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一 咸林中学 廉伶俐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的是先秦诸子散文《劝学》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劝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先秦历史散文。
2、单元要求:学习本单元,要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
3、课文特征:《劝学》围绕着“学习”这个话题,主要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作用以及学习的态度,是一篇优秀的论说文。《劝学》的目的在于鼓励学习,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可以据此对学生进行热爱学习的教育。 根据学情我计划安排3课时完成教学。这里重点说明一下第二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1、新课标中明确规定高中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基础上,读懂文章内容。据此,确定教学目标一:知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并理解其涵义。此处留空,是为了让学生在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时再填写一次,以加深认识、加强印象。
2、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而写作是语文最大的应用。据此确定教学目标二:认识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自己观点的,从中汲取写作的经验
3、新课标提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据此确定教学目标三:领会议论中使用比喻的效果
(二)说重难点的确立
这篇文章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全文短短200字,却能表达出三层意思六个方面,说得明白流畅,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论证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根据课文特征我确立了本文的重点难点之一:认识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自己观点的,从中汲取写作的经验。
另外,新课标提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而本文的美正在于使用了大量比喻来说理,根据这一点,我确定了第二个重难点:领会议论中使用比喻的效果。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是一门应变性很强的艺术,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
1
法”的原则,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法如下:
(一) 说教法
1、 诵读法。新课标说到: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通过朗读能够增强语感,熟悉文本,为分析鉴赏打好基础
2、 检测法。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 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因此行之有效的随堂检测很有必要。
3、问答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
清文章脉络,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点拨法。我们的学情是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对于问题往往是能答出来却答不准,尤其是文言文学习,只有教师深入点拨,学生才能准确掌握。
(二)说学法
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 自主学习法。相关教学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越高,学习效率越好。一些基础而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学,一方面保证了课堂深入学习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则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2、 师生合作学习法。我在上面已提及我们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面对学习,往往是“老虎吃天,无法下抓”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扶上马,送一程”师生合作开展学习。
3、 合作探究法。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学习需要独立,也需要合作,今天强调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群体学习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还提出针对我国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要重视探究学习。因此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指导学生合作探究,然后展示交流很有必要。
本课时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部分准备采用学生参与程度很高的合作探究法与随堂检测法来突破,预期效果良好。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前两天备课时,一时兴起把仓央嘉措的一首《见或不见》改写了一下,现在读给大家听听:
你看 或者不看 书就在那里 不多不少
你念 或者不念 知识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爱 或者不爱 学习就在那里 不离不弃
放你的手在我手里
让我带你走入知识的殿堂
或者
让我走进你的心里
烙下学习深深的印迹
大家听了,能知道我的改作意图吗?我的目的在于鼓励学习,“鼓励”在文言文中可用“劝”表达,是为“劝学”。早在战国末期,就思想家荀子创作了名为《劝学》的文章,流传千古。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它。(板书课题)
(依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便于学生迅速进入文章情境。)
(二)课前检测(PPT展示)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 )千里 / 故不积跬步,无以( )千里
4、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吾尝终日而思矣 /蟹六跪而二螯
以上几题包涵了古今异议,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一词多义以及默写等基本的文言文考点,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重视这些方面的知识积累,切实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依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文言文首要是积累文言字、词、句基本知识)
(三)学习新课
1、 明确学习目标(导学案)
(依据:“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目标明确,前进才有方向)
2、 师生合作学习(提问、引导)
此环节设置以下问题:①我们已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同学们如何理解这句话 呢②荀子是怎样提出他的观点的③中心观点已然明确,接下来该干什么
明确以下内容:对本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理解;知道中心论点提出的特点,即开门见山、立意鲜明;清楚中心论点提出后,就该进行分析论证了,也就是“问个为什么”确定分论点;最后明确本文分析论证的段落为第二、三段。 (依据:为了实现学习目标二)
3、 生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点拨)
前三组负责第二段,后三组负责第三段。小组合作讨论后,个别小组派代表板书相关结果,交流展示,教师点拨,最终明确以下内容:第二段五个比喻句,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三段也有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
(依据:新课标大力倡导此学习方式)
4、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明白了“学不可以已”的理由: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不足。文章分析论证部分到此结束,接下来该如何呢?该解决问题了即回答“怎么办”。请同学们课后自学第四段,回答问题:既然“学不可以已”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布置作业。依据:学生越参与,课堂越高效)
5、统观全文,运用大量比喻来说理是其主要特色,那么在议论中运用比喻有着怎样的效果呢?结合课文及以下随堂检测思考这个问题(随堂检测资料见导学案)(小讨论)(PPT)
明确: 取喻寻常现象,通俗易懂
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
化深奥为浅显,深入浅出
(依据:完成学习目标三)
5、至此,我们再将写作方面荀子教我们的总结一下(PPT):
议论文三步走,提出分析加解决,开门见山立意明,分析问个为什么,解决就是怎么办。比喻论证好处多,取材生活很形象,深入浅出更易懂。 (依据:编成顺口溜,朗朗上口,方便学以致用)
6、拓展延伸,情感态度教育(PPT)
分享:我身边的通过学习提高自己或改变自己、弥补了自己的不足的小故事。自己亲历的、听来的皆可。
(依据: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四)课堂小结(PPT)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而知识正是通过学习获取的,因此我们也不妨说学习就是力量。学习能让我们到达新高度、获得新改变、实现新自我!通过荀子的《劝学》我们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相信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相关教案、导学案附后,主要板书由学生完成)
《劝学》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一 咸林中学 廉伶俐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的是先秦诸子散文《劝学》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劝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先秦历史散文。
2、单元要求:学习本单元,要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
3、课文特征:《劝学》围绕着“学习”这个话题,主要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作用以及学习的态度,是一篇优秀的论说文。《劝学》的目的在于鼓励学习,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可以据此对学生进行热爱学习的教育。 根据学情我计划安排3课时完成教学。这里重点说明一下第二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1、新课标中明确规定高中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基础上,读懂文章内容。据此,确定教学目标一:知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并理解其涵义。此处留空,是为了让学生在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时再填写一次,以加深认识、加强印象。
2、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而写作是语文最大的应用。据此确定教学目标二:认识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自己观点的,从中汲取写作的经验
3、新课标提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据此确定教学目标三:领会议论中使用比喻的效果
(二)说重难点的确立
这篇文章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全文短短200字,却能表达出三层意思六个方面,说得明白流畅,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论证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根据课文特征我确立了本文的重点难点之一:认识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自己观点的,从中汲取写作的经验。
另外,新课标提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而本文的美正在于使用了大量比喻来说理,根据这一点,我确定了第二个重难点:领会议论中使用比喻的效果。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是一门应变性很强的艺术,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
1
法”的原则,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法如下:
(一) 说教法
1、 诵读法。新课标说到: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通过朗读能够增强语感,熟悉文本,为分析鉴赏打好基础
2、 检测法。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 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因此行之有效的随堂检测很有必要。
3、问答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
清文章脉络,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点拨法。我们的学情是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对于问题往往是能答出来却答不准,尤其是文言文学习,只有教师深入点拨,学生才能准确掌握。
(二)说学法
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 自主学习法。相关教学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越高,学习效率越好。一些基础而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学,一方面保证了课堂深入学习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则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2、 师生合作学习法。我在上面已提及我们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面对学习,往往是“老虎吃天,无法下抓”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扶上马,送一程”师生合作开展学习。
3、 合作探究法。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学习需要独立,也需要合作,今天强调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群体学习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还提出针对我国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要重视探究学习。因此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指导学生合作探究,然后展示交流很有必要。
本课时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部分准备采用学生参与程度很高的合作探究法与随堂检测法来突破,预期效果良好。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前两天备课时,一时兴起把仓央嘉措的一首《见或不见》改写了一下,现在读给大家听听:
你看 或者不看 书就在那里 不多不少
你念 或者不念 知识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爱 或者不爱 学习就在那里 不离不弃
放你的手在我手里
让我带你走入知识的殿堂
或者
让我走进你的心里
烙下学习深深的印迹
大家听了,能知道我的改作意图吗?我的目的在于鼓励学习,“鼓励”在文言文中可用“劝”表达,是为“劝学”。早在战国末期,就思想家荀子创作了名为《劝学》的文章,流传千古。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它。(板书课题)
(依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便于学生迅速进入文章情境。)
(二)课前检测(PPT展示)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 )千里 / 故不积跬步,无以( )千里
4、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吾尝终日而思矣 /蟹六跪而二螯
以上几题包涵了古今异议,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一词多义以及默写等基本的文言文考点,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重视这些方面的知识积累,切实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依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文言文首要是积累文言字、词、句基本知识)
(三)学习新课
1、 明确学习目标(导学案)
(依据:“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目标明确,前进才有方向)
2、 师生合作学习(提问、引导)
此环节设置以下问题:①我们已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同学们如何理解这句话 呢②荀子是怎样提出他的观点的③中心观点已然明确,接下来该干什么
明确以下内容:对本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理解;知道中心论点提出的特点,即开门见山、立意鲜明;清楚中心论点提出后,就该进行分析论证了,也就是“问个为什么”确定分论点;最后明确本文分析论证的段落为第二、三段。 (依据:为了实现学习目标二)
3、 生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点拨)
前三组负责第二段,后三组负责第三段。小组合作讨论后,个别小组派代表板书相关结果,交流展示,教师点拨,最终明确以下内容:第二段五个比喻句,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三段也有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
(依据:新课标大力倡导此学习方式)
4、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明白了“学不可以已”的理由: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不足。文章分析论证部分到此结束,接下来该如何呢?该解决问题了即回答“怎么办”。请同学们课后自学第四段,回答问题:既然“学不可以已”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布置作业。依据:学生越参与,课堂越高效)
5、统观全文,运用大量比喻来说理是其主要特色,那么在议论中运用比喻有着怎样的效果呢?结合课文及以下随堂检测思考这个问题(随堂检测资料见导学案)(小讨论)(PPT)
明确: 取喻寻常现象,通俗易懂
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
化深奥为浅显,深入浅出
(依据:完成学习目标三)
5、至此,我们再将写作方面荀子教我们的总结一下(PPT):
议论文三步走,提出分析加解决,开门见山立意明,分析问个为什么,解决就是怎么办。比喻论证好处多,取材生活很形象,深入浅出更易懂。 (依据:编成顺口溜,朗朗上口,方便学以致用)
6、拓展延伸,情感态度教育(PPT)
分享:我身边的通过学习提高自己或改变自己、弥补了自己的不足的小故事。自己亲历的、听来的皆可。
(依据: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四)课堂小结(PPT)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而知识正是通过学习获取的,因此我们也不妨说学习就是力量。学习能让我们到达新高度、获得新改变、实现新自我!通过荀子的《劝学》我们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相信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相关教案、导学案附后,主要板书由学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