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琢 中国教育报 优秀教师事迹专栏 仰止弥高 钻之弥坚 湖南汉寿二中
—记感动我最深的两位老师
衡阳特殊教育学校骆恋
情深深,是老师手中的粉笔抚摸黑板的那一瞬间演奏的交响乐,就是这一声声的天籁之音洗涤了学生们的心灵将世间的污秽拒绝于心门之外使学生们具有品格,包含节气;就是这一声声的天籁之音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将人间的真知输送于心门之内,使之富有学识,豁达睿智。意蒙蒙,是学生见到老师时一句天真、稚气、真诚又略带调皮的问候,就是这一句无价的问候温暖了老师的心扉。
在这个孕育着收获的季节,在工作岗位辛勤工作的园丁们又一次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教师节,作为一名教师,会为此而感到高兴、自豪。青莲居士曾豪言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可能唯有这句诗能表达过教师节的心情吧!
无限的荣誉背后,都是通过无数的付出所得到的。老师的荣誉同样是通过不断的努力所得到的,对于站在教育基础岗位的我们,不管是亲身经历,还是自己所看到的触动心扉的感人故事,都是非常多的,我们从中受到的启发也非常的多。那么,我将讲讲我所看到的,以及我所听到的有关老师的感人故事。
我所看到的师德感人故事——十四年的坚持,因为爱,所以爱
7月5日,全球最大的华语广播论坛——中国广播网民声论坛《百姓话题》栏目以《因为爱,所以爱——介绍内江市“学校十佳优秀共产党员”陈萍的事迹》为题,报道了陈萍的优秀事迹,该论坛网友赞美她是“最美丽的老师”。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特殊日子,陈萍被评为“内江市学校十佳优秀共产党员”。她说,她十分感动,也十分珍惜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她要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表示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学校领导的培养,感谢她的聋孩子们,是他们让她懂得了奉献和关爱,也让她收获了感动和快乐。下面是陈萍老师事迹续篇,她讲述她14年来在特殊教育路上“不嫌弃,不放弃”的动人故事。
情与爱的融合
陈老师与众多的人民教师一样,每天上班、下班,作息时间有规律。从县城大十字到学校,短短1000米的距离,她一走就是14年。时光荏苒,变化的是周围的建筑,不变的是我坚定的脚步。
“陈老师,你快帮帮我,这几天我班有2个女生又在和我闹脾气。”她刚走进校门,一位新任教师拦住了她。陈老师面带微笑地走进聋生八年级的教室,其中一个女孩立刻端来一张凳子让她坐下。她拉着俩孩子的手,和她们聊起来,原来因为即将临近毕业,就业问题成为了她们最担忧的问题。因为看不到希望,她们就产生了厌学的想法,拒绝老师的讲课,和老师“对着干”。这时的他们,如不加以及时疏导,他们往往会迁怒于所有人,甚至将憎恨转向整个社会,后果十分严重。知道了症结就好办了,她例举了许多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事迹,又结合她们身边同学成功就业的典型,鼓励她们安心读书,坚定她们的理想,帮助她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对特殊孩子的教育除了学校外,家庭教育也很重要,陈老师一直坚持每期家访制度。段欢,一个乖巧懂事的聋生,一段时间常常独自一个人流泪。那瘦小的身材,孤独的身影在她心里挥之不去。使陈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时她决心要帮助这个性格内向的孩子。放归宿假了,陈老师带上水果和衣物,几经辗转找到了段欢的家。接待她的是段欢妈妈,妈妈今年40岁了,因为常年体弱多病,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得知了我的来意,妈妈很感动,说起了一件发生在不久前的事。因为一根耳机线,段欢和弟弟发生了争执,妈妈考虑到段欢是姐姐,迁就了弟弟。这在段欢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她因此误认为父母只疼爱正常的弟弟,嫌弃有残疾的她。她就破罐子破摔,对父母的关爱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经过
一番交流,母女俩终于明白了彼此的心思,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在家访结束之前,陈老师悄悄地放了100元钱在桌子上,虽然,钱不多,但也能给这个困难家庭一点小小的帮助。 有人问,什么是特殊教育?14年的每一次为聋孩子洗脸、擦鼻涕,每一次为他们洗脏衣服、铺床被让她深刻地体会到,特殊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不嫌弃,不放弃”是陈老师永恒的追求。
得与失的决择
陈老师和聋孩子之间有着太多的故事和感情。14年一路走来,有鲜花,也有泪水。 第一次选择。陈老师这样回想到。还记得2001年的那个暑假,县里部分优秀教师都到成都应聘,周围好多好心人都鼓励我。他们纷纷劝我,你呆在特殊学校能有什么出息,要名声没名声,要效益没效益,甚至一辈子都听不到学生叫你一声“老师好!”你图什么?像你这样师德高尚、工作踏实、业务能力强的人到普通学校去任教,那里会有你的大舞台。年轻的陈老师当时确实动摇过,也试想过换个环境,但一位老教师的话让她下定决心坚守在特教岗位上——“你是我们学校仅有的两个专业教师之一!”是呀!老教师们都能从普通教育改行到特殊教育,此刻,她想法是,我一名聋专业教师还有什么理由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而去从事普通教育呢?于是,她安下心来,更加勤奋地工作,换来了聋生的健康成长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这次的选择让她成熟了,失去的只不过是些身外之物罢了。
第二次选择。2003年春季开学第一天,她修完产假回来上班,正准备向学校领导申请减少点工作量以便照顾襁褓中的儿子,没想到学校领导首先开口了:“陈萍老师,这个学期你还是继续担任聋生五年级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另外,学校办公室的工作你也要承担起来哟。”一边是特殊孩子,一边是自己的孩子,她该做何选择?回到家,陈老师和她的爱人商量了很久,陈老师的爱人非常了解她的性格,自己的孩子和特殊孩子同等重要,所以他非常支持她的工作,决定花钱请保姆照顾儿子。从此,陈老师就成了一个快速旋转的陀螺,每天很早就把儿子送到保姆家,匆匆忙忙赶到学校上课、照顾学生、打理办公室工作,下班后再去把儿子接回来。记得儿子9个月的时候,因为拉肚子没能及时治疗,一直拉了一个月,到后来脖子都直不起来了,看着生病的儿子,做为一个母亲,陈老师心里十分难过,亏欠他太多,照顾他太少,这期间陈老师没请过一天假来陪他。当特殊孩子生病时,她总是第一时间带他们去看病,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吃药、喝水、休息。后来她的母亲知道了这一情况,埋怨陈老师是心狠的母亲,这辛酸的泪水只有悄悄地往肚子里咽,无怨无悔!
当我在《百姓话题》栏目中看到这位在特殊教育基层默默无闻工作了十四年的老师的感人故事时,我被她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脑海里一直呈现着她工作时的画面。可能这更多的是因为我自身也是特殊教育工作的老师,就更能体会陈老师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容易。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在书本知识,陈老师告诉我的是坚强、坚持、爱心、耐心,甚至是更多。对我这个刚刚走进特殊教育的工作的年轻教师指明了方向。让我更明白,虽然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选择和被选择,但是,我选择了特殊教育,选择了特殊孩子,给他们希望,让他们快乐,这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使命!
我亲身经历过的师德感人故事——只要还能站在讲台上,我绝不放弃
当我再一次,说起这件已经过去五年的感人故事时,我的心中总会有太多的酸楚,太多的遗憾,太多感慨,太多说不出感受。这是我的一位初中化学老师,在我读初三最苦的一年里,是他的鼓励与正确的引领,让我顺利的考上了重点高中。他的名字叫易金平老师。
在五年前的9月16号我得知易老师患有肝癌晚期到病逝期间,我天天都在祈祷,最终易老师还是离开了我们。这么多年都过去了,易老师的音容笑貌时常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从2003年我上中学认识他以来,易老师在我们的心中就是一位好老师。他工作一向兢兢业业,又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当时我读书的学校老师不够,特别是初三毕业班,化学老师只有一个,四个班的化学课都由易老师一个人上,课多的时候是一天到晚都在教室上
课。当时我们学校的化学成绩非常的优秀,前几届毕业班的化学成绩90分以上的人达到总人数的75%以上。易老师上课生动,有感染力,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上他的课。
就在2007年4月,我那时正在上高中,一个周末的晚上,我给以前的班主任程老师打电话,聊天中得知这样一个不幸的消息,当时就泪流满面,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所听到的。 程老师告诉我,正埋头于事业的易老师,突然有一天身体不适,就去医院做检查,医院检查的结果令人震惊:肝癌晚期。医生建议易老师停下工作,接受治疗,可是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易老师放弃治疗了,他选择的是工作。不管其他老师怎么劝,他总是说没事。可我们都知道是老师自己放弃了治疗,就这样,拿点止痛药,继续给学生上课。面对病魔,易老师很坚强,丝毫没有想过放弃,一直用乐观的精神跟病魔做斗争。9月份新学期一开始,就回到了三尺讲台,一如既往,不,比以往更勤奋、更敬业地忙于教书育人,搞科研。对于常人而言,患有癌症晚期病人的身体极度虚弱,应该静养。而易老师却以一种仿佛去日无多的精神,争分夺秒,其实,患癌病后重返工作岗位的老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很清楚,晚期基本上面临离开人世,为此,易老师只要身体条件许可,他就常常工作到深夜一两点。 我2003年认识易老师的时候,他身体强壮,工作认真。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豁达的人生态度。身患绝症后,没有一丝消极,反而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而且更加的乐于助人,更加的慷慨大方。我毕业后,每次给他打电话,听到他的声音,感受到他那豁达的人生观,对我都是一种鼓励。可是,2007年9月22日只有37岁的他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他一直深爱的世界,离开了他割舍不下的亲人、朋友,离开了他还要大干一场的工作。
一个身患肝癌的重症患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消极思想,没有一点及时行乐、享受人生的想法,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并取得了很多健康人都不能取得的成就。我无意在此把易老师神圣化,崇高化。我只是想说,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决不平庸,决不甘心命运的安排,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创下了很不平凡的业绩。此种精神,足以鼓舞我,激励我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上下求索。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每每想起易老师,我就常常想起这两句古诗。也许这两句诗并不恰当,因为易老师癌症后重返工作岗位的时候,正值壮年。但是我能够真切地感觉到他是以一种去日无多的精神在工作,他的成果是拿命换来的啊!而对刚步入教师行业的我,时时会回想起易老师曾经鼓励我的话,“人生的两大财富,就是年轻和健康。现在我已经都失去了。你们年轻人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不要虚度时光。”每每在我遭受挫折的时候,在我意志消沉的时候,这句话就萦绕在耳边,易老师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希望很多年以后,在天堂跟易老师重逢的时候,我能够很自豪地说“易老师,我没有愧对您的教诲。”
听了上面的两个故事,大家会不会觉得,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而伟大的呢?是的,教师这个职业是伟大的,是平凡中的伟大,又因伟大而显得平凡。因为,老师们能在三尺讲台上,竖起高大的身影;能用两寸教鞭,挥洒美丽的人生;用一生的信念,诉说属于你们奉献的故事。
“有境界自成高格”
左黎明,男,1972年10月出生,湖南衡阳人。,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现任衡阳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左校长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他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他的语文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播出,《语感教学法》入选教育部《中国名师》音像专著工程。他认为“语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他认为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他主张语文教学应在继
承传统的“双基”教学的前提下,着力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积累”和“语文基本习惯”的培养;他认为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依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鼓励创见、引导质疑、
敏于点拨”,并独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这样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诚哉斯言!从教18年,对这三重境界的蕴涵有了更多更深的体察和感悟。18年的教育生涯让我体悟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乃“志存高远”的事业境界。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小志者成小事、大志者成大事、无志者难成事。要想在教育上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得让自己的心性进入志存高远的境界。志存高远之境,使人对教育事业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志存高远之境,使人坚定了追求理想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志存高远之境,使人忘却了眼前事业的种种诱惑、迷茫、阻碍和困顿;志存高远之境,使人有了不断超越、不断提升、不断完善的动力和信念„„18年的教育生涯,有过风、有过雨、有过苦、有过泪,但自己从没放弃过做一个理想中的好老师的信念。正是这份信念,使我可以从容面对死神的威胁而一如既往地钟情于自己的事业;正是这份信念,使我可以对赛课、评模的不公一笑了之,依然沉浸在科研的充实和愉悦中;正是这份信念,使我成了一个在外人看来毫无生活情趣却能自得其乐的书呆子„„
18年的教育生涯让我体悟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乃“坚韧不拔”的事业境界。古人云:小人常立志,君子立志常。人生、事业多变故,面对各种变故,有人改变了当初的目标和愿景,有人却始终保持着心灵上的那份淡薄和宁静,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始终奉行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事业信条。18年的教育生涯,我有过从政的机会、有过经商的机会、有过搞纯粹的学术研究的机会,也有过消沉的时候、有过失败的时候、有过不被人理解而陷入迷惘、孤独的时候,但这一切,从没令我后悔过。充满改革精神的公开课上砸了,我不悔;为通过省级课题的结题鉴定搞坏身体住院了,我不悔;推行人性化管理遭人非议了,我不悔;寒暑假基本不休息却无一分报酬,我不悔;见了好书就买以致忘了回家的路费,我不悔„„事实上,憔悴的只是我的身体、我的面容,靓丽的却是我的精神、我的灵魂。
18年的教育生涯让我体悟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乃“豁然开悟”的事业境界。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智慧的事业,有人说教育是一种奉献的事业,有人说教育是一种创新的事业。在我看来,教育实在是一种修炼的事业。修事业以炼人生、修人生以炼事业。从这个意义上看,“众里寻他千百度”是一种事业上的渐修,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是一种事业上的顿悟。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需要渐修,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践行。这个过程,特别需要自己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甘于孤独、甘于凄苦。同样,实现教育理想,更需要顿悟,需要“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地那份明心见性。这个过程,特别需要自己的专注、自己的解脱、自己的放下、自己的觉悟。
就顿悟而言,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先天禀赋、表现为人文底蕴、表现为学养积淀、表现为抱负水平、表现为勤奋程度、表现为思维方式、表现为个性特征„„但我觉得,最根本的差异,乃是事业境界、人生境界上的差异。有人只是从生存的境界体认教师这份职业,于是,教书仅仅成了一种谋生手段。拿多少钱,干多少活,实际到近乎庸俗的程度。有人超越生存,从生活的境界体认教师这份职业,于是,教书就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这样,教书就成了他们立业的根基,成了他们精神的寄托。这样,教书就有了献身的冲动、创业的幸福。有人超越生存和生活,从生命的境界体认教师
这份职业。于是,教书在他们的眼中就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命现象,教书过程就是一种独特的生命过程。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站在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完善生命的高度去敬畏、去珍爱、去完善教书这份职业。
蓦然回首,自己对职业的体认进入了生命的境界。这个时候,教育就成了自己张扬生命个性、展示生命活力、体悟生命意义的圣地,就成了学生丰富生命内涵、抒写生命诗篇、提升生命质量的净土。这个时候,自己心目当中的教师形象不再是“蜡烛”、不再是“春蚕”。因为蜡烛的泪里有着太多的悲伤,春蚕的胸中有着太多的黯然。也不再是“园丁”、不再是“工程师”。因为园丁的劳作总离不开过分的矫饰,工程师的对象毕竟是没有生命、没有灵性的物件。进入生命境界的教师,他们与学生结伴成长、共同发展。他们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命价值,他们同时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命价值。他们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唤醒者、指导者、鼓励者,他们也是自己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实践者、研究者、反思者。
时代呼唤着“生命境界”的教师,时代呼唤着有更多的教师进入“生命境界”。有“生命境界”的教师,自成课堂教学的高格;有“生命境界”的教师,自成学术研究的高格;有“生命境界”的教师,自成为人处世的高格。
吕琢 中国教育报 优秀教师事迹专栏 仰止弥高 钻之弥坚 湖南汉寿二中
—记感动我最深的两位老师
衡阳特殊教育学校骆恋
情深深,是老师手中的粉笔抚摸黑板的那一瞬间演奏的交响乐,就是这一声声的天籁之音洗涤了学生们的心灵将世间的污秽拒绝于心门之外使学生们具有品格,包含节气;就是这一声声的天籁之音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将人间的真知输送于心门之内,使之富有学识,豁达睿智。意蒙蒙,是学生见到老师时一句天真、稚气、真诚又略带调皮的问候,就是这一句无价的问候温暖了老师的心扉。
在这个孕育着收获的季节,在工作岗位辛勤工作的园丁们又一次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教师节,作为一名教师,会为此而感到高兴、自豪。青莲居士曾豪言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可能唯有这句诗能表达过教师节的心情吧!
无限的荣誉背后,都是通过无数的付出所得到的。老师的荣誉同样是通过不断的努力所得到的,对于站在教育基础岗位的我们,不管是亲身经历,还是自己所看到的触动心扉的感人故事,都是非常多的,我们从中受到的启发也非常的多。那么,我将讲讲我所看到的,以及我所听到的有关老师的感人故事。
我所看到的师德感人故事——十四年的坚持,因为爱,所以爱
7月5日,全球最大的华语广播论坛——中国广播网民声论坛《百姓话题》栏目以《因为爱,所以爱——介绍内江市“学校十佳优秀共产党员”陈萍的事迹》为题,报道了陈萍的优秀事迹,该论坛网友赞美她是“最美丽的老师”。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特殊日子,陈萍被评为“内江市学校十佳优秀共产党员”。她说,她十分感动,也十分珍惜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她要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表示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学校领导的培养,感谢她的聋孩子们,是他们让她懂得了奉献和关爱,也让她收获了感动和快乐。下面是陈萍老师事迹续篇,她讲述她14年来在特殊教育路上“不嫌弃,不放弃”的动人故事。
情与爱的融合
陈老师与众多的人民教师一样,每天上班、下班,作息时间有规律。从县城大十字到学校,短短1000米的距离,她一走就是14年。时光荏苒,变化的是周围的建筑,不变的是我坚定的脚步。
“陈老师,你快帮帮我,这几天我班有2个女生又在和我闹脾气。”她刚走进校门,一位新任教师拦住了她。陈老师面带微笑地走进聋生八年级的教室,其中一个女孩立刻端来一张凳子让她坐下。她拉着俩孩子的手,和她们聊起来,原来因为即将临近毕业,就业问题成为了她们最担忧的问题。因为看不到希望,她们就产生了厌学的想法,拒绝老师的讲课,和老师“对着干”。这时的他们,如不加以及时疏导,他们往往会迁怒于所有人,甚至将憎恨转向整个社会,后果十分严重。知道了症结就好办了,她例举了许多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事迹,又结合她们身边同学成功就业的典型,鼓励她们安心读书,坚定她们的理想,帮助她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对特殊孩子的教育除了学校外,家庭教育也很重要,陈老师一直坚持每期家访制度。段欢,一个乖巧懂事的聋生,一段时间常常独自一个人流泪。那瘦小的身材,孤独的身影在她心里挥之不去。使陈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时她决心要帮助这个性格内向的孩子。放归宿假了,陈老师带上水果和衣物,几经辗转找到了段欢的家。接待她的是段欢妈妈,妈妈今年40岁了,因为常年体弱多病,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得知了我的来意,妈妈很感动,说起了一件发生在不久前的事。因为一根耳机线,段欢和弟弟发生了争执,妈妈考虑到段欢是姐姐,迁就了弟弟。这在段欢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她因此误认为父母只疼爱正常的弟弟,嫌弃有残疾的她。她就破罐子破摔,对父母的关爱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经过
一番交流,母女俩终于明白了彼此的心思,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在家访结束之前,陈老师悄悄地放了100元钱在桌子上,虽然,钱不多,但也能给这个困难家庭一点小小的帮助。 有人问,什么是特殊教育?14年的每一次为聋孩子洗脸、擦鼻涕,每一次为他们洗脏衣服、铺床被让她深刻地体会到,特殊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不嫌弃,不放弃”是陈老师永恒的追求。
得与失的决择
陈老师和聋孩子之间有着太多的故事和感情。14年一路走来,有鲜花,也有泪水。 第一次选择。陈老师这样回想到。还记得2001年的那个暑假,县里部分优秀教师都到成都应聘,周围好多好心人都鼓励我。他们纷纷劝我,你呆在特殊学校能有什么出息,要名声没名声,要效益没效益,甚至一辈子都听不到学生叫你一声“老师好!”你图什么?像你这样师德高尚、工作踏实、业务能力强的人到普通学校去任教,那里会有你的大舞台。年轻的陈老师当时确实动摇过,也试想过换个环境,但一位老教师的话让她下定决心坚守在特教岗位上——“你是我们学校仅有的两个专业教师之一!”是呀!老教师们都能从普通教育改行到特殊教育,此刻,她想法是,我一名聋专业教师还有什么理由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而去从事普通教育呢?于是,她安下心来,更加勤奋地工作,换来了聋生的健康成长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这次的选择让她成熟了,失去的只不过是些身外之物罢了。
第二次选择。2003年春季开学第一天,她修完产假回来上班,正准备向学校领导申请减少点工作量以便照顾襁褓中的儿子,没想到学校领导首先开口了:“陈萍老师,这个学期你还是继续担任聋生五年级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另外,学校办公室的工作你也要承担起来哟。”一边是特殊孩子,一边是自己的孩子,她该做何选择?回到家,陈老师和她的爱人商量了很久,陈老师的爱人非常了解她的性格,自己的孩子和特殊孩子同等重要,所以他非常支持她的工作,决定花钱请保姆照顾儿子。从此,陈老师就成了一个快速旋转的陀螺,每天很早就把儿子送到保姆家,匆匆忙忙赶到学校上课、照顾学生、打理办公室工作,下班后再去把儿子接回来。记得儿子9个月的时候,因为拉肚子没能及时治疗,一直拉了一个月,到后来脖子都直不起来了,看着生病的儿子,做为一个母亲,陈老师心里十分难过,亏欠他太多,照顾他太少,这期间陈老师没请过一天假来陪他。当特殊孩子生病时,她总是第一时间带他们去看病,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吃药、喝水、休息。后来她的母亲知道了这一情况,埋怨陈老师是心狠的母亲,这辛酸的泪水只有悄悄地往肚子里咽,无怨无悔!
当我在《百姓话题》栏目中看到这位在特殊教育基层默默无闻工作了十四年的老师的感人故事时,我被她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脑海里一直呈现着她工作时的画面。可能这更多的是因为我自身也是特殊教育工作的老师,就更能体会陈老师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容易。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在书本知识,陈老师告诉我的是坚强、坚持、爱心、耐心,甚至是更多。对我这个刚刚走进特殊教育的工作的年轻教师指明了方向。让我更明白,虽然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选择和被选择,但是,我选择了特殊教育,选择了特殊孩子,给他们希望,让他们快乐,这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使命!
我亲身经历过的师德感人故事——只要还能站在讲台上,我绝不放弃
当我再一次,说起这件已经过去五年的感人故事时,我的心中总会有太多的酸楚,太多的遗憾,太多感慨,太多说不出感受。这是我的一位初中化学老师,在我读初三最苦的一年里,是他的鼓励与正确的引领,让我顺利的考上了重点高中。他的名字叫易金平老师。
在五年前的9月16号我得知易老师患有肝癌晚期到病逝期间,我天天都在祈祷,最终易老师还是离开了我们。这么多年都过去了,易老师的音容笑貌时常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从2003年我上中学认识他以来,易老师在我们的心中就是一位好老师。他工作一向兢兢业业,又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当时我读书的学校老师不够,特别是初三毕业班,化学老师只有一个,四个班的化学课都由易老师一个人上,课多的时候是一天到晚都在教室上
课。当时我们学校的化学成绩非常的优秀,前几届毕业班的化学成绩90分以上的人达到总人数的75%以上。易老师上课生动,有感染力,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上他的课。
就在2007年4月,我那时正在上高中,一个周末的晚上,我给以前的班主任程老师打电话,聊天中得知这样一个不幸的消息,当时就泪流满面,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所听到的。 程老师告诉我,正埋头于事业的易老师,突然有一天身体不适,就去医院做检查,医院检查的结果令人震惊:肝癌晚期。医生建议易老师停下工作,接受治疗,可是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易老师放弃治疗了,他选择的是工作。不管其他老师怎么劝,他总是说没事。可我们都知道是老师自己放弃了治疗,就这样,拿点止痛药,继续给学生上课。面对病魔,易老师很坚强,丝毫没有想过放弃,一直用乐观的精神跟病魔做斗争。9月份新学期一开始,就回到了三尺讲台,一如既往,不,比以往更勤奋、更敬业地忙于教书育人,搞科研。对于常人而言,患有癌症晚期病人的身体极度虚弱,应该静养。而易老师却以一种仿佛去日无多的精神,争分夺秒,其实,患癌病后重返工作岗位的老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很清楚,晚期基本上面临离开人世,为此,易老师只要身体条件许可,他就常常工作到深夜一两点。 我2003年认识易老师的时候,他身体强壮,工作认真。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豁达的人生态度。身患绝症后,没有一丝消极,反而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而且更加的乐于助人,更加的慷慨大方。我毕业后,每次给他打电话,听到他的声音,感受到他那豁达的人生观,对我都是一种鼓励。可是,2007年9月22日只有37岁的他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他一直深爱的世界,离开了他割舍不下的亲人、朋友,离开了他还要大干一场的工作。
一个身患肝癌的重症患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消极思想,没有一点及时行乐、享受人生的想法,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并取得了很多健康人都不能取得的成就。我无意在此把易老师神圣化,崇高化。我只是想说,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决不平庸,决不甘心命运的安排,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创下了很不平凡的业绩。此种精神,足以鼓舞我,激励我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上下求索。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每每想起易老师,我就常常想起这两句古诗。也许这两句诗并不恰当,因为易老师癌症后重返工作岗位的时候,正值壮年。但是我能够真切地感觉到他是以一种去日无多的精神在工作,他的成果是拿命换来的啊!而对刚步入教师行业的我,时时会回想起易老师曾经鼓励我的话,“人生的两大财富,就是年轻和健康。现在我已经都失去了。你们年轻人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不要虚度时光。”每每在我遭受挫折的时候,在我意志消沉的时候,这句话就萦绕在耳边,易老师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希望很多年以后,在天堂跟易老师重逢的时候,我能够很自豪地说“易老师,我没有愧对您的教诲。”
听了上面的两个故事,大家会不会觉得,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而伟大的呢?是的,教师这个职业是伟大的,是平凡中的伟大,又因伟大而显得平凡。因为,老师们能在三尺讲台上,竖起高大的身影;能用两寸教鞭,挥洒美丽的人生;用一生的信念,诉说属于你们奉献的故事。
“有境界自成高格”
左黎明,男,1972年10月出生,湖南衡阳人。,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现任衡阳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左校长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他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他的语文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播出,《语感教学法》入选教育部《中国名师》音像专著工程。他认为“语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他认为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他主张语文教学应在继
承传统的“双基”教学的前提下,着力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积累”和“语文基本习惯”的培养;他认为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依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鼓励创见、引导质疑、
敏于点拨”,并独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这样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诚哉斯言!从教18年,对这三重境界的蕴涵有了更多更深的体察和感悟。18年的教育生涯让我体悟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乃“志存高远”的事业境界。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小志者成小事、大志者成大事、无志者难成事。要想在教育上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得让自己的心性进入志存高远的境界。志存高远之境,使人对教育事业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志存高远之境,使人坚定了追求理想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志存高远之境,使人忘却了眼前事业的种种诱惑、迷茫、阻碍和困顿;志存高远之境,使人有了不断超越、不断提升、不断完善的动力和信念„„18年的教育生涯,有过风、有过雨、有过苦、有过泪,但自己从没放弃过做一个理想中的好老师的信念。正是这份信念,使我可以从容面对死神的威胁而一如既往地钟情于自己的事业;正是这份信念,使我可以对赛课、评模的不公一笑了之,依然沉浸在科研的充实和愉悦中;正是这份信念,使我成了一个在外人看来毫无生活情趣却能自得其乐的书呆子„„
18年的教育生涯让我体悟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乃“坚韧不拔”的事业境界。古人云:小人常立志,君子立志常。人生、事业多变故,面对各种变故,有人改变了当初的目标和愿景,有人却始终保持着心灵上的那份淡薄和宁静,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始终奉行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事业信条。18年的教育生涯,我有过从政的机会、有过经商的机会、有过搞纯粹的学术研究的机会,也有过消沉的时候、有过失败的时候、有过不被人理解而陷入迷惘、孤独的时候,但这一切,从没令我后悔过。充满改革精神的公开课上砸了,我不悔;为通过省级课题的结题鉴定搞坏身体住院了,我不悔;推行人性化管理遭人非议了,我不悔;寒暑假基本不休息却无一分报酬,我不悔;见了好书就买以致忘了回家的路费,我不悔„„事实上,憔悴的只是我的身体、我的面容,靓丽的却是我的精神、我的灵魂。
18年的教育生涯让我体悟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乃“豁然开悟”的事业境界。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智慧的事业,有人说教育是一种奉献的事业,有人说教育是一种创新的事业。在我看来,教育实在是一种修炼的事业。修事业以炼人生、修人生以炼事业。从这个意义上看,“众里寻他千百度”是一种事业上的渐修,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是一种事业上的顿悟。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需要渐修,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践行。这个过程,特别需要自己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甘于孤独、甘于凄苦。同样,实现教育理想,更需要顿悟,需要“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地那份明心见性。这个过程,特别需要自己的专注、自己的解脱、自己的放下、自己的觉悟。
就顿悟而言,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先天禀赋、表现为人文底蕴、表现为学养积淀、表现为抱负水平、表现为勤奋程度、表现为思维方式、表现为个性特征„„但我觉得,最根本的差异,乃是事业境界、人生境界上的差异。有人只是从生存的境界体认教师这份职业,于是,教书仅仅成了一种谋生手段。拿多少钱,干多少活,实际到近乎庸俗的程度。有人超越生存,从生活的境界体认教师这份职业,于是,教书就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这样,教书就成了他们立业的根基,成了他们精神的寄托。这样,教书就有了献身的冲动、创业的幸福。有人超越生存和生活,从生命的境界体认教师
这份职业。于是,教书在他们的眼中就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命现象,教书过程就是一种独特的生命过程。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站在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完善生命的高度去敬畏、去珍爱、去完善教书这份职业。
蓦然回首,自己对职业的体认进入了生命的境界。这个时候,教育就成了自己张扬生命个性、展示生命活力、体悟生命意义的圣地,就成了学生丰富生命内涵、抒写生命诗篇、提升生命质量的净土。这个时候,自己心目当中的教师形象不再是“蜡烛”、不再是“春蚕”。因为蜡烛的泪里有着太多的悲伤,春蚕的胸中有着太多的黯然。也不再是“园丁”、不再是“工程师”。因为园丁的劳作总离不开过分的矫饰,工程师的对象毕竟是没有生命、没有灵性的物件。进入生命境界的教师,他们与学生结伴成长、共同发展。他们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命价值,他们同时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命价值。他们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唤醒者、指导者、鼓励者,他们也是自己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实践者、研究者、反思者。
时代呼唤着“生命境界”的教师,时代呼唤着有更多的教师进入“生命境界”。有“生命境界”的教师,自成课堂教学的高格;有“生命境界”的教师,自成学术研究的高格;有“生命境界”的教师,自成为人处世的高格。