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航行的第一艘轮船

川江航道探险之旅

古古代三峡人挖空树杆做成的“独木舟”,是川江最早航行的“船”。追溯到上古时代的三峡人,从落叶“浮”于水中得到启发,用竹、木作浮具进行“漂航”,是最早的“航行”概念。商代时期的川江支流出现一种陶舟,用作渡水工具。随着造船业的兴起和发达,公元前约300多年的川江,把船和航行作为工具与手段,用于了军事争战之中。

时光荏苒,1859年,年仅21岁、名叫阿奇博尔德·约翰·立德(Archibald John Little)的英国人,怀着和许多外国人一样的“淘金梦”来中国,先是在香港一家德国人的洋行担任茶叶检验员,后来到上海学习经商,娶了上海工部局英国官员的女儿为妻,再后来开设立德乐洋行,跃入上海的富商行列。他一直试图驾驶轮船打开川江航道,抵达西部商都重庆,以此为集散地,把生意做到富裕且闭塞、落后的中国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因清政府“川江峡滩险阻,轮船万不能行”为由,一直不同意辟为通商口岸,立德没能所愿。1876年,软弱的清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条文中“重庆府可由英国派员驻寓,查看川省英商事宜”的文字,让立德看到了希望。

1883年农历除夕午夜,人到中年的立德决定踏上川江航道的探险旅程。他从上海乘客轮达到武汉,雇用一艘木船行至沙市后,重新雇用了一种适合川江急流险滩行驶的小船,于3月18日进入三峡,正式闯入了川江。开始比较顺利,当船行至西陵峡著名的险滩泄滩时,被激流冲向江心,拖着岸上的纤夫撞向岩石,造成了一死一伤的灾难。航行途中,遇到城镇和大的村子,立德都要上岸和当地人交谈,以了解风俗、民情和商情。在青滩等候单行过滩的时间里,立德由一个年轻的头桨手陪着上岸散步,路遇几组房屋,头桨手请立德讲解这些房屋的风水。立德根据自然条件和老百姓能理解的语言解说,结果风水最差的却是头桨手的家,他事先没说明,就是想听立德不偏不倚的意见。头桨手的母亲正担忧家里的风水,丈夫随船死于急滩,这大儿子又被裁减做了拉船过滩的头桨手,收入少又危险。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的立德,十分理解中国老百姓把坟墓和房屋风水看得无比重要,善意地建议头桨手在门口砌一屏风,挡住来自上游吹走好运的风,然后趁年轻力壮去大商船找份工作。头桨手和他母亲高兴地接受了。一路上立德还随纤夫一道在岸上行走。一天黄昏时候,立德在西陵峡中走着走着突然前面没有路了,光滑的石壁上凿着一行小孔,他根本爬不过去,纤夫已轻易地翻过石壁走远了,左边是江,右边是崖,这时夜幕又已降临,立德突然有一种绝望的感觉。这时一位纤夫回头来找他,才拉着他爬过了石壁。在奉节与云阳交界的岸上,立德迷路爬到了半山腰的一个悬崖边,是船工发现了他穿着的白色法兰绒衣服,才派人上去把他安全地带下山来。

敢于冒险的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兼商人立德,没有畏惧一路的险情和灾难,他不忘领略沿途高山峡谷的雄伟、险峻、幽深美景,白天拍照,每晚坚持写日记,然后在港口交给邮差寄回英国,让更多的人了解“对中国事物的准确描述”。4月7日,是离开上海第59天,离开武汉的第40天,经过21天的川江航行,立德乘坐的“神婆子”小木帆船终于达到目的地重庆。

后来立德把这次探险的日记和照片结集,取名《扁舟过三峡》于1888年在英国出版。

川江轮船首航成功

立德在重庆做起了桐油猪鬃运销生意,十分火爆,当时租用用于货物运输的木船最多时达80多只。木船航行缓慢和载重吨位有限,更坚定了立德欲驾轮船行驶川江的想法。1887年他向英政府提出轮船进入川江的航行计划,并筹资1万英镑,在英国打造了一艘取名“固陵”号的轮船,不远万里运抵上海,装配完成后于1888年2月驶抵宜昌,拟开辟宜(昌)渝(重庆)轮运航线。英驻华公使同时照会清政府,要求为立德颁发航行执照。

川江沿岸的船主、船工、滩夫、码头力夫、造船工人,以及码头的货仓、餐馆、旅栈,甚至漂游在港口的花船、卖唱的小筏子等等,数十万之多的民众历代靠木船运输业生存,惟恐失去饭碗,聚集反对轮船航行川江。清政府因民怨沸腾,以“川江险狭,行轮必碰民船,须妥议章程,方可试行”为由,没发给立德航行执照。英国人也害怕“招致地方叛乱”,危及既得利益,暂缓川江行轮计划,将立德的固陵号轮和宜昌的码头,作价白银12万两硬性卖给了清政府。

立德并没有放弃驾驶轮船打开川江航道的愿望。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他认为实行愿望的时机到了。这次立德作了充分的准备,从英国聘来一位有着实际经验的航行专家蒲兰田,组成测量队实地勘察川江的宜渝段,绘制航运图,在航道上安设标杆、浮标作航行标志,试炸江中的阻航礁石。根据勘察的情况,立德选定在上海订造了一艘木壳平底小轮船,长16.764m,宽3.048m,重10吨,时速18.52公里,载重7吨,空载吃水0.883m,满载吃水1.676m。该船适应滩多的川江航道浅行,用煤炭作蒸汽机的动力燃料,俗称“小火轮”,立德取《易经》中“利涉大川”其“履险如夷”之意,叫“利川”号。

1898年2月15日这天,自立德最初提出轮船入川计划已过去了整整10年,立德带着妻子,在宜昌登上“利川”号轮,亲任船长兼轮机长,启航驶向暗礁密布、明岩林立、险滩急流的天险三峡及川江航道。

航行途中,利川号轮船底被暗礁碰了个大洞,汹涌的江水直灌舱内,转眼就有沉没的危险,所有的人惊慌起来。立德一边沉着指挥人员堵漏,一边顺水把船靠到平缓的水面岸边,进行修补,终于幸免于难。轮行至川江著名的兴隆滩时水流湍急,靠左岸的水流稍平稳点,但水深只有1.219m,以利川号轮的吃水根本过不了,只得卸货,并雇请300名滩夫拉纤过滩。拉纤必须用两根缆绳,一根在船头前面用力向前拉,一根与船成直角斜拉,是为了把船稳住,不让船头偏向而驶入急流。

尽管这次的航行有清政府特派的炮船1艘,救生船一只,精壮兵丁12名,水手6名护送,一路上还是受到沿江民众的各种阻挠。船行至巫峡里,轮船的车叶子被抛置在江中的稻草、杂物绞住无法航行,在峡中停航了整整4天。夜行云阳境内时,又突遭木船上民众抛来的火球袭击,点燃了轮船上的物品,幸亏扑救及时才未酿大灾。

经过一路艰辛,已是遍体鳞伤的“利川”号3月8日到达重庆唐家沱,3月9日驶抵朝天门码头,历时22天,成为成功航行川江的第一艘轮船,开创了历史先河。

首航成功的“利川”号轮太小,毫无商业价值,立德积极着手筹备商业性航运,打造了“肇通”号(英文名Pioneer,又译为“先锋”)商轮,聘请蒲兰田为船长,1900年6月21日从宜昌上行,7天后抵达重庆,为川江航行的第一艘商轮。“肇通”号商轮比“利川”号轮大得多,长54.86米,宽9.14米,重331吨,时速25.928公里,可载货150吨。

立德的“利川”号和“肇通”号商轮首航川江成功,惹眼了其他外国商人。1900年12月27日,一艘性能更优的德籍商轮“瑞生”号,满载客货从宜昌上行,但驶出不久,当天就在三峡崆岭滩触礁沉没,乘客死亡甚多,损失惨重,一时间给川江航运蒙上了一层阴影,各国商轮望而却步,立德也暂搁川江轮船商运,转向矿产开发,川江轮运因此沉寂了近10年时间。

川江自主航运兴起

1908年2月,四川总督、川东道台(主管若干府县政务,相当副省长)、劝业道(主管农工商交通,相当厅长)等人眼见川江航运欲被外国人主宰,为与其竞争,发起成立了官商合办的“川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川江上第一家商运轮船公司,资本金为银20万两,官占四成商占六成,首先在英国订购“蜀通”号轮船,拟经营宜渝航线。

1909年10月“蜀通”号在江南船坞组装完毕,是一艘适合峡江航行的双螺旋桨拖轮,长35.052m,宽4.572m,吃水0.9144m,功率600匹马力,时速25公里,拖驳时时速20公里,总吨数196吨,载重80吨。12月19日,蜀通号轮拖着一艘驳船,载重159吨,有80个等级客舱和一百多个散舱,从宜昌出发,10天后驶抵重庆南岸码头,为中国自营商轮第一次航行川江。

蜀通轮经营获得了优厚的利润,川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尝到甜头,又在英国订购“蜀亨”号,1914年5月30日轮抵达重庆,接着的1921年、1923年再购置“新蜀通”、“蜀和”号轮,至此,川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真正拉开了川江航运业的大幕。

川江航运业的发展史上可圈可点的人物很多,有个叫叶在馥的不得不提。他是广东番禺人,造船专家,川江轮设计的奠基人,15岁考入广东黄埔水师学堂驾驶班,1909年被选随中国近代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赴英国留学,1912年考入格拉斯哥大学造船系深造,1914年被调至美国纽伦敦监造潜艇,1915年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军舰设计与制造,1917年获海军工程科学硕士学位。学成后回国,由海军部以差遣员名义派至海军江南造船所工作。

川江暗礁险滩丛生,行船本身艰难,加上冬春枯水季节长,轮船数月不通航。叶在馥决心改进船型,设计适应川江航运所需的船舶,他带领技术人员考察川江航道,掌握相关情况及数据,对中外船厂的浅水船认真比较,终于在1919年设计出一艘结构轻、吃水浅、载重量大、枯水季节也能航行的客货轮,取名“隆茂”号。该船长61.569m,宽9.448m,深3.048m,时速25.557公里,2775匹马力,枯水期可拉纤上滩,洪水期能自行冲上急流,打破历来川江行船的惯例,成为川江所有轮船航行性能之冠,也是川江上航行的第一艘国产轮船。

之后,叶在馥根据航行情况改进设计,研制成新型枯水船“江南”号,接着的几年内又有“大来喜”、“峨眉”、“万通”、“新蜀通”等共20余艘适合川江航行的轮船陆续在江南船坞问世,大大提高了川江航运效率,从而全面推动了川江航运业的迅猛发展。

川江航道探险之旅

古古代三峡人挖空树杆做成的“独木舟”,是川江最早航行的“船”。追溯到上古时代的三峡人,从落叶“浮”于水中得到启发,用竹、木作浮具进行“漂航”,是最早的“航行”概念。商代时期的川江支流出现一种陶舟,用作渡水工具。随着造船业的兴起和发达,公元前约300多年的川江,把船和航行作为工具与手段,用于了军事争战之中。

时光荏苒,1859年,年仅21岁、名叫阿奇博尔德·约翰·立德(Archibald John Little)的英国人,怀着和许多外国人一样的“淘金梦”来中国,先是在香港一家德国人的洋行担任茶叶检验员,后来到上海学习经商,娶了上海工部局英国官员的女儿为妻,再后来开设立德乐洋行,跃入上海的富商行列。他一直试图驾驶轮船打开川江航道,抵达西部商都重庆,以此为集散地,把生意做到富裕且闭塞、落后的中国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因清政府“川江峡滩险阻,轮船万不能行”为由,一直不同意辟为通商口岸,立德没能所愿。1876年,软弱的清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条文中“重庆府可由英国派员驻寓,查看川省英商事宜”的文字,让立德看到了希望。

1883年农历除夕午夜,人到中年的立德决定踏上川江航道的探险旅程。他从上海乘客轮达到武汉,雇用一艘木船行至沙市后,重新雇用了一种适合川江急流险滩行驶的小船,于3月18日进入三峡,正式闯入了川江。开始比较顺利,当船行至西陵峡著名的险滩泄滩时,被激流冲向江心,拖着岸上的纤夫撞向岩石,造成了一死一伤的灾难。航行途中,遇到城镇和大的村子,立德都要上岸和当地人交谈,以了解风俗、民情和商情。在青滩等候单行过滩的时间里,立德由一个年轻的头桨手陪着上岸散步,路遇几组房屋,头桨手请立德讲解这些房屋的风水。立德根据自然条件和老百姓能理解的语言解说,结果风水最差的却是头桨手的家,他事先没说明,就是想听立德不偏不倚的意见。头桨手的母亲正担忧家里的风水,丈夫随船死于急滩,这大儿子又被裁减做了拉船过滩的头桨手,收入少又危险。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的立德,十分理解中国老百姓把坟墓和房屋风水看得无比重要,善意地建议头桨手在门口砌一屏风,挡住来自上游吹走好运的风,然后趁年轻力壮去大商船找份工作。头桨手和他母亲高兴地接受了。一路上立德还随纤夫一道在岸上行走。一天黄昏时候,立德在西陵峡中走着走着突然前面没有路了,光滑的石壁上凿着一行小孔,他根本爬不过去,纤夫已轻易地翻过石壁走远了,左边是江,右边是崖,这时夜幕又已降临,立德突然有一种绝望的感觉。这时一位纤夫回头来找他,才拉着他爬过了石壁。在奉节与云阳交界的岸上,立德迷路爬到了半山腰的一个悬崖边,是船工发现了他穿着的白色法兰绒衣服,才派人上去把他安全地带下山来。

敢于冒险的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兼商人立德,没有畏惧一路的险情和灾难,他不忘领略沿途高山峡谷的雄伟、险峻、幽深美景,白天拍照,每晚坚持写日记,然后在港口交给邮差寄回英国,让更多的人了解“对中国事物的准确描述”。4月7日,是离开上海第59天,离开武汉的第40天,经过21天的川江航行,立德乘坐的“神婆子”小木帆船终于达到目的地重庆。

后来立德把这次探险的日记和照片结集,取名《扁舟过三峡》于1888年在英国出版。

川江轮船首航成功

立德在重庆做起了桐油猪鬃运销生意,十分火爆,当时租用用于货物运输的木船最多时达80多只。木船航行缓慢和载重吨位有限,更坚定了立德欲驾轮船行驶川江的想法。1887年他向英政府提出轮船进入川江的航行计划,并筹资1万英镑,在英国打造了一艘取名“固陵”号的轮船,不远万里运抵上海,装配完成后于1888年2月驶抵宜昌,拟开辟宜(昌)渝(重庆)轮运航线。英驻华公使同时照会清政府,要求为立德颁发航行执照。

川江沿岸的船主、船工、滩夫、码头力夫、造船工人,以及码头的货仓、餐馆、旅栈,甚至漂游在港口的花船、卖唱的小筏子等等,数十万之多的民众历代靠木船运输业生存,惟恐失去饭碗,聚集反对轮船航行川江。清政府因民怨沸腾,以“川江险狭,行轮必碰民船,须妥议章程,方可试行”为由,没发给立德航行执照。英国人也害怕“招致地方叛乱”,危及既得利益,暂缓川江行轮计划,将立德的固陵号轮和宜昌的码头,作价白银12万两硬性卖给了清政府。

立德并没有放弃驾驶轮船打开川江航道的愿望。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他认为实行愿望的时机到了。这次立德作了充分的准备,从英国聘来一位有着实际经验的航行专家蒲兰田,组成测量队实地勘察川江的宜渝段,绘制航运图,在航道上安设标杆、浮标作航行标志,试炸江中的阻航礁石。根据勘察的情况,立德选定在上海订造了一艘木壳平底小轮船,长16.764m,宽3.048m,重10吨,时速18.52公里,载重7吨,空载吃水0.883m,满载吃水1.676m。该船适应滩多的川江航道浅行,用煤炭作蒸汽机的动力燃料,俗称“小火轮”,立德取《易经》中“利涉大川”其“履险如夷”之意,叫“利川”号。

1898年2月15日这天,自立德最初提出轮船入川计划已过去了整整10年,立德带着妻子,在宜昌登上“利川”号轮,亲任船长兼轮机长,启航驶向暗礁密布、明岩林立、险滩急流的天险三峡及川江航道。

航行途中,利川号轮船底被暗礁碰了个大洞,汹涌的江水直灌舱内,转眼就有沉没的危险,所有的人惊慌起来。立德一边沉着指挥人员堵漏,一边顺水把船靠到平缓的水面岸边,进行修补,终于幸免于难。轮行至川江著名的兴隆滩时水流湍急,靠左岸的水流稍平稳点,但水深只有1.219m,以利川号轮的吃水根本过不了,只得卸货,并雇请300名滩夫拉纤过滩。拉纤必须用两根缆绳,一根在船头前面用力向前拉,一根与船成直角斜拉,是为了把船稳住,不让船头偏向而驶入急流。

尽管这次的航行有清政府特派的炮船1艘,救生船一只,精壮兵丁12名,水手6名护送,一路上还是受到沿江民众的各种阻挠。船行至巫峡里,轮船的车叶子被抛置在江中的稻草、杂物绞住无法航行,在峡中停航了整整4天。夜行云阳境内时,又突遭木船上民众抛来的火球袭击,点燃了轮船上的物品,幸亏扑救及时才未酿大灾。

经过一路艰辛,已是遍体鳞伤的“利川”号3月8日到达重庆唐家沱,3月9日驶抵朝天门码头,历时22天,成为成功航行川江的第一艘轮船,开创了历史先河。

首航成功的“利川”号轮太小,毫无商业价值,立德积极着手筹备商业性航运,打造了“肇通”号(英文名Pioneer,又译为“先锋”)商轮,聘请蒲兰田为船长,1900年6月21日从宜昌上行,7天后抵达重庆,为川江航行的第一艘商轮。“肇通”号商轮比“利川”号轮大得多,长54.86米,宽9.14米,重331吨,时速25.928公里,可载货150吨。

立德的“利川”号和“肇通”号商轮首航川江成功,惹眼了其他外国商人。1900年12月27日,一艘性能更优的德籍商轮“瑞生”号,满载客货从宜昌上行,但驶出不久,当天就在三峡崆岭滩触礁沉没,乘客死亡甚多,损失惨重,一时间给川江航运蒙上了一层阴影,各国商轮望而却步,立德也暂搁川江轮船商运,转向矿产开发,川江轮运因此沉寂了近10年时间。

川江自主航运兴起

1908年2月,四川总督、川东道台(主管若干府县政务,相当副省长)、劝业道(主管农工商交通,相当厅长)等人眼见川江航运欲被外国人主宰,为与其竞争,发起成立了官商合办的“川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川江上第一家商运轮船公司,资本金为银20万两,官占四成商占六成,首先在英国订购“蜀通”号轮船,拟经营宜渝航线。

1909年10月“蜀通”号在江南船坞组装完毕,是一艘适合峡江航行的双螺旋桨拖轮,长35.052m,宽4.572m,吃水0.9144m,功率600匹马力,时速25公里,拖驳时时速20公里,总吨数196吨,载重80吨。12月19日,蜀通号轮拖着一艘驳船,载重159吨,有80个等级客舱和一百多个散舱,从宜昌出发,10天后驶抵重庆南岸码头,为中国自营商轮第一次航行川江。

蜀通轮经营获得了优厚的利润,川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尝到甜头,又在英国订购“蜀亨”号,1914年5月30日轮抵达重庆,接着的1921年、1923年再购置“新蜀通”、“蜀和”号轮,至此,川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真正拉开了川江航运业的大幕。

川江航运业的发展史上可圈可点的人物很多,有个叫叶在馥的不得不提。他是广东番禺人,造船专家,川江轮设计的奠基人,15岁考入广东黄埔水师学堂驾驶班,1909年被选随中国近代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赴英国留学,1912年考入格拉斯哥大学造船系深造,1914年被调至美国纽伦敦监造潜艇,1915年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军舰设计与制造,1917年获海军工程科学硕士学位。学成后回国,由海军部以差遣员名义派至海军江南造船所工作。

川江暗礁险滩丛生,行船本身艰难,加上冬春枯水季节长,轮船数月不通航。叶在馥决心改进船型,设计适应川江航运所需的船舶,他带领技术人员考察川江航道,掌握相关情况及数据,对中外船厂的浅水船认真比较,终于在1919年设计出一艘结构轻、吃水浅、载重量大、枯水季节也能航行的客货轮,取名“隆茂”号。该船长61.569m,宽9.448m,深3.048m,时速25.557公里,2775匹马力,枯水期可拉纤上滩,洪水期能自行冲上急流,打破历来川江行船的惯例,成为川江所有轮船航行性能之冠,也是川江上航行的第一艘国产轮船。

之后,叶在馥根据航行情况改进设计,研制成新型枯水船“江南”号,接着的几年内又有“大来喜”、“峨眉”、“万通”、“新蜀通”等共20余艘适合川江航行的轮船陆续在江南船坞问世,大大提高了川江航运效率,从而全面推动了川江航运业的迅猛发展。


相关文章

  • 中国船王卢作孚:实业界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指挥者
  • 卢作孚被誉为"中国船王",是中国近现代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民生轮船公司的创办者.在抗战时期,面临日军轰炸,他指挥着被誉为东方"敦刻尔克"的"宜昌大撤退",挽救了中国工业 ...查看


  • "东方之星"号的救援有多难?|东方之星|李小泉
  • [导语] 6月1日约21时28分,南京驶往重庆的"东方之星"客船突遇龙卷风,在长江湖北段倾覆,出事船舶载有458人.事故原因是因为突发龙卷风,且客轮逆水上行,风大雨大导致客船瞬间倾覆.据媒体报道,灾难降临的时间非常短,基 ...查看


  • 长江船舶标准尺度
  • 川江及三峡库区运输船舶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 (2010年修订版) 前 言 <川江及三峡库区运输船舶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自2004年颁布.实施以来,对促进船舶技术进步.提高航道和船闸等通航设施的利用率.保障水上交通安全.提高内河航运 ...查看


  • [川江夜航]
  •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1.川江夜航 2015.04 1. 川江夜航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了夜航船在江面上行驶的情景.全诗采用比拟的手法,描绘了美丽的江上夜景,讲述了航标灯对保证航船夜间行驶安全的重要作用.每小节第二.四行押韵 ...查看


  • "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调查报告
  • 经国务院调查组调查认定,"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是由突发罕见的强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风暴雨袭击导致的特别重大灾难性事件.2015年6月1日21时32分,重庆东方轮船公司所属"东方之星"客轮由南京开往重庆 ...查看


  • 水工建筑物论文
  • 浅谈葛洲坝水电站 引言:葛洲坝水利枢纽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长江三峡末端河段上,距上游的三峡水电站38公里.它是长江上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水头大流量.径流式水电站.1971年5月开工兴建,1972年12月停工,1974年 ...查看


  • 崆岭滩一个真实的民间故事
  • 青滩.泄滩不算滩, 崆岭才是鬼门关-- --峡江民谣 崆岭滩"对我来"巨石 从小听故事,总认为故事大多是人们编撰的.下面这个故事,我在小时候听过,当时没记住.后来在<中国民间故事·湖北卷>中看到下面这个由不识 ...查看


  • 三峡大坝对长江航运的影响
  • 科技文献检索 综合检索报告 题 目 三峡工程对长江航运的影响 专 业 船舶与海洋工程 班 级学 生 龚杰09970107 指导教师 重庆交通大学 一.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 1.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1.1.1 检索项 B.(题名 ...查看


  • 小学六年级奥数题:行程问题流水行舟练习题八
  • 编者小语:行程问题在六年级奥数题中经常出现.小升初测试和奥数杯赛都对行程问题青睐.编辑为六年级的同学准备了六年级奥数题中关于行程问题流水行舟的练习题八,希望能更好让同学们掌握相关知识.1.两个码头相距192千米,一艘汽艇顺水行完全程需要8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