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古诗词中的"景物"

如何鉴赏古诗词中的“景物”

崔健

邮箱:[email protected]

内容摘要:

古代诗歌讲究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与诗歌主旨之间总是存在着衬托关系。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诗人又总是会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即“炼字”。景物描写之中,有时会蕴含某种哲理,我们称之为理趣。在具体写景过程中,诗人往往广泛采用各种角度,使得景物真切生动。

关键词:

正衬、反衬、炼字、理趣、多角度。

一、 景与情的关系

古代诗歌讲究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理解好这个特征,对阅读和鉴赏古诗的意义非常重大。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性质上大致可分为“好”的和“坏”的两种,考虑到景物与感情的这种密切关系,我们不妨将感情方面的“哀”与“乐”也用来形容景物。下面,分四种情况简要举例介绍:

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可由尾联可见。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例如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全诗集中表达的是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为此,第二句的“高卧”即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第四句的“秋声”更是明显地渲染了凄苦的心情。

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是古代诗歌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是“反衬”这一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最基本的体现。先看这首《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萎萎,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三、四句虽然写到了芳树之花和春山之鸟,但是不是要表达赏春之喜呢?不是,因为花是“自”落,鸟是“空”啼。“自”和“空”两个字可现美景无人欣赏之孤寂和失落。再举杜甫《客至》一诗为例:“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酷。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首联写到的春水和群鸥固然是田园生活特有的情趣,但若仅理解到这里,认为这是在表达对目前生活的欣赏,恐怕有违诗人的本意。这时,我们不妨看一下颔联,颔联说“我这一直没有朋友来,今天才迎来你这位客人”,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诗人盼客之苦、迎客之喜。那么,首联所写的“处处春水”“日日群鸥”,是不是在所谓的清新热闹中,蕴含着无人来访的深深的孤寂呢?

第四种情况,“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请看李白的这首《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

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二、写景时的炼字

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古人作诗,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而诗歌中极为精炼传神的词一般为动词或形容词。

唐代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如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生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全诗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其中“咽”字和“冷”字最为传神。山中危石耸立,流泉不能畅快流淌,仿佛发出幽咽之声;夕阳西下,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自然给人以冷意。环境的幽冷通过这两个词生动表现出来。

唐代齐已的《早梅》中有“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几句。其中“一枝”远比“数枝”传神: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

北宋宋祁的《木兰花》写美好春光,矿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有人曾评价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那是因为一个“闹”字,可以让人尽情联想枝头杏花怒放时灿若火焰的颜色,昆虫围绕忙碌的声与形,从而写尽一派昂然春意。

三、景中蕴含的理趣

我们先看众所周知的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句写自己登楼的过程,却也让人自然联想到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写自己游庐山所见所感,但是这一感想又有着普遍意义的哲理,例如如下两个:看问题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再看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两句之所以历来为人所称道,主要在于它涉及爱情和人生的哲理,作者虽屡遭贬谪,但他相信自己总会找到施展才能的地方,显示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的具体内容写的是“方塘”,但是联系诗题,本诗又绝非限于写景。

三、四两句透过“清”和“源头活水”,我们体味到的是人的丰富探刻思想认识和及时吸收新知的密切联系。

四、写景的多角度。

古代诗歌写景状物,往往注意从不同角度展开,以收到全面、生动等艺术的效果。这些角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视觉(色彩、形状)和听觉(声音)。

同样写春,各诗角度可能各异。先看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里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再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这里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并让人想象墙内的春意。

而一首诗中以视觉和听觉不同角度写秋景的,我们来看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静寂,表达诗人忧弟病、伤前程的黯然心境,诗中写道:“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首联写听觉,先用“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再用秋雨秋风正面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尾联也写听觉,用“歌吹”而热闹的扬州从反面作陪衬,突出禅智寺的幽静。颔联从视觉角度写静: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颈

联也写视觉,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只用“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寥寥几句,视觉和听觉兼有,形、声、色俱备,全面生动地写出了赤壁景的壮美。

(二)远近和高低

我们先看众所周知的王之涣的《凉州词》是如何通过写远景营造意境的。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更多的是远近结合的例子。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在景物描写上,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方法。“树树”两句是远景,“牧人”两句是近景。王维的《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次联相对首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与“青霭入看无”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写出了白云、青霭在不同情况下给人感觉上的不同。其实,这一联中“回望”和“入看”两个动作领起的相对就是同一景物远近不同的特征。苏轼的《蝶恋花》有“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几句,“花褪残红青杏小”,写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是近景,但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又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

(三)动静结合和以动衬静

上文我们说王绩的《野望》在景物描写上,远近结合,其实还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 其中“树树”两句是静景,“牧人”两句是动景。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前句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后句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上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从内部相互关系上看是动静结合,但单从“清泉石上流”一句看,又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山泉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这种以动衬静的写法,在王维的《鸟鸣涧》等其他诗中多有表现。

动静结合和以动衬静并不完全等同。前者是“动”与“静”兼重,后者的“动”是为“静”服务,本身并无其他意义。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比较充分典型的是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的中心是“说丰年”,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年丰而引起的欢快情绪。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

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上阕对“面”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词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作者的喜悦心情又跃然纸上。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愉悦和丰富的美感。

(四)侧面烘托

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

陌碾成尘。”全诗意在写杏花,但首句通过一个“绕”字,写出了春水爱花、惜花、护花、恋花的情景,先从侧面写出了杏花的可爱。林逋《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颈联和颔联一样具体地描写小梅“风情”状态,所不同的是,这种“风情”是通过描写霜禽和粉蝶的反应迂曲地表现出来的,这就是侧面描写了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里侧面烘托的目的不再是写景,而是写人。“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蜀僧抱绿绮”,侧面写出了这位蜀僧的音乐技艺。“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这样通过写景物变化来表现时间过得极快,实际是通过听者的情况侧面烘托了弹琴者的形象。

(五)虚实结合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柳永的《雨霖铃》,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全词总是将往昔(虚)与当今(实)的对比融为一体,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

(六)外在和内在

同样写梅花,上文林逋的《山园小梅》写其外在意象之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赞其内在品格之贞。陆诗这样写道:“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元末著名元末竹梅画家王冕这样写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其中,梅花的外在颜色与内在品格可谓相得益彰。

如何鉴赏古诗词中的“景物”

崔健

邮箱:[email protected]

内容摘要:

古代诗歌讲究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与诗歌主旨之间总是存在着衬托关系。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诗人又总是会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即“炼字”。景物描写之中,有时会蕴含某种哲理,我们称之为理趣。在具体写景过程中,诗人往往广泛采用各种角度,使得景物真切生动。

关键词:

正衬、反衬、炼字、理趣、多角度。

一、 景与情的关系

古代诗歌讲究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理解好这个特征,对阅读和鉴赏古诗的意义非常重大。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性质上大致可分为“好”的和“坏”的两种,考虑到景物与感情的这种密切关系,我们不妨将感情方面的“哀”与“乐”也用来形容景物。下面,分四种情况简要举例介绍:

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可由尾联可见。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例如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全诗集中表达的是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为此,第二句的“高卧”即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第四句的“秋声”更是明显地渲染了凄苦的心情。

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是古代诗歌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是“反衬”这一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最基本的体现。先看这首《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萎萎,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三、四句虽然写到了芳树之花和春山之鸟,但是不是要表达赏春之喜呢?不是,因为花是“自”落,鸟是“空”啼。“自”和“空”两个字可现美景无人欣赏之孤寂和失落。再举杜甫《客至》一诗为例:“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酷。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首联写到的春水和群鸥固然是田园生活特有的情趣,但若仅理解到这里,认为这是在表达对目前生活的欣赏,恐怕有违诗人的本意。这时,我们不妨看一下颔联,颔联说“我这一直没有朋友来,今天才迎来你这位客人”,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诗人盼客之苦、迎客之喜。那么,首联所写的“处处春水”“日日群鸥”,是不是在所谓的清新热闹中,蕴含着无人来访的深深的孤寂呢?

第四种情况,“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请看李白的这首《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

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二、写景时的炼字

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古人作诗,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而诗歌中极为精炼传神的词一般为动词或形容词。

唐代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如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生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全诗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其中“咽”字和“冷”字最为传神。山中危石耸立,流泉不能畅快流淌,仿佛发出幽咽之声;夕阳西下,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自然给人以冷意。环境的幽冷通过这两个词生动表现出来。

唐代齐已的《早梅》中有“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几句。其中“一枝”远比“数枝”传神: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

北宋宋祁的《木兰花》写美好春光,矿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有人曾评价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那是因为一个“闹”字,可以让人尽情联想枝头杏花怒放时灿若火焰的颜色,昆虫围绕忙碌的声与形,从而写尽一派昂然春意。

三、景中蕴含的理趣

我们先看众所周知的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句写自己登楼的过程,却也让人自然联想到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写自己游庐山所见所感,但是这一感想又有着普遍意义的哲理,例如如下两个:看问题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再看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两句之所以历来为人所称道,主要在于它涉及爱情和人生的哲理,作者虽屡遭贬谪,但他相信自己总会找到施展才能的地方,显示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的具体内容写的是“方塘”,但是联系诗题,本诗又绝非限于写景。

三、四两句透过“清”和“源头活水”,我们体味到的是人的丰富探刻思想认识和及时吸收新知的密切联系。

四、写景的多角度。

古代诗歌写景状物,往往注意从不同角度展开,以收到全面、生动等艺术的效果。这些角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视觉(色彩、形状)和听觉(声音)。

同样写春,各诗角度可能各异。先看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里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再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这里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并让人想象墙内的春意。

而一首诗中以视觉和听觉不同角度写秋景的,我们来看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静寂,表达诗人忧弟病、伤前程的黯然心境,诗中写道:“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首联写听觉,先用“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再用秋雨秋风正面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尾联也写听觉,用“歌吹”而热闹的扬州从反面作陪衬,突出禅智寺的幽静。颔联从视觉角度写静: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颈

联也写视觉,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只用“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寥寥几句,视觉和听觉兼有,形、声、色俱备,全面生动地写出了赤壁景的壮美。

(二)远近和高低

我们先看众所周知的王之涣的《凉州词》是如何通过写远景营造意境的。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更多的是远近结合的例子。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在景物描写上,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方法。“树树”两句是远景,“牧人”两句是近景。王维的《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次联相对首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与“青霭入看无”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写出了白云、青霭在不同情况下给人感觉上的不同。其实,这一联中“回望”和“入看”两个动作领起的相对就是同一景物远近不同的特征。苏轼的《蝶恋花》有“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几句,“花褪残红青杏小”,写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是近景,但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又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

(三)动静结合和以动衬静

上文我们说王绩的《野望》在景物描写上,远近结合,其实还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 其中“树树”两句是静景,“牧人”两句是动景。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前句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后句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上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从内部相互关系上看是动静结合,但单从“清泉石上流”一句看,又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山泉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这种以动衬静的写法,在王维的《鸟鸣涧》等其他诗中多有表现。

动静结合和以动衬静并不完全等同。前者是“动”与“静”兼重,后者的“动”是为“静”服务,本身并无其他意义。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比较充分典型的是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的中心是“说丰年”,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年丰而引起的欢快情绪。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

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上阕对“面”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词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作者的喜悦心情又跃然纸上。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愉悦和丰富的美感。

(四)侧面烘托

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

陌碾成尘。”全诗意在写杏花,但首句通过一个“绕”字,写出了春水爱花、惜花、护花、恋花的情景,先从侧面写出了杏花的可爱。林逋《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颈联和颔联一样具体地描写小梅“风情”状态,所不同的是,这种“风情”是通过描写霜禽和粉蝶的反应迂曲地表现出来的,这就是侧面描写了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里侧面烘托的目的不再是写景,而是写人。“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蜀僧抱绿绮”,侧面写出了这位蜀僧的音乐技艺。“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这样通过写景物变化来表现时间过得极快,实际是通过听者的情况侧面烘托了弹琴者的形象。

(五)虚实结合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柳永的《雨霖铃》,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全词总是将往昔(虚)与当今(实)的对比融为一体,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

(六)外在和内在

同样写梅花,上文林逋的《山园小梅》写其外在意象之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赞其内在品格之贞。陆诗这样写道:“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元末著名元末竹梅画家王冕这样写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其中,梅花的外在颜色与内在品格可谓相得益彰。


相关文章

  • 2014t古诗词鉴赏之形象篇03
  • <古诗词鉴赏之形象篇>教学设计 一.明确考纲要求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以及情感态度. 二.学习要点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如何 ...查看


  • 浅析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 浅析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麻栗坡县董干中学 冉忠文 [摘要]古代诗词鉴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考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总结一些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答题技巧,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本文以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为 ...查看


  • 如何做好古诗词鉴赏题
  • 如何做好古诗词鉴赏题? 一.如何鉴赏诗词. 1.分析诗人题目,把握诗词主旨 2.调动语言积累,读懂字面意思 3.展开想象翅膀,再现诗词画面 4.把握常用意象,深入领悟感情 5.品味重点词语,体会诗词佳妙 (一).分析诗人题目,把握诗词主旨 ...查看


  •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设计
  •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形象的含义: 2.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技巧: 3.诗歌形象鉴赏练习 [教学重点]1. 找出诗词写了什么形象; 2. 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查看


  • 二轮复习--诗歌鉴赏
  •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精要] 2015年语文科<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该考点的要求是:阅读鉴赏古代诗歌.具体要求有:①理解诗歌中的字句,属于"鉴赏评价(D)"层级: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属于&q ...查看


  •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学案
  •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学案 知识与技能:诗歌中运用哪些手法写景 过程与方法:鉴赏写景诗词 一.回顾试题 1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春寻李校书 元稹 款款春风淡淡云,柳枝低作翠笼裙.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带 ...查看


  • 高中古诗词鉴赏要领
  • 18 第三章高中古诗词鉴赏要领 一.感知意象 (一)意象的含义 "意象"一词作为中国诗学的审美特征提出来最早出现在刘勰的<文心雕 龙·神思>中,刘勰将意象用于文学理论,他说:"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 ...查看


  •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
  •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2分) ...查看


  •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解答古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整体感知,即阅读诗歌时不忘题目.作者.注解,注意辨析诗歌类别. 二是意象情感,即把握意象意境,并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 三是答题要求,即审读题干,弄清要求,有针对性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