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舆论监督
摘要:网络舆论监督已经成为民意表达与社会主义道德监督的重要手段,督集中反映了公众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参与和各种价值判断及思想动态,促进了公民意识提高,推动了政治文明进步。但当前网络舆论监督仍存在着虚拟信息良莠不齐、互联网发展失衡、网络监督流于表面、网络暴力危、个人隐私与安全及管理制度滞后等问题。正确引领网络监督,对扼制腐败现象,提高政府执政能力起到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引领;反腐倡廉;理性网络监督
近年来,我国网络监督的例子有很多。2009 年“躲猫猫事件”;2010 年的“我爸是李刚”;2011 年的“随手拍解救流浪儿童”“郭美美与红十字会事件”等,引发的网络舆论浪潮此起彼伏,成为与现实世界产生重要关联的舆论冲击波,在与现实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监督主体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交流意见看法、提供信息线索,对监督客体进行监督的一种监督形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当前网络监督已成为人民表达诉求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正在成为民意表达和道德监督的另一种方式,进而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因素。在网络舆论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它所带来的问题与隐患也逐渐浮现。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优势,克服网络监督的弊端,使其与我国现行社会主义制度相对接,从而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
纵观最近几年的网上公共冲突性事件,网络舆论在群众的“意见表达”和民主监督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主监督的内涵,与一般的舆论监督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
( 一) 监督主体广泛
我国的网民人数众多,并且分布于社会的不同地域、阶层、行业和年龄段。互联网的匿名性、隐蔽性和自由性等特点使网民有了一个“背后说话”的机会,在意见表达和民主监督时可以畅所欲言,而无需担心遭到报复和打击。可以说,网络培育了一批“市民记者”,网民可以通过键盘轻松地举报腐败官员,并且追查真相,一种原子式的舆论监督方式正在不断地改善原有的政治生态。正如尼葛洛庞蒂指出的那样,每一个拥有互联网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执照的电台,任何政府官员若想仍然采取以往那种集权式的控制方式与群众“隔绝”,几乎已无可能。
( 二) 监督通道多元
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为网民的上网以及民主监督提供了便利条件。现阶段,网民主要是通过论坛,博客,贴吧,等来进行意见表达和民主监督:
(三) 网络舆论监督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公务领域成为主要焦点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从政治事件到社会公共事件,从政界到司法界,从道德到法律,从网络到现实,公民通过网络舆论监督参与社会管理的范围正急剧扩大, 且大部分事件都以公民意识中的 “惩恶扬善”、“伸张正义”、“以天下为己任” 等大爱精神为原则,通过有序的参与,形成合力,就可以博弈滥权,发难腐败。有关社会学家预见,未来来自草根的网络监督将取得更大成效, 特别是针对政府官员和权力部门的监督,
将更为集中有力,也将在更大程度上考验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四)网络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监督的主要形式,监督效果明显凸现
当前,由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媒体形成的传统舆论场与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形成的新兴舆论场,一起构成了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两个舆论场。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成为督促制度执行力提升的新力量。随着网络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监督渠道、监督方式的不断扩展完善,网络舆论监督也必将促进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更大进步。
二、当前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网络媒体的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它有推动人类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面,同时也常常伴随着各种非理性甚至违法行为。当前,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暴力和媒体审判。
( 一) 网络暴力
近年来,在许多网络热点事件中往往都能发现网络暴民的身影。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同这种说法,有人认为“网络暴民是个伪命题,如果我们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这个词汇本身,不但偏离解决问题的方向,而且我们自己也容易陷入以暴易暴的尴尬境地。”但是,网络事件中往往充斥着暴力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虚拟信息良莠不齐,影响舆论监督的公信力。
网络传媒营造的是“拟态环境”和“虚拟现实”,即由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产生的心理体验,而不是对现实感性世界的体验。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也造成了虚假信息的泛滥。虚假信息的泛滥严重妨碍了人们获得真实信息,能导致人们形成与现实不相符合的意见,严重的还会导致人们思想混乱和行为极端。同时,由于慎重发言的新闻制度,使得政府信息的发布大大滞后于网上事件传播,这就给予了虚假性和猜测性的信息有了生存土壤。各种真假莫辨的海量信息难以形成具有公信力的舆论,这也使得网络舆论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媒体审判
在法治社会,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一直都是两个重要的理念。一般来说,传媒机构和司法机构通常能够各司其职,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与支持,共同推进行政问责制的发展。然而,在网络社会,网络媒体和司法机构的这种张力被打破,经常会出现网络舆论干预司法审判的现象,最终形成了媒体的审判。
媒体审判有违法治精神,它既违背了无罪推定原则,又危害了司法独立。实际上,媒体审判并不是媒体民主监督的一部分,而是媒体舆论监督权的一种滥用。英国法律就规定,媒体审判如果严重影响到司法独立和司法工作,将被处以“藐视法庭罪”。我国宪法也规定,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扰。因此,在发挥网络媒体监督的同时,要防止媒体的审判,实现司法的独立。
三、 对策与建议
网络舆论监督的触角已触及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由于网络媒体的特殊性,规范网络监督要从法律、伦理、技术等多方面着力,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主要应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网络舆论监督理念, 重视网情民意表达渠道网络监督是科技发展与民主政治有机融合的结果,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公民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一个个网络监督事件显示出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与公民意识的觉醒,这对于我国实现法治社会、建设政治文明具有重大的意义。网络舆论监督是互联网
时代的一种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新形式,借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以及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成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有力补充,网络与其它手段一起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将会保障制度的执行力不断加强。
(二)提高网民素质,造就高素质的监督主体。
网络监督离不开网民,参与网络监督网民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会影响到网络监督的效果,因此,要逐步建立健全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宣传客观公正的监督理念,引导网民正确参与监督。一方面要求网民自身具有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平和责任感,能够自觉遵守法规和遵从道德规范,增强网络的社会责任感、网站发布新闻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还要求建立操作性强的,包含详细的评价标准的自律机制。在提倡网民文明上网的同时,网站版主应及时疏导网络论坛中的情绪型言论,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及时跟帖、主动导帖,善言规劝,与网友共同创建宽松自由、文明和谐的讨论环境。
(三)加强舆论疏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网民合法理性表达
由于我国互联网法制建设步伐远远跟不上网络的发展速度,目前网络舆论监督还不能在法治化轨道上有序运行,导致其难以发挥应有的更大作用。所以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尽快明确网络监督的合法性,将网络舆论监督视为公民的基 本权利加以法律保护。
要特别注重厘清与网络舆论监督相关的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等法律界限,明确规定网络舆论监督的形式与内容、权利与保障以及网络侵权的法律责任等,使网络舆论监督中的评价、讨论、互动、传播等各种行为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级党政、立法部门以及制度执行机构要共同努力,握住网络监督这把“双刃剑”的“剑柄”,既充分发挥其潜能,又不至于让它偏离法治的轨道,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网络舆论监督的进一步突破。对众多网民来说,缺少法律知识,法治观念淡薄,往往导致在进行网络舆论监督的时候不够理性,甚至采用泄露个人隐私的方式,包括轻易使用“人肉搜索”这样饱受争议的手段,以期达到彻底揭露问题的目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现在许多网民要求主张权利,但对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并不明确,以至于网上表达缺乏理性,不计后果。要开展深入有效的网民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 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促使广大网民严格自律,坚持合法理性、客观公正的态度,在发表言论时尊重事实,辩证地看待问题,在法治的环境下,缔造良性互动的网络舆论监督与公共社会秩序。
总结:网络舆论监督在监督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是网络舆论监督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剖析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探讨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 促进网络舆论监督良性发展, 提高网络监督水平。一随着网络舆论监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它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监督的价值, 合理引导网民的舆论,从而提高网络舆论监督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健;徐祖迎:“网络舆论监督及其规范” 《中国行政管理》出版日期:2011 年第12期
2、范敏:“我国网络舆论监督问题研究” 《江苏科技信息》 2012 年第1期 作
3、刘艳丽 :“试论网络舆论监督” 《巢湖学院学报 》 2011 年第2期 页码:
4、刘述康:“引领网络舆论监督,提高网络监督水平”《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
摘要:网络舆论监督已经成为民意表达与社会主义道德监督的重要手段,督集中反映了公众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参与和各种价值判断及思想动态,促进了公民意识提高,推动了政治文明进步。但当前网络舆论监督仍存在着虚拟信息良莠不齐、互联网发展失衡、网络监督流于表面、网络暴力危、个人隐私与安全及管理制度滞后等问题。正确引领网络监督,对扼制腐败现象,提高政府执政能力起到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引领;反腐倡廉;理性网络监督
近年来,我国网络监督的例子有很多。2009 年“躲猫猫事件”;2010 年的“我爸是李刚”;2011 年的“随手拍解救流浪儿童”“郭美美与红十字会事件”等,引发的网络舆论浪潮此起彼伏,成为与现实世界产生重要关联的舆论冲击波,在与现实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监督主体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交流意见看法、提供信息线索,对监督客体进行监督的一种监督形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当前网络监督已成为人民表达诉求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正在成为民意表达和道德监督的另一种方式,进而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因素。在网络舆论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它所带来的问题与隐患也逐渐浮现。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优势,克服网络监督的弊端,使其与我国现行社会主义制度相对接,从而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
纵观最近几年的网上公共冲突性事件,网络舆论在群众的“意见表达”和民主监督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主监督的内涵,与一般的舆论监督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
( 一) 监督主体广泛
我国的网民人数众多,并且分布于社会的不同地域、阶层、行业和年龄段。互联网的匿名性、隐蔽性和自由性等特点使网民有了一个“背后说话”的机会,在意见表达和民主监督时可以畅所欲言,而无需担心遭到报复和打击。可以说,网络培育了一批“市民记者”,网民可以通过键盘轻松地举报腐败官员,并且追查真相,一种原子式的舆论监督方式正在不断地改善原有的政治生态。正如尼葛洛庞蒂指出的那样,每一个拥有互联网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执照的电台,任何政府官员若想仍然采取以往那种集权式的控制方式与群众“隔绝”,几乎已无可能。
( 二) 监督通道多元
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为网民的上网以及民主监督提供了便利条件。现阶段,网民主要是通过论坛,博客,贴吧,等来进行意见表达和民主监督:
(三) 网络舆论监督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公务领域成为主要焦点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从政治事件到社会公共事件,从政界到司法界,从道德到法律,从网络到现实,公民通过网络舆论监督参与社会管理的范围正急剧扩大, 且大部分事件都以公民意识中的 “惩恶扬善”、“伸张正义”、“以天下为己任” 等大爱精神为原则,通过有序的参与,形成合力,就可以博弈滥权,发难腐败。有关社会学家预见,未来来自草根的网络监督将取得更大成效, 特别是针对政府官员和权力部门的监督,
将更为集中有力,也将在更大程度上考验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四)网络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监督的主要形式,监督效果明显凸现
当前,由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媒体形成的传统舆论场与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形成的新兴舆论场,一起构成了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两个舆论场。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成为督促制度执行力提升的新力量。随着网络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监督渠道、监督方式的不断扩展完善,网络舆论监督也必将促进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更大进步。
二、当前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网络媒体的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它有推动人类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面,同时也常常伴随着各种非理性甚至违法行为。当前,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暴力和媒体审判。
( 一) 网络暴力
近年来,在许多网络热点事件中往往都能发现网络暴民的身影。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同这种说法,有人认为“网络暴民是个伪命题,如果我们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这个词汇本身,不但偏离解决问题的方向,而且我们自己也容易陷入以暴易暴的尴尬境地。”但是,网络事件中往往充斥着暴力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虚拟信息良莠不齐,影响舆论监督的公信力。
网络传媒营造的是“拟态环境”和“虚拟现实”,即由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产生的心理体验,而不是对现实感性世界的体验。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也造成了虚假信息的泛滥。虚假信息的泛滥严重妨碍了人们获得真实信息,能导致人们形成与现实不相符合的意见,严重的还会导致人们思想混乱和行为极端。同时,由于慎重发言的新闻制度,使得政府信息的发布大大滞后于网上事件传播,这就给予了虚假性和猜测性的信息有了生存土壤。各种真假莫辨的海量信息难以形成具有公信力的舆论,这也使得网络舆论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媒体审判
在法治社会,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一直都是两个重要的理念。一般来说,传媒机构和司法机构通常能够各司其职,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与支持,共同推进行政问责制的发展。然而,在网络社会,网络媒体和司法机构的这种张力被打破,经常会出现网络舆论干预司法审判的现象,最终形成了媒体的审判。
媒体审判有违法治精神,它既违背了无罪推定原则,又危害了司法独立。实际上,媒体审判并不是媒体民主监督的一部分,而是媒体舆论监督权的一种滥用。英国法律就规定,媒体审判如果严重影响到司法独立和司法工作,将被处以“藐视法庭罪”。我国宪法也规定,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扰。因此,在发挥网络媒体监督的同时,要防止媒体的审判,实现司法的独立。
三、 对策与建议
网络舆论监督的触角已触及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由于网络媒体的特殊性,规范网络监督要从法律、伦理、技术等多方面着力,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主要应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网络舆论监督理念, 重视网情民意表达渠道网络监督是科技发展与民主政治有机融合的结果,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公民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一个个网络监督事件显示出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与公民意识的觉醒,这对于我国实现法治社会、建设政治文明具有重大的意义。网络舆论监督是互联网
时代的一种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新形式,借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以及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成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有力补充,网络与其它手段一起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将会保障制度的执行力不断加强。
(二)提高网民素质,造就高素质的监督主体。
网络监督离不开网民,参与网络监督网民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会影响到网络监督的效果,因此,要逐步建立健全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宣传客观公正的监督理念,引导网民正确参与监督。一方面要求网民自身具有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平和责任感,能够自觉遵守法规和遵从道德规范,增强网络的社会责任感、网站发布新闻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还要求建立操作性强的,包含详细的评价标准的自律机制。在提倡网民文明上网的同时,网站版主应及时疏导网络论坛中的情绪型言论,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及时跟帖、主动导帖,善言规劝,与网友共同创建宽松自由、文明和谐的讨论环境。
(三)加强舆论疏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网民合法理性表达
由于我国互联网法制建设步伐远远跟不上网络的发展速度,目前网络舆论监督还不能在法治化轨道上有序运行,导致其难以发挥应有的更大作用。所以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尽快明确网络监督的合法性,将网络舆论监督视为公民的基 本权利加以法律保护。
要特别注重厘清与网络舆论监督相关的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等法律界限,明确规定网络舆论监督的形式与内容、权利与保障以及网络侵权的法律责任等,使网络舆论监督中的评价、讨论、互动、传播等各种行为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级党政、立法部门以及制度执行机构要共同努力,握住网络监督这把“双刃剑”的“剑柄”,既充分发挥其潜能,又不至于让它偏离法治的轨道,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网络舆论监督的进一步突破。对众多网民来说,缺少法律知识,法治观念淡薄,往往导致在进行网络舆论监督的时候不够理性,甚至采用泄露个人隐私的方式,包括轻易使用“人肉搜索”这样饱受争议的手段,以期达到彻底揭露问题的目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现在许多网民要求主张权利,但对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并不明确,以至于网上表达缺乏理性,不计后果。要开展深入有效的网民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 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促使广大网民严格自律,坚持合法理性、客观公正的态度,在发表言论时尊重事实,辩证地看待问题,在法治的环境下,缔造良性互动的网络舆论监督与公共社会秩序。
总结:网络舆论监督在监督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是网络舆论监督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剖析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探讨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 促进网络舆论监督良性发展, 提高网络监督水平。一随着网络舆论监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它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监督的价值, 合理引导网民的舆论,从而提高网络舆论监督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健;徐祖迎:“网络舆论监督及其规范” 《中国行政管理》出版日期:2011 年第12期
2、范敏:“我国网络舆论监督问题研究” 《江苏科技信息》 2012 年第1期 作
3、刘艳丽 :“试论网络舆论监督” 《巢湖学院学报 》 2011 年第2期 页码:
4、刘述康:“引领网络舆论监督,提高网络监督水平”《辽宁行政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