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年.闰月.闰日-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

·闰年、闰月、闰日-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

【 发布:千篇一律  2008-03-01 00:18  一叶知秋   浏览/回复:1135/1】

闰年、闰月、闰日2008-01-10 11:28闰,本义就是余数。指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间的差数,多余出来的叫“闰”。

闰年,凡阳历中有闰日(二月为二十九日)的年,或阴历中有闰月(一年有十三个月)的年;闰余(岁余置闰。阴历每年与回归年相比所差的时日)

闰日,阳历的平年只有365日,与回归年比较,每年相差5时48分46秒,所以每四年积成1日,加于2月成29日,这一天称为闰日,这一年称为闰年

闰月,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定历法,每年和回归年的 365 日5 时 48 分 46 秒相差约 10 日 21 时,积以置闰,所以每三年要闰一个月,每五年闰两个月,每十九年闰七个月。这样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称为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闰月、闰年

为了调整历法年的平均长度,使其与回归年的长度相符合,有时就需要调整个别月份的长度或增加一年中的月数。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

闰月这种制历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使用的,大约开始于公元前500多年,比古希腊要早160多年。我国历法采用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别是不同的。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历中以朔月的长度29.5306日为1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需要置闰,使阴阳历各个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对应的关系。我国古六历中用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的闰月法,每逢闰年所加的月便称为“闰月”。闰月放在一年的年终,例如,秦代和西汉初期使用的《颛项历》,以十月为岁首,把九月做为年终,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而称为“后九月”。到了西汉初制定太初历时,把闰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并规定以没有中气的那几个月作为闰月,月序仍用上个月的月序,只要称其为“闰某月”。这一置闰规则在采用平气的历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时宪历时,则改用定气注历,如继续单纯以没有中心置闰的规则,有可能一年要置两个闰月。因此,又补充规定:以两次冬至之间包含有13个月的定为闰年,闰年的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定为闰月。这一规则一直沿用至今。闰年中以闰四、五、六月最多,闰九、十月最少,闰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则不会出现,至少在几千年内是这样的。

在公历中,闰月不是在一年中增加一个月,而是在某一个月增加一天,以保证历法年与回归年相一致。例如《儒略历》和现行《公历》一般年份都是365天。通常每过四年(现行公历有时相隔八年)就把二月份增加一天,这一年就是366天。这年的二月就是闰月,而这一年也叫闰年。

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规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的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就是平年。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西方公历的“闰年”

阳历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相反就是平年,平年为365天,闰年为366天。在公历(格里历)纪年中,平年的二月为28天,闰年的二月为29天。闰年平月2月29日为闰日。

增加闰日的原因

现时的公历以回归年为“年”的计算基础,而一个回归年大约等于365.24220日。因为在平年公历只计算365日,结果四年后便会累积0.24220×4=0.9688日,大约等于一日,所以便逢四年增加一日闰日以抵销这0.9688日。

计算闰年的方法

公历纪年法中,能被4整除的大多是闰年,不能被100整除而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是闰年,能被3200整除的也不是闰年,如1900年是平年,2000年是闰年,3200年不是闰年。

中国农历的“闰年”

中国旧历农历纪年中,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一般年份为12个月,354或355天,闰年则为13个月,383或384天

工具箱

【 · 发布:千篇一律  2008-03-01 00:21 】

闰日·闰月·闰年

日期:2008-02-26 作者:李建永 来源:新民晚报

公历今年是个闰年,农历明年(己丑年)也是闰年。关于“置闰”,有始于黄帝之说,亦有起于尧帝之说。据《史记·历书》载:“黄帝考星历,建五行,起消息,正闰余。”然而,比《史记》更早的《尚书·尧典》则云:“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所以后世多以尧帝为“置闰”之始。如明·张岱《夜航船·天文部·历律》云:“尧使羲仲叔主春夏,和仲叔主秋冬,以闰月正四时,始为历纪。”又云:“黄帝迎日推荚,尧闰月成岁。”据汉·班固《白虎通义》曰:“月有闰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十二月,日不匝十二度,故三年一闰,五岁再闰也,明阴不足、阳有余。闰者,阳之余也。”《榖梁传·文公六年》亦讲:“闰月者,附月之余日也,积分而成于月者也。”汉·蔡邕《独断》亦云:“闰月者,所以补小月之减日,以正岁数,故三年一闰,五年再闰。”《说文》亦讲:“闰,余分之月,五岁再闰。告朔之礼,天子居宗庙,闰月居门中,从王在门中。《周礼》曰:‘闰月,王居门中终月也。’”

现在所谓“闰年”,有“闰日”和“闰月”之分。“闰日”是指公历(阳历)而言,一回归年的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阳历把一年定为365日,所余时间约每四年积累成一日,称“闰日”,并把这一日加在2月里(阳历平年2月为28天,闰年2月为29天),有“闰日”的这一年称“闰年”,共有366天。而“闰月”则是专指农历(夏历)而言。我国的农历,平年有12个月,规定为354天或355天,闰年要加一个月,所加的这个月称闰月(加在几月之后就称闰几月)。农历闰年的规律,一般是三年一闰,五年二闰,十九年七闰。据《汉书·律历志》讲:“并终数为十九,《易》穷则变,故为闰法。”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天终数九,地终数十。穷,终也,言闰亦日之穷余,故取二终之数以为义。”(牧马按:《易传》讲天数最大为九,地数最大为十,二数相加为十九;又七为少阳将变,故有十九年七闰之说)。前边的引文中有:“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为什么有闰月才能定四时成岁呢?这是因为地球每年绕太阳自转一圈约365.25日,而月亮一个平年绕地球自转十二圈约354日或355日,二者每年相差约10日21时。如果没有闰月,则三年相差一个多月,五年相差两个月,即会以夏季为春季;十九年相差七个月,则会四时相反。因而《周礼·春官》讲:“正岁年,以序事。”郑玄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中、朔大小不齐,正之以闰,若今时作历日矣。”置闰,就是为了解决阴历和阳历之间所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因为太阳历只考虑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却不考虑月亮与地球的关系;同样,太阴历只考虑月亮与地球的关系,却不考虑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而我国的农历,是一种统筹考虑日、月、地三者运行规律的阴阳合历,既考虑了月亮绕地球自转的规律,同时也考虑到地球绕太阳自转的规律。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年(即“中数之岁”,太阳历)的二十四等分,岁实一年为365.25日,而阴历(即“朔数之年”,太阴历)每年只有354日或355日,这样,每年约剩余10日21时,故须置闰。闰月一般是29日。由于农历每月平均有两个节气,一个叫节气(简称节,如立春),一个叫中气(简称气,如雨水)。据《逸周书·周月解》:“中气以著时应……闰无中气,斗柄指两辰之间。”为什么闰月无中气呢?这也是由于阴阳历的矛盾而使节气常常落在月份的后面,中气本该在每月中的十五日或十六日,然而却逐渐后移到月末的晦日(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阴阳历矛盾到极点,就须置一个闰月。闰月的节气一般在闰月的十五日或十六日,因而这个节气后面的中气就会后移到下月初的朔日,所以说“闰月无中气”。

工具箱

| 刷新 | 发表跟贴 | 搜索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 末页 |

多彩财经 版权所有| 服务直通车| 新手上路| | Email| 网管留言板| Tel:010-66555382|(31ms)

·闰年、闰月、闰日-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

【 发布:千篇一律  2008-03-01 00:18  一叶知秋   浏览/回复:1135/1】

闰年、闰月、闰日2008-01-10 11:28闰,本义就是余数。指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间的差数,多余出来的叫“闰”。

闰年,凡阳历中有闰日(二月为二十九日)的年,或阴历中有闰月(一年有十三个月)的年;闰余(岁余置闰。阴历每年与回归年相比所差的时日)

闰日,阳历的平年只有365日,与回归年比较,每年相差5时48分46秒,所以每四年积成1日,加于2月成29日,这一天称为闰日,这一年称为闰年

闰月,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定历法,每年和回归年的 365 日5 时 48 分 46 秒相差约 10 日 21 时,积以置闰,所以每三年要闰一个月,每五年闰两个月,每十九年闰七个月。这样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称为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闰月、闰年

为了调整历法年的平均长度,使其与回归年的长度相符合,有时就需要调整个别月份的长度或增加一年中的月数。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

闰月这种制历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使用的,大约开始于公元前500多年,比古希腊要早160多年。我国历法采用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别是不同的。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历中以朔月的长度29.5306日为1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需要置闰,使阴阳历各个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对应的关系。我国古六历中用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的闰月法,每逢闰年所加的月便称为“闰月”。闰月放在一年的年终,例如,秦代和西汉初期使用的《颛项历》,以十月为岁首,把九月做为年终,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而称为“后九月”。到了西汉初制定太初历时,把闰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并规定以没有中气的那几个月作为闰月,月序仍用上个月的月序,只要称其为“闰某月”。这一置闰规则在采用平气的历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时宪历时,则改用定气注历,如继续单纯以没有中心置闰的规则,有可能一年要置两个闰月。因此,又补充规定:以两次冬至之间包含有13个月的定为闰年,闰年的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定为闰月。这一规则一直沿用至今。闰年中以闰四、五、六月最多,闰九、十月最少,闰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则不会出现,至少在几千年内是这样的。

在公历中,闰月不是在一年中增加一个月,而是在某一个月增加一天,以保证历法年与回归年相一致。例如《儒略历》和现行《公历》一般年份都是365天。通常每过四年(现行公历有时相隔八年)就把二月份增加一天,这一年就是366天。这年的二月就是闰月,而这一年也叫闰年。

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规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的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就是平年。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西方公历的“闰年”

阳历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相反就是平年,平年为365天,闰年为366天。在公历(格里历)纪年中,平年的二月为28天,闰年的二月为29天。闰年平月2月29日为闰日。

增加闰日的原因

现时的公历以回归年为“年”的计算基础,而一个回归年大约等于365.24220日。因为在平年公历只计算365日,结果四年后便会累积0.24220×4=0.9688日,大约等于一日,所以便逢四年增加一日闰日以抵销这0.9688日。

计算闰年的方法

公历纪年法中,能被4整除的大多是闰年,不能被100整除而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是闰年,能被3200整除的也不是闰年,如1900年是平年,2000年是闰年,3200年不是闰年。

中国农历的“闰年”

中国旧历农历纪年中,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一般年份为12个月,354或355天,闰年则为13个月,383或384天

工具箱

【 · 发布:千篇一律  2008-03-01 00:21 】

闰日·闰月·闰年

日期:2008-02-26 作者:李建永 来源:新民晚报

公历今年是个闰年,农历明年(己丑年)也是闰年。关于“置闰”,有始于黄帝之说,亦有起于尧帝之说。据《史记·历书》载:“黄帝考星历,建五行,起消息,正闰余。”然而,比《史记》更早的《尚书·尧典》则云:“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所以后世多以尧帝为“置闰”之始。如明·张岱《夜航船·天文部·历律》云:“尧使羲仲叔主春夏,和仲叔主秋冬,以闰月正四时,始为历纪。”又云:“黄帝迎日推荚,尧闰月成岁。”据汉·班固《白虎通义》曰:“月有闰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十二月,日不匝十二度,故三年一闰,五岁再闰也,明阴不足、阳有余。闰者,阳之余也。”《榖梁传·文公六年》亦讲:“闰月者,附月之余日也,积分而成于月者也。”汉·蔡邕《独断》亦云:“闰月者,所以补小月之减日,以正岁数,故三年一闰,五年再闰。”《说文》亦讲:“闰,余分之月,五岁再闰。告朔之礼,天子居宗庙,闰月居门中,从王在门中。《周礼》曰:‘闰月,王居门中终月也。’”

现在所谓“闰年”,有“闰日”和“闰月”之分。“闰日”是指公历(阳历)而言,一回归年的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阳历把一年定为365日,所余时间约每四年积累成一日,称“闰日”,并把这一日加在2月里(阳历平年2月为28天,闰年2月为29天),有“闰日”的这一年称“闰年”,共有366天。而“闰月”则是专指农历(夏历)而言。我国的农历,平年有12个月,规定为354天或355天,闰年要加一个月,所加的这个月称闰月(加在几月之后就称闰几月)。农历闰年的规律,一般是三年一闰,五年二闰,十九年七闰。据《汉书·律历志》讲:“并终数为十九,《易》穷则变,故为闰法。”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天终数九,地终数十。穷,终也,言闰亦日之穷余,故取二终之数以为义。”(牧马按:《易传》讲天数最大为九,地数最大为十,二数相加为十九;又七为少阳将变,故有十九年七闰之说)。前边的引文中有:“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为什么有闰月才能定四时成岁呢?这是因为地球每年绕太阳自转一圈约365.25日,而月亮一个平年绕地球自转十二圈约354日或355日,二者每年相差约10日21时。如果没有闰月,则三年相差一个多月,五年相差两个月,即会以夏季为春季;十九年相差七个月,则会四时相反。因而《周礼·春官》讲:“正岁年,以序事。”郑玄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中、朔大小不齐,正之以闰,若今时作历日矣。”置闰,就是为了解决阴历和阳历之间所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因为太阳历只考虑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却不考虑月亮与地球的关系;同样,太阴历只考虑月亮与地球的关系,却不考虑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而我国的农历,是一种统筹考虑日、月、地三者运行规律的阴阳合历,既考虑了月亮绕地球自转的规律,同时也考虑到地球绕太阳自转的规律。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年(即“中数之岁”,太阳历)的二十四等分,岁实一年为365.25日,而阴历(即“朔数之年”,太阴历)每年只有354日或355日,这样,每年约剩余10日21时,故须置闰。闰月一般是29日。由于农历每月平均有两个节气,一个叫节气(简称节,如立春),一个叫中气(简称气,如雨水)。据《逸周书·周月解》:“中气以著时应……闰无中气,斗柄指两辰之间。”为什么闰月无中气呢?这也是由于阴阳历的矛盾而使节气常常落在月份的后面,中气本该在每月中的十五日或十六日,然而却逐渐后移到月末的晦日(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阴阳历矛盾到极点,就须置一个闰月。闰月的节气一般在闰月的十五日或十六日,因而这个节气后面的中气就会后移到下月初的朔日,所以说“闰月无中气”。

工具箱

| 刷新 | 发表跟贴 | 搜索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 末页 |

多彩财经 版权所有| 服务直通车| 新手上路| | Email| 网管留言板| Tel:010-66555382|(31ms)


相关文章

  • 如何判断平年.闰年
  • (如何判断平年与闰年) 相关知识: 1.为什么要有平年和闰年之分? 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这段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日,叫做平年.这样,每4年就少算了23时15分4秒,即将近一天.人们就把 ...查看


  • 闰年与平年
  • 闰年与平年 闰年(leap year),在公历(格里历)或夏历中有闰日的年份,以及在中国旧历农历中有闰月的年份.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tropical year).公历的平年仅有 ...查看


  • 公历闰年的精确计算方法
  • 1. 阳历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相反就是平年,平年为365天,闰年为366天.在公历(格里历)纪年中,平年的二月为28天,闰年的二月为29天.闰年平月2月29日为闰日. 2.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历纪年法中:能被4整除的大多是闰年:能被100 ...查看


  • 各民族天文历法
  • 各民族天文历法 维吾尔族的天文历法 维吾尔族的天文学知识源远流长.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哈斯·哈吉甫在其<福尔智慧>一书中介绍了当时的许多天文学知识,并在第五章<论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中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了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作 ...查看


  • 农历腊月说农历
  • 农历腊月说农历 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格里历)和农历,都属于一个叫"历法"的东西.所谓历法,通俗地讲,就是安排与协调年.月.日以明确一个时间序列的法则或者说制度.历法的制定,虽以天文学为基础,但严格意义上讲属于" ...查看


  • 中国农历与阴历的区别
  • 中国农历与阴历的区别 农历和阴历的区别是: 农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即回归年)为准. 阴历又叫太阴历,是以月相变化一个周期的时间为单位的历法. 中国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叫作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 ...查看


  • 为何要闰月
  • 每个月都含有2个节气,古代劳动人民把前个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称"节气":而后个节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称为& ...查看


  • 传统紫微斗数的闰月算法
  • 传统紫微斗数的闰月算法历来也是争议的一个热点. 遇到闰月怎么办?前人各有奇招,可归纳为六种: 1.依古法按下月算,这是斗数全书的观点,为绝大多数人沿袭: 2.按当月算: 3.前15日算上月,后15日算下月: 4.按下月起身命二宫,而月系星曜 ...查看


  • 二十八宿旁通历
  • 道教历法探奥 作者:盖建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道教为了修炼的需要,还创制了一种特殊的.在道门内部流通的历法.<道藏>中有一部原题为"中华仙人李淳风注"的数术著作<金锁流珠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