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外储说左上(三)》
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多而不辯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於晉公子,令晉為之飾裝,從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晉,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聖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與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類,故其言多不辯”。
译文:
楚王对田鸠说:“墨子的学说是显学。他亲身实践,但他的言论繁多而没有辩解,这是为什么?”田鸠说:“从前秦穆公把女儿嫁给晋国公子,叫晋国为他女儿装饰打扮,跟从她的管服装的侍女就有七十个人。到了晋国,晋国人却爱她的侍女而看不起她。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妾,而不可称为善于嫁女儿。楚国有一个在郑国出卖珠宝的人,做了一个木兰木的匣子,用肉桂花椒香料薰过,用珍珠玉石装饰点缀,再装饰上彩色宝石,周边围上翡翠。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而把里面的珠宝还给他。这可以称之为善于卖匣子了,而不可以称之为善于卖珠宝。如今世上的议论,都说些巧妙辩说的文辞,人主阅览文章的文彩而忘了有什么功用。墨子的学说,传播先王之道,讲论圣人之言,宣告世人。假若要辩解其中文辞,那么就怕人们记住了文彩而忘掉了内在理路,这是以文彩妨害功用啊。这与楚国人卖珠宝、秦穆公嫁女儿一样,所以他的言论多半不巧妙辩解。”
解析:
本段记载了墨子的言多不辩,笔者想谈谈怎么理解这个“言多不辩”。墨家辩学就是为了辩论。“辩胜者,当也”。如果将“不辩”理解为“不辩论”,肯定是错误的。《墨子》全书大量的辩论,不可能不辩论。由于古文往往未能对概念分析得细致,所以用现代文直译就难得表达其中含义。笔者认为“不辩”就是文中所说的“怀其文而忘其直”,简写为“直而不文”。“不辩”的意思就是:弄了一大堆东西却未能切中要害。文中所举的两个反例所表达的正是如此。注意这个“文”字,本意是“纹路”,包含了“曲折”。文辞华丽只是其中一个狭义。“直”则是不偏离方向地、直接地。那么组合之下,就有如下5点:
1、 文辞过于华丽。文中直接表达了这一点。
2、 枝丫太多,让人们很难从中找到到底要说什么。
3、 没实用性,不能达到目的。包括了空泛。
4、 没针对所要论证的问题,没针对问题的关键逻辑去讨论。比如《孟子论墨》中提到的,孟子向夷子论证“厚葬”。他渲染了一大堆不安葬父母尸体的惨状。这只能证明应该安葬,不能证明厚葬。对为什么要厚葬只字不提,孟子就以为自己证明了应该厚葬。这就没有针对问题的关键逻辑去讨论。
5、 论证太曲折。这就类似现代的“剃刀原理”,解释越是曲折越是远离真相。比如孔子回答齐王怎么治理国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中很明白是两层意思:各人有各人的位置,君臣关系就像父子一样。硬要否认第二层关系,用再多的言辞都没用。从《论语》开始所有儒家书都包含这层意思,任举几个就足够戳穿。其实在先秦原本就用父子比拟君臣。臣就是家臣,原先甚至是战俘、奴才含意。孔子将奴仆提升为家人,已经是在提高“臣”的地位了。古之道术的老子、杨朱、庄子等人,理念本就是:官家是官家、百姓也各自有家,各家有各家的规矩,家与家互不干涉。此所谓“以家观家,以乡观乡……”。去辩解君臣不是父子的人,都没有在用先秦的思维去思考,无法理解先秦。
6、对那些“陈执”已深的人,辩论确实没有用。此种情况与其辩论,也属于偏离了目标。
有些先秦的表述,由于词意变迁,我们已经不容易直接从中理解原意了。就需要改变表述,让人们能够直接理解。比如“一同天下之义”。当今人们已经被儒家概念所浸淫。一眼看去就是“使人们相同”,而墨家本意则是“囊括、取同天下之义”。为了让人们能够直接理解,也最好改称“兼取天下之义”。墨子言多不辩,最好重新表述为“直而不纹”。否则人们会偏向理解为“只唠叨不辩论”。
3、《外储说左上(三)》
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多而不辯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於晉公子,令晉為之飾裝,從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晉,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聖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與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類,故其言多不辯”。
译文:
楚王对田鸠说:“墨子的学说是显学。他亲身实践,但他的言论繁多而没有辩解,这是为什么?”田鸠说:“从前秦穆公把女儿嫁给晋国公子,叫晋国为他女儿装饰打扮,跟从她的管服装的侍女就有七十个人。到了晋国,晋国人却爱她的侍女而看不起她。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妾,而不可称为善于嫁女儿。楚国有一个在郑国出卖珠宝的人,做了一个木兰木的匣子,用肉桂花椒香料薰过,用珍珠玉石装饰点缀,再装饰上彩色宝石,周边围上翡翠。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而把里面的珠宝还给他。这可以称之为善于卖匣子了,而不可以称之为善于卖珠宝。如今世上的议论,都说些巧妙辩说的文辞,人主阅览文章的文彩而忘了有什么功用。墨子的学说,传播先王之道,讲论圣人之言,宣告世人。假若要辩解其中文辞,那么就怕人们记住了文彩而忘掉了内在理路,这是以文彩妨害功用啊。这与楚国人卖珠宝、秦穆公嫁女儿一样,所以他的言论多半不巧妙辩解。”
解析:
本段记载了墨子的言多不辩,笔者想谈谈怎么理解这个“言多不辩”。墨家辩学就是为了辩论。“辩胜者,当也”。如果将“不辩”理解为“不辩论”,肯定是错误的。《墨子》全书大量的辩论,不可能不辩论。由于古文往往未能对概念分析得细致,所以用现代文直译就难得表达其中含义。笔者认为“不辩”就是文中所说的“怀其文而忘其直”,简写为“直而不文”。“不辩”的意思就是:弄了一大堆东西却未能切中要害。文中所举的两个反例所表达的正是如此。注意这个“文”字,本意是“纹路”,包含了“曲折”。文辞华丽只是其中一个狭义。“直”则是不偏离方向地、直接地。那么组合之下,就有如下5点:
1、 文辞过于华丽。文中直接表达了这一点。
2、 枝丫太多,让人们很难从中找到到底要说什么。
3、 没实用性,不能达到目的。包括了空泛。
4、 没针对所要论证的问题,没针对问题的关键逻辑去讨论。比如《孟子论墨》中提到的,孟子向夷子论证“厚葬”。他渲染了一大堆不安葬父母尸体的惨状。这只能证明应该安葬,不能证明厚葬。对为什么要厚葬只字不提,孟子就以为自己证明了应该厚葬。这就没有针对问题的关键逻辑去讨论。
5、 论证太曲折。这就类似现代的“剃刀原理”,解释越是曲折越是远离真相。比如孔子回答齐王怎么治理国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中很明白是两层意思:各人有各人的位置,君臣关系就像父子一样。硬要否认第二层关系,用再多的言辞都没用。从《论语》开始所有儒家书都包含这层意思,任举几个就足够戳穿。其实在先秦原本就用父子比拟君臣。臣就是家臣,原先甚至是战俘、奴才含意。孔子将奴仆提升为家人,已经是在提高“臣”的地位了。古之道术的老子、杨朱、庄子等人,理念本就是:官家是官家、百姓也各自有家,各家有各家的规矩,家与家互不干涉。此所谓“以家观家,以乡观乡……”。去辩解君臣不是父子的人,都没有在用先秦的思维去思考,无法理解先秦。
6、对那些“陈执”已深的人,辩论确实没有用。此种情况与其辩论,也属于偏离了目标。
有些先秦的表述,由于词意变迁,我们已经不容易直接从中理解原意了。就需要改变表述,让人们能够直接理解。比如“一同天下之义”。当今人们已经被儒家概念所浸淫。一眼看去就是“使人们相同”,而墨家本意则是“囊括、取同天下之义”。为了让人们能够直接理解,也最好改称“兼取天下之义”。墨子言多不辩,最好重新表述为“直而不纹”。否则人们会偏向理解为“只唠叨不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