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单位:济南市泉海小学

姓名:潘传昊

15 有趣的浮沉现象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培养合作、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能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3、知道水有浮力,能举例说出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材料盒(木块、石头、橡皮筋、曲别针、钩码、泡沫块)测力计、记录纸、笔。

教学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知道水有浮力。 教学难点: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这儿有两个相同的正方体,猜猜把它们同时放入水中会怎么样? (学生自由猜测)

师演示

大家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大胆猜测) 2.揭开谜底,揭示课题

谜底:两个相同的正方体中,有一个装有铁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

二、猜测实验,亲历探究 1.探究浮沉现象

(1)提出问题:如果把材料盒里的材料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请各小组先猜测一下,把你认为沉、浮和不确定的物体在桌子上分开,

并且要做好记录。(见实验记录表一)

(2)学生分组活动。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测结果?(学生汇报) (3)同学们都做了大胆的猜测,但是,怎样证明你的猜测是否科学? 生分组做实验,填好实验记录单,师巡回指导。 (4)教师总结 2.探究水的浮力

(1)探究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许多物体放在水中会浮起来。那么它们为什么能浮起来呢?你能不能再做一次大胆的猜测?

我们怎样能知道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是否真的受到水给它的力量呢? 引导学生想到用手按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体会手的感觉。(学生分组做实验,进行感受。)

学生交流实验感受,并说明道理。理解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教师总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这种向上托它的力,在科学上就叫做浮力。 (2)探究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提出问题: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那么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吗?请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猜测、交流。教师统计猜想情况)

小组内讨论一下,设计实验。

交流实验方案。(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注意问题) 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实验记录表二) 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总结:沉下去的物体也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在水中不论是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了水的浮力。

3.探究沉浮的原理

(1)既然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有的在水中下沉?

(2)学生分组讨论

(3)小组汇报讨论并小结:物体的重量大于受到的浮力,物体在水中就下沉;物体的重量小于受到的浮力,物体在水中就上浮。

三、拓展应用,延伸课外

1.引导学生认识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同学们在生活中感受过水的浮力吗?谁能举例说明水的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课后探究:动脑想想,动手试试怎样让鸡蛋悬浮在瓶子的中央?

实验记录表一

提示:在相应栏中打“√”;如果不确定可以画“0”

实验记录表二

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单位:济南市泉海小学

姓名:潘传昊

15 有趣的浮沉现象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培养合作、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能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3、知道水有浮力,能举例说出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材料盒(木块、石头、橡皮筋、曲别针、钩码、泡沫块)测力计、记录纸、笔。

教学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知道水有浮力。 教学难点: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这儿有两个相同的正方体,猜猜把它们同时放入水中会怎么样? (学生自由猜测)

师演示

大家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大胆猜测) 2.揭开谜底,揭示课题

谜底:两个相同的正方体中,有一个装有铁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

二、猜测实验,亲历探究 1.探究浮沉现象

(1)提出问题:如果把材料盒里的材料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请各小组先猜测一下,把你认为沉、浮和不确定的物体在桌子上分开,

并且要做好记录。(见实验记录表一)

(2)学生分组活动。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测结果?(学生汇报) (3)同学们都做了大胆的猜测,但是,怎样证明你的猜测是否科学? 生分组做实验,填好实验记录单,师巡回指导。 (4)教师总结 2.探究水的浮力

(1)探究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许多物体放在水中会浮起来。那么它们为什么能浮起来呢?你能不能再做一次大胆的猜测?

我们怎样能知道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是否真的受到水给它的力量呢? 引导学生想到用手按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体会手的感觉。(学生分组做实验,进行感受。)

学生交流实验感受,并说明道理。理解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教师总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这种向上托它的力,在科学上就叫做浮力。 (2)探究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提出问题: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那么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吗?请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猜测、交流。教师统计猜想情况)

小组内讨论一下,设计实验。

交流实验方案。(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注意问题) 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实验记录表二) 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总结:沉下去的物体也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在水中不论是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了水的浮力。

3.探究沉浮的原理

(1)既然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有的在水中下沉?

(2)学生分组讨论

(3)小组汇报讨论并小结:物体的重量大于受到的浮力,物体在水中就下沉;物体的重量小于受到的浮力,物体在水中就上浮。

三、拓展应用,延伸课外

1.引导学生认识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同学们在生活中感受过水的浮力吗?谁能举例说明水的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课后探究:动脑想想,动手试试怎样让鸡蛋悬浮在瓶子的中央?

实验记录表一

提示:在相应栏中打“√”;如果不确定可以画“0”

实验记录表二

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相关文章

  • 简单有趣的科学实验|小学生科学制作小实验做法大全
  • 用吸管和曲别针制作两种不同原理的简单浮沉子 有趣的自然现象小实验:海市蜃楼的实验演示装置 小学生迷你科学小实验 小木条浮沉子 <神探狄仁杰2>中的科学错误 日食篇 小学生迷你科学小实验 高脚杯奏乐的方法和原理 有趣的儿童科学小实 ...查看


  •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教案
  • 第一单元 科学在我们身边 单元结构:本单元包括<科学在我们身边>.<玩具里的科学>.<我们周围的动植物>三课. 单元内容分析:<科学在我们身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自己的身边感 ...查看


  •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水的科学>单元备课 原稿提供:育才小学 刘欣桐 一.本单元地位: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对水进行探究的第一个单元,学生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对水有许多亲身的体验,这些经验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单元的探究 ...查看


  •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鸡蛋的浮沉传
  •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溶解现象. 2.通过操作观察物品沉浮的现象. 活动准备: 食盐.杯子.小汤匙.鸡蛋.搅拌棒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鸡蛋,引起幼儿兴趣 1.提问:鸡蛋放到水中,会不会沉下去? 2.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幼儿实验 ...查看


  • 1.3.2 水的浮力 教案1(浙教版八上)
  • 水的浮力(二) --物体浮沉条件 学习目标 1.巩固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2.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 3. 会应用浮沉条件分析一些实例.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练习] 1.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它在液体中的深度越 ...查看


  • [有趣的沉浮现象]教学案例
  • 有趣的沉浮现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能设计实验验证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知道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 ...查看


  • 浮沉子实验报告
  • 可乐瓶里的浮沉子实验报告 制作人:甘胜军(2008130168).张萍萍(2008130113) 实验器材:可乐瓶1个,小药瓶1个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开始小药瓶悬浮在水中:用手挤压可乐瓶,就可以看到小药瓶下沉了:松开 手, 小药瓶又浮了 ...查看


  • 初中实验报告模板
  • 实验报告模板 _______课程 实验名称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实验地点 实验日期 评 分 指导老师 同组其他成员 一.实验内容(含实验原理介绍): 二.实验目的 三.涉及实验的相关情况介绍(包含使用软件或实验设备等情况): 四.实验结 ...查看


  • 初二物理浮力教案三
  • <浮 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