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

【典故】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

【释读】

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比喻学习上笼统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

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囫囵吞枣

【典故】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

【释读】

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比喻学习上笼统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

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相关文章

  • 有典故的成语
  • 有典故的成语(38例) 指鹿为马(zhǐ lù wéi mǎ)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 ...查看


  • 表示思考的成语
  • 关于思考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才大心细]:才:才能.才能很高,思考细密. [朝思夕计]:朝:早晨.早晚都在思考.形容集中精力思考问题. [冲昏头脑]:因胜利而头脑发热,不能总冷静思考和谨慎行事. [大处着眼]:从大的方面观察.思考问题,抓住 ...查看


  • 寓言故事的成语:囫囵吞枣
  • [注音]hú lún tūn zǎo [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典故 ...查看


  • 四字成语:囫囵吞枣
  • [拼音]bù qiú shèn jiě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因不满当时吏治的腐败就辞官归隐山林,过着自食其力的隐居生活,他热衷于读书,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其中这样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 ...查看


  • 二三年级成语集合
  • 姓名 含有数字的成语 半夜三更 零打碎敲 一石二鸟 一箭双雕 二分明月 六亲不认 三头六臂 低三下四 四分五裂 五花八门 十恶不赦 万无一失 六神无主 七零八落 七折八扣 九牛一毛 九霄云外 十全十美 百孔千疮 千锤百炼 千姿百态 含有生肖 ...查看


  • 四字成语:不求甚解
  • [拼音]bù qiú shèn jiě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因不满当时吏治的腐败就辞官归隐山林,过着自食其力的隐居生活,他热衷于读书,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其中这样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 ...查看


  • 第一次畅想阅读试题
  • 第一次畅想阅读试题 <草房子> 一.填空题:(10分) 1.<草房子>的作者是 ( ) 2.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这个"最英俊的少年"指( ), ...查看


  • 课外成语积累
  • 成语: 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 ...查看


  • 古汉语修辞常识
  • 古汉语修辞常识 学习古代汉语,当然应该首先学习语音.语法.词汇这三方面的知识,还要懂得一点古代文化常识.这些一般教师都是比较重视的,教材也有充分的介绍.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必须知道一些古汉语修辞常识.不懂修辞,特别是不了解古汉语特殊的修辞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