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企业竞争能力的层次结构及其经济学分析

企业竞争能力的层次结构及其经济学分析

○ 刘洪伟 和金生 孙冠南 郑恩泮

摘要 与其说完全竞争均衡状态下企业之间的产品具有同质性,倒不如说企业的资源能力具有同质性。资源能力的不同质量状态构成了竞争优势分析的横向分析线索;三种主流战略管理理论分别解释了竞争优势来源的三个不同层次,构成了竞争优势研究的纵向研究视角。以一般资源能力作为研究分析的理论基点,从可交易资源能力的角度,可以折射出各种资源能力对企业竞争地位和状态的影响,并为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纳入主流经济学研究范畴奠定基础。

关键词 竞争能力;层次结构;竞争优势;可交易资源能力;“双因素”

竞争优势的来源一直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要问题。波特的竞争优势外生论沿用产业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SCP)”研究范式,通过对产业吸引力和企业定位的分析,提出产业的发展前景和产业内部五种竞争力所形成的竞争状态决定了一个产业的吸引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赢利能力,因而,对产业的有效选择和在产业中的恰当定位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1]资源基础论则在资源异质性假设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明茨伯格所说的“资源—战略—绩效”的研究范式和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和使用”的分析框架,[2]认为企业是一系列难以模仿的资源的集合体,资源的差异导致了战略的差异,并进而决定其绩效的差异。而核心能力理论则把企业看作是各种能力的集合体,认为能力是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基本单元,具有独特性、价值性、延展性、不可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的核心能力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

[3]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

及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组织持久竞争优势的最终源泉。[6]因而,“竞争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如何在组织的背景下高效地创造和转移知识,从而导致了知识基础论的产生,并使企业竞争能力的研究与知识管理紧密联系起来。”[7]

然而,当把资源看作是“企业控制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质、信息、知识等,它是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效率和效益而用来创造并实施战略的基础”时,[8]资源基础论、能力基础论与知识基础论实际上并不构成根本性的矛盾。在有关资源与竞争优势的关系问题上,巴尼(Barney)通过对企业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等三类资源的分析,认为资源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亦或与竞争力无关,仅有

[8]

那些对企业竞争能力起促进作用的资源才是战略资源。为此,

贝特罗夫(Peteraf)提出了基于战略资源的四种竞争战略,即以资源异质性为核心的战略,基于不完全模仿能力和难以替代能力的事后限制战略,基于企业具有较高效率利用可交易资源的不完全流动性战略,以及基于“先发优势”的事前限制战略等。贝特罗夫认为,第一种战略可以使企业获得静态的李嘉图租金,后三种战略则可以使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9]

尽管有关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是,人们对企业竞争能力的认识仍处于定性化探讨阶段,竞争优势被看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由来模糊性”和“社会复杂性”。[3]本文试图通过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层次结构分析,从可交易资源、知识和能力出发,以一般资源能力与竞争的均衡状态作为理论基点,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建立一个竞争能力的动态演化模型,以透视各种资源能力对企业竞争地位和状态的影响,以期为企业竞争能力的研究提供一个更加清晰的分析研究框架,并为其纳入主流经济学研究范畴奠定基础。

并是长期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随着对企业竞争能力研究的一步步深入,资源和能力的知识特征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知识正在成为关键资源,成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在日益动荡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不取决于它拥有什么,而取决于它知道什么”;[5]具有异质的、路径依赖的、不可交易和难以模仿的知识体系,以

[4]

一、企业竞争能力的“双因素”与三因素

问题

针对组织中影响人的行为动机的各种因素,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保健因素是必要的、前提性和不可缺少的因素,具备这些因素并不能使员工感到满意而提高

南开管理评论

106-1122005年8卷, 第3期第 页

工作的积极性,而它们的不足却会导致员工的不满而降低工作的积极性;激励因素则是关键性和决定性的因素,它们的欠缺不会导致员工的不满,而其改善却可以使员工感到满意,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激励作用。

[10]

有阻碍作用的资源能力,称为一般资源能力;把对竞争优势起促进作用的资源能力称之为优势资源能力;把没有达到行业一般水平即保健性要求的资源能力称之为劣势资源能力。

运用“双因素”的理论逻辑来考察企业的竞争能力问题,可以发现,核心能力理论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这样一个假设,即企业的全部能力可以划分为核心能力和一般能力两大部分。一般能力也就是同行业企业普遍具备的能力,是企业进入一个行业或者维持在该行业中生存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是其参与市场竞争的保健因素。核心能力则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不易为他人学习和模仿、能带来超额收益的独特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激励因素。基础管理扎实、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企业并不至于迅速破产,但也不可能获得竞争优势和良好业绩;而拥有建立在一般能力基础之上的核心能力的企业则恰恰相反,能在市场竞争中“超凡脱俗”,并享受超额利润。

作为进入或维持在一个行业中生存的基本条件的一般能力,具有同质性、壁垒性、动态扩展性、系统性和沉没成本等特性;而作为决定企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则具有异质性、生命周期性、增值性、单项突出性、路径依赖性与自觉生成性等。[11]一般能力是基础性、前提性的因素,不具备这些能力也就不具有竞争的资格和机会;而获得资格和机会并不等于拥有竞争优势。核心能力则是关键性和决定性的,它们的不足只会导致平庸但还不至于濒临绝境;而具备这些因素却可以使其“鹤立鸡群”,显著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下,每一个行业实际上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进入壁垒。然而,进入壁垒的内涵不仅仅是指资金、技术、设备等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更重要的是隐藏在各种要素背后的能力要求。企业能不能克服行业的进入壁垒,实际上就是具不具备在该行业生存下去的一般能力。

企业克服行业进入壁垒的一般能力及其构成要素,是行业长期发展所积累和形成的标准化、程序化的知识和要素。行业内所有生存下来的企业,在这方面是等同的、一致的,具有同质化趋势。要进入某一个行业,或在该行业生存,任何企业都必须达到这样一个客观的一般能力标准。在完全竞争的均衡状态下,企业之间的产品具有同质性,每一个企业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企业的盈利等于投资的机会成本,既没有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也没有企业被迫从行业中退出。实际上,与其说这种状态下企业之间的产品具有同质性,倒不如说企业的能力具有同质性,即所有企业的能力相当,普遍只具有一般能力。

能力基础论和资源基础论中的核心能力与战略资源的概念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异,实际上都是指能够促进竞争优势形成的资源能力。因此,按照一般能力与核心能力划分的“双因素”逻辑,融入资源基础论的有关观点,在下面的论述中,我们把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和状态既没有促进作用也没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05, Vol. 8, No. 3, pp 106-112

二、竞争优势、竞争平势与竞争劣势

竞争优势的概念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界定。一种观点认为,竞争优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和潜在进入者的、在产品市场上获得的地位优势;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竞争优势是指拥有比资源所有者和其他使用者更有效率使用资源的能力优势。[12]然而,竞争优势如果不与超额收益相联系是没有意义的。企业有没有竞争优势,也就是有没有获得超额收益,不管这种收益是直接来自于产品市场的竞争,还是间接来自于价值链各环节的租金分配。追求高份额的市场占有率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并不是企业的真正目的,而是否获得超额收益才是衡量企业成败的关键。曾经风光一时的秦池酒业依靠大规模广告活动博取了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但是,巨额的广告费用不能从其所获得的收入中得到补偿。显然,在这种难以持续的经营方式中,竞争优势之说是很难成立的。

企业竞争优势与产业竞争优势不同。产业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地区的某一产业簇群相对于其它地区相应的产业簇群的整体比较优势。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优势在不断扩大其市场占有率的过程中,其租金在簇群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中消散了。但是,如果企业不能获得超额收益,其短期、特别是长期内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动机就缺乏有力的依据和合理的解释。

因此,能够获得超额收益的企业也就是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在现实的市场竞争中,某些企业获得了竞争优势,但也有些企业不具有竞争优势,甚至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局面。我们把没有超额收益、不具有竞争优势,但还可以获得行业平均收益和补偿其机会成本的企业,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态势称为竞争平势;而低于行业平均收益,难以补偿机会成本的企业,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态势,则称为竞争劣势。

三、企业竞争能力的三个层次及其状态

竞争能力的层次结构是探讨竞争优势来源和指导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安索夫的经营领域、增长向量、竞争优势和协同效应的战略四要素,伊丹敬之的产品市场群、范围群和经营资源群的战略三构架等,作为早期的研究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哈默与普纳哈拉德在阐述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力竞争的四个层次,即开发与获得构成能力的技能与技术之争、整合核心能力之争、扩大核心产品占有率之争与扩大最终产品占有率之争。另外,He n d e r s o n 与Cockburn 提出了元件能力与构架能力之说;[13]Flamholtz 提出了市场、产品、资源、运作系统、管理系统和企业文化等六因素构架;[14]Meyer 等则以用户洞察力、产品技术能力、制造工艺能力和组织能力作为企业竞争能力的表示维度

[15]

等等。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把企业竞争能力划分

为三个层次,即资源与知识层,整合能力层和经营能力层。三个层次按照价值创造的先后顺序和产出物的成熟程度由低到高排列,每一个较高的层次都以自身的目标为导向,组合和运用较低层次的功能与成果,创造和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按资源基础论的观点,知识也是一种资源,且是最重要的资源,因而,在后面的论述中,我们把资源与知识层简称为资源层,并不时将它们混用。需要指出的是,整合能力与经营能力本质上也是某些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过程与表现状态,但我们将这些整合、配置、协调性的知识与技能,与资源层次的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区别对待。前者是“加工”、“装配”性的知识与技能,后者是“原料”性的知识与技能。

1. 资源与知识及其状态

作为一个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要素,这里的资源与知识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各种有形的资源,如设备、厂房、地理位置等,以及各种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有形资源在创造企业竞争优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小,原因在于它们的可替代性、可交易性和可复制性等,这一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专业技术知识则是指企业在某一(些)特定专业技术领域所拥有的、以显性知识形式存在的科学与技术知识。企业不难复制其它企业的有形资源,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越来越短的产品生命周期已经降低了大量专业技术知识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7]但是,以最佳实践形式出现的技能则不然,因其高度的隐含性和情境化、内在化,只能通过“干中学”,而难以脱离具体的情境高效快速地学习和模仿,其学习的难度和成本要大得多,并因此成为难以模仿、不可移动和不可交易的独特资源。[16]

资源、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创造价值过程中的投入要素,是能力的“原材料”。“资源在其运动过程中体现和形成的资源活性与能力是基本相同的概念”。[17]每一个企业都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和知识,与同行业其它企业相比,一个企业的某些资源与知识具有质量与“活性”上的优势,这些资源与知识也就是该企业的优势资源和知识;也有些资源与知识在质量与“活性”上只达到了行业的一般水平,它们就是一般资源和知识;还有些资源与知识连行业的一般水平都达不到,这意味着它们是劣势资源和知识。显然,优势资源和知识是有助于竞争优势形成的激励因素,一般资源和知识是保健因素,而劣势资源和知识则是没有达到保健水平的、消弱企业竞争能力的消极因素。

2. 整合能力及其状态

整合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配置、粘接和激活各种有形资源和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在价值链的某个(些)环节上创造价值的知识与技能。它受企业的成长路径、文化类型、组织协调方式等历史和现实因素、正式与非正式因素的影响,大多属于企业的隐性知识和组织常规。因而,同一企业在价值链不同环节上整合资源与知识的能力不一样,不同企业在同一价值链环节上的价值创造能力也不尽相同。面对同样的资源与知识条件,如果企业拥有特殊的整合能力,能够

在价值链的某个或某些环节上创造出比所在行业的大多数竞争对手更高的价值,它就在这个(些)环节上拥有优势整合能力。但是,一个企业在价值链的所有环节都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高的价值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某些环节,企业的整合能力有可能只达到行业的一般水平,即只具有一般整合能力;在另一些环节,甚至连行业一般水平也不能达到,即只具有劣势整合能力。显然,优势整合能力对企业竞争能力产生激励作用,一般整合能力产生保健作用,而劣势整合能力则产生消极作用。

3. 经营能力及其状态

经营能力是指企业在最终产品市场上对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理解力、预见力和决定生产什么产品、进入什么市场和如何进入等涉及企业全局、长远和整体问题的战略决策能力,以及整合企业内外价值链以充分利用市场机会和有效实施战略决策的能力。或者说,经营能力是指企业家承担风险、明确定位、整合价值链、创造和实现市场价值的能力。简单地说,企业在资源与知识层次上要解决的问题是尽可能为能力的形成提供质优价廉的“原材料”,在整合能力层次上要解决的问题是把“原材料”尽可能更快更好地转换成“零部件”,而在经营能力层次上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判断应该把“零部件”“组装”成什么产品,以及如何更快、更好地“组装”的问题。显然,不同企业的经营能力存在着差别,同一企业在不同经营能力单元上的能力水平也不相同。有些企业对环境和市场的理解力和预见力很强,能够及时领悟和发现市场机会并迅速决策,适时有效地调整价值链,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先占优势,这样的企业我们称之为具有优势经营能力。但是,也有些企业对环境和市场的理解力和预见力比较弱,开发出的产品不是推出时机不对,就是品种、款式、功能、渠道、定价等方面存在问题,或者不能有效地整合企业内外的价值链,及时、迅速地提供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等。这样的企业所具有的就是劣势经营能力。当然,还有一些企业处于上述两者之间,即具有一般经营能力。

四、资源能力的可交易性与产业内部的专

业化分工

在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理论中,战略资源与核心能力都包括这样几个特征,即价值优越性、稀缺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等。也有学者强调它们的不可分割性、不可移动性和不可交易性等。[8, 9]实际上,对资源能力的可分割性和可移动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可分割、不可移动的资源能力也就意味着它们是互补性的、不能单独成立和单独交易的资源能力,而可分割、可移动的资源能力则是可以单独成立、单独交易的资源能力。

显然,资源与知识、整合能力、经营能力等三个层次的资源能力都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和状态存在影响。当把企业的竞争优势看作是各种资源能力的有机结合和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以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的独特性、难以模

南开管理评论

106-1122005年8卷, 第3期第 页

仿性、不可交易性等作为理论研究的焦点时,由于无法辨识和区分各种因素的单独作用和它们的综合影响,对竞争优势来源的探讨就难以进一步深入和展开。而以可交易的资源能力为基础,按照经济学的经典研究方法建立一套“透明”的分析研究框架,以透视不可交易资源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方式,或许是解开竞争优势“黑匣子”的有效途径。

1. 通过市场交易,劣势可交易资源能力可以转化为一般资源能力

可交易的资源能力意味着无论这种资源能力是优势资源能力,还是劣势资源能力,作为一种可以单独存在的资源能力单元,企业既可以在要素和能力市场上直接出售,也可以购买,即通过“外包”的方式“虚拟化”。对于企业的劣势可交易资源能力,也就是缺乏比较优势的资源能力,停止内部“生产”,直接从外部资源能力市场购入,可以消除企业在这些资源能力单元上的劣势,并降低管理的复杂性,简化生产流程,节约投资。需要指出的是,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分析方法,一般情况下,企业从市场上购买的资源能力都是一般资源能力,而不是优势资源能力。所谓优势和劣势,不是就资源能力本身的质量状态而言的,而是就企业能不能从中获得租金而言的。从市场购买的资源能力的质量再好,一方面高质必然高价,另一方面,竞争对手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购买到同质性的资源能力。因而,竞争者之间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差异,也就谈不上所谓的优势和劣势问题。当然,如果一个企业在资源能力市场上处于垄断性购买地位,凭借强势谈判能力能够压低所购资源能力的市场价格,就可以在要素市场上获得垄断租金。但是,这种谈判能力显然不是谈判本身带来的,而是由企业在产出市场的强势地位即竞争优势派生出来的。这样,问题又回到了起点,即归根到底,企业在投入市场上的市场势力取决于其在产出市场的市场势力,而后者又根源于其自身的资源能力优势。

2. 优势可交易资源能力可在市场上直接实现超额收益从对外出售的角度分析,在企业竞争能力来源的最低层次,即资源与知识(简称资源)层,只有可交易的优势资源具有潜在超额收益,因而才具有直接对外出售的可能。而它们是不是直接对外出售,则取决于企业的整合能力和经营能力能不能有效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并取得高于直接出售这些资源所得到的超额收益。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企业不出售这些资源;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直接出售,在要素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实现超额收益。这时,由于整合能力和经营能力不具有优势,甚至还处于劣势,保留整合能力和经营能力变得没有必要,企业就会成为专业性的资源生产提供商。

在企业竞争能力来源的中间层次,即配置、粘接和激活各种有形资源和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以形成某种专门能力的整合能力层次,如果某些整合能力能够从产业价值链的整体中分离出来,成为可以单独成立、单独交易的能力单元,那么,相似地,这些整合能力中只有优势整合能力具有潜在交易性,可以(而不是必然)在能力市场直接出售。而是不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05, Vol. 8, No. 3, pp 106-112

是出售,则取决于企业的经营能力能不能对这些整合能力加以有效利用,并创造出比直接出售它们更高的超额收益。如果回答是肯定的,企业不出售这些能力单元;答案如果是否定的,则出售这些能力,在整合能力市场上直接实现其竞争优势和超额收益。这时,保留企业的经营能力已经没有意义,企业遂成为专业性的整合能力提供商,在最终产品的价值链诸环节中专业性地从事某一(些)环节的生产。

最终产品的价值链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营销和服务等价值增值环节。实际上,上述每一个环节还可以继续细分为更小的价值增值子环节甚至孙环节。如在汽车行业,除了专业性的研究开发机构、生产制造商、销售商、汽车金融服务商、第三方物流企业等以外,单是生产制造环节就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整车装配、总成生产、部件生产,以及各种零件的生产加工商等。因此,在可交易的整合能力方面具有优势而在其它方面不具有优势的企业,通常以诸如零部件生产提供商这样专业化的中间生产服务商的面目出现。在整个产业价值链的诸多环节中,可分割、可交易的价值增值环节越多、越细,产业的分工程度就越高,凭借优势整合能力进行专业化生产的厂商也就越多。由此也可以断定,这样的产业效率更高,最终产品的成本更低,市场空间也更大。当然,产业效率与企业利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3. 经营能力单元的不可分割性

在企业竞争能力来源的最高层次,即经营能力层次,经营能力只能作为一个整体,其构成要素或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互补性,不能分割为一个个可以单独成立、单独交易的能力单元。如对环境和市场变化的理解力、预见力,对市场定位、营销、生产、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决策能力,以及整合企业内外价值链,贯彻实施战略决策的能力等。尽管对环境的监测和对市场的调查分析,以及生产、营销和新产品开发等活动本身或多或少能够外包,一些企业也可以成为专业性的市场调查与咨询机构,或者专业性的营销、生产和技术提供商,但是,它们是属于第二个层次,即整合能力层次的范畴。对咨询报告的理解、判断,咨询、营销、生产和开发的决策,以及整合这些活动的活动等,却是不可以外包,并且是相互关联的。现实中既不存在专门做决策的企业,也不存在专业性的战略实施企业。因此,至少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经营能力的各项能力单元相互依赖、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经营能力系统。这意味着,任何一个能力单元的缺失或者不健全,都将影响经营能力系统的整体功能。

一个企业如果只在经营能力层次上具有优势,而在资源层次和整合能力层次上仅仅达到了行业的一般水平,甚至还处于劣势,那么这个企业就会收缩其在资源层次和整合能力层次的领域,成为一个专业性的经营企业。它通过对环境、市场和价值链的有效整合,为市场提供最终产品,成为最终产品提供商,在最终产品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并收获超额收益。

4. 竞争能力的动态演化过程

显然,产业分工协作的社会化程度取决于资源能力单

元的可交易性。不同产业可交易的资源能力单元的数量和比重各不相同,不同企业涉入产业的广度和深度也不一样。实际上,一个产业的所有资源能力单元都能单独成立、直接交易,和所有资源能力单元都不能单独成立和直接交易的两种极端情况几乎绝无仅有。绝大多数产业界于上述两者之间,且资源能力单元的划分有大有小并动态变化。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从可交易资源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价值。按照上述分析思路,确定不可交易资源能力所处的资源能力层次,以行业的一般水平即保健水平作为参照对象,可以折射

出它们的质量和水平,以及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和贡献。

的过程中,有可能既获得了核心能力,也产生了“核心刚性”,从而导致创新成本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丧失。当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以后,企业在原有产品上的市场优势将荡然无存。在这种情况下,经营型企业将退化为价值链某些环节的专业性整合能力提供商,或者资源、知识层次的要素提供商,或者上述两者的综合体;而整合型企业则将退化为资源与知识提供商。当然,资源型企业和整合型的专业性中间产品提供商在不断强化和扩展其优势资源能力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对产业环境和市场规律的学习,不断尝试产业价值链的组合创新,以谋求经营能力的成长,并试图成为经营型企业。

五、可交易与不可交易的资源能力问题

尽管不可交易的优势资源能力被认为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但是,在不可交易的劣势资源能力还没有达到行业的一般水平以前,它们对竞争能力的拖累却是致命的。这是因为,不可交易性也就意味着不存在通过外部市场购入来消除劣势的可能性,企业必须自己来培养和“生产”这些资源能力。而且,如果它们并不是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或者存在等效替代的其它资源能力,就没有必要称其为劣势资源能力。因而,从这个角度定义的不可交易的劣势资源能力一定是企业资源能力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它们在达到保健性的一般水平之前,彼此之间构成一种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系统关系。系统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系统的各种构成要素必须协调统一,任何一个子系统功能的缺失或不健全都将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形成与实现。因而,如果企业不可交易的某一资源能力单元没有达到行业的一般水平,整个资源能力系统的功能就达不到克服行业进入壁垒的一般能力要求。

所谓保健因素就是不可或缺、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系统性不仅存在于不可交易的一般资源能力的形成中,也同样存在于可交易的一般资源能力问题上。只不过因为可交易资源能力存在弥补缺陷的外部市场机制,其处于劣势地位的资源能力可以通过市场购入的方式来达到保健水平,而用不

总结和整理上述基本假设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按照各种资源能力单元是否具有可交易性,即是否可以单独出售或从市场购入,我们可以构建如图1所示的企业竞争能力的层次结构与动态演化模型。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竞争能力除了来源于资源能力的三个层次以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状态也同样对其资源能力产生反作用。优越的竞争地位和状态,即竞争优势越强,企业所获得的收益就越高,也就越有能力和机会来培养和形成自身的优势资源能力。相反,那些长期处于竞争劣势的企业,由于不能弥补各种要素的成本支出,难以满足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要求,其资源能力的供给将趋于萎缩和不可持续,最终必然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另一方面,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但是,如果企业过分迷恋某一次成功创新,在该创新上涉入太深而不能自拔,在不断扩展和强化自身在价值链各环节上的增值能力

着企业自身培育和提高。但是,要形成更高层次的能力,下一个层次的所有资源能力单元就必须全部满足保健因素的要求,否则,所期望的较高层次的能力就不可能达到行业的一般水平。与此同时,达到保健水平的可交易资源能力,既不增强也不消弱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自身“生产”与从外部购入并没有差别。但是,如果企业希望获得优势资源能力,则要么对自身的一般资源能力进行深度开发,以形成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资源能力;要么通过创新,培养或开发出其它企业(暂时)不具有的激励因素。然而,如果缺乏一定的基础和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创新通常只会是空中楼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自身的某些非优势资源能力也可以适当保留。最新的实物期权(Real Option)理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解释。[18]

南开管理评论

106-1122005年8卷, 第3期第 页

六、总结与展望

1. 资源能力优势与产业的专业化分工

竞争优势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追求的目标,但是,现实中的企业有些获得了竞争优势,也有些处于竞争平势、甚至竞争劣势的地位和状态。从横向看,保健性的一般资源能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和前提,激励性的优势资源能力则是其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性和决定性力量。从纵向看,企业竞争能力来源于资源能力的三个层次,即资源和知识层、整合能力层、经营能力层。由于某些资源能力单元具有可交易性,可以通过“外包”的方式“虚拟化”,因而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具备所有这些层次的所有资源能力单元。仅在上述某一层次上拥有优势的企业将分别演化成专业性的资源与知识提供商、中间产品与服务提供商、最终产品经营商。而在其中的两个或三个层次上同时拥有优势的企业,将成为综合程度不等的综合运营商。

2. 标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引入

与其说完全竞争均衡状态下企业之间的产品具有同质性,倒不如说企业之间的资源能力具有同质性,即所有企业的资源能力相当,普遍只具有一般资源能力。之所以提出资源能力的三种状态,并强调其保健性的一般状态,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为了建立这样一个研究分析的理论基点。

异质性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也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区别所在。不管是在产品的市场定位上,还是在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上,都是如此。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一点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正如波特所说的,差异化和集中一点归根到底属于“别具一格”。然而,如果把“成本领先”看作是企业在成本上获得的独特性,那么,三种战略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点,即与众不同。这是竞争战略的本质特征,也是企业寻求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假设某个企业在其它资源能力上都处于行业的一般水平,只在某一层次的某一种资源能力单元上与众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运用边际分析方法来研究这种资源能力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变化轨迹,以及它对企业竞争地位与状态的影响,从而为企业竞争能力与竞争优势的研究分析引入标准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奠定基础。

3. 竞争优势与竞争劣势之源

不管是可交易的一般资源能力,还是不可交易的一般资源能力,都是同质性的资源能力。停止内部“生产”,改由外部市场购入,企业可以在可交易的劣势资源能力上达到与竞争对手的同质化。这样,在可交易的一般和劣势资源能力上,企业与企业之间不存在差异。但是,可交易性并不等于同质性,可交易的优势资源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有没有优势资源能力和有什么样的优势资源能力,是企业之间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在可交易资源能力方面,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区别只存在于优势资源能力上。

在不可交易的资源能力问题上,优势和劣势资源能力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05, Vol. 8, No. 3, pp 106-112

都是企业之间的区别所在。同样,不可交易的优势资源能力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有没有优势资源能力和拥有哪些方面的优势资源能力,企业与企业不一样。由于缺乏弥补缺陷的外部市场机制,不同企业的不可交易的劣势资源能力不能通过市场购入的方式达到同质化,因而也各不相同,并阻碍企业克服行业进入壁垒的一般能力的形成,导致其逐渐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因此,总括起来说,(可交易与不可交易的)优势资源能力都是竞争优势的源泉,不可交易的劣势资源能力则是竞争劣势的根源所在。

4. 竞争优势外生论、能力基础论、资源与知识基础论的相互融合

按照企业竞争能力来源的三个层次,从某种狭义的角度看,资源基础论与知识基础论可以理解为从资源与知识层次来探求企业竞争优势之源;核心能力理论则可以认为是从整合能力层次来解释企业的成功与失败;而波特的竞争优势外生论则注重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强调经营能力的作用。尽管三个流派的发展有取长补短、相互融合的趋势,但是,它们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各不相同,分属三个不同的层次,揭示了竞争优势的三种不同来源。因此,在一个统一的构架下,从三个层次来分析和研究竞争优势的来源,将能够在弥补三个不同理论流派所存在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并推动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走出丛林。

5.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保健性的一般资源能力在转化为激励性的优势资源能力的过程中,其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定量描述是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当企业拥有多个优势资源能力单元时,其总的超额收益是不是等于每一个优势资源能力单元都应该获得的相应租金的简单相加,还是符合其它的相关关系,如“1+1>2”的指数关系等,既需要实证研究,也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1.

[2] Mintzberg H., et al, Strategy Safari. A Guided Tour Through the Wild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8.

[3] Prahalad, C. 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6): 79-91.

[4] Drucker, P. F.. Post-capitalist Society. New York: Butterworth Heine-man, 1993.

[5] Jon-Arild Jahannessen, Bjorn Olse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e Impact of Dynamic Contextual Trai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3, (23): 277-289.

[6] Nonaka, I.,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5.

[7] Roy Lubit. Tacit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Keys to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001,

29(4): 164-178.

[8] Barney, Jay,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 (1): 99-120.

[9] Peteraf, M. A.. {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Resource-based View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14): 179-182.

[10] Herzberg F.. Work and the Nature of Man, Cleveland, 1966.

[11] 刘洪伟, 和金生. “双因素”问题的理论分析. 南开管理评论,

2003, (5): 30-35.

[12] 项保华等. 企业超常业绩成因试析——基于资源能力观的经济租

金理论解释. 南开管理评论, 2004(2): 18-22.

[13] Henderson R., Cockburn I.. Measuring Compentence? Exploring Firm

Effects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Winter Special Issue, 1994, (15): 63-84.

[14] Flamholtz, E..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Transitions: Implications for

Corporate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13(1): 39-51.

[15] Meyer M. H., Utterback J. M.. The Product Family and the Dynamics of

Core Capability.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pring, 1993, 29-47. [16] 刘洪伟等. 组织学习的成本问题初探.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 (1): 32-36.

[17] 柳茂平. 战略本质与企业战略内在层次结构. 南开管理评论,

2003, (1): 31-36.

[18] 马莎·阿姆拉姆, 纳林·库拉蒂纳卡著, 张维等译. 实物期权.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 刘洪伟,厦门大学经济学学士,天津大学管理学硕士、博士,清华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和金生,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孙冠南,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郑恩泮,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 温碧燕,管理学博士,暨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汪纯孝,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接第87页)

[8] Schoefer Klaus, Christine Ennew. Emotional Responses to Service

Complaint Experiences: The Role of Perceived Justice. Discussion Paper. Christel DeHaan Tourism and Travel Research Institute, 2002.

[9] Groth Markus, Stephen W. Gilliland. The Role of Procedural Justice in

the Delivery of Services: A Study of Customers’ Reactions to Waiting. Journal of Quality Management, 2001, 6(1): 77-97.

[10] Weiss Howard M., Kathleen Suckow, Russell Cropanzano. Effects of

Justice Condition on Discrete Emo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9, 84(5): 786-794.

[11] Berry Leonard L.. On Great Service.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1995.

[12] De Ruyter Ko, and Martin Wetzels. Customer Equity Considerations in

Service Recovery: A Cross-industry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2000, 11(1): 91-108.

[13] 韩小芸,汪纯孝. 服务性企业顾客满意感与忠诚感关系的实证研

究.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4] Oliver Richard L., and John E Swan. Equity and Disconfirmation

Perceptions as Influences on Merchant and Product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9, 16(3): 372.

[15]Czepiel John A., Michael R. Solomon, Carol F. Surprenant, Evelyn G..

Cutman. Service Encounters: An Overview. In: Czepiel John A., Michael R. Solomon, Carol F. Suprenant, eds. The Service Encounter: Managing Employee/Customer Interaction in Service Businesses. Lexington, Mass: Lexington Books, 1985, 3-16.

The Impact of Service Fairness on Customer Relationship Wen Biyan, Wang Chunxiao

Abstract This paper employs an empirical study on fifteen subbranches of a bank in Guangzhou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service fairness on customer relationship. The results of data analysis indicate that distributive justice, procedural justice, interactional justice, soft quality and hard quality are all first-order factors of a second-order factor, and also customers’ perceived service fairness affects their emotions and evaluations of the consumption experience (service quality, customer value and satisfaction), and then af-fects their relational bonds with the service firms (trust, interpersonal bonds and affective bonds) and their behavior intentions (repurchase intentions and word-of-mouth intentions).

Key Words Service Fairness; Customer Relationship; Consumption Emo-tions; Service Quality

On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ve Competence and Economics Analysis

Liu Hongwei, He Jinsheng

Abstract It would be better to say that the resources & capabilities are ho-mogeneous among enterprises than that products are homogeneous in the equilibrium condition of completive competition. The various quality levels of resources &capabilities may serve as the latitudinal clue of analysis. From a certain perspective, the three main strategy management theories separately explains three levels of the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nstitutes the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notion of the general resources & capabilities, the transactionable resources & capabilities may re-flect various resources & capabilities effect to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status. These hypotheses would be helpful to drive the study of competitive compe-tence to be brought into category of the main economics.

Key Word Competitive Competenc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ransactionable Resources & Capabilities; Dual-factor Theory

本刊启事

为了方便作者投稿,缩短稿件处理周期,进一步提高编排效率,从2005年6月起,本刊不再接受邮寄稿件,全部实行网上投稿。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南开管理评论》编辑部 2005年5月30日

南开管理评论

106-1122005年8卷, 第3期第 页

企业竞争能力的层次结构及其经济学分析

○ 刘洪伟 和金生 孙冠南 郑恩泮

摘要 与其说完全竞争均衡状态下企业之间的产品具有同质性,倒不如说企业的资源能力具有同质性。资源能力的不同质量状态构成了竞争优势分析的横向分析线索;三种主流战略管理理论分别解释了竞争优势来源的三个不同层次,构成了竞争优势研究的纵向研究视角。以一般资源能力作为研究分析的理论基点,从可交易资源能力的角度,可以折射出各种资源能力对企业竞争地位和状态的影响,并为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纳入主流经济学研究范畴奠定基础。

关键词 竞争能力;层次结构;竞争优势;可交易资源能力;“双因素”

竞争优势的来源一直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要问题。波特的竞争优势外生论沿用产业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SCP)”研究范式,通过对产业吸引力和企业定位的分析,提出产业的发展前景和产业内部五种竞争力所形成的竞争状态决定了一个产业的吸引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赢利能力,因而,对产业的有效选择和在产业中的恰当定位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1]资源基础论则在资源异质性假设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明茨伯格所说的“资源—战略—绩效”的研究范式和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和使用”的分析框架,[2]认为企业是一系列难以模仿的资源的集合体,资源的差异导致了战略的差异,并进而决定其绩效的差异。而核心能力理论则把企业看作是各种能力的集合体,认为能力是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基本单元,具有独特性、价值性、延展性、不可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的核心能力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

[3]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

及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组织持久竞争优势的最终源泉。[6]因而,“竞争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如何在组织的背景下高效地创造和转移知识,从而导致了知识基础论的产生,并使企业竞争能力的研究与知识管理紧密联系起来。”[7]

然而,当把资源看作是“企业控制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质、信息、知识等,它是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效率和效益而用来创造并实施战略的基础”时,[8]资源基础论、能力基础论与知识基础论实际上并不构成根本性的矛盾。在有关资源与竞争优势的关系问题上,巴尼(Barney)通过对企业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等三类资源的分析,认为资源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亦或与竞争力无关,仅有

[8]

那些对企业竞争能力起促进作用的资源才是战略资源。为此,

贝特罗夫(Peteraf)提出了基于战略资源的四种竞争战略,即以资源异质性为核心的战略,基于不完全模仿能力和难以替代能力的事后限制战略,基于企业具有较高效率利用可交易资源的不完全流动性战略,以及基于“先发优势”的事前限制战略等。贝特罗夫认为,第一种战略可以使企业获得静态的李嘉图租金,后三种战略则可以使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9]

尽管有关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是,人们对企业竞争能力的认识仍处于定性化探讨阶段,竞争优势被看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由来模糊性”和“社会复杂性”。[3]本文试图通过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层次结构分析,从可交易资源、知识和能力出发,以一般资源能力与竞争的均衡状态作为理论基点,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建立一个竞争能力的动态演化模型,以透视各种资源能力对企业竞争地位和状态的影响,以期为企业竞争能力的研究提供一个更加清晰的分析研究框架,并为其纳入主流经济学研究范畴奠定基础。

并是长期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随着对企业竞争能力研究的一步步深入,资源和能力的知识特征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知识正在成为关键资源,成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在日益动荡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不取决于它拥有什么,而取决于它知道什么”;[5]具有异质的、路径依赖的、不可交易和难以模仿的知识体系,以

[4]

一、企业竞争能力的“双因素”与三因素

问题

针对组织中影响人的行为动机的各种因素,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保健因素是必要的、前提性和不可缺少的因素,具备这些因素并不能使员工感到满意而提高

南开管理评论

106-1122005年8卷, 第3期第 页

工作的积极性,而它们的不足却会导致员工的不满而降低工作的积极性;激励因素则是关键性和决定性的因素,它们的欠缺不会导致员工的不满,而其改善却可以使员工感到满意,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激励作用。

[10]

有阻碍作用的资源能力,称为一般资源能力;把对竞争优势起促进作用的资源能力称之为优势资源能力;把没有达到行业一般水平即保健性要求的资源能力称之为劣势资源能力。

运用“双因素”的理论逻辑来考察企业的竞争能力问题,可以发现,核心能力理论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这样一个假设,即企业的全部能力可以划分为核心能力和一般能力两大部分。一般能力也就是同行业企业普遍具备的能力,是企业进入一个行业或者维持在该行业中生存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是其参与市场竞争的保健因素。核心能力则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不易为他人学习和模仿、能带来超额收益的独特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激励因素。基础管理扎实、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企业并不至于迅速破产,但也不可能获得竞争优势和良好业绩;而拥有建立在一般能力基础之上的核心能力的企业则恰恰相反,能在市场竞争中“超凡脱俗”,并享受超额利润。

作为进入或维持在一个行业中生存的基本条件的一般能力,具有同质性、壁垒性、动态扩展性、系统性和沉没成本等特性;而作为决定企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则具有异质性、生命周期性、增值性、单项突出性、路径依赖性与自觉生成性等。[11]一般能力是基础性、前提性的因素,不具备这些能力也就不具有竞争的资格和机会;而获得资格和机会并不等于拥有竞争优势。核心能力则是关键性和决定性的,它们的不足只会导致平庸但还不至于濒临绝境;而具备这些因素却可以使其“鹤立鸡群”,显著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下,每一个行业实际上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进入壁垒。然而,进入壁垒的内涵不仅仅是指资金、技术、设备等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更重要的是隐藏在各种要素背后的能力要求。企业能不能克服行业的进入壁垒,实际上就是具不具备在该行业生存下去的一般能力。

企业克服行业进入壁垒的一般能力及其构成要素,是行业长期发展所积累和形成的标准化、程序化的知识和要素。行业内所有生存下来的企业,在这方面是等同的、一致的,具有同质化趋势。要进入某一个行业,或在该行业生存,任何企业都必须达到这样一个客观的一般能力标准。在完全竞争的均衡状态下,企业之间的产品具有同质性,每一个企业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企业的盈利等于投资的机会成本,既没有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也没有企业被迫从行业中退出。实际上,与其说这种状态下企业之间的产品具有同质性,倒不如说企业的能力具有同质性,即所有企业的能力相当,普遍只具有一般能力。

能力基础论和资源基础论中的核心能力与战略资源的概念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异,实际上都是指能够促进竞争优势形成的资源能力。因此,按照一般能力与核心能力划分的“双因素”逻辑,融入资源基础论的有关观点,在下面的论述中,我们把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和状态既没有促进作用也没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05, Vol. 8, No. 3, pp 106-112

二、竞争优势、竞争平势与竞争劣势

竞争优势的概念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界定。一种观点认为,竞争优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和潜在进入者的、在产品市场上获得的地位优势;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竞争优势是指拥有比资源所有者和其他使用者更有效率使用资源的能力优势。[12]然而,竞争优势如果不与超额收益相联系是没有意义的。企业有没有竞争优势,也就是有没有获得超额收益,不管这种收益是直接来自于产品市场的竞争,还是间接来自于价值链各环节的租金分配。追求高份额的市场占有率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并不是企业的真正目的,而是否获得超额收益才是衡量企业成败的关键。曾经风光一时的秦池酒业依靠大规模广告活动博取了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但是,巨额的广告费用不能从其所获得的收入中得到补偿。显然,在这种难以持续的经营方式中,竞争优势之说是很难成立的。

企业竞争优势与产业竞争优势不同。产业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地区的某一产业簇群相对于其它地区相应的产业簇群的整体比较优势。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优势在不断扩大其市场占有率的过程中,其租金在簇群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中消散了。但是,如果企业不能获得超额收益,其短期、特别是长期内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动机就缺乏有力的依据和合理的解释。

因此,能够获得超额收益的企业也就是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在现实的市场竞争中,某些企业获得了竞争优势,但也有些企业不具有竞争优势,甚至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局面。我们把没有超额收益、不具有竞争优势,但还可以获得行业平均收益和补偿其机会成本的企业,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态势称为竞争平势;而低于行业平均收益,难以补偿机会成本的企业,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态势,则称为竞争劣势。

三、企业竞争能力的三个层次及其状态

竞争能力的层次结构是探讨竞争优势来源和指导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安索夫的经营领域、增长向量、竞争优势和协同效应的战略四要素,伊丹敬之的产品市场群、范围群和经营资源群的战略三构架等,作为早期的研究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哈默与普纳哈拉德在阐述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力竞争的四个层次,即开发与获得构成能力的技能与技术之争、整合核心能力之争、扩大核心产品占有率之争与扩大最终产品占有率之争。另外,He n d e r s o n 与Cockburn 提出了元件能力与构架能力之说;[13]Flamholtz 提出了市场、产品、资源、运作系统、管理系统和企业文化等六因素构架;[14]Meyer 等则以用户洞察力、产品技术能力、制造工艺能力和组织能力作为企业竞争能力的表示维度

[15]

等等。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把企业竞争能力划分

为三个层次,即资源与知识层,整合能力层和经营能力层。三个层次按照价值创造的先后顺序和产出物的成熟程度由低到高排列,每一个较高的层次都以自身的目标为导向,组合和运用较低层次的功能与成果,创造和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按资源基础论的观点,知识也是一种资源,且是最重要的资源,因而,在后面的论述中,我们把资源与知识层简称为资源层,并不时将它们混用。需要指出的是,整合能力与经营能力本质上也是某些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过程与表现状态,但我们将这些整合、配置、协调性的知识与技能,与资源层次的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区别对待。前者是“加工”、“装配”性的知识与技能,后者是“原料”性的知识与技能。

1. 资源与知识及其状态

作为一个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要素,这里的资源与知识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各种有形的资源,如设备、厂房、地理位置等,以及各种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有形资源在创造企业竞争优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小,原因在于它们的可替代性、可交易性和可复制性等,这一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专业技术知识则是指企业在某一(些)特定专业技术领域所拥有的、以显性知识形式存在的科学与技术知识。企业不难复制其它企业的有形资源,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越来越短的产品生命周期已经降低了大量专业技术知识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7]但是,以最佳实践形式出现的技能则不然,因其高度的隐含性和情境化、内在化,只能通过“干中学”,而难以脱离具体的情境高效快速地学习和模仿,其学习的难度和成本要大得多,并因此成为难以模仿、不可移动和不可交易的独特资源。[16]

资源、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创造价值过程中的投入要素,是能力的“原材料”。“资源在其运动过程中体现和形成的资源活性与能力是基本相同的概念”。[17]每一个企业都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和知识,与同行业其它企业相比,一个企业的某些资源与知识具有质量与“活性”上的优势,这些资源与知识也就是该企业的优势资源和知识;也有些资源与知识在质量与“活性”上只达到了行业的一般水平,它们就是一般资源和知识;还有些资源与知识连行业的一般水平都达不到,这意味着它们是劣势资源和知识。显然,优势资源和知识是有助于竞争优势形成的激励因素,一般资源和知识是保健因素,而劣势资源和知识则是没有达到保健水平的、消弱企业竞争能力的消极因素。

2. 整合能力及其状态

整合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配置、粘接和激活各种有形资源和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在价值链的某个(些)环节上创造价值的知识与技能。它受企业的成长路径、文化类型、组织协调方式等历史和现实因素、正式与非正式因素的影响,大多属于企业的隐性知识和组织常规。因而,同一企业在价值链不同环节上整合资源与知识的能力不一样,不同企业在同一价值链环节上的价值创造能力也不尽相同。面对同样的资源与知识条件,如果企业拥有特殊的整合能力,能够

在价值链的某个或某些环节上创造出比所在行业的大多数竞争对手更高的价值,它就在这个(些)环节上拥有优势整合能力。但是,一个企业在价值链的所有环节都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高的价值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某些环节,企业的整合能力有可能只达到行业的一般水平,即只具有一般整合能力;在另一些环节,甚至连行业一般水平也不能达到,即只具有劣势整合能力。显然,优势整合能力对企业竞争能力产生激励作用,一般整合能力产生保健作用,而劣势整合能力则产生消极作用。

3. 经营能力及其状态

经营能力是指企业在最终产品市场上对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理解力、预见力和决定生产什么产品、进入什么市场和如何进入等涉及企业全局、长远和整体问题的战略决策能力,以及整合企业内外价值链以充分利用市场机会和有效实施战略决策的能力。或者说,经营能力是指企业家承担风险、明确定位、整合价值链、创造和实现市场价值的能力。简单地说,企业在资源与知识层次上要解决的问题是尽可能为能力的形成提供质优价廉的“原材料”,在整合能力层次上要解决的问题是把“原材料”尽可能更快更好地转换成“零部件”,而在经营能力层次上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判断应该把“零部件”“组装”成什么产品,以及如何更快、更好地“组装”的问题。显然,不同企业的经营能力存在着差别,同一企业在不同经营能力单元上的能力水平也不相同。有些企业对环境和市场的理解力和预见力很强,能够及时领悟和发现市场机会并迅速决策,适时有效地调整价值链,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先占优势,这样的企业我们称之为具有优势经营能力。但是,也有些企业对环境和市场的理解力和预见力比较弱,开发出的产品不是推出时机不对,就是品种、款式、功能、渠道、定价等方面存在问题,或者不能有效地整合企业内外的价值链,及时、迅速地提供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等。这样的企业所具有的就是劣势经营能力。当然,还有一些企业处于上述两者之间,即具有一般经营能力。

四、资源能力的可交易性与产业内部的专

业化分工

在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理论中,战略资源与核心能力都包括这样几个特征,即价值优越性、稀缺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等。也有学者强调它们的不可分割性、不可移动性和不可交易性等。[8, 9]实际上,对资源能力的可分割性和可移动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可分割、不可移动的资源能力也就意味着它们是互补性的、不能单独成立和单独交易的资源能力,而可分割、可移动的资源能力则是可以单独成立、单独交易的资源能力。

显然,资源与知识、整合能力、经营能力等三个层次的资源能力都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和状态存在影响。当把企业的竞争优势看作是各种资源能力的有机结合和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以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的独特性、难以模

南开管理评论

106-1122005年8卷, 第3期第 页

仿性、不可交易性等作为理论研究的焦点时,由于无法辨识和区分各种因素的单独作用和它们的综合影响,对竞争优势来源的探讨就难以进一步深入和展开。而以可交易的资源能力为基础,按照经济学的经典研究方法建立一套“透明”的分析研究框架,以透视不可交易资源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方式,或许是解开竞争优势“黑匣子”的有效途径。

1. 通过市场交易,劣势可交易资源能力可以转化为一般资源能力

可交易的资源能力意味着无论这种资源能力是优势资源能力,还是劣势资源能力,作为一种可以单独存在的资源能力单元,企业既可以在要素和能力市场上直接出售,也可以购买,即通过“外包”的方式“虚拟化”。对于企业的劣势可交易资源能力,也就是缺乏比较优势的资源能力,停止内部“生产”,直接从外部资源能力市场购入,可以消除企业在这些资源能力单元上的劣势,并降低管理的复杂性,简化生产流程,节约投资。需要指出的是,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分析方法,一般情况下,企业从市场上购买的资源能力都是一般资源能力,而不是优势资源能力。所谓优势和劣势,不是就资源能力本身的质量状态而言的,而是就企业能不能从中获得租金而言的。从市场购买的资源能力的质量再好,一方面高质必然高价,另一方面,竞争对手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购买到同质性的资源能力。因而,竞争者之间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差异,也就谈不上所谓的优势和劣势问题。当然,如果一个企业在资源能力市场上处于垄断性购买地位,凭借强势谈判能力能够压低所购资源能力的市场价格,就可以在要素市场上获得垄断租金。但是,这种谈判能力显然不是谈判本身带来的,而是由企业在产出市场的强势地位即竞争优势派生出来的。这样,问题又回到了起点,即归根到底,企业在投入市场上的市场势力取决于其在产出市场的市场势力,而后者又根源于其自身的资源能力优势。

2. 优势可交易资源能力可在市场上直接实现超额收益从对外出售的角度分析,在企业竞争能力来源的最低层次,即资源与知识(简称资源)层,只有可交易的优势资源具有潜在超额收益,因而才具有直接对外出售的可能。而它们是不是直接对外出售,则取决于企业的整合能力和经营能力能不能有效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并取得高于直接出售这些资源所得到的超额收益。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企业不出售这些资源;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直接出售,在要素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实现超额收益。这时,由于整合能力和经营能力不具有优势,甚至还处于劣势,保留整合能力和经营能力变得没有必要,企业就会成为专业性的资源生产提供商。

在企业竞争能力来源的中间层次,即配置、粘接和激活各种有形资源和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以形成某种专门能力的整合能力层次,如果某些整合能力能够从产业价值链的整体中分离出来,成为可以单独成立、单独交易的能力单元,那么,相似地,这些整合能力中只有优势整合能力具有潜在交易性,可以(而不是必然)在能力市场直接出售。而是不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05, Vol. 8, No. 3, pp 106-112

是出售,则取决于企业的经营能力能不能对这些整合能力加以有效利用,并创造出比直接出售它们更高的超额收益。如果回答是肯定的,企业不出售这些能力单元;答案如果是否定的,则出售这些能力,在整合能力市场上直接实现其竞争优势和超额收益。这时,保留企业的经营能力已经没有意义,企业遂成为专业性的整合能力提供商,在最终产品的价值链诸环节中专业性地从事某一(些)环节的生产。

最终产品的价值链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营销和服务等价值增值环节。实际上,上述每一个环节还可以继续细分为更小的价值增值子环节甚至孙环节。如在汽车行业,除了专业性的研究开发机构、生产制造商、销售商、汽车金融服务商、第三方物流企业等以外,单是生产制造环节就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整车装配、总成生产、部件生产,以及各种零件的生产加工商等。因此,在可交易的整合能力方面具有优势而在其它方面不具有优势的企业,通常以诸如零部件生产提供商这样专业化的中间生产服务商的面目出现。在整个产业价值链的诸多环节中,可分割、可交易的价值增值环节越多、越细,产业的分工程度就越高,凭借优势整合能力进行专业化生产的厂商也就越多。由此也可以断定,这样的产业效率更高,最终产品的成本更低,市场空间也更大。当然,产业效率与企业利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3. 经营能力单元的不可分割性

在企业竞争能力来源的最高层次,即经营能力层次,经营能力只能作为一个整体,其构成要素或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互补性,不能分割为一个个可以单独成立、单独交易的能力单元。如对环境和市场变化的理解力、预见力,对市场定位、营销、生产、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决策能力,以及整合企业内外价值链,贯彻实施战略决策的能力等。尽管对环境的监测和对市场的调查分析,以及生产、营销和新产品开发等活动本身或多或少能够外包,一些企业也可以成为专业性的市场调查与咨询机构,或者专业性的营销、生产和技术提供商,但是,它们是属于第二个层次,即整合能力层次的范畴。对咨询报告的理解、判断,咨询、营销、生产和开发的决策,以及整合这些活动的活动等,却是不可以外包,并且是相互关联的。现实中既不存在专门做决策的企业,也不存在专业性的战略实施企业。因此,至少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经营能力的各项能力单元相互依赖、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经营能力系统。这意味着,任何一个能力单元的缺失或者不健全,都将影响经营能力系统的整体功能。

一个企业如果只在经营能力层次上具有优势,而在资源层次和整合能力层次上仅仅达到了行业的一般水平,甚至还处于劣势,那么这个企业就会收缩其在资源层次和整合能力层次的领域,成为一个专业性的经营企业。它通过对环境、市场和价值链的有效整合,为市场提供最终产品,成为最终产品提供商,在最终产品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并收获超额收益。

4. 竞争能力的动态演化过程

显然,产业分工协作的社会化程度取决于资源能力单

元的可交易性。不同产业可交易的资源能力单元的数量和比重各不相同,不同企业涉入产业的广度和深度也不一样。实际上,一个产业的所有资源能力单元都能单独成立、直接交易,和所有资源能力单元都不能单独成立和直接交易的两种极端情况几乎绝无仅有。绝大多数产业界于上述两者之间,且资源能力单元的划分有大有小并动态变化。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从可交易资源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价值。按照上述分析思路,确定不可交易资源能力所处的资源能力层次,以行业的一般水平即保健水平作为参照对象,可以折射

出它们的质量和水平,以及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和贡献。

的过程中,有可能既获得了核心能力,也产生了“核心刚性”,从而导致创新成本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丧失。当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以后,企业在原有产品上的市场优势将荡然无存。在这种情况下,经营型企业将退化为价值链某些环节的专业性整合能力提供商,或者资源、知识层次的要素提供商,或者上述两者的综合体;而整合型企业则将退化为资源与知识提供商。当然,资源型企业和整合型的专业性中间产品提供商在不断强化和扩展其优势资源能力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对产业环境和市场规律的学习,不断尝试产业价值链的组合创新,以谋求经营能力的成长,并试图成为经营型企业。

五、可交易与不可交易的资源能力问题

尽管不可交易的优势资源能力被认为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但是,在不可交易的劣势资源能力还没有达到行业的一般水平以前,它们对竞争能力的拖累却是致命的。这是因为,不可交易性也就意味着不存在通过外部市场购入来消除劣势的可能性,企业必须自己来培养和“生产”这些资源能力。而且,如果它们并不是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或者存在等效替代的其它资源能力,就没有必要称其为劣势资源能力。因而,从这个角度定义的不可交易的劣势资源能力一定是企业资源能力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它们在达到保健性的一般水平之前,彼此之间构成一种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系统关系。系统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系统的各种构成要素必须协调统一,任何一个子系统功能的缺失或不健全都将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形成与实现。因而,如果企业不可交易的某一资源能力单元没有达到行业的一般水平,整个资源能力系统的功能就达不到克服行业进入壁垒的一般能力要求。

所谓保健因素就是不可或缺、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系统性不仅存在于不可交易的一般资源能力的形成中,也同样存在于可交易的一般资源能力问题上。只不过因为可交易资源能力存在弥补缺陷的外部市场机制,其处于劣势地位的资源能力可以通过市场购入的方式来达到保健水平,而用不

总结和整理上述基本假设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按照各种资源能力单元是否具有可交易性,即是否可以单独出售或从市场购入,我们可以构建如图1所示的企业竞争能力的层次结构与动态演化模型。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竞争能力除了来源于资源能力的三个层次以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状态也同样对其资源能力产生反作用。优越的竞争地位和状态,即竞争优势越强,企业所获得的收益就越高,也就越有能力和机会来培养和形成自身的优势资源能力。相反,那些长期处于竞争劣势的企业,由于不能弥补各种要素的成本支出,难以满足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要求,其资源能力的供给将趋于萎缩和不可持续,最终必然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另一方面,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但是,如果企业过分迷恋某一次成功创新,在该创新上涉入太深而不能自拔,在不断扩展和强化自身在价值链各环节上的增值能力

着企业自身培育和提高。但是,要形成更高层次的能力,下一个层次的所有资源能力单元就必须全部满足保健因素的要求,否则,所期望的较高层次的能力就不可能达到行业的一般水平。与此同时,达到保健水平的可交易资源能力,既不增强也不消弱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自身“生产”与从外部购入并没有差别。但是,如果企业希望获得优势资源能力,则要么对自身的一般资源能力进行深度开发,以形成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资源能力;要么通过创新,培养或开发出其它企业(暂时)不具有的激励因素。然而,如果缺乏一定的基础和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创新通常只会是空中楼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自身的某些非优势资源能力也可以适当保留。最新的实物期权(Real Option)理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解释。[18]

南开管理评论

106-1122005年8卷, 第3期第 页

六、总结与展望

1. 资源能力优势与产业的专业化分工

竞争优势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追求的目标,但是,现实中的企业有些获得了竞争优势,也有些处于竞争平势、甚至竞争劣势的地位和状态。从横向看,保健性的一般资源能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和前提,激励性的优势资源能力则是其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性和决定性力量。从纵向看,企业竞争能力来源于资源能力的三个层次,即资源和知识层、整合能力层、经营能力层。由于某些资源能力单元具有可交易性,可以通过“外包”的方式“虚拟化”,因而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具备所有这些层次的所有资源能力单元。仅在上述某一层次上拥有优势的企业将分别演化成专业性的资源与知识提供商、中间产品与服务提供商、最终产品经营商。而在其中的两个或三个层次上同时拥有优势的企业,将成为综合程度不等的综合运营商。

2. 标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引入

与其说完全竞争均衡状态下企业之间的产品具有同质性,倒不如说企业之间的资源能力具有同质性,即所有企业的资源能力相当,普遍只具有一般资源能力。之所以提出资源能力的三种状态,并强调其保健性的一般状态,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为了建立这样一个研究分析的理论基点。

异质性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也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区别所在。不管是在产品的市场定位上,还是在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上,都是如此。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一点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正如波特所说的,差异化和集中一点归根到底属于“别具一格”。然而,如果把“成本领先”看作是企业在成本上获得的独特性,那么,三种战略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点,即与众不同。这是竞争战略的本质特征,也是企业寻求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假设某个企业在其它资源能力上都处于行业的一般水平,只在某一层次的某一种资源能力单元上与众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运用边际分析方法来研究这种资源能力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变化轨迹,以及它对企业竞争地位与状态的影响,从而为企业竞争能力与竞争优势的研究分析引入标准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奠定基础。

3. 竞争优势与竞争劣势之源

不管是可交易的一般资源能力,还是不可交易的一般资源能力,都是同质性的资源能力。停止内部“生产”,改由外部市场购入,企业可以在可交易的劣势资源能力上达到与竞争对手的同质化。这样,在可交易的一般和劣势资源能力上,企业与企业之间不存在差异。但是,可交易性并不等于同质性,可交易的优势资源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有没有优势资源能力和有什么样的优势资源能力,是企业之间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在可交易资源能力方面,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区别只存在于优势资源能力上。

在不可交易的资源能力问题上,优势和劣势资源能力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05, Vol. 8, No. 3, pp 106-112

都是企业之间的区别所在。同样,不可交易的优势资源能力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有没有优势资源能力和拥有哪些方面的优势资源能力,企业与企业不一样。由于缺乏弥补缺陷的外部市场机制,不同企业的不可交易的劣势资源能力不能通过市场购入的方式达到同质化,因而也各不相同,并阻碍企业克服行业进入壁垒的一般能力的形成,导致其逐渐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因此,总括起来说,(可交易与不可交易的)优势资源能力都是竞争优势的源泉,不可交易的劣势资源能力则是竞争劣势的根源所在。

4. 竞争优势外生论、能力基础论、资源与知识基础论的相互融合

按照企业竞争能力来源的三个层次,从某种狭义的角度看,资源基础论与知识基础论可以理解为从资源与知识层次来探求企业竞争优势之源;核心能力理论则可以认为是从整合能力层次来解释企业的成功与失败;而波特的竞争优势外生论则注重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强调经营能力的作用。尽管三个流派的发展有取长补短、相互融合的趋势,但是,它们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各不相同,分属三个不同的层次,揭示了竞争优势的三种不同来源。因此,在一个统一的构架下,从三个层次来分析和研究竞争优势的来源,将能够在弥补三个不同理论流派所存在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并推动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走出丛林。

5.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保健性的一般资源能力在转化为激励性的优势资源能力的过程中,其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定量描述是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当企业拥有多个优势资源能力单元时,其总的超额收益是不是等于每一个优势资源能力单元都应该获得的相应租金的简单相加,还是符合其它的相关关系,如“1+1>2”的指数关系等,既需要实证研究,也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1.

[2] Mintzberg H., et al, Strategy Safari. A Guided Tour Through the Wild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8.

[3] Prahalad, C. 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6): 79-91.

[4] Drucker, P. F.. Post-capitalist Society. New York: Butterworth Heine-man, 1993.

[5] Jon-Arild Jahannessen, Bjorn Olse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e Impact of Dynamic Contextual Trai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3, (23): 277-289.

[6] Nonaka, I.,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5.

[7] Roy Lubit. Tacit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Keys to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001,

29(4): 164-178.

[8] Barney, Jay,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 (1): 99-120.

[9] Peteraf, M. A.. {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Resource-based View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14): 179-182.

[10] Herzberg F.. Work and the Nature of Man, Cleveland, 1966.

[11] 刘洪伟, 和金生. “双因素”问题的理论分析. 南开管理评论,

2003, (5): 30-35.

[12] 项保华等. 企业超常业绩成因试析——基于资源能力观的经济租

金理论解释. 南开管理评论, 2004(2): 18-22.

[13] Henderson R., Cockburn I.. Measuring Compentence? Exploring Firm

Effects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Winter Special Issue, 1994, (15): 63-84.

[14] Flamholtz, E..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Transitions: Implications for

Corporate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13(1): 39-51.

[15] Meyer M. H., Utterback J. M.. The Product Family and the Dynamics of

Core Capability.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pring, 1993, 29-47. [16] 刘洪伟等. 组织学习的成本问题初探.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 (1): 32-36.

[17] 柳茂平. 战略本质与企业战略内在层次结构. 南开管理评论,

2003, (1): 31-36.

[18] 马莎·阿姆拉姆, 纳林·库拉蒂纳卡著, 张维等译. 实物期权.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 刘洪伟,厦门大学经济学学士,天津大学管理学硕士、博士,清华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和金生,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孙冠南,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郑恩泮,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 温碧燕,管理学博士,暨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汪纯孝,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接第87页)

[8] Schoefer Klaus, Christine Ennew. Emotional Responses to Service

Complaint Experiences: The Role of Perceived Justice. Discussion Paper. Christel DeHaan Tourism and Travel Research Institute, 2002.

[9] Groth Markus, Stephen W. Gilliland. The Role of Procedural Justice in

the Delivery of Services: A Study of Customers’ Reactions to Waiting. Journal of Quality Management, 2001, 6(1): 77-97.

[10] Weiss Howard M., Kathleen Suckow, Russell Cropanzano. Effects of

Justice Condition on Discrete Emo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9, 84(5): 786-794.

[11] Berry Leonard L.. On Great Service.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1995.

[12] De Ruyter Ko, and Martin Wetzels. Customer Equity Considerations in

Service Recovery: A Cross-industry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2000, 11(1): 91-108.

[13] 韩小芸,汪纯孝. 服务性企业顾客满意感与忠诚感关系的实证研

究.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4] Oliver Richard L., and John E Swan. Equity and Disconfirmation

Perceptions as Influences on Merchant and Product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9, 16(3): 372.

[15]Czepiel John A., Michael R. Solomon, Carol F. Surprenant, Evelyn G..

Cutman. Service Encounters: An Overview. In: Czepiel John A., Michael R. Solomon, Carol F. Suprenant, eds. The Service Encounter: Managing Employee/Customer Interaction in Service Businesses. Lexington, Mass: Lexington Books, 1985, 3-16.

The Impact of Service Fairness on Customer Relationship Wen Biyan, Wang Chunxiao

Abstract This paper employs an empirical study on fifteen subbranches of a bank in Guangzhou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service fairness on customer relationship. The results of data analysis indicate that distributive justice, procedural justice, interactional justice, soft quality and hard quality are all first-order factors of a second-order factor, and also customers’ perceived service fairness affects their emotions and evaluations of the consumption experience (service quality, customer value and satisfaction), and then af-fects their relational bonds with the service firms (trust, interpersonal bonds and affective bonds) and their behavior intentions (repurchase intentions and word-of-mouth intentions).

Key Words Service Fairness; Customer Relationship; Consumption Emo-tions; Service Quality

On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ve Competence and Economics Analysis

Liu Hongwei, He Jinsheng

Abstract It would be better to say that the resources & capabilities are ho-mogeneous among enterprises than that products are homogeneous in the equilibrium condition of completive competition. The various quality levels of resources &capabilities may serve as the latitudinal clue of analysis. From a certain perspective, the three main strategy management theories separately explains three levels of the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nstitutes the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notion of the general resources & capabilities, the transactionable resources & capabilities may re-flect various resources & capabilities effect to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status. These hypotheses would be helpful to drive the study of competitive compe-tence to be brought into category of the main economics.

Key Word Competitive Competenc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ransactionable Resources & Capabilities; Dual-factor Theory

本刊启事

为了方便作者投稿,缩短稿件处理周期,进一步提高编排效率,从2005年6月起,本刊不再接受邮寄稿件,全部实行网上投稿。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南开管理评论》编辑部 2005年5月30日

南开管理评论

106-1122005年8卷, 第3期第 页


相关文章

  • 房地产市场调查内容
  • 房地产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 一.房地产市场环境调查 1.政治法律环境 ①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法律 ②国家.地方政府有关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方针政策 ③有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④城市建设规划和区域规划.城市发展战略 2. ...查看


  •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笔记
  •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第一题答案: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 ...查看


  • 企业管理概论重点知识整理2
  • 第一章 企业管理概论 第一节 企业及其形式 [选择.简答]企业的概念及特征:一般来说,企业是指从事商品的生产.流通或服务等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查看


  • 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
  • ?一.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 二.企业概念的要点: (1)企业以价值?增值作为其经济活动的目的? (2)企业是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经济 ...查看


  • 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与能力分析
  • 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与能力分析 饶扬德1-2 1(武汉大学,武汉430072) (摘要) 2(黄石理工学院,黄石435003) 资源整合是指企业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 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使其具有 ...查看


  • 企业战略管理试题及答案12套试卷.doc
  • <企业战略管理>考试试题1 (一)单项选择 1.战略管理是企业( )管理理论. A.市场营销 B.职能管理 C.最高层次 D.经营管理 2.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而言,( )能力最为重要. A.技术能力 B.人际关系能力 C.学习能 ...查看


  • 企业经营战略概论
  • 第一章企业经营战略概论 (一)企业经营战略提出背景 (1)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 (2)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3)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4)资源供应日益紧张 (5)社会,政府,顾客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限制越来越多 (6)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经 ...查看


  • 泰州市产业结构及其主导产业选择
  • 摘 要: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以产业结构的变动为主,产业结构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标志.区域经济要保持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对其产业结构进行合理优化,而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合理分析.本文先就泰州市产业结构 ...查看


  • 产业经济学重点
  • 产业经济学 第一章 产业: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P2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P4 1. 产业组织:研究市场运行,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者说从企业角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