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呓一般的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受读者冷落、嘲讽已成无可奈何的事实,情势的严重甚至到了令人心寒的地步。前些日子,在论坛读到一篇富有诗意的文章,我由衷赞叹作者“确是诗人”,出乎意料的,作者回复道:“饿死诗人,这年头像诗人有点可耻。”感伤之余,我回道:“老实说,就是在今天,我仍然为能读到一首好诗而想到人生的美好;为自己能写几句压韵的东西感到真实的骄傲。”我说的是真心话,到现在,我仍觉得诗歌是艺术的精华,是心灵世界最动听的歌声。我的生活离不开诗,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我会想起一些诗句;有时候也写一两句;睡觉前我最经常做的是读几首诗,然后回味着睡去。

然而,我几乎不读现代诗。这不是说,对于现代诗我一开始就不喜欢。事实上,开始时也是很喜欢的,象周红兴主编的《现代诗歌名篇选读》里的许多作品,象《中书集》、《望舒草》里的一些诗。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怕看现代诗歌了——在杂志、报刊上一看到诗歌就赶快跳过去,我知道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态度,但却又无法抑制这种心理反应。后来,我才知道,这竟然不是我一个人有这种心理,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我吃惊了,一种本来特别精致、美好的艺术形式,怎么变成令人恐惧的东西?

我一直试图分析一下这样一种心态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却总没能认真去想清楚。但有一个原因还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费解、看不懂。本来极具美感,看了让人愉悦的汉字,经过“诗人”精心的组织,竟然变成一团抽象的符号,一堆坚硬的刺激物,一种用汉字书写“外语”。诗歌的解读当然不总是容易的,但是,达到这样的地步,实在离奇得匪夷所思。 写一首诗,对于自己(就其外部活动而言),是用语言把某些愿望的、感情的、思想的等精神的东西确定下来,一句比一句确定;对于读者,是完成意识——回忆、联想、想象等的指引、框定、控制,产生作者期望的同感、共鸣。打个比方,诗人就象一个指路人,他告诉读者,往哪里走,怎么走,可以到达一处风景区。一句一句的诗句就是一段一段的路程,一个一个的字就是读者借以辨识路径的标志。读者到了风景区看到什么,有什么感受那是一回事,但是诗人的指示必须明确清楚。

举个例子,以孟浩然的《春晓》为例,当作者在纸上依次写下:诗一首——七绝——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想表达的东西越来越明确、具体、完整,读者的感受活动逐步被引导到相应的方向和氛围,感知到的东西越来越具体、明确。所以写作,是一个意识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减少歧义的过程;也因此,语言总是越准确越好,越明白越好。象孟浩然的这首诗,标题应作“春晓”而不该作“清晓”,“春眠不觉晓”不该作“深眠不觉晓”。

有人可能会说,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象《锦瑟》、《红楼梦》这样众说纷纭的作品,我说,这里有一个误会,这个误会一直不被人们注意到,一直影响着诗歌的健康发展,那就是《锦瑟》也好,《红楼梦》也好,众说纷纭的是作品隐藏的意义,而不是文字的表面意思。 为了更好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借助袁行霈提出的一组概念:“宣示义”和“启示义”。袁行霈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一文中提出了诗歌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分为“宣示义”和“启示义”的论断。宣示义“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启示义是“诗歌以它的语言和意象启示给读者的意义”“诗人自己未必十分明确,,不同的读者理解未必完全相同,允许见仁见智。”也就是说《锦瑟》也好,《红楼梦》也好,费解的,不确定的是作品的启示义,而不是宣示义。我们去看看《锦瑟》、《红楼梦》里的语言,就可以发现它们都是准确生动,明白晓畅的。

再以以孟浩然的《春晓》为例,这诗隐藏的意义是丰富的,仔细吟味,我们可以读出闲适,读出惋惜,还可以读出盎然的春意,至于作者的真正感受是什么,没有一个分准。但是其字面上的意思,或说宣示义是那样的通俗,以致成了儿童读物的首选。

弄清作品的字面意思,是阅读的第一关,就如去看一处的风景,首先是要能按正确的方向到达目的地;就象我们欣赏书法作品——尽管书法作品所写的文字是什么,并不重要,但

人们在欣赏时,总是要先读懂文字的内容。诗意的浓郁、蕴藉、多元,不应发生在字面上。字面上的意思不应该含混,相反要尽可能便于读者的理解。

可以说,好的文学作品,其语言是应该力求准确生动,明白晓畅的。但是由于人们对于诗意的丰富、浓郁、蕴藉、迷离、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等等艺术追求的误解,以为就是在字面上做文章,在语法修辞上折腾,在手法技巧上摆弄,现代诗歌从此走向与“准确生动,明白晓畅”相反的道路,走向与艺术规律相违背的歧途,装腔作势,故弄玄虚,无病呻吟,颠三倒四,梦话一般,“下决心不让人看”,下决心让人看不懂。在评价一首诗的艺术性的时候,也是一样,以为写得费解、晦涩、含混、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就是好的,写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就“不算诗”了。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遂成潮流。现代诗歌就这样在追求梦呓一般的所谓“艺术效果”的过程中愚弄了读者,也因之被读者抛弃。

编辑评语 从诗歌说到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力求准确生动,明白晓畅。也批了下那些故作深沉,无病呻吟的作品,很有借鉴意义。

现代诗歌受读者冷落、嘲讽已成无可奈何的事实,情势的严重甚至到了令人心寒的地步。前些日子,在论坛读到一篇富有诗意的文章,我由衷赞叹作者“确是诗人”,出乎意料的,作者回复道:“饿死诗人,这年头像诗人有点可耻。”感伤之余,我回道:“老实说,就是在今天,我仍然为能读到一首好诗而想到人生的美好;为自己能写几句压韵的东西感到真实的骄傲。”我说的是真心话,到现在,我仍觉得诗歌是艺术的精华,是心灵世界最动听的歌声。我的生活离不开诗,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我会想起一些诗句;有时候也写一两句;睡觉前我最经常做的是读几首诗,然后回味着睡去。

然而,我几乎不读现代诗。这不是说,对于现代诗我一开始就不喜欢。事实上,开始时也是很喜欢的,象周红兴主编的《现代诗歌名篇选读》里的许多作品,象《中书集》、《望舒草》里的一些诗。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怕看现代诗歌了——在杂志、报刊上一看到诗歌就赶快跳过去,我知道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态度,但却又无法抑制这种心理反应。后来,我才知道,这竟然不是我一个人有这种心理,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我吃惊了,一种本来特别精致、美好的艺术形式,怎么变成令人恐惧的东西?

我一直试图分析一下这样一种心态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却总没能认真去想清楚。但有一个原因还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费解、看不懂。本来极具美感,看了让人愉悦的汉字,经过“诗人”精心的组织,竟然变成一团抽象的符号,一堆坚硬的刺激物,一种用汉字书写“外语”。诗歌的解读当然不总是容易的,但是,达到这样的地步,实在离奇得匪夷所思。 写一首诗,对于自己(就其外部活动而言),是用语言把某些愿望的、感情的、思想的等精神的东西确定下来,一句比一句确定;对于读者,是完成意识——回忆、联想、想象等的指引、框定、控制,产生作者期望的同感、共鸣。打个比方,诗人就象一个指路人,他告诉读者,往哪里走,怎么走,可以到达一处风景区。一句一句的诗句就是一段一段的路程,一个一个的字就是读者借以辨识路径的标志。读者到了风景区看到什么,有什么感受那是一回事,但是诗人的指示必须明确清楚。

举个例子,以孟浩然的《春晓》为例,当作者在纸上依次写下:诗一首——七绝——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想表达的东西越来越明确、具体、完整,读者的感受活动逐步被引导到相应的方向和氛围,感知到的东西越来越具体、明确。所以写作,是一个意识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减少歧义的过程;也因此,语言总是越准确越好,越明白越好。象孟浩然的这首诗,标题应作“春晓”而不该作“清晓”,“春眠不觉晓”不该作“深眠不觉晓”。

有人可能会说,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象《锦瑟》、《红楼梦》这样众说纷纭的作品,我说,这里有一个误会,这个误会一直不被人们注意到,一直影响着诗歌的健康发展,那就是《锦瑟》也好,《红楼梦》也好,众说纷纭的是作品隐藏的意义,而不是文字的表面意思。 为了更好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借助袁行霈提出的一组概念:“宣示义”和“启示义”。袁行霈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一文中提出了诗歌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分为“宣示义”和“启示义”的论断。宣示义“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启示义是“诗歌以它的语言和意象启示给读者的意义”“诗人自己未必十分明确,,不同的读者理解未必完全相同,允许见仁见智。”也就是说《锦瑟》也好,《红楼梦》也好,费解的,不确定的是作品的启示义,而不是宣示义。我们去看看《锦瑟》、《红楼梦》里的语言,就可以发现它们都是准确生动,明白晓畅的。

再以以孟浩然的《春晓》为例,这诗隐藏的意义是丰富的,仔细吟味,我们可以读出闲适,读出惋惜,还可以读出盎然的春意,至于作者的真正感受是什么,没有一个分准。但是其字面上的意思,或说宣示义是那样的通俗,以致成了儿童读物的首选。

弄清作品的字面意思,是阅读的第一关,就如去看一处的风景,首先是要能按正确的方向到达目的地;就象我们欣赏书法作品——尽管书法作品所写的文字是什么,并不重要,但

人们在欣赏时,总是要先读懂文字的内容。诗意的浓郁、蕴藉、多元,不应发生在字面上。字面上的意思不应该含混,相反要尽可能便于读者的理解。

可以说,好的文学作品,其语言是应该力求准确生动,明白晓畅的。但是由于人们对于诗意的丰富、浓郁、蕴藉、迷离、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等等艺术追求的误解,以为就是在字面上做文章,在语法修辞上折腾,在手法技巧上摆弄,现代诗歌从此走向与“准确生动,明白晓畅”相反的道路,走向与艺术规律相违背的歧途,装腔作势,故弄玄虚,无病呻吟,颠三倒四,梦话一般,“下决心不让人看”,下决心让人看不懂。在评价一首诗的艺术性的时候,也是一样,以为写得费解、晦涩、含混、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就是好的,写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就“不算诗”了。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遂成潮流。现代诗歌就这样在追求梦呓一般的所谓“艺术效果”的过程中愚弄了读者,也因之被读者抛弃。

编辑评语 从诗歌说到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力求准确生动,明白晓畅。也批了下那些故作深沉,无病呻吟的作品,很有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一个满仓者的梦呓:长阳突破 概率几何
  • 长阳突破 概率几何 周二是情人节,周二的大盘宛如小情人一般,走得不离不弃如影随形--上下不超过20点,振幅不足1%!最终报收阴线十字星,成交量也相应萎缩至700亿之下. 缩量窄幅震荡,暗示大盘距离变盘的日子已经不再遥远,或许就在今.明两天. ...查看


  • 顾城诗歌的意识流手法
  •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5期#文艺论丛# 顾城诗歌的意识流手法 杨海林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 提 要:本文从西方当代意识流文学谈起,用顾城早期和中期的四首诗歌,剖析了顾城诗歌里面的意识流倾向和手法, ...查看


  • 绝版的周庄
  • 绝版的周庄 沉睡的周庄, 小河水在淌, 以夜的名义, 安抚昨日纤尘, 往事变成了故事, 在河里游荡, 和遇见的每个人, 轻言细讲, 绝版的周庄, 故事在飞扬, 路过的游客, 将往事传唱, 朦胧的夜, 像是揭不开的面纱, 只待你走近, 轻声招 ...查看


  • 梦呓·时光絮语
  • 梦呓·时光絮语 笔墨飞絮 深深的夜,陡然的从梦里醒来,睁着双眼,在凌晨的清寂里聆听天穹下的声音. 梦里醒,缄默的守候在黑夜,似有一种幽幽的迷惘在时光深处静静的凝望.胳膊枕着后颈,感触血脉的跳动,那突突的声音在清寂的晓色烟岚中突兀得近似嘈杂声 ...查看


  • 中秋节诗歌:人团家圆事业成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秋节来临之际,本站为为大家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小编提示]更多祝福语请点击本站以下链接: 升学祝福语|教师节祝福语|中秋节祝福语|周末祝福语|结婚祝福语|生日祝福语|放假时间 1.你 ...查看


  • 梦呓"女"字与女子--"三八"妇女节演讲稿
  • 尊敬的女同胞,男同胞们: 晚上好! 我想把祝福的话语留到最后.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围绕一个"女"字. 以下纯属本人对带有"女"字旁汉字的玩转与调侃,因太过恣肆与鲁莽,敬请各位务必不作深究. 中国人想象 ...查看


  • 三八妇女节演讲稿:梦呓"女"字与女子
  • 尊敬的女同胞,男同胞们: 晚上好! 我想把祝福的话语留到最后.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围绕一个"女"字. 以下纯属本人对带有"女"字旁汉字的玩转与调侃,因太过恣肆与鲁莽,敬请各位务必不作深究. 中国人想象 ...查看


  • [故乡作文]故乡的雨
  • 昨夜,故乡的雨滋润了我一夜的梦呓. 萧萧春雨,落地无声,催开了千树繁花,润绿了万里沃野. 梦里,我撑着油纸伞,独自站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小巷,与小雨齐唱: 沙沙沙,沙沙沙-- 细雨如丝,像落叶一样轻,像针尖一样细,像线一样长,一丝又一丝地飘 ...查看


  • 中秋节诗歌:天上月亮圆又圆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秋节来临之际,本站为为大家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小编提示]更多祝福语请点击本站以下链接: 升学祝福语|教师节祝福语|中秋节祝福语|周末祝福语|结婚祝福语|生日祝福语|放假时间 天上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