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尚书》文本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来源在哪里?笔者经过仔细考察,以为其来源可能有下列诸方面。
清华简《尚书》片(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伏生壁中
《史记·儒林传》说,“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至“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汉书·刘歆传》又说:伏生“《尚书》初出屋壁,朽折散绝”。显然,伏生在秦时把整部“百篇”《尚书》藏于壁中。经过几十年发壁求书,只得二十九篇是完整的;其余数十篇“朽折散绝”,成了残文断简。
二、孔子宅壁
《汉书·艺文志》述:“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史记·儒林传》也说:“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孔壁中多得的十六篇,其篇名见《尧典正义》。
三、河间献王
《汉书·景十三王传》称河间献王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之属”。河间献王所得古文《尚书》,其篇名、数量虽不甚清楚,但云“与汉朝等”,可知一定十分可观。这些书其后流传至何人,《汉书》亦未载。但其作为古文《尚书》的一个来源,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四、河内女子
《尚书序·正义》引《别录》曰,“武帝末,民有得《泰誓》书于壁内者,献之”;又引房宏等说云:“宣帝本始元年,河内女子有坏老屋得古文《泰誓》三篇。”《经典释文·叙录》亦云:“汉宣帝本始中,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据上所述,有河内女子在武帝末或宣帝初因坏老屋而得《泰誓》一篇(或分上中下),献于官府。由此不能不使人产生疑问:老屋壁中为什么只藏《尚书》一篇而不是整部一套,如伏生和孔宅那样?事实很可能是这样:河内女子所得《尚书》很多,而《泰誓》一篇因比较完整而上献,其余则流散民间,成为古文《尚书》的蓝本。
五、宫中秘府
《汉书·艺文志》述: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论衡·佚文篇》记:东海张霸“造作百二篇,具成奏上。成帝出秘《尚书》以考校之,无一字相应者”。《汉书·刘歆传》又述:“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藏于秘府,伏而未发。孝成皇帝闵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藏,校理旧文。”《隋书·经籍志》还说:“晋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者。”由上可知,自西汉武帝建立藏书秘府,至晋代犹存。秘府搜求天下遗书,充实其中。
六、杜林
《后汉书·杜林传》记:“林前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常宝爱之。”他常对前来学习的王宏等说:“古文虽不合时务,然愿诸生无悔所学。”可见古文《尚书》在当时不立学官,受到冷遇。据《隋书·经籍志》述:杜林的古文《尚书》,“其所传唯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孔旧本,自余绝无师说”。由此推测,杜林的尚书学,因为古文“不合时务”,他只传授今文“二十九篇”的古文之义,而把“自余绝无师说”的古文篇章保存下来,秘而不传。杜林的这种做法当然是出于不得已,由当时的形势决定的;他所保存的“绝无师说”的古文篇目也未见记载。然而他没有传授的“二十九篇”之外的古文,后来很可能被流传的古文《尚书》本所采纳。
七、孔氏家族
《后汉书·儒林传》述:孔氏家族“自安国以下,世传古文《尚书》”。《孔丛子》载孔子后代孔季彦的话说:“先圣垂训,壁出古文。临淮传义,可谓妙矣!……斯业之所以不泯,赖吾家世世独修之也。” (《孔丛子》,卷下,《连丛子》)有学者指出:“所谓‘临淮传义”即指孔安国释读孔壁所出古文《尚书》而言。《孔丛子》一书可以说是孔氏家学的学案。此学案《叙书》并载孔减的话:“臣世以经学为业,家传相承,作为训法。……侍中安国受诏缀集古义,臣乞为太常,典臣家业,与安国纪纲古训,使永垂来嗣。”集中又有孔减《与侍中从弟安国书》云:“旧章潜于壁室,正于纷扰之际,尔而见,俗儒结舌,古训复申,岂非圣祖之灵欲令仁弟赞明其道以阐其业者哉!”此书还谈到:“知以今雠古,以隶篆推科斗,已定五十余篇,并为之传。云其余错乱,文字磨灭,不可分了,欲垂待后贤,诚合先君闻疑之义。”唐司马贞压缩此书载入《史记·儒林传·索隐》中。有学者根据上述记载认为:“孔安国曾尽得孔壁《古文尚书》,并曾以今文写定,为之传注,不应再有怀疑,更不应轻易否定。
返回腾讯网首页>>
古文《尚书》文本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来源在哪里?笔者经过仔细考察,以为其来源可能有下列诸方面。
清华简《尚书》片(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伏生壁中
《史记·儒林传》说,“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至“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汉书·刘歆传》又说:伏生“《尚书》初出屋壁,朽折散绝”。显然,伏生在秦时把整部“百篇”《尚书》藏于壁中。经过几十年发壁求书,只得二十九篇是完整的;其余数十篇“朽折散绝”,成了残文断简。
二、孔子宅壁
《汉书·艺文志》述:“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史记·儒林传》也说:“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孔壁中多得的十六篇,其篇名见《尧典正义》。
三、河间献王
《汉书·景十三王传》称河间献王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之属”。河间献王所得古文《尚书》,其篇名、数量虽不甚清楚,但云“与汉朝等”,可知一定十分可观。这些书其后流传至何人,《汉书》亦未载。但其作为古文《尚书》的一个来源,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四、河内女子
《尚书序·正义》引《别录》曰,“武帝末,民有得《泰誓》书于壁内者,献之”;又引房宏等说云:“宣帝本始元年,河内女子有坏老屋得古文《泰誓》三篇。”《经典释文·叙录》亦云:“汉宣帝本始中,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据上所述,有河内女子在武帝末或宣帝初因坏老屋而得《泰誓》一篇(或分上中下),献于官府。由此不能不使人产生疑问:老屋壁中为什么只藏《尚书》一篇而不是整部一套,如伏生和孔宅那样?事实很可能是这样:河内女子所得《尚书》很多,而《泰誓》一篇因比较完整而上献,其余则流散民间,成为古文《尚书》的蓝本。
五、宫中秘府
《汉书·艺文志》述: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论衡·佚文篇》记:东海张霸“造作百二篇,具成奏上。成帝出秘《尚书》以考校之,无一字相应者”。《汉书·刘歆传》又述:“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藏于秘府,伏而未发。孝成皇帝闵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藏,校理旧文。”《隋书·经籍志》还说:“晋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者。”由上可知,自西汉武帝建立藏书秘府,至晋代犹存。秘府搜求天下遗书,充实其中。
六、杜林
《后汉书·杜林传》记:“林前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常宝爱之。”他常对前来学习的王宏等说:“古文虽不合时务,然愿诸生无悔所学。”可见古文《尚书》在当时不立学官,受到冷遇。据《隋书·经籍志》述:杜林的古文《尚书》,“其所传唯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孔旧本,自余绝无师说”。由此推测,杜林的尚书学,因为古文“不合时务”,他只传授今文“二十九篇”的古文之义,而把“自余绝无师说”的古文篇章保存下来,秘而不传。杜林的这种做法当然是出于不得已,由当时的形势决定的;他所保存的“绝无师说”的古文篇目也未见记载。然而他没有传授的“二十九篇”之外的古文,后来很可能被流传的古文《尚书》本所采纳。
七、孔氏家族
《后汉书·儒林传》述:孔氏家族“自安国以下,世传古文《尚书》”。《孔丛子》载孔子后代孔季彦的话说:“先圣垂训,壁出古文。临淮传义,可谓妙矣!……斯业之所以不泯,赖吾家世世独修之也。” (《孔丛子》,卷下,《连丛子》)有学者指出:“所谓‘临淮传义”即指孔安国释读孔壁所出古文《尚书》而言。《孔丛子》一书可以说是孔氏家学的学案。此学案《叙书》并载孔减的话:“臣世以经学为业,家传相承,作为训法。……侍中安国受诏缀集古义,臣乞为太常,典臣家业,与安国纪纲古训,使永垂来嗣。”集中又有孔减《与侍中从弟安国书》云:“旧章潜于壁室,正于纷扰之际,尔而见,俗儒结舌,古训复申,岂非圣祖之灵欲令仁弟赞明其道以阐其业者哉!”此书还谈到:“知以今雠古,以隶篆推科斗,已定五十余篇,并为之传。云其余错乱,文字磨灭,不可分了,欲垂待后贤,诚合先君闻疑之义。”唐司马贞压缩此书载入《史记·儒林传·索隐》中。有学者根据上述记载认为:“孔安国曾尽得孔壁《古文尚书》,并曾以今文写定,为之传注,不应再有怀疑,更不应轻易否定。
返回腾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