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林式的校园景观设计
——以东北师范大学校园为例
摘要:校园是以聚集师生为主体的生态单元,校园内的师生主体和各类环境因素的总和,称为校园生态系统。高度人工化是校园生态环境区别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最突出的特征。师生对于校园生态系统的作用,表现为高强度的人工开发和创造,从而使校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工遗痕;同时,高密度的聚居条件和强烈的人类活动,也形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由于各时期师生对校园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强烈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校园景观和面貌,从而能较全面地反映学校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状况,同时也对校园内的人群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校园生态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内涵的双重性,自然生态是学校的基础,文化内涵是学校的灵魂。
根据东北师范大学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本着科学、人文、生态的理念,以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态校园为目标,通过分析东北师范大学校园绿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校园绿地规划的基本原则,特别提出了绿化与人文景观建设相结合的生态校园建设思路。 关键词:生态校园 东北师范大学 规划 景观设计
1、引言
校园是师生生活的场所,也是对学生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阶段性场所,校园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师生的生活质量和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因此,成功的教育家都很注重校园的合理规划与设计,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
实际上,自从学校产生,校园规划设计的问题就摆到了学校决策者的面前。不同历史时期,校园规划设计具有不同的风格;不同层次的学校,其规划设计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本文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阐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一些的建议。
2、基于生态园林尺度的高校校园建设方法
2.1校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适宜师生交往私密空间关注不足。私密空间是室外景观绿地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介于室内空间和开放性环境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私密空间是人们在室外空间中停留时间最多的地方。覆盖空间、封闭空间和垂直空间都带有一定的私密性,给人感觉较为安静,休闲感强。校园内除了大尺度的公共活动空间外,营造亲切、自然、尺度适宜的私密性景观空间是十分必要的。我校的私密空间营造不够而且形式单一。
二是植物多样化景观不突出,季相变化不明显。校园内树种较为单一,常绿乔木树种偏多,灌木、乔木、草本植物等植物的空间分布不合理,而且校园内的草本植物不太发达,以至于一些地栖动物几乎没有藏生之处,导致地栖动物的种类比较少。而且植物的空间分布不合理以及植物品种的缺乏导致校园内的生态结构单一。
三是游憩功能和审美功能设计的不足,整个校园内,只有在每个学院的周边有一定的空间,大部分学院周围的游憩功能和审美功能都不并存。目前校园的植物以高大乔木为主,相对缺乏比较矮小的灌木
和草本植物,主要是植物的分布结构不太科学。植物种类相对分散。 四是静湖周边修饰植物品种的选择不合理,以及静湖湖水不流通。春天有柳树嫩叶,锤映在湖面的景色确实很不错,夏天有湖面的荷花修饰,又是另一番景色,可是秋天,只有凋萎的荷花,飘落的柳叶,似乎缺少了秋天该有的红色倒映在湖面。
五是校园内缺少体现地区和校园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2.2 校园生态规划的内容及原则
校园生态规划强调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在对校园生态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而提出的校园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规划。一般说来,校园生态规划应具有以下特点:①充分了解规划区域内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性能和环境容量,以及自然生态过程特征与人类活动的联系;②强调校园发展应立足于当地社会经济与资源条件,强调系统的开放,形成校园文化优势和周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优势的互补;③追求校园整体的优化和总体关系的和谐,强调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协调;④强调经济发展的高效性与持续性,而不是简单的高速度。校园的发展应包括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以及系统自我调控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提高,重点在于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虽然是校园生态规划的核心,但不能把校园生态规划局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系统科学、工程学的方法,对校园生态系统进行合理规划,调节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改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确保生态平衡和资源保护,
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此,校园生态规划要遵循以下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协调共生原则、功能高效原则、趋势开拓原则、生态平衡原则、保护多样性原则、区域分异原则。
因此,校园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① 生态功能分区规划
这是进行校园生态规划的基础,是根据校园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特点,划分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结构、特点、环境污染、环境负荷及承载力等问题。
在功能分区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区域生态要素的现状、问题、发展趋势及其生态适宜度,提出教工生活区、学生生活区、科研教学区、体育活动区、游憩休闲区、商业服务区、校办产业区等功能区的划分,充分发挥各地段生态要素的有利条件,利用各要素对生态功能分区的反馈作用,促进功能区内生态要素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中应遵循的原则包括:①必须有利于师生生活和休息,为师生创造一个优良的人居环境;②必须有利于科研和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③必须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良性循环,使校园内的环境容量得以充分利用而又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闭值。
② 土地利用规划
校园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校园生态环境质量,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充分考虑各类用地的大小、地形、气候、水文及工程地质等自然因素的制约。校园用地构成一般可分为
科研教学用地、生活居住用地、道路交通用地、绿化用地等,它们各自对环境质量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本身又给环境带来不同特征、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生态规划中,应综合研究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议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各类用地的选择应根据生态适宜度分析的结果,确定选择的标准,同时还应考虑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以及技术、经济的可行性。在恰当的标准指导下,结合生态适宜度、土地条件等评价结果,划定校园各类用地的范围、位置和大小。在充分考虑土地条件的 前提下,按照生态适宜度的等级以及经济技术水平,确定用地开发次序的标准,再根据拟定的标准确定土地开发次序。
③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园林绿地系统是校园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能力的组成部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丰富的美化校园景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园生态规划应制定校园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选定各项绿地的用地范围,合理安排整个校园内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校园生态平衡的绿地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等,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种类,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制定校园绿地系统规划,首先必须了解该校园的绿化现状,对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和绿化指标等作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绿地系统的规划:①确定绿地系统规划原则;②选择和合理布局各项绿地,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和面积:③拟定绿地的各项定量指标;④对过去的绿地系统规划进行调整、充实、改造和提高,提出绿地分期建设及
重要修建项目的实施计划,划出需要控制和保留的绿化用地;⑤编制绿地系统规划的图纸及文件;⑥提出重点绿地规划的示意图和规划方案,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还需提出重点绿地的设计任务书,作为绿地详细规划的依据。
④ 校园综合生态规划
校园生态系统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它包括若干亚系统及其子系统,各个亚系统和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十分重要。因此,校园生态规划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综合规划,它需要在各个单项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反馈调节机制,以及各分项规划主要措施的相对重要性,以便调整系统内各子系统的比例和格局,作为政策、资源安排以及制定分期计划的基础,确保每一个方面都能获得适度发展而不超越其所允许的限度,实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校园的综合生态规划时,基础资料是不可缺少的,其中包括各类文字资料和有关图件,使校园规划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够及时跟踪基础资料的动态变化。
3、结论
东北师范大学校园生态规划设计是校园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造和扩建校园环境景观,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植物造景为主的方向,坚持以生态学原理作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校园文化特色,塑造校园学术氛围,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研究、工作和生活环境。
生态园林式的校园景观设计
——以东北师范大学校园为例
摘要:校园是以聚集师生为主体的生态单元,校园内的师生主体和各类环境因素的总和,称为校园生态系统。高度人工化是校园生态环境区别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最突出的特征。师生对于校园生态系统的作用,表现为高强度的人工开发和创造,从而使校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工遗痕;同时,高密度的聚居条件和强烈的人类活动,也形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由于各时期师生对校园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强烈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校园景观和面貌,从而能较全面地反映学校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状况,同时也对校园内的人群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校园生态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内涵的双重性,自然生态是学校的基础,文化内涵是学校的灵魂。
根据东北师范大学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本着科学、人文、生态的理念,以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态校园为目标,通过分析东北师范大学校园绿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校园绿地规划的基本原则,特别提出了绿化与人文景观建设相结合的生态校园建设思路。 关键词:生态校园 东北师范大学 规划 景观设计
1、引言
校园是师生生活的场所,也是对学生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阶段性场所,校园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师生的生活质量和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因此,成功的教育家都很注重校园的合理规划与设计,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
实际上,自从学校产生,校园规划设计的问题就摆到了学校决策者的面前。不同历史时期,校园规划设计具有不同的风格;不同层次的学校,其规划设计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本文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阐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一些的建议。
2、基于生态园林尺度的高校校园建设方法
2.1校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适宜师生交往私密空间关注不足。私密空间是室外景观绿地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介于室内空间和开放性环境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私密空间是人们在室外空间中停留时间最多的地方。覆盖空间、封闭空间和垂直空间都带有一定的私密性,给人感觉较为安静,休闲感强。校园内除了大尺度的公共活动空间外,营造亲切、自然、尺度适宜的私密性景观空间是十分必要的。我校的私密空间营造不够而且形式单一。
二是植物多样化景观不突出,季相变化不明显。校园内树种较为单一,常绿乔木树种偏多,灌木、乔木、草本植物等植物的空间分布不合理,而且校园内的草本植物不太发达,以至于一些地栖动物几乎没有藏生之处,导致地栖动物的种类比较少。而且植物的空间分布不合理以及植物品种的缺乏导致校园内的生态结构单一。
三是游憩功能和审美功能设计的不足,整个校园内,只有在每个学院的周边有一定的空间,大部分学院周围的游憩功能和审美功能都不并存。目前校园的植物以高大乔木为主,相对缺乏比较矮小的灌木
和草本植物,主要是植物的分布结构不太科学。植物种类相对分散。 四是静湖周边修饰植物品种的选择不合理,以及静湖湖水不流通。春天有柳树嫩叶,锤映在湖面的景色确实很不错,夏天有湖面的荷花修饰,又是另一番景色,可是秋天,只有凋萎的荷花,飘落的柳叶,似乎缺少了秋天该有的红色倒映在湖面。
五是校园内缺少体现地区和校园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2.2 校园生态规划的内容及原则
校园生态规划强调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在对校园生态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而提出的校园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规划。一般说来,校园生态规划应具有以下特点:①充分了解规划区域内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性能和环境容量,以及自然生态过程特征与人类活动的联系;②强调校园发展应立足于当地社会经济与资源条件,强调系统的开放,形成校园文化优势和周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优势的互补;③追求校园整体的优化和总体关系的和谐,强调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协调;④强调经济发展的高效性与持续性,而不是简单的高速度。校园的发展应包括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以及系统自我调控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提高,重点在于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虽然是校园生态规划的核心,但不能把校园生态规划局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系统科学、工程学的方法,对校园生态系统进行合理规划,调节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改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确保生态平衡和资源保护,
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此,校园生态规划要遵循以下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协调共生原则、功能高效原则、趋势开拓原则、生态平衡原则、保护多样性原则、区域分异原则。
因此,校园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① 生态功能分区规划
这是进行校园生态规划的基础,是根据校园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特点,划分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结构、特点、环境污染、环境负荷及承载力等问题。
在功能分区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区域生态要素的现状、问题、发展趋势及其生态适宜度,提出教工生活区、学生生活区、科研教学区、体育活动区、游憩休闲区、商业服务区、校办产业区等功能区的划分,充分发挥各地段生态要素的有利条件,利用各要素对生态功能分区的反馈作用,促进功能区内生态要素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中应遵循的原则包括:①必须有利于师生生活和休息,为师生创造一个优良的人居环境;②必须有利于科研和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③必须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良性循环,使校园内的环境容量得以充分利用而又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闭值。
② 土地利用规划
校园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校园生态环境质量,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充分考虑各类用地的大小、地形、气候、水文及工程地质等自然因素的制约。校园用地构成一般可分为
科研教学用地、生活居住用地、道路交通用地、绿化用地等,它们各自对环境质量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本身又给环境带来不同特征、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生态规划中,应综合研究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议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各类用地的选择应根据生态适宜度分析的结果,确定选择的标准,同时还应考虑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以及技术、经济的可行性。在恰当的标准指导下,结合生态适宜度、土地条件等评价结果,划定校园各类用地的范围、位置和大小。在充分考虑土地条件的 前提下,按照生态适宜度的等级以及经济技术水平,确定用地开发次序的标准,再根据拟定的标准确定土地开发次序。
③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园林绿地系统是校园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能力的组成部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丰富的美化校园景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园生态规划应制定校园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选定各项绿地的用地范围,合理安排整个校园内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校园生态平衡的绿地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等,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种类,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制定校园绿地系统规划,首先必须了解该校园的绿化现状,对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和绿化指标等作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绿地系统的规划:①确定绿地系统规划原则;②选择和合理布局各项绿地,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和面积:③拟定绿地的各项定量指标;④对过去的绿地系统规划进行调整、充实、改造和提高,提出绿地分期建设及
重要修建项目的实施计划,划出需要控制和保留的绿化用地;⑤编制绿地系统规划的图纸及文件;⑥提出重点绿地规划的示意图和规划方案,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还需提出重点绿地的设计任务书,作为绿地详细规划的依据。
④ 校园综合生态规划
校园生态系统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它包括若干亚系统及其子系统,各个亚系统和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十分重要。因此,校园生态规划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综合规划,它需要在各个单项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反馈调节机制,以及各分项规划主要措施的相对重要性,以便调整系统内各子系统的比例和格局,作为政策、资源安排以及制定分期计划的基础,确保每一个方面都能获得适度发展而不超越其所允许的限度,实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校园的综合生态规划时,基础资料是不可缺少的,其中包括各类文字资料和有关图件,使校园规划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够及时跟踪基础资料的动态变化。
3、结论
东北师范大学校园生态规划设计是校园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造和扩建校园环境景观,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植物造景为主的方向,坚持以生态学原理作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校园文化特色,塑造校园学术氛围,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研究、工作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