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中华大地刮起了追溯历史、回顾往事的热潮,“红色经典”成为我们建国前后几代人的记忆和情感,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革命与传统的震撼,也唤起了我们对以往岁月的回忆。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 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哟,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 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 一弯银月,一片深情,《敖包相会》这首在国内外传唱了半个世纪的电影歌曲,不仅给我们描绘出草原夜空的辽阔、明朗,同时也诉说着人世间最美好的爱情故事。这首经典歌曲曾深深拨动了几代人的心弦,并且插上翅膀,从美丽的大草原飞向全中国,飞向全世界。 1951年,年轻的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在哲里木盟(现通辽市)参加群众工作队,其间,在家坐月子的科左后旗农村妇女塔木与持枪逃犯斗智斗勇,最终夺过逃犯所持的步枪。 受这位英雄妇女的启示,玛拉沁夫以塔木为原形,写出了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歌颂新中国成立后涌现的新人物和新时代的精神。 同年,这篇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 1952年夏天,一拨人马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旗巴彦呼硕的敖包山安营扎寨,他们就是《草原上的人们》电影摄制组。电影拍得很顺利,只是主题歌还没写出。出生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巴彦查岗的作曲家通福已经构思了许多优美动听的乐句,只是一时还没找到理想的歌词。他不得不按下一次又一次的创作冲动。玛拉沁夫将《敖包相会》的歌词写好后,交给编剧海默磋商,又拿给影片作曲―著名的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上,海默徜徉在巴彦呼硕的敖包山上。头顶是一轮明月,男女主人公的扮演者恩和森和乌日娜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闪现在眼前……此刻,海默的激情来了,一句句优美的歌词从天而降,跳在眼前。他捕捉灵感,掏出纸笔,一挥而就。他马不停蹄地去找通福。通福看后,兴奋地说:“天助我也!”通福在东蒙民歌《韩秀英》的基础上进行加工,采用男等女的形式分开唱。敖包相会是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在战胜敌人后相会的一个情节,也是插曲《敖包相会》男女对唱的镜头。 一首抒情优美的《敖包相会》曲谱就这样问世了。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全国上映,《敖包相会》也随之飘向大江南北。 今天,当我们重温《敖包相会》那动人心弦的旋律时,自然会想起这首歌曲的原唱者王树理和吴秀云。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上映,《敖包相会》也随之飘向了五湖四海。回忆起当年挑选歌唱演员那一幕,年过八旬的吴秀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当年我和王树理都在长影乐团工作,这首《敖包相会》写出来后,导演和作曲把20多个歌唱演员都叫到会议室,挨个儿让大家演唱,选拔十分严格。经过筛选,王树理的声音比较彪悍,适合蒙古风情的特点,最终确定他为男生主唱,我的声音比较符合女主人公要求,也被选中,所以两个人有了合作。”这部黑白故事片上映后,获得了国家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王树理和吴秀云也一下子闻名全国。 是的,歌迷没有忘记他们,是原唱者王树理和吴秀云第一个将美丽的音符播撒在他们的心田,听着这首歌使他们仿佛感受到草原上的人们豪迈又英武的气概,看到了茫茫旷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风光。夕阳朔漠、碧草接天、平野万里,策马飞驰、这就是蒙古族人民的生活。
近年来,在中华大地刮起了追溯历史、回顾往事的热潮,“红色经典”成为我们建国前后几代人的记忆和情感,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革命与传统的震撼,也唤起了我们对以往岁月的回忆。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 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哟,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 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 一弯银月,一片深情,《敖包相会》这首在国内外传唱了半个世纪的电影歌曲,不仅给我们描绘出草原夜空的辽阔、明朗,同时也诉说着人世间最美好的爱情故事。这首经典歌曲曾深深拨动了几代人的心弦,并且插上翅膀,从美丽的大草原飞向全中国,飞向全世界。 1951年,年轻的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在哲里木盟(现通辽市)参加群众工作队,其间,在家坐月子的科左后旗农村妇女塔木与持枪逃犯斗智斗勇,最终夺过逃犯所持的步枪。 受这位英雄妇女的启示,玛拉沁夫以塔木为原形,写出了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歌颂新中国成立后涌现的新人物和新时代的精神。 同年,这篇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 1952年夏天,一拨人马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旗巴彦呼硕的敖包山安营扎寨,他们就是《草原上的人们》电影摄制组。电影拍得很顺利,只是主题歌还没写出。出生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巴彦查岗的作曲家通福已经构思了许多优美动听的乐句,只是一时还没找到理想的歌词。他不得不按下一次又一次的创作冲动。玛拉沁夫将《敖包相会》的歌词写好后,交给编剧海默磋商,又拿给影片作曲―著名的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上,海默徜徉在巴彦呼硕的敖包山上。头顶是一轮明月,男女主人公的扮演者恩和森和乌日娜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闪现在眼前……此刻,海默的激情来了,一句句优美的歌词从天而降,跳在眼前。他捕捉灵感,掏出纸笔,一挥而就。他马不停蹄地去找通福。通福看后,兴奋地说:“天助我也!”通福在东蒙民歌《韩秀英》的基础上进行加工,采用男等女的形式分开唱。敖包相会是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在战胜敌人后相会的一个情节,也是插曲《敖包相会》男女对唱的镜头。 一首抒情优美的《敖包相会》曲谱就这样问世了。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全国上映,《敖包相会》也随之飘向大江南北。 今天,当我们重温《敖包相会》那动人心弦的旋律时,自然会想起这首歌曲的原唱者王树理和吴秀云。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上映,《敖包相会》也随之飘向了五湖四海。回忆起当年挑选歌唱演员那一幕,年过八旬的吴秀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当年我和王树理都在长影乐团工作,这首《敖包相会》写出来后,导演和作曲把20多个歌唱演员都叫到会议室,挨个儿让大家演唱,选拔十分严格。经过筛选,王树理的声音比较彪悍,适合蒙古风情的特点,最终确定他为男生主唱,我的声音比较符合女主人公要求,也被选中,所以两个人有了合作。”这部黑白故事片上映后,获得了国家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王树理和吴秀云也一下子闻名全国。 是的,歌迷没有忘记他们,是原唱者王树理和吴秀云第一个将美丽的音符播撒在他们的心田,听着这首歌使他们仿佛感受到草原上的人们豪迈又英武的气概,看到了茫茫旷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风光。夕阳朔漠、碧草接天、平野万里,策马飞驰、这就是蒙古族人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