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茄子绵疫病发病症状,分析了发生原因与栽培技术关系密切,根据其发病规律,提出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茄子绵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茄子绵疫病;发病规律;综合防治 茄子绵疫病又称烂果病,是茄子的重要病害之一,全生育期均会发生,蔓延迅速。高温、多雨季节病害易流行,侵害果实致腐烂,造成毁灭性损失。 1?发病症状 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盛果期为发病盛期,为害果实、叶、茎、花。幼苗被侵害,胚茎基部呈水渍状坏死,引起猝倒。叶片被侵害,产生不规则或近圆形水渍状褐色病斑,有明显轮纹,潮湿时,边缘不明显,病斑上生稀疏白霉,干燥时,病斑边缘明显,不产生白霉。花被侵害,湿腐,并向嫩茎蔓延,形成水渍状、暗绿色或紫褐色凹陷病斑,缢缩或折断,湿度大时生稀疏白霉,其上部叶片萎垂。果实被侵害,近地面果实先发病,果表面初为水渍状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至暗褐色稍凹陷病斑,后逐渐扩大蔓延至整个果实表面,果内部褐变腐烂,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病果脱落或失水成僵果残留在枝上。 2?病原 茄子绵疫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为烟草疫霉和辣椒疫霉等。 3?发病规律 3.1?病害循环和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病残组织上越冬,翌年卵孢子可直接侵染茄子幼苗,在根茎部位以芽管侵入幼嫩的茎基,导致幼苗的猝倒。亦可借灌溉、降雨、流水等传播,萌芽的孢子囊或卵孢子侵染植株,首先致植株下部被侵染的果实或叶片发病;初生菌丝侵入寄主细胞吸收养分,造成寄主腐烂并迅速扩大,病部长出大量长而密的菌丝;菌丝成熟后顶端生成卵圆形孢子囊,孢子囊是主要侵染体,它散落在寄主组织上,条件适宜时,萌发成许多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水滴中产生两根鞭毛,经过30~40 min游动,选定新寄主后,失去鞭毛,萌发出芽管侵入寄主组织进行侵染;如果水分不足,孢子囊就不产生游动孢子而直接萌发出芽管侵染寄主细胞;周而复始,扩大侵染,最后又形成卵孢子越冬。 3.2?影响发病因素 3.2.1?温、湿度与发病的关系 病菌对温度适应范围广,8~38 ℃均可,发育适温25~35 ℃;相对湿度86%左右,有利于病菌孢子形成,96%以上菌丝生长旺盛;高温高湿、暴风雨或时雨时晴的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造成病害大发生。 3.2.2?栽培技术与发病的关系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重茬、土壤黏重的地块易发病;栽培密植、通风透光不良,畦面积水、潮湿等易诱发病害发生。 4?综合防治 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药剂保护为辅。 4.1?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病果、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毁处理,减少菌源;采收结束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落叶。 4.2?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耐病优良品种,如布利塔长茄、黑骠茄子、长野狼长茄、宁茄8号等茄子品种。 4.3?轮作 与十字花科、豆科、禾本科等非茄科、葫芦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4.4?穴盘育苗 采用有机基质穴盘育苗。有机基质穴盘育苗,秧苗根系发达,增强了抗病性,且避免了苗床、育苗营养土带病,减少病菌侵染。 4.5?科学管理 田块选择: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沙质壤土的地块,采用深沟高畦栽培方式,避免田间积水。 地膜覆盖: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切断土壤中病菌孢子飞溅传播。 微滴灌:采用滴灌等灌溉方式,降低病菌灌溉传播。 平衡施肥:施用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适时追肥,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田间管理:合理种植密度;适时整枝,及时摘除下部老叶、病叶、病果,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并将病残体带出田外,以防止再侵染。 4.6?化学防治 4.6.1?种子处理 53%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500倍液浸种30 min后催芽或直播。 4.6.2?土壤消毒 定植前,栽培田块土壤消毒,每667 m2用50%多菌灵2 000 g,细干土混匀,均匀撒入定植穴内。 4.6.3?药剂防治 定植前、定植缓苗后以及梅雨季节是绵疫病重点预防期。发病初期喷洒66.8%丙森·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2.5%唑菌酮·霜脲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70%锰锌·乙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53%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500倍液,每隔7~10 d喷1次,防治2~3次,注意喷药时保护果实。
摘要:介绍了茄子绵疫病发病症状,分析了发生原因与栽培技术关系密切,根据其发病规律,提出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茄子绵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茄子绵疫病;发病规律;综合防治 茄子绵疫病又称烂果病,是茄子的重要病害之一,全生育期均会发生,蔓延迅速。高温、多雨季节病害易流行,侵害果实致腐烂,造成毁灭性损失。 1?发病症状 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盛果期为发病盛期,为害果实、叶、茎、花。幼苗被侵害,胚茎基部呈水渍状坏死,引起猝倒。叶片被侵害,产生不规则或近圆形水渍状褐色病斑,有明显轮纹,潮湿时,边缘不明显,病斑上生稀疏白霉,干燥时,病斑边缘明显,不产生白霉。花被侵害,湿腐,并向嫩茎蔓延,形成水渍状、暗绿色或紫褐色凹陷病斑,缢缩或折断,湿度大时生稀疏白霉,其上部叶片萎垂。果实被侵害,近地面果实先发病,果表面初为水渍状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至暗褐色稍凹陷病斑,后逐渐扩大蔓延至整个果实表面,果内部褐变腐烂,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病果脱落或失水成僵果残留在枝上。 2?病原 茄子绵疫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为烟草疫霉和辣椒疫霉等。 3?发病规律 3.1?病害循环和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病残组织上越冬,翌年卵孢子可直接侵染茄子幼苗,在根茎部位以芽管侵入幼嫩的茎基,导致幼苗的猝倒。亦可借灌溉、降雨、流水等传播,萌芽的孢子囊或卵孢子侵染植株,首先致植株下部被侵染的果实或叶片发病;初生菌丝侵入寄主细胞吸收养分,造成寄主腐烂并迅速扩大,病部长出大量长而密的菌丝;菌丝成熟后顶端生成卵圆形孢子囊,孢子囊是主要侵染体,它散落在寄主组织上,条件适宜时,萌发成许多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水滴中产生两根鞭毛,经过30~40 min游动,选定新寄主后,失去鞭毛,萌发出芽管侵入寄主组织进行侵染;如果水分不足,孢子囊就不产生游动孢子而直接萌发出芽管侵染寄主细胞;周而复始,扩大侵染,最后又形成卵孢子越冬。 3.2?影响发病因素 3.2.1?温、湿度与发病的关系 病菌对温度适应范围广,8~38 ℃均可,发育适温25~35 ℃;相对湿度86%左右,有利于病菌孢子形成,96%以上菌丝生长旺盛;高温高湿、暴风雨或时雨时晴的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造成病害大发生。 3.2.2?栽培技术与发病的关系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重茬、土壤黏重的地块易发病;栽培密植、通风透光不良,畦面积水、潮湿等易诱发病害发生。 4?综合防治 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药剂保护为辅。 4.1?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病果、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毁处理,减少菌源;采收结束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落叶。 4.2?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耐病优良品种,如布利塔长茄、黑骠茄子、长野狼长茄、宁茄8号等茄子品种。 4.3?轮作 与十字花科、豆科、禾本科等非茄科、葫芦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4.4?穴盘育苗 采用有机基质穴盘育苗。有机基质穴盘育苗,秧苗根系发达,增强了抗病性,且避免了苗床、育苗营养土带病,减少病菌侵染。 4.5?科学管理 田块选择: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沙质壤土的地块,采用深沟高畦栽培方式,避免田间积水。 地膜覆盖: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切断土壤中病菌孢子飞溅传播。 微滴灌:采用滴灌等灌溉方式,降低病菌灌溉传播。 平衡施肥:施用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适时追肥,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田间管理:合理种植密度;适时整枝,及时摘除下部老叶、病叶、病果,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并将病残体带出田外,以防止再侵染。 4.6?化学防治 4.6.1?种子处理 53%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500倍液浸种30 min后催芽或直播。 4.6.2?土壤消毒 定植前,栽培田块土壤消毒,每667 m2用50%多菌灵2 000 g,细干土混匀,均匀撒入定植穴内。 4.6.3?药剂防治 定植前、定植缓苗后以及梅雨季节是绵疫病重点预防期。发病初期喷洒66.8%丙森·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2.5%唑菌酮·霜脲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70%锰锌·乙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53%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500倍液,每隔7~10 d喷1次,防治2~3次,注意喷药时保护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