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
说教材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课文描述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及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课文虽然短小,但层次清楚,语言优美简洁、朴实亲切。作者抓住杨梅的特点,进行细腻地描写,是一篇难度适宜的指导学生仿写水果的状物抒情记叙文。读罢课文,嘴里依稀还泛着酸滋滋、甜津津的味道,而后再狠狠地咽上几大口口水。这有着惊异形状,可爱颜色,甜美滋味的杨梅重临于我的心头。这种叫杨梅的果子便是远离故土的作者寄托乡情的魂牵梦萦的佳果美食。
说教学目标
尽管《我爱故乡的杨梅》只是一篇选读课文,但只要细细触摸文本,我的脑海里便自然而然地跳出了几个字:是一篇引导学生状物的好范文,可以把它当作一篇精读课文来研读。综观全册教材,这篇文章可以归到第一组的课文中去(第一组课文描写的是大自然的景物)。课标提出的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要求要充分得以体现。再从单元目标看,要求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为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体会杨梅的可爱之处,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2)抓住要点进行口语交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杨梅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并学会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说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抓住要点、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2)了解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
说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并学会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我利用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和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等优势,整合语文课堂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引起重视学生,加强朗读,提炼写法,为接下来的仿写做好铺垫。
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不同的差异中得到发展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注重了教法的选择,同时,更关注对学法的指导:我采用以下方法:
1.用图文结合的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进行质疑。
2.用探究为主的扶放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3.用读思结合的品读感悟法,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感悟课文内容,升华情感体验。
说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设计以下学环节:
(交流导入:上课一开始,我和学生交流学生预习的请况,让学生说说对杨梅的印象。)
一、揭示课题,指导读题
1、出示杨梅图片。
请学生用一句话来说说杨梅的特点。
2、检查预习情况。
(1)从文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从几个方面来介绍杨梅?
(3)这些部分是在文中哪个自然段?
(在这一重点环节里,我依托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或扶或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二、深入体会,学习方法
1、从形状、颜色、味道这三个方面入手,请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部分,再细细地读一读。
2、电脑出示各组应完成的学习任务(学生选择喜欢的部分进行研究).
3、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全班交流。
4、观察事物的方法很多,用鼻子闻,用眼睛看……那作者是用你哪些方法来观察杨梅的?
三、拓展练习,观察仿写
1、作者通过触摸、眼看、口尝的方式观察杨梅,抓住了杨梅果的特点,从形状、颜色、味道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个新鲜的杨梅果,我们在写水
果的时候要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描写的方法。
(从形、色、味三方面按按由外到里的顺序写具体。)
那现在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作者观察描写的方法来写一种水果,看谁成为今天的写作小能手!
2、讲台上放置一个小盒子,盒中放一种水果。
要求:上台的学生不能说出答案,可以用语言来形容。
(1)请两名学生上台摸一摸,说说自己摸到的触感以及大致的形状。
(2)同学们根据两位同学的提示猜一猜是什么水果。
(3)猜对后请学生说一说对这一水果的印象,如:颜色、形状……
(4)出示水果,看一看再对比与说的是否一样。
(5)请两位学生尝一尝,并说一说口感与味道如何?
3、请学生根据自己观察,选一个喜欢的角度来写一写吧!
4、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交流展示。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学会了什么?
1、
2、
说板书
好的板书能从视觉上强化对学生的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学生掌握课文精髓的显微镜,本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板书设计:
我爱故乡的杨梅
形状:小刺 平滑柔软 (手摸)
杨梅果: 颜色:淡红 深红 几乎变黑 (眼看)
滋味:又酸又甜 甜津津 (口尝)
以上就是我对《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的教学分析和教学思路设计,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观察要有顺序。 从不同的角度细致地进行观察。
《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
说教材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课文描述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及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课文虽然短小,但层次清楚,语言优美简洁、朴实亲切。作者抓住杨梅的特点,进行细腻地描写,是一篇难度适宜的指导学生仿写水果的状物抒情记叙文。读罢课文,嘴里依稀还泛着酸滋滋、甜津津的味道,而后再狠狠地咽上几大口口水。这有着惊异形状,可爱颜色,甜美滋味的杨梅重临于我的心头。这种叫杨梅的果子便是远离故土的作者寄托乡情的魂牵梦萦的佳果美食。
说教学目标
尽管《我爱故乡的杨梅》只是一篇选读课文,但只要细细触摸文本,我的脑海里便自然而然地跳出了几个字:是一篇引导学生状物的好范文,可以把它当作一篇精读课文来研读。综观全册教材,这篇文章可以归到第一组的课文中去(第一组课文描写的是大自然的景物)。课标提出的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要求要充分得以体现。再从单元目标看,要求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为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体会杨梅的可爱之处,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2)抓住要点进行口语交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杨梅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并学会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说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抓住要点、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2)了解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
说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并学会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我利用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和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等优势,整合语文课堂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引起重视学生,加强朗读,提炼写法,为接下来的仿写做好铺垫。
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不同的差异中得到发展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注重了教法的选择,同时,更关注对学法的指导:我采用以下方法:
1.用图文结合的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进行质疑。
2.用探究为主的扶放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3.用读思结合的品读感悟法,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感悟课文内容,升华情感体验。
说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设计以下学环节:
(交流导入:上课一开始,我和学生交流学生预习的请况,让学生说说对杨梅的印象。)
一、揭示课题,指导读题
1、出示杨梅图片。
请学生用一句话来说说杨梅的特点。
2、检查预习情况。
(1)从文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从几个方面来介绍杨梅?
(3)这些部分是在文中哪个自然段?
(在这一重点环节里,我依托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或扶或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二、深入体会,学习方法
1、从形状、颜色、味道这三个方面入手,请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部分,再细细地读一读。
2、电脑出示各组应完成的学习任务(学生选择喜欢的部分进行研究).
3、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全班交流。
4、观察事物的方法很多,用鼻子闻,用眼睛看……那作者是用你哪些方法来观察杨梅的?
三、拓展练习,观察仿写
1、作者通过触摸、眼看、口尝的方式观察杨梅,抓住了杨梅果的特点,从形状、颜色、味道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个新鲜的杨梅果,我们在写水
果的时候要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描写的方法。
(从形、色、味三方面按按由外到里的顺序写具体。)
那现在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作者观察描写的方法来写一种水果,看谁成为今天的写作小能手!
2、讲台上放置一个小盒子,盒中放一种水果。
要求:上台的学生不能说出答案,可以用语言来形容。
(1)请两名学生上台摸一摸,说说自己摸到的触感以及大致的形状。
(2)同学们根据两位同学的提示猜一猜是什么水果。
(3)猜对后请学生说一说对这一水果的印象,如:颜色、形状……
(4)出示水果,看一看再对比与说的是否一样。
(5)请两位学生尝一尝,并说一说口感与味道如何?
3、请学生根据自己观察,选一个喜欢的角度来写一写吧!
4、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交流展示。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学会了什么?
1、
2、
说板书
好的板书能从视觉上强化对学生的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学生掌握课文精髓的显微镜,本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板书设计:
我爱故乡的杨梅
形状:小刺 平滑柔软 (手摸)
杨梅果: 颜色:淡红 深红 几乎变黑 (眼看)
滋味:又酸又甜 甜津津 (口尝)
以上就是我对《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的教学分析和教学思路设计,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观察要有顺序。 从不同的角度细致地进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