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其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今后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经济地位和总体竞争能力。但是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由产业升级而引发的劳动就业问题。基于此,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全面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作用,深入研究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效果,探索适宜的产业技术路径,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兼顾解决就业问题,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促进就业并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就业问题需要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增长。在为高速经济增长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理性地看到,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是源于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廉价劳动力的投入。这种“高消耗、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无法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2002
年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之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开始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上来,但我国很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008年,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各国纷纷出台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方面期望挽救危机,另一方面期望通过创新布局谋求实现后危机时代的领先。这次危机虽然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但同时也促使我国政府高屋建瓴地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在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由产业升级而引发的劳动就业问题,值得关注。从作用机理来看,产业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十分复杂,学者们对此也持有不同的观点,具体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产业升级对就业具有破坏效应,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资本和技术会逐步取代劳动力,带来大量的失业人口;另外,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对劳动力需求层次也进一步提升,如果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则会形成低素质劳动力供大于求、高素质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对就业也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产业升级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毁灭旧有工作的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并且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得更多的利润可用于再投资,生产规模的扩大同样可以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产业升级
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已获得了普遍
的认同,但是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显著增加,而就业所面临的形势却日益严峻。由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而引发的就业弹性下降、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新兴产业发展状况
新旧产业的更新换代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关键。只有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断维持较高的产业高度,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是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导产业。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现实情况,我国经过多方论证,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领域,具体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工信部在2011年12月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细分,具体包括7个产业门类、34个大类、152个中类、470个小类、332个次小类,共721种产品。此外,还单独列出物联网作为一个产业门类并划分为4大类20个小类。
2012年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措施,相对于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战略性、高技术性、可持续性和风险性等特征。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项目建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但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不同,投资的重点存在较大的差异。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来看,有27个省市提出各自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其中,19个省(市)提出发展新能源产业,17个省(市)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16个省(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12个省(市)发展电子信息网络产业,7个省(市)发展制造业,7个省(市)发展汽车业。从产业发展来看,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物联网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大,甚至在某些领域还领先于世界水平。
产业发展影响就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我国产业升级的方向,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发展必然会带来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由此对就业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就业数量产生双重影响
一方面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就业产生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会由于技术进步对传统行业的破坏以及对劳动力的替代,限制就业的增长。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对就业数量的促进作用
(1)产业发展为就业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劳动力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派生需求。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应该具有同向和同步的变动趋势。
作为我国未来的主导和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根据我国设定的目标,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
从增加就业看,据IBM 和中国有关部门的联合分析,如果中国在智能电网、宽带、智慧医疗上投资1000亿元,带动就业人数将超过150万。
(2)高产业关联属性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就业增长
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作为未来主导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能够创造出对其他行业的产品需求,促使其他行业扩大生产规模,继而带动相关产业就业的增加。另外,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技术的引领作用,特别是随着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新技术的发明及应用,会进一步扩大社会分工的范围,创造生产活动的新领域,使同技术相适应的各种新职业应运而生,为就业提供了扩容空间。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就业数量的抑制作用
(1)技术更迭对传统行业的就业产生破坏作用
在分析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时,一些学者指出,技术进步会破坏传统行业的结构,甚至使一些职业消失,从而减少工作机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尽管以低碳、清洁为核心的技术
创新能够带来绿色就业机会,但是也难免由于替代传统行业中的产品而对就业产生负面的破坏作用。
(2)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相对有限
从工业结构变动来看,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比较而言,技术密集型行业主要依赖于技术和设备,劳动力的贡献度相对较弱,因此对于就业的吸纳能力也不及主要依靠劳动力投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根据温杰(2010)的一项测算,2008年资源密集型部门每1.6万元增加值就能创造一个就业岗位,劳动密集型部门同样创造一个岗位需要3万元,而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则高达7万元左右才能创造一个就业岗位。这说明在相同产值水平的情况下,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就业创造能力显著地低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将显著提升,对劳
动力的需求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技术替代劳动和
人力资源附加值的显著提升,都会对劳动力进行排挤,特别是低素质水平的劳动力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总体就业数量也会因此受到负面影响。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就业质量
就业数量体现了就业的外延性,而就业质量则反映了就业的内涵特征。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质量问题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来看,它与“绿色就业”、“体面劳动”等高质量就业的理念相吻合,因此其发展对提升就业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1. 清洁技术使用对促进绿色就业具有积极作用
绿色就业是近年在“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背景下提出的概念,旨在鼓励健康、节能、环保产业的就业,以减缓人类面临的环境危害为目标的职位。我国资源禀赋较低,人均淡水仅为世界的1/4,人均耕地不及世界的1/2,人均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为世界的62%,人均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世界的7%,目前,在我国所实现的GDP 中,有76.7%的资源需要进口。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环境也为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目前,我国近1/3的土壤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30%成为劣五类水,60%的城市空气质量为三级或劣三级。未来10年-20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经济发展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仍然很大,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不仅生态环境会遭到严重破坏,而且会影响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使人类社会、经济实现低碳化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作为产业升级的高级层次,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使人类发展水平提高而不导致环境污染的增加。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也将相应扩大。据罗兰·贝格公司的分析,到2020年,全球环境产品与服务市场预计将在目前每年1.37万亿美元的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2.74万亿美元。仅仅在欧洲和美国,在建筑物节能方面增加的投资就将新增200万个-350万个绿色就业机会。
2. 新兴产业发展将带来更多体面劳动机会
目前在我国,人们早已不再是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将其作为自我实现的一个途径。但也必须看到,我国在推进体面劳动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恰恰符合体面就业的发展方向,由于这些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创新而非低成本的劳动,故人力资本的附加值相对较高,企业必须能够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优厚的劳动报酬以及规范的管理制度,才能吸引和保留优秀的人才,由此劳动者也能够在这些
企业中获得更加体面的工作,最终实现企业和员
工利益的双赢。
3. 高发展潜力有利于确保总体就业的可持续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给就业的可持续提供了可能,为稳定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尽管由于高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会带来一些摩擦性失业的出现,但是总体而言,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性,能够推动全社会持续有效的就业创造,不断提升就业质量,充分满足劳动者的就业发展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系统中劳动要素的有效配置,构筑劳动与人口、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系统的和谐发展关系。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带来劳动力需求结构的深层次变化,如果劳动力结构无法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很可能会对产业发展产生反作用,限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体而言,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劳动力需求层次提高进一步加剧结构性矛盾
从近些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来看,虽然总体上比较稳定,但也还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对实现充分就业造成了障碍:一是劳动力供给总量压力较大,二是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产业优化升级,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与岗位要求不匹配的问题将会更加凸显。因此仅从就业机会的角度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并不全面,还必须考虑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劳动力供给能否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如果不能有效匹配,不仅无法有效拉动就业增长,而且会由于人力资源供给不足而限制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产生反作用。
作为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主要还是高素质专业人才,而我国劳动力结构仍是以低层次为主,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当前针对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传统行业中从业者能否顺利实现职业转换也还是未知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结构性矛盾,给就业工作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2. 产业结构升级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未来10年至20年,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工业化将很快进入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阶段。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发展政策等方面的倾斜,必然会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继而影响低技能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
如果无法顺利完成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工业
化就难以全面实现,就业结构也就不能真正转型成功。
3. 集中性失业频率加剧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冲击
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其对技术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处于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必须紧随技术发展的步伐,一旦在技术创新上落伍,则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一旦遭遇危机,裁员往往被很多企业视为首选方案,当裁员达到一定的规模,必然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冲击。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才刚刚起步,仍然具有不确定的成长预期,产业发展是“摸石头过河”,企业也只能在不断尝试中谋求成长。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数量都会显著增加,企业发展和就业的不确定性也会随之上升。在这种背景下,由技术变革而导致的裁员现象将比以往更加频繁,由此必须做好针对这种情况的预警和应急机制,否则不仅会影响就业稳定,甚至会威胁社会和谐的大局。
促进效应与抑制效应的博弈
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才刚起步,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数据还不够完善,无法进行科学的实证分析。但是从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制造业中高技术产业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对制造业特别是其中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关键结论:
第一,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制造业就业数量影响不大。基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对就业数量影响的双重性,正负效应相互抵消使就业数量并没有受到高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升高的显著影响。
第二,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本身的就业拉动效应较强。产业快速发展有利于本产业中就业水平的增长。
第三,快速的产业结构更迭速度会对就业数量产生抑制作用。结构变动速率对就业数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主要是由于职业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所导致。但是由于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的速率变化平稳,故对就业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
第四,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对本身就业具有消极影响。从不同技术部门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来看,低技术部门就业受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明显,而高技术部门则对技术创新的反应非常明显,内部技术升级会导致劳动力受
到排挤,就业效应降低。
第五,高技术产业的风险性会影响就业的稳定性。尽管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较强,但是其发展的风险性也较高,在遭遇危机时会受到明显影响,继而也会对就业造成更加严重的冲击,
影响就业的稳定性。
上述结论对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启示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就业容纳度,其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需求的增加,能够有效拉动就业增长。但是基于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其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由此会导致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出现。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其就业受技术进步的负面影响较大,这也会对就业产生抑制作用。综合而言,就业效应是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间博弈的结果,具体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在所难免,由产业更迭导致的劳动力职业转换问题、发展高风险引发的集中性失业问题,都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让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双赢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就业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而综合效应则取决于产业发展与就业的协调程度。本研究认为,通过选择适合的产业发展路径和切实有效的就业工作,能够实现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双赢。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继续坚持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目标。就业优先战略是我国新时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代表了我国产业发展的总方向,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必须以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目标为指导,切实把促进就业放在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推动就业持续增长的过程,把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推进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劳动力充分就业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经济发展。现阶段,我国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任务,又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分析表明,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与促进就业并不矛盾,重点是要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着力推进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切实发挥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就业的可持续增长。
第三,推动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意味着要偏废其他产业领域,而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转移不充分等都是不争的事实,而以知识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
产业所需的大都是高层次人才,因此,吸纳就业
(特别是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的任务并不能仅仅依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实现。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在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含量和利用人力资源的经济产业和生产服务领域,通过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开拓更多的劳动就业空间,顺利承接劳动力的转移。
第四,构建适应产业发展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产业结构的剧烈变动必然导致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同时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职业培训对提升劳动者的素质能力、促进劳动力产业之间转化以及减少结构性失业问题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国必须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开发,进一步完善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支柱,逐步建立有
效地为就业和发展经济服务的职业技能开发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使转岗、转业人员都能得到规范的岗前训练,使劳动力素质、技能大幅提升,及时有效地满足快速变化的产业发展需求。
第五,建立健全失业预警及应急处理机制。高技术企业发展的高风险性将给就业带来更多的不安定因素,而随着技术更新速度和频率的日益加快,由此对就业造成的冲击也更加强烈。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健全失业预警及应急处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其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今后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经济地位和总体竞争能力。但是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由产业升级而引发的劳动就业问题。基于此,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全面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作用,深入研究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效果,探索适宜的产业技术路径,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兼顾解决就业问题,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促进就业并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就业问题需要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增长。在为高速经济增长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理性地看到,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是源于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廉价劳动力的投入。这种“高消耗、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无法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2002
年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之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开始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上来,但我国很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008年,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各国纷纷出台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方面期望挽救危机,另一方面期望通过创新布局谋求实现后危机时代的领先。这次危机虽然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但同时也促使我国政府高屋建瓴地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在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由产业升级而引发的劳动就业问题,值得关注。从作用机理来看,产业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十分复杂,学者们对此也持有不同的观点,具体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产业升级对就业具有破坏效应,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资本和技术会逐步取代劳动力,带来大量的失业人口;另外,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对劳动力需求层次也进一步提升,如果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则会形成低素质劳动力供大于求、高素质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对就业也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产业升级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毁灭旧有工作的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并且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得更多的利润可用于再投资,生产规模的扩大同样可以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产业升级
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已获得了普遍
的认同,但是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显著增加,而就业所面临的形势却日益严峻。由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而引发的就业弹性下降、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新兴产业发展状况
新旧产业的更新换代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关键。只有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断维持较高的产业高度,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是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导产业。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现实情况,我国经过多方论证,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领域,具体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工信部在2011年12月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细分,具体包括7个产业门类、34个大类、152个中类、470个小类、332个次小类,共721种产品。此外,还单独列出物联网作为一个产业门类并划分为4大类20个小类。
2012年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措施,相对于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战略性、高技术性、可持续性和风险性等特征。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项目建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但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不同,投资的重点存在较大的差异。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来看,有27个省市提出各自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其中,19个省(市)提出发展新能源产业,17个省(市)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16个省(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12个省(市)发展电子信息网络产业,7个省(市)发展制造业,7个省(市)发展汽车业。从产业发展来看,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物联网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大,甚至在某些领域还领先于世界水平。
产业发展影响就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我国产业升级的方向,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发展必然会带来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由此对就业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就业数量产生双重影响
一方面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就业产生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会由于技术进步对传统行业的破坏以及对劳动力的替代,限制就业的增长。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对就业数量的促进作用
(1)产业发展为就业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劳动力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派生需求。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应该具有同向和同步的变动趋势。
作为我国未来的主导和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根据我国设定的目标,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
从增加就业看,据IBM 和中国有关部门的联合分析,如果中国在智能电网、宽带、智慧医疗上投资1000亿元,带动就业人数将超过150万。
(2)高产业关联属性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就业增长
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作为未来主导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能够创造出对其他行业的产品需求,促使其他行业扩大生产规模,继而带动相关产业就业的增加。另外,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技术的引领作用,特别是随着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新技术的发明及应用,会进一步扩大社会分工的范围,创造生产活动的新领域,使同技术相适应的各种新职业应运而生,为就业提供了扩容空间。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就业数量的抑制作用
(1)技术更迭对传统行业的就业产生破坏作用
在分析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时,一些学者指出,技术进步会破坏传统行业的结构,甚至使一些职业消失,从而减少工作机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尽管以低碳、清洁为核心的技术
创新能够带来绿色就业机会,但是也难免由于替代传统行业中的产品而对就业产生负面的破坏作用。
(2)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相对有限
从工业结构变动来看,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比较而言,技术密集型行业主要依赖于技术和设备,劳动力的贡献度相对较弱,因此对于就业的吸纳能力也不及主要依靠劳动力投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根据温杰(2010)的一项测算,2008年资源密集型部门每1.6万元增加值就能创造一个就业岗位,劳动密集型部门同样创造一个岗位需要3万元,而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则高达7万元左右才能创造一个就业岗位。这说明在相同产值水平的情况下,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就业创造能力显著地低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将显著提升,对劳
动力的需求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技术替代劳动和
人力资源附加值的显著提升,都会对劳动力进行排挤,特别是低素质水平的劳动力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总体就业数量也会因此受到负面影响。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就业质量
就业数量体现了就业的外延性,而就业质量则反映了就业的内涵特征。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质量问题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来看,它与“绿色就业”、“体面劳动”等高质量就业的理念相吻合,因此其发展对提升就业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1. 清洁技术使用对促进绿色就业具有积极作用
绿色就业是近年在“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背景下提出的概念,旨在鼓励健康、节能、环保产业的就业,以减缓人类面临的环境危害为目标的职位。我国资源禀赋较低,人均淡水仅为世界的1/4,人均耕地不及世界的1/2,人均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为世界的62%,人均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世界的7%,目前,在我国所实现的GDP 中,有76.7%的资源需要进口。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环境也为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目前,我国近1/3的土壤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30%成为劣五类水,60%的城市空气质量为三级或劣三级。未来10年-20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经济发展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仍然很大,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不仅生态环境会遭到严重破坏,而且会影响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使人类社会、经济实现低碳化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作为产业升级的高级层次,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使人类发展水平提高而不导致环境污染的增加。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也将相应扩大。据罗兰·贝格公司的分析,到2020年,全球环境产品与服务市场预计将在目前每年1.37万亿美元的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2.74万亿美元。仅仅在欧洲和美国,在建筑物节能方面增加的投资就将新增200万个-350万个绿色就业机会。
2. 新兴产业发展将带来更多体面劳动机会
目前在我国,人们早已不再是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将其作为自我实现的一个途径。但也必须看到,我国在推进体面劳动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恰恰符合体面就业的发展方向,由于这些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创新而非低成本的劳动,故人力资本的附加值相对较高,企业必须能够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优厚的劳动报酬以及规范的管理制度,才能吸引和保留优秀的人才,由此劳动者也能够在这些
企业中获得更加体面的工作,最终实现企业和员
工利益的双赢。
3. 高发展潜力有利于确保总体就业的可持续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给就业的可持续提供了可能,为稳定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尽管由于高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会带来一些摩擦性失业的出现,但是总体而言,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性,能够推动全社会持续有效的就业创造,不断提升就业质量,充分满足劳动者的就业发展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系统中劳动要素的有效配置,构筑劳动与人口、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系统的和谐发展关系。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带来劳动力需求结构的深层次变化,如果劳动力结构无法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很可能会对产业发展产生反作用,限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体而言,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劳动力需求层次提高进一步加剧结构性矛盾
从近些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来看,虽然总体上比较稳定,但也还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对实现充分就业造成了障碍:一是劳动力供给总量压力较大,二是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产业优化升级,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与岗位要求不匹配的问题将会更加凸显。因此仅从就业机会的角度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并不全面,还必须考虑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劳动力供给能否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如果不能有效匹配,不仅无法有效拉动就业增长,而且会由于人力资源供给不足而限制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产生反作用。
作为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主要还是高素质专业人才,而我国劳动力结构仍是以低层次为主,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当前针对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传统行业中从业者能否顺利实现职业转换也还是未知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结构性矛盾,给就业工作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2. 产业结构升级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未来10年至20年,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工业化将很快进入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阶段。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发展政策等方面的倾斜,必然会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继而影响低技能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
如果无法顺利完成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工业
化就难以全面实现,就业结构也就不能真正转型成功。
3. 集中性失业频率加剧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冲击
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其对技术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处于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必须紧随技术发展的步伐,一旦在技术创新上落伍,则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一旦遭遇危机,裁员往往被很多企业视为首选方案,当裁员达到一定的规模,必然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冲击。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才刚刚起步,仍然具有不确定的成长预期,产业发展是“摸石头过河”,企业也只能在不断尝试中谋求成长。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数量都会显著增加,企业发展和就业的不确定性也会随之上升。在这种背景下,由技术变革而导致的裁员现象将比以往更加频繁,由此必须做好针对这种情况的预警和应急机制,否则不仅会影响就业稳定,甚至会威胁社会和谐的大局。
促进效应与抑制效应的博弈
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才刚起步,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数据还不够完善,无法进行科学的实证分析。但是从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制造业中高技术产业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对制造业特别是其中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关键结论:
第一,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制造业就业数量影响不大。基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对就业数量影响的双重性,正负效应相互抵消使就业数量并没有受到高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升高的显著影响。
第二,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本身的就业拉动效应较强。产业快速发展有利于本产业中就业水平的增长。
第三,快速的产业结构更迭速度会对就业数量产生抑制作用。结构变动速率对就业数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主要是由于职业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所导致。但是由于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的速率变化平稳,故对就业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
第四,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对本身就业具有消极影响。从不同技术部门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来看,低技术部门就业受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明显,而高技术部门则对技术创新的反应非常明显,内部技术升级会导致劳动力受
到排挤,就业效应降低。
第五,高技术产业的风险性会影响就业的稳定性。尽管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较强,但是其发展的风险性也较高,在遭遇危机时会受到明显影响,继而也会对就业造成更加严重的冲击,
影响就业的稳定性。
上述结论对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启示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就业容纳度,其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需求的增加,能够有效拉动就业增长。但是基于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其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由此会导致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出现。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其就业受技术进步的负面影响较大,这也会对就业产生抑制作用。综合而言,就业效应是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间博弈的结果,具体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在所难免,由产业更迭导致的劳动力职业转换问题、发展高风险引发的集中性失业问题,都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让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双赢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就业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而综合效应则取决于产业发展与就业的协调程度。本研究认为,通过选择适合的产业发展路径和切实有效的就业工作,能够实现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双赢。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继续坚持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目标。就业优先战略是我国新时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代表了我国产业发展的总方向,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必须以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目标为指导,切实把促进就业放在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推动就业持续增长的过程,把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推进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劳动力充分就业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经济发展。现阶段,我国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任务,又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分析表明,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与促进就业并不矛盾,重点是要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着力推进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切实发挥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就业的可持续增长。
第三,推动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意味着要偏废其他产业领域,而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转移不充分等都是不争的事实,而以知识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
产业所需的大都是高层次人才,因此,吸纳就业
(特别是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的任务并不能仅仅依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实现。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在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含量和利用人力资源的经济产业和生产服务领域,通过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开拓更多的劳动就业空间,顺利承接劳动力的转移。
第四,构建适应产业发展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产业结构的剧烈变动必然导致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同时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职业培训对提升劳动者的素质能力、促进劳动力产业之间转化以及减少结构性失业问题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国必须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开发,进一步完善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支柱,逐步建立有
效地为就业和发展经济服务的职业技能开发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使转岗、转业人员都能得到规范的岗前训练,使劳动力素质、技能大幅提升,及时有效地满足快速变化的产业发展需求。
第五,建立健全失业预警及应急处理机制。高技术企业发展的高风险性将给就业带来更多的不安定因素,而随着技术更新速度和频率的日益加快,由此对就业造成的冲击也更加强烈。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健全失业预警及应急处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