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城市

看不见的城市

总有那么些人,从一个城市奔向另一个城市,有的人,是为了梦想,

而有的人,只是去漂泊流浪。城市,承载着我们太深厚的情感。 终究发现,记住一个城市的名字并无意义,它的标志性建筑也并不让人难以忘怀,浮现在记忆里的, 是我们在那里度过的辰光,是我们体验到的东西,有时,也许仅仅是树下的月光,或者是暗中浮动的气息,仅仅是我们以为我们自己能体验到的,并且是碰巧,也不得不在那种情境下相逢的东西……

广播台前的听众朋友们,在这个静谧的午后,书式生活又如期和你

们相约了。我是你们的老朋友XX。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伊塔洛·卡尔维诺笔下的《看不见的城市》。一群人,一座座城市,一个个故事。到底有什么消失在了城市,还是什么东西让城市渐渐隐却于我们的视线?

正如马可波罗说的“旅行的时候,你会发觉城市是没有差异的:每

个城看起来就像任何一个城,它们互相调换形状、秩序和距离,不定形的风尘侵入大陆,你的地图却保存了它们的不同点:不同性质的组合,就像名字的笔画。”————是的,地图上的任何一个点是没有差别的,但是你到过的地方就会不同,它的景象投射入你的梦境,你的梦又赋予这个景象以涵义。正如我们联络簿中的那些人也没什么差别,但是我们喜欢的人就会不同,他们的名字在我们的梦境中投下幻影,我们一直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但是我们发现,我们终于路过了那个地方,因为人生不会停止,旅途尚未结束,长路漫漫……旅行者的座右铭将永远是,也只能是,不要停步。

卡尔维诺像是一位遨游在童话世界里的人,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

给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使他的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而别具一格。1942年高中毕业后,卡尔维诺在都灵大学上农学系。二战后,他在都灵大学攻读文学,1947年大学毕业后,在都灵的一家出版社任文学顾问。这位在古巴出生,意大利成长,在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的当代作家,具有及其大的传奇色彩。《看不见的城市》第一版1972年在都灵出版,在随后的两年里,卡尔维诺曾在多家报纸的文章和访谈中谈到它。

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城市与贸易,城市与眼睛,城市与名字,城市与死者,城市与天空;轻盈的城市,连绵的城市,隐蔽的城市——这是卡尔维诺在尝试良多之后确立的体系构造。

“当马可•波罗描述他旅途走访过的城市时,忽必烈汗未必全都相信。”

“在帝王的生活中,总有某个时刻,在为征服的疆域宽广辽阔而得意自豪之后,帝王又会因意识到自己将很快放弃对这些地域的认识和了解而感到忧伤和宽慰;会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在黄昏时分袭来,带着雨后大象的气味,以及火盆里渐冷的檀香木灰烬的味道。”

“只有马可•波罗的报告能让忽必烈汗穿越注定要坍塌的城墙和塔楼,依稀看到那幸免于白蚁蛀食的精雕细刻的窗格。”

这样的开头亦真亦幻,令人有些惊慌。仿佛两块花岗岩相互敲击后产生的气味:散发微微热度,味道怪异,令人迅速上瘾。

然后,假装那位威尼斯青年马可•波罗向元帝国大汗忽必烈作着一系列旅行报告,卡尔维诺开始描述那些并不存在,却无与伦比的“看不见的城市”。

“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这是书中卡尔维诺谈到的令人感触颇深的一句。就好像没有谁是属于或不属于城市的,我们真正难以释怀的是:在任何一个城市,我们都会感觉自己“已经失去”,因为,我们始终会认为,我们本来是可以“曾经拥有”的。

卡尔维诺自己也曾为这本小书难以“成为一本书”而烦恼过——它应该有一个结构,人们必须在其中发现一个情节,一个旅程,一个结论,而他为了达到这点费尽心思。所以,尽管卡尔维诺终于成功地将众多迥异的城市进行了类别化和体系化,作为一个虔诚的读者,我仍然可能在那些形形色色的城市中,无所顾忌地单独挑出一个我所喜欢的——它可以来自卡尔维诺在这个体系中的任何类别——并权当自己已经理解了它

卡尔维诺为这些虚构的城市分别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然后用他那鬼斧神工的笔法将它们的外观与内在以海市蜃楼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即使找出其中任意一个城市连续读过三遍,将它视为你的梦中情人,也许你依然会觉得:不,不是这样的,这里面一定还有更多的涵义和意象,让我再看看,再看看——我就是这样倍受“折磨”的。

“在梦中的城市里,他正值青春,而到达伊西多拉城时,他已年老。广场上有一堵老人墙,老人们坐在那里看着过往的年轻人;他和这些老人并坐在一起。当初的欲望已是回忆。”

“在那以前,我只知道荒漠和商队车路,而那个多罗泰亚的早上使我觉得今生今世没有比这更美好的感受。在后来的岁月里,我的目光又回头审视荒漠和商队车路;而我现在知道,这只是那个早上让我走进多罗泰亚的许多道路中的一条。”

“我要登程走访左拉却是徒劳的:为了让人更容易记住,左拉被迫永远静止不变,于是就萧条了,崩溃了,消失了。大地已经把她忘却了。” “对今日扎伊拉的描述,还应该包含扎伊拉的整个过去。然而,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这就是佐贝伊德城,那些人在这里定居下来,期待着终有一夜梦境再现。但是,无论在梦境还是在清醒时,谁也没有再见到那个女子。城里的街巷就是他们每天上班工作要走的路,与梦中的追逐再也没有什么关系。久而久之,连梦也被遗忘了。”

《看不见的城市》也提到一个看的见的城市,那便是威尼斯。我想卡尔维诺应该是偏爱它的。亦舒笔下的威尼斯“美丽、腐败,一个沉沦的城市,潮涨的时候圣马可广场泛着水”,亦舒说这是一种老练的气质。 威尼斯是一个最不同的城市。照片里威尼斯阳光明媚,贡多拉小船在楼阴这边亮度恰好,而对面的墙壁已经闪亮得耀眼。而卡尔维诺的威尼斯,却是不著词句,真好。

尽管,在旅途的路上,有的城市会以不同的名字反复出现,有的城市你却只能经过一次,无论你返回多少次,你都只能断定,虽然是同样的地方,同样的名字,你到过的那座城却不再存在了……即便如此,旅行还是有意义的,那个只存在过一次的地方,因我们的经过而存在了

回忆散落在梦境里。我的梦境不是由心灵,就是由偶然而生……

城市遗失在往事里,我遗失在城市里。那个已经看不见的城市……

看不见的城市

总有那么些人,从一个城市奔向另一个城市,有的人,是为了梦想,

而有的人,只是去漂泊流浪。城市,承载着我们太深厚的情感。 终究发现,记住一个城市的名字并无意义,它的标志性建筑也并不让人难以忘怀,浮现在记忆里的, 是我们在那里度过的辰光,是我们体验到的东西,有时,也许仅仅是树下的月光,或者是暗中浮动的气息,仅仅是我们以为我们自己能体验到的,并且是碰巧,也不得不在那种情境下相逢的东西……

广播台前的听众朋友们,在这个静谧的午后,书式生活又如期和你

们相约了。我是你们的老朋友XX。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伊塔洛·卡尔维诺笔下的《看不见的城市》。一群人,一座座城市,一个个故事。到底有什么消失在了城市,还是什么东西让城市渐渐隐却于我们的视线?

正如马可波罗说的“旅行的时候,你会发觉城市是没有差异的:每

个城看起来就像任何一个城,它们互相调换形状、秩序和距离,不定形的风尘侵入大陆,你的地图却保存了它们的不同点:不同性质的组合,就像名字的笔画。”————是的,地图上的任何一个点是没有差别的,但是你到过的地方就会不同,它的景象投射入你的梦境,你的梦又赋予这个景象以涵义。正如我们联络簿中的那些人也没什么差别,但是我们喜欢的人就会不同,他们的名字在我们的梦境中投下幻影,我们一直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但是我们发现,我们终于路过了那个地方,因为人生不会停止,旅途尚未结束,长路漫漫……旅行者的座右铭将永远是,也只能是,不要停步。

卡尔维诺像是一位遨游在童话世界里的人,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

给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使他的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而别具一格。1942年高中毕业后,卡尔维诺在都灵大学上农学系。二战后,他在都灵大学攻读文学,1947年大学毕业后,在都灵的一家出版社任文学顾问。这位在古巴出生,意大利成长,在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的当代作家,具有及其大的传奇色彩。《看不见的城市》第一版1972年在都灵出版,在随后的两年里,卡尔维诺曾在多家报纸的文章和访谈中谈到它。

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城市与贸易,城市与眼睛,城市与名字,城市与死者,城市与天空;轻盈的城市,连绵的城市,隐蔽的城市——这是卡尔维诺在尝试良多之后确立的体系构造。

“当马可•波罗描述他旅途走访过的城市时,忽必烈汗未必全都相信。”

“在帝王的生活中,总有某个时刻,在为征服的疆域宽广辽阔而得意自豪之后,帝王又会因意识到自己将很快放弃对这些地域的认识和了解而感到忧伤和宽慰;会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在黄昏时分袭来,带着雨后大象的气味,以及火盆里渐冷的檀香木灰烬的味道。”

“只有马可•波罗的报告能让忽必烈汗穿越注定要坍塌的城墙和塔楼,依稀看到那幸免于白蚁蛀食的精雕细刻的窗格。”

这样的开头亦真亦幻,令人有些惊慌。仿佛两块花岗岩相互敲击后产生的气味:散发微微热度,味道怪异,令人迅速上瘾。

然后,假装那位威尼斯青年马可•波罗向元帝国大汗忽必烈作着一系列旅行报告,卡尔维诺开始描述那些并不存在,却无与伦比的“看不见的城市”。

“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这是书中卡尔维诺谈到的令人感触颇深的一句。就好像没有谁是属于或不属于城市的,我们真正难以释怀的是:在任何一个城市,我们都会感觉自己“已经失去”,因为,我们始终会认为,我们本来是可以“曾经拥有”的。

卡尔维诺自己也曾为这本小书难以“成为一本书”而烦恼过——它应该有一个结构,人们必须在其中发现一个情节,一个旅程,一个结论,而他为了达到这点费尽心思。所以,尽管卡尔维诺终于成功地将众多迥异的城市进行了类别化和体系化,作为一个虔诚的读者,我仍然可能在那些形形色色的城市中,无所顾忌地单独挑出一个我所喜欢的——它可以来自卡尔维诺在这个体系中的任何类别——并权当自己已经理解了它

卡尔维诺为这些虚构的城市分别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然后用他那鬼斧神工的笔法将它们的外观与内在以海市蜃楼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即使找出其中任意一个城市连续读过三遍,将它视为你的梦中情人,也许你依然会觉得:不,不是这样的,这里面一定还有更多的涵义和意象,让我再看看,再看看——我就是这样倍受“折磨”的。

“在梦中的城市里,他正值青春,而到达伊西多拉城时,他已年老。广场上有一堵老人墙,老人们坐在那里看着过往的年轻人;他和这些老人并坐在一起。当初的欲望已是回忆。”

“在那以前,我只知道荒漠和商队车路,而那个多罗泰亚的早上使我觉得今生今世没有比这更美好的感受。在后来的岁月里,我的目光又回头审视荒漠和商队车路;而我现在知道,这只是那个早上让我走进多罗泰亚的许多道路中的一条。”

“我要登程走访左拉却是徒劳的:为了让人更容易记住,左拉被迫永远静止不变,于是就萧条了,崩溃了,消失了。大地已经把她忘却了。” “对今日扎伊拉的描述,还应该包含扎伊拉的整个过去。然而,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这就是佐贝伊德城,那些人在这里定居下来,期待着终有一夜梦境再现。但是,无论在梦境还是在清醒时,谁也没有再见到那个女子。城里的街巷就是他们每天上班工作要走的路,与梦中的追逐再也没有什么关系。久而久之,连梦也被遗忘了。”

《看不见的城市》也提到一个看的见的城市,那便是威尼斯。我想卡尔维诺应该是偏爱它的。亦舒笔下的威尼斯“美丽、腐败,一个沉沦的城市,潮涨的时候圣马可广场泛着水”,亦舒说这是一种老练的气质。 威尼斯是一个最不同的城市。照片里威尼斯阳光明媚,贡多拉小船在楼阴这边亮度恰好,而对面的墙壁已经闪亮得耀眼。而卡尔维诺的威尼斯,却是不著词句,真好。

尽管,在旅途的路上,有的城市会以不同的名字反复出现,有的城市你却只能经过一次,无论你返回多少次,你都只能断定,虽然是同样的地方,同样的名字,你到过的那座城却不再存在了……即便如此,旅行还是有意义的,那个只存在过一次的地方,因我们的经过而存在了

回忆散落在梦境里。我的梦境不是由心灵,就是由偶然而生……

城市遗失在往事里,我遗失在城市里。那个已经看不见的城市……


相关文章

  • 卡尔维诺与庄周
  • 摘要:<看不见的城市>讲述了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描述旅途走访过的城市的故事.在马可波罗与忽必烈汗的对话中,流露出来一些与庄子的写作或是思想相似的内容,本文运用对比方法将二人之相似之处一一罗列,并浅析二者之思想. 关键词:卡尔维诺: ...查看


  • 城市的良心
  • 城市的良心 --也谈下水道问题 雨果曾经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发达国家城市的"良心",让你在雨中走路不会弄脏了裤脚,而我国城市的"良心",则是在雨后带着我们一起去"看海". 在 ...查看


  • 看得见的光鲜,看不见的苟且
  • 既然选择决定命运,那么做决定时候,不妨拎得清,拿得起,放得下的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我是李甜甜,务实又犀利的金牛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而言,不去大城市奋斗就是在舒适区加速堕落逃避自己的无能,在小城市安居乐业成 ...查看


  • 忆北京:看得见的城市,看不见的记忆
  • 那天在爱琴海顶楼影院看完崔健的<蓝色骨头>,径直前往三楼的单向空间,那里正在举办"文学之夜",主题是鲁迅.来了不少文艺青年,有点远,没怎么看清里头白发苍苍的学者钱理群,倒是插着腰站在后头的许知远那一身白衬衫. ...查看


  • 论卡尔维诺小说的_晶体模式_杨黎红
  • 论卡尔维诺小说的"晶体模式"杨黎红 内容提要: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一向因其富有活力.别出心裁的先锋创作而闻名于世, 在小说创作中他刻意追求一种晶体模式, 这种晶体模式是对传统小说观念的反叛, 它以平等的晶面取代了线情节的发 ...查看


  • 住在心里看不见的城市
  • 我生活的地方是一座典型的沿海工业城市(天津),冬天和夏天都有着明晰的脸孔,过去它们并没有这样深刻,只是近来无数事物以令人应接不暇的速度蒸发与重塑,改天换地,连气候都变得生疏起来.我对她的认识不过是冰山一角,或不如说我一直活在自己的记忆里,而 ...查看


  • 满城尽带红袖章[讨论]
  • 满城尽带红袖章[讨论] 一民视野 发表在 不拍不快|杂文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8-1.html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人人网 更多 来省会工作几年,这个城市每年下半年都要打一场 ...查看


  • 梦想课程02远方的城市
  • <远方的城市> 课 程 纲 要 [开发人员]袁坚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 东方早报记者 [所需课时]16课时 / 每课时40分钟 [适应年级]4-6年级,也适用于初中阶段 [课程类型]B2 ("去哪里"模块第二阶 ...查看


  • 几米经典语录全集
  • 1.掉落深井, 我大声呼喊, 等待救援. 天黑了, 黯然低头, 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 我总在最深的绝望里, 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 2.看了一场看不懂的电影 四处张望 发现别人专注而陶醉 才忽然明白 孤独是什么 3.那一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