视眈眈中国企图瓜分中国的列强周旋,结果硬是在有着几千年封建统治传统与深受保守势力与思想控制的中国开展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较大规模的实务运动,从而开始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且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洋务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起点,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的。在文化观念意识上,洋务思潮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价值观念、建立了“以工商立国”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观念意识;在社会经济方面,洋务派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先进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诸领域推进了现代化运动,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若干特征,使古老的中国终于向开放和现代化迈进了一步。因此,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阶梯。”虽然最后这一运动由于各种原因不可避免地失败了,但是这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笔者因此认为,中央政府应在加强自己的权威的同时,可以效仿李鸿章的政治手腕,充分利用各种利益集团及势力间的矛盾及舆论的支持来推动体制改革的进行。
4、理性思维的缺乏与理性社会的未形成,公民素养偏低等制约了现代化的深层次发展。
笔者始终认为我国现代化的关键还是人的现代化,然而我国公民基本素养的水平这么多年却没有多少显著提高。公民现代素养的高低,对于社会的整体现代化起着理念与价值观指导的作用。当人们开始理性地思考身边的人和事及用理性思维来判断或从事自己的工作及理性地看待社会时,很多社会问题将会避免,社会的凝聚力与整合程度也会增强,这样方能高效地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改革与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当前我们提倡的主流基本价值观并没有真正被理解与接纳,人民大众需要重塑自己的价值观。然而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受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的社会依然是一个人情社会、关系社会,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或理性的现代社会。人们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熟人社会关系社会而非在认识到自己状况的原因后寻求该对此事负责的政府机构或相关的社会组织求助;人们犯错误或犯事后想到的不是去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后果或使危害降到最小,而是思考怎样去逃避责任是否能通过熟人社会关系社会寻找特权庇护等等。
当然这一定程度上和我们的法制不健全及市民社会不发达有很大原因。政府在这一方面也应负较大的责任。当前政府在倡导“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然而也一样缺乏落实,政府对于人民的控制已深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由于政府组织的内在缺陷无法兼顾很多区域,因而在控制人民的同时却没有为人民的生活提供相应的福利与帮助及各项权利的实现,结果引发众多的社会问题与矛盾。本该为人民服务代表人民大众利益的自治组织如居委会、村委会等直接成为了政府控制人民维稳的一级行政机构。
大社会的服务较之于政府更为全面,具有公民互助性质与自愿性,更容易使人们增强归属感与尊严感,同时也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市民社会的形成能为公民提供较好的利益诉讼途径与增强抗风险性,同时亦能促进公民权利意识、主人翁意识、互助意识等现代化素养的培养与形成,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的理性化与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及保障作为弱势个体的公民权利的实现。
笔者认为建设一个理性的现代社会的主要途径有:一、教育,即提高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权利意识,这是核心;二、政府要践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配套体制,推动市民社会的建设,即鼓励各种自愿互助或维权等形式或性质的公民组织的成立与建设,通过完善各种民间组织从而替代政府的社会功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在这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指导同时需要学者们的积极研究与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在实现公民现代化的基础上,最终才能实现社会的整体现代化。
六、小结
当前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研究不可胜数,这一研究题目涵盖的范围也是相当的广,而且也会随着世界及我国实际发展情况而不断变化。同时,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笔者在这里只是就自己所掌握的一点资料与情况对我国现代化从很宽泛的角度作出的一点看法与思考,很不成熟同时也可能存在很多错误,望各位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 吴增基,吴鹏森.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作者不详,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