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漫笔:春江花月夜(本站论坛专稿)

原帖地址:http://bbs.ruiwen.com/thread-36029-1-1.html

东方雪

6、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真是一个极好的题目,管线乐《夕阳箫鼓》亦名《春江花月夜》,为中国民乐十大经典之一。据说还有一部电影的名字也叫《春江花月夜》,不知是否好看。但是唐诗中的《春江花月夜》是每一个文化中国人在登堂入室前必须要越过的台阶。

一般评析这首诗,都会引用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所说的“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首先依据口气吓坏读者哄抬物价。不知何人说出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也成了评析这首诗的口头禅。

我们要自己来看,要放出自己的眼光,赏鉴它的好处,指出它的局限。刚才看到网上有个某大学远程教育的课件,在说到起句的时候,评者就“海”字做文章,引用冰心和冯友兰的话,证明中国人对海的感受是多么的不充分。孔子只是“浮于海”,孟子说“观于海者难为水”,冯友兰为他们距离海之近却没有在公海上畅游而惋惜。冯标举生于海洋国家周游列岛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人,夸他们是多么“与众不同”。看罢,我有两个不解:第一,孔孟何必要等同苏柏亚?第二,旁征博引固然显现斐然之文采,但这里引用资料与张若虚的“海上明月共潮生”有什么关系呢?人家用“海”并不是实写,而是指长江啊,题目不就告诉我们了吗?以海称江,是想把气势写得足些,把锣敲得响些罢了,何来的海洋哲学?学院派有时会走火入魔,说些胡话,此为一例。

这首诗写了什么呢?

首先是写美景,由春、江、花、月、夜五大要素构建起来的美景。当然这五种元素不像红黄蓝白黑那样界限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而生。这就是意境构成的基本要求。因为唯有水**融才会生发丰盈的情感和幽深的思绪,才能多维度指向意境之“意”。前十句写景写得好,闭上眼睛就可以在眼前浮现出一幅江上生明月的生动画面。先以水势来衬月满,枯竭的水沟只应搭配一弯残月。虽然是写春、江、花、月、夜五景,但是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富于变化。月是画面的主角,随潮水的涌动慢慢升起,我们甚至可以细致地想象出潮来潮去的水平运动和明月高挂的的上升运动,我们感受到的是画卷不断拉伸和拓宽。接着诗人用了一个长镜头借助流动的江水展现月光的广度,“何处春江无月明”呢。在这流动的镜头中,诗人让我们看到江水的两岸以及两岸的花草树木。岸势曲折,江流多情,婉约别有情致。“月照花林皆似霰”,真是不朽的名句。它不仅写月光,更是表现月色的柔和与醇厚。树干、花叶上都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霜,不,是水晶,棱角分明,晶莹剔透,不时发出钻石般夺目的光辉。空中的月光缺少参照物的映衬,但是诗人抓住“流霜”与“不觉飞”的矛盾错觉,来表现月光的充沛与优美,亦为佳句。月色皎洁,因而一泻千里,水天一色,辽阔悠远。

整体上看,开头十句写景的确很有诗意。

面对明月,诗歌转入议论。议论是由发问开始的。问天是中国文人放飞思绪的传统,问月自然也在其列。那江边第一个见到月光的是谁?那月亮是从什么时候第一次来到江畔照在一个孤单的背影上的?这是没有答案的疑问,类似于无理之问,在表现抒情主人公独立江畔放飞思绪的同时,也为紧接着表现人生短暂而岁月永恒之间的矛盾。“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体的生命只是江流中的一朵,转瞬之间就被抛送到时间的大海里去了。这是一层意思,后来的杜甫也曾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达过这个意思,风格上更为苍凉和遒劲。不过张若虚除了说出这个宇宙最本质的矛盾外,他还流露出一种纤弱的柔情,一种隐约的相思。“不知江月待何人”,期望中有悲伤,但不绝望。这也为下文写游子思妇的主题做了一个铺垫。

我要说,后文写游子思妇的内容与前面的人生议论有些难合拍。说白了,就是一片作文里出现了两个主题意思。还有就是表达方式的安排,先议论后描写抒情,总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当然,这一层次的安排还是很不错,在抒情性上有很高的成就,也可以摸索出一些思力安排的痕迹。比如视角先是游子,再是思妇。无论写游子还是写思妇,诗人都是把情感寄托在月光上,以期明月千里寄相思。有几处写得特别出彩:“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表现思妇想尽办法摆脱思情的困扰,于是竭力消除月光的存在,但是无计可施,那种以愁写思颇具情味。“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天各一方的相望却无法团聚,于是思妇突发奇想,让自己乘着月光,来到爱人身旁。这比“我欲乘风归去”更富情韵。当然这无法实现,留给自己是更多的相思和更浓的惆怅。而红颜易老,芳华渐逝,“落月摇情满江树”,摇动着的是月光,是满枝的花朵,是虚幻的倒影。这无尽的思念,与满江的流水,为谁流下潇湘去?

客观地评价这首诗,美在意境,美在情调,美在语言。语言清新,也还有些南朝的影子。内容传统,明月寄情、水流无情也多来自前贤的构思,因而创造性还没有抵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正是初唐诗歌的特点,为盛唐诗人的个性勃发铺设了一道有力的台阶。

原帖地址:http://bbs.ruiwen.com/thread-36029-1-1.html

东方雪

6、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真是一个极好的题目,管线乐《夕阳箫鼓》亦名《春江花月夜》,为中国民乐十大经典之一。据说还有一部电影的名字也叫《春江花月夜》,不知是否好看。但是唐诗中的《春江花月夜》是每一个文化中国人在登堂入室前必须要越过的台阶。

一般评析这首诗,都会引用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所说的“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首先依据口气吓坏读者哄抬物价。不知何人说出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也成了评析这首诗的口头禅。

我们要自己来看,要放出自己的眼光,赏鉴它的好处,指出它的局限。刚才看到网上有个某大学远程教育的课件,在说到起句的时候,评者就“海”字做文章,引用冰心和冯友兰的话,证明中国人对海的感受是多么的不充分。孔子只是“浮于海”,孟子说“观于海者难为水”,冯友兰为他们距离海之近却没有在公海上畅游而惋惜。冯标举生于海洋国家周游列岛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人,夸他们是多么“与众不同”。看罢,我有两个不解:第一,孔孟何必要等同苏柏亚?第二,旁征博引固然显现斐然之文采,但这里引用资料与张若虚的“海上明月共潮生”有什么关系呢?人家用“海”并不是实写,而是指长江啊,题目不就告诉我们了吗?以海称江,是想把气势写得足些,把锣敲得响些罢了,何来的海洋哲学?学院派有时会走火入魔,说些胡话,此为一例。

这首诗写了什么呢?

首先是写美景,由春、江、花、月、夜五大要素构建起来的美景。当然这五种元素不像红黄蓝白黑那样界限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而生。这就是意境构成的基本要求。因为唯有水**融才会生发丰盈的情感和幽深的思绪,才能多维度指向意境之“意”。前十句写景写得好,闭上眼睛就可以在眼前浮现出一幅江上生明月的生动画面。先以水势来衬月满,枯竭的水沟只应搭配一弯残月。虽然是写春、江、花、月、夜五景,但是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富于变化。月是画面的主角,随潮水的涌动慢慢升起,我们甚至可以细致地想象出潮来潮去的水平运动和明月高挂的的上升运动,我们感受到的是画卷不断拉伸和拓宽。接着诗人用了一个长镜头借助流动的江水展现月光的广度,“何处春江无月明”呢。在这流动的镜头中,诗人让我们看到江水的两岸以及两岸的花草树木。岸势曲折,江流多情,婉约别有情致。“月照花林皆似霰”,真是不朽的名句。它不仅写月光,更是表现月色的柔和与醇厚。树干、花叶上都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霜,不,是水晶,棱角分明,晶莹剔透,不时发出钻石般夺目的光辉。空中的月光缺少参照物的映衬,但是诗人抓住“流霜”与“不觉飞”的矛盾错觉,来表现月光的充沛与优美,亦为佳句。月色皎洁,因而一泻千里,水天一色,辽阔悠远。

整体上看,开头十句写景的确很有诗意。

面对明月,诗歌转入议论。议论是由发问开始的。问天是中国文人放飞思绪的传统,问月自然也在其列。那江边第一个见到月光的是谁?那月亮是从什么时候第一次来到江畔照在一个孤单的背影上的?这是没有答案的疑问,类似于无理之问,在表现抒情主人公独立江畔放飞思绪的同时,也为紧接着表现人生短暂而岁月永恒之间的矛盾。“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体的生命只是江流中的一朵,转瞬之间就被抛送到时间的大海里去了。这是一层意思,后来的杜甫也曾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达过这个意思,风格上更为苍凉和遒劲。不过张若虚除了说出这个宇宙最本质的矛盾外,他还流露出一种纤弱的柔情,一种隐约的相思。“不知江月待何人”,期望中有悲伤,但不绝望。这也为下文写游子思妇的主题做了一个铺垫。

我要说,后文写游子思妇的内容与前面的人生议论有些难合拍。说白了,就是一片作文里出现了两个主题意思。还有就是表达方式的安排,先议论后描写抒情,总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当然,这一层次的安排还是很不错,在抒情性上有很高的成就,也可以摸索出一些思力安排的痕迹。比如视角先是游子,再是思妇。无论写游子还是写思妇,诗人都是把情感寄托在月光上,以期明月千里寄相思。有几处写得特别出彩:“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表现思妇想尽办法摆脱思情的困扰,于是竭力消除月光的存在,但是无计可施,那种以愁写思颇具情味。“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天各一方的相望却无法团聚,于是思妇突发奇想,让自己乘着月光,来到爱人身旁。这比“我欲乘风归去”更富情韵。当然这无法实现,留给自己是更多的相思和更浓的惆怅。而红颜易老,芳华渐逝,“落月摇情满江树”,摇动着的是月光,是满枝的花朵,是虚幻的倒影。这无尽的思念,与满江的流水,为谁流下潇湘去?

客观地评价这首诗,美在意境,美在情调,美在语言。语言清新,也还有些南朝的影子。内容传统,明月寄情、水流无情也多来自前贤的构思,因而创造性还没有抵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正是初唐诗歌的特点,为盛唐诗人的个性勃发铺设了一道有力的台阶。


相关文章

  • 苏教版高中语文目录
  • 苏教版高中语文目录 必修一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 ⊙吟诵青春 沁园春•长沙 相信未来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体悟人生 十八岁和其他 我的四季 *⊙设计未来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我的五样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 ⊙求学之道 劝学 师说 ...查看


  • 科技文化节方案
  • * * 大学第**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 "中华经典诵读"暨大学生优秀读书笔记展评实施方案 活动介绍 活动意义:"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典诗文内容丰富,韵味深远,语言精辟, ...查看


  • 张开心灵,拥抱语文--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本站论坛专稿)
  • 原帖地址:http://bbs.ruiwen.com/thread-37840-1-1.html王红英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将由我和大家来共同学习高中语文,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天之骄子,我有火热的颜色,我有鲜花的芬芳.猜猜我叫什么?(以我 ...查看


  • [经典赏析]张若虚: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 代答闺梦还 唐·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赏析 这首诗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全诗艳丽工整,欲出宫体之 ...查看


  • 晚会主持词:中秋节晚会串词
  • 1.(女)当酷热隐隐地离去,我们才发觉秋天温馨的时节已飘然而至,在今天这个人月两团圆的日子里,我们祝福所有的朋友们开心快乐,月圆人圆梦圆.有请我们中年茶座的星儿为大家带来晚会的第一个节目,歌曲<但愿人长久>有请茶座星儿. 2.( ...查看


  • 唐诗伴我成长 1
  • 唐诗伴我成长 八年级六班 毛雨萌 在成长的过程中,伴我成长的有细腻的母爱,严厉的父爱,慈爱的姥姥,还有一位好朋友-唐诗. 记得,在我咿咿学语时,妈妈就开始教我背唐诗了.有一次在去姥姥家的路上,妈妈就背起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查看


  • 诗样的琵琶
  • 琵琶艺术与唐诗的交融是一种相互表现.相互影响的关系.琵琶的演奏给唐诗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唐诗的语言于可以通过琵琶美妙的演奏表现出来.唐诗用文字的形式将琵琶艺术加以记叙.描绘,琵琶通过音乐的形式将唐诗悠扬婉转的展现给人们. 唐诗以琵琶为素材,表 ...查看


  • [春江花月夜]何以"孤篇压全唐",只因诗中月,更兼有心中之月
  • 古诗当中,最美的是唐诗,这一点几无争议.但唐诗当中最美的是哪一首?你可能会说出很多,比如"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比如"荷叶罗裙一色裁"又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这些诗歌都 ...查看


  •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训练新题型
  •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训练新题型 基础试题 2013-01-18 1051 5d56b7b40102e2mh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训练新题型 与课文相关的语言文字运用题训练 1.对下列人物语录所包含的意味进行点评. (1)阿Q "我们先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