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发展概况

1、从跳跃式赶超到长期萧条

在战后最初的10年里,日本在经济方面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恢了经济,二是进

行了经济改革,实现了由统制经济向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转变。自此,日本经济

步入快速增长轨道。1956~1970年的15年间,日本实际GDP年均速度率达9.7%。日本

的GNP(国民生产总值)于1965年超过英国,1967年超过法国,1968年超过前联邦

德国,跃居主要发达国家的第二位。仅仅20多年的时间,二战中一败涂地的日本便

以经济大国的面目重新崛起。

进入70年代,固定汇率制的瓦解和日元大幅度升值,使日本经济面临新的挑战

。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有如灭顶之灾,以至人们用“休克”一词来

形容它给日本带来的冲击。然而,日本经济并没有被冲垮。日本将一场石油危机变

成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契机,开始了向知识技术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结果,在主

要发达国家中,日本不仅率先摆脱石油危机,而且其产业结构再上新台阶。日本生

产的节能型家用电器和轿车等开始畅销全世界。1971~1985年的15年间,日本实际

GDP年均增长率为4.1%,虽然比前一个15年低了一半还多,但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却

是最高的,以至被视为主要发达国家中的“一枝独秀”。

纵观130多年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到目前为止,在经济技术上真正实现了赶

超的只有日本。日本的成功,曾使它成为尚在追赶途中的国家学习和模仿的样板。

然而,1987~1991年初,日本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破灭,如同打开

了潘多拉盒子,各种问题都涌了出来。日本经济陷入了旷日持久的经济萧条,至今

尚未彻底摆脱。

2、人口与就业

2001年,日本总人口1.27亿,约相当于我国的十分之一。日本人多地少,人均

耕地面积0.54亩(1998年数字)。由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劳动力转向第二、

三产业,从事农林业生产的人锐减。在就业人口总数中,农林渔业所占比重1950年

为48.3%,1970年为19.4%,1990年为6.6%,2001年降到了4.9%。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制造业是吸收农村流出劳动力的重要部门。在就业

人口中,制造业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15.9%上升到1970年的26.0%。20世纪70年代中

期以后,随着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造业吸收的就业量

逐渐回落。1990年,制造业在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降至24.1%,2001年进一步降至20

%。

第三产业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1950年、1970年和1990年

,第三产业在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9.7%、46.6%和59.2%,2001年进一步上

升为65.2%。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劳动力不足。然而,近十多年

来,情况颠倒过来,就业岗位不足成为突出问题。应届大中专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

。经济萧条、企业倒闭使失业队伍不断扩大。失业率不断刷新历史最高记录。200

1年12月,完全失业率升至5.5%,失业人数达337万人。失业成为令国民不安、令政

府头痛的大问题。

3、产业

(1)农业

日本农业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其突出特点是“三高三低”。

“三高”即现代化程度高,生产成本高,农产品价格高。“三低”即生产效率低,

粮食自给率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低。1999年,日本的食品自给率为40%,其中,

自给率不足10%的有大豆、小麦、大麦及其他杂粮;自给率在70%以上的仅有大米、

蔬菜、牛奶和奶制品等少数品种。在农产品中,基本能够保障自给自足的是大米。

但是,日本国产大米很贵,约是国际市场平均价格的5倍以上。

农林牧渔业在日本GDP中的比重总共不过1.7%(1997年数字),但却直接关系

到就业、社会稳定乃至国家经济安全,同时也与日本执政党的“票田”息息相关。

因此,日本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对农业实施优厚的保护政策,至今不肯对外开放农产

品贸易市场。围绕开放农产品贸易市场问题,日本与欧美之间存在着分歧。

(2)工业发展与五大工业区

日本列岛自然资源贫瘠,不仅没有足够的耕地生产粮食等农产品,有开采价值

的矿藏也不多。战后初期尚有一些煤炭、铜矿资源等可以开采。如今,最后一口煤

矿也关了门。可以说,从粮食到煤炭、石油、铁矿石等各种工业原料,都靠进口。

能够从海外市场换取这些资源的部门是工业。可以说,日本能够实现经济赶超,主

要靠工业的迅速发展。

从1955年到石油危机发生的1973年,工矿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达14%。日本的

钢铁产量最高时达到1.19亿吨(1973年)。随着产业结构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钢铁等基础材料行业在产业中的地位下降。尽管如此,2001年,日本钢铁产量仍

达1.03亿吨。这是因为,日本钢材质量好,尤其是特殊钢材,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和广阔的市场。目前,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上,日本处在世界前列的除钢铁外还有

:乙烯、苯乙烯、聚乙烯、丙烯、甘醇、汽油、石脑油、煤油、煤焦油、水泥、钢

管、精制铜、船舶、合成橡胶、再生橡胶、汽车轮胎、轿车、卡车、车床、铣床、

镗床、刨床、柴油机、内燃机、联合收割机、电动机、电冰箱、电话机、半导体、

电子元器件、摄象器材、光学仪器、办公设备等。

日本工业的迅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工业结构的扩展和升级。工业结构的扩展主要表现为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如石油化学、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家用电器、

摩托车、汽车、电子计算机等等,凡是能够取得规模效益的行业,都建立起了大批

量生产体系。工业结构升级主要体现在三次大的结构转变。首先是战后初期由军需

为主向民用轻工业为主的转变;继而是向重化工业化的转变;石油危机后又开始向

知识技术集约型转变。

二是工业在地域上的扩展。首先是“京滨工业区”(东京和横滨)、“阪神工

业区”(大阪和神户)、“中京工业区”(京都和近畿一带)、“北九州工业区”

四大老工业基地迅速向外扩展,继而形成了“濑户内海工业区”。这五大工业区均

位于日本列岛的太平洋沿岸一侧,由此形成了所谓“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

以工业发展为龙头,带动了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在上述地区的发展,导致

了经济在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人口分布上的“过疏”与“过密”问题。人

口过度集中于上述地区的大城市,导致那里住宅拥挤,交通不畅,供水困难,生活

环境恶化。另一方面,在远离上述大城市的地区,人口稀少,社会再生产难以为继

,宝贵的国土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针对这些问题,日本政府先后颁布了“国土利

用计划法”,并制定了多个全国规模的综合开发计划和大区综合开发计划。为促进

后进地区的发展,扭转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局面,日本曾计划在上述五大工业区

之外建立15个新产业都市,并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促进后进地区

发展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3)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在日本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总体上呈上升之势,1970年为54.4%,19

90年为56.9%,目前已增大到60%以上。但在第三产业内部,不同行业呈现不同的景

况。商业批发业、零售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在走下坡路;供水、供电、煤气、饮

食业等行业稳中略有上升;发展最快的是信息通讯业。到2002年7月,手机电话用

户已达6800万余户,日本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成为手机用户。

4、对外贸易

日本必须在国际市场上换取所需要的原材料,因此,国际贸易对日本经济具有

特殊重要的意义。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是:出口工业制

成品,进口粮食、原材料、石油、煤炭等初级产品。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亚洲

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日本国内劳动成本的提高以及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

日本的外贸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出口产品进一步向高附加价值发展,进口产品中,

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就日本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来看,欧美是日本高附加价值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

。日本对外贸易的一半左右是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美国一直是日本的第一

大贸易伙伴。1980、1990、2001年,日本出口总额分别为1214亿美元、3062亿美元

、4052亿美元,其中对美国出口分别占日本出口总额的24.2%、31.5%和30.0%。20

世纪80年代以后,亚洲在日本贸易中的比重逐渐上升。2001年,在日本出口总额中

,亚洲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28.1%上升到40.3%。同期,亚洲在日本进口总额中的比

重由25.9%上升到42.4%。拉美和非洲在日本外贸中的比重明显下降。

5、中日经济关系

自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之间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与矛盾,

但两国间的经贸关系在不断发展。2001年,中日两国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877.54亿

美元,同实现邦交正常化的1972年(10.38亿美元)相比扩大了83.5倍。贸易形式

也逐渐增多,从一般的商品贸易发展到加工贸易、补偿贸易、装配贸易、租赁贸易

等多种形式。今年1~7月,中日贸易总额达539.3亿美元,再次刷新历史同期最高记

录。

在对华直接投资方面,除香港和台湾外,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投资国。

从1979年到2001年,日本对我国直接投资累计22386项,协议投资额450亿美元,实

际投资额323亿美元。我国加入WTO后,日本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有加速之势。2001年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协议额较上年增长了45.4%,实际投资额较上年增长了57.0%。

但应看到,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去向是欧美发达国家。1999、2000和2001年,

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美国所占比重分别为33.4%、25.0%和20.2%,欧洲所

占比重分别为38.7%、50.2%和33.4%,我国所占比重仅分别为1.1%、2.0%和4.6%。

对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日本国内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中国威胁论”

,认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邻国和其他国家是一种威胁。另一种是“中国机会论”

,认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为邻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还有一种看

法比较中庸,认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有助于缩小其与相邻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差距,

从而有利于减少偷渡、跨国贩卖人口、针对发达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绑架、盗窃等社

会不安定因素,从长远看,经济差距的缩小还有利于推进东亚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1、从跳跃式赶超到长期萧条

在战后最初的10年里,日本在经济方面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恢了经济,二是进

行了经济改革,实现了由统制经济向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转变。自此,日本经济

步入快速增长轨道。1956~1970年的15年间,日本实际GDP年均速度率达9.7%。日本

的GNP(国民生产总值)于1965年超过英国,1967年超过法国,1968年超过前联邦

德国,跃居主要发达国家的第二位。仅仅20多年的时间,二战中一败涂地的日本便

以经济大国的面目重新崛起。

进入70年代,固定汇率制的瓦解和日元大幅度升值,使日本经济面临新的挑战

。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有如灭顶之灾,以至人们用“休克”一词来

形容它给日本带来的冲击。然而,日本经济并没有被冲垮。日本将一场石油危机变

成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契机,开始了向知识技术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结果,在主

要发达国家中,日本不仅率先摆脱石油危机,而且其产业结构再上新台阶。日本生

产的节能型家用电器和轿车等开始畅销全世界。1971~1985年的15年间,日本实际

GDP年均增长率为4.1%,虽然比前一个15年低了一半还多,但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却

是最高的,以至被视为主要发达国家中的“一枝独秀”。

纵观130多年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到目前为止,在经济技术上真正实现了赶

超的只有日本。日本的成功,曾使它成为尚在追赶途中的国家学习和模仿的样板。

然而,1987~1991年初,日本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破灭,如同打开

了潘多拉盒子,各种问题都涌了出来。日本经济陷入了旷日持久的经济萧条,至今

尚未彻底摆脱。

2、人口与就业

2001年,日本总人口1.27亿,约相当于我国的十分之一。日本人多地少,人均

耕地面积0.54亩(1998年数字)。由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劳动力转向第二、

三产业,从事农林业生产的人锐减。在就业人口总数中,农林渔业所占比重1950年

为48.3%,1970年为19.4%,1990年为6.6%,2001年降到了4.9%。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制造业是吸收农村流出劳动力的重要部门。在就业

人口中,制造业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15.9%上升到1970年的26.0%。20世纪70年代中

期以后,随着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造业吸收的就业量

逐渐回落。1990年,制造业在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降至24.1%,2001年进一步降至20

%。

第三产业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1950年、1970年和1990年

,第三产业在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9.7%、46.6%和59.2%,2001年进一步上

升为65.2%。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劳动力不足。然而,近十多年

来,情况颠倒过来,就业岗位不足成为突出问题。应届大中专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

。经济萧条、企业倒闭使失业队伍不断扩大。失业率不断刷新历史最高记录。200

1年12月,完全失业率升至5.5%,失业人数达337万人。失业成为令国民不安、令政

府头痛的大问题。

3、产业

(1)农业

日本农业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其突出特点是“三高三低”。

“三高”即现代化程度高,生产成本高,农产品价格高。“三低”即生产效率低,

粮食自给率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低。1999年,日本的食品自给率为40%,其中,

自给率不足10%的有大豆、小麦、大麦及其他杂粮;自给率在70%以上的仅有大米、

蔬菜、牛奶和奶制品等少数品种。在农产品中,基本能够保障自给自足的是大米。

但是,日本国产大米很贵,约是国际市场平均价格的5倍以上。

农林牧渔业在日本GDP中的比重总共不过1.7%(1997年数字),但却直接关系

到就业、社会稳定乃至国家经济安全,同时也与日本执政党的“票田”息息相关。

因此,日本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对农业实施优厚的保护政策,至今不肯对外开放农产

品贸易市场。围绕开放农产品贸易市场问题,日本与欧美之间存在着分歧。

(2)工业发展与五大工业区

日本列岛自然资源贫瘠,不仅没有足够的耕地生产粮食等农产品,有开采价值

的矿藏也不多。战后初期尚有一些煤炭、铜矿资源等可以开采。如今,最后一口煤

矿也关了门。可以说,从粮食到煤炭、石油、铁矿石等各种工业原料,都靠进口。

能够从海外市场换取这些资源的部门是工业。可以说,日本能够实现经济赶超,主

要靠工业的迅速发展。

从1955年到石油危机发生的1973年,工矿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达14%。日本的

钢铁产量最高时达到1.19亿吨(1973年)。随着产业结构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钢铁等基础材料行业在产业中的地位下降。尽管如此,2001年,日本钢铁产量仍

达1.03亿吨。这是因为,日本钢材质量好,尤其是特殊钢材,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和广阔的市场。目前,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上,日本处在世界前列的除钢铁外还有

:乙烯、苯乙烯、聚乙烯、丙烯、甘醇、汽油、石脑油、煤油、煤焦油、水泥、钢

管、精制铜、船舶、合成橡胶、再生橡胶、汽车轮胎、轿车、卡车、车床、铣床、

镗床、刨床、柴油机、内燃机、联合收割机、电动机、电冰箱、电话机、半导体、

电子元器件、摄象器材、光学仪器、办公设备等。

日本工业的迅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工业结构的扩展和升级。工业结构的扩展主要表现为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如石油化学、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家用电器、

摩托车、汽车、电子计算机等等,凡是能够取得规模效益的行业,都建立起了大批

量生产体系。工业结构升级主要体现在三次大的结构转变。首先是战后初期由军需

为主向民用轻工业为主的转变;继而是向重化工业化的转变;石油危机后又开始向

知识技术集约型转变。

二是工业在地域上的扩展。首先是“京滨工业区”(东京和横滨)、“阪神工

业区”(大阪和神户)、“中京工业区”(京都和近畿一带)、“北九州工业区”

四大老工业基地迅速向外扩展,继而形成了“濑户内海工业区”。这五大工业区均

位于日本列岛的太平洋沿岸一侧,由此形成了所谓“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

以工业发展为龙头,带动了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在上述地区的发展,导致

了经济在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人口分布上的“过疏”与“过密”问题。人

口过度集中于上述地区的大城市,导致那里住宅拥挤,交通不畅,供水困难,生活

环境恶化。另一方面,在远离上述大城市的地区,人口稀少,社会再生产难以为继

,宝贵的国土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针对这些问题,日本政府先后颁布了“国土利

用计划法”,并制定了多个全国规模的综合开发计划和大区综合开发计划。为促进

后进地区的发展,扭转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局面,日本曾计划在上述五大工业区

之外建立15个新产业都市,并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促进后进地区

发展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3)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在日本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总体上呈上升之势,1970年为54.4%,19

90年为56.9%,目前已增大到60%以上。但在第三产业内部,不同行业呈现不同的景

况。商业批发业、零售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在走下坡路;供水、供电、煤气、饮

食业等行业稳中略有上升;发展最快的是信息通讯业。到2002年7月,手机电话用

户已达6800万余户,日本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成为手机用户。

4、对外贸易

日本必须在国际市场上换取所需要的原材料,因此,国际贸易对日本经济具有

特殊重要的意义。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是:出口工业制

成品,进口粮食、原材料、石油、煤炭等初级产品。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亚洲

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日本国内劳动成本的提高以及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

日本的外贸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出口产品进一步向高附加价值发展,进口产品中,

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就日本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来看,欧美是日本高附加价值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

。日本对外贸易的一半左右是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美国一直是日本的第一

大贸易伙伴。1980、1990、2001年,日本出口总额分别为1214亿美元、3062亿美元

、4052亿美元,其中对美国出口分别占日本出口总额的24.2%、31.5%和30.0%。20

世纪80年代以后,亚洲在日本贸易中的比重逐渐上升。2001年,在日本出口总额中

,亚洲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28.1%上升到40.3%。同期,亚洲在日本进口总额中的比

重由25.9%上升到42.4%。拉美和非洲在日本外贸中的比重明显下降。

5、中日经济关系

自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之间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与矛盾,

但两国间的经贸关系在不断发展。2001年,中日两国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877.54亿

美元,同实现邦交正常化的1972年(10.38亿美元)相比扩大了83.5倍。贸易形式

也逐渐增多,从一般的商品贸易发展到加工贸易、补偿贸易、装配贸易、租赁贸易

等多种形式。今年1~7月,中日贸易总额达539.3亿美元,再次刷新历史同期最高记

录。

在对华直接投资方面,除香港和台湾外,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投资国。

从1979年到2001年,日本对我国直接投资累计22386项,协议投资额450亿美元,实

际投资额323亿美元。我国加入WTO后,日本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有加速之势。2001年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协议额较上年增长了45.4%,实际投资额较上年增长了57.0%。

但应看到,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去向是欧美发达国家。1999、2000和2001年,

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美国所占比重分别为33.4%、25.0%和20.2%,欧洲所

占比重分别为38.7%、50.2%和33.4%,我国所占比重仅分别为1.1%、2.0%和4.6%。

对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日本国内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中国威胁论”

,认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邻国和其他国家是一种威胁。另一种是“中国机会论”

,认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为邻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还有一种看

法比较中庸,认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有助于缩小其与相邻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差距,

从而有利于减少偷渡、跨国贩卖人口、针对发达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绑架、盗窃等社

会不安定因素,从长远看,经济差距的缩小还有利于推进东亚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关文章

  • 日本国家概况论文
  • 日本国家概况论文 土木工程11-2 陈旖旎 110234227 第一次听到"日本"这个词还是牙牙学语的时候.当时爸爸拿着印有日本国旗的卡片教我认字,虽然没有立马记住那两个现在看似简单的单词,但那红色的圆似乎有一种魔力,深 ...查看


  • 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概况
  • 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概况 日本汽车工业在五十年代形成完整体系,六十年代是其突飞猛进的时期.1961 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意大利跃层世界第五位:1965年超过法国居第四位:1966年超过英国升为第三位:1968年追上西德居世界第二位. 1980年 ...查看


  • 实战一带一路(日本商标注册概况)
  • 实战一带一路 日本 截止到2015年6月,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下面我们整理一下日本自中国进口的十大类商品,在商标注册时主要会涉及到的商品类别: ①(7类)机电产品: ②(17类)塑料.橡胶: ③(2 ...查看


  • 东亚人文地理概况
  • 东亚2 下面是乌兰巴托.平壤.东京三城市的气候资料,读后回答问题. (1)A 城市名称是 , B 城市名称是 , C 城市名称是 . (2)城市A 的气候类型是 ,其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说明该地气候受 的影响较大. (3)城市B 的气候类型 ...查看


  • 世界各国国旗大全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国名释义: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中国位于正中,故称中国. 别称:九州.华夏 国旗:红色象征革命,黄色象征光明,四枚小星有一个尖正对大星的中心,象征中国共产党领 ...查看


  • 2017年动漫市场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我国周边环境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我国周边环境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周边安全环境这里是指国家周边有无危险和受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是一个国家对其周边国家或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对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否构成威胁,有无军事人侵,渗透颠覆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它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 ...查看


  • 丰田公司概况和历史
  •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能在这这里跟大家讨论现代企业的话题.今晚,我们要谈的是丰田汽车公司.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丰田公司的创立和历史,20世纪初,欧美的工业革命进行得轰轰烈烈,特别在于汽车行业,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早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大 ...查看


  • 碳纤维产品市场分析
  • 2013-2018年中国碳纤维产品市场分析 及投资趋势预测报告 <2013-2018年中国碳纤维产品市场分析及投资趋势预测报告>共九章,包含2010-2012年中国碳纤维制造所属行业数据分析,2012-2013年全球碳纤维重点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