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关键在于扎实推进国家创新能力建设

2016-03-09 09:41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我有话说

2016-03-09 09:41:52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蒋正翔

【光明论·专家学者话两会】

作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 王朝科

“十三五”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决胜阶段,这个时间恰好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质量高级化、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叠加,同时“十三五”还肩负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扫清障碍,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的重任。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他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基于对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以及发展基本趋势的科学判断,针对中国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其着力要解决的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正如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可见“创新”之于当代中国具有前所未有的战略意义。

“创新发展”理念虽然直接针对的是经济发展动力问题,但是创新不是喊出来的,我们应该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创新的源泉和创新力的形成上面,因此提倡创新发展、践行创新发展,眼睛不能只盯住创新的末端,而忽视了创新的基础建设。我们不仅要高举创新发展的旗帜,而且要思考创新的源泉在哪里,更要脚踏实地进行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建设。所以,将创新转化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必须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审视创新,脚踏实地推进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建设。

创新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创新能力是系统各要素之间协同共建的综合涌现,是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协同共建的结果。国家创新系统由教育体系、研究与开发、制度安排、财政支撑能力、国际交流与技术吸纳能力、成熟的创新文化等因素构成。如果我们把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比作系统的功能,那么这个系统功能的大小就取决于这些要素之间的结构以及相互之间协同共建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从本质上讲,要把创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必须全社会行动起来,构建结构稳定、过程连续、功能强大的国家创新系统。

教育是国家创新系统的源泉,也可以说是创新系统的基础设施。创新说到底是人的问题,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的根本是教育。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总是与该国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高度相关,这一点已经被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所证明,我们只需要把世界各国的创新力排序与进入世界前百名的大学数进行简单比较就不难得出类似的结论。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谋创新的关键在谋教育,谋教育的关键在于按照教育规律而不是市场逻辑发展教育,在于构建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教育体系。创新发展表面上是一个转变经济发展动力的经济问题,本质上也可以说是教育问题。因此,教育界应该切实行动起来,为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构建个性化、差异化、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不能让教育成为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短板;研究与开发和经济发展动力之间具有直接关系,特别是研究与开发与产业部门之间联系的质量,决定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动力的强弱。

大家熟知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就把创新能力直接抽象为研究与开发活动及其对知识存量的利用效率,以此来解释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其合理性在于研究与开发与国民经济发展动力的直接联系,但是这样做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毕竟研究与开发仅仅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适宜性与效率性并举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也是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设施。制度是一套规则体系,包括激励性制度、约束性制度、保障性制度,制度体系之间相互匹配并与国家创新系统的其它要素协调一致,才能扎实推进国家创新能力建设,最终转化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财政支持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研究与开发的财政支持不断加强,反映了政府在创新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们还有不小差距。

与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相匹配的财政支持体系应该包括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社会、个人五位一体的强大支撑体系;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吸纳消化机制是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辅助环节但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引进—学习—消化—自主创新”是一条节约资源的创新路径,但是范围和作用有限,所以只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具有辅助性作用;创新文化建设是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灵魂。创新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引领人们行为选择的精神力量,在这种文化引领下,创新成为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意识自觉和行为自觉,最终形成尊重创新、崇尚创新、包容失败的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时代的精神符号。成熟的创新文化可以唤起社会大众无穷无尽的潜能、热情、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把创新发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个人、组织的自觉行动,唯有如此,创新驱动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才具备不竭的动力源泉。

创新发展不应成为一个时髦的概念,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更不是写文章和起草文件时的一个高贵华丽的饰品。国家创新力不会凭空从天上掉下来、自动从土地里生长出来。国家创新力源自全社会扎扎实实的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以创新为灵魂对创新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再创造。只有强化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和国家创新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协同共建,创新驱动发展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责任编辑:蒋正翔]

上一篇:“十三五”:协调发展之新机遇、新预期、新思路

2016-03-09 09:41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我有话说

2016-03-09 09:41:52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蒋正翔

【光明论·专家学者话两会】

作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 王朝科

“十三五”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决胜阶段,这个时间恰好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质量高级化、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叠加,同时“十三五”还肩负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扫清障碍,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的重任。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他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基于对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以及发展基本趋势的科学判断,针对中国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其着力要解决的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正如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可见“创新”之于当代中国具有前所未有的战略意义。

“创新发展”理念虽然直接针对的是经济发展动力问题,但是创新不是喊出来的,我们应该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创新的源泉和创新力的形成上面,因此提倡创新发展、践行创新发展,眼睛不能只盯住创新的末端,而忽视了创新的基础建设。我们不仅要高举创新发展的旗帜,而且要思考创新的源泉在哪里,更要脚踏实地进行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建设。所以,将创新转化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必须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审视创新,脚踏实地推进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建设。

创新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创新能力是系统各要素之间协同共建的综合涌现,是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协同共建的结果。国家创新系统由教育体系、研究与开发、制度安排、财政支撑能力、国际交流与技术吸纳能力、成熟的创新文化等因素构成。如果我们把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比作系统的功能,那么这个系统功能的大小就取决于这些要素之间的结构以及相互之间协同共建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从本质上讲,要把创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必须全社会行动起来,构建结构稳定、过程连续、功能强大的国家创新系统。

教育是国家创新系统的源泉,也可以说是创新系统的基础设施。创新说到底是人的问题,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的根本是教育。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总是与该国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高度相关,这一点已经被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所证明,我们只需要把世界各国的创新力排序与进入世界前百名的大学数进行简单比较就不难得出类似的结论。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谋创新的关键在谋教育,谋教育的关键在于按照教育规律而不是市场逻辑发展教育,在于构建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教育体系。创新发展表面上是一个转变经济发展动力的经济问题,本质上也可以说是教育问题。因此,教育界应该切实行动起来,为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构建个性化、差异化、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不能让教育成为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短板;研究与开发和经济发展动力之间具有直接关系,特别是研究与开发与产业部门之间联系的质量,决定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动力的强弱。

大家熟知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就把创新能力直接抽象为研究与开发活动及其对知识存量的利用效率,以此来解释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其合理性在于研究与开发与国民经济发展动力的直接联系,但是这样做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毕竟研究与开发仅仅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适宜性与效率性并举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也是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设施。制度是一套规则体系,包括激励性制度、约束性制度、保障性制度,制度体系之间相互匹配并与国家创新系统的其它要素协调一致,才能扎实推进国家创新能力建设,最终转化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财政支持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研究与开发的财政支持不断加强,反映了政府在创新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们还有不小差距。

与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相匹配的财政支持体系应该包括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社会、个人五位一体的强大支撑体系;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吸纳消化机制是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辅助环节但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引进—学习—消化—自主创新”是一条节约资源的创新路径,但是范围和作用有限,所以只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具有辅助性作用;创新文化建设是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灵魂。创新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引领人们行为选择的精神力量,在这种文化引领下,创新成为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意识自觉和行为自觉,最终形成尊重创新、崇尚创新、包容失败的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时代的精神符号。成熟的创新文化可以唤起社会大众无穷无尽的潜能、热情、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把创新发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个人、组织的自觉行动,唯有如此,创新驱动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才具备不竭的动力源泉。

创新发展不应成为一个时髦的概念,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更不是写文章和起草文件时的一个高贵华丽的饰品。国家创新力不会凭空从天上掉下来、自动从土地里生长出来。国家创新力源自全社会扎扎实实的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以创新为灵魂对创新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再创造。只有强化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和国家创新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协同共建,创新驱动发展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责任编辑:蒋正翔]

上一篇:“十三五”:协调发展之新机遇、新预期、新思路


相关文章

  • 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 奋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为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李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全省上下奋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 ...查看


  • 松桃发展的关键在于"六个新跨越"
  • 没有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跨越.铜仁地委书记廖国勋在全面分析铜仁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创新型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和生态文明 ...查看


  • 公务员申论考试精品模板
  • 让"软实力"硬起来 今年的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她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具有历 ...查看


  • 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
  • 11月3日,中共吉林省委九届六次全体会议在长春召开.省委书记王珉代表省委常委会就今年以来工作情况及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各方面工作做了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韩长赋就贯彻党的十七 ...查看


  • 2016年高校辅导员考试真题题锦
  • 2016年高校辅导员考试笔试真题题锦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查看


  • 北京市怀柔区四次党代会报告(正式稿)
  • 加快推进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建设 为全面构建繁荣和谐的新怀柔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怀柔区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张 建 东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怀柔区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纪念建党90周年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 ...查看


  • 论文:突出政治性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是一项政治性.实践性很强的战略任务.在推进的过程中,始终突出学习型党组织的政治特性,坚持从党的自身建设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本质要求出发,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对于保证学习型党组织建 ...查看


  • 宣讲家网评论丨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所依
  • 摘要: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坚持理论武装和理论宣传,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特别是每当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历史关头,总是更加重视理 ...查看


  • 总公司2013年工作部署动员会议讲话稿
  • 同志们: 刚才,宜林董事长全面总结了公司2012年工作,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二次跨越"做了部署,提出了2013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下面,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