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的本质与特征论文

论素质教育的本质与特征

摘 要:素质教育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三十多年来一直是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课题。素质教育的提出并受到重视,既是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为寻找改革出路所作的一种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在理论上还不很成熟。素质教育理论尚需研究的课题诸多,其中对素质及素质教育的本质研究又是最基本的,目前理论界尚无一致的看法。 关键词:素质 素质教育 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它是通过科学的 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由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提出来的教育模式,其中概念提了三十多年,学生的负担依然沉重。就连教育部部长周济都承认,素质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众多教育理论工作者无论是对“素质”概念的内涵和“素质教育”范畴的含义、层次、特征,还是“素质教育”的操作、实施等问题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然而,研究中的缺失也是显而易见的。问题之一,就是偏重“素质教育”本质论问题的追溯,而缺乏对“素质教育”价值基础的有效反思,即“素质教育”究竟何为?它的本质是什么? 探讨“素质教育”问题不能拒斥“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的难题。长期以来,人们针对这一问题的论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曾对此作过统计,认为当前教育理论界至少已出现九类十五个关于“素质教育” 的定义。大凡研究“素质教育”问题者,都从自己的研究视角出发,给“素质教育”以界定。所述各种定义,或把“素质教育”看作一种教育思潮,认为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教育思想、观念支配下进行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应当以育人为其根本尺度,所以应对儿童、青少年实施全方

位素质教育;或把“素质教育”视为一种教育模式 ,认为“素质教育”不仅影响着基础教育领域,而且逐步波及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甚至幼儿教育领域,并将成为我国20世纪末期的一种主流教育模式;或把“素质教育”当

作一种教育政策,主张把“素质教育”理论转化为实际教育工作者们的可操作性策略,大有形成一种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运动”的态势。上述诸种见解各有见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素质教育”问题的深入展开。但是,鉴于“素质”概念的歧义以及学者们不同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研究视界,要形成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恐怕很难。从教育价值论的视角出发,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并不是一种科学的事实范畴,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价值范畴。依据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与现状,“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对一种新兴的教育价值观念的追求。因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非单纯是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学模式、考试制度等教育现象层面的转换,其实质在于传统教育价值观念与现代教育价值观念由冲突走向整合,从无序走向有序,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教育价值观念体系。如果一味地认定“素质教育”就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范畴,进而从传统知识论的方法穷追“素质教育”范畴的本质,必然作茧自缚,陷入抽象的本质论的论争之中,难以自拔。我们探究“素质教育”问题的目的,并非要想获得“素质教育”概念的知识,而在于如何在现实的教育活动和行为中理解和追求“素质教育”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呈现的意义,也就是“素质教育”究竟何为。显然,解答这一难题涉及两个前提性工作:澄清“素质教育”的解释背景;从教育价值论的视角分析探讨教育到底何为。 从词源学上考察,“素质教育”一词并非教育理论专家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具体教育实践创造、产生的 “文本”。“素质教育”概念最先是由教育实践工作者,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种种弊端提出的。尽管有的学者曾对“素质教育”提法的科学性提出质疑。但这并未阻碍“素质教育”最终成为现实教育实践与理论约定俗成的范畴。“素质教育 ”提出以及兴起有着广泛的解释背景。首先,从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我国基础教育长期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打上引号的“应试教育”具有特定的内涵,主要是指那种脱离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考试为中心,唯分是举,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

育。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典型的功利教育价值观念,表现在课程方面,就是偏重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而忽视学生良好个性和道德操行的养成;从教学组织形式而言,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上的“满堂灌”,而学生一味地呆读死记;就师生关系来说,相互之间并非一种截然对等的“主——客”关系。如此,学校教

育背负着沉重的考试负担,教师、学生、家长,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莫大的伤害,致使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严重背离了树人、育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追求。其次,从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期,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的利益原则一跃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而引发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法,以及价值观念的冲突和变革。“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不可讳言,现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对文化教育事业带来强烈的冲击,形成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消解了过去教育政治化、一元化的发展格局,为教育的多元价值追求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在瓦解传统教育价值观念体系的同时,也淡化了人们对教育目的性价值的追求,过分关注教育的功利性价值。教育中的各种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现象和短期行为应运而生,进而引发人们各种教育价值观念的冲突。所谓教育价值观念冲突,是指在特定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传统教育价值观念体系已经解体或正在解体,新的教育价值观念体系尚未形成而出现的多元教育价值观念的分歧、论争、对立、两难的局面。表现在现实教育领域 中,是指人们在具体的教育价值选择过程中,形成的两种或几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念的对立状态。这种对立的状态既可以发生在同一主体(个人、国家或社会)的不同教育价值取向上,又可以发生在不同教育价值主体之间的教育价值需求或理解上。前者时常表现为教育价值主体价值抉择的两难困境,比如国家宏观教育决策中的教育公平与效率之间的两难抉择。后者时常表现为人们之间根本利益、理解的差异、对立和冲突。例如个人教育价值观念与国家教育价值观念的冲突。进而言之,教育价值观念冲突并非单纯的认识问题,而是一种广

泛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在特定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教育价值观念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以放大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哲学解释学看来,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自主自觉的创造活动,在促进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发展中展现自己的意义。教育价值观念的许多特征都符合解释学的要求,具有教育价值的教育活动和行为就是教育价值观念所面临的“文本”,文本中所包含的教育价值就是教育价值观念所要理解的意义。人们对教育价值的理解,不但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性价值的

需要,而且有审美、道德、人生、信仰等目的性价值的追求。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的手段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却日渐分离,旧的教育价值观念体系也被打破,新的教育价值观念体系尚未形成,不可避免地带来多元教育价值观念的对立、冲突,冲突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走向一种动态的平衡。“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价值观念,兼顾教育的手段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是对旧的“应试教育”价值观念的一种整合,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因此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按照人们以往的思维方式,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受教育者在这一活动中被“社会化”。 成为成熟的个体,才能进入社会生活之中,开始未来的人生。这种观点值得推敲。尽管每个人都有一个成熟、发展的过程,但是我们并不认为人生是在成熟以后才开始的。进而言之,人从一个“自然实体”经过“社会化”,最终走向“精神存在”才是真正的人生。教育的真谛并非在于仅仅适应和满足培养社会各级人才的需要,而在于形成个体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价值角度看,教育的全部活动,就在于提高、扩展 、增殖人的价值,在于让受教育者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因此,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人做人,作一个有利人民的人。由此我们认为,教育就其实质而言, 并非是一种训练,而是一种价值引导工作;教育的全部意义和价值不能仅仅局限于人的自然素质的培养、开发 ,而是超越给定的自然素质,进而塑造个体精神,促进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具备充沛的精神力量和实践能力。 然而,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愈加偏重科学技术与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智能的开发 与培养,而忽视学生个体精神的建构,

进而使他们成为现代社会“单向度”的人。其实,人的本质恰恰在于他的精神之中,同时个体精神的形成也必然离不开历史、文化、社会的统摄。这是因为,“每一个人在接受教育中,并非仅仅把智力、技能投入进去,而它的所有完整性,包括他的情感、态度、个性、性格、气质、意志等人之为人的一切,每一个人通过教育也不仅仅获得知识的增加和智力的发展,他获得的是整体的人生经历,是整体的精神。伽达默尔认为,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以人生的普遍性也就是人类的精神为基础,使个体的人的“自然”、“自在”达到人所具有的普遍性,这就是人类教化的一般本质。因此,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而言,应该从一种精英教育模式走向大众教育的发展模式,只有把科学与人文、知识与品性、理性与非理性、学

习与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培养具有个体精神的一代新人。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本质究竟是什么?乃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超越人的自然素质,建构个体主体精神,进 而促进个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使学生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素质教育”具有广泛的解释。此外,在教育价值市场的争夺中,“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个体主体性的社会主义文化新人。总之,“素质教育”作为我国转型期的一种主导的教育价值观念,立足于教育的目的性价值标准,兼顾教育的手段性价值标准,符合社会进步和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具有稳固的社会合理性。当然,“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更是一个社会实践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仅就理论研究而言,必须突破传统知识论的研究方法,抛弃形而上学的思辨研究,回到教育的真实世界,在具体的教育活动和行为中领悟“素质教育”的价值、意义,把握教育与学生个体精神变革的内在联系,以使“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建立在坚实的价值根基之上。

论素质教育的本质与特征

摘 要:素质教育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三十多年来一直是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课题。素质教育的提出并受到重视,既是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为寻找改革出路所作的一种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在理论上还不很成熟。素质教育理论尚需研究的课题诸多,其中对素质及素质教育的本质研究又是最基本的,目前理论界尚无一致的看法。 关键词:素质 素质教育 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它是通过科学的 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由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提出来的教育模式,其中概念提了三十多年,学生的负担依然沉重。就连教育部部长周济都承认,素质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众多教育理论工作者无论是对“素质”概念的内涵和“素质教育”范畴的含义、层次、特征,还是“素质教育”的操作、实施等问题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然而,研究中的缺失也是显而易见的。问题之一,就是偏重“素质教育”本质论问题的追溯,而缺乏对“素质教育”价值基础的有效反思,即“素质教育”究竟何为?它的本质是什么? 探讨“素质教育”问题不能拒斥“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的难题。长期以来,人们针对这一问题的论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曾对此作过统计,认为当前教育理论界至少已出现九类十五个关于“素质教育” 的定义。大凡研究“素质教育”问题者,都从自己的研究视角出发,给“素质教育”以界定。所述各种定义,或把“素质教育”看作一种教育思潮,认为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教育思想、观念支配下进行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应当以育人为其根本尺度,所以应对儿童、青少年实施全方

位素质教育;或把“素质教育”视为一种教育模式 ,认为“素质教育”不仅影响着基础教育领域,而且逐步波及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甚至幼儿教育领域,并将成为我国20世纪末期的一种主流教育模式;或把“素质教育”当

作一种教育政策,主张把“素质教育”理论转化为实际教育工作者们的可操作性策略,大有形成一种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运动”的态势。上述诸种见解各有见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素质教育”问题的深入展开。但是,鉴于“素质”概念的歧义以及学者们不同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研究视界,要形成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恐怕很难。从教育价值论的视角出发,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并不是一种科学的事实范畴,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价值范畴。依据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与现状,“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对一种新兴的教育价值观念的追求。因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非单纯是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学模式、考试制度等教育现象层面的转换,其实质在于传统教育价值观念与现代教育价值观念由冲突走向整合,从无序走向有序,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教育价值观念体系。如果一味地认定“素质教育”就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范畴,进而从传统知识论的方法穷追“素质教育”范畴的本质,必然作茧自缚,陷入抽象的本质论的论争之中,难以自拔。我们探究“素质教育”问题的目的,并非要想获得“素质教育”概念的知识,而在于如何在现实的教育活动和行为中理解和追求“素质教育”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呈现的意义,也就是“素质教育”究竟何为。显然,解答这一难题涉及两个前提性工作:澄清“素质教育”的解释背景;从教育价值论的视角分析探讨教育到底何为。 从词源学上考察,“素质教育”一词并非教育理论专家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具体教育实践创造、产生的 “文本”。“素质教育”概念最先是由教育实践工作者,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种种弊端提出的。尽管有的学者曾对“素质教育”提法的科学性提出质疑。但这并未阻碍“素质教育”最终成为现实教育实践与理论约定俗成的范畴。“素质教育 ”提出以及兴起有着广泛的解释背景。首先,从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我国基础教育长期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打上引号的“应试教育”具有特定的内涵,主要是指那种脱离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考试为中心,唯分是举,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

育。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典型的功利教育价值观念,表现在课程方面,就是偏重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而忽视学生良好个性和道德操行的养成;从教学组织形式而言,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上的“满堂灌”,而学生一味地呆读死记;就师生关系来说,相互之间并非一种截然对等的“主——客”关系。如此,学校教

育背负着沉重的考试负担,教师、学生、家长,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莫大的伤害,致使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严重背离了树人、育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追求。其次,从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期,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的利益原则一跃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而引发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法,以及价值观念的冲突和变革。“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不可讳言,现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对文化教育事业带来强烈的冲击,形成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消解了过去教育政治化、一元化的发展格局,为教育的多元价值追求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在瓦解传统教育价值观念体系的同时,也淡化了人们对教育目的性价值的追求,过分关注教育的功利性价值。教育中的各种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现象和短期行为应运而生,进而引发人们各种教育价值观念的冲突。所谓教育价值观念冲突,是指在特定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传统教育价值观念体系已经解体或正在解体,新的教育价值观念体系尚未形成而出现的多元教育价值观念的分歧、论争、对立、两难的局面。表现在现实教育领域 中,是指人们在具体的教育价值选择过程中,形成的两种或几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念的对立状态。这种对立的状态既可以发生在同一主体(个人、国家或社会)的不同教育价值取向上,又可以发生在不同教育价值主体之间的教育价值需求或理解上。前者时常表现为教育价值主体价值抉择的两难困境,比如国家宏观教育决策中的教育公平与效率之间的两难抉择。后者时常表现为人们之间根本利益、理解的差异、对立和冲突。例如个人教育价值观念与国家教育价值观念的冲突。进而言之,教育价值观念冲突并非单纯的认识问题,而是一种广

泛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在特定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教育价值观念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以放大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哲学解释学看来,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自主自觉的创造活动,在促进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发展中展现自己的意义。教育价值观念的许多特征都符合解释学的要求,具有教育价值的教育活动和行为就是教育价值观念所面临的“文本”,文本中所包含的教育价值就是教育价值观念所要理解的意义。人们对教育价值的理解,不但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性价值的

需要,而且有审美、道德、人生、信仰等目的性价值的追求。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的手段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却日渐分离,旧的教育价值观念体系也被打破,新的教育价值观念体系尚未形成,不可避免地带来多元教育价值观念的对立、冲突,冲突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走向一种动态的平衡。“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价值观念,兼顾教育的手段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是对旧的“应试教育”价值观念的一种整合,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因此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按照人们以往的思维方式,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受教育者在这一活动中被“社会化”。 成为成熟的个体,才能进入社会生活之中,开始未来的人生。这种观点值得推敲。尽管每个人都有一个成熟、发展的过程,但是我们并不认为人生是在成熟以后才开始的。进而言之,人从一个“自然实体”经过“社会化”,最终走向“精神存在”才是真正的人生。教育的真谛并非在于仅仅适应和满足培养社会各级人才的需要,而在于形成个体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价值角度看,教育的全部活动,就在于提高、扩展 、增殖人的价值,在于让受教育者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因此,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人做人,作一个有利人民的人。由此我们认为,教育就其实质而言, 并非是一种训练,而是一种价值引导工作;教育的全部意义和价值不能仅仅局限于人的自然素质的培养、开发 ,而是超越给定的自然素质,进而塑造个体精神,促进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具备充沛的精神力量和实践能力。 然而,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愈加偏重科学技术与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智能的开发 与培养,而忽视学生个体精神的建构,

进而使他们成为现代社会“单向度”的人。其实,人的本质恰恰在于他的精神之中,同时个体精神的形成也必然离不开历史、文化、社会的统摄。这是因为,“每一个人在接受教育中,并非仅仅把智力、技能投入进去,而它的所有完整性,包括他的情感、态度、个性、性格、气质、意志等人之为人的一切,每一个人通过教育也不仅仅获得知识的增加和智力的发展,他获得的是整体的人生经历,是整体的精神。伽达默尔认为,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以人生的普遍性也就是人类的精神为基础,使个体的人的“自然”、“自在”达到人所具有的普遍性,这就是人类教化的一般本质。因此,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而言,应该从一种精英教育模式走向大众教育的发展模式,只有把科学与人文、知识与品性、理性与非理性、学

习与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培养具有个体精神的一代新人。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本质究竟是什么?乃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超越人的自然素质,建构个体主体精神,进 而促进个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使学生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素质教育”具有广泛的解释。此外,在教育价值市场的争夺中,“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个体主体性的社会主义文化新人。总之,“素质教育”作为我国转型期的一种主导的教育价值观念,立足于教育的目的性价值标准,兼顾教育的手段性价值标准,符合社会进步和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具有稳固的社会合理性。当然,“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更是一个社会实践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仅就理论研究而言,必须突破传统知识论的研究方法,抛弃形而上学的思辨研究,回到教育的真实世界,在具体的教育活动和行为中领悟“素质教育”的价值、意义,把握教育与学生个体精神变革的内在联系,以使“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建立在坚实的价值根基之上。


相关文章

  • 健美操概念研究
  • 第27卷第10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ournaIofBeijingSportUniversity VoI.27No.10 2004年10月Oct.2004 !!!!!!!!!!!!!!!!!!!!!!!!!!!!!!!!!!!!!!!!!!! ...查看


  • 优美与崇高的联系--雕塑[艰苦岁月]赏析
  • --■-■-■-----●-■-IIIIIII Ill IIIIII 艺术研究 - IIIIIIUI]II III "--●-■_--一 优美与崇高的联系 --雕塑<i瑟苦岁月>赏析 刘瑶 兰州太学文学院200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查看


  • 创新的哲学释义
  • 创新的哲学释义 口何小英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但对创新迄今还没有一致的见解.在创新频率日益增高的今天,对创新进行反思,明确创新的本质和特征,对创新的内涵尝试进行哲学的解读,可以得知由丛然走向自由是创新的本质 ...查看


  • 理想模型论文
  • 密 级 公 开 本科生毕业(学位)论文 浅谈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张俊 (2008061204) 指导教师姓名: 刘晓春 职 称: 讲师 单 位: 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专 业 名 称: 物理学 论文提交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 学位授 ...查看


  • [大学生学业规划指导]教案
  • 教 案 课程名称:大学生学业规划指导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 适用专业(方向):各专业 总学时:16+16 使用教材:大学生学业规划指导讲义 开课单位: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授课教师(职称): 余明友(副研究员) 授课班级:全校学生 开课时间: ...查看


  •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 1
  •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 为什么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董珈利 投资学 [1**********]7 内容摘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 ...查看


  • 语文-怎样做阅读理解测试题
  •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典型题解法 一.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 ...查看


  • 经典歌舞剧欣赏论文
  • 经典歌舞剧欣赏 题目: 音乐对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系 别: 信息光子学和光通信研究院 专 业: 通信与信息系统 学 号: 2013111463 姓 名: 徐文静 指导教师: 侯琳琪 20 13 年11 月 5 日 21世纪需要全面发展 ...查看


  • [名词概念.术语解释一览表]填空练习
  • <名词概念.术语解释一览表>填空练习 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 1.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 (3种议论文(以议论为主) 小说 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典型人物.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环境) 散文 形散神不散[物(联想丰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