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无疑是一位对大地有着深刻悲悯情怀的作家。与别的作家不同,他对大地的关注最早便是从一个真的叫“大地”的地方开始的。一位姓鲍的老人说:“早先大地这块地差点儿归他了!” 实际的大地。人们在大地干活时,老鲍“先背着手缓缓地走到大地的最南端,一边走,一边像君王一样俯看着脚下的大地……”(《大地》)就在这块大地上,甲乙有着嬉鱼的笑声,也有着劳作的艰辛,更感受到了大地的虚无,早早地成就了他的寻找大地“尽头”的文学方式。在大地之上,他看到了大地的一种生存现实:“庄稼在它的泥土的表面变幻颜色,而种庄稼的人面无表情。”鸟、河流、秋草、春菜、墓地、秧草路、庄稼地里的树……大地上的春花秋月,物候时事,因为都要服从于一种更高的生存法则,所以“命运会有多少差别呢”。他似乎在喃喃私语,又像是对大地发出清醒的叩问。 甲乙出生在东北一个名叫“大虎山”的小镇,七八岁时,父亲带着全家人落户到长江边的一个小村庄。在一篇《我为什么写作》的文字里,他说,北方和南方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使他“一时进入不了新的生活圈子,变得孤独和敏感,沉默寡言……”但无论如何,北方的“大虎山”和南方的“挖沟”,这两个地名从此都植入了他生命的记忆,使他既不断地熟悉而又要建立双重的陌生感,由此带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大地的关系,以及语言与生活的环境,让他的内心变得敏感、脆弱、紧张――这种文学地理的形成,对他的文学生涯是有益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去凭吊一块逝去的“大地”,因此泛出难言的酸楚,并能长久地出现一种沉默。在一篇叫《去黑山》的散文里,他用自己独特的笔法写出了他“视角中没有,也永远到达不了的山”。然而,一个八九岁的男孩饱受饥饿的特异心理和人性的本能却力透纸背。“为吃光一些童话”,他跑到二十里外黑山县城的三姑姥姥家,可又“奇怪得很,另一种未曾想到的,似乎来自幽冥深处的意识突然出来了,它顽固地不让我去敲门”。如此心灵炽烈的接近、对立和厮杀,这就使他不仅仅“在心里说话”就能完全表达得透彻,赋予文学的也就有了更多“经典情感”的意味――人与大地的关系与生俱来,无法割舍。但人们大多数的记忆都会局限在自己生而成长的故乡,甲乙得天独厚地有了南方与北方两处乡土生活的背景,他与大地的关系一开始因为心里有着地域文化复杂的融合过程,更多了一副审视的眼光。“一辆牛车即使朝北方行进,它也依然在南方的地域内。同样,一辆马车不管向南方走出多远,它顶着的依然是北方的青天。”(《远去的车》)人和大地的关系实质上维系的就是一种生存的道德和法则。 甲乙的文字,朴素、幽默与诙谐随处可见。有人说,他的散文像水印版画,像水墨画,这当然都缘于他那短暂的绘画经历。无疑,这种影响是巨大的。读他的这部散文集,我觉得他的文字里氤氲着一种“水”的灵气,无论是观察大地还是在风景中散步,他那受过训练的眼睛显得十分独特、饱满和传神。“油菜田远远近近的绿意极浓,叶片肥厚,像巴掌一样伸上伸下……”(《春菜》)“绿草在斜晖中,成了金黄的蜜蜂色”(《秧草路》)“我们走进一片阴影如翳的山村,随着光线的黯淡,似乎一下子坠入了恒久的宁静,树叶的边缘,阳光洒落,有许多小鸟飞起落下,鸣叫唱和……”(《夏日龙虎山》)。甲乙对大地上一切事物的色彩、光线变化的捕捉异常敏锐、细腻。这时候,他在风景中散步,对脚下大地的审视描摹,形诸文字的很难说不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油画了。他把大地上的事情、眼中的风景用油画般的热情、丰富的层次,生动而炽烈地呈现出来,使人读后不仅能感受他内心的稳健与凝重,更感受到一种非凡的理性之美。 甲乙先生是一位与自然和大地极为亲近的人。在生活里,我知道他是一位很不错的“驴友”。节假日里,他会兴致勃勃地邀三两朋友或者独自去爬山涉水,朝揽霞光,夕抱明月,乐此不疲。不仅故乡安庆,就连北京周边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现在,每每重温起甲乙先生说我们具有“大地兄弟般的投契”的话,我就不禁想起自己刚从县城来到繁华的北京城时,曾为一个名叫“大地”的公交车站名,捧着北京地图册到处乱转的情形。其实,甲乙和甲乙的散文比我更早地懂得,对于像他这样与大地有着深厚情感的人,大地永在,鲜花盛开。
甲乙无疑是一位对大地有着深刻悲悯情怀的作家。与别的作家不同,他对大地的关注最早便是从一个真的叫“大地”的地方开始的。一位姓鲍的老人说:“早先大地这块地差点儿归他了!” 实际的大地。人们在大地干活时,老鲍“先背着手缓缓地走到大地的最南端,一边走,一边像君王一样俯看着脚下的大地……”(《大地》)就在这块大地上,甲乙有着嬉鱼的笑声,也有着劳作的艰辛,更感受到了大地的虚无,早早地成就了他的寻找大地“尽头”的文学方式。在大地之上,他看到了大地的一种生存现实:“庄稼在它的泥土的表面变幻颜色,而种庄稼的人面无表情。”鸟、河流、秋草、春菜、墓地、秧草路、庄稼地里的树……大地上的春花秋月,物候时事,因为都要服从于一种更高的生存法则,所以“命运会有多少差别呢”。他似乎在喃喃私语,又像是对大地发出清醒的叩问。 甲乙出生在东北一个名叫“大虎山”的小镇,七八岁时,父亲带着全家人落户到长江边的一个小村庄。在一篇《我为什么写作》的文字里,他说,北方和南方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使他“一时进入不了新的生活圈子,变得孤独和敏感,沉默寡言……”但无论如何,北方的“大虎山”和南方的“挖沟”,这两个地名从此都植入了他生命的记忆,使他既不断地熟悉而又要建立双重的陌生感,由此带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大地的关系,以及语言与生活的环境,让他的内心变得敏感、脆弱、紧张――这种文学地理的形成,对他的文学生涯是有益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去凭吊一块逝去的“大地”,因此泛出难言的酸楚,并能长久地出现一种沉默。在一篇叫《去黑山》的散文里,他用自己独特的笔法写出了他“视角中没有,也永远到达不了的山”。然而,一个八九岁的男孩饱受饥饿的特异心理和人性的本能却力透纸背。“为吃光一些童话”,他跑到二十里外黑山县城的三姑姥姥家,可又“奇怪得很,另一种未曾想到的,似乎来自幽冥深处的意识突然出来了,它顽固地不让我去敲门”。如此心灵炽烈的接近、对立和厮杀,这就使他不仅仅“在心里说话”就能完全表达得透彻,赋予文学的也就有了更多“经典情感”的意味――人与大地的关系与生俱来,无法割舍。但人们大多数的记忆都会局限在自己生而成长的故乡,甲乙得天独厚地有了南方与北方两处乡土生活的背景,他与大地的关系一开始因为心里有着地域文化复杂的融合过程,更多了一副审视的眼光。“一辆牛车即使朝北方行进,它也依然在南方的地域内。同样,一辆马车不管向南方走出多远,它顶着的依然是北方的青天。”(《远去的车》)人和大地的关系实质上维系的就是一种生存的道德和法则。 甲乙的文字,朴素、幽默与诙谐随处可见。有人说,他的散文像水印版画,像水墨画,这当然都缘于他那短暂的绘画经历。无疑,这种影响是巨大的。读他的这部散文集,我觉得他的文字里氤氲着一种“水”的灵气,无论是观察大地还是在风景中散步,他那受过训练的眼睛显得十分独特、饱满和传神。“油菜田远远近近的绿意极浓,叶片肥厚,像巴掌一样伸上伸下……”(《春菜》)“绿草在斜晖中,成了金黄的蜜蜂色”(《秧草路》)“我们走进一片阴影如翳的山村,随着光线的黯淡,似乎一下子坠入了恒久的宁静,树叶的边缘,阳光洒落,有许多小鸟飞起落下,鸣叫唱和……”(《夏日龙虎山》)。甲乙对大地上一切事物的色彩、光线变化的捕捉异常敏锐、细腻。这时候,他在风景中散步,对脚下大地的审视描摹,形诸文字的很难说不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油画了。他把大地上的事情、眼中的风景用油画般的热情、丰富的层次,生动而炽烈地呈现出来,使人读后不仅能感受他内心的稳健与凝重,更感受到一种非凡的理性之美。 甲乙先生是一位与自然和大地极为亲近的人。在生活里,我知道他是一位很不错的“驴友”。节假日里,他会兴致勃勃地邀三两朋友或者独自去爬山涉水,朝揽霞光,夕抱明月,乐此不疲。不仅故乡安庆,就连北京周边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现在,每每重温起甲乙先生说我们具有“大地兄弟般的投契”的话,我就不禁想起自己刚从县城来到繁华的北京城时,曾为一个名叫“大地”的公交车站名,捧着北京地图册到处乱转的情形。其实,甲乙和甲乙的散文比我更早地懂得,对于像他这样与大地有着深厚情感的人,大地永在,鲜花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