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型城镇化建设

四川新型城镇化建设 “提升城镇承载力”三问

-人往何处去?

-钱从哪里来?

-怎样稳得住?

5月21日,围绕四川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焦点问题,参加“新型城镇化建设”论坛的省内外嘉宾展开了“脑力激荡”……

四川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但横比看全国,四川的城镇化水平仍落后全国8个百分点;纵比看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尚未创造出支撑四川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动力,一系列难题待解。

□本报记者 李旭 王欢 高云君

焦点一:人往何处去?

城镇化表面上看是人口的集聚,实际上是产业形态的转型升级

2009年,四川城镇化率达38.7%,在吸纳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小城镇发挥了独特作用。

然而省社科院院长侯水平指出,在快速追赶全国的同时,我省城镇化发展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区域差异:成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3.6%,6个市州的城镇化率仍在30%以下。这反映出,四川现有的城镇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亟待加强。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邱建认为,全省已初步形成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川东北四个城镇群雏形,有望在“十二五”期末构建起一个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 与此同时,省政协副主席解洪认为,城镇化表面上看是人口的集聚,实际上是产业形态的转型升级,在做小分母——“减少农民”的同时,四川还应做大分子——“发展产

业”。依托城镇做强产业支撑,才能将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成产业工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侯水平认为,四川要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不仅要将新型城镇化放在全域四川的高度通盘考虑,还应将其放在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

这与邱建“不能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的观点不谋而合。邱建透露,我省正在加紧制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未来城际间将形成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四川还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设立推进新型城镇化专项资金,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最终提升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带动产业和人口的区域合理布局。 焦点二:钱从哪里来?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体系,让社会资金参与城乡建设 让全省2000多万异地打工的农民进入城镇,钱从哪里来?以政府现有财力,很难一手包揽。论坛上,三分之一嘉宾触及了“谁来埋单”和“如何埋单”的问题。

如果说“人口红利”造就了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下一步的发展可能需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本化红利”。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朱善利认为,土地是农民沉睡的资本,四川应在充分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探索土地融资新模式。

省发改委巡视员漆先望认为,四川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探索农村土地权益与城镇社保权益的合理置换。换言之,农民工及其家属只要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即可获得城市经济适用房和社会保障权益。通过这样的置换方式,有效弥补资金缺口,加快城镇化进程。

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我省将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下,优先开发利用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积极盘活利用存量土地,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体系,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改革。

此外,不少嘉宾还建议,四川采取民间投资接力政府投资的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邱建称,我省将建立完善城镇建设投融资平台,通过政府投资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乡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焦点三:怎样稳得住?

改革户籍制度并捆绑上社保等一系列制度,让农民工早日实现安居乐业的市民梦 “事实上,我们城市面积不断扩大,户籍人口却没有同步增长。”侯水平说。

怎样才能让农民不再做城市的候鸟,真正稳定下来,扎根城镇,实现安居乐业的市民梦?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这种转移也不仅是空间上的进城务工,而是身份上的彻底转变和观念上的真正认同。这无疑是城市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嘉宾建议,针对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实行差异化的制度改革和创新。尽快改革户籍制度并捆绑上金融、土地、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一系列制度,让农民工率先在中小城市和重点镇市民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首要的是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权利,也就是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这个前提下,一步一步依次保障城乡劳动力平等的就业权、收益权、社保权,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帮助进城务工者彻底消除后顾之忧,安心留在城市。

“我认为,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只是改革目标还需统一认识。”省发改委巡视员漆先望直击当前热点话题,建议将户籍制度改革的关注目标由取消城乡两类户口差异,转为探索城乡户口合理置换。

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传来,5月20日,省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了四川2010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户籍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耕地保护机制创新等内容首次写入其中,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一大亮点。

四川新型城镇化建设 “提升城镇承载力”三问

-人往何处去?

-钱从哪里来?

-怎样稳得住?

5月21日,围绕四川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焦点问题,参加“新型城镇化建设”论坛的省内外嘉宾展开了“脑力激荡”……

四川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但横比看全国,四川的城镇化水平仍落后全国8个百分点;纵比看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尚未创造出支撑四川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动力,一系列难题待解。

□本报记者 李旭 王欢 高云君

焦点一:人往何处去?

城镇化表面上看是人口的集聚,实际上是产业形态的转型升级

2009年,四川城镇化率达38.7%,在吸纳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小城镇发挥了独特作用。

然而省社科院院长侯水平指出,在快速追赶全国的同时,我省城镇化发展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区域差异:成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3.6%,6个市州的城镇化率仍在30%以下。这反映出,四川现有的城镇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亟待加强。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邱建认为,全省已初步形成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川东北四个城镇群雏形,有望在“十二五”期末构建起一个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 与此同时,省政协副主席解洪认为,城镇化表面上看是人口的集聚,实际上是产业形态的转型升级,在做小分母——“减少农民”的同时,四川还应做大分子——“发展产

业”。依托城镇做强产业支撑,才能将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成产业工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侯水平认为,四川要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不仅要将新型城镇化放在全域四川的高度通盘考虑,还应将其放在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

这与邱建“不能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的观点不谋而合。邱建透露,我省正在加紧制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未来城际间将形成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四川还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设立推进新型城镇化专项资金,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最终提升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带动产业和人口的区域合理布局。 焦点二:钱从哪里来?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体系,让社会资金参与城乡建设 让全省2000多万异地打工的农民进入城镇,钱从哪里来?以政府现有财力,很难一手包揽。论坛上,三分之一嘉宾触及了“谁来埋单”和“如何埋单”的问题。

如果说“人口红利”造就了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下一步的发展可能需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本化红利”。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朱善利认为,土地是农民沉睡的资本,四川应在充分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探索土地融资新模式。

省发改委巡视员漆先望认为,四川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探索农村土地权益与城镇社保权益的合理置换。换言之,农民工及其家属只要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即可获得城市经济适用房和社会保障权益。通过这样的置换方式,有效弥补资金缺口,加快城镇化进程。

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我省将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下,优先开发利用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积极盘活利用存量土地,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体系,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改革。

此外,不少嘉宾还建议,四川采取民间投资接力政府投资的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邱建称,我省将建立完善城镇建设投融资平台,通过政府投资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乡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焦点三:怎样稳得住?

改革户籍制度并捆绑上社保等一系列制度,让农民工早日实现安居乐业的市民梦 “事实上,我们城市面积不断扩大,户籍人口却没有同步增长。”侯水平说。

怎样才能让农民不再做城市的候鸟,真正稳定下来,扎根城镇,实现安居乐业的市民梦?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这种转移也不仅是空间上的进城务工,而是身份上的彻底转变和观念上的真正认同。这无疑是城市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嘉宾建议,针对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实行差异化的制度改革和创新。尽快改革户籍制度并捆绑上金融、土地、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一系列制度,让农民工率先在中小城市和重点镇市民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首要的是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权利,也就是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这个前提下,一步一步依次保障城乡劳动力平等的就业权、收益权、社保权,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帮助进城务工者彻底消除后顾之忧,安心留在城市。

“我认为,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只是改革目标还需统一认识。”省发改委巡视员漆先望直击当前热点话题,建议将户籍制度改革的关注目标由取消城乡两类户口差异,转为探索城乡户口合理置换。

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传来,5月20日,省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了四川2010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户籍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耕地保护机制创新等内容首次写入其中,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一大亮点。


相关文章

  • 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哪些新信号
  • 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哪些新信号 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3年全省经济工作基调: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既着眼长远之策,又明确当前之要:既体现时代要求,又突出四川特色: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进程中实现科学发展:充分体现 ...查看


  • 四川省委领导
  • 刘奇葆 刘奇葆 男,汉族,1953年1月生,安徽宿松人,197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9月参加工作,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现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军区党委第一书 ...查看


  • 泸州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 2012年泸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泸州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 刘强 (2012年1月3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第六届市政府工作回顾 2007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 ...查看


  • 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本质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本质 作者:肖金成 来源:<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11期 对城镇化的认识需要正本清源 城镇化战略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但对城镇化的认识仍不是很 ...查看


  • 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区发展规划
  •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区 发展规划的通知 川办发[2011]63号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 ...查看


  • 2015年东部城市对口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培训计划
  • 附件 2015年东部城市对口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培训计划 编号 培训内容 社会治理改革和创新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管理 招商引资工作能力提升 城乡发展一体化 时间 3月10日- 3月17日 3月18日- 3月24日 3月24日- 3月31日 3月2 ...查看


  • 各省明确2015年新型城镇化工作主基调
  • 各省明确2015年新型城镇化工作主基调 因地制宜 试点先行 全国各省"两会"最近密集召开,各省政府工作报告对2015年城镇化工作都专门篇幅进行部署,综合汇集,"因地制宜.试点先行"构成各省2015年新 ...查看


  • 关于四川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计划草案,请予审查,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省委领 ...查看


  • 2010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
  • 2010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 --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蒋巨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面对繁重的灾后恢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