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性学习优点:
1. 探究对学生的思维构成了挑战,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探究过程要求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3. 研究性学生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兴趣和个性的培养至关重要;
4. 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5. 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从而为民主品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6.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激活了学生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学生得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
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对于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性学习缺点:
1. 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小班化教学,需要充足的材料,但现实中绝大多数学校都做不到小班化教学。
2. 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学生走出材料,到户外或社会上进行考察和调研,由于安全问题日益敏感,现在要组织学生搞一次出校门的考察或调查活动极为困难。
3. 相对于过去按照预定的教案,按部就班地开展讲授式教学来说,研究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课前做比过去更多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探究
过程中,教师又必须面临和应对大量不可预期的、随机出现的问题。
4.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什么时候介入、如何介入学生的研究性过程,教师很难把握好分寸。有时候,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教师就介入进去,以致剥夺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尝试和发现的机会,以及从教训中进行学习的机会;有时候,学生已经处于茫然无助、停滞不前的状态,教师还无动于衷,漠然以对。
5如何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尽管有不少学者做过一些探讨,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方法(如根据学生完成探究任务的实际表现来进行评价,采用表现性评价或档案袋评价等),但这些策略与方法在实践上往往难以操作,实施起来费时费力,要求评价者具有较高的评价素养。
6作为第一线的教师,除了要面对生存的压力,还要面对考试竞争的压力。由于搞研究性学习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帮助不大,这对于多数还在为分数而苦苦奋斗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提倡探究无异于天方夜谭。
二、如何扬长避短:
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角色和专业自主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此种课程的实施,没有教材,没有课程标准,主要是学校和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组织和实施,这从知识、能力上和心态调整上对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因此,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同时教师也应积极主动地从基本知识储备上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养。
2、不能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
研究性学习与科学研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规律,发现真理,造福人类。它探索的是人类世界中的未知领域的问题。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就其性质来说,属于教育的范畴,学生的“研究”只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提高教育质量,它更注重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3、不能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活动课
研究性学习和活动课在形式上有一些相似之处,如二者都要求在活动中进行学习,但不能因此认为研究性学习等同于活动课。活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学生个性,满足学生不同的爱好需要。而研究性学习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活动课的种类很多,一般都有自己的课程组织方式和程序。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实施一般都要经过“选题——开题——实施——结题”这一程序。研究性学习与活动课可以相互促进。
4、不能把研究性学习“精英化”
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而不是只为少数优秀学生开设的课程。它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鼓励学生进入前沿性研究,但不要求每个学生的最终研究成果都必须有创新性,所以,应该注意培养开发全体学生的探究能力。研究性学习不能变相发展为学科竞赛,沦为培养少数尖子生、小科学家的所谓“精英教育”。
5、不能把研究性学习“学科化”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处于一种更动态、更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多样化知识的获得提供更广阔的方式和渠道。但现在有些学校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出现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脱离了实际的探索活动,仅仅将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抽取出来进行指导,这实质上
还是知识的传授。
6、不能把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割裂开来
研究性学习不是对接受性学习的完全贬低或否定。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让学习者在充分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其中也包含着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该与接受性学习并驾齐驱,扬长避短
7、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一手包办
推选课题时,要注意主要由学生自己选取,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要以学生“自由选题,自主探究”为主。有些教师替代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最终甚至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把原有的教育方式引入研究性学习之中,这是对研究性学习宗旨的曲解。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不能越俎代庖,一手包办。但是,教师也不能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听之任之,任其发展,或流于形式,只做一个旁观者。
8、研究性学习不可“千篇一律”
研究性学习有很大的空间性和创造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学校和教师可根据自身条件、学生兴趣、社区资源来开发研究选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选题,更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寻找他们感兴趣或认为有价值的、可行性强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制宜,逐步展开,要体现学生所在地域的特殊性,而不要机械模仿别人的模式,不可照搬照抄,千篇一律。
9、研究性学习不能忽略“双基训练”
双基训练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传统的双基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技能功底扎实,但缺乏创新性,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正是对“双基训练”的补充。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赖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离开了双基训练,研究性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无从谈起。
一、研究性学习优点:
1. 探究对学生的思维构成了挑战,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探究过程要求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3. 研究性学生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兴趣和个性的培养至关重要;
4. 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5. 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从而为民主品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6.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激活了学生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学生得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
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对于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性学习缺点:
1. 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小班化教学,需要充足的材料,但现实中绝大多数学校都做不到小班化教学。
2. 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学生走出材料,到户外或社会上进行考察和调研,由于安全问题日益敏感,现在要组织学生搞一次出校门的考察或调查活动极为困难。
3. 相对于过去按照预定的教案,按部就班地开展讲授式教学来说,研究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课前做比过去更多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探究
过程中,教师又必须面临和应对大量不可预期的、随机出现的问题。
4.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什么时候介入、如何介入学生的研究性过程,教师很难把握好分寸。有时候,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教师就介入进去,以致剥夺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尝试和发现的机会,以及从教训中进行学习的机会;有时候,学生已经处于茫然无助、停滞不前的状态,教师还无动于衷,漠然以对。
5如何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尽管有不少学者做过一些探讨,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方法(如根据学生完成探究任务的实际表现来进行评价,采用表现性评价或档案袋评价等),但这些策略与方法在实践上往往难以操作,实施起来费时费力,要求评价者具有较高的评价素养。
6作为第一线的教师,除了要面对生存的压力,还要面对考试竞争的压力。由于搞研究性学习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帮助不大,这对于多数还在为分数而苦苦奋斗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提倡探究无异于天方夜谭。
二、如何扬长避短:
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角色和专业自主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此种课程的实施,没有教材,没有课程标准,主要是学校和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组织和实施,这从知识、能力上和心态调整上对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因此,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同时教师也应积极主动地从基本知识储备上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养。
2、不能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
研究性学习与科学研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规律,发现真理,造福人类。它探索的是人类世界中的未知领域的问题。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就其性质来说,属于教育的范畴,学生的“研究”只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提高教育质量,它更注重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3、不能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活动课
研究性学习和活动课在形式上有一些相似之处,如二者都要求在活动中进行学习,但不能因此认为研究性学习等同于活动课。活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学生个性,满足学生不同的爱好需要。而研究性学习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活动课的种类很多,一般都有自己的课程组织方式和程序。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实施一般都要经过“选题——开题——实施——结题”这一程序。研究性学习与活动课可以相互促进。
4、不能把研究性学习“精英化”
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而不是只为少数优秀学生开设的课程。它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鼓励学生进入前沿性研究,但不要求每个学生的最终研究成果都必须有创新性,所以,应该注意培养开发全体学生的探究能力。研究性学习不能变相发展为学科竞赛,沦为培养少数尖子生、小科学家的所谓“精英教育”。
5、不能把研究性学习“学科化”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处于一种更动态、更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多样化知识的获得提供更广阔的方式和渠道。但现在有些学校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出现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脱离了实际的探索活动,仅仅将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抽取出来进行指导,这实质上
还是知识的传授。
6、不能把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割裂开来
研究性学习不是对接受性学习的完全贬低或否定。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让学习者在充分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其中也包含着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该与接受性学习并驾齐驱,扬长避短
7、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一手包办
推选课题时,要注意主要由学生自己选取,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要以学生“自由选题,自主探究”为主。有些教师替代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最终甚至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把原有的教育方式引入研究性学习之中,这是对研究性学习宗旨的曲解。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不能越俎代庖,一手包办。但是,教师也不能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听之任之,任其发展,或流于形式,只做一个旁观者。
8、研究性学习不可“千篇一律”
研究性学习有很大的空间性和创造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学校和教师可根据自身条件、学生兴趣、社区资源来开发研究选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选题,更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寻找他们感兴趣或认为有价值的、可行性强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制宜,逐步展开,要体现学生所在地域的特殊性,而不要机械模仿别人的模式,不可照搬照抄,千篇一律。
9、研究性学习不能忽略“双基训练”
双基训练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传统的双基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技能功底扎实,但缺乏创新性,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正是对“双基训练”的补充。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赖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离开了双基训练,研究性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